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8 20:45:1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08 20:42:28   編輯部

宗喀巴大師造 甘丹赤巴尊者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十)2010430

首先在還未聽法前,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先調整我們自己的動機,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我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一顆心作為聽法的動機,來聽聞今天的這一堂課。今天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論》,我們所介紹的部分是介紹到念死無常。之前我們介紹了念死無常當中「未修念死的過患」、「修習的勝利」以及「應生何種念死之心」,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是「修習念死之理」。首先我們先翻到第75頁。

壬四、修習念死之理(75頁)

應由三種根本、九種原因、三種決定門中而作修習。這個部分的「念死之理」是大師不共的殊勝教授。在介紹念死的方式時,他介紹的是三種的根本,每一種根本當中有三種的原因,並且在講述了三種原因之後,會各別希望弟子們,能夠在此同時生起一種強烈的定解,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修習念死。

此中分三:

癸一、思惟定死(分三)

子一、思惟死主定來,此復無緣能令退卻

子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減少

子三、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學正法而死

癸二、思惟死無定期

癸三、思惟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子一、思惟死主定來,此復無緣能令退卻

此中分三:一「思惟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思惟定死這個部分當中最主要的內容分二:一「主要的原因」,二「決定必須修學正法」,而「主要的原因」當中分三一「思惟死主定來,此復無緣能令退卻」。「死主」遲早都會來到我們的前面,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都沒有辦法避免死主的到來。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減少」,我們的壽命是由於過去我們所造的業,而感得的一種果報,而這樣的一種果報是沒有辦法繼續的添加,並且它每一天都會不斷的減少。三「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學正法而死」,縱使我們在活著的當下,也不見得有時間修學正法,就在這樣的一種狀態當中而死去。先看到第一個部分「思惟死主定來,此復無緣能令退卻」。

任受何身,不管你是身在天中,身在人道當中,任住何境,在任何的環境裡,任何時中,每一個時間點下,終為死摧,最後一定都會被死主所摧滅。此是《無常集》中所說。如是來時當死亡來臨時,亦復無能迅速逃脫,或以力量、財富、物質、咒語及藥物令其退卻,當死亡來臨時,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縱使你有再強大的軍隊,你有再堅強的力量,各種的財富,各種的物質都沒有辦法讓你避免死亡的到來。這一點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有引了《教授國王經》的原文,而詳細的告訴我們。因此,此是《教授國王經》中所說。噶瑪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正常的來說,我們應該在還沒有死之前,面對死亡到來的這件事情,應該要感到害怕。由於感到害怕,我們就會進一步的想要去修學正法的內涵,藉由這樣的一種方式,在臨終時我們內心就不會感到恐懼。但是現今的人卻與此相反,我等與此相反,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指抓胸。」而我們現今大部分的人,在活著的時候,都好像已經跳脫了輪迴,獲得了解脫般的快樂,所以對於死亡的到來,不會生起任何的恐懼感。反而是在臨終的時候,由於知道自己並沒有努力的修學正法,而將來有可能會墮入惡趣,而因此感到後悔。

子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減少(76頁)

