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21:49:52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精進度

欲求自利二乘人,

猶見勤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啟德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

二十五、修習精進度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精進度,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究竟說來,精進一切白法的根本。就像道的修習和圓成而言,最初靠精進生起趣行善法,中期靠精進堅持修集善法,後期靠精進貫徹完成善法,初、中、後三期都極重要。其實,一切佛法的理論、思維都必須落實在當下身心的觀照與改變,這點也須靠精進方能成辦。學佛的人若具足精進,就像 [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 的緣起性的道理一樣,正是在創造生起功德的緣起。若不精進,如同擠沙不出油,種下錯因即不得果,心中當然就難以相應或通達法義,又何況是得到佛法的殊勝功德呢?凡事欲求有所成就,除了方法正確外,具足欲求與精進則是另一重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為成道業應勤精進,在這點上,無論如何是值得格外重視的。

在此簡述,菩薩如何修習精進度之理,可分以下幾項來說明。

一、思維精進的定義:

凡是以善法為所緣,具足勇悍修行的行相之心,就是精進。也就是好樂行善利他的心,並且依此意樂沒有顛倒地策勵身口的善行的業,都是精進。一般人所謂的努力與精進其實並不相同,精進必須具足善心,並且依于好樂行善的心推動造作,是依於善法而行的;精進度更是屬於堪能導生成佛的菩薩行,必須具足菩提心與空正見攝持而行,因此內容有所差異。

二、思維生起精進的功德:

正發精進之前,應先思維精進有什麼功德。信(信心)、進(精進)、念(正念)、定(禪定)、慧(智慧)五根是成就佛法功德的主要因素與方便,而重要的利器 ―― 精進便是屬於其中之一根。如雲:

[ 資糧善中進第一。]

意即,一切資糧善法之中精進是第一殊勝的,因為有了精進才會有所成就。依于精進,自然就樂於行善,易得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功德。要之,能斷惡修善,能修習三學,能漸漸地去除無明,能修證完成菩薩的主要功課 ―― 六度四攝等善法,歷經五道十地,最後依此圓滿二資糧,證得佛菩提,唯一就是依於精進而已。可以說,沒精進便沒有佛道可言。

三、思維精進的相違品 ―― 懈怠的過患:

精進的對反就是懈怠,精進心與懈怠心是不能同位、同有的。一般而言,懈怠有三種:

1. 貪著惡事、或世間法的懈怠 ―― 因為這既不是緣著善法,也不是好樂行善的行相;從此也可看出,極為努力與勞苦的付出且唯貪愛執著世間法,這並不是精進,而是懈怠。

2. 拖延消極的懈怠 ―― 是指不把握妙善因緣,等以後有因緣再行善的懈怠。或許由於常執或不積極勇悍,所以做什麼善行都顯得漫不經心,可有可無。

3. 退心退怯的懈怠 ―― 是說在內心深處就已認定自己不行,懷疑自己怎麼可以做得到,幾乎是要放棄了,以心怯弱故,成為最初即不入善行的懈怠。

不論是誰,在具有這三種懈怠隨一的情況下,對於行持善法或發起善心必是不樂行、不好樂的。也就是不樂於斷惡修善,不樂於修行佛法、不樂於增長白法,只有生起惡業與煩惱,最後畢竟不得成就,也因此喪失了一切現前、究竟的利益。可以說,懈怠的人即使是一切順緣圍繞具足,也不喜修善、不樂學習的,況且都不具順緣就更不想修行了,由此就會生起一切過失。

四、思維精進的種類:

那麼,有哪些所應精進的種類呢?有三:

1. 擐甲精進 ―― 是說在發起善意樂、造作善加行之前,必須好像披上鎧甲去戰鬥一樣。[ 鎧甲 ] 即喻加行善行時,內心非常勇悍猛利,心力無邊;只要能夠行持善法,生起功德,利益眾生,即使必須付出極大代價,也都心不怠墮、永不退轉。誠如第四世班禪大師說:

[ 縱然為了一一眾生故,必須劫海住於無間火,大悲不憂精進勝菩提,滿精進波羅蜜求加持。]

