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09:47:3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09:46:47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講)

CD(上)道前基礎 12-01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至於這個廣論的傳承,我是由林仁波切那裡獲得的,林仁波切小時候從第十三世達賴喇嘛那裡獲得的。在這個傳承的上師裡面,有許多歷代的達賴喇嘛,像是第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第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第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以及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圖登嘉措等,所以總共有六位。因為我也身在歷代達賴喇嘛的法座上面,我覺得以正直的角度來看整個藏傳佛法的歷史,其實歷代的達賴喇嘛,對西藏的佛法是非常有貢獻的,而且具有極大恩惠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傳承非常殊勝,這只是我《廣論》的傳承之一。

我另外一個《廣論》的傳承是來自於提卻仁波切,總之我的《廣論》傳承是來自於林仁波切及提卻仁波切這兩位,雖然兩位上師都已經不在了,而且的確也因此而感到難過。雖然自己並不是很懂,可是為了能夠使上師歡喜,所以我在此會盡力的為你們傳授《廣論》的教授。

在傳授《廣論》的時候,有許多不同傳授的方式,像是以講授的方式,或是以觀授的方式,或是以覺受的方式等;今天最主要是以講授的方式為主,來為你們傳授《廣論》的傳承。可是雖然是以講授為主,可是你們在此也可以一起作觀想、作觀修。因為我們所學的內涵,不是像聽故事一樣的聽聽而已,雖然這個教授的傳承是以講授為主,可是我們在聽完內容之後,或者聽聞內容的時候,都可以觀想今天所講的內容;尤其是下完課之後,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或者溫習今天所講的這一切,要讓自己去作這種觀想。可是你們對外不應該說是獲得觀授的傳承,你們應該說是獲得講授的傳承。

在聽聞的時候,最好是有經典在旁邊,雖然我沒有辦法逐字的解釋,時間也不是很足夠,可是我會慢慢的念誦,覺得重要的、必須解釋的地方,我會作補充以及解釋,所以你們最好旁邊有經典,可以一起閱讀。

我有這樣一個想法,也就是因為《廣論》最主要的根本論,是來自於《道炬論》,再加上《道炬論》的傳承也是非常稀有難得;所以我想在還未正式傳授《廣論》的講解之前,要先為大家傳授《道炬論》的口授傳承,會更為殊勝的。我《道炬論》的傳承是來自於崑倫喇嘛給千滇津滇貝。崑倫喇嘛給千滇津滇貝的傳承,是來自於康薩仁波切的。因為《道炬論》的傳承非常稀有珍貴,所以我首先先為大家傳授《道炬論》的口授傳承。

 

梵文曰:

藏文譯:菩提道炬論

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

1   敬禮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與眾僧,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

在此講到第一個「菩提」兩個字,在此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稱無住涅槃。為了能夠獲得無住涅槃,正覺一切遍智的佛果位,其方法、這條道路是什麼呢?為了詮釋其途徑或者是它的方法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了「」。在此的「」這個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所謂的無明可以分兩者,一者是不了解實際狀況,不了解實相的無明;另一者是顛倒執著的無明。所以為了能夠去除未知,甚至於顛倒執等黑暗,我們必須要智慧的火炬來消滅黑暗;透過這種智慧的火炬之光芒,去除一切無明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菩提道炬論》。

敬禮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與眾僧」這句話就是講到了,說法前的禮頌文,對三寶的禮敬。「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在此是說到了著作前的承諾。
    口授《菩提道炬論》。接下來我們先看《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歸敬頌》

1頁)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敬禮尊重妙音(藏語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這以上是講到禮讚文的部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這部論典的全名,首先前面兩個字「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是無住涅槃。為了能夠獲證或成就無住涅槃,其方法、或者這個道路,為所詮內容的緣故,所以稱為「菩提道」。「次第」是因為我們在行菩提道的時候,必須要有順序的,有次序的去修行。而且《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涵,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而說,所以只要我們願意去修行,在我們能力範圍裡面,我們能夠很簡單的,或者很容易的進入菩提道,所以也說「次第」二字。

