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51:15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2 08:50:07 喇嘛網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六)76-80(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76 還有另外一種的想法,在我們這個人生,為了能夠生存的緣故,所以需要工作,不工作不行;就是要動,如果不動一天到晚睡覺,最後睡死,沒有辦法生活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工作。工作的時候,配合實際的狀況,工作才會有成果,才會賺錢;否則沒有配合實際狀況,只是憑著自己的想法,那是沒有辦法賺到錢的,沒有辦法真正達到工作的目的。
好比以廚師烹煮的工作來講,當然我不懂得如何去作菜。但是如果廚師要去作菜,他必須了解這個菜要怎麼切,這個菜要怎麼擺才好看;配合實際的狀況,在這個地方有沒有這種菜,菜本身是軟的、硬的,各方面都要了解的情況下去作菜,菜才會做得好吃。否則光靠自己的想法來作菜,這是不行的;要配合當時在那個環境有沒有這種菜,有沒有這種的材料來作菜,才有辦法做出好吃的菜,所以光是靠自己的想法是沒有辦法的。
這是非常實際以及現實的問題,要配合實際的狀況,來做適應的工作,才有辦法真正帶來利益;更何況是我想要的快樂,以及不想要的痛苦。因為我們想要的快樂,它觀待的、依賴的因緣,太多、太多了!不想要的痛苦它依賴的因緣也太多、太多了!既然想要快樂,就必須配合實際的狀況,去取有這些因緣。
所以這時候為了能夠獲得快樂,去除痛苦的緣故,它要配合著很多的因緣,才會產生快樂和痛苦;所以我們要以廣大的角度去看待,什麼是快樂的因緣?什麼是痛苦的因緣?如果沒有從高高的地方,以廣大的眼光去看,就沒有辦法看清楚快樂和痛苦所依賴的因緣,因為它的範圍太廣泛了;所以看的時候,要以很廣大的慧眼來看待才可以。不能以一種偏一的偏見,來看快樂和痛苦的因緣,這樣就是不吻合實際的狀況去追求快樂或排除痛苦了;因為你是以一種單方面的、單一的、偏一的偏見去看待的。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針對這個問題去想,會覺得這是屬於單一的,或者偏一的偏見。
針對這個已經發生的問題,應該要與問題有關的因緣去看待,去解決問題。好比產生貪瞋的時候,幾乎都是執取一個因緣,一個個別的好、或個別的壞,而產生貪瞋的。瞋心產生,它不會針對所有生氣的因緣而產生生氣的,生氣的時候,幾乎都是在眾多的因緣當中,挑選一個出來,它就是最壞的,它就是傷害我的,去取個別的一個因緣;與這有關的其他因緣,我們不會去生氣,只會選一個,不是嗎?產生貪瞋的時候,是針對個別性的,針對一個獨立自主的因緣,去執取它之後,而產生貪心和瞋心的。
因此可見由貪瞋去解決,或者去離苦得樂,它所取的因緣只是在眾多的因緣當中的一者而已,它沒有辦法去了解快樂和痛苦眾多的因緣來作取捨,因此沒有辦法吻合實際的狀況。可是諸法皆是緣起,是互相依賴、互相觀待而有的,光是透過貪瞋想要離苦得樂,這是太困難,這是沒有辦法了解實相的。因為如此,為了能夠讓自己了解實相的狀況,所以利益他人的心,這顆溫暖的心就非常重要了。
因為有一顆溫暖的心,他會用廣大的因緣去看待,也就是在沒有貪瞋的情況下他才可以看得更清楚,與這個有關的因緣是什麼而來作取捨。這時候利益他人的這顆心,是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他並非是一種狹窄的心態,並非是偏一的心態,他會覺得是互相依賴觀待而有的。
為什麼一切都是互相依賴觀待而有的呢?就像現在世界的經濟,或者是政治,甚至一般的商業或者生意等,都是互相依賴觀待而有的;比較明顯的就像經濟,都是互相依賴而有的,光是靠單一的因緣,是沒有辦法使經濟成長的,這是現實的問題。同樣的像我們要作生意的時候,要配合現實的狀況,真實的狀況來作生意、來作取捨,才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生意人。所以我們去作取捨的時候,要配合實際的認知來作取捨,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真正的做到要得到的,真正做到要排斥的,因為他配合實際的狀況去作取捨了。
