更新日期:2010/06/02 09:05:48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2 09:05:09 喇嘛網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二)106-110(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106 不知道台灣能不能打自己的學生,有沒有這種法律的限制,我是不知道!如果沒有的話,如證法師應該準備多一點的鞭子。
第十一個饒益的事業是說到了,以神通力去收攝有情的這種饒益事業。這個對我們有講,有講沒講沒有兩樣,因為沒有神通,沒有辦法。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饒益有情的尸羅,尸羅裡面所說的十一種饒益義大的內涵。雖然上述所說的這些內容,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就像《華嚴經》建立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這種的內涵,卻跟今天的社會不可分離。
之後「於相續中生起之理」在此說到了,持有尸羅的功德,以及沒有持有尸羅的過患。
187頁(廣論284頁)「三聚戒中律儀戒者」就是講到了真實的別解脫戒,而來增上後二戒的。所以以菩薩而言,在三戒裡面的第一個律儀戒,這是為重點的,因此要好好精進守護,才能守護後二戒。如果此戒不能守護,於後二戒則不能守護的。所以壞律儀戒,等於壞一切的菩薩戒,這是《攝論》所說的。但是有些人,如果執為別解脫戒這叫做聲聞、獨覺的律儀,因此棄捨這種的戒體,而另說了菩薩學處,這是不懂菩薩學處的扼要。
因此在經典裡有多說了律儀戒等,是後二戒的所有根本以及所依處。什麼叫律儀戒呢?律儀戒就是斷除了自性罪以及遮罪等,他的重點就是斷除了十種不善,這叫做律儀戒。律儀戒還有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這三戒是決定的。以菩薩來講,他的目的是要利益有情、饒益有情,是沒有錯。可是如同經論裡面有說到,如果自己不懂這方法,我們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來救護別人。所以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本身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們沒有辦法以這種的經驗來引導別人或教導別人。
所以自己先要有這種的經歷,之後才跟別人說,如果這樣做對我有幫助,因此也希望你們也這樣做,以這種方式去饒益有情的。所以在饒益有情戒之前,必須自己先學善法的緣故,所以饒益有情戒之前,要有攝善法戒。
自己的內心能夠增長這種的功德,這是因為遮止罪行之後,才有辦法讓自心的功德增長的。所以在這之前,必須有律儀戒,來斷除一切的罪行。所以這三戒的次第是決定的。
《上士道 忍辱波羅蜜》
188頁 之後是講尸羅的六度波羅蜜多的修行,於是說到「忍辱,分三:一、忍之自性,二、差別,三、於相續中生起之理。」什麼叫做忍辱呢?「於怨害所生眾苦,心正直住」於怨害所生的痛苦,不使自己的內心,隨著瞋心而轉,這叫做忍辱的意思。忍辱大致上可分三者:於怨敵傷害我們的時候,而修的忍辱,這是第一者。第二者,讓自己對於痛苦,不會產生極大的厭離,這種的忍辱是第二者。第三者,在修學正法的時候,為了能順利修法,而所修的苦行,這種忍辱是第三者。
針對第一種的忍辱來講,他的最大障礙就是怨敵的傷害。第二種的忍辱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辦法思惟到痛苦所帶來的功德,不能夠以正面的態度去觀待痛苦。第三種最大的障礙,就是不了解教法的殊勝的緣故。所以我們要修學忍辱,要先了解三種忍辱的障礙,之後來修學,就是忍辱圓滿的時候,叫忍辱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如果是講到已到,就是佛果位了。如果講到正在行正道,就是講到有學道時候的波羅蜜多。
