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14:35:24
|
尊貴達賴喇嘛尊者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炬論釋(第7講-2)2012年
達賴喇嘛尊者
接下來我們要傳授願心儀軌,在此觀想資糧田在前方的虛空,主尊就是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前方的虛空,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身旁,有八大菩薩、還有繼承佛世尊法座的七阿羅漢,還有龍樹父子、以及慈尊菩薩、還有無著兄弟等的廣大行、深見行的傳承上師、以及所有印度的這些傳承上師,像是寂天菩薩等等;在這個同時,也擁有著在前方的虛空安住著,藏傳佛教不分教派的無論是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等這些承傳上師,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在這個同時也觀想所有的漢地、漢傳的這些上師們,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在這些聖者──也就是資糧田的面前,我知道菩提心的殊勝,為了使此心堅定、永不退怯,所以我要好好的發這一顆心,我要在你們的前面承諾,我絕對不會放棄這顆心,請你們慈悲的攝持我,不要放棄我。於是我們再一起唸七支供養。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界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接下來要傳授「願心儀軌」的正文,我們就看第13頁「希願度脫有情心」的這句話。在唸誦「受願心文」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生起大乘不共歸依。所謂的「大乘不共歸依」就是說,歸依三寶之後,願將來在自己的心續上能夠生起大乘的法寶,而來做大乘的歸依。也就是說將來我可以成為大乘的僧寶,我的心續當中可以成就大乘的法寶,我將來可以轉為佛,就是自己果位的三寶。透過這種的認知而來作歸依的,所以要歸依的不只是前方資糧田的這種因位的歸依處,同樣的,自己相信將來會轉為果位的歸依處,而來進行歸依的。所以透過這種的思惟,對於前方資糧田因位的歸依處生起清淨信和歡樂信,對於果位的歸依處而生起勝解性,透過這種方式來作歸依的。
所以說到了:「希願度脫有情心,諸佛正法與僧伽,直至圓滿菩提前,我於汝等恆歸依。」接下來,「具足慈悲與智慧」,不僅僅是慈悲,最主要是由智慧所產生的慈悲,「為利有情我精進,今於佛前誠敬住,發起無上菩提心」,在這個時候給自己許下一個承諾:「我永遠不會放棄這顆殊勝的心」。法王會用藏文,我們用中文跟隨著唸。
希願度脫有情心,諸佛正法與僧伽,直至圓滿菩提前,我於汝等恆歸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為利有情我精進,今於佛前誠敬住,發起無上菩提心。
在唸完「發起無上菩提心」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記住自己許下的承諾:「這顆殊勝的菩提心,我永遠不放棄」,給自己一個非常堅定的承諾;而且每一天都不會放棄它,每一天都去回憶它、思念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之前。“
18、既發菩提願心已,應多勵力遍增長,此為餘生常憶念,如說學處當遍護。
既然我們已經許下承諾了,所以從今起每一天都要思惟菩提心,早上三次、晚上三次。首先我們可以唸「七支供養」,之後再唸「受願心文」,之後我們再進行(之前有談到正修、未修的過程),再搭配正修、未修的這個要修的內容的話,會非常圓滿的。
不退失菩提心的四個因緣:第一個就是晝夜都要思惟菩提心,叫晝夜六時思惟菩提心;第二個就是永遠不放棄眾生,這個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從今起,我對誰都不要做出傷害的行為。為了使今世永不放棄菩提心,後世能夠繼續憶念起菩提心的緣故,所以有說到了「斷四黑法」以及「行四白法」的內涵。接下來要傳授的是菩薩戒。“
19、除行心體諸律儀,非能增長正願心,
由欲增長菩提願,故當勵力受此律。
20、若常具餘七,別解脫律儀,乃有菩薩律,善根餘非有。
21、七眾別解脫,如來所宣說,梵行為最勝,是比丘律儀。
22、當以菩薩地,戒品所說軌,從具德相師,受持彼律儀。
23、善巧律儀軌,自安住律儀,堪傳律具悲,當知是良師。
24、若努力尋求,不得如是師,當宣說其餘,受律儀軌則。