但是如果是用貪瞋去作取捨,就沒有辦法真正配合實際的狀況,去取得或者去排斥,變成偏一的狀況了。所以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問題,最主要就是因為沒有把實際的狀況看清楚,只是取一個單一的問題,「就是他帶來問題了」於是產生瞋心;「他就是仇敵」好像一切的痛苦、一切的問題都是來自於他的,就是這個因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所以以這個角度去看,溫暖的、善良的帶來利益的這顆心,確實是非常重要,因為他可以讓我們看透實際的狀況,而來作取捨。
所以我平常有對自己認識的朋友說到佛法裡面的緣起見,雖然是針對佛教徒說,可是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在這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都必須看清楚實相來作取捨;所以緣起的見解,是非常現實的,我們需要去實踐的見解。無論是政治家,或者是經濟,甚至是科學,或者是文化等,甚至整個社會,都是需要緣起的見解,才有辦法真正作到取捨的;有緣起的見解,我們才有辦法看到整體的所需以及所捨了。
77 以個人的身體健康,只要這一顆溫暖善良的心,帶來利益越大的同時,對於想要利益他人的這個人的身體,是絕對有幫助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你想要去利益他人的同時,內在的最深處,一定會帶來一股無比的勇氣和心力。因為這顆善良的心,這顆利他的心,並不是自然而產生的,是要透過理由,反覆的思惟,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思惟愛他心的功德,以這種利害抉擇之後而產生的;他並不是透過一種壓力,或者他人的一種力量,無奈的讓自己生起,並不是的!而是自願的想要去承擔人的痛苦,自願的想要去幫助他人,讓他人快樂的。所以內心裡面一定要有一股非常大的勇氣和心力,才有辦法生起這種想要利益他人,完全利益他人,完全付出的心態,否則這種心態無法生起。
這種心態生起的當下,他的根本是什麼呢?最主要根本是來自於勇氣,還有無比的心力;只要勇氣存在,內心幾乎就沒什麼畏懼了。內心沒有畏懼的時候,內心就安寧了;內心安寧,隨著內心安穩的緣故,對身體的血液循環、或四大的改變,絕對會有幫助的,因為內心幾乎都是處境於安寧的狀況。
可是相反的,如果一直想著自己,因為一直想自己,內心思想的根本建立在「我」上;在這個「我」上的時候,自然思想的範圍就侷限、縮小在一個「我」上而已,內心沒有所謂的心力了,沒有所謂的勇氣。因為沒有勇氣,很容易產生畏懼;因為這令我產生傷害!這令我產生利益!產生更多的畏懼,更多的疑慮、疑惑,還有憂慮等等。所以如果一直想「我」,絕對會對身體健康帶來損害的,一定會有關係的。
之前有說過,我在哥倫比亞紐約附近大學裡面遇到一位醫學家,這位醫學家跟我說,只要有一個人時常想自己,「這是我的」在用詞裡面時常用一個「我」字,這個人得心臟病的機率是比較高的。他沒有講理由,但是我這樣想,他的理由就是剛剛所說的,因為在內心深處一直想自己的緣故,思想範圍就慢慢縮小,縮小在一個「我」上;幾乎沒有基礎,好像飄在天空的感覺,這時候內心沒有辦法產生真正的安穩,自然就會帶來身體的傷害。
但是另一者,真正想要去幫助他人的心,不需要任何的代價,不需要任何的回報,沒有任何代價的情況下犧牲自我;想要去幫助他人的心,內在是一種無比的勇氣和心力,因此他的心量自然就張大,就會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幫助了。
因此利益他人的心,不只是一種宗教的教授,卻在人類的生活上帶來無比的貢獻;現在社會裡面有很多不想要的痛苦,絕對是因為缺乏了溫暖的這顆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這是非常明顯的。以我們個人來講,我們在場的每一位,都會回向一切有情眾生,以及世世常行菩薩道的這種回向文,其實所意味的是要去做利他的事業。因此世世常行菩薩道不是只有回向而已,我們生在這個世界,絕對有責任要為世界的整體安樂,承擔一部份的責任,我們必須有這份責任感,因為我們生存在這世間。我們能夠做到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每一個人一定有他能夠帶來世界安樂的一份能力,這是絕對有的,而且這個責任感是需要的。
我們要怎麼做呢?就是自己好好去保持這顆溫暖善良的心,以自己個人最真實的心,以真誠的行為,來影響四周的人。如果一個人可以影響十個人,那麼十個人所帶來溫暖心的這顆隨眠(也就是種子習氣),會去影響他人;十個人會再去影響其他人,雖然這種改變並不是突然間的、瞬間的改變,可是慢慢的我相信,絕對會帶來世界整體的幫助的。