在此說到了修耐怨害忍之理,以及修安受苦忍之理,以及修思擇法忍之理,這裡說到三種修學忍辱的方法。總言之,應該了解不修忍辱的過患,以及修學忍辱的功德,還有殊勝、勝利的。修學忍辱之後,會有什麼勝利呢?後世的仇敵會少,不只如此,今世的仇敵也會跟隨著減少。
其實所謂的修忍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從內心裡面不要去記恨,這個就是忍辱的意思。如果對方傷害我們,我們再報復給他人,他人再報復我們,我們再報復過去,這樣永遠都沒有止盡的時候了。所以對方傷害我們的時候,不要去報復,刻意的去壓止內心的這種瞋恚,不讓內心隨著瞋恚而轉,隨著忍辱的觀修持續,這種傷害行為的程度就會慢慢減少,甚至完全沒有,這就是能夠把傷害減少到最低的方式。
否則的話,完全以瞋心來去作報復的行為,這種傷害的行為是永無止盡。所以我覺得真正忍辱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讓內心不要產生瞋心,這就是真正忍辱的定義。而並不是說不報復本身而已,不報復並不是真正忍辱的意思,而是讓內心不隨著瞋心而轉。也就是說對方傷害我們的時候,要透過種種的思惟,讓內心不隨著瞋心而轉。當然有時候,因為對方傷害我們的時候,有時候要反駁。反駁的時候不要以瞋心去反駁,可以配合實際狀況的認知,以智慧來反駁。
如果真的需要反駁,因為以瞋心去反駁,之前已經說了,一切的煩惱,他沒有把實相看得很清楚。因為沒有把實相看清楚的緣故,所以屬於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是偏見的一種想法。所以他在報復的手段過程當中,一定沒有看清楚實相,而來作報復,所以會產生副作用,會有問題的。但是我們去反駁或還手的時候,我們可以配合實相的狀況來作反駁,這樣才有辦法遮止別人的惡行。
因此所謂的修忍辱,並不是不報復,不反駁,也不是一種屈服的意思。我們的頭,在別人面前一定要低頭,屈服的意思,不是這回事的。而是說讓內心不隨著瞋心而轉,這個叫修忍辱。
107 因此可以使得我們後世的仇敵減少,同時今生的仇敵也會滅少,而且會有很多人成為我們的好友。所以上半生的仇敵因為修忍辱的關係,而使得下半生變成好朋友,這是因為我們有忍辱,不隨意生氣的緣故,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就是因為有這種的忍辱,使得周遭的與我們有業緣的人,或者有關係的人,都轉為了我們的好朋友。之前就說,所謂的人的本性,是屬於社會的本性,所以如果我們在生存的時候,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好友來幫助我們,我們內在的世界會覺得活得很快樂的。由內在世界快樂的緣故,所以自然會帶來身體的健康。
在臨終的時候,自然也會覺得,反正我這一世沒有白活,我不會後悔,因為我對每一個人都很好,會有這種想法,因此無後悔的死去。雖然縱使沒有出離心,可是因為有忍辱的關係,讓我們隨時保持一顆善良和溫暖的心,由這種的善心讓我們後世投生於天道的。這些都是屬於忍辱的勝利,殊勝功德。
因為反覆的修學忍辱的緣故,不只後世會獲得增上生以外,而且後世會獲得一個非常莊嚴的身軀,這也是因為修忍辱的關係。而且後世會讓我們得到很多的眷屬,具有權力,以及受到十方的讚歎等。這些都是忍辱的不可思議的眾多功德。
這裡說到了不修忍辱的一種過患,也就是說不修忍辱,就隨著瞋心而轉。隨著瞋心而轉,瞋心的過患是什麼呢?瞋心的過失就會讓我們,消滅很多世的布施、持戒的功德。所以在一些的經典裡面說到,瞋心生起的每一剎那,會斷除一百劫布施、持戒的功德。有一些的經典裡面說到,一千劫布施還有持戒的功德。當然這種一百劫及一千劫的差別是來自於,瞋者以及所瞋處的不同,而說了一百劫和一千劫的差別的。