在一開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第一句話,引用的是梵文,也就是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這句話翻譯成藏文是「敬禮妙音童子」。為什麼一開始宗喀巴大師,是要以梵文來禮讚文殊室利呢?也就是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因為藏傳的佛教,大多數都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雖然有少數的幾部經典或者論典,像是《解深密經》,以及這個《解深密經》最主要的解釋而言,是從漢語翻譯過來的;但是以漢傳佛法來講,最主要也是來自於印度。所以當我們去思惟整個佛法傳承的時候,其實我們要知道佛法的傳承,最主要都是來自於印度的;所以為了能夠感恩,以及了解到我們傳承的來源,所以一開始,在著作經典的時候,會引用梵文或者印度文。所以在《廣論》一開始的時候,宗大師就以梵文來禮讚文殊室利童子。

之後就說到了,敬禮文殊妙音。文、殊、妙、音,它每個字都有非常深奧的意思,也可以配合著所謂的基、道、果這三者,來解釋所謂「文」的意思是什麼?「殊」的意思是什麼?「妙」的意思是什麼?「音」的意思是什麼?所以它有不同的,針對文字上詮釋的內涵。但是一般來講,文殊室利是被我們視為智慧的本尊,也就是依由文殊室利的加持,可以使我們的智慧獲得增長,打開慧眼去除無明,具有這種不共殊勝的功德。所以在佛法的歷史上,過去有很多的大成就者,這些大師們,得到文殊室利的加持,所以使得這些大師的事業,如日中天,發揚光大,於是興盛了教法等。

以宗大師個人來講,其實宗大師也是因為受到文殊室利的加持,所以使得宗大師無論在顯教而言,甚至密教而言,都能通達無誤;因此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一開始的時候,就禮讚文殊室利。因由文殊室利的加持,所以宗喀巴大師才能對教法無誤的通達;因為最主要的加持,是來自於文殊室利的恩惠,所以先以梵文禮讚文殊室利,而且以藏文禮讚文殊室利。

首先我們先看第一句偈頌文: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句的偈頌文,最主要是禮讚導師釋迦牟尼佛。如何禮讚的呢?禮讚的方式是什麼呢?在第一句的時候,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說到了成就佛的圓滿因,而來禮讚身。第二句,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在此是說到了圓滿果位,而來禮讚語。第三句,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在此是說到了圓滿性,來禮讚意。所以以三種的方式來禮讚佛的身語意,也就是圓滿因、圓滿果、圓滿性;或者是圓滿因位、圓滿果位、圓滿性質(或者自性)的方式,以這三種角度來禮讚佛陀身語意的功德。

但是因為佛陀的身語意三門,三密無二、三門無二的緣故,所以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語」,「俱胝圓滿妙善所生意」,都是可以的,以這種方式來解說也是可以的。

同樣的我們以圓滿果的方式,來禮讚佛陀的身語意三德也是可以的。像是「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意」,以這種方式來禮讚也是可以的。當然我們可能會認為圓滿眾生靠的是說法,那佛陀的「身」怎麼可能會說法呢?我們有可能會有這種的疑惑。但是《頂嚴大白傘蓋經》,其實就是透過佛陀的肉髻,宣傳出來的妙音而來作記載的。我們以凡夫的概念,當然是無法接受「身」怎麼樣去傳妙音,怎麼去傳法音,可是以佛三密無二的不可思議的情況當中,確實是可以作到的;所以可以說「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身」以及「成滿無邊眾生希願意」。

但是因為佛陀三密無二、三門無二的緣故,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身」,「如實觀見無餘所知語」,這樣去解說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配合著無上瑜伽部,所說的一切輪迴和涅槃最主要的來源,是來自於「俱生原始之光明」的內涵,如果我們不了解的話,我們乍看之下,會覺得怎麼這麼不可思議,對於佛陀三門的功德,我們會覺得無法思考,甚至於很難去接受,甚至於會覺得這是有可能的嗎?會產生這種疑惑。但是如果配合著無上瑜伽部裡面的「俱生原始之光明」的解說,我們就可以徹底的相信,並且產生極為堅定的信心。所以首先第一句話的這個偈頌文,最主要禮讚的對象,就是佛陀身語意的功德。

我們按照辭面的解釋來作消文,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也就是佛陀的身功德,是透過許多圓滿的因緣,而且這個因緣要善因緣才能獲得的,所以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知道,佛陀的身功德絕非是無因而生,也不是由常因而生,也不是由異因而生(異類的因緣而生)。