因此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就是菩提心的內容,就是現在要講的內涵。菩提心就是之前所謂的利他心當中最殊勝的、最好的、最棒的這顆心。不只他是在所有溫暖善良心裡面最好的一顆心以外,他還有抉擇諸法的智慧為助伴,而產生的這顆心。所以菩提心可以說是在我們人類當中,帶來最大貢獻的一顆善良的心。
導師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主要修行的就是菩提心,在他的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重要的精髓也就是菩提心。因此我們跟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要去修行的時候,最主要應該要去學習菩提心。
今天有這樣難得的機緣,按照著釋迦牟尼佛以及龍樹父子的意趣,來為你們講說菩提心的功德,我覺得這是我個人非常難得的殊勝機緣。同樣的你們應該如此的想,有這樣難得的機緣,能夠聽到菩提心的功德,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是需要珍惜的。
在第五世達賴喇嘛上半生時,有位大師他個人是非常殷重的修學菩提心,他平常最主的修行就是菩提心。他曾說過,今天我難得有機緣能講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讓我上半身的壓力完全舒解,他曾經說到這句話。因此我也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機緣,能夠為你們講說。
菩提道次第略論(卷第四)
《上士道 入大乘門》
78 139頁(廣論203)「如是恒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斷除煩惱的羅漢,雖然他已經斷除煩惱,獲得永久究竟的安樂。雖然他獲得別解脫的涅槃,但是他沒有辦法像佛一樣圓滿的功德,只是圓滿自己的利益而已,他並沒有辦法圓滿佛陀一切的功德。他是追隨導師佛的一位弟子,佛之前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是為一切有情發大願,行一切的苦行,承擔一切的痛苦和困難,負一切責任,在三大阿僧祇劫苦行之後,而獲得果位的。所以佛是為了我們而著想,可是身為佛陀的弟子,聲聞和獨覺阿羅漢,卻沒有真正的按照、遵守佛的本意去行持,他只是斷除自己的煩惱而已。那種感覺就好比佛陀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了,佛為一切眾生著想,這是佛要做的事情,我只要自己解脫就好了,乍看之下好像有自私的感覺。
當然以凡夫的角度去看,聲聞、獨覺阿羅漢是不可思議的,他們追隨佛,順著佛陀的本意,看到煩惱的過患,並且斷除了一切煩惱,讓自己獲得涅槃。以凡夫的角度來講,他們是僧寶,是我們的皈依境,真是不可思議。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會覺得他們思想太狹窄了,並沒有追隨佛的本意,會有這種想法產生。雖然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能力(法王很感動),總言之,我們追隨佛之後,我們應該做一個真正追隨佛本意的弟子,好好的去做才是。
139頁5行(廣論204頁)「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士夫的梵文原意就是具有能力,叫做士夫,「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如果只是想自己,那畜牲道也是一樣,唯緣自利,跟旁生、畜牲是沒有兩樣的。「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如果是大乘大士夫,能力大的話,就應該好好為他利而著想。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因此看到一切眾生被煩惱所逼,發起了利他的這顆心,這個是大士夫,也是一個聰明的作法。「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因此為了能夠帶來自己和他人一切利益的根本,為了能夠斷除自他一切的煩惱,這種的上士夫道應當去聽聞,並且學習之後才能長久的利益一切眾生,以及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這才是一種無所缺少的具足廣大的方便,這叫做大乘。「當思希哉!」這是非常稀有難得的一種修行,「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因此我今所得誠為善得,應當盡所有士夫的能力來進入大乘。
