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3/16 07:47:59
|
宗喀巴大師
|
| | |
|
尊貴達賴喇嘛尊者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毗缽舍那17
宗喀巴大師著 達賴喇嘛尊者
第三止觀雙運法。如前成就止觀量時所說,若先未得止觀二法,無可雙運,必須先得止觀二法。此複初得毗缽舍那即得雙運,其中道理,謂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觀察。論於此中亦說漸生力勵轉等四種作意。若時生起,如前所說第四作意即成雙運,此謂修習觀察之後,雜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時所得,則成雙運。如《聲聞地》云:「齊何當言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于觀法中修增上慧,彼于爾時由觀法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齊此名為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修次下篇》雲:「若時由其遠離沉掉平等俱轉,任運轉故,於真實義心最明瞭,爾時當緩功用而修等舍,當知爾時是名成就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何故彼名雙運轉道?答:由未雙得止觀之前,唯以觀慧修觀察力,不能引生無分別住,止修觀修必須各別功用修習,得二品已,即以觀慧觀察之力,便能引生正奢摩他,故名雙運。此中觀察,即是毗缽舍那。觀後安住即奢摩他,其殊勝者謂緣空性。《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從是之後,即緣有分別影像,若時此心無間無缺,作意相續,雙證二品,爾時說名雙運轉道。其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為雙運,謂具足更互系縛而轉。」無間缺者,謂觀察後不須別修無分別住,即由觀修,便能引生無分別住。證二品者,謂緣無分別影相正奢摩他,及緣有分別影相毗缽舍那,二品俱證,然非同時,謂即觀修作意無間相續而證。
在此很詳細地說到了,已獲緣空奢摩他未證緣空毗缽舍那之前,可以做個別的觀修,直到由觀察力生起了身心輕安為止。因由觀察力生起了身心輕安之後,此時的觀察力不會傷害止力(或住力),止力(或住力)也不會傷害到觀察力,兩者能夠互相輔助,不只是能安住,而且還能把所緣境看得更清楚,這就是止觀雙運的意思。
若爾,前說成就奢摩他後,即由觀慧修習觀察能引住分,豈不相違?答:若未成就奢摩他前,數數觀察雜修止相,定不能成正奢摩他。若已獲得奢摩他後,如是雜修正奢摩他答可得成,前文為顯如是差別,故不相違。又將成就毗缽舍那,其前無間由觀察修,有時能引專注一趣,前亦思彼。今此宣說毗缽舍那未成之前,以觀察修不能引生無分別者,除彼例外,意取其前未能成時。總其未成奢摩他前。觀察之後雜修止相,不能成就正奢摩他。若已成就奢摩他後,毗缽舍那未成之前,觀察自力不能引發堅穩安住專注一趣,故以觀察數數觀察,即由觀察而能引得堅穩住者,要得毗缽舍那乃有,故亦從此建立雙運。是故唯於未壞堅穩無分別住,兼能觀察無我空義,猶如小魚游安靜水,不當誤為止觀雙運。如是止觀雙運之理,應如彼等清淨論典所說而知,余增益說,非可憑信。由此等門而修止觀,雖尚可分眾多差別,然恐文繁故不多述。
有人問:你不是說在奢摩他之後,觀力會傷害到住力嗎?但你又說透過觀力,可以幫助到住力,這不是相違嗎?