191頁1行 在《略論》裡面講到不修忍辱的過患,「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非現見的意思就是說到,投生於三惡趣等,或者不能獲得增上生等,這是屬於非現見的過患。「現法過患者」現法就是今世我們可以知道的,生氣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過失呢?「意不調柔,心不靜寂。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是《入行論》所說。又《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忍的經驗,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氣,所以借由我們個人生氣過的經驗,自然就可以了解到生氣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在學習忍辱品的部份,如果想要學習更廣、更詳細的部份,我們可以看《廣論》裡面寫得非常詳細和殊勝。如果還要了解更進一步的內涵,就要配合《入行論》的第六品,修安忍品,來去學習,那真是不可思議的學問。
在此說到「修耐怨害忍之理」的部份,這是其他的論典裡面有這樣說的。當有人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應該了解到這種的傷害,是隨著他內在的種種煩惱及非理作意等,這些因緣聚合之後,它無有自在的,無有自主的傷害我們,因此沒有理由要去生氣,說了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什麼呢?有時候我們在內心比較安穩的情況下,可以知道那些事情是不可作的,可是當強烈的煩惱產生的時候,明明平常知道這不可做的,但是無自主的還會想要去做,這是個人的經驗。如果自己隨煩惱的控制下,明明知道不可做的,我們還會不禁自主的、無有自主的還會去造作,那更何況是對方,現在傷害我的這個仇敵。因為如同之前所說的,由他的真實執著,以及非理作意,去添增了壞的成份。所以當他無自主的,不禁自主的來傷害我的時候,並不是他想傷害我,而是他完全失去控制而傷害我了,因此我是沒有理由去生氣的。
108 在世尊的祈願文裡面說到,三惡道為什麼會墮落的原因,因為損惱他人的惡行。好比殺生、偷盜等,因為造了損惱、損害他人行為的緣故,所以讓我們墮落惡趣的。所以遠離了這種惡行、防護了這種惡業,讓我們後世獲得增上生,這是因為有了一顆善良的心,想要利益他人的心,不想要損惱他人的心。所以光是有一顆,想要利益他人的心,針對一個有情想要去作利益,他就能夠累積廣大資糧。更何況是緣一切有情眾生,我都想要幫助他們,不想要損害任何一者的這種無比的心力,由此一定可以讓我們很快速的圓滿一切資糧的。
這此又說到菩提心的功德,就是遠離生死輪轉的眾多涅槃裡面,最究竟的涅槃稱為無住的涅槃。這無住涅槃也是因為由菩提心的力量,使得他內心的空正見,能夠成為所知障的對治力。由這種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空正見才有力量成為所知障的對治之後,來對治一切的煩惱,和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以及一切二相的錯謬,在法性當中完全淨治,而淨除的這種無住涅槃,也是由菩提心所引發的。
如是具有利益的溫暖的、善良的這顆心,究竟的時候稱為菩提心。由這顆菩提心帶來了自利和他利的一切圓滿功德。不只能圓滿二利以外,他也能夠讓我們成辦了暫時的、究竟的一切所需,還有我們想要獲得的安樂。因此能夠成辦菩提心,最好的所依的身體是什麼呢?就是暇滿的這個人身。今天我們獲得了暇滿人身,暇滿義大的今天,就應該好好去學習所詮、能詮菩提心的這些經藏,好好去學習。
