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5 06:54:17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用文獻之研究

所要處理的問題是期望透過對《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文本進行解析的工作,進而發掘著者宗喀巴所建立道次第思想的特色,以及引用文獻做詮釋的方式,為其所提出的道次第思想特色提出明確而清楚的佐証。

選擇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做為研究主題的原因在於本論是目前藏傳佛教中格魯派體系所遵循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宗喀巴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本論所採用的角度在於對眾多典籍之中的概念重新組織成佛要理解的概念層次,並且提供了實際的修行方法,同時兼顧了佛教內部對知識以及實際修行兩個層面的探討具有深入研究的意義。

所謂修行次第的思想就是對眾多修行的概念及方法對如何修行成佛架構出一個有系統的藍圖,預設了修行過程是一個立體的架構,要了解正確的修行方法之外還要對應到具有適合接受根器的眾生才能夠相應,因此在修行各個階段依不同的目標都有需要把握的重點;宗喀巴所提出道次第思想的特色為:在探討修行過程中各階段的概念時廣引許多的經論典籍的內容佐證,讓所提出的觀點有經典文獻的內涵做為支撐以加強可信度;由於佛教本身文獻典籍的數量非常龐大,因此透過鋪陳道次第的修行階段做為不同階段應理解的重點,有助於修行者有效的學習、理解並進而實修,期望透過本研究對宗喀巴的道次第思想特色提供明確的佐証。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7/碩士/ 蔡濟行  指導教授:王惠雯

關鍵詞: 藏傳佛教、格魯派、道次第、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

目次 1
表格目錄 4
論文摘要 5
ABSTRACT 6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1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3
第四節 本文章節架構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17
第二章 《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容探討 19
第一節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歷史背景及定位 19
一、道次第思想出現的源流 19
二、宗喀巴道次第思想著作的特點 22
三、《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宗喀巴思想中的定位 23
第二節《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基本內涵 28
一、《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思想結構 28
二、《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品結構 30
三、《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主要特色 33
第三節 小結 35
第三章 《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用分析 36
第一節 全論引用分析 36
一、 統計結果說明 36
二、 分析的假設與方式的探討 38
第二節 依論文架構的分析 39
一、全論引用分析 40
二、道前基礎引用分析 42
三、三士道引用分析 43
第三節 文獻引用方式分析─以《菩提道炬論》為例 58
第四節 小結 62
第四章 引用典籍的分類探討 64
第一節 典籍分類的依據 64
一、小乘典籍被引用的情況分析 65
(一) 阿含類典籍的引用情況 66
(二) 俱舍類典籍的引用情況 67
二、密續典籍的引用分析 70
第二節 其它引用分析 71
一、依引用著作類型分析 71
二、格魯派五部論思想的引用分析 73
(一) 中觀類思想典籍引用的分析 74
(二) 般若類思想典籍引用的分析 76
(三) 俱舍類思想典籍引用的分析 77
(三) 戒律典籍引用的分析 77
(四) 因明類思想典籍引用的分析 78
第三節 道次第類典籍被引用的情況分析 79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引用文獻的延伸探討 84
第一節 由引用文獻中所呈現出宗喀巴的思想特色 84
一、文獻分析結果與宗喀巴思想特色的對照 84
二、文獻引用分佈的分析 86
第二節 所引用文獻的漢藏對照探討 87
一、 引用典籍中的思想特色 87
第二節 由《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做漢藏佛學特色的比觀 90
一、宗派思想的發展差異 90
二、宗教文化特色的比觀 91
第六章 結論 96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貢獻 96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97
第三節 未來展望 98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後續研究 99
(二) 數位工具的研究模式 100
參考書目 102
附錄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學習資源 107
附錄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用典籍彙整一覽表 112

一、 工具書類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8年。
朱芾煌編著,《法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1987年。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光碟版,2007年。
 
二、 經典:
(一)新脩大正藏
西晉白法祖譯 《大方等大集經》,新脩大正藏,卷十三。
唐不空譯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新脩大正藏,卷十三。
宋日稱譯 《十不善業道經》。新脩大正藏,卷十七。(馬鳴菩薩集)
唐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波羅蜜品>。新脩大正藏,卷三十。
唐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釋》。新脩大正藏,卷三十。
宋施護譯 《廣釋菩提心論》。新脩大正藏經卷三十二。
隋達摩笈多譯 《菩提資糧論》。新脩大正藏經卷三十二。
宋日稱等譯 《事師法五十頌》。新脩大正藏經卷三十二。(馬鳴菩薩集)
宋法護等譯 《大乘集菩薩學論》。新脩大正藏,卷三十二。
後秦鳩摩羅什譯《發菩提心經論》。新脩大正藏經卷三十二。
宋施護譯 《發菩提心離相論》。新脩大正藏經卷三十二。
 