宗喀巴大師答:不相違。未獲得奢摩他之前,如果止觀兩者間雜而修,是絕對不能夠成辦奢摩他的;在獲得奢摩他之後,如果只有觀力而沒有止力的溫習,就會失壞止力,失壞奢摩他;但是此時如果兩者間雜而修,那麼不但不會失壞奢摩他,反而會生起由觀察力引起的身心輕安;因由這種身心輕安的生起,使身心的粗重為性得以斷除,所以此時觀力不再傷害止力(或住力),具有這種的特殊功德。這並沒有相違,前文已經說得非常明顯。
以上已經結束了毗缽舍那的內涵。下面,講到了整個道次第的總義。
今當略說道之總義,謂於最初道之根本,即是親近知識道理,故於彼上當善修煉。次於暇身,若起真實取心要欲,彼從內策令恒修行,為生彼故當修暇滿。次若未滅求現法心,則於後世不能發生猛利希求,故當勤修人身無常,不能久住,死後流轉惡趣道理。爾時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誠信三寶功德,安住皈依不共律儀,學其應學。次於業果當由多門引發堅固深忍信解,是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滅十不善,相續轉趣四力之道。如是善修下士法已,當多思惟,若總若別生死過患,總於生死令心厭舍。次觀生死從何因生,當識煩惱及業自性,發起真實樂斷之欲,便於真能解脫生死三學總道能引定解,特於所受別解脫戒當勤修學。如是善學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墮落三有苦海,眾生皆爾,應當勤修慈悲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若無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無基而建樓閣。若相續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當如儀受勤學學處,堅穩願心。次當聽聞菩薩所有諸廣大行,善知進止,發生猛利樂修學欲。發此心已,當如法受行心律儀,學習六度成熟自身,學四攝等成熟有情,尤當勤猛捨命防範諸根本罪,中下纏犯及諸惡作,亦當勤防莫令有染。若有誤犯,應勤還出。次當特學最後二度,故當善巧修靜慮法引發正定。又于相續當生清淨遠離斷常二無我見,得彼見已,應住見上善知清淨修法而修,即於如是靜慮般若立止觀名,非離後二波羅蜜多,而為別有。故是正受菩薩律儀,學彼應學從中分出。此複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若于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修彼等時,亦當聰利令心平等,謂于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如是若心不樂修行,當修暇滿,若著現法當修無常,惡趣過患以為主要。若覺漫緩所受佛制,當自思惟是於業果定解劣弱,則以修習業果為主。若於生死缺少厭患,求解脫心則成虛言,故當思惟生死過患。若凡所作,皆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則斷絕大乘根本,故當多修願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儀,學習諸行而覺執相系縛猛利,當以理智,破執相心一切所緣,而於如空如幻空性,淨修其心。若於善緣心不安住為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是諸先覺已宣說者。以彼為例,其未說者亦當了知。總之,莫令偏於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應如何學慧性毗缽舍那之法。
第二特學金剛乘法。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論》說,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為過上,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淨續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次當聽聞了知守護爾時所受三昧耶律。若為根本罪犯染著,雖可重受,然于相續生道功德最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又當勵力莫犯粗罪,設有誤犯,亦當勤修還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無彼者,則如牆傾,諸危屋故。《曼殊室利根本教》:「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此說全無上中下品三等成就。無上瑜伽續說,若不守護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實,此三雖修終無成就。故若不護三昧耶律而雲修道,是極漂轉咒理之外。
若能如是護三昧耶,及諸律儀而修咒道,當先修習堪為依據續部所說,生起次第圓滿尊輪。以咒道中不共所斷,謂於蘊處界執為平俗庸常分別,能斷彼者,亦即能轉外器內身及諸受用,為殊勝事生次第故。如是善淨庸常分別,一切時中恒得諸佛菩薩加持,速能圓滿無邊福聚,堪為圓滿次第法器。其次當修堪為依據續部所說圓滿次第,棄初次第,唯修後攝道一分者,非彼續部及造彼釋聰睿所許,故當攝持無上瑜伽圓滿道體二次宗要。此中唯就彼等諸名,略為顯示入咒方隅,于諸咒道次第,應當廣知。能如是學,即是修學總攝一切經咒宗要之圓滿道體,令得暇身具足義利,能於自他增廣佛教。
現在我們翻《道炬論》:
由咒力成就靜增等事業及修寶瓶等八大悉地力
獲得了緣空奢摩他和止觀雙運之後,就應該要去學習密乘。
欲安樂圓滿大菩提資糧若有欲修習事行等續部所說諸密咒
為求師長灌頂故當以承事寶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師長心歡喜
由於師長心喜故圓滿傳授師灌頂清淨諸罪為體性是修悉地善根者
初佛大續中極力遮止故密與慧灌頂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頂安住梵行者違犯所遮故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則犯他勝罪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護摩祠祀等得師灌頂者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見經法等說由菩提光請略說菩提道
以上結束了《道炬論》的口授傳承。
能觀無央佛語目 如實善達一切法 能令智者生歡喜 由親諸修如斯理
知識初佛妙音尊 善歸依故是彼力 故願善擇真實義 彼勝智者恒護持
南洲聰睿頂中嚴 名稱幡幢照諸趣 龍猛無著漸傳來 謂此菩提道次第
盡滿眾生希願義 故是教授大寶王 攝納經論千流故 亦名吉祥善說海
此由然燈大智者 光明顯揚雪山中 此方觀視佛道眼 故經多時未瞑閉
次見如實知聖教 宗要聰睿悉滅亡 即此妙道久衰微 為欲增廣聖教故
盡佛所說諸法理 攝為由一善士夫 乘於大乘往佛位 正所當修道次第
此論文言非太廣 一切要義無不具 雖諸少慧且易解 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難通達 我乃愚中最為愚 故此所有諸過失 當對如實知前悔
接下來是回向:
於此策勤有集積 二種資糧廣如空 願成勝王而引導 癡蔽慧目諸眾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 願為妙音哀攝受 獲得圓滿教次第 正行勝道令佛喜
如是所解道中要 大悲引動善方便 除遣眾生冥暗意 長時住持佛教法
聖教大寶未普及 雖遍遷滅於是方 願由大悲動我意 光顯如是利樂藏
從佛菩薩微妙業 所成菩提道次第 樂解脫意與勝德 令長修持諸佛事
在未證得一切圓滿正覺果位之前,希望文殊師利菩薩大悲攝受我,不是僅學一道分或一方教,而是獲得圓滿的教法;不但能夠學習聽聞,還能夠如實地修學,做出令佛歡喜的事業;也願以此功德,使我生生世世在文殊菩薩的攝持下,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做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事業,願教法能夠長久住世!
