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5 05:55:1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2/15 05:52:54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第四講 修習軌理
雖然我們已經得到很珍貴而且難得的暇滿人身,可是我們卻把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今世的紅塵世事上,所作的是罪業,所想的也大部分是三毒煩惱,像是瘋狂了一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該把這暇滿的人身,用來成辦堅固的根本究竟安樂,也就是說,把這樣的一個人身,放在成辦現前增上生(短暫的投生人天)與究竟決定勝(究竟的解脫果),這兩種的義利上。而成辦這樣的義利,唯有靠著多多學習佛法的心要。
成辦究竟決定勝,同時也涵蓋著成辦現前增上生,然而我們不能只把目標鎖定在成辦現前增上生。雖然究竟決定勝裏涵蓋著解脫和成佛兩種果位,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僅以經由增上三學的修持,來得到解脫果位為滿足。
那什麼才是我們正確的動機呢? 就是,為了要成就佛果位,我必須修學以大慈心、大悲心為本體的菩提心。換句話說,為利眾生,所以我一定要成佛;為了成佛,我一定要修學並證得佛法;因為要修證,所以我必須先了知;為了知,我必須聽聞教法,要以這個動機來聽受這場法宴。
今天我們所聽受的教法──菩提道次第,是來自於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兩位大菩薩的特別傳承教授;是三世諸佛成就佛道的康莊大道;也是阿底峽尊者及宗喀巴大師的修行精髓;不僅次第無誤,而且是很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編配得非常之好,包括了眾生成就佛道的所有內涵。也就是說,菩提道次第是引導具有菩提心善根的大乘種姓眾生,往趨佛地的教授。我們現在所要講的,就是這具有以上幾個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一般來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由四個門徑來講說闡述,(《廣論》第2頁科判)“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23頁科判)關於“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的軌理分兩點,“初中分二: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24頁) 由是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分六項來說明它,(丁一)是說明所依止的善知識的德相是什麼? (丁二)是說明能依止的學者的德相是什麼? (丁三)是正依止的方法;(丁四)是依止的勝利以及(丁五)不依止的過患,還有(丁六)攝彼等義,做一總結論。
善知識怎麼依止的方法分二(29頁科判):“戊一、意樂親近(的)軌理”及“戊二、加行親近(的)軌理”等兩點。意樂依止又分三項:“己一、總示親近意樂;己二、特申(特為重視)修信以為根本”,就是淨信為本;“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念恩生敬)”,念其恩澤生起恭敬。
我講這些科判不是為了耗時間,是為了幫大家復習以前所講過的,同時也把以前所學的放在心上用功,不要當我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知道整個菩提道次第證量的生起,後後證量的生起必須倚賴前前證量的生起才行得通。雖然我們前面都已聽過這些法了,也都懂了,卻不一定記住了,更沒什麼證量,也就是說,沒什麼大效用。有一個故事說,西藏有一種動物(好象是馬熊),它挖洞抓老鼠,抓到一隻就往屁股底下放,再往前伸手抓的時候,身底下的那只就跑了,抓到最後,結果一隻也沒留下。
親近善知識道理的第六項就是“攝彼等義”,我們前面已經簡要講過了。(40頁最後1段)“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整個世間)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尊長瑜伽”就是上師相應法,上師相應法受到整個世間普遍的讚歎。“若一二次修,修所緣境,全無所至。”可是應該知道上師相應法,只修一兩次的話並沒有什麼效果。“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順恒常親近善知識,接受沒有錯謬的引導。(40頁最後1行)“故此依止(善)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那是因為“見是究竟欲樂根本”,它是究竟欲樂根本的緣故。