25、如昔妙吉祥,為虛空王時,所發菩提心,如妙祥莊嚴,
佛土經所說,如是此當書。
26、於諸依怙前,發大菩提心,請一切眾生,度彼出生死。
27、損害心忿心,慳吝與嫉妒,從今至證道,此等終不起。
28、當修行梵行,當斷罪及欲,愛樂戒律儀,當隨諸佛學。
29、不樂為自己,速得大菩提,為一有情因,住到最後際。
30、當嚴淨無量,不思議佛土,受持於名號,及住十方界。
31、我之身語業,一切使清淨,意業亦清淨,不作不善業。
剛剛從第19句一直唸到第31句了,這以上就是談到了菩薩戒儀軌文的部分。如同洛桑謙堅在他的《道炬論》的註解裡面有說到,透過《道炬論》的偈頌文,也是可以為弟子傳授菩薩戒儀軌般的,所以今天我們要以這種的方式,為你們傳授菩薩戒。因為之前已經供養七支了,禮敬等七支了,所以我們不再作七支供養了。接下來我們就進行傳授菩薩戒的部分。所以光是有願心是不夠的,我們既然已經許下承諾的話,接下來要做的是什麼呢?真正要行菩薩行,所以我要學一切菩薩的學處,因此去接受菩薩戒。
我相信菩薩戒已經翻譯成中文了,十八條根本罪、四十六條惡作,這個你們要去知道。但是最主要、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同菩薩戒的第一句話,「自讚毀他圖利敬,慳吝財法不惠施」,在此有說到,要守的真正最主要是說「自利作意」了,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還要重要的這種作意,這是最主要要守護的。也就是說當自利作意在作祟的時候,馬上要提醒自己:「我已經受菩薩戒了,我不能再自利作意了」,這是最主要、最主要守的這個戒條。因為只要這個守好的話,其他都不會犯罪了,一切的菩薩戒會違犯的危險,最主要是由自利作意作祟而產生的,所以這條守好的話,基本上是沒有問題了。如果你們要看更詳細的部分,請你們看菩薩戒的戒條。
於是現在在此,我們觀想前方有資糧田,活生生的安住在前方的虛空,自己的身語意三門的一切善業,回向給至尊有情眾生,為了這些至尊有情,所以必須要遵守菩薩戒。於是我們從第26句一起唸到第31句。之後我們再透過13頁的「我今歸依三寶尊」的方式來接受菩薩戒。因為我們剛剛受了居士戒,所以在第28句的時候「當修行梵行」,如果是出家人說「當修行梵行」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是在家人的話「當修居士行」,所以這個改一下就可以了。“
「受行心文」
我今歸依三寶尊,一切罪障各各懺,有情眾善盡隨喜,大覺菩提意能持。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歸依,為能成就自他利,菩提心者令生起。
菩提最勝心者即生已,接引有情如我大恩親,
欣然樂習最勝菩薩行,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在唸完第三次的時候,觀想心續上生起了清淨的菩薩戒體。“
32、自身語心清淨因,謂住行心體律儀,
由善學習三戒學,於三戒學起敬重。
33、如是勤清淨,菩薩諸律儀,便當能圓滿,大菩提資糧。
34、福智為自性,資糧圓滿因,一切佛共許,為引發神通。
35、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36、具通者日夜,所修諸福德,諸離神通者,百生不能集。
37、若欲速圓滿,大菩提資糧,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
38、若未成就止,不能起神通,為修成止故,應數數策勵。
39、止支若失壞,即使勤修習,縱然經千載,亦不能得定。
40、故當善安住,定資糧品中,所說諸支分,於隨一所緣。
一直唸到第40句,這以上的內容就是說到了,止觀雙運、奢摩他、毗缽舍那,不只是專注一境的襌定以外,最主要由空正見攝持和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來修學止觀雙運的。至於空正見的內容,每天都在講,我相信你們也都知道了;但是在此不只是空正見,還有菩提心來攝持,再去修學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為了能夠獲得緣空的毗缽舍那,所以首先先要證得緣空的奢摩他;在獲得緣空的奢摩他之前,而說到了六度萬行的修持;為了能夠真正的做到菩薩行的六度萬行修持,首先先要生起菩提心。但是這個不代表說,在緣空奢摩他之前不需要修學空性,不是這個意思的。如同之前所說的,在未成佛教徒之前,很有可能對空性有所領悟,所以空性的思惟是一開始就要有的,這個是沒有變動的。在此所講的意思就是說,尤其是我們在生起出離心的時候,更需要透過空性的思惟,來生起出離心的;但是在此的意思就是說,為了能夠獲得緣空的毗缽舍那,也就是加行道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證悟緣空的奢摩他,在這個之前學習菩薩行和菩薩學處等。
