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21:42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略論(五)21-25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21  因此「願消三障諸煩惱」及「世世常行菩薩道」並非是未來的回向文而已,而是可以拿到現在好好實踐的。以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在這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體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這種的想法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差別的;但是不想要的痛苦,以及想要的快樂,如果光是透過外在的物質就能夠滿足,那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這些富有人,他們應該最快樂才是。

這些富翁以他們經濟的程度,或者他們居住的環境,或者他們在社會的權利與名聲,確實都是高高在上的,各方面的條件都非常好的;可是多數的這些富翁們,他們內在的煩惱,像我慢、嫉妒,或者不需要的寄望,還有不需要的疑惑等,卻比平常人還來得多。反倒是像小康家庭,雖然有煩惱,但是比起這些富有人家,他們內在的煩惱,就像我慢、嫉妒等,會比他們還來得少。

讓我們今天換個回向文「願每一個人變成貧窮吧!」這個叫做笨蛋的回向。那我們要怎麼做呢?要變得很有錢,可是內心卻很快樂;因此這些富有人,如同他們外在的物質非常豐富般的,同樣的要使內心的水準也同時的提升,使內心也變成真正的富有。

為什麼現在這些富有人,他們內心無法這麼的快樂或者安寧,是因為心隨著煩惱而轉了;刻意的、自願的,跟隨著煩惱而轉的緣故,所以內心沒有辦法獲得調伏。因此更應該提升內心善良的一面,這樣不只物質方面能獲得快樂,內心的世界也是快樂的。

因此真正的快樂,不只是外在的物質會提供這種順緣以外,跟內在的思想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現在已發展的許多國家,他們透過研究之後,曾經做出報告,內在的意樂或者思想的正確,會帶來身體的健康、少疾病,以及居住的社會環境受到正面的影響等。因此如何帶來正面的思緒,是非常重要的。

在印度的歷史,在過去的兩千以及三千年前,他們針對於正確的思想上,做過非常深入的研究,針對這種思想的哲學或者探討,我想印度的文化是最深奧的。在印度的思想家裡面,佛教說了無我的見解,一切的問題的根本是來自於我執,我執不只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它還是與實際狀況顛倒的、背道而馳的一種執著。因此透過正理了解實際狀況之後,來破除這種我執,而說了無我的這種內涵,這是非常深奧的一種內涵。

因此我們翻《略論》,聽聞《略論》的時候,應該如此的想,「願消三障諸煩惱,以及世世常行菩薩道」以這兩個目的來聽經。

昨天是講到了止修以及觀修的部份,現在念第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大約是在《略論》的第11頁(廣論14頁)。如何獲得聖者(也就是佛聖者)的密意殊勝呢?了解了三士夫的道次第,因此使我們現在未調伏的、粗猛的這顆心,讓他慢慢地借由道次第而獲得調伏;這最主要是透過這部道次第的論典,讓我們了解整個調伏內心的方法以及次第。因此無論看任何的經典或者論典的時候,自然就能了解,這是為了暫時的增上生以及究竟決定勝的目的而說的,因此容易獲得佛所說的意趣。

第四「極大惡行自行消滅殊勝」這裡面的極大惡行,是針對謗法的惡行來做消滅的解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以及「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自然就很容易產生謗法的惡行。也就是說在大乘教法興盛的國家,因為生在大乘興盛的國家裡面,自然就會覺得我是大乘者,於是去輕視小乘的教法或小乘修行者;或者我是學密的人,所以戒律不用學,而去謗法;密法又可以分下下部和上上部,我是學上上部的,因此而去輕視或誹謗下下部,說這是劣法、這是低法、這是下法,如果這樣去誹謗,都是屬於謗法的惡行。