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比一切法行重要,那是因為整個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自聽聞、思惟、修行,完整地引導到證悟,可以次第圓滿無誤地讓你成就。這樣的證量,來自於開頭的如理依止師長,所以依師之理是很重要的一項法行。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正式的修法是什麼);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41頁科判) 是講修法分成座上修及座下修(另譯座間修)。這個正修是座上修的意思,你好好的將護所緣境。“將護”是什麼意思? 將護是守護所緣境,好好的緣所緣境。
行者在修學依師之理的時候,應該一天分六等分,有六段時間。其中僅有六分之一用在正修依師之理。為什麼呢? 因為六分之五要用在前行法──淨罪集資(淨除罪障、積集資糧)。為什麼會有正行不如前行來的深,也就是說,前行比正行來得更深要的說法? 如果不一方面去淨除罪障,一方面同時積集資糧,就馬上趨入正行正修,會因為資糧不夠、福德不夠,有罪障擋住你、蓋覆著你,整個所緣境會不清楚,即使你的心中清楚,也不能生起證量。我們講“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聽到的佛法會忘失,思惟又無法瞭解文義,然後不能成辦所聞文義的證量。所以要用六分之五的前行法來淨罪集資,這很重要。
每天的菩提道次第修行,你倘若不能完全瞭解、背熟菩提道次第這麼大的論典內涵,那麼前行六法(六加行)一定要做,再不然就持誦《福德本頌》(另譯《功德之本》)。《福德本頌》(附錄二)也是宗喀巴大師寫的,如果可以依著《福德本頌》的偈語,做簡要的緣念,就可以涵蓋菩提道次第的整個內涵。修學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不能像吃飯一樣,飯可以明天再吃,這菩提道次第的修學一定要持續,而且是要每天持續的去緣念。
又正修時應如何? 分三項,就是:加行(前行法),正行,還有結行。我們現在講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個是淨地,把修行的處所打掃乾淨之後,迎請十方諸佛菩薩來到我們這裏,做為我們的皈依境;要觀想佛菩薩真在我們眼前。第二加行就是將無諂供品端正陳設,要莊嚴陳設無諂供品,並做無諂曲的供養。供品不能染有外在行為舉止及內在意樂(動機)等兩種諂曲(諂誑)。供養動機的諂曲就是以世間八風的動機去供養,這是不對的。
同時要避免供品的來源不清淨,也就是得到供品的方式要離開五邪命。什麼是五種邪命? 第一個是諂媚奉承,就是由諂媚而得到的供品是不清淨的;第二個是贈微博厚、供小而換大,佈施少許東西而希望換取較大的回報,再將回報的東西拿去供養,這也是沒有什麼利益的;第三個是迂回索供;第四個是強取訛索;第五個是詐現威儀,這是五邪命。
用這些方式所得到的供品是不清淨的,比如說,你為了得到別人的供養,而以非常善巧,能言善道的嘴巴去對人家講說,那東西有多好多好,因而得到供品去供養三寶,這是不清淨的,那是諂媚奉承。
那什麼是迂回索供? 去年人家供養你一個東西,你覺得很好用,當這個人再來時,你心裏希望他再給我,而講說:“喔!你去年給我的那個東西太好了,我很受用。”雖然你沒講說:“我希望你再給我。”可是心裏卻有這樣的想法。要是以這樣迂回方式所得到的東西去供三寶,是意樂上不清淨的供養。
贈微博厚,比如說,供養上師或供養佛的時候,你以很少的水果,卻希望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更大的日報,希望供小的換大的,以這樣的動機去供三寶也不清淨。
第四個強取訛索。如同把慈母的兒子奪過來,母親是不會高興的一樣,不管眾生本來有罪或是沒罪,以強迫的方式來處罰,把他的財物奪為你所有,去供養三寶,佛不會高興的。為什麼? 因為這會讓眾生痛苦。眾生本來不需要有那種懲罰,而你讓他痛苦。三寶是希望眾生快樂,得到安樂是以讓眾生痛苦而得到的供品,拿來供養三寶,佛根本就不會高興。
再來是詐現威儀。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什麼修行,為了得到供品而對眾生說,我有什麼修行,我有什麼證量,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供品。再以這個供品去供養三寶,這叫詐現威儀。比如說,一位法師每天早上起得很晚,這一天,因為知道信眾要來朝拜,就很早起來,表現一付很有修行的樣子,目的是為了得到供養。用這種詐現威儀所得到的供品去供養三寶,是不清淨的。但是有一個開緣(例外),就是說,如果你是為了防患眾生造惡業,為了不讓眾生造口業,所以你適當地詐現威儀,這是可以的。
不管用什麼方式,你欺騙眾生,傷害眾生而得到的供品;或者供品是屬於僧團的東西,這兩者:一個是欺騙、傷害眾生去供養三寶;一個是拿公眾的東西去供養三寶;三寶不會歡喜的,這些都是不清淨的。另外千萬不能有一種心態,就是根本不是真心供養三寶,而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的名聲、知道我是一個大善人、大施主。這樣去供養三寶是要不得的。