由此可見,悲憫心、大悲心于初、中、後,唯有善行,唯有利益。
願編善道除違緣 辦諸順緣人非人 一切生中不舍離 諸佛所贊真淨道
若時我於最勝乘 如理勤修十法行 爾時大力恒助伴 吉祥德海遍十方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能住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圓滿開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謂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訶薩埵,彼之紹師精善三藏,正行法義,拔濟眾生,長養聖教,寶戒大師,及因前代持律師中,眾所稱歎賈持調伏。(號精進然)彼之紹師智悲教證功德莊嚴,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勝如幢,第一律師嗉朴堪布寶吉祥賢,並諸餘眾誠希求者,先曾屢勸。後因精善顯密眾典,珍愛三學,荷擔聖教無能倫比,善嫻二語大善知識,摩訶薩埵勝依吉賢殷勤勸請。系從至尊勝士空諱(號虛空幢)聞蘭若師,傳內蘇巴及慬哦瓦所傳道次。又從至尊勝士賢號,(名法依賢)聞博朵瓦傳霞惹瓦及博朵瓦傳授鐸巴道次等義。教授根本《道炬論》中,唯除開示三士總相,余文易解故未全引。以大譯師(具慧般若)及卓瓏巴父子所著道次為本,並攝眾多道次要義,圓滿道分易於受持,次第安布無諸紊亂。雪山聚中辟道大轍,於無量教辯才無畏,如理正行經論深義,能發諸佛菩薩歡喜,最為稀有摩訶薩埵,至尊勝士睿達瓦等,(號童慧)頂戴彼諸尊長足塵。多聞苾芻修斷行者東宗喀生,善慧名稱吉祥,著於惹珍勝阿蘭若獅子崖下福吉祥賢書。
一般在結束論典的口授傳承時,我們習慣在結束之後會念誦一小段前面的經文: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複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徧勇喜。
以上就結束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圓滿教授。
(1)譯者補充: 承許四法印之自宗者。
(2)譯者補充:因明學裏面有說到,“由二遮所遮之成立”,就是由兩個遮遣而得的成立,就像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負負得正”的意思是一樣的。你不能說已經遮止了兩個負,卻又變成“並非是正”來,那就很奇怪了。
(3)譯者:原譯文“五蘊身中”應改成“有立敵者中”,由藏文直接翻譯過來是這個意思。
(4)譯者補充:“非是新作”,以藏文的解釋來講,有點類似“本有”,本來就是如此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看某一法的時候,會覺得這一法的存在或作用,它不共的性質本來就是如此。如火本身就是熱的、水本身就是液態的。感覺好像是境上本來就帶有那種性質,這叫做“覺瑪明巴”或“覺明”。“不待他” (並非蓄意或刻意,有自然而有)的意思,是說從境上產生的作用,是由境本身存在的,不是透過他緣而帶來的。
(5)譯者補充:“有火遍於有煙”,這是藏文的文法,意思是說火的範圍大過於煙。有火的地方,遍佈一切有煙的地方。所以就成“有煙必有火”,而不是“有火必有煙”。就像無常遍於一切的瓶子,不說瓶子遍於一切的無常。如果瓶子遍於一切的無常,那無常就一定是瓶子了,這不對。無常遍於一切瓶子的緣故,所以瓶子一定是無常,這就對了。
(6)譯者補充:在毗婆舍那部分,如果不是寫“真實有”,只是單純“實有”的話,是“實質有”的意思。實質有和真實有的內涵,以藏文來講的話是完全不同的,實質有的藏文音譯是“擇悅”,真實有的藏文音譯是“敦巴爾朱巴”。實質有的正相違是取有,而不是假有;真實有的正相違是假有。所以這一句“引此證於破自性所成實物許假有者”,以藏文正確翻譯過來應是“引此證於破自性所成實物許取有者”。說實派的下部論師們,對於色法等如補特伽羅是取有的,但他會說補特伽羅是真實有,不會認為補特伽羅是假有。有這種的差別,我希望你們能夠瞭解。