如同《寶鬘論》裡面所說的,佛陀的三十二相好、八十種隨形好,無論那一種相好莊嚴,都是要非常廣大的資糧,才有辦法成辦的。而且這種福報資糧,是超勝聲聞和獨覺羅漢所累積的功德,甚至於比聲聞、獨覺所累積的功德,還要來得百倍,甚至於千倍、萬倍以上的福報資糧,才可以成辦單一的相好莊嚴呀!所以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知道,佛陀的身功德,既然都是要由因緣而來產生的話,更何況是佛世尊本身。

所以佛世尊一切的功德,完全都是要透過廣大的資糧才有辦法,而且這個廣大資糧要非常殊勝善良的。所以佛世尊絕非是造物主,他剛開始也跟我們一樣都是凡夫的,但是後來透過了三學,慢慢的祂斷除一切的障礙,讓自己獲證一切的功德,最後成為我們的歸依導師。所以如果我們也如是的努力精進學習,將來也是可以獲得如此圓滿的功德,因為這些圓滿的功德都是來自於因緣的;只要因緣具足,一定會感果的。從這句話裡面,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因果緣起是存在的,所以這句話裡面也有說了所謂緣起的見解。在整個佛法的修行,最主要兩個修行:一個是意樂,一個是加行。在意樂上我們必須有緣起的意樂、緣起的見解,其實在這句話裡面有表達。

第二句,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在此最主要就是以圓滿果位的方式,來禮讚佛陀的語功德。其實佛事業,最主要就是因為佛陀的語功德,來讓佛陀的事業真正去圓滿一切他利的。也就是佛陀唯有靠祂所說的教法,來真正的幫助一切有情,滿一切眾生的心願,滿足他們無論是暫時的、或究竟的所需。

佛所說的法義,最主要所要詮釋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善行以及無損惱行。所以佛教裡面的緣起見,意樂和加行裡面的「意樂」就是緣起見,那就是剛剛所說的;至於加行,就是無害行的部分,在此第二句有說到了。

這一種佛陀無邊的廣大事業,最主要是來自於那裡?為什麼佛陀能夠真正的圓滿一切他利的功德?是因為佛陀了解一切,就一切都知道的智慧,我們稱為一切遍智;也就是必須如實的現量的去了解,所有的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完全徹底通達無誤的這種一切遍智必須生起,才有辦法能夠具有如此殊勝的意功德,去圓滿一切眾生的心願,才有辦法獲得滿足,所以在第三句說到了,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對於這樣的一位,具有三種功德的導師,那就是隨著我們眾生的因緣;佛世尊在南贍部洲、天竺印度的這個地方出生,以賢劫千佛來講是第四尊佛。因為出生在釋迦種族的緣故,所以我們稱為釋迦尊。這個「尊」字是因為在二資糧當中,具有最殊勝的二資糧,我們也稱為兩足尊的緣故,所以取名為釋迦尊;「尊主」是釋迦尊主。「稽首」就是宗大師對釋迦尊主,作最禮敬的一個敬禮。我們人的身體部位最主要的是頭部,所以宗大師以身體最主要的部位,也就是以頭部,來對導師釋迦牟尼佛作出最尊敬的敬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導師釋迦牟尼佛,對普遍眾生的說法,像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等,若是以普遍度眾生的語言,就是巴利語言。這裡面所要詮釋的內容,大部分是屬於大小乘共同的教義;像是現在我們可以聽聞到的小乘的一些教義,最主要就是佛當時傳授教法的時候,是以巴利語言所建立的教義。之後是由大迦葉等,佛陀的這些諸弟子眾、阿羅漢等作了結集,於是把整個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下來。

至於大乘的經典,佛陀只有對少數業清淨的眾生,才有說到大乘的經典,所以這並非是由阿羅漢等,來作結集經藏的偉大功臣。如同《分別識染論》裡面有說到,大乘的教法,最主要都是由慈尊以及文殊二位來作結集的偉大功臣的。慈尊及文殊他們把整個大乘的深奧,以及非常淵博廣大的教法,透過導師釋迦牟尼心子的示現,以本尊的外相而呈現的。所以在此宗喀巴大師,敬禮阿逸多也就是慈尊,以及妙音也就是文殊。