噶當派一位很有名的奔恭甲格西,平常他在禪堂內是沒有什麼供養的,有一天他知道施主要來探望,前一天晚上他就好好的打掃禪堂、擺設供品,擺好之後,就坐下來等信徒。突然他想到,“為什麼我平常不打掃,不供養,而今天要特別掃地,擺供品? ”見到自己的動機是世間八法,馬上抓一把灰灑在供品上面,“去他的世間八法!”。印度白當桑結巴(是一位很有名的祖師)有神通,看到這種情況,贊許地說:“在整個西藏,最超勝的供養,莫過於奔恭甲的這一把灰。”因為動機清淨。
如果供養時的動機染到世間八風,或是供品的來源是以傷害眾生而得到的,三寶絕不會歡喜。如果我是基於前面兩個不清淨的動機,或者供品是傷害眾生而得到的,那這份供品我到底該供不該供? 回答是:“還是要供。”
阿底峽尊者說:“我們以水做供養是很容易的,而且不容易染到世間八風。”做很多的水供不會讓你生起我慢吧! 這樣不生起我慢而能行廣大供養,很明顯的就不染及動機的諂曲,而供品的諂曲也不會染到,因為水很容易拿到,我們不需經過邪命,以不正當的方式取得。較之于水,供花就很危險了,為什麼呢? 你會覺得要花錢去買,可能還有吝嗇心,供花之後又會因為“這花是我供的”而起了我慢,那完全都染到世間八風了。所以較之于水,花的供養是比較危險的。如果你沒有任何意樂上的缺失,那廣大供養是很好的。
因為水具有八功德,既然功德有八,所以供養水有八種福報,八種福報怎麼積聚,在此就不詳講。供水的功德,比如說很清澄、很乾淨、很柔軟、不傷喉等共有八種功德。如果你以具有這八種功德的想法去供水,每一種都有相對的功德福報,比如說,水不傷喉嚨,所以以後你就不會得病;因為很柔軟所以你的心也會很柔軟、安祥、慈和等等,供養水有這些功德,福報也是相對應的。
唯識派的說法,一碗濕性的東西,餓鬼看到是膿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到是甘露。供水的時候,千萬不要想這只是供水,你要觀想所供養的水是真正的甘露;再來,供養的心態,要像服侍一位具有很大權力的國王,要非常恭敬地去供養。在侍候國王用膳的時候,你都戴口罩之類的,把嘴巴遮起來,所以你也要掩鼻遮嘴。並不是說弄得不好就要受罰,像畏懼國王一樣的畏懼佛,不是這樣的,而是說,象對待國王一樣的去恭敬佛。對國王可能是基於畏懼而服侍,對佛是不用畏懼,而是以一種恭敬心去承事。
如何擺供杯,杯與杯之間不能擺太遠,供杯與供杯之間如果擺太遠,以後會導致你與上師之間距離很遠;杯子與杯子碰在一起,教示不恭敬;供杯的間距以一顆豆子或一粒青稞種子為准。
至於如何供水? 獻供的時候,不要說像給乞丐一樣,把水嘩啦啦的倒下去,這是不行的,要很恭敬的以容器將水倒入供杯。倒水的時候,先小量,再漸增至中大,後小(水快滿的時候,又少量慢慢地倒)。不要一下子倒下去,先慢慢地倒,中間傾倒時增多一點水量,再少少的加滿,不要讓水灑出來,很莊嚴地去做。倒水時不能倒滿,如果溢出來,會變成惡慧的緣起,所以我們不能讓它滿出來,倒一半也不對,要倒得剛好。
有人說不需要供水、不需要供養。怎麼會有這種看法? 我不認為如此。我認為每一項法行,微細處都要如法的去做,就會有相對的功德,從小處去積累功德。我們為眾生也為自己積聚福報,所以樣樣都要注意,很慎重、如法地去做。佛陀不會像法官一樣的判你刑,說不這樣做會有什麼罪。這是金洲大師的說法,不是我自己隨性說的。如法的去做對自己只有好處,倒不是為了怕人家處罰而做。
我好象很囉嗦地講這些和修行不相干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的,即使我們只有供水,但是如果從意樂到整個作法上都能很如法,供得很完美的話,會福德無邊。反之,若沒有這種意樂,又不能如法去做的話,即使供養很多,福報卻是很小。以前阿育王只以沙子供養佛,卻因為這種功德,成就轉輪聖王的果位。
資糧田是可以植福的好地方,有很大的利益,可是不善巧的話,卻會變成沒有利益。到市場做交易,懂得如何買賣,會有很大的利潤,反之,會吃虧的。如果你想得到很大的利益,就要如法善巧地去行供養。
要注意,供養的意義在於讓三寶歡喜,不在於供品,這點很重要。因為供養是要讓諸佛歡喜,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小心,如法的去做,三寶才會歡喜。如果三寶不歡喜,不管你供多少東西,也只是擺一些東西在那邊,而不是供養三寶。所以說,最重要的是要讓三寶歡喜。例如把一些花放在供桌上,那只是觀賞物罷了,而不是供養。“供養”在藏文是令歡喜的意思,所以說如何讓諸佛歡喜,才是最好的供養。既然提到了令諸佛歡喜才是最好的供養,我更要慎重地告訴大家,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養,因為諸佛最歡喜的是依教奉行,如果你可以好好修習菩提心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諸佛最歡喜的莫過於此。