(7)譯者補充:自續派的中觀論師難道沒有辦法通達空性嗎?因為沒有共相有法,沒有辦法讓他破除自性邪執,那難道自續派的論師就沒有通達空性的可能性嗎?這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如果這個自續中觀師透過無自性的解說,反覆地去思惟,先從他的宗義上去改變有自性的承許,而承許無有自性,但是這種的承許並不代表他已經通達了無有自性。所謂承許的意思,就是他通過反覆的觀察思惟,認為有自性的道理沒有,而無自性的道理卻比較多,或者是有自性的過患較多,而無自性的內涵卻無有過患。這樣反覆思惟,然後決定主張無有自性。當他宗義改變的時候,其實他已經不是自續師而成為了應成師。既然他的宗義承許了無有自性,所以這時候在量之所成上,他已經承許了能立的這個量是錯亂識。這時候在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如果有另外一位通達空性的應成派中觀師說到了“苗有法,應無自性,緣起故”,以這種的比喻加上正因,來破除他的自性邪執的時候,就有辦法產生共相有法。如果我們瞭解到這種的差別,我們可以知道,在屬於自續師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破除自性邪執的;惟有自續師捨棄了自續的宗見,而轉為了應成的宗見之後,才有辦法瞭解空性。
(8)譯者補充:在此所說到的“有事無事”是指有為法和無為法,《廣論》裏面時常看到“有事”、“事物”、“無事”、“非事物”。“有事”或“事物”一定指有為法;“無事”或“非事物”的法是指無為法。事物,是指具有作用者。在此的作用,是說具有生果的作用。
(9)譯者補充:要破除自續以下的實事論師們心中的自性執著,在他們自性執著的承許還未放棄之前,只有透過應成的方式,先讓他們暫時捨棄自己的宗義。但並不是說應成派只有以應成的方式去反駁他宗立自宗,應成派也是由正因來樹立自宗的。是先以應成的方式去反駁他人的宗義,等他人的宗義改變了,承許為無自性之後,再以正因的方式來破除根本邪執。
(10)譯者補充:車子和車支互相依賴的關係,如果是自性有,就不需要由施設處去安立而有,不需要因由車支去安立車子或者因由車子而去安立車支。因為有自性,車支就不是因由意識去安立,也不是因由車子的施設處再加上意識而產生,而是從車支的境上自己產生作用。同樣的,為什麼會形成車子,這跟意識毫不相關,跟車子也毫不相關,而是車子本身的境上產生了車子的作用,所以就不需要由車支來安立車子了。如果不需要車支就可以有車子的作用,那麼就像即使沒有帳篷,天授還是天授一樣。果真如此,那麼車子與車支互相依賴的關係,就像天授現在帳篷裏面或者是乳酪和盤子的依賴關係一樣,這種依賴方式並非是以施設處去取有施設事般。
(11)譯者補充:實質有和取有是不同的。實質有是非常真實的,先要有一個東西可以讓我們抓住,然後再來把它取名為我、你、他等。諸實事師說,一切的取有,必須是實質有,他們認為身心為實質有,“我”是取有。
(12)譯者補充:所謂的“石女兒”,並不是指從石頭中出生的女兒,而是指不可能會生孩子的女人所生的兒子。不可能會生孩子的女人,是石女。因為石女完全沒有生育的能力,所以她所生的兒子即石女兒也是不存在的。
回向文
久勤所積福智二資糧,無限寬廣如空盡所有。
為導愚癡蔽障慧眼眾,我願速得成就勝者王。
未到彼位生生輪轉中,皆得文殊菩薩悲攝受,
值遇顯密勝道全次第,無間修習令諸勝者喜。
我所實解殊勝道聯要,皆由猛利大悲引方便,
無餘滅除眾生愚蒙心,長久住持法王聖者教。
諸凡佛陀聖教未被地,或雖已蒙被護複衰微,
心為大悲所感極撼動,顯揚如是利樂法眼藏。
佛及佛子清淨稀有業,圓具所成菩提道次第,
祈賜益求解脫眾者心,永護勝者無邊大事業。
成辦修道廣大妙順緣,及除違緣障礙人非人,
願我生生世世不遠離,諸佛所贊圓滿清淨道。
若時如理精勤恒修習,最極勝乘道中十法行,
爾時力士不舍常作伴,吉祥大海遍及廣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