所以我們跟隨著偈頌文來消文的話,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也就是無上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在此慈尊和文殊示現為您的心子;在佛陀身語意等無量的利眾事業當中,最主要的就是語事業,所以慈尊以及文殊,他們負荷佛陀一切大乘語事業的重擔;遊戲一切清淨和未清淨的器世間,以幻身或者是化身的方式,遊戲無量的清淨和不清淨的器世間,為能利益一切有情,所以使佛陀所流傳下來的教法,如日中天的去興盛;因此我禮敬阿逸多以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針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裡面是寫「如極難量勝者母」,母親的「母」。請問你們附近的人,你們擁有的版本是寫「母」還是寫「教」呢?是寫「教」,有些寫「母」。寫「母」的那個版本,是來自於安多的版本,再加上今天要講解《廣論》的人也是來自於安多的,所以我今天就以安多的解釋方式來解釋好了。

如果我們講「如極難量勝者母」的話,這也是可以解釋的。如果是講「勝者教」,只講一般佛陀的教法,非常的深奧,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如果講「勝者母」,就不只是一般的教法,而是說眾多佛陀所傳授的教法裡面,最殊勝的教法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經》。這個《般若經》我們為什麼把它叫做母經,為什麼把般若波羅蜜多叫做「母」的原因,是因為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曾經有說到這樣一句話「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所以也就是說,因由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智慧到彼岸,它將會出生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以及佛等四聖的聖者,還有四聖的一切功德;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就像母親一樣,能夠誕生出這四者的聖者,因此我們把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智慧到彼岸,把它取名為母。那詮釋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我們稱為《般若經》,也稱為《母經》。所以在此如果我們講成「如極難量勝者母」的話,會具有更精準的內涵。

為什麼我們說《般若經》是非常難了解的呢?因為《般若經》所詮的內涵,可以分兩者,一個是明義,一個是暗義;明義就是講到空性的道理,在此所謂的暗義或者隱義,就是講到整個現觀道次第。也就是在詮釋「顯義」空性的時候,這些現觀道次第是以空性的所依有法的隱密式的方式來作詮釋的緣故,所以分顯義和隱義這兩者。

顯義的部分就是由文殊、龍樹等,令整個顯義空性的內涵發揚光大,所謂的深見派主要的傳承也就是從此開始流傳。至於隱義現觀道次第,最主要是由慈尊之後流傳至無著,由無著在人世間把它發揚光大,也就是隱義的部分。這個依由無著菩薩發揚光大的緣故,而流傳著整個廣大行的傳承,也是從此而開始興盛的。

換句話說在整個《般若經》的所詮內涵裡面,我們根據這個所詮釋的內涵要去修行,就是兩個最主要的內容必須去學習的: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為了修學智慧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要修學整個深見行的內涵,最主要所依止的傳承,就是從文殊、龍樹等而流傳下來的整個傳承,這個叫深見行的傳承。

為了能夠修學福德資糧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學習整個菩薩的廣大的佛子行,最主要是由慈尊流傳至無著等,整個廣大行的傳承,來修學《般若經》隱義的內涵。所以換句話,當我們講到空性的話,最主要就是以中觀派的思想為主;中觀派的思想裡面,最主要是以龍樹菩薩為主了。

雖然詮釋空性的論師,不只是中觀派的論師,也有唯識派的論師;因為唯識派他們也有自己的法無我以及人無我的詮釋內涵。但是以一般來講,我們所謂的空性,最圓滿的詮釋,最主要是由龍樹菩薩所流傳下來的緣故,所以是以龍樹菩薩為主的。但是當我們講到廣大的佛子行的時候,無著以及世親這兩位兄弟,這兩位論師所著作的論典裡面,詮釋整個佛子行,非常細微的部分,詮釋得非常圓滿,也就是《阿毗達磨集論》裡面有非常、非常廣大的佛子行的內涵。所以依由深見行和廣大行的角度,所以宗大師在此特別的對龍樹以及無著二位論師作此敬禮。