有人問:“我很窮,沒有供品可供,那就不供了嗎? ”不是這樣的!因為供品無邊際,供養也就無邊際。如果我們有信心及勝解,供養就無邊際。供品分兩種,有主物與無主物。你們學過《入菩薩行論》嗎? 論中提到供養有:有主物的供養和無主物的供養。以無主物來說,如山河大地、日、月、沼、池、島嶼等等,這些都是沒有主人,用心觀想,基於信心和勝解來觀想而行供養,這樣是很好的。比如說我們去逛百貨公司,因為東西很多,本來這些東西會讓你起貪欲,但是如果善巧懂得觀想,把它們供養三寶,反而是積福報。如果說把百貨公司的東西供養三寶沒有福報,那獻曼達也沒有福報了!以前我跟赤絳仁波切學《入菩薩行論》的時候,他說,西藏婦女很喜歡裝飾,整個頭戴著金銀瑪瑙之類的裝飾品,如果善巧,懂得加持供養,那會變成最好福報的來源,否則她們的裝飾只不過是戴石頭、把很重的包袱帶在身上而已。當我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常有鋼琴樂隊的伴奏,如果我們將它以信心加持來供養三寶,這也是積福報;坐在草地上的時候,可以把草地供養三寶;看到清澄的水,也可以供養三寶。總之,不論外在的器世間,或內在的有情眾生,只要是美好的,看到、聽到了,都可以馬上供養三寶。不要認為我沒有錢,不能做供養,日、月、整個世界的燈光,都可以供養。你晚上點多少燈,加持一下,就可以供養三寶;遊公園,奇花異草很多,只是去享受,只有損福報而已,當我們逛花園,看到好地方,即刻以信心加持後供養三寶,把享樂變成一個很好的供養物品。不懂得佛法的修行,是邊走邊造業;懂得佛法了,就邊走邊積福報。《普賢十大願王》有講這些,把最好的花,最殊勝的香,諸佛菩薩淨土裏面最勝的蓮花,最勝的花蔓,都觀想來供養諸佛。
六加行的第二加行,我主要是講,要以何種意樂來陳設供品,第二加行──無諂供具、端正陳設,簡要說明如上。
“故于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41頁倒數第2行)安樂臥具是指禪坐的坐墊,我們如果不能全跏趺坐,可以像度母一樣的單盤。一般來說,雙盤就是全跏趺坐,特別是密乘的修法裏頭,所謂脈的全跏趺坐、氣的全跏趺坐、氣脈明點的全跏趺坐,有不同的說法。現在講全跏趺坐的坐姿,第一個是雙足盤坐,坐時背脊要挺直,雙肩自然平放微弓,兩臂不要與自體緊貼,有一點空間,這是為了修行時風可以流動。雙手在肚臍的前面結等持印,指頭把紅白菩提蓋住,這樣做是為了能生起菩提心的緣起。頸脖子微俯,頭稍微低下來,眼觀鼻尖,往下看,這是為了讓身體挺直。眼不能全閉,防止可能變成放逸、養成壞習慣,半閉微俯觀鼻尖;眼睛像魚一樣張開也不行,苯教修行就是眼睛張開的修。如果不持咒的話,應該舌抵上顎,舌抵上顎可以讓你長久修行不口渴,還有口水不會流下來,這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如果以後以五方佛身成就,清淨五蘊轉為五方佛身,清淨色蘊是毗盧遮那佛身。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會以毗盧遮那佛身而成佛。
修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可得的緣起有:以後成佛時
,我們這五蘊身,清淨色蘊會轉成毗盧遮那佛的本質;可得將來成佛之淨土清淨(壇城清淨),身體清淨的緣起。現在以雙盤坐姿清淨修行,可種下成就毗盧遮那佛身的種子。西藏的瑪爾巴上師曾很自豪地說:“所有西藏的修行者中,像我這種坐姿的沒有了。”
端身雙盤正坐修行,並不一定讓你生起證量。以前有一個大瑜伽士帕讓答,就是這樣端身正坐,可是一直不能生起證量,請問人家,回答說:“你那坐姿,坐下來,整個氣脈像牛一樣的亂竄,所以你睡著修比較好。”結果他睡著修而得到成就。修菩提心是不一定要這樣端身正坐的,有一句話說,端身正坐修嗔恚,倒不如躺著修菩提心。寂天菩薩自稱只會做三件事情:吃飯、大便、睡覺。雖然他現這樣的外相,其實他一天到晚都在修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住世的時候,有很多教派的祖師都來向他請教,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修行開始應該修什麼?是修觀想上師,還是修觀想皈依? ”大師回答:“不是這些,是應先觀察自己的心,先看你的心在想什麼,如果你的心具有菩提心的功德,修菩提心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或是你有善業也很好;如果沒有善業而是與煩惱相應,一旦生起煩惱噁心,就要趕快想辦法,在能了知的狀況下把它轉為無記性,等善心生起後,再繼續做下麵的修行,是這樣的一個次第。”水混著沙一定很混濁,應該等它沉澱之後再喝,就可以喝到清澈的水,就像這個比喻,要先把心轉為善心後,再去修法。
要讓我們的心平靜,我們修數息法或修九節風法。九節風法就是透過觀修,在你心很亂的當下,先蓋住一個鼻孔,通常是右邊,用左鼻孔吐氣,吐氣時觀想去除所有的貪嗔癡,然後吸氣,吸氣時觀想眾生的苦受吸入己身內;這樣一邊三次,左邊三次右邊三次,然後雙鼻孔皆不蓋也三次,共九次,所以叫九節風。這樣有什麼好處? 會讓你的心情比較平靜,而且讓你的心轉為善心,轉為無記性。有時間就這樣修,因為工作沒有時間的話,就沒辦法。總之,內心嗔恚,透過風把它呼出去,不要呼在臺灣,也不要呼在日本,要呼在這個世界之外,到別的刹土去,你要把三個煩惱透過九節風的修習,趕得越遠越好,如果我們趕得很近的話,它就會再靠過來。透過九節風的修法,讓貪嗔癡遠離之後,那時候的心,不是噁心也不是善心,而是無記心,這是很重要的。