上述所唸誦的詞句,我們要好好的、反覆的去思惟,讓自己內心深處,看到這詞句的時候,產生感動,要做到這種的境界。
140頁(廣論204頁)「由是因緣於上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如果想要進入大乘,大乘門是什麼呢?佛說大乘有兩者,就是波羅蜜多乘和密咒大乘這兩者,除此以外沒有其餘的大乘了。這兩者的大門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一個人的相續,一個人的意識續流上,有生此功德,雖然沒有生起其他的功德,這個人可安立為大乘。但是菩提心何時離開,縱使有獲得了通達空性的功德,仍然會墮落於聲聞、獨覺等地,因此而退失大乘。大乘的教典裡面,如此的宣說菩提心為大乘之門,這也是有理由來善安立的。
這裡面又講到大乘的「大」字,為什麼會說到大呢?因為他所利益的對象無邊無際,因此大,發心這種心力很大;若是為了自己個人著想,這心力就狹小了。生起菩提心的時候,他為無邊的有情,配合一切眾生的利益和根器,來幫助他們、利益他們,這種事業不是很偉大嗎?為了能夠成辦這種事業,所以沒有時間的限制,乃至虛空未盡之前要利益眾生,沒有時間的限制,這種發心的心力不大嗎?是很大的,因此說了大乘。如同《寶鬘論》說到,因為「眾生」無量,他的「利益」無量,「時間」無量,以及所要證得的「道滅」的功德無量的緣故,由四個無量來形容菩提心的偉大。
這樣去想這顆菩提心,真的是無比廣大的思想,因為要走上這條菩提心道路的緣故,所以叫做乘;因為要走的道路叫做乘,就是道路的意思。如何行呢?以這廣大希求心來行的緣故,叫做大乘。所以宗大師在此說到,「即以正理亦善成立」以這種道理來說大乘,為什麼是偉大的原因。「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所以有沒有大乘,是看追隨者有沒有以此心來安立,有此心就進入大乘,無此心就退出大乘,以此來作決定的。
因此我們自稱是大乘者,就要好好觀察自心,有沒有具足大乘的條件。如果沒有大乘菩提心,而自稱大乘的名稱,它只是在一個名言上,一個假名上而已,其實這叫增上我慢。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只是讀了一些大乘經典,但沒有生起這顆大乘之心而自稱大乘者,這叫做增上我慢,是慢心。因為沒有菩提心,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還去輕視別人,那就更差勁了;因為自己本身沒有菩提心,身為一個大乘者,自稱一個大乘者的頭銜名稱,來輕視別人,那是更差勁了。所以自己是否大乘者,要好好的去觀察,有沒有生起這顆心。
79 接下來說到菩提心的功德。生起菩提心的這個人,在生起菩提心的當下,就能夠得到佛子菩薩的名稱;所以佛子菩薩的名稱,是有沒有菩提心來作決定的,並非是以現證空性的智慧。因為聲聞、獨覺阿羅漢,還有這些聖者們,他們雖有現證空性的智慧,有無比深奧的智慧,甚至由此智慧把煩惱和煩惱的種子永遠斷除,證得羅漢果位;但是因為缺乏菩提心的緣故,所以他們沒有資格獲得佛子的名稱。只要有人生起菩提心,縱然他沒有這種智慧,沒有其餘的功德,因為有菩提心的緣故,就可以稱為真正的佛子,真正的菩薩了。這是名稱上的功德。
種性上的功德,在此又說到了,生起菩提心的那個當下,由他的種性而言,確實能超越聲聞和獨覺羅漢的種性;當然不是由道證的功德來超越,不是這回事。因為剛生起菩提心的菩薩,他並沒有非常強大的道證功德,所以以道證功德的角度來講,他沒有辦法勝越聲聞緣覺羅漢的聖者;可是以種性而言,他已經超越了,他已經勝利了。
菩提心的另外功德在此是沒有看到,法王的筆記上有說到,菩提心具有最殊勝資糧田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菩薩開始生起菩提心的時候,由這顆菩提心一開始出生的小苗,慢慢形成整個佛果位的果實;所以一開始出生的小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值得三世諸佛去重視他。因為就是由這顆小苗,慢慢的演變成廣大佛果位的果實,所以這是一切資糧田當中,最殊勝的資糧田。因為這是所有十方諸佛菩薩,最珍惜的、最愛惜的、最需要保護的,就是剛開始生起菩提心的那個剎那;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有無比的功德,是一切資糧田當中最殊勝的功德。