當然在敬禮的時候,不只龍樹是以中觀派最主要的精神上的導師,無著是唯識派最主要的精神上的導師,以這種角度來作敬禮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在整個大乘的修法裡面,最主要就是修學智慧還有福德,也就是所謂的深見以及廣大行這兩者了。為了要修學深見行,所以我們必須依由龍樹菩薩所說的,完全無誤圓滿的中觀正見來學習;而且這麼深奧《般若經》的內涵,是由龍樹菩薩把空性的這個部分,詮釋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此而頂禮或者禮敬龍猛,也就是龍樹菩薩。

隱義的部分,也就是現觀道次第,也就是廣大的佛子行,最主要就是由無著菩薩來作詮釋的緣故,所以在此也同樣的禮敬、頂禮了無著菩薩。所以在此說到了:如極難量勝者教(母),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接下來是禮敬阿底峽尊者,所以在此說到: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在此說到了二大車軌,就是兩個最主要的傳承,也就是深見和廣行的傳承。深見的傳承像是文殊傳至龍樹,龍樹傳至月稱等的這個傳承;以及廣行的傳承,像是慈尊傳至無著,無著傳至世親,世親傳至勝解脫軍、智解脫軍等的廣行的傳承。因為無有間斷傳流的緣故,所以在說到了「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這個圓滿正確無誤的深見、和廣行的內涵,也就是包括了所有佛法的內容,這種的精髓是什麼呢?就是道次第了。所以接下來的這句話,就是形容道次第的殊勝,所以說到了「圓滿道心教授藏」整個深見廣大行的最主要的精髓,這個道次第,首先是由誰,明顯的、非常清楚的而去詮釋它呢?最主要是由阿底峽尊者,也就是所謂的燃燈智大師。阿底峽尊者是第一位這麼明顯的,分清楚道次的內涵,非常明顯的詮釋,所以我們把阿底峽尊者也奉稱為道次的教主,所以在此說到了「敬禮持彼然燈智」。

接下來就是禮敬整個傳承的上師,所以在此說到了,遍視無央佛語目,也就是說能夠了解無盡的佛所說的教法,具有智慧之眼的這些傳承上師。

對了!阿底峽尊者他由金洲大師得到了整個傳承的緣故,所以最後二大傳承的整個加持,最後就流入到阿底峽尊者,所以阿底峽尊者具有所有傳承的加持;之後阿底峽尊者再透過噶當三派的傳承流傳下去,讓整個教法弘揚光大。也就是阿底峽尊者在傳授教法的時候,有三種傳授的方式:第一個就是配合大論典的解說,來教授講解的。第二個就是雖然沒有逐字按照大論典的解說方式,但是講到它重要的內涵,比之前稍微簡略的詮釋,這是第二者。第三者就是更簡略了,配合當下的根器、種種因緣而去作詮釋的。大致上可以分三者的方式來作詮釋,所以噶當派的傳承有分三者,我們把它取名為:噶當大論派,噶當道次派,以及噶當口訣派,分這三者。最主要是因為教授的方式不同的緣故,而形成噶當整個三派的傳承。

最後宗喀巴大師從察巴給千、卻炯桑布的座前,獲得了噶當大論派所有的傳承。那時候又從那巴竺千、那巴給千的大師,獲得了噶當道次派、以及噶當口訣派的整個傳承。所以這也等於宗大師獲得了阿底峽所流傳的,所有噶當三派的主要傳承。因此宗大師在此為了感恩整個傳承的上師,所以在此對整個傳承諸師作了禮讚文。

所以這些的傳承諸師,具有能夠遍視無盡佛陀教語的智慧之眼,而且能夠善巧的為這些具有善根者,賢種趣脫最勝階,在此所謂的「賢種」就是屬於善根者。為什麼稱為善根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常追求解脫。所以賢種解脫最勝階,也就是說我們要獲得解脫,必須有非常善巧的方式,要一步一步的走上解脫之道;這些傳承上師,為了能讓這些希求解脫善根者,能夠無誤的走上整個成佛之道、解脫之道,所以給予了最殊勝的一條道路,所以叫做「最勝階」。