當你的心安住在無記時,應該做一次完整道體的簡修,從暇滿難得到念死無常、三惡道苦再到菩提心,對整個法行做一次憶念修,很簡單的修過去,或是好好地修皈依及發菩提心。
在藏文的前行六法(六加行)裏,有很清楚的三寶皈依境觀想法。先觀想皈依境在面前,然後向他們祈求:“所有眾生及我自無始以來輪回生死,到目前為止都仍在痛苦當中,祈求三寶指引救護我們。”皈依境的觀想是隨文做觀,至於儀軌我就不多講了。然後要怎麼觀想我們的周遭呢? 觀想你自己是維那,右邊是你父親(不管是否仍活著)以及所有六道輪回中的男性眾生,他們現人相,正在受六道輪回的苦;左邊是你母親以及所有六道輪回中的女性眾生,他們也現人相,也在受六道輪回的苦;前面是你所有的怨敵;然後你帶著他們全體去做皈依。
接下來講皈依境(附錄三),在你眼前虛空中,由八大獅子所撐舉起來的十一層花瓣的蓮華寶座,上層坐著本質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外相是釋迦牟尼佛的世尊;右邊是以彌勒菩薩為主的廣行派的祖師們;左邊是文殊菩薩為主的深見派祖師們;上邊是修行加持派的祖師;前面是所有與你有法緣的師長;這是五方寶座。往下是本尊、佛、菩薩、緣覺、聲聞、空行、護法等,這樣的十一瓣蓮花皈依境。
【問:“這樣不就是資糧田嗎? 怎麼是皈依境? 】
如果是由如意寶樹撐起的為資糧田(附錄四、附錄五),而由八大雪獅撐舉起寶座的,可以是資糧田,也可以是皈依境。
如果有人對此皈依境感到繁複的話,可以將之濃縮成一,也就是說,如果觀不出來那麼多尊的話,可以觀一尊即可。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你可以把佛和本尊們,還有五方寶座裏的所有這些祖師們,都融入佛裏面去,都變成佛寶;僧寶包括菩薩,包括護法、空行、勇士、聲聞、緣覺,還有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等等,都融入僧寶菩薩像;法寶就是聖眾所說的法。接著把佛寶融入釋迦牟尼佛,僧寶也融入佛中,法寶也融入佛中。換句話說,那尊釋迦牟尼佛像就代表佛法僧三寶,十一層資糧田變成一尊佛像,代表三寶,這樣去做觀想也可以,不一定要那麼的繁複。也可以以上師佛代表一切,涵蓋一切,這樣去做觀想。如果你能夠以廣大分別抉擇來觀想,就用廣的方式來做觀想。
我現在要講很重要的修行口訣──如何去觀想資糧田。剛才我們已經把十一層蓮花座架構出來了,現在我們先從最下一層往上觀想,由下而上,讓資糧田現出來。然後再從上往下觀想,讓它明顯。就這樣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然後從右而中,從左而中,全部觀想一次。就好像他看到你,你看到他,然後從右邊看到中間,再從左邊看到中間,之後安住下來,停在資糧田當中。這樣觀想資糧田讓它明現出來。至於資糧田的位置,太高的話會生起掉舉,太低會產生昏沉,太遠會和你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在你眼前的虛空中就好。
道次第的修行,是為了自己得到證量的緣故而修的,既然是如此,就不應該數數目,算給別人聽,也算給自己聽,好象和自己沒有關係,這是不對的。應該說,這整個都是為我修行用的,一切的做法都與我相關,應該用這種心情來面對整個法。菩提道次第聽受者應該邊聽邊修,邊聽邊與自己的心結合,讓所聽到的法與自己的心結合後,進而改變自己的心,要這樣去修。講的人更需要如此,邊講要邊將所講的法與自己的心結合,修正自己的心,如果可以這樣做,就會使講說者與聽聞者都得到菩提道次第的內涵。如果不是這樣,變成做筆記,然後聽錄音帶,之後再講給別人聽,就像在學校一樣,這樣一點也沒用。
對皈依境做廣或略的觀想,是自己的自由,就像是我們請客吃飯,把皈依境請來,東西擺在這裏,與我們沒相干,不是這樣的,是要真的迎請皈依境,真的佛法僧三寶現在眼前,要有這種想法。而且對我及所有眾生的輪回痛苦我很畏懼、深感畏懼,一心的歸投依靠,以依賴、求救護的心,來面對皈依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就沒有效果。當你看到別人受苦,被侵害、被迫害,你會掉淚,這種悲心:“怎麼這樣,好可憐!”就是這樣子。你看到所有的眾生,墮在輪回中很痛苦,一直在生死中流轉,你受不了,很痛苦,很畏懼,一心仰求,一心寄望三寶,三寶是唯一能夠救護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眾生力量,有那種心情就對了。俗語說:“看到很多人哭,我們一起哭,看到很多人笑,我們一起笑。”現在不是哭笑的時候,但是眾生真的有值得我們哭的原因。為什麼? 因為真的是掉入三有輪回,不光是我自己,所有的眾生都同樣的在生死中輪回,沒有例外,放眼看去都在受生死輪回的苦,這才是該哭的時候,所以要很畏懼、很悲痛地一心仰求三寶來救我們。
皈依的意義是:我們自己畏懼輪回三惡道的痛苦,一心相信三寶能救我們。“懼怕三惡道的痛苦”以及“相信三寶能救我們”,這是皈依的因,“畏”和“信”是皈依三寶的因。再加上看到所有眾生的痛苦,我們不能忍受,生起大悲心,然後去求救護,希望三寶能夠救護我及所有眾生的痛苦。有這種大悲心是大乘不共皈依的主要元素,這是很重要的。我是維那,帶領所有的眾生一起來行持皈依,我是引領者帶著他們做,這是一種觀想修,你不用拿著麥克風大聲的念。