由此而類推,同樣的道理在這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宗教,也就是具有哲學思想的這些宗教們,如果是以正直的態度去觀察看待,可以知道這些宗教,確實在過去好幾世紀的歷史背景在裡面,他們為人類帶來極大的貢獻;不只是過去,現在也是如此,未來他也會繼續的帶來人類與社會的這些利益。因此無論他們的哲學思想是正確與否,在他們的教授裡面,確實有說到要利益他人的,這種善良的倫理道德的教誨,我們必須去尊敬他們的信仰才是。

22  剛剛我忘記了一點,法王又說了,透過宗教當然也會造成許多複雜的困擾。過去在歷史裡面,持有宗教信仰的人,他造成社會的傷害,是有的;但是以整體來看,他帶來的人類利益多?還是傷害多呢?這樣比較,利益遠遠的勝於傷害了。法王現在解釋到,其實我們尊敬宗教信仰和對宗教信仰產生虔誠心,這虔誠以及尊敬,它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尊敬它,但不是去歸依,或者產生這種的信心。

好比我有認識的神父,他們對佛法的教理,因為認知所以他們歡喜,甚至還有修行佛法裡面所說的教理的。好比在佛教的經典裡面說到,專注一境的這種襌定,這種止修,他們修學這種止修;還有佛教裡面所說的,如何生起慈心、悲心,修忍辱的方法,他們就是配合佛教裡面所說的思想、道理來修學。像上述的這些學處,是屬於共同的學處,所以我讚美並隨喜他們,說這是非常好的一種修行。

可是有一些牧師,他們對空性很有興趣,那時我就對他們開玩笑說,「版權所有,請勿侵犯。」這是我們佛教的一種特別的修學,跟你們是沒有關係的。為什麼呢?因為了解空性,自然就要相信緣起;如果相信緣起,這種常、一、不變的世間創世主就不存在了,因為你已經有緣起的見解了,這樣就變成,要捨棄基督教所認同的上帝創造一切的主張了。這樣變成,原先對基督教有信心,相信世間有創世主宰;但因為相信了緣起,又不相信世間的主宰了。那請問你是相信有?還是沒有?因為不可能在同時間內,相信有創世主宰,在同時間內又說沒有創世主宰吧!不可能同時間具足的,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事情。

換句話說,身為佛教徒,如果相信緣起性空是存在,去看待創世主的觀念可能會否定他,可是不能把他對人類貢獻的這一面也一起否定掉;以這個角度去看待,我們應該去尊敬他,因為他為人類帶來利益、幫助了,但是他的教授我們不一定要去相信。

還有與上述內容有關的一點,我想提醒的是,以整個世界整體觀點或角度去看,那一個宗教信仰是最好的?如果提出這個問題,我說沒有一個是最好的宗教了,這很難說。但是那一個宗教思想是最深奧的?這個我們可以說有一個最深奧的思想,但是最好的這很難說。因為好不好是要看個人,適不適合個人的緣故。

好比以見解來講,我們可以說那一種見解是最深奧的、或者是最淵博的;但是最深奧、最淵博的,不一定代表是最有利益的。以佛教徒來講,有很多佛教內義的宗見思想者,他們沒有辦法承認無有自性,不從他而有這種的見解,所以佛沒有堅持的跟他們說最深奧的中觀見解。就連內部,雖然是最深奧的中觀見解,但是有些適合,有些不適合,更何況是其他呢?

因此是不是最好的?是要看當時候的狀況,當時候的因緣,是不是適合他,來說是最好或是不好。但是深與不深,卻不是這回事,深與不深是他本身的內涵是否深;所以縱使是最深的、最淵博的、或者最深奧的見解,並不一定代表是最好的。