這些傳承上師在教授解脫之道,或成佛之道的時候,他的動機是什麼呢?是以大悲心而來詮釋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了「悲動」;這些大師在詮釋的時候,是非常善巧的,以愛語的方式,而來很明顯的詮釋,所以在此說到了,悲動方便善開顯。於是宗大師在此對整個傳承上師作此禮敬,所以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故離智者歡喜道。以上說到了這些修學以及詮釋教法的種種過患之後,所以宗大師歡喜的來解說,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宗大師為我們發心,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以及教法,以這種殊勝的意樂,來為我們歡喜的詮釋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而來寫這個著作的,所以這兩句偈頌文就是著作前的一種承諾。這個著作前的承諾,所說的內容是什麼呢?也就是在整個南贍部洲,真正的能夠有善根、善因緣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在這些遇值佛法的善根者裡面,想要真正學習教法的這些善根者是更少。縱使真正的學習了,而且努力的正在修行了,可是因為缺乏廣聞,是寡聞的緣故,所以縱使修行,也提不起心力;所以一直會有一種障礙,或者是卡住的一種感覺,讓他一直無法上進,一直無法獲得成就或者增上的,所以這也是一種過失。

像是我們有很多人,雖然嘴巴說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可是這種的歸依文,好像只是一種讓我們反覆去唸誦的偈頌文而已。為什麼歸依?佛陀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因為沒有聽聞的緣故,所以就不會了解;不會了解的話,我們只是強迫自己反覆的去唸誦歸依偈頌文而已,並不知道它裡面真正的內涵,無法體會。這樣的話,縱使我們再怎麼樣努力精進去學習,要成長的空間是非常的小,要成長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真正了解到自己應修什麼?該修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修什麼?所以不只是努力精進想要去學習修行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多聞。所以我們說修可以分止修和觀修兩者,止修雖然重要,但是觀修更為重要;因為沒有了觀修、觀察以及學習的話,那來的止修?要有觀修之前,必須先聽聞,要觀的內容是什麼?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佛法僧?佛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成辦佛陀的圓滿因是什麼?佛陀的性質是什麼?佛陀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對這個內涵,了解得越多,所以我們在生起歸依的時候,信心才會越強烈。所以在修行之前,在修法之前,我們必須多聞、多聽、多思惟才是。

還有另外一種的情況,有些人覺得我們只要好好修行就好了,聽這麼多做什麼?只會擾亂我們的心意,而且好像聽越多,會變成成長或滋潤我慢的因緣而已;或者是你聽越多,只是讓你的口才變得越好。口才變得更好做什麼?就是拿來跟別人辯論,或者是炫耀自己多麼懂!還有另外這一種的講法,所以這些瑜伽者,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但是卻因為有這種邪見,所以刻意的阻擋多聞的機會,這樣也是不對的,這是遠離了智者的歡喜道的。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廣聞不善於修要,也就是他聽了很多、學了很多,縱使學了五部大論,而且辯才也無礙了;可是所聽、所學、所聞的內容,沒有配合著日常生活來修行,沒有真正的去實踐。

在經典裡面有說到,「對治力從小開始,所斷盡由大開始」這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我們生起某一個所斷的對治力的時候,是從非常基礎的情況,慢慢開始才有辦法讓它增上長大的。不可能沒有經過修學,只是靠聽聞的力量,就能夠讓自己生起很大的對治力,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聽聞的內容,一定要反覆的去串習它,一次再一次的去習慣它,才有辦法使這個對治力的力量增長,讓它強大。所以一直聽聞,但是卻完全忽略了「聞義」所學習的內涵,不去實踐它、不去修行它,這也是不行的;這樣所學的內容只是像學一般的知識一樣,不是真正諸佛的歡喜道,這也是遠離了,這是另外一種的情況。

 

還有另外一種的情況是什麼呢?觀視佛語多片眼,雖然不一定不精進,他是很精進的,也不是說不聽聞,他也是聽聞的,可是他是用選擇性的聽聞。也就是說自己平常習慣於哪一種教法,或者習慣於哪一個法門,只有看這個部分的內涵,並沒有無央的,或者完全的來學習、來了解整個教法,這也是遠離智者歡喜道的。

所謂「片眼」的意思,就是說以偏倚的角度來詮釋佛陀的教法。其實我們要去學習每部經典的時候,不只是它前後的內容要了解以外,要配合其他的內容整體去了解的話,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對整個教法有認知,而不是單一的教法。有時候我們太注重單一的法門、單一的教法的時候,很有可能讓自己忽略了整個教法的重要性,這也是危險的。所以「觀視佛語多片眼」這是大多數的人,都會有的過失。