真正修皈依與發菩提心不在嘴上,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皈依的文詞,不是皈依。真正的皈依在於心,心有皈依和發菩提心的內涵,才是真正的皈依與發菩提心。皈依很重要的是那種很真實的畏懼,畏懼輪回及三惡道的苦;還有我是完完全全、一心一意地相信只有三寶能救我,我的苦、樂、得、失、好、壞,完全需要三寶的引導,那樣的畏懼和信心就是皈依的內涵。如果不具有這種心念,只是嘴上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變成是空話。如果我們行皈依法門的時候,內心沒有我剛才講的感覺,而是一副坐姿很威嚴端莊的樣子,嘴上念著三皈依,那不是皈依,那是念皈依文。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41頁最後1行) 相續就是心,皈依的時候一定要與“心”和合,可沒有說皈依發心決定令與“口”和合吧! 不是只用嘴和合,說說而已。皈依的法門及發心的內涵大家都學過很多了,所以應該把所學到的盡可能運用。“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複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這是資糧田的內涵,之前講的是皈依境。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換句話說,你不能去除“淨除罪障”的逆緣,並且聚集“積集資糧”的順緣,是很難修道的,所以必須有這兩個順緣。倘若我們不能廣大行持淨罪集資的法門,也應該要以很簡要、很殊勝的七支供養,做為我們淨罪集資的法行。
七支供養法的第一支,是所謂的禮敬支,禮敬諸佛。禮敬支分三門總禮及個別:身的禮拜、口的禮拜、意的禮拜,有不同的內涵。我們禮敬的物件,(42頁第2段)“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就是說,別人怎樣煽動你,不要被他轉動,而是以至誠心,以身口意三業至誠的禮敬。身體的禮敬是指西藏的長拜及短拜(像一般中國人是短拜),還有合掌,這是身體的禮敬。
禮拜時應該雙手合掌,依序先從頂門,然後眉間、喉間、心口,碰到這四處然後做禮拜。雙手合掌觸及頂門,這樣是為成佛以後可以成就佛頂髻,就是頂髻功德的緣起。眉間的禮拜可以成就成佛的白毫相(三十二相裏頭,白毫相是最難成就的,要很多因緣才能成辦),同時可以淨除自己的罪障,佛的功德有很多是從這裏出來的,為成就這個法緣的關係,所以觸及眉間。合掌觸及喉間,是為了把我們所積造的口業淨除,同時以後成佛時,可以成就佛的六十種妙音功德。放在心口是說淨除自己意的惡業,以後可以成就佛的意業功德。身的禮拜有兩點是很重要的,把我最尊貴的頂門去碰觸佛最低下的足,這樣稱之為身體的禮拜,額頭一定要碰地,不碰地的話會有缺失。雙手合掌(兩手的大姆指微彎於兩掌中,代表手中握有寶物),如果掌間是空的,以後成佛,你的淨土都是空的,當然就沒人去,那不行,要觀想裏面有如意寶,就好比你供佛時,手裏面有寶物,總比雙手空空的功德大一點吧!
長拜就是我們的大禮拜,可以做的話,福報積得更大更好。長拜時整個身體覆地所得的功德一如身體所覆蓋地的微塵一樣多,能得這樣多微塵數的轉輪聖王果位功德。我們說暇滿義大的“刹那刹那義大”,是指我們能用這個暇滿人身長拜,積集如微塵數的轉輪聖王果,真是刹那刹那的義大。
長拜怎麼拜法呢? 拜的時候要能夠緩慢觀想,很專注緩慢恭敬的、慢慢的拜下去,拜下去後不應該停在那裏,這樣子來世不能做人,你拜下休息很久,就造了以後變為爬蟲類的因緣,要趕快起來,才能造作迅速脫離輪回痛苦的緣起,趕快出離三界。地獄道裏有些眾生是頭朝下走路的。如果我們禮拜時額頭不著地的話,會有這個危險,額頭一定要觸地。長拜時手臂要直接往前伸,不要像翅膀一樣的往兩旁伸,避免以後到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出生;站起來時一定要用雙掌觸地站起來,有的人是手握拳頭站起來,這不對,這樣是畜生道的方式,畜生道是爪是蹄,我們要用人的方式站起來。
總之,七支供養的每一支都可以類比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這樣類比去觀想,你能夠守護如法禮拜的內涵,遮止不如理的禮拜方式,稱為持戒。禮拜時很辛苦,但忍耐其苦,所以稱之為忍辱。因為禮拜有很大的善業,你很精進、很歡喜地去做所以精進。對於禮拜的所緣境完全不散亂,稱為禪定。禮拜時增長自己的善業,把自己的善業佈施回向給眾生,稱之為佈施。因為自己的動機是基於菩提心的關係,把自己菩提心所禮拜的功德完全回向給無上菩提、給眾生,所以是一種佈施。因為你通達、了知能拜的我,與所拜的物件,以及禮拜的法行都是無自性的,所以是智慧。每個善業都能夠類比六度去觀想、去做,是很重要的,可以成就你不共成佛之因。每一種法行、每一種善業都與佈施等六度結合去做,這是內心最好的修行內涵。就這樣,有沒有問題要問?
【解惑篇】
問:請問不清淨的供品該如何處理?
