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22:03:46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不退菩提心之因

我應如日普照一切

不求恩報,

眾生有惡悉能容受,

終不以此而舍誓願,

不以一眾生惡,

故舍一切眾生,

但勤修習善根回向,

普令眾生皆得安樂。

二十、修習不退菩提心之因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不退菩提心之因,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菩提心的定義 ―― 是以利他為因、與欲求菩提的心所同俱相應的入大乘之門的第六意識心王。也就是為了饒益法界一切有情,將一切有情安置於佛果位,自己一心願求先行成就佛果的心。由此也顯示了,有菩提心即入了大乘之門,沒有菩提心即舍離了大乘之門;有菩提心有佛果,沒有菩提心沒有佛果。菩提心是大乘道本,是成佛正因,能正出生佛果;眾生成不成佛取決或隨行於菩提心的有無,這一點是決定的。

有師長說,所有大乘佛法都可含攝於:

1.菩提心的未生令生起。

2.菩提心的已生起令不衰退。

3.菩提心的不衰退而令其增長。

《入菩薩行論》總共十品,前三品明述了菩提心的未生令生起:中三品明述了菩提心的已生起令不衰退,後三品明述了菩提心的不衰退而令其增長,最後第十品則是由菩提心攝持的大乘廣大回向,所以,一般都以《入菩薩行論》作為闡述深廣的發心之理最為詳盡的一部教典。

此外,法王則將整個佛道的內容與次第如是安立:從如理依止善知識起,乃至一心猛利荷擔救拔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增上心為止,所有法類都屬於菩提心的前行,或者方便;菩提心本身則是成就佛道的根本;而從大乘顯乘的六度等菩薩戒學處起乃至無上密續的一切法類,皆屬於菩提心的學處。就此觀點看來,所有佛法沒有一法不為菩提心所攝持或含蓋的;無誤圓滿佛法的心要中的心要、精華中的精華,幾乎非菩提心莫屬了。誠如寂天菩薩說:猶如提煉牛乳,最終取其醍醐精華,喻如擷取釋迦世尊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就是菩提心。

能修習發菩提心之理已屬不易,心中能具相生起菩提心更是談何容易。事實上,發菩提心有幾個過程:即依著佛經所說如理如量的發心教授而如實修行,若干時產生暖氣及造作的覺受相應,終能具相生起,也就是最初未生起令生起,進而已生起而不衰退,接著不衰退能令堅固,再者堅固而令增長,最後增長乃至究竟圓滿,由前而後層層增上,由此圓滿整個大乘道體。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則以含蓋著大乘五道十地之理以及佛地功德而說二十二種發心,由此也可涵蓋整個無誤圓滿的大乘道果。

要之,能令菩薩廣大無邊造作利他法行,能令菩薩樂時不會得意忘形,苦時不會嗔恨退怯,能令菩薩利他時心中沒有絲毫的傲慢,為一切眾生的僕人而卑下自居等,不能勝數的無邊功德,都是因為具足偉大菩提心的緣故;亦且由此而圓滿悲智雙運道,圓滿福慧二資糧,最後證得無上菩提果。

那麼,既然所發起的菩提心是如此殊勝而珍貴,則應如何令所發的菩提心于今生與來世皆不退失、不衰微而善為守護呢?此當修習今生與來世不退菩提心之因。

首先,修習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因,分為四項:

一、 為於發心增長歡喜,應當憶念發心的功德:

這有兩種說法,其一,分有六點:

1.一旦發菩提心,就成就了殊勝福田,即使是輪回中的煩惱眾生也可成為一切人天等有情的供養處。同時,從種性上已經映蔽了二乘阿羅漢;就像大地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所依止一樣,一切眾生的依止處便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所以猶如一切眾生的父母。

2.發菩提心能夠集攝沒有惱害、沒有過失而清淨純正的福報(結果),易得護法神守護,與眾所居之處易於息滅疾病災障、不易有饑饉災荒與恐怖鬥爭,持咒念佛較有能力靈驗相應,本身少病少惱,為眾生宣說正法時身心也俱無疲厭,正念念不易忘失。可說,一切正報依報的善果,皆是來自於發菩提心所導出的殊勝功德。

3.發菩提心能令具足菩提心的有情壓伏或減輕煩惱,即使煩惱暫時現行,力道也不強,難以久住;又較易於忍受他人非理,不易起嗔而惱害有情。

4.發菩提心的有情不易投生惡趣,即使墮入惡趣,也會依於宿世曾經發心的力量,終能緣著惡趣有情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並得速疾轉生善趣(如拍球地獄,與凡夫墮惡趣不同)。

5.發菩提心的有情福報無量無邊,此福若有形色,三界之容器也難容受,誠如《勇授請問經》說:

[ 菩提心福德,其中若有色,充滿虛空界,福猶多於彼。]

關於這點,佛經上甚至說,百千萬次廣行供養三寶與眾生、百千萬次念誦淨罪法門也都不及一刹那間真真實實修或生起菩提心的福德。顯然,福由此積、罪由此淨的最殊勝的法門莫過於發菩提心了。

6.發菩提心的有情速得成佛,無上菩提的圓滿因緣亦即在此,智者當于發菩提心增長歡喜,勇悍修習。也因為菩提心,所以二資糧轉為成佛資糧,小小善行轉增無量,乃至成佛之際無有間斷,因此易令成佛。《入行論》說:

[ 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眾生依于此,順利獲勝樂。]

宗大師也說:

[ 發心勝道木根源,饒偉行處堅基依,盡二資糧點金石,無邊善海具福藏,諸勝佛子照見知,菩提心寶最極要,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脫者當策勵!]