如《入胎經》云:壽量能百年者,極為稀少;現今我們所處在的時間點,稱之為是人壽百年,或者是人壽百歲。也就是絕大部分的人,最多可能就只能活到一百歲左右,但實際上能夠活到一百歲的人,也非常的稀少。縱能至彼,然於其中,年為月、月為日、日為晝夜而盡,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縱使我們能夠活到一百歲,但是從生下來到面臨死亡,這當中的時間,「年為月、月為日、日為晝夜而盡」,也就是一天天都在慢慢的消逝。三十天等於一個月,十二個月等於一年,所以我們每過一天,就表示離死亡的這個關卡又更進了一步。故其壽命總量多已先盡,所餘亦無可添,無間減少。 甚至我們活到現今的這個年紀,其實我們大部分的壽命可能都已經用盡了,所剩餘的部分,又沒有辦法再添加的緣故,所以我們離死亡的這道關卡是越來越接近。入行論》云:「晝夜無有住,此壽恒損減,亦無餘可添,我豈能不死?」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作思惟:當我們在思惟死亡的這件事情時,我們可以透由外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種種現狀來作思惟。譬如織者織布, 比方一個織布的人他在織布的時候,他每織完一個部分,就離完工又更接近了一步。所殺之牲步步近於殺場,如果有一頭羊,或者是一頭牛即將要被宰殺,這時候牽著牠的這個人,會一步步的把牠帶到殺場(也就是屠宰場)。而這一頭羊,或者是這頭牛每走一步,牠就離死亡又更接近了一步。相同的道理,牧童驅趕畜類,令無自主而赴其所。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而云:「三有無常似秋雲,眾生生死同觀戲,眾生壽逝如空電,如崖瀑布速疾行。」又如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不顯示無常。」對於無常的這一點,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的思惟這個部分的話,其實你並不用閱讀經論,你就可以知道一切的現象都是無常的現象。比方當你看到天空當中的閃電,或者是瀑布的流水,透由外在的這些境界不斷的變化,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其實我們周遭的這一切事物,它都是一分一秒不斷的在改變。」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看到這些境界時,不會作這樣的思惟。縱使有些人會作這樣的思惟,但是那也只是某些時間點罷了,等過了那個情境之後,他就忘了這樣的現象。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強調,「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也就是你仔細的去觀察這些境界,「一切外物,無不顯示無常。」

是故若由多門多次思惟,即能生起定解;如果我們能夠對於外在的這些境界,不斷的去作串習、去作思惟的話,我們自然能夠對於無常的這種法類,生起強烈的定解。若略思惟,則不能生,相反的,如果我們只是輕輕的帶過,甚至不加思索的話,你想要對於無常的法類生起強烈的定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思惟的話,故無利益。這個法類對我們來說,就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一點噶瑪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亂,夜則昏睡,莫說妄語。」有一個人告訴噶瑪巴說:我已經思惟過無常的道理,但是我還是沒有辦法對這個法類生起定解。這時候噶瑪巴就告訴他說,你什麼時候想過了這樣的法?你在白天的時候,都是處在散亂的狀態下,晚上的時候,都是在睡覺,那你怎麼會有時間,來思惟無常的法類呢?你不要說妄語了。

非但於命終為死主所摧而往他世,即於中間,亦無不減壽命之時。故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後世。故於中間命存之際,亦為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於命存之際,妄執安住於此不趣後世,而生歡喜。譬如謂從高峰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喜。我們在活著的當下,縱使沒有病痛,甚至我們的內心感到非常的歡喜時,這時候我們也必須要告訴自己說,「其實雖然我現在的狀況,我自己覺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愉快,但實際上我的壽命還是在不斷的減少。」所以實際上,不管我們是快樂也好,痛苦也好,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狀態下,我們的壽命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所以我們不應該覺得,我當下還不會死,或者是我當下並不需要決定,我來生該投生在哪裡的這件事情時,而感到歡喜。

此亦如《四百論釋》引經說云:「人中勇士於初夜,這當中的「人中勇士」指的就是國王。佛陀對於國王說:你在初夜的時候,結生相續,並且安住世間母胎中,彼從此後日日中,無暫息趣死主前。」從你結生相續在母胎之後,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你的壽命就是不斷的在減少,並且它是沒有間斷的,「無暫息趣死主前」你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主的面前。

子三、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學正法而死77頁)

縱能至彼,然亦不應執為有暇。縱使我們能夠活得非常久,但是也不應該覺得,我們能夠活得久,就代表我們有時間修學正法。如《入胎經》云:初孩童時,十年不生修正法之意樂;我們在小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想到要去修學正法。後衰老時,二十年中無力修學正法;等老的時候,你想要修學正法了,但是你發現你的腦筋也不靈光了,甚至你的行動會有障礙了,這時候想要修學正法,其實是力不從心的。中間復為睡眠虛度其半,甚至在中間的這個時間點,也就是去除了「孩童」的時期跟「老」的這兩段時間點,在這個當中,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睡覺,除此之外,我們的心是散亂的,甚至我們時常會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以這樣的方式來度過我們的人生。病等亦耗多時,甚至有一些人的身體時常容易生病的話,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在一種病痛的狀況下,所以根本就沒時間來修學正法,能修正法時日不過少許。