答:就算你知道這個供品是由不清淨的方式得到,也要拿去供養三寶。如果你不供養三寶而自己受用的話,那就變成有罪。以不清淨、不如理的方式取得供品已經不對了,而又自己受用,那是罪上加罪。反之,你知道這是不清淨的供養,但仍拿去供養三寶,向三寶懺悔,說我錯了,供養您。三寶會受用,同時淨你的罪障,你也積了福報。能以這種心情供養,就是積福報,還是有功德的。如同剛才所說的奔恭甲,當他把供品擺好後,卻又丟上灰塵,那份去除八風的心,就是最好的供養,因為在意樂上,他做到最清淨的供養。
問:如果我們不供養,丟掉好不好?
答:丟掉幹嘛? 不要丟掉,上供下施,上供三寶,下而佈施給眾生,這也是有利益;這裏的重點是修心。以前噶當派對道次第有這種說法,就好比前方有一座紅色的城堡,很漂亮,你只是看到了那座城堡,就去告訴別人有這麼一座城堡,可是對它沒什麼概念,也不太清楚。今天我得到道次第的修習,不要讓自己落入只有一點大概的印象,這樣是沒用的。修習道次第的重點,在抓住整個修習的內涵,不是丟不丟供品的問題。
問:如果今天有學員拿東西來,結果製造日期過期了,這種東西要不要供?
答:沒有關係,可以加持後再供養,你就供吧! 佛不會生病,佛病了的話還稱什麼佛,你供養毒藥,佛也不會生病,重點在你的心,不過你供佛的物品有毒的話,會造惡業,但是佛是不會生病的。
問:九節風的修法,把貪嗔癡丟出去,離我們遠一點,但這樣會不會傷害到其他的眾生,把貪嗔癡拋到別的刹土去,會不會傷害到那裏的眾生?
答:不會的,它會和雲夾在一起,所以不會讓眾生去承受。這是觀想修,我觀想把心中的貪嗔癡,透過氣把它們拋遠去。如果真的可以拋出去倒好,就怕拋不出去。如果你覺得說,吐氣會塞滿房子,那貪嗔癡那麼多,豈不是要蓋很多房子去裝嗎? 那不像是丟石頭一樣會傷到眾生,是把它拋遠去給風,給雲,並不是讓眾生去承受。而且這樣對眾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真的能把內心的三毒遠遠拋開,便得到清淨,可以利益眾生,對眾生只有好處。而不要想成像是丟石頭一樣,如果丟貪嗔癡真是像丟石頭的話,我們國家都不需要軍隊了。
問:我們雖用心做大禮拜,但是因為不瞭解正確的禮拜方式,反而造了一些不好的緣起,是否不做比較不犯錯?
答:因為我們不知道修行所以痛苦,現在知道了難道不修行? 如果我們以前無知不懂修行而痛苦,現在已經知道修行的方式,卻反而不修行了? 以前因為無知,不知道禮拜的方式,造了惡業,現在既然知道禮拜的方式,難道還會像以前一樣的禮拜嗎?
附錄二
福德本頌
宗喀巴大師 撰;高明道居士 恭譯。
惟願加持令我先善見 于諸功德之本恩惠主
如理依止是乃道之根 然後精進恭敬誠依止
惟願加持令我先體悟 一次所得此善有暇身
難得有義然後不間斷 晝夜生起取其精華心
惟願加持令我先念死 身命飄搖猶如水泡沫
迅速即為死魔所毀滅 並且確知黑白業諸果
逝後跟從猶如影隨形 然後令我時時不放逸
眾惡中連小罪皆斷除 並且成就一切善法聚
惟願加持令我先認清 世間圓滿諸過眾苦門
不可依賴享受不饜足 然後勇猛追求解脫樂
惟願加持令我善巧用 由彼清淨心念所引發
正念正知及大不放逸 主修教法根本別解脫
惟願加持令我先觀察 諸母有情同我落有海
然後諳習殊勝菩提心 負荷救度眾生之重擔
惟願加持令我先善見 若僅發心卻於三種戒
並不修持不能成菩提 然後精進勤學佛子律
惟願加持令我心流中 息滅於諸妄境之掉舉
並且如理伺察真實義 迅速生起止觀雙運道
惟願加持令我於共道 修成法器隨即順利入
諸乘中最殊勝金剛乘 彼具善緣眾生正津渡
彼時加持令我真確知 所謂清淨誓言及律儀
乃是成就二悉地之本 寧可不顧身命護守之
於是加持令我先通達 續部精要及二次第心
然後遵照聖者之教誨 堅定勤修四座瑜伽法
惟願加持令我諸如是 開示賢聖道之善知識
如理修習伴侶皆長壽 並願內外障礙盡平息
惟願世世不離真上師 惟願隨時享有盛正法
並於地道功德圓滿後 迅速證得金剛持果位
附錄三
格魯巴道次第皈依境
附錄四
格魯巴《上師薈供》資糧田聖眾圖
附錄五
《上師薈供》資糧田簡介
在此只是把格魯派,以宗喀巴大師為主尊的《上師薈供》資糧田做一簡略的介紹,至於師承細節,請向自己的上師請教。
資糧田以宗喀巴大師居中為主尊,而皈依境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尊。
資糧田的五方是指:主尊宗喀巴大師、主尊右方的廣行派(另譯廣大行派)、左方的深見派(另譯甚深道派)、後方的密乘傳承、及其前方的諸佛聖眾。
主尊宗喀巴大師──是實修顯密教法者,所以在他心口有釋迦牟尼佛(經部),釋迦牟尼佛心口又有金剛持(續部)。因為法是透過上師傳給你的,而上師的源頭是宗喀巴大師,所以主尊現宗喀巴大師的像,觀想時要觀宗喀巴大師的體性與你的上師無二無別。