意思是,菩提心是整個佛道的根本或棟樑,是菩薩戒學處的心所依,是令二資糧廣增圓滿者,也是成就無邊妙善的大海的具福寶藏;能見到這一點,就須以菩提心執為最上殊勝。理應如是憶念發菩提心的功德。

其二,憶念發菩提心的福報,分有十點:

1. 一旦發心即得菩薩名。2. 種性上映蔽了二乘阿羅漢。3. 堪為人天諸眾禮敬。4. 已經入了大乘。5. 速得圓滿資糧。6. 易於廣大淨罪。7. 不受人非人、疾病等侵擾。8. 地道功德易於廣增無盡。9. 為眾生安樂之源,如眾生父母。10. 畢竟成佛。

總之,為了令今生不退發心,須如上述,數數憶念發心功德。

二、為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即為了能令已發菩提心增長廣大,應一天晝三夜三六次發心。《入行論》說:

[ 如盲於糞聚,獲得妙珍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應想:絕不能舍離我所發的菩提心,好比如我一般的煩惱眾生,就像一個瞎了眼睛的有情在垃圾堆找到珠寶一樣,我居然可以發菩提心是多麼不可思議,自覺能發心、已發心何等不容易,因此多立誓願,刹那不舍;不但不舍,尤須令其增長,這也就是一天六次依著儀軌隨文作觀而發心。

譬如持誦皈依發心偈:

[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

此中,初二句為大乘皈依,即於大乘三寶乃至成佛之際都為求成佛而皈依;後二句為大乘發心,即為利眾生,一心願成佛,從今乃至成佛之際,身口意三門所行的一切善行、一切資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回向證得圓滿佛果。如是,每天至少六次念誦,念時更應憶持文義,令心有所感動。

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當修學不舍有情:

即不棄舍任何有情,因為原是為了利益有情而發心,從發心那時起所應重視的是有情的利益,所以必須一直不斷地憶持著在意樂上永不棄舍任一有情 ―― 即使遭遇了惡緣也不應棄舍。尤其面對暴惡眾生時應特為戒慎,因為發心的物件原是法界一切眾生,一旦放棄或不予攝受暴惡眾生就不能圓滿菩提,這其實是違背初衷,也就舍了菩提心了。最重要的一點是,眾生是我成就的主因,更應普為利益,那是因為眾生慳貪才成就我的佈施,被眾生傷害是消我業苦,受到嗔謗是助我修忍,愈是暴惡眾生愈是令我圓滿悲心、增長慧命、累積菩提資糧,等等,可說棄舍而傷害了眾生就等於棄舍而傷害我的成佛之因了。故應常憶持或常念誦如下偈頌之義:

[ 不舍菩提、不舍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 隨順菩提之法因,乃是如斯諸眾生,是故欲求正等覺,應視眾生如上師。]

或持念《華嚴經》(回向品)文:

[ 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舍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回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

四、 發心已為能增上,應當勤積二資糧:

即一切時處,將所修學累積的資糧與善行功德都完全回向 ―― 能讓自己所發的菩提心增長不退。例如每天供養三寶、佈施眾生、造作善行、勤積資糧等,於所造一切善行都應發願回向,自能增上菩提心。當如祖師的發願:

[ 以我所有利生業,及施所生諸福善,惟願能證佛世間,從貪惱中得解脫。]

也如宗大師的祈願文:

[ 願一切生中身語意業一切善根,唯成利他及清淨大菩提因。]

由上修學憶念菩提心功德、六次發心、不舍有情、任所累積的資糧善行都發願回向能令菩提心增長退,便是修學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因或方便。

其次,修習來世不退菩提心之因:(即斷四黑法、修四白法)

能令來世退失發心的四種因,或簡稱四黑法,即:

第一黑法 ―― 欺誑親教師及阿奢黎等諸福田,包括欺誑阿奢黎(上師)、善知識(教授佛法者)、師長、父母(福田)、具德者。所謂欺誑是指對於這些特別的所緣境,或許他們是以悲憫心指責過失、舉發所犯、教化正道,這時不但不虛心受教、如理改善,反而明知而故意欺誑妄語、作諸蒙蔽師長等方便,甚或故意扭曲師長的意思,造作種種誑騙加行。

第二黑法 ――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即令眾生造善而後悔。本來眾生歡喜生善心起善行,卻令造後悔生心意與憂惱,則過失極大。由於生善心起善行極不容易,生何善心起何善行其實都有其價值與意義,這點無論如何是不容否認的;若如此令生後悔,即易成斷了眾生善根。另外,若有同修行者正住於學處或法門,卻以諸欺誑方便,令于所修學處或法門心生迷蒙、疑惑,這也是算是令生憂悔的方式。而且,不論自身有否真實欺誑對方,對方生不生後悔,凡如是行持,皆同有犯。

