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0:18:28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修習深信業果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六、修習深信業果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

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的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薩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深信業果之理,祈能如理的深信業果,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當如祖師宗規,刻意發起為饒益法界有情、自己必先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造作一切善行。此中,先行生起皈依心,而後必須圓滿皈依學處,最主要就是深信與奉行業果。

一、 思維深信業果的種類:

1、 深信總的業果 ―― 為世間清淨正見,即由業生諸世間,

如是因感如是果,此一正見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2、 深信性空緣起 ―― 為出世間清淨正見,即信解業果為性空緣起的實相。

二、思維深信業果的功德,有四:

1、 為正式學佛、依教奉行的開始 ―― 指學佛之始在於真實深信、奉行業果,一日六時的修行也以此為先。

2、 能圓滿皈依學處 ―― 皈依三寶雖極殊勝,但求得圓滿,則須奉行業果(即不損惱有情,乃由奉行業果做起)。

3、 來世不墮三塗,必得增上生 ―― 指能得輪回的善趣果(如人天果報),即所求不為現世,而希求後世的安樂與利益;令來世不墮三塗唯一就是深信、奉行業果、斷惡修善,依此截斷墮三惡道之因,這也是深信業果的功德。

4、 為修習三士道功德的基礎 ―― 為令修行得以相續、輾轉增上,進而證得解脫,成佛的果位,這一切來自於最初的奉行業果。斷惡修善確是證得三乘菩提果的共有基礎。

由上四點,可知修習深信業果的功德;反之,若不修習深信業果,則成不是學佛的開始,不論修學何種法門或修學多久都不能圓滿皈依學處,來世也將墮入三惡道,不得增上生:既然不得增上生,也就不得解脫、成佛的決定勝。因此由功過對比思維,心中決定,我必須深信並奉行業果。

三、思維業果總的建立,有四:

1、 業決定一切 ―― 《寶曼論》說:

[ 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西藏諺語也說:

[ 若得安樂是上師寶之恩,若不得安樂是自惡業之果。]

這是說,諸苦果來自於惡業、諸樂果來自於善業是決定的,乃至阿羅漢得涅槃還有一絲的苦諦之果,或地獄眾生受純苦還有一絲涼風吹過之樂,這一切的苦樂感果都由業決定;眾生的心如何想、身如何做也都是業力所使,都由各自業力決定,不可抗拒與預知。很明顯,因緣所作的一切有為法,並非來自於創世主或不相順因所生,而是來自相順因緣所感得。以三世而言,是依於相順的因緣相續而有,故應深信業決定一切。

2、 業增長廣大 ―― 《集法句經》說:

[ 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殼豐熟。]

意思是,雖然造作極小惡業,亦得輾轉廣增(若不懺悔);如吃毒藥,雖毒藥極小,但毒性極大。相反的,即使造作微小善業,只要不被嗔心所壞,來世也可輾轉廣增,引生極大樂果,得大利益;如稻種雖小,卻可長出累累果實。因此不論善惡業,同樣都會增長廣大是決定的。

3、 業不作不受 ―― 《地藏經》說:

[ 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也就是助念者得七分之六功德,亡者得七分之一功德,說明瞭,業不作不受是決定的,而且也不會甲造業乙受報,這有違因果律;亦即不造感苦果之惡因必不得苦果,不造感樂果之善因必不得樂果。

4、 業作已不失 ―― 如經上說:

[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意即已造之業必不失壞,感果只是時間先後而已;尤其業造完後,若未透過對治或懺悔,業不會自然失壞,因為所謂業力,本即具有感果的能力,由業因加上業緣就會感果。

思維上述四點,則不論造何種業行,總的建立即是如此而生定解。

四、思維業果個別的建立,有二:

(一)、正明十業道:凡以損害性為本質的十種業道,稱十惡業道(苦果之因);凡以利益性為本質的十種業道,稱十善業道(樂果之因)。或者行為之為善為惡,不以行為的外貌上說,主要的觀察處在於動機是否清淨,如是安立善惡業。

(二)、抉擇業及果:(個別十惡,十善業道的安立與圓滿之理)