宗喀巴大師今天能成就無邊功德的來源,右邊是廣行派的祖師,廣行派的主尊是彌勒尊佛,彌勒尊佛的主要銜接弟子是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之後有解脫軍,聖解脫軍,尊解脫軍等等,這些一直到總彙集者,B12阿底峽、B13種敦巴。左邊是深見派的祖師,主尊是文殊師利菩薩,首要弟子是龍樹菩薩與提婆、聖天(龍樹父子)、佛護論師、月稱論師,一直到C8也是阿底峽,然後親傳給C9種敦巴。
廣行派與深見派兩大車軌是由阿底峽尊者彙集後,傳給種敦巴尊者。種敦巴尊者開創噶當派。阿底峽尊者把廣行與深見一起講,在他之前是分開講。
噶當派又分三個傳承,依各人根器(非高下之別)修行,均可以成就:
一、道次第──以《菩提道次第》為主。
二、教典派──以經典為主,必須讀很多經典。
三、教授派──以口訣為主,好好依止上師,以所教授口訣為主,不需去學攝類學、心類學等等。這仍要靠福德因緣,能像密勒日巴那樣好好依止的行者,畢竟是少數。
以道次第為主的就是D袞巴哇(意譯“阿蘭若”師);
E、教典派的是以博多哇為主;
F、以教授派為主的就是促青巴(意譯“戒律燃”師),亦名瑾哦哇。
圖上DEFG重複,表示“廣行”與“深見”兩大車軌兼具,而在廣行派下講廣行,在深見派下講深見的內容。兩大車軌在阿底峽尊者之前是分流:以“廣行”為主的無著菩薩,與以“深見”為主的龍樹菩薩,到阿底峽尊者開始匯流融合。但不能說龍樹菩薩不懂廣行,無著菩薩不懂空性,而是我們所學的廣行內容源自於無著菩薩,深見的內容則來自龍樹菩薩。
再傳G,就是指格魯派,又名為新噶當派。除了以噶當派為基礎之外又加了“密續”及“戒律”。因宗喀巴大師的時代噶當派漸次衰微,很混亂,戒律持守不嚴謹,不像當初之噶當派,視持守戒律為當然,所以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戒律,以弘揚戒律為主。噶當派是不廣傳密法的,只是對少數幾位類似種敦巴尊者,有這種根器的弟子,阿底峽尊者才依其根器傳他密法,然後再輾轉耳傳伽喀瓦,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傳。所以表面上,噶當派好象沒有密法,事實上,純粹是依根器而密傳,不同的根器走不同的傳承。
等到宗喀巴大師的時候,時代又不一樣了,那時候大家都追逐密法,而不顧基礎,所以他才改革,以戒律為基礎,銜接到上面的四部瑜伽,這才把密法全部公開。密法上的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等等,在噶當派來說,這全部要看根器而傳。理論上,應該像噶當派這樣學的;但是時代都不一樣了,既然大家都公開了,那寧可將所有的次第都講清楚,知道之後,自己是否適合無上密,由自己來決定,所以將顯、密宗道次第全講清楚。
在宗喀巴大師以後,沙拉寺的傑劄倉,有十八尊傳承上師是共同的,另外也有二十三尊的說法,後面五尊就依個人上師的傳承而有不同。就如受教於來自哲蚌寺、甘丹寺、洛色林的傳承上師,其十八位以後的傳承上師排法也因人而異。以本書《道次第綱要》的傳法上師袞卻格西拉而言,他的道次第傳承主要接自赤絳仁波切以及林仁波切。
資糧田正中,宗喀巴大師之前的三尊,是你根本上師、親教師的位置,可以是一位或數位,不限三位。如何排法,全憑個人意願,上師不會與你計較的。具恩上師分:
經部──只傳經教、授業、解惑等,不傳灌頂。
H──密集金剛傳承圖。灌頂是為實修,若接受到密集金剛灌頂,整個傳承圖就需要瞭解。
I──大威德金剛傳承圖。
J──金剛持佛,J1是文殊師利菩薩,J2宗喀巴大師,…~19,是外現文殊師利菩薩,內在是甘丹大手印的傳承祖師(甘丹赤巴(黃教法王)的大手印傳承)。
K──噶當十六滴(明點)傳承圖。
L──輪戒(勝樂)金剛傳承。
O──1~15是無上瑜伽部密續本尊。
P──1~13是瑜伽部密續本尊。
Q──1~17是行部密續本尊。
R──1~17是事部密續本尊。
S──1~16是經乘諸佛。
T──菩薩。
U──獨覺阿羅漢。
V──聲聞阿羅漢。
W──空行及勇父(或勇士,另譯空行及空行母)。
X──出世間護法。
Y──四大天王(四天王天):一、持國天王,二、增長天王,三、廣目天王,四、多聞天王。
如何將資糧田聖眾圓滿安排,就看個人灌過哪些頂,每個人不一樣。
以上所述全為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傳承的本尊。如果是噶舉、薩迦等等的排列就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