好比以藥來講,我平常是做這樣解釋的。藥可以分價錢最高的藥,和價錢不高的藥,價錢最高的藥,不一定代表是最好的藥。為什麼呢?因為價錢最高的藥,如果就是最好的藥,他可以給每一個病人服用,這藥力非常強大,那你給一個沒有辦法接受藥力的人,他可能就會製造出另外的一種新的疾病,或者帶來其他的副作用了。所以縱使他的價錢雖然是最高,可是不一定代表是對他最好的,因為他不只不能夠幫助他,反而會造成另外一種副作用,而造成其他的傷害了。所以在那個情況下,配合著他的病情、或者他的病況,雖然價錢最高的藥沒有辦法幫助他,但是價錢稍微低一點的藥,能夠幫助他的話,這個價錢低一點的藥,卻是對他最好的藥了。

所以好與不好要看當時候的狀況,和個別的情況來決定,說這是好或者不好,其實就是適不適合,會不會帶來真正幫助的意思;而不是說價格最高,就一定帶來最大的幫助,也不是這回事了。

或者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角度來解釋,你所謂的好壞,是從什麼角度而去做說明的?如果你所謂好壞的定義,是從他是否深奧的思想角度來作解釋,那我們可以說,佛教的思想是最深奧的,以深奧的角度來講是最好的。但是說那個宗教信仰是最好的時候,其實他所意味的內涵,是那一個宗教信仰對人類帶來最大的幫助,這樣我們很難說佛教是最好的宗教信仰。

現在我們看12頁(廣論15頁)「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分三,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聽聞軌理又可分三:一、思惟聞法勝利,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三、正聽軌理」。

無論我們學任何一個課程,對這門學問的認知,也就是學這門學問,對我有什麼幫助?了解到這個利益,我們自然會想要去求學。同樣先要了解,聽聞佛法的利益,它有什麼殊勝,於是自然的想要去學佛法,歡喜修法。

《道前基礎 聽聞軌理》

23  《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由聞可了解一切的諸法。為什麼呢?因為由律藏了解了戒學,因由戒學遮擋了一切的惡業,所以由聞遮諸惡;所以在此的聞,是由律藏聽聞了戒學,而遮止了身心等所造作的諸惡。

接下來是「由聞斷無義」它的內涵是什麼呢?由聽聞經藏,了解定學;依由定學的緣故,而斷除沈掉兩種的過患,成辦了遠離沈掉的三摩地。當遠離沈掉,三摩地成辦之後,專注一境的時候,就不會再去緣與所緣境沒有相關的內涵,而去斷無義。所以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由論藏了解了慧學,依由空正見的慧學,斷除了我執,因此獲得了涅槃。

現在看《本生論》「聞除癡暗為明燈」,聽聞教法去除我執,三毒貪瞋癡的癡心就是我執。由聽聞空性道理的緣故,自然能由了解空性,因此來斷除我執的黑暗,所以聽聞教理等於就像明燈般的去除癡心的黑暗。聽聞之後,所獲得的功德,不像外在物質一樣可以被盜竊,「盜等難攜最勝財」它是最好的財物,因為永遠跟隨自己。

「是摧愚怨器開示」佛開示說,聞法是摧滅愚怨,愚怨是指無始以來傷害我們的無明,如同我們仇敵般的無明,能夠消滅無明最好的工具是什麼?最好的兵器,就是聽聞教理了。

方便教授最勝友」透過了菩提心,行六度萬行的這種廣大行的教授,這種利他的善行,如同《菩薩地論》裡面所說的。《菩薩地論》有翻成中文,在此說到了佛子行的廣大行,一天日常要如何去修行,這種善佛子行的內涵,這確實是最好、最殊勝的教授。

「雖貧不變是愛親」雖然外在的經濟,並非是那麼良好,但是因為內在功德非常圓滿的緣故,所以是永遠不會改變,是最好的依賴、最好的朋友。

「無所損害愁病藥」如果是外在的物質,像我們要存錢,有可能會被別人盜走,或者物品東西等放在家裡,有可能會被盜走;如果我們一直安置著,死亡時說不定又會依依不捨,因此帶來種種的困擾。但是我們聽聞所獲得的功德,是不會有這種損害的。