(二)CBETA電子佛典 Version 2008年
 
三、 宗喀巴相關論著
(一)中譯著作:
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1995年。
宗喀巴著,《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善顯炬論》。台北:方廣,1995年。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譯,《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聖道三要‧緣起贊五十八頌合刊》。台北:福智之聲,1994年。
昂旺朗吉堪布講述,《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台北:方廣,1992年。
月稱造論,宗喀巴疏,釋法尊譯,《入中論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年。
大勇法師譯,《菩提道次第略論》。台北:新文豐,1985年。
釋能海輯,《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釋大勇譯,智湛筆錄,《菩提道次第直講》。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釋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入中論講記》。台北:大乘精舍,1969年。
 
(二)宗喀巴傳記:
班班多傑著,《宗喀巴評傳》。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年。
法尊法師譯,《宗喀巴大師傳(略傳)》。台北:福智之聲,1995年。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台北:福智之聲,1993年。
王堯、褚俊傑著,《宗喀巴評傳》。台北:東初,1992年。
釋修慧編,《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8年。
許明銀,《宗喀巴的修學過程》。台北:文化大學蒙藏學術研究,1988年。
 
四、 其他相關論著
(一)專書:(依出版年份排序)
王森著,《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科院,1997年。
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香港:佛教慈慧,1993年。
陳玉蛟著,《入菩薩行導論》。台北:藏海,1992年。
慧幢,《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大乘菩提心法合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年。
班班多杰著,《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三聯,1992年。
約翰‧布洛菲爾德著,耿升譯,《西藏佛教密宗》。拉薩:西藏人民,1992年。
法尊法師,《西藏與西藏佛教》。台北:天華,1992年。
陳玉蛟,《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台北:東初,1991年。
陳玉蛟,《現觀莊嚴論初探》。台北:東初,1991年。
山口瑞鳳等著,許洋主譯,《西藏的佛教》。台北:法爾,1991年。
中國高級佛學院宗教研究所編,《雪域百科薈萃─慈氏五論》。北京:民族,1991年。
佟德富、班班多杰編,《藏族哲學思想史論集》。北京:民族,1991年。
法尊法師,《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矢崎正見著,石碩、張建世譯,《西藏佛教史考》。拉薩:西藏人民,1990年。
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1988年。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1986年。
王輔仁編著,《西藏佛教史略》。西寧:青海人民,1982年版。
法尊法師譯,《阿底峽尊者傳》。台北:佛教出版社,1977年。
 
(二)論文:
鍾國賢撰,《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譯註》,政大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曹志成撰,《空有之諍的研究-以清辯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索》,法光佛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奕彥撰,《「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政大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福成撰,《論阿底峽及其菩提道燈對藏傳佛教的影響》,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1992年。
萬金川撰,《龍樹的語言概念》,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82年。
王惠雯撰,《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輔大哲研所博士論文,1998年。
高澤禎撰,《道次第蠡測》,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程正介撰,《印度佛教中信仰結構的探討》─以宗教現象學為主的反思,輔大哲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三)期刊:
王堯,<藏學研究在台灣>,發表於《西藏研究》,1989年第二期。
簞竹撰,<從發心到成佛的歷程>。刊於《獅子吼》28卷10期,1989年。
蕭金松,<佛教對西藏傳統社會的影響>。《歷史月刊》14期,1989年3月。
班班多傑譯,<聽宗喀巴大師講八難題備忘記錄>。《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4月。
丁漢儒,<宗喀巴宗教思想探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1月。
強巴洛卓,<甘丹寺及其創建者宗喀巴>。成都:《西藏研究》,1982年2月。頁45-50。
張建木,<宗喀巴大師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2冊,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
 
(四)網路文章:
 廖本聖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之譯注研究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10_4.htm
 
釋見寂撰,《清淨道論》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持之比較http://www.yinshun.org.tw/95thesis/95-02.htm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