1、 顯示十惡業道:即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嗔――損心、愚癡――邪見)。

圓滿之理 ―― 有事(指對象)、意樂(等起動機)、加行(自作、教他作或加行體,如以利器或持咒等加行)、究竟(完成)。

2、 業輕重差別,如以殺生為例:

邪執 ―― 以邪見而行,罪極重(如認為畜生本來就該殺

的)。

―― 指所殺對象體積愈大罪愈重(或具德者),體積

愈小罪愈輕。

意樂 ―― 以猛利三毒所作,罪為重。

加行 ―― 以歡喜心或殘酷方式自作或教他作,罪為

重。

恒作及不對治 ―― 常作又不懺悔淨除,罪為重。

由以上邪見、境、意樂、加行、不對治這五點,可知殺業的輕

重差別,其他業道輕重也由此類推。

3、 顯示具力業門,分有四點:

福田門力大 ―― 如對象為福田 ―― 三寶、父母、師

長、善知識等,緣此造善惡業,罪福較重。

所依門力大 ―― 如已受戒而造惡,罪較重;反之,受

戒造善所得福報也較大。

物門力大 ―― 如以佈施而言,法佈施功德勝於財布

施,以此類推,依所作業行而定。

意樂力大 ―― 如以三差別法 ―― 菩提心、空正見及

清淨回向 ―― 攝持修諸善行功德為大;如菩薩以菩薩心而供養一朵花,福德遠超過於以凡夫心供養一千朵花。

既然有這些業道,由三門造作,且業有輕重差別與具力業門的

建立,那麼,業造完後會有什麼果報呢?

4、 此等之果,有三:

異熟果(屬於正報)―― 指造業後感之果,如重惡業感得

地獄道,中惡業感得餓鬼道,輕惡業感得畜生道,依次類推。

等流果(屬於正報)―― 指相應以前所造之因,同等的情況後又相續,如《俱舍論》說:

[ 等流如流水,後逐前而來。]

此分兩種:

a. 造作等流 ―― 如往昔曾習行殺業,後投生人道時仍有殺心

續流或習氣:反之,善習氣也是如此,為造作等流果,乃是基於往昔的等流習氣的緣故。

b. 領受等流 ―― 當初殺生時,令對方短命、喪命、多病、痛

苦等,後為人道即感得多病、短命,甚至橫死,遭受諸多不順遂因緣,都屬於領受等流果。

增上果(屬於依報)―― 指器世間之果,若以殺生為例,

感得的投生處或依報極不圓滿,如物質匱乏,失去光澤,醫藥不具療效等。

5、 別釋業之差別,分三;

1)、 辯引業與滿業:

 引業 ―― 使令牽引投生六道善惡趣隨一的業,稱為引業,譬如造惡引業牽引投生三惡道,造善引業牽引投生三善道。

滿業 ―― 指投生六道之中,能產生圓滿不圓滿者

或可愛不可愛果之業,這又區分:

a. 善趣的善滿業 ―― 如有持戒又能佈施,投生人道的富人或

有暇身學佛者。

b. 善趣的惡滿業 ―― 如有持戒而不佈施,投生人道的窮人或

無暇學佛者。

c. 惡趣的善滿業 ―― 如不持戒而能佈施,投生畜生道的龍

物。

d. 惡趣的惡滿業 ―― 如不持戒又不佈施,投生畜生道的流浪

狗。

2)、辨業有定受與不定受:

定受 ―― 即造業必感果,如:

a. 積而作 ―― 有意樂有加行,如被蚊子叮時即起嗔心,進而

蓄意加行加以傷害致死,此業若不懺悔則必感果。

b. 積而不作 ―― 有意樂無加行,如被蚊子叮時即起嗔心,進

而意樂上雖想傷害致死,但此刻受外緣幹擾,沒有殺害因緣,令蚊子逃過一劫,此業若不懺悔也會感果。

 不定受 ―― 即造業不必感果,如:

a. 不積而作 ―― 無意樂有加行,如被蚊子叮時,在無意識之

下抓癢而死,此業行不會感果(又如夢中殺人、瘋狂殺人)。

b. 不積不作 ―― 既無意樂也無加行,如被蚊子叮時,不但不

行傷害,且修慈悲心,佈施給它,此業不感惡果,反得善果。

由業的差別,可知臨命終時最後一念的感果之理,即世親菩薩

《俱舍論》說,業是以重、近、串習,先四個次第而感果。

此亦如經中以喻而說:

首先:一群牛關在牛欄,當柵門一打開,最先沖出來的必是最

強壯那一頭牛;喻如臨命終時,不論是由善心或噁心造作的一切業,重業先感。

其次;若牛群中,沒有強壯者,則以靠近柵門者先出來;喻如臨命終時,若無重業,則是以近於往生那一念的業而感果。

再則;既沒有最強壯也沒有靠近柵門者,則以平常領隊那一頭牛先沖出來;喻如臨命終時,既然沒有重業或近業,則當以常所串習的業先感。

最後;若所有的牛群皆無上述情況,則以想先沖出者先沖出來;喻如臨命終時,沒有最重的業,沒有靠近的,也沒有串習業,則以先造作的業先感。

3)、 決定受之差別,有三種:

 現法受 ―― 當世感果。

 順生受 ――二世當受其果。

 順後受 ―― 三世以上當受其果。

上述為業的感果方式。

接著,為了來世更易於修學決定勝之道,必須感得特別增上生的人天善滿業果,故應思維異熟八果的功德與業用。

五、思維異熟差別相,分四:

1. 異熟八功德。2. 異熟八業用。3. 異熟八因.4. 異熟三緣。

前三者依次是:

壽量圓滿:

異熟功德 ―― 因宿世造了感得長壽的業,而壽量圓滿。

異熟業用 ―― 由於壽量圓滿,故可長時積造善業。

異熟之因 ―― 感得壽量圓滿之果,必須遠離殺害有情的意樂,並不傷害有情。

形色圓滿:

異熟功德 ―― 即外相端嚴。

異熟業用 ―― 由於形色圓滿,能令所化有情見而歡喜受教。

異熟之因 ―― 感得形色圓滿,須供施燈衣,即由佈施衣服、燈明或觀想供養日月星辰而感得殊妙妙色身。

種姓圓滿:

異熟功德 ―― 投生於世間高貴種姓。

異熟業用 ―― 由於種姓圓滿能易令化機有情心生敬仰,雖然

佛教不分種姓,但以世間流布而言,較易受人尊重、恭敬,如諸多大德為王族出家。

異熟之因 ―― 感得種姓圓滿,須摧伏我慢、恭敬、禮拜師

長,自己就像僕人一樣,當敬重一切眾生,於有德無德皆應念恩,如常不輕菩薩。

 自在圓滿:

異熟功德 ―― 即自身財富富饒,朋儕眾多,眷屬和諧,助伴

皆為賢善。

異熟業用 ―― 由於自在圓滿能易令攝受,成熟化機。

異熟之因 ―― 感得自在圓滿,須舍心無慳,對於悲田(眾生)

與福田(三寶)以清淨心常行上供下施,圓滿舍心。

 信言圓滿:

異熟功德 ―― 即言語真實,皆具內涵。

異熟業用 ―― 由於信言圓滿能易成熟四攝,速令成熟。

異熟之因 ―― 感得信言圓滿,須語業清淨,斷除妄語、離間

語、粗惡語、綺語四種語業過失。

 大勢力圓滿:

異熟功德 ―― 即於諸法行具足極大威神力。

異熟業用 ―― 由於大勢力圓滿能成為營助利他事業的助伴,

要佈施可佈施,要心力有心力,要助伴有助伴,易於成辦化導有情。

異熟之因 ―― 感得大勢力圓滿,須廣發宏願,常行善行,不染自利作意,願修功德,依行滿願。

 丈夫性:

異熟功德 ―― 即為男眾身,一切功德之器。

異熟功德 ―― 由於具大丈夫性能處眾處獨無畏,這並不是性

別歧視,男眾身確是較易於修於。

異熟之因 ―― 感得大丈夫性,觀待修道而言,男眾身是較為

殊妙的身所依,必須常行發願,厭患女身,樂丈夫身,才得投生具足智慧又有悲心的男眾身。

大力具足:

異熟功德 ―― 即由宿業感得少病或無病,堅固勇猛,身心健

康。

異熟業用 ―― 由於大力具足能成辦自他二利,不令疲厭。

異熟之因 ―― 感得大力具足,須佈施有情,廣積福德,不斷

善行,護持三寶,濟人施福,於因位中常行利他。

上述異熟八果、八業用及異熟之因的特質,就是在得人身之

上,必須具足人身的圓滿條件 ―― 長壽、高貴、莊嚴、實語、具財富、具大勢力、生男眾身以及具有大能力而堪能造作廣大善行,令諸善行圓滿無礙。因此,由知此諸不共業用,必須修學異熟八因,三緣才能感得異熟八果。

4、 異熟三緣,即:

心清淨 ―― 觀待自身,造業前行須意樂清淨,於自諸善

功德,清淨回向無上菩提;觀待他人,所積諸善功德,應勤修隨喜,並予效學。

加行清淨 ―― 觀待於自,須恒長、無間、殷重而修;觀

待於他,應勸勉他人行善,互相增上;于已行善者,應讚歎令喜,令無間行善。

田清淨 ―― 即依於如上兩種清淨,如此而行,且當依止

或緣念著殊勝清淨的資糧田(上師三寶、恩田、眾生、悲田)而造作善行,等同妙田。

有說: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說:

[ 善法在心上,如石上刻字;惡法在心上,如水上寫字。]

意思是,應對於往昔已作,現在正作、未來將作的噁心惡行由

衷懺悔,進而內心深刻地思維業果定律而積造正因、斷惡修善。既然一切都是業感,即更應重視業因。也應依此,思維如上所說的善惡取捨之理。

六、 思維自應如何取捨之理:

(一)、 總示 ―― 定解業果後即應思維:

1、 深信從善惡業因感招苦樂果 ―― 深信異熟的苦樂感果是

決定不變的(如是因感如是果)。

2、 佛語真實 ―― 佛為具量士夫、遍知者、不妄語者,所說

為聖言量,故佛說業果之理真實不虛。由於業果定律屬於極隱晦法,難以現量或比量證明,所以唯依聖言量善為取捨。也就是,業果微細唯佛遍知,故佛說業果堪能相信。

3、 通達性空緣起義,更加相信業果 ―― 定解空性,當許空

性必為緣起義。基於業果自性空,才得成立業果緣起有;性空緣起原是一體兩面的本質,固然業果沒有實有,但業果是不欺誑的,有感果能力,亦得合理成立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愈證悟空性義即愈證悟緣起義,緣起因果有其感報能力,這是存在的,誰也不能否認,佛力也抵不過業力、業力不可思議。如雲:

[ 有情異熟難思議,世間一切由業生。]

意即由證悟業果的空性,更易定解業果的緣起存在;也由定解

業果的緣起成立,而更通達業果皆無自性。

4、 斷惡修善,由意樂做起 ―― 承上證悟空性益加相信業

果,因此從今以後必須精勤斷惡修善 ―― 並從意樂上斷惡修善,惡業如毒必棄舍,善業如藥必服用,如是深信而奉行。但是有時往往也有加行善、意樂惡 ―― 則屬惡業;若意樂善、加行惡 ―― 則屬善業,善惡業主要是從意樂上安立。要之,應善護身業,重視威儀;善護語業,不說他過;善護意業,調伏淨心。

(一) 、特以四力淨修之法:

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業滿盈,不作懺悔必感苦果,因此不論是修習理懺或是事懺,皆應遮止往昔因煩惱業力所積造的惡業,令不感異熟果報。為此,當常於三寶前,依宗大師所教作四力懺悔,即:

1、 以追悔力或破壞力 ―― 密勒日巴尊者曾說:

[ 行者的過失,完全淨除與否,主要取決於追悔力的具足與

否。]

即對於往昔所造諸惡業,了知其過患,於三寶前至誠懇切髮露,由衷認錯悔過。由於對自他有情無始以來依無明和煩惱推動三門造作的諸多惡業至誠認錯悔過,即可破壞現行(如誤食毒藥感到懊惱,急欲救療一般)。若具追悔力而懺悔,確是易於淨除罪業,所謂 [ 智者罪重亦輕,愚者罪輕亦重 ],便是此意。