所以「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聽聞所獲得的功德,它是摧伏一切罪惡的最大對治力,所以是最勝軍。由聽聞佛法的緣故,去利益他人,而獲得美譽和稱揚。因此不只是善士會歡喜我們的善心以外,因為有我們的善行、善功德,於大眾當中也獲得了稱讚和讚美的。

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聽聞佛法之後,應該盡能力的去修行佛法裡面所說的道理,因此才能獲得解脫。

「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對於講法者我們應該尊敬他,不應該持有慢心而去聽法。

接下來講「正聽軌理,分二:一、斷器三過,二、依六種想。」第一個、斷器三過。聽者們必須斷除三種過失。那三種呢?如同器皿倒覆、不淨以及底漏這三種。如果器皿具有這三種的過失或缺點,器皿裡面就無法保存乾淨的甘露水。同樣的道理,聽者們雖然身體是在說法的會場裡面,但是如果沒有仔細去聽師長所說的教授,如同器皿倒覆,無法裝甘露水。同樣的,如果沒有去聽,就沒有辦法接受上師所開示的內涵,所以要遠離倒覆的過患。

第二個,雖然我們有聽,但是忘記了,如同器皿的底有漏洞一樣,不會記住上師所說的開示。因此你們在此作很多筆記,這是非常好的,非常隨喜你們。我們要仔細聽,聽聞之後要反覆的去思惟,不讓自己忘記。

可是聽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名譽,或是隨著世間八法而轉,這樣所聽的教法又沒有利益了。這樣就好比器皿裡面有不乾淨的東西存在,自然會污染器皿裡面的液體。因此我們所聽的教法,就無法相應於正法了,這是屬於不淨的過患。因此要遠離這三種過患來聽聞教法的同時,應該想「願消三障諸煩惱」,以及「世世常行菩薩道」,以這兩種目的來聽聞教法。

接下來講六種想「於自安住如病想等」有六種。首先看15頁(廣論17頁)的於自安住如病想。如果我們在聽聞教法的時候,沒有把自己當成被煩惱控制的病人,雖然佛法裡面最主要的教義是說到煩惱的對治,可是你本身沒有把煩惱看成過患,自然不會想要歡喜的去對治煩惱。因此聽聞佛法的目的,就是與煩惱對抗,與煩惱戰爭。因此必須了解涅槃法的功德,為了能獲得涅槃的殊勝功德,應該想我是隨著煩惱而轉的病人,因此而對內在的煩惱去作對抗。

第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對於宣說三毒要如何對治的教法的說法者而言,我們應該把他想成是醫生去看待。

第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對一個具有條件的,真正具有成就的上師,把他當作醫生想,他所說的教誡、教法,對我們的教誨,應該把它想成藥品來看待。

 

24  第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如果我們生病,不是光有藥就可以治療病況的;也不是光了解藥品的功德,或者它的殊勝,就能夠讓自己痊癒的,而是要自己去吃藥。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隨著三毒煩惱而轉,就應該好好修行,不是光了解法的殊勝,或聽聞佛法而已,而是自己要去實踐,因此說了「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17頁(廣論20頁)第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如同之前所說的,如果了解了煩惱的過患,不想再追隨煩惱,不想被煩惱而轉,自然就能了解佛陀所說的教理是如此的深奧,如此的美妙,因此自然會對說此教法的導師,產生無比的信心。雖然有眾多的導師,他卻是與眾不同的導師,他所說的教法是無人能及的,自然會起這種的想法。