至於奢摩他的資糧,在《聞聲地論》裡面非常的清楚。《修次三篇》也翻成漢文了,《修次中篇》裡面有詳細的奢摩他資糧這方面的資訊。如果真正想要認真修行的話,你們就要學習這些論典的內容。“
西藏有句俗語說:「沒有多聞的修行,就像沒有手來爬山一樣的困難」,那只是摔下來而已,不會爬上去的,所以要多看經典。沒有比《入行論》更好的菩提心的教授了;有關空性的話,《中論》還有《入中論》這以前就已經翻譯了,這個你們必須要看。以前中國的這些大師們,翻譯的這些中觀論典,你們要好好的珍惜它、好好的去閱讀它。但是應該你們沒有像我們藏人一樣,是逐字的去解釋、逐字的去學習,這個應該是沒有的,所以在解釋、詮釋方面來講的話,我覺得西藏的格西們可以幫助你們。
在第40句的時候有說到了,「於隨一所緣」,在此是說任何的所緣境都可以、任何的善所緣都可以,可以緣外、可以緣內,但是如果要緣空性的話,首先要先證悟空性、確定空性之後,再讓心緣住在所證悟、或者已經通達的空性內容上。“
41、意安住於善,瑜伽若成止,神通亦當成。
離慧度瑜伽,不能盡諸障。
42、為無餘斷除,煩惱所知障,故應具方便,修慧度瑜伽。
43、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為繫縛,故二不應離。
44、何慧何方便,為除諸疑故,當明諸方便,與般若差別。
45、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為方便。
46、苦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非單修無我。
第46句已經唸完了,之前最主要談的內容就是,方便和智慧這兩者是不可分開的,必須要雙修的意思。
龍樹菩薩在他所著作的《六十正理論》,最後回向的部分有說到了:「願一切有情透過二諦,累積二資糧、成辦二身」,曾經說到這樣一個偈頌文。所謂的「二身」就是「他利色身」和「自利法身」,其實成佛最主原因是為了救護他人,所以直接救護他人的、利他事業有關的這個佛身,我們稱為叫做「他利色身」;可是如果沒有成辦自利法身的話,他利色身沒有辦法形成,所以必須要成辦「自利法身」。為了能夠成辦他利色身,必須先得成辦自利法身;自利法身為了能夠成辦的緣故,所以必須要學習智慧資糧,那也就是現證空性的智慧;在現證空性的當中,遠離一切的二相、遠離一切邪相、或者污染相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說,「自利法身」和自利法身成辦的因緣──「智慧資糧」是相似的,它是同一種類型的。所以透過了智慧資糧來成辦自利法身,透過了福德資糧來成辦他利色身,透過這兩者資糧來成辦法身還有色身。法身和色身來講的話是不分開的,換句話說也算是同性的,所以其因緣也必須要是同性的二資糧,由二諦而引發的。“
47、遍達蘊處界,皆悉無有生,了知自性空,說名為般若。
第47句,「遍達蘊處界,皆悉無有生」,在此所謂的「無有生」,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的意思、或者是完全沒有的意思。我們看這個次第,它安排的順序,先說蘊、處、界,先說有的東西,之後再說「皆悉無有生」,所以「無有生」是針對一個有的東西來說無有生,而不是沒有的東西來說無有生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蘊界處先說,後來再說「無有生」的。既然蘊界處是有的話,它是怎麼有的?它的有法是什麼?它的有法是完全依賴著他者而有的,所以不依賴、不觀待的這種有法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往往去看任何一法的時候,它是獨立的,它是不需要依賴、不需要觀待的,我們會有這種的看法,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了知自性空,說名為般若」,說到了有自性的理由,如果有人說有自性,因為它有生、有滅、有住,如此解釋的話,「生、滅、住」這三者變成有自性的理由了,所以在此破掉了自性的理由,不生、不滅、亦不住,所以在此就提出了許多,像是如金剛的正因,或者如離一、離異的這個正因等等,來破除「生、滅、住」為自性有。“
48、有則生非理,無亦如空花,俱則犯俱過,故俱亦不生。
49、諸法不自生,亦非他及共,亦非無因生,故無體自性。
50、又一切諸法,用一異觀察,自性不可得,定知無自性。
51、七十空性理,及本中論等,亦成立諸法,自性之空性。
52、由恐文太繁,故此不廣說,僅就已成宗,為修故而說。
53、故無餘諸法,自性不可得,所有修無我,即是修般若。
54、以慧觀諸法,都不見自性,亦了彼慧性,無分別修彼。