意即,為了圓滿菩提資糧,為了每一一眾生 ―― 甚至只為一個眾生必須長劫住於無間地獄的大火中利他,也勇悍而行,何況在短時之內不舍精進更是自然不過的事了。

這就是擐甲精進,為求無上大菩提故,心志堅固,心力具足,能發起無量精進之因,永遠不生怯弱難行的意樂而退心。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成就取決於心力,不具心力難有成就,這是顯而易見的,故應格外重視發起擐甲精進。

2. 攝善法精時 ―― 是指菩薩為了證得無上菩提,必須持續累積福慧資糧,因此生起正行引發六度行及一切善法,而一心好樂行善且無間地修習彼加行的精進。這點,即如無著賢論師說:

[ 欲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為利眾生啟德原,發精進是佛子行。]

意思是,一位只求個人解脫的二乘行人,只是為得解脫果而勤修解脫道,尚如頭上著火趕快救火般勤發精進,何況菩薩為了無量眾生的利益而志求一切功德之源的佛果,于諸偉大殊勝的菩薩行中,如何不更加生起攝善法精進呢?

由於攝善法精進的力量,使得未成佛以前,菩薩堅固的利他意樂與加行都是不易變動的、身為菩薩,必須具足三種特質,即: 淨信於三寶。 悲湣于眾生。精進于菩薩行,此三缺一不可。

菩薩一心只想利他、這是菩薩的志業,也是偉大的願行;甚至只為利益一個眾生而行小善,即使必須歷經長劫累世也不願放棄,究其原因,便是志求菩提果的菩提心與好樂行菩薩行的精進心所在所致;另外,五根中的精進根,也是特別針對修學菩薩行的精進而說的。事實上,為了利他成佛,菩薩並沒有修行的假期,沒有休息的時間,心心念念只是緣著一切所行義利之境的眾生而盡可能地行善,凡此種種都是屬於攝善法精進的範圍。

3. 饒益有情精進 ―― 這是特指菩薩在行持利他事業時的精進。因為眾生需要被幫助,眾生已經離樂得苦,因此必須運用各種善巧方便 ―― 不論是短暫的、究竟的、嚴厲的、溫和的種種方便而精進利他,好樂勇猛的施與濟助,這就是所謂的饒益有情精進。譬如眾生內心有憂苦,即予安慰;生活有匱乏,即予施捨;心迷蒙無知,即予法施;內生怖畏、身有病苦,即予開導除苦。舉凡致力於幫助眾生所需、滿眾生願的、利益眾生的種種法行,都是身為修學菩薩道的行者所該精進的事行,而且,不需求眾生善待回報,不需等眾生開口懇求,也不論眾生如法或不如法,只要能夠真實的利他,菩薩即應做眾生的不請之友。

上述三種具足利他的行善意樂與加行的精進,其實不僅只為了利他,更是為了自利 ―― 或說看似利他,實是自利,因為由此才能圓滿、成就自己的菩提資糧,畢竟成佛;反之,不能精進利他行善,必然是難能自利,利他更是了不可得了。要之,沒有致力於三種精進隨一,絕對難以自利利他,難以獲得功德利益,上求下化都成徒具空言罷了;正因為此,勤發三種精進,便是菩薩主要的修行,也正是我們所應效學之處。

五、思維發起精進的方便:

圓滿佛道必須精進,因此應該知道怎麼發起精進,一言以蔽之,發起精進必須去除逆緣,具足順緣。那麼,必須去除哪些逆緣,具足哪些順緣才可以勤發精進呢?

(一)、去除障礙生起精進的逆緣 ―― 破除懈怠:

如前所說,障礙生起精進的逆緣主要是懈怠。懈怠的意思是已經清楚見到能修能行,卻不樂退怯、不入修行,這可分為三類:

1. 想以後有閒暇再修行的拖延懈怠。

2. 耽著庸凡世俗惡事的貪著懈怠。

3. 心極怯弱不思精進的退怯懈怠。

前二者大概都是來自於懶惰或放逸而有,後者則是一直認為自己根本就沒能力而只想放棄。毫無疑問,由於這些懈怠,便無法讓人生起佛法的勝妙功德,更不用說庸凡的世間利益了。

那麼,如何破除推延的懈怠呢?

理應思維 ―― 我此暇身無常速疾壞滅,命終以業力故大概墮入惡道,現若不修年老了更不會修,今生不修來世也難再修,故當念無常,如救頭燃,生起時不我予的想法,立即發起精進投入修行。

如何破除貪著惡事、俗事的懈怠呢?

