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9:36:17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濟群法師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有人提出:下士道的修行是重視來世的幸福,而人生佛教則重視現實人生的改善和幸福。兩者是否矛盾呢?
我們要知道,人生佛教所立足的人生幸福,也是多層面的。其中既有人天之樂,也有解脫之樂,而最終是以成就無上菩提、圓滿佛果為目標。含攝了由人成佛的整個修行,即太虛大師所說的“人成即佛成”。人天之樂只是其中人天乘的層面,事實上,人生佛教的內涵決不止於此。
就現代人接受的教育基礎而言,以人生佛教為契入點,先談如何獲得人生幸福,顯然比直接說“念死無常”更易為人接受。現代社會是個功利社會,多數人只關注現世利益。開始就談來世、談三惡道苦,很難為人們接受,因此需要善巧引導。但若停留于現實人生的幸福,缺乏對生命深層面的思考和終極問題的關懷,人們聽多了也會不以為然,甚至使佛法傳播出現世俗化、膚淺化的傾向。而下士道的念死無常,皈依三寶,深信業果,正可以糾正這種偏差。
下士道的修行也並非不珍惜此生,其關鍵在於,不要因為眼前利益給未來生命帶來不良後果,以至因小失大。所以說,既要利用這一身份精勤道業,又不能因為對身份的貪著而造作罪業,殃及未來。
《道次第》中,宗大師將利益概括為兩種:一是現前利益,即人天善果;一是究竟利益,即解脫和無上菩提。根據現前利益建立下士道,根據解脫和無上菩提的究竟利益建立中士道、上士道。從《道次第》的這一建構方式來看,非常符合凡夫“唯利是圖”的特點。不僅《道次第》如此,《金剛經》等眾多經典,儘管講空、無所得,仍時時通過校量方式宣說學佛的無量功德。當然,以利益引導修行只是應機的方便,其後還應以空性見逐漸化解對利益的執著。
下士道的修行,關鍵是將目標由現世樂轉向後世樂。事實上,現世樂是一種結果,毋須關注,只要不貪著即可。而關注後世樂,則是引導我們止惡行善。若只重現世,往往會引發很多不計後果的短視行為。另一方面,我們的執著,使現世樂的本身也變成了痛苦。因為貪著使我們糾纏於無止境的追逐中,無法享受當下的自在。我們還必須明確的是,追求來世,並非追求來世的五欲之樂,而是為了得到修學佛法的有利身份,以此作為繼續進求中士道、上士道的基礎。
關於下士道的修學原理,可簡單概括為“止惡行善”四個字。通過念死、念三惡道苦止息不善之心,通過皈依三寶、深信業果培養增上善心。其實,這也是整個佛法建立的基礎,因為成佛就是對惡的徹底斷除,也是對善的圓滿成就。
2007年10月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