接下來下一段的內涵,「決定必須修學正法」。如是現世一切圓滿,於臨終時唯成念境,如夢醒後,念一夢中所享安樂。如果我們對於現今所遭遇的一切圓滿盛事,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其實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只能夠成為回憶的一部分。「如夢醒之後」就有如同我們在夢中雖然作了一個好夢,但是在夢醒來之後,「念一夢中所享安樂」這時候在醒來之後,其實我們在夢裡面所作的這個夢境,也只不過能夠拿來回憶罷了,其實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世了。

作如是念:「倘若死敵定將到來,何故貪愛現世欺誑之事?」如是思已,多起誓願,決定必須修學正法。如果說,「死主」有一天一定會來到我們的面前的話,那我們為什麼要對現今所遭遇到的這一切,生起強烈的執著呢?其實世間我們所面對的人事物,絕大部分都是在欺騙我們的。「如是思已」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作思惟,我們在內心當中,應該生起強烈的這種感受,而在此同時決定必須修學正法。

本生論》云:「嗟乎世間惑,非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將成念境。」這當中的「嗟乎」是一個感歎詞,「世間惑」指的並不是世間當中的煩惱,而是被煩惱所控制的眾生。這時候被煩惱所控制的眾生們,導師釋迦世尊對他們說到「非堅不可喜」,你們所遇到的這一切,你們認為圓滿的人、事、物,其實這一切的現象它都是不堅固的,所以你不要因為遇到了這件事情,而感到過度的歡喜。「此姑姆達會」就如同我們一年一度所舉行的這個盛會,「亦將成念境」到明天的時候,這一切都只能夠成為往事,成為回憶的一部分。

癸二、思惟死無定期78頁)

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要在每天生起念死之心」。今日以後,百年以內,死定到來,從今天開始算起,一百年之內,死主一定會來到我們的面前,然於此中,何日到來無有定期。但是雖然我們知道,在一百年之內我們一定會死,但是在這個時間點裡面,我什麼時候會死?這卻是我們沒有辦法掌握的。故如今日,死與不死雖不能定,然心應執將死方面,就比方說以今天而言「我們會不會死」,這並不是我們能夠確定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們的心裡面,應該要想到「我有可能在今天就會死掉」。須令生起今日將死之心;若念今日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如果我們在今天,我們心裡面沒有想到死的這件事情,我們的心裡就會執著「我今天是不會死的。」便僅籌備久住現世,我們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今生而來作準備,而不籌備後世之事,我們就會忽略掉、我們就會忘掉,我們來生所應該準備的一些事情。故於此中為死主執,則須心懷悲痛而死。如果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死主要是忽然來到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走的話,我們的內心會感到非常的後悔,而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死去。

若日日中為死籌備,則能成辦後世眾多義利,如果我們能夠天天都想到死的這件事情,我們每一天就會為來生多作一些準備。是故縱然不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所以縱使我們在今天沒有死,但是由於我們心中有念死的這個念頭生起,所以我們會造作許多的善業。這對於我們而言是有幫助的。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如果是即將要死的人,那念死的這個法門,對他而言就顯得格外的重要。這個部分它最主要提到的內容是,我們必須在每天花一點時間,告訴自己說「我在今天有可能會死。」雖然這樣的一個念頭,不保證你今天一定會死,但是由於有這樣的念頭生起,它會策發你、它會策勵你,進一步的讓你想要修學正法。由於你想到了死,你就會覺得說,來生由於我不想要墮入惡趣,所以我應該將往昔所造的諸多惡業,好好的來作懺悔。由於我想要投生在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能夠盡可能的來行一些善業。但是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念死的念頭,這個時候,我們心裡就會覺得,「反正我今天也不會死,所以我放逸也沒有什麼關係」,這樣的念頭對我們自己而言,反而會造成一種損失。接下來我們看到個科判的第二個部分,「主要的原因」。