在眾多的經藏裡面,最主要是大乘經藏,就是由梵文所建立的大乘經藏。我們可以配合經典來參考學習以外,也可以去學習這個的注釋,以及注釋的注釋等。透過大論經藏的學習,再加上從龍樹父子,也就是慈尊菩薩傳至無著菩薩,或者文殊師利菩薩傳至龍樹菩薩,的這個整個傳承,一直到我們的根本上師,都是存在的。
所以從佛世尊一直到現在,整個大乘的口訣,還有教授的加持的傳承,是沒有被蒙滅的。所以如果有這個傳承,獲得了從佛一直到我們的根本上師的加持,這是非常殊勝的。所以不只有外在的因緣,我們可以學大乘的經藏,我們可以看到眾多的解釋以外,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獲得傳承的加持。再加上我們有內在的因緣,暇滿的人身等,所以我們就要好好的去應用,在這個殊勝難得的時間,好好的利用他,不應該浪費。
因此我們再去修學菩提心的時候,為了使菩提心能更堅定的緣故,說了願心儀軌,昨天已經為大眾傳授了願心儀軌。願心堅定了,於是想要去發起,我想學菩薩行的欲求心,這時候經中有說要傳授菩薩戒了。至於傳授菩薩戒的儀軌文,有分很多種。就像《菩薩地論》裡面,有說許多種的儀軌文,這是一種傳授的方式。
另一種是寂天菩薩在《學集論》裡面,引用了《文殊遊戲清淨經》所說的儀軌文來作傳授的。還有在《入行論》裡面,也有說到傳授菩薩戒的儀軌文。還有在密裡面,因為要進入壇城,接受金剛三昧耶之前,必須去受菩薩戒的緣故,所以在密續又說到傳授菩薩戒的儀軌文。總言之,傳授儀軌文的方式有很多種,今天在此為大家傳授的是以菩薩戒的方式,而來傳授菩薩戒。
至於在傳授菩薩戒的時候,如果有上師,最好是從上師的座前來接受菩薩戒的。如果沒有上師,也可以從佛像前,殷勤的去祈請之後,也是同樣可以獲得戒體的。但是別解脫戒,還有金剛三昧耶戒等,一定要從上師的座前獲得,這是不同點。
至於從上師座前,來獲得菩薩戒的儀軌文,又可以分前行、正行、以及結行,這三者。在前行也就是所謂的加行的時候,有說兩種儀軌:第一個祈請,第二個遮難。
對於要祈請的上師本身,以經中所說具備的條件,是需要他本身是位真正的菩薩,而且對願心有非常堅固的定解和覺受,而且本身要具有菩薩戒,而且要經通大乘的經藏,要善巧的去傳授菩薩戒的儀軌,以及大乘的意樂、加行沒有任何的損害等,說到這些種種具備的條件。
今天我在此,雖然沒有菩提心,可是對菩提心有完全的信解。至於菩薩戒,從許多的上師座前曾經接受過並獲得。而且個人來講,每一天都盡量的自我接受菩薩戒。當然並沒有對整個大乘的經藏非常的精通,至少對大乘經藏有絕對的信解以及相信,就是盡量努力的去學習,所以有少許的了解,以這種最下限的條件,來為你們傳授菩薩戒的。
至於要接受菩薩戒的弟子眾們,本身要對菩提心有完全不動搖的信心,這是要有的。而且真正想要行菩薩行,也就是六度萬行的這種心願,必須有的。不只有這種心願以外,還要了解十八條根本罪需要了解,以及四十六條惡作也需要認知。
至於祈請文主要的內涵,也就是祈請阿闍黎,我名某甲,想要從您的座前,來獲得菩薩戒的,如果我是可以被傳授菩薩戒,請為我傳授吧!這就是祈請文的內涵。
109 我們一起學習祈請文。「阿闍黎慈念!我名某甲,願從師您獲此菩薩戒,若能獲得,祈願慈悲傳授」。一起唸三次。
之前在祈請文的時候,有說到「若能獲得」,自己有這樣的條件,若能獲得,請您為我傳授。在此就是以遮難的方式,問弟子們有沒有這樣的條件,這叫遮難。也就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子」是接近、親近的稱呼,也就是說上師和徒弟之間的親近稱呼。或者是我們之前說的,如果生起了悲心,就成熟了大乘的種性,身為了大乘的種性的家族了,也因此而說了善男子。也就是對菩薩心有覺受,也可以稱為善男子的。
總言之,這裡說到了,你們今天想接受菩薩戒,是不是為了讓有情未度脫令得度脫呢?是不是令未解脫者令得解脫呢?是不是未得安者令得安慰呢?是不是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呢?問:是不是想要?回答:「想要!」。現在法王就要問。