第三黑法 ―― 妄說正趣入大乘諸有情的惡名。即以嗔心、惡語譭謗菩薩,這是十分嚴重的事情,其實最重的罪過也不過如此。因為具足發菩提心者即名菩薩 ―― 不論三界任一眾生,一旦發了心就是菩薩,得菩薩名,是佛的法王子;若以嗔恨、噁心四處散播其惡名,或直接間接或眼前背後中傷、譭謗、誣衊菩薩的過失,乃至一刹那以嗔噁心謗破菩薩,則當住一劫或多劫地獄中受苦。不但眾生謗菩薩必然顛倒墮落,恒住地獄,而且菩薩也除了謗諸菩薩外,未說有其餘諸業能令菩薩墮于惡趣的。菩薩是眾生的福田,是眾生的父母,是眾生的希望,也是唯一可成佛的有情,正因如此,譭謗菩薩等同譭謗諸佛與眾生。無庸置疑的,以嗔謗菩薩故,慈悲心自然轉趨微弱乃至退失,這樣也就截斷了菩提心的根本了。

第四黑法 ―― 于他人現行諂誑,不具正直心。即為了貪求名聞利養或其他理由,對有情造作現行諂誑的業行,心不正直(居心不良,城府甚深)。此中,對隨一有情隱藏自己真實的過失,稱諂(即有過失而說沒過失);對隨一有情詐現威儀,自居有德,稱誑(即自行虛誇不實的功德)。諂誑易於障道,令道法難以新生與增上,也不能取信于眾生,由此而衰退菩提心。

由上述四黑法能令來世衰退菩提心,故應修四白法,即:

第一白法 ―― 不說妄語、不行欺誑,即對所有眾生(包括上師、阿奢黎、善知識、父母等)乃至戲笑、命難都斷除故知而說妄語,此能對治第一黑法故欺尊重福田等過失。

第二白法 ―― 對一切眾生心住正直,心地純正,不行諂誑,盡可能地誠實、謙虛、正直(切勿城府深暗),不隨意滋生惡分別心,此能對治第四黑法現行諂誑的過失。

第三白法 ―― 視所有眾生為佛想,並于一切方所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誠如印光大師說:所有眾生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應想任誰也難能真正知道他人的本地風光,誰也不知道誰是菩薩,因為人間處處有利他的菩薩,即使是菩薩也不會寫在臉上。應想我是最差的一個,像我這種人,恐怕是很難真正知道別人的內心本意及本地風光的。唯應自淨其意,常修清淨觀,多見功德面,恒時卑下居,恭敬珍愛一切眾生;不但不隨意妄見他失、妄說他過,反而應該視為佛菩薩,如此修習對自己必有好處,此能對治第三黑法嗔謗大乘菩薩的過失。

第四白法 ―― 安置所成熟的有情於大乘,令受取無上菩提。這點主要是指不樂小乘、希求大乘的行者而言,若所化眾生暫時不具希求大乘的意樂,則自無力引導令趣入大乘,並無過失。這時即應成熟眾生的善根,讓眾生好樂於造作善業且不令生後悔,尤其應依根器對於正所修學的法門多加鼓勵,讚歎隨喜,助其增上;或者先令其對所修學的法門不生後悔與憂惱,進而再間接引導、圓滿善根而趣入大乘佛道,此能對治第二黑法於他無悔令生追悔的過失。

應當勤求了知,如是修習,受持上述四白法 ―― 即乃至戲笑對所有眾生皆不妄語、心地正直、視眾生如佛菩薩、令諸眾生安住於善法,並輾轉引導至大乘 ―― 而令來世不退菩提心。

最後,若是不慎失壞或違犯的還淨方便:

既已發了菩提心,若未能修學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因,則須作對治與還淨出罪的方便,這之中,不論是緣著總的或個別的有情,若心舍眾生,只有心想我不能,也不願成辦這些有情的利益,永作舍離;或者心想我不能也不願成佛,不再欲求無上菩提,一旦有此想法,便是舍了願菩提心。這時,應依具誓願的願心儀軌,殷重的重受願心。若一日不行六次發心,或不積二資糧,便違犯了不六次發心及修學二資糧回向增上菩提心,也成退失之因,這時應以四力而悔除並作防護。又如四黑法,雖然不是今生失壞菩提心之因,但卻是能令來世衰退菩提心者;若于現世造作四黑法隨一,則今生所發心也成力道微弱,則成障礙,因此於今生現法中也應以四力懺悔予正遮止。應如上述,違犯時即奉行還出清淨的種種方便。

要之,菩提心實極珍貴,如何得已守護不令失壞,確是一個應當修學的重要課題。既然已發了心,即須儘量以菩提心生活,改變三門,隨作何種善行,前行皆以菩提心為動機,常常誓願永不舍離;尤應策勵每日如實修學今生與來世不退菩提心之因或方便,使令所發心更堅固不退,並輾轉增上。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不退菩提心之因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不退菩提心之因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