理應思維 ―― 正法才是生起現前與來世無邊安樂之因,舍離了正法而欲求離苦得樂,如同緣木求魚,精進修學正法才是獲得今生、來世安樂的方便、不應目光如豆,心力微小,若只是致力於追逐現世的安樂,應想此世的安樂最多不過是百年而已,一旦福報享盡也就無以為繼了。而且縱然獲得現世樂果,既是有漏染汙的,也是短暫脆弱渺小易滅,與無窮生世的真實安樂不能對比,必然失壞長遠利益;假使因而造惡,讓自己將來仍須感得三惡道苦果,則更不值,智者當善思量,何者才是所當追求的。

如何破除心極怯弱,不思精進的退怯懈怠呢?

理應思維 ―― 精進學法修行不同於世法,必然可以種下善法習氣種子,來世必易於賜予樂果,因此不應退心或打退堂鼓,沒有天生的釋迦,佛和聖者都是由凡夫精進修道而究竟得成就;現若輕易就怯弱退心,放棄修行,則過患無邊,必不成就,應如《入行論》所說而思維:

[ 故應除疲厭,駕馭覺心駒,從樂趣勝樂,智者甯退怯?]

此外,應該信解佛是如實語者,佛說眾生都有佛性,只要正確精進修行,畢竟成佛。我今已得人身,具足少分善根,也有智慧能力觀察取捨,若能精進則漸得成就,何須怯弱!相較之下,現若怯弱或放棄,不能忍受修行的痛苦,以後大概就會一直沒有機會,就會一直習於怯弱,就會一直沒有自主地流轉生死,更有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的苦報,更不可忍了。這一切的主因,的確只是因為自己放棄或不數數串習,串習的話,完全停滯不前、不得進步是不可能的;這樣說來,為何深懷退意,怯弱不精進行呢?

(二)、具足助益生起精進的順緣 ―― 修學四力:

生起精進的順緣,必須修學四種力量,即:

1. 發勝解力 ―― 勝解就是欲求、希求之意。由於見到精進與不精進的功過,且具足信心而策發生起希求,趣入一心好樂行善的精進。如《入行論》說:

[ 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又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

意思是,生起善法必具希求的勝解,生起希求的勝解的根本則在於深信業果;深信如是因感如是果的業果定律,則易於趣入精進。

2. 發堅固力 ―― 堅固就是精進已生,能令不退。無論做什麼事情,既發精進,即應堅固不退,最初應先善加觀察可行與否,如果見到可以成辦,則毫不猶豫,趣入精進;在過程中也不輕易放棄退心,最後必能貫徹究竟,如《入行論》說:

[ 首當量己力,應為不應為,不宜暫其為,為已勿稍退。]

尤其,為了能夠令善行貫徹究竟,必須生起三種慢:

事業慢 ―― 應想:必由自身親自發起堅固精進,成辦正因。就勤修諸善而言,他人的指導與鼓勵固然是必須的助緣,但更有賴於自己的堅固立願;而且原是自己想修道的,是自願取受的,不必過於依賴他緣,唯應自修。

功能慢 ―― 應想:世人為了沒有多大意義、得不得果都不能百分之百肯定的世間法或庸凡之業,尚且忙碌半天,而我為了決定性能證能得的無上菩提,為什麼不具足堅固勇悍的心力精進呢?

煩惱慢 ―― 就是生起隨順煩惱的行相,與煩惱戰鬥。也就是說,由自立誓,勇猛發願當戰勝三界一切煩惱,故當心力勇悍,先行戰勝自己的一切煩惱。譬如發起我慢行相,來催伏我的我慢;發起嗔恚行相,來嗔恚我的嗔恚。

3. 發歡喜力 ―― 應想世人只為短暫樂果,尚且努力不懈成辦,我今為具足廣大利益的法業,怎不歡喜精進而行?為何要飽足,要滿足呢?因此見到精進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法的無邊功德;反之,放逸懈怠則能生世間惡法的無邊過患,由是內心決定必依精進修行善法,歡喜不飽足,這就好像小孩嬉戲渾然忘時,歡喜而沒有飽足;又似烈日下的大象,因為非常熾然而快步地奔向沁涼的蓮花池去,感到心昂歡樂一樣。如《入行論》說:

[ 為成所求善,應樂趣彼業,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4. 發暫止息力 ―― 雖然精進必須不斷持續,但因長時精進善行,易令身心疲勞,致使心力變得後繼無力,不是那麼勇猛精勤,有生退心或放棄之虞;這時為了能持之以恆,細水長流,必須善巧調整,或暫時休息、擱置,讓身心在獲得休息後,仍然恒常發起精進。不應因為不斷勇悍精進致使身心感到疲累,後來一想到修行就感到畏懼,甚或喪失興趣、進退失據,如此就難得利益了。有時,如果一件事情已經完成了,就該毫不眷戀地放下,以便再繼續造作其他的善行。總之,要避免隨意的放棄與倦退,要避免無知短視,只妄求短暫成就;相反的,為了達成長遠的目標,即須意樂清淨,方法正確的持續投入,如鑽木取火一般。暫時止息,蓄勢待發其實是生起恒常猛利的精進的順緣之一,故應從最初精進到最後圓滿之間,善巧地發起暫止息力,這就好比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的道理一樣。如《入行論》說:

[ 身心俱疲時,暫置為久繼,事成即應舍,續行餘善故。]

六、思維發起精進的意樂:

菩薩修學精進度是為了利他成佛,當然必須具足六殊勝或以一度攝六度的意樂而行,最起碼應具足菩提心、空正見攝持而勤發精進。

首先,具足六殊勝而發起精進,是指:

1. 依殊勝 ―― 以菩提心為心所依而修習精進。

2. 物殊勝 ―― 以一乘無限的法界觀或願總行一切的意樂而修習精進。

3. 所為殊勝 ―― 以為令一切眾生依次獲得短暫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的利益而修習精進。

4. 清淨殊勝 ―― 以為了清淨一切眾生相續的二障垢染而修習精進。

5. 善巧方便殊勝 ―― 即由通達能精進的我、所精進的對象與精進的法行皆無自性的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修習精進。

6. 回向殊勝 ―― 即將此修習精進的善根功德,悉數回向轉成清淨利他以及成就無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攝六度,即:

1. 精進的佈施 ―― 是指自能精進,也令眾生趣行精進;或說願將修持精進的功德佈施一切眾生而修習精進。

2. 精進的持戒 ―― 是指以清淨廣大的利他心攝持而修習精進。

3. 精進的忍辱 ――是指能耐他人怨害、中傷、能堪忍身心疲勞、傷毀而修習精進。

4. 精進的精進 ―― 是指以一心好樂行善的意樂而發起精進,並且心生愛樂一切大乘法行。

5. 精進的靜慮 ―― 是指以離諸沉掉的專注力而修習精進,並一心回向無上菩提。

6. 精進的智慧 ―― 是指由證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修習精進。

應具足如上所述清淨意樂而正修習。

七、 結語

三界法王宗大師說:

[ 披戴堅禦精進甲,斷證功德弦月境,眾行進趨具義利,所

作終悉如願成,知此懈怠悉淨除,偉大精進佛子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脫者當策勵!]

意思是,修學佛道的行者一定要披戴著精進的堅固鎧甲,心力無邊而勤發精進,斷證功德就會像弦月慢慢的趣入滿月般漸得圓滿;由於樂於行善、樂於利他,所行具足義利,因此所造作的、所發起的淨願都可以如願而成。了知必須發起如是精進的理由,即須對治懈怠,從現行壓伏、減少懈怠乃至完全根斷,修學如是偉大殊勝的精進度即是菩薩行;為此,凡是志求解脫成佛的行者,也都應該策發如是精進,圓滿功德。

策發精進,除了應以菩薩所行精進度的修習之理為願境或希願處之外,愚鈍庸凡如我者,主要還是在於平時的 [ 常加行 ] ―― 恒常與 [ 敬加行 ] ―― 猛利。不應隨意退怯與放棄,不應隨意中斷與妄求速成,也不應一暴十寒、悠哉悠哉,應該具足勇悍心力 ―― 最好是同時兼具勇悍猛利與恒常不斷的特質而行善,如果不能兼具,最起碼是恒常無間,細水長流;不應要做不做,一下做一下不做,甚至是情緒性的精進善行,這樣大概就難生功德了。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精進度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精進度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