再加上什麼過失呢?復乏理辯教義力,也就是不只是每部經典,它有辭面上的內涵以外,它有更深奧的,著作者的究竟意趣是什麼?它有分兩者。也就是說,這個著作者,在寫這部經典的時候,他可能因為眾生的根器,或當下的因緣,所以字面上是這樣說,但是他實際上要表達的內容可能又是另外一者,這個也是要去了解的。為了要能夠了解,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整個經典,而且要加上足夠的智慧來辨別,我們才有辦法知道的,這是一者。

第二個,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的,就是只看這句話,或這一篇文章,或這一品而已,應該要整體的去看,配合著前後而去看,這樣的話我們才不會誤會、或者是誤解了,佛經所要詮釋的內涵。

2頁)故離智者歡喜道,所以在此為了能夠遠離這種種的過患,所以離開諸佛菩薩歡喜道的這些種種過失,要盡量的避免;圓滿教要勝教授,為了能夠避免的緣故,所以這個圓滿教要,也就是圓滿教法的心要,這麼殊勝的一個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所以都透過了這些傳承的上師,讓我看到的緣故,所以我今天決定要在這裡作這個大車道,也就是道次第的解釋了。因為這部論典將來會利益許多的眾生,所以我非常歡喜的來作這部論典的著作,故我心意遍勇喜。這兩句偈頌文是講到著作前的一種承諾。

接下來就是欲勸善根者,速速諦聽的意思。首先先說到,諸有偏執暗未覆,如果一個人,他在聽聞任何教法的時候,或者學習任何一個內涵的時候,如果他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這樣他只會聽他想要聽的,根本不會去思考他不想要聽的內涵,這樣就有點偏執;這樣就等於器皿被覆蓋一樣,任何的液體都無法裝到這個器皿裡面,所以他不會有幫助,因為他是選擇性的去學習,所以不應該有偏執的這種過患。

或者是隨著貪心和瞋心,以這種的偏執來聽聞,那也沒有辦法真正看到講述者所要表達的內涵,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也就是要正直,不應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要有很正直的心來學習,必須有這個的正確態度。

如同《四百論》裡面所說的,作為一個正確的學徒,我們必須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正直,第二個智慧,第三個精進,在此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縱使我們的態度是正直的,並沒有所謂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沒有所謂的偏執;但是如果沒有智慧去區別是非好壞,那也是沒有用的,那再怎麼學也是如此而已,所以在此說到,具辨善惡妙慧力,就是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的慧力,也就是具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光是有智慧了,我們的態度是正直的,如果沒有精進的話,也是不夠的。所以在此說到了,欲令暇身不唐捐,對於具有這三個條件的善根者們,我的弟子們,你們要專心的來聽聞以下的內涵,所以在此說到了,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所以我要講的內涵,也就是道次第的內容,它總攝了一切佛陀教法的心要,也遍攝了,也是佈遍了一切,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也就是兩個傳承,最主要要詮釋的內涵。為了什麼而說?是為了成就一切種智而說的,所以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所以宗大師在講菩提道次第的時候,最主要的究竟目標是為了成就佛果位──一切遍智而說的。雖然有說了下士道、中士道的內涵,但是又多加了「共」字,其「共」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不是只有下士道而已,而是為了能夠成就一切遍智的緣故,所以先修學與下士道共同的內涵;不是只有單一的下士道,單一的中士道,而是說共下士道,以及共中士道,所以叫做「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

而且宗大師在詮釋道次第的時候,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一個初學者到佛地,這中間的路途是非常遙遠的,所以我們不僅有究竟的目標以外,有暫時的利益、暫時的目標。依由暫時目標和究竟目標的不同,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不同的層次和階梯,所以說到了三種士夫,一切行持。這裡的三種士夫,並不是說三種不同的人,而是說以一個人來講,因為在初學的時候,初學可修;在中學的時候,中學可修;在高級的時候,有高級的法門可修,而說了三種士夫。這是針對一個人,從凡夫地到佛地的整個傳承而說的,整個修行的道路而說的,所以叫「三種士夫,一切行持」。