此中分三:

子一、思惟瞻部洲者壽無定量,故死無定

子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微少

子三、思惟身極脆弱,故死無定

子一、思惟瞻部洲者壽無定量,故死無定(79頁)

總說,俱盧洲者壽量已定;以總相而言,北俱盧洲的有情他們的壽量是可以確定的。諸餘處者,這當中的「諸餘處者」包括了東勝身洲以及西牛賀洲,各自能住壽量雖無定準,雖然他們能夠活多久,沒有一定的標準,然多有其定量。但是大部分,我們都可以掌握它的數量、它的壽量。瞻部洲者則無定量,但是對於南瞻部洲的有情,也就是我們而言,我們的壽量是沒有辦法決定的。初劫亦有無量歲者,之後則以十歲為壽長際;在初劫的時候,南瞻部洲有情的壽量,尤其是人的壽命是無量歲的。但是在最後末劫的時候,人的壽量最多就只會活到十歲。縱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見無定數。縱使我們現今周遭所遇到的這些人,不管是老的、小的,或者是中年人,其實這些人他們什麼時候死,我們也都不知道。對於這一點,如是《俱舍論》中亦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當中的「此中」指的就是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壽量,是沒有辦法決定的。「末十」在末劫的時候,它的壽量就只有十歲這麼久,在初劫的時候,它的壽量卻是無量的。

應當作意:「上師或友伴等,壽未窮盡,忽由內、外死緣致死。」不管是我們的上師,或者是周遭的同伴們,他們的壽量不見得已經完全用完了,但是由於內外眾多死緣逼迫的緣故,他們可能會忽然離我們而去。念我亦定為如是法,數數思惟。所以看到我們周遭的有情眾生,比方他昨天還是活著的,但是今天就忽然死了。這時候我們也應該反觀自己說,「其實我的現狀,我的本質跟他是沒有任何的差別。」所以我們在每一天當中,都要告訴自己說:「我即將會死,而且我的壽量,我的壽命是沒有決定的」。

子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微少80頁)

於此生命,有心及無心之危害眾多:對於我們的生命,不管是有心的有情眾生,或者是無心的事物,都有可能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傷害。比方說,為人、非人、魔類所傷,我們被其他的人,或者是被其他的非人、魔類所傷害。及畜生類於此身體、壽命多種危害之理;如是內諸疾病、外諸大種危害之理,皆應詳思。不管是我們所生的疾病,或者是外在所發生的天災、人禍,都有可能會造成我們生命的一種損失,對這些內涵我們都應該要仔細的思惟。

復次,自身須由四大種成,我們的身體,是以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彼等亦是互相危害,地水火風之間,他們的本質是相違的,並且會互相的抗衡。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生諸病奪取生命。如果地水火風彼此之間,他們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均勻,甚至他們沒有辦法安住在一種平衡的狀況下的話,「有所增減」其中的一者如果變多,或者某一者突然變少的話,這都有可能讓我們生病,甚至奪取我們的性命。彼等與己俱生而有,故見身體、壽命雖似穩固,然無可信。《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應知於此生命,恒有眾多怨敵圍繞,一一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令增長。」《寶鬘論》中亦云:「住於死緣中,猶如風中燭。」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死亡之義,我們平常講的「存活」,或者是「活緣」,活緣本身就是另外一種的死緣。比方我們所吃的藥,藥是為了要醫治我們的疾病,所以我們必須要吃藥,但是如果我們吃錯藥,或者是藥量不對的話,這反而會造成是另外一種的死緣。甚至我們所住的房子,我們所開的車子等等,這些我們平常都是為了要生活,所以才需要住在房子裡面,或者是才需要開車出門等等的,但是這有可能會造成是我們死亡的另外一個因緣。是故活緣雖多,然無可信。《寶鬘論》云:「死因緣眾多,活緣唯少許,此亦成死緣,故應常修法。」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