1、 以依止力 ―― 即依於三寶勤修皈依,以及依於眾生

而勤修發心。[ 從什麼地方跌倒即從什麼地方爬起 ],因為最初以煩惱心對三寶造惡業,故理應對三寶修習皈依而依止;又曾對眾生造作惡業,故現在必須緣眾生發菩提心而依止。心中刻意緣念著三寶與眾生修習皈依與發心,就是依止力。所以,為淨罪故,帶領一切如母有情,真實憶持、默念四皈依及發心偈若干遍,由皈依發心攝持而懺悔。

2、 以對治力 ―― 即不論造作何種善行,目的都是為了

淨除罪障而作,即稱為對治力。一般論中所說,分為機種:

依甚深經典 ―― 如受持讀誦《金剛經》、《般若經》、

《金光明經》等,因甚深經典有其不共命題,加持力大,以懺悔意樂持誦易可淨罪。

依勝解空性 ―― 曾造粗猛十惡業者,正確地信解或定解

空性即可淨罪,也不墮三惡道;即使沒有證悟空性,只要信解或稍加思維空性義,必能淨除往昔惡業(此月稱菩薩於《入中論》說)。無庸置疑,思維空性義及勤發菩提心的功德,是堪能廣大淨罪的。

依念誦 ―― 因為真言咒語是總持,總攝一切法義,故為

懺悔而持念咒語或佛號,易可淨罪。

依形像 ―― 具足懺悔意樂,對佛有信心而廣造佛像,依

此懺悔淨罪。

依供養 ―― 供養舍利塔或供養住世三寶,如供養佛像、

佛經、佛塔或僧伽等,或為亡者超薦。

依名號 ―― 由知功德而持佛名號,口中念誦,其根聽

聞,心中憶持。也就是,依不共的佛菩薩名號,邊持名號邊禮拜懺悔,兼具身禮拜、口念誦、耳聽聞、心憶持,身口意合一而行,稱為依名號拜懺而淨罪。如布薩羯摩、禮三十五佛懺、金剛薩垛淨罪觀修法等,都是極為殊勝的懺悔法門。

依一切善法 ―― 為了懺悔而行一切善。

事實上,以大乘宗派的觀點看來,沒有罪不能淨除。觀罪性本

空屬於理懺,觀事相而修屬於事懺;不論事懺或理懺,若具足四力意樂,罪皆可淨。

3、 以遮止力或防護力 ―― 即在三寶前祈求並正行承

諾,從此時此刻、明天、明年、今生、來世乃至成佛之際,僅可能誓不更造惡業,生起防護心,悔前防後。如是具足四力而懺悔,可集攝在三行之中,即前行時具追悔力與依止力,正行時具對治力,後行時具防護力 ―― 這就是四力依三行的意思。

綜言之,總的說業,是一種自然理則,別說業果,則須有一能

造作者的動機所推動。從得果上,有苦、樂、舍三受,這來自善、惡、無記三業;從本質上,有思業,思已業;從造作門上,有身、口、意業;又可從前行、正行、後行的三行中,成立黑白二業的力量大小。因此,若能完全遮止惡事即應遮止,若不能遮,則應前行時煩惱微小,正行時有慚有愧而行,後行時必依四力懺悔,至為切要。

佛經說:

[ 自為自怙主,自為自怨敵,為善與為惡,自為自證人。]

宗大師也說:

[ 已作業不失,未作業不得;業果若不定,變成無因果;業果

若決定,眾生不成佛;當知業可轉,如二水相投;熱多冷從熱,冷多熱從冷;智者善觀察,作業知取捨。]

應由上述諸說定解業果之理,如理依教奉行,斷惡修善。

七、 修習深信業果的生起之量:

即依於此,心心念念自然以佛語、因果為依,斷惡修善。

要之,修習共下士道乃為證得無上菩提,饒益有情,其所畏品為三惡道苦,所斷品為十惡業,所修品為希求後世義利的真實皈依及奉行業果,所證品為後世的人天果位。生起修習共下士道之量,則應:重來世,輕現世。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深信業果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皆得生起修習深信業果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止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