55、三有分別生,分別為體性,故斷諸分別,是最勝涅槃。
唸到了第55句,「三有分別生,分別為體性」,在此建立空性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說讓我們去了解更多的知識而已,絕對不是這一回事。當然空性的認知,也算是知識的一部分,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了。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為我們在看法上面,看任何一個存在事物的時候,會有一種錯誤的看法,這跟實際不吻合,這種錯誤的看法會讓我們產生貪瞋的;所以為了破除這種錯誤的看法,不要隨著這個錯誤的看法而產生執著,所以我們必須要去了解空性。所以在此說到了,「三有分別生,分別為體性」,在此的「分別」指的是實執、或者是自性執著的分別了,「故斷諸分別,是最勝涅槃」。“
56、如世尊說云,分別大無明,能墮生死海,
住無分別定,無分別如空。
入無分別陀羅尼亦云:
57、佛子於此法,若思無分別,越分別險阻,漸得無分別。
58、由聖教正理,定解一切法,無生無自性,當修無分別。
59、如是修真性,漸得暖等已,當得極喜等,佛菩提非遙。
接下來第59句,「如是修真性,漸得暖等已」,就如同之前我們說到了,《心經》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這個意思了。
60、由咒力成就,靜增等事業,及修寶瓶等,八大悉地力。
61、欲安樂圓滿,大菩提資糧,若有欲修習,
事行等續部,所說諸密咒。
接下來第61句,「欲安樂圓滿,大菩提資糧」,無論是顯教和密教,都有共同的在強調一個觀念,那就是福德和智慧資糧這兩者,必須要雙運、雙修才有辦法獲得果位的。可是密教跟顯教的不同點是什麼呢?顯教的雙修的意思是說,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是異性的,在異性的情況下而雙修的;可是密續、咒乘的話,是同性的情況下作雙修的。真正能夠成為同性的這種無二的雙運或雙修,只有在無上瑜伽部的時候才有辦法做到。在無上瑜伽部之前,只是透過觀想的方式,因為跟將來的成就有一點類似之處,以這種觀修的方式,來成辦、或者是修行這種福智的雙運。
62、為求師長灌頂故,當以承事寶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師長心歡喜。
63、由於師長心喜故,圓滿傳授師灌頂,清淨諸罪為體性,是修悉地善根者。
第63句「由於師長心喜故」,在此說到了傳授灌頂。接下來就是說,當然有一種特別的情況,如同我們之前所說的,在依別眾生的時候,眾生不同的習氣和根器,搭配著一個非常圓滿的具量上師,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傳授灌頂的,這是有的。但是除此以外,就以一般來講的話,所以在此我們可以看到:
64、初佛大續中,極力遮止故,密與慧灌頂,梵行者勿受。
這是以依共教承的方式了;但是依別眾生的方式,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65、倘持彼灌頂,安住梵行者,違犯所遮故,失壞彼律儀。
66、其持禁行者,則犯他勝罪,定當墮惡趣,亦無所成就。
在第66句的時候,可以看到阿底峽尊者有說到了,沒有善用,或者是沒有把密乘、或者咒乘的這種修行,用在正當的途徑上的話,就像之前所說的叫做濫用密法,會有這種危險了。於是接下來就已經唸完了《菩提道炬論》。
67、若聽講諸續,護摩祠祀等,得師灌頂者,知真實無過。
68、燃燈智上座,見經法等說,由菩提光請,略說菩提道。
我在十五年前去美國的時候,有一個美國人他非常的生氣,他說我以前是藏傳佛教徒,可是我的太太被一個上師給搶了,被藏傳的喇嘛給搶了,所以這些對教法有害沒有利呀!如同之前所說的,當時候在印度佛法為什麼會衰退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密法或咒乘被濫用。
有一個提倡素食的團體,在跟他們作交流的時候,曾經有談到這樣的概念,也就是說在戒經裡面是沒有說肉是被禁止的,但是在像是《楞伽經》裡面有說到肉是被禁止的。總言之,如果用咒乘的理由,因為咒乘裡面有說,肉還有五甘露是可以享用的,所以有些人用這個咒乘、或者是續經的這個理由,就是吃肉又喝酒。於是我就說,如果這些人他真的有這樣的能量、有這樣的證量,可以吃肉又喝酒的話,他應該也要享受五甘露。五甘露是什麼你們知道嗎?裡面有大便和小便。但是遇到大便和小便的時候,他們就摀著鼻子,但是吃肉、喝酒的時候就沒有問題,這是不行的。(道寬比丘尼聞法筆記)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