之後問:「你們是不是想使佛法正法的續流,無有間斷的安住呢?」之後作此回答。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生起了這顆願心,想要去生起行心,而去接受菩薩戒而去行菩薩行。就等於了我們在佛陀的果位,希求佛陀果位的一個希求者當中,我們已經進入隊伍了。好比一般接受教育的時候,我們不是要考試嗎!為了考試要排隊等等,因為想要獲得結果,因為想要獲得考試所以我們要去排隊。今天我們既然發了這種決定行菩薩行,等於在一個直至無上菩提之前,所有希求者的隊伍之一了。因此這個隊伍是永遠不會被抹滅的,永遠不會被間斷的。因為一者接一者,一直有人繼續持續佛陀的事業,所以在此問說「你們想不想讓佛法正法的續流,無有間斷的永遠安住?」你們就回答「想要!」
上師問:「你們想要受菩薩戒的目的是什麼呢?是不是為了讓有情未度脫者而度脫呢?是不是讓有情未解脫者獲得解脫呢?未安慰者令得安慰呢?未涅槃者獲得涅槃呢?是不是這個目的呢?」也就是你們受菩薩戒,是不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想來行菩薩行呢?因為過去的一切菩薩就是為了一切有情而行菩薩行的,現在的這些菩薩們,也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去行廣大利益的菩薩行的,你們是不是已經下定了決心,真正的唯有走這條菩薩行呢?就問這個問題。於是你們就跟剛剛回答般的回答「想要!」接下來還有問題要繼續問的。
接下來講到要思惟菩提心的殊勝和利益。如果我們今天獲得了菩薩戒體,在《入行論》和《寶鬘論》裡有說到,獲得了菩薩戒的那一天起,縱使我們在睡覺,或在放逸,內心沒有去思惟善行,或善的內涵。可是因為獲得菩薩戒體了,只要戒體存在,有多少的眾生,在那個剎那,就等於獲得與眾生同樣次數無比的功德。可見累積功德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時間非常的快速。
可是相反的,如果捨棄了願心,或者具有四殘(纏)的情況下,來犯根本罪,最主要就是捨掉了願心,那就等於欺瞞一切有情眾生了。因為我們之前發誓並且承諾要為利一切有情眾生,未度脫者得度脫,未解脫者得解脫。可是只要今天針對一個眾生,說我沒有辦法幫助他了,甚至更差勁的說,我想要傷害他,從內心有這種想法,就等於與你之前所下的決心、所下的承諾是違背的,就等於你欺瞞了一切有情眾生。這個罪行是非常大的,所以叫你們要小心注意,必須僅慎防患菩薩的承諾。
作遮難。「善男子!善女人!你們現在想要獲得的菩薩戒,是不是想要與別人競爭,以這種的態度而來接受的呢?」回答:「不是!」
下一個問題「你們今天接受菩薩戒的儀軌,是不是沒有自在的,被別人的壓迫的情況下,讓你們接受的呢?」回答:「不是!」。是不是達賴喇嘛叫你們要受,你們才受的呢?是不是如證法師命令你們?
接下來的問題「諸弟子眾們,你們有沒有聽聞過菩薩的經藏呢?」這裡的菩薩經藏是指《華嚴經》。《華嚴經》在西藏來講就是六卷。我們漢系原來的佛法的《華嚴經》就有很多卷(八十卷)。所以你們沒有沒聽過呢?之後問:有沒有聽過一部菩薩經藏(就是菩薩地論)呢?接下來的問題:「諸弟子眾們,你們有沒有聽聞過這些的大乘經藏呢?」如果要閱讀完八十卷《華嚴經》要多少時間?於是我們的回答:「我有少許聽!」。或者雖然沒有聽,因為未來一定要聽,所以我們也可以作此回答。
之後問:「你們不只是聽聞而已,有沒有懂裡面的內容?不是只是唸而已,有沒有去思惟,有沒有懂這內涵呢?」雖然現在不一定了解,但未來我一定要了解的緣故,以這種想法,回答:「我有少許聽!」
之後對大乘的經藏,你們雖然有聽聞過了,或者已經學習並且思惟過了。可是又有一種情況就是說,你們可能對大乘經藏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就不會去修行了,於是就問「你們對大乘經藏,透過聽聞和學習之後,你們有沒有信心呢?回答「有!」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你們對大乘經藏有信心了,可是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沒有能力學習,於是在此的問題是「你們有能力來接受菩薩行,或接受菩薩戒嗎?」你們回答「能!」