而且在詮釋的時候,不只它所修的性質無誤,所修的因緣也圓滿以外,所修的次第也無缺少,所以具有這三個很重要的條件、還有優點。性質無誤、圓滿因緣、以及次第無缺。所以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所以我要解釋的內容,就是透過菩提道次第,讓一個凡夫可以從凡夫地慢慢的引導到佛地,這個就是我要詮釋的最主要的內容。

那怎麼詮釋的呢?在詮釋《廣論》的時候,大致上可以分兩個的方式,第一、就是那蘭陀寺講述的原則,以及第二止迦摩囉室囉在講述,或者傳授、教授法義的時候的方法,或者是原則。以那蘭陀寺在講授的時候,要遵守的原則是什麼?就是必須語清淨。所謂語清淨的意思就是說,所詮釋的內涵,必須為了弟子的不知道、或者顛倒知道、或者疑惑,為了淨除這三者的不淨而說,所以叫語清淨。

第二、在講述的時候,必須遠離煩惱相應。也就是說不為了競爭比較,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學問等,要遠離這些種種的煩惱,使內心相續清淨之後而來作詮釋。第三、所要詮釋的法義,一定要有清淨傳承,一定要有清淨的根據,所以法緣要清淨。在這三者的原則下,而來作詮釋的。

如果是依照止迦摩囉室囉的詮釋方式,就是說到了正法造者殊勝,以及正法殊勝,以及如何講聞彼法規理,是以這三種方式來作詮釋的。宗大師在這兩者的釋儀裡面,解釋的方法裡面,宗大師選擇止迦摩囉室囉的詮釋方式。

我們現在看本文,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一、軌範語淨,二、學者相續淨,三、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可是後來止迦摩囉室囉,也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主要寺院,阿底峽尊者也是這所寺院最主要的大成就學者,也是住持。依由聖教盛行的緣故,止迦摩囉室囉的詮釋方式就是這三者,所以在解釋任何經典的時候,都要以這個為主,所以叫做為「而為初要」,就是以這個為主的意思。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最主要的詮釋方式是什麼呢?謂一、正法造者殊勝,二、正法殊勝,三、如何講聞彼法規理。宗大師今天在這兩個儀軌當中,今於此中,就是這兩個的釋儀當中,宗大師選擇後者來作詮釋。他如何解說呢?應如何後釋。於是說到了。

《造者殊勝》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首先先解釋甲一的部分,就是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這句話的內容就是說到了,道次第的內涵,其實是完全來自於慈尊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的所有內容。所以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在此的「教授」是指內容的意思,「別則此之教典」,尤其是這部論典直接的根源是來自於《菩提道炬論》的,所以就等於《菩提道炬論》的著作者,也就是這部論典的著作者。《菩提道炬論》的著作者是誰呢?是勝然燈智大師,他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勝阿底峽。

我們現在可以看本文,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這個道次第的教授,怎麼依據《現觀莊嚴論》而說的呢?我們可以看《現觀莊嚴論》的禮讚文說到「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在此有說到三智,是那三智呢?基智、道智以及遍智。基就是基礎的基,也就是說聲聞和獨覺,是由這個「基智」而獲得果位的;菩薩是由「道智」而獲得了大乘的成就;佛陀是由「遍智」而圓滿利眾事業,所以說了三智的功德。因為講到基智的緣故,所以由《廣論》菩提道次第所詮釋基智的內涵,來詮釋了共下士道以及共中士道,也就是屬於上士道的共同基礎。

在解釋上士道的時候,《廣論》配合著道智以及遍智的內涵,去詮釋大乘所有道次的功德,及如何修行之理。這是為什麼道次的教授,是根據著《現觀莊嚴論》而作解說的。還有另外一者,就是道次第的教授,最主要是依據《現觀莊嚴論》的這句話,而來作解說的。《現觀莊嚴論》的這句偈頌文是什麼呢?「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知一切諸法,智慧共為五。」最主要是依據這句偈頌文,來解說整個道次的。

我們接下來看《廣論》的本文,別則此之教典,「別則」就是說「尤其是」,這部論典最主要的直接來源,是來自於《菩提道炬》,所以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也就是《菩提道炬》的著作者,「亦即此之造者」就是這部論典的造者了,等於是這部論典的造者的意思。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這個造者就是勝然燈智大師,他有另外一個別名,稱為叫做勝阿底峽。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