第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正法於自續、他續,都能長久住世的想法。

在此宗大師又說,「復次於佛若講若聽」應該把自己的心,與法相應來聽。不要把自己的心擺在另外一個地方,再去聽另外一個說法的,「將自相續若置於餘處」擺在其他的地方,「或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並不是說聽的時候,聽一個與自心無關緊要的法,不應該這樣子去聽聞的。「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我們所聽聞的內容,應該與自心互相的配合,應該做這樣的決定之後而來聽聞的。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如果要了解臉上有沒有污點,要照鏡子,並且用手把污垢拿掉。「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同樣的自己有沒有過失,要用正法的法鏡來了解,並且拿掉。「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宗大師在此說到,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只是學聲明,或者聽聽佛陀的本生故事,我們會有就如此而已的感覺,而以一般的教育所給予的知識去看待一樣,我們只是聽聽了解有這樣一個狀況而已,並不會了解自心如何去安置;但聽聞佛法絕對不是這麼回事,不能以這種方式來聽聞的。因為聽聞佛法的目的,是要讓內心獲得改變而去聽聞的,所以要把所聽的內容,和內心互相配合的情況下而去聽的。

也就是說,要看經典的時候,要把經典的教誨內容了解之後,應該想我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應該如何修學?把自心配合內容來看待;而不是說,好像做佛經的批評,或是整理佛經的整理者,或者一個作家,不是以這種態度去看待的。而是看了佛經之後要有感受,否則會因為聞法而養成一種壞習慣。

之前西藏的先賢大師,他們有這樣的一種說法。牛皮的革,它能夠因由一般的油,讓他變得更柔軟;可是有一種牛皮革,裡面一直放著酥油,這種牛皮革不會因酥油而變軟的。這句話是比喻,他聽聞了佛法,但不把已聽聞的佛法與自心互相配合;因此他對佛法雖然也了解,因為沒有調伏自心而去聽聞的緣故,變成懂佛法但是因為聽聞而養成壞習慣,不懂得調伏內心了,這樣反而帶來更大的我慢和嫉妒。

就好比有些具有格西名稱的大格西們,內在的我慢也跟著大、嫉妒也跟著大,還有吵架和打架的機會也跟著大了。

《道前基礎 說法軌理》

25  接下來是「講說軌理」,18頁(廣論20頁)阿貢巴云,這是一位噶當派的格西,他說在講法的時候,講者必須以清淨的意樂來講法。於是他說:「我未曾於先未修習一座無常,即便說法。」他在說法之前,一定要觀想無常,之後而說法。之後又說到:「若行不顧利養恭敬等無染法施,能生二十勝利」沒有世間八法的意樂來說法,有二十種殊勝的功德。

也就是講者本身要以清淨的意樂,完全利益的想法來說的,不應該為了個人的名譽,或者是輕視弟子們而來說法,而是要完全以一種利益的態度來說法;雖然為弟子說法,但是不應該因為弟子的關係,而小看或低視,這是不應有的。所以身為一個講法師,應該有一個,我們都是平等的,只是把自己的經驗與你們分享,以這種意樂來跟弟子作討論,應該以這種想法來行說法才是。

宗大師在此說到,「若行不顧利益供養恭敬等無染法施」在布施佛法的同時,不應該去顧慮到名聞利養;如果說法是為了得到供養,那是拿佛法當買賣,就等於是一個生意人了。我為你們講法,你給我錢,這是一種非常差勁的行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說,無論大小乘的說法者,都應該不去顧慮名聞利養而來說法的。

大約在兩三代之前,有位喇嘛叫曲桑喇嘛益西嘉措,他曾經說到:我在傳授灌頂而講法的時候,看起來場面是非常莊嚴,可是我的內在卻產生了悲哀。因為我在傳法的時候,對供養產生了絲毫的期望了」,他曾經說到了這句話。

同樣的大約在六百年前,有位寧瑪派的上師,他叫做孜令那措洛珠,本身也是一位大圓滿的修行者。在他的自傳裡面,我曾經看到,剛開始先斷除了騎馬或騎驢的行為,之後斷除了葷食,他吃素了;最後只要說了一句偈頌文,是有關佛法的內涵,他就斷除一切的供養。在他的自傳裡面,我曾經看到他個人的故事。

