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9:10:41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以觀苦鞏固出離心 濟群法師

中士道的重點是培養出離心,故著重闡述了四諦中的“苦諦”和“集諦”。同時,《道次第》是以菩提心統攝三士道,最終導向無上菩提而非涅槃,因此“滅諦”和“道諦”兩部分介紹得比較簡單。
 

  四諦法門為佛陀初轉*輪時宣說,分別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也是佛陀根據切身經驗為我們制定的修行流程。知苦似乎很容易,事實上,真正體悟到“諸受是苦”並非易事。因為人們通常的感覺是有苦有樂,尤其是現代人,物質生活如此豐富,到處充斥著聲色和娛樂,使我們對痛苦的感受變得非常遲鈍。
  

佛法所說的苦,又有苦苦、壞苦、行苦之分。根據苦受建立苦苦,根據樂受建立壞苦,根據不苦不樂受建立行苦。行苦,即無常之苦,如饑餓時吃飯是快樂的,但吃多了又會轉成痛苦。可見,有漏的快樂皆無法持久。因為它是以欲望需求為基礎的,欲望滿足時固然能帶來相應的樂受。但超出身心需要後,任何能使我們快樂的行為,如散步、洗澡乃至娛樂等,都會使人感到厭倦和痛苦。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若習慣於某種欲望的滿足,一旦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帶來新的痛苦。如習慣天天洗澡的人,若無條件滿足這一需要,會感覺很不自在,甚至影響到心情。而沒有這種習慣的人,洗不洗都不會造成什麼困擾。
  

觀苦,要從實際的苦說起。作為出家人,我們雖然沒有太多現實的苦受,如維持生計的苦,兒女情長的苦,追名逐利的苦等,同樣要保持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是基於對六道輪回的觀察,認識其本質是苦。只要我們未曾出離輪回,即使現在不苦,仍將有很多苦等待著我們。
  

出離心的生起,必須觀輪回的本質是苦,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苦外,《道次第》所講的六苦也很有代表性,即無有決定、不知滿足、數數舍生、數數受生、數數高下、無伴之過。有漏的世間就是這樣,一切都不確定,而我們的心又永不滿足,因此生生世世輾轉在輪回途中,數數舍生,數數受生,流過的血比大海水更多,累積的白骨比喜馬拉雅山更高。
  

觀輪回苦,通常是思維地獄苦、餓鬼苦和畜生苦。其實,只要想想世間那些不幸的人,想像是自己在經歷那些衣食無著、纏綿病榻的苦難,就會對輪回苦產生真切的怖畏。修行,要借助很多方便。什麼方便能使我們生起出離心,就使用什麼方便。很多人遭遇病痛或挫折時,往往會生起一念出離心,但凡夫對痛苦是很健忘的,好了傷疤就忘了疼。所以,出離心生起後,必須時時以各種因緣去鞏固它,以達到相應的發心力量。
  

在家人學佛會更容易產生出離心,因為每天都面臨著現實的、無法逃避的苦,這些苦正是發起出離心的增上緣。我們出家以後,擺脫了這些世俗之苦,更需要加強對苦的觀修,如念死、念三惡道苦。否則的話,很可能就此鬆懈。久而久之,甚至將出家生活當成一種日子來過,精進和淡泊的程度都日漸退失。
  

我們雖然出家了,但如果關心的是怎樣把日子過好,還是典型的凡夫心。我們要知道,凡夫心總是在伺機而動,只有出離心特別強烈時,它才會暫時避一避。出家的環境雖然遠比在家時清淨自在,但並不意味著走入寺院就萬事大吉。寺院固然為我們提供了如法、清淨的修學環境,但終究不是能保障我們永不退轉的極樂世界。在沒有見道之前,不論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凡夫心都是心靈世界的主導力量。只要我們有所懈怠,沒有刻意地防範它,沒有積極地對治它,沒有強化另一種正面力量與之抗衡,它始終都是主流。
  

《道次第》要求我們時常念死、念無常、念三惡道苦,正是為了幫助我們鞏固出離心。出家時所發的出離心,只是一念的力量,遠遠不夠強大。若不及時注入新生力量,凡夫心隨時會捲土重來。所以,不論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每天都要以觀苦、念死、修無常觀來壯大出離心。

2007年10月修訂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