110 「阿闍黎慈念!祈願速速傳授清淨菩薩戒於弟子。」三唸。之後戒師會為弟子眾問這個問題,以一位主要的弟子來代表。問:「善男子!善女人!你們是否是菩薩嗎?」會問這個問題。「善」的意思是指成熟了大乘種性者,成熟大乘種性是由大悲心來成熟的,雖然我們在場可能是沒有大悲心,可是雖然我們沒有大悲心使我們大乘種性成熟,可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絕對會生起大悲心的。我們決定會生起的緣故,而來說我們是菩薩,我們已成熟大乘種性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唯有這條路可走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路了。當我們決定的時候,就會堅持的作大乘的修行,所以在此回答「是!」
之後的問題:「你們有沒有對大菩提而祈願呢?」這句話所意味著,你們有沒有生起願心?因為昨天大眾已經接受了願心儀軌,所以你們已經有一種決定,乃至虛空未盡,我一定要好好持有這顆心,以這種方式回答「是!」
之後的問題「你們將來要去接受的學處,菩薩的戒體,是不是一定由我這邊來獲得的呢?」你們要回答「是!」
至於正行菩薩戒的儀軌傳授的方式,是我用藏文來唸誦儀軌文三次,在每一次的最後一句話,我會問:「你們是否有意願來接受呢?」你們如果有意願就回答「願意!」。講三次,最後一次的時候,獲得戒體,以這種方式來傳授的。
至於這個儀軌文主要的內容說到「善男子!善女人!」於是在諸弟子眾裡面講一個主要弟子的名稱,由他來代表諸弟子眾們。所講的內涵是「過去一切菩薩的學處,還有清淨的戒體;以及未來一切菩薩的學處,還有清淨的戒體;以及現在在十方一切菩薩的正在學習的學處,以及戒體等,都是由為利一切有情眾生我成就無上菩提的這種心來獲得成辦的。因此過去的一切菩薩,已經學習這個學處獲得了戒體;未來的菩薩將要去學這個學處,以及受這個戒體;現在的菩薩正在學這個學處,以及接受這個戒體。如同他們般的你們有意願想要獲得這個戒體嗎?想要接受這個戒體嗎?」大致上是這個內涵。於是我會唸誦三次,你們就如是的回答「願意!」三次。如同昨天所說的,我們就跪著。
先要好好的成就自己的意樂,先讓自己盡量的去生起一顆強烈的菩提心的意願之後,「如同過去的一切菩薩,在行菩薩道,如何去行菩薩道的學處,如何去遵守菩薩戒般的。我今天也要像他們一樣的來遵守學處,行一切的菩薩行,產生這種強烈的心態」。於是我問你們有這種的心態嗎?於是你們就回答:「是的!」。
在唸完第三次「是的!」的時候,你們應該觀想,如果想要獲得戒體的弟子們,你們應該觀想,在唸完第三次的同時,已經生起了菩薩的戒體了。這個戒體如同前方資糧田的戒體般的,也是同樣清淨的,在作如此的觀想。
如同之前所說的,因為你們有這種意願,想要去接受菩薩戒,已經獲得菩薩戒的緣故,所以真的是一個非常稀有的,值得讚歎的功德。我們獲得的暇滿真的不會浪費,而且能夠具有這個暇滿,而遵守菩薩戒的緣故,所以我們真的能做一個非常偉大的、有意義的事情。其實這種有偉大意義的事業,就是對諸佛菩薩最好的、最殊勝的,一個悅意的供養。
之後是祈求得知。祈求得知是什麼?就是對十方的諸佛和菩薩,上師代表著祈求。所祈求的內容,就是祈求在某一個地方,對某一位弟子,傳授菩薩戒,他們己經獲得戒體了,好像就是一種稟告的意思。
至於祈求得知的儀軌行法,有不同的作法,可是就以我的上師林仁波切之前在菩提迦耶的大金剛菩提寺裡面,有為我以這個《菩薩地論》的菩薩戒儀軌的方式,為我傳授的。就是對十方的諸佛,上師代表著去禮拜的意思,對四面、四方、上下的諸佛而作禮拜。四面含攝於四方,上含攝於東,下含攝於西,而來作禮拜的。也就是祈求十方諸佛得知。禮拜完之後,上師就會站在法座上,這就是正行的祈求得知的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