於是我在幾年前就決定,每次說法的時候,絕對不收任何供養的。因此在此宗大師說到,「行不顧利益供養恭敬等無染法施」說法者在說法的時候,不應該為了個人的名譽或名聞利養等,若這樣原本要利益他人的,反而會造成自己的傷害。以上是說到上師在講法的時候,應該注意的事項。

之後說到了「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講法者本身,還沒講法之前,必須發起對於導師、之前的上師,還有所說的法,產生尊敬。在講法之前,講法者必須先對法座禮拜,並且觀想法座上安住自己的上師,還有導師等這些傳承上師,於是作此禮拜,代表對說法者上師及法本身的尊敬。

之後說到「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分二:一、意樂,二、加行。」先說意樂的部份,也就是必須把自己當病人想,上師於自己作醫療想,法作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起善士想,於正法起久住想。對自己的徒眾應該修學慈心,對於比自己功德高者應該斷除嫉妒心;應該遠離一切懈怠,以及數數宣說所產生的疲厭,以及讚自毀他的過失;不應該對於講法時產生任何的慳吝心,或者為名聞利養而說法等。應該要怎麼想呢?應該為了自他成佛的緣故,而說此法。

至於加行的部份,如同之前所說,講法者還沒講法之前,對法座禮拜三下,禮拜時、還沒有坐上法座之前,應該唸誦一句經文的偈頌「如星翳障或燈火,如幻朝露或水泡,如夢閃電或雲彩,有為法應如是觀。」中文是《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唸這句偈,觀想無常的道理,於是安住著。在此有說到伏魔的真言,就是指平常我們唸誦心經的咒語。

19頁末行(廣論22頁)「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宣說的時候,遠離三種過患。一、說法的時候,前後次序要有關聯性,否則會覺得奇怪,講法者剛剛說這個、現在又說這個,好像沒有關係,好像是完全分散的感覺,所以不應該像烏鴉築巢的這種方式來說法。二、困難的地方不解釋,只解釋最簡單的地方,就好比老人吃飯的感覺是一樣;因為老人吃飯只選比較稀釋的東西,比較硬的他就不去咬了,所以不應像老人吃飯的方式講法。三、自己對講法的內涵,似懂非懂的感覺,說不會又懂得一點,說會又不是很懂的那種方式,不能像瞎子持著拐杖般的講法。遠離這三種過失而講法。

20頁(廣論22頁)「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不應該對所有人說,我的法很好,請過來聽,不要這樣講,一定要有人先請才說。雖然他請了,是以一種非常虔誠的心態,或者殷重的心態祈求,希望我們講法;但是還要觀察,我講的法會不會對他真正有幫助,還是要作觀察的。所以牧師他們會大力去推動宣揚,他們自己宗教的活動;以佛法的觀點來講,這是不應有的。否則兩個不同的宗教,大力的推動個人的宗教信仰,到時候會產生衝突,會有這種危險。

平常我在國外,在西方說法的時候,我會特別的聲明一點,你們雖然聽聞佛法,但是你們還要保持,你們原有父母給你們的宗教信仰;因為你們父母原始的宗教信仰,多數是像天主教等,其它非佛教的宗教信仰,因此不要因為來聽,而隨意的改變你們的信仰。我每一次講法的時候,都會作這樣的聲明,請他們要注意這部份的情況。相同的在蘇聯的管轄下,有一些外蒙古的區域;在蒙古地方有一些牧師,跑到當地去推動天主教的教義。那時候我也直接跟他們講得很清楚,請你們不要到原始宗教信仰是佛教的國家來推動天主教。因為這些牧師在報紙上曾經這樣登出,他們對當地的人民是怎麼解說的呢?他們說佛法是不好的,因為學佛的關係,所以蒙古和西藏已經沒有自由了;你看我們西方學天主教,所以西方多麼有進展,像歐美國家等地是多麼先進的國家。他們曾經說到這些話,這是屬於墮邊、斷邊的意思。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