而且菩提心生起,由此來集資淨障,這種方便法門唯有菩提心是最殊勝,沒有其他法門能勝過菩提心來集資淨障,所以它是集資淨障最殊勝的功德;在生起菩提心的當下,由此而來圓滿一切的功德,集資一切的福德,由此來淨罪淨除一切罪障的。
我們雖然沒有直接的生起菩提心,但是對於生起菩提心能產生一種意願或者發願,或者觀想菩提心,在那個當下也能夠累積無比的資糧,這個比供養千百萬燈的福報來得更大。這個比透過金剛瑜伽的觀修,唸誦百字明咒十萬遍,還要有力量去淨除種種罪障,所以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集資淨障的方式了。
過去許多佛都為無比的眾生來發願,可是有時候感覺奇怪,我們為什麼還在生死世界呢?好像有這種感覺。因為過去的佛、菩薩,都是為我們而發願的,可是我們還在這世間,好像我們發願救其他人比較有效,過去的佛為我們發願沒有辦法救我們,好像過去的菩提心沒有效,有時會這樣想,這是隨便說說而已。
總言之,菩提心他有「如心所願」的功德,就是生起強大菩提心之後,有時候會發願一些沒有辦法做出的事情;因為強大心力的緣故,所以他會去發願,或者祈禱許多沒有辦法實踐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夠實踐的,由菩提心的力量絕對能成辦,因此說了如心所願的這個功德,也就是菩提心的功德。
接下來另外一種功德就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害」。為什麼呢?有了菩提心,如果有仇敵想去傷害某一尊菩薩,這個仇敵愛自己的愛心,和菩薩愛仇敵的愛心比較下,菩薩愛仇敵的愛心,遠遠勝過於仇敵他本身愛自己的愛心。所以這個仇敵除非是一個非常笨的人,否則他沒有辦法再害菩薩,他害不下去了;因為菩薩愛他的愛心,勝過於他愛自己的愛心。
如同一位大師說到,自己愛自己的心,這是一種偏見,這個力量是不夠的,所以往往會造成自己的傷害;可是菩薩愛我們的愛心,是有理由的,是真正帶來利益的。所以這兩個愛心比較下,菩薩愛我們的愛心,遠遠勝過於自己愛自己的愛心。為什麼呢?有時候不懂得愛自己的緣故,或是過份愛自己的緣故,自己就跑去自殺了,這不是真正的愛自己;菩薩愛我們的這種愛心,才是真正的愛心。
又說到「不會得到任何的損害」,因為這個人已經這麼愛我,比我自己還愛我,我怎麼去傷害他,沒有理由了,這是一點。第二點之前所說的,生起菩提心之後,一切的福德由菩提心來成辦,一切的罪障由菩提心去淨除。別人損害我們,一定是過去造惡業,這個惡業感得果報了,所以今天由他人的因緣促成而來傷害我們的。但是由菩提心把這種傷害的因緣淨除掉了,一切都是由業產生的,傷害的業已經淨除了,我們怎麼會獲得傷害呢?所以透過多種的理由,可以了解到生起菩提心的利益,是不會受到別人損害的。
而且有了菩提心之後,就「沒有任何災難」了。因為災難,一般所謂的障礙,可分外障礙、內障礙以及密障礙等。但是具有智慧的菩提心,可以讓我們遇到任何障礙的時候,逆緣轉為道用,那就沒有真正的逆緣了。一切都是成就菩提的因緣,那有什麼能去傷害這些菩薩呢?因為菩薩刻意的去承擔一切眾生所有的災難,這都是他轉成菩提的因緣。因為他有取捨的法門,取得一切眾生的痛苦,把自己一切的快樂回向給一切眾生,又有什麼災難能夠難倒菩薩呢?是沒有的。所以有了菩提心,才有辦法讓我們真正成為善巧的智者,一切的資糧由此而圓滿,一切的罪障由此而淨化,那有什麼災難呢?因此有了這顆菩提心,才能讓我們快速的圓滿道諦一切的功德。
如同有一位唐旺喇嘛,他在整理所有噶當派上師的經藏之後,最後的回向文當中,回向了一個沒有人回向過的回向文。他說:「願我整理的功德,能夠讓我永遠不要成佛,讓我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安住在這世間吧!」確實是不可思議,就是有這種想法,才有辦法讓他與佛的果位越來越接近,越快速的得到果位,所以菩提心能夠讓我們快速成就一切道諦功德。
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根本。為什麼呢?如同《入行論》裡面說,世間一切的安樂都是來自於佛的事業和功德而成辦的,佛是由菩薩而演變的,菩薩是由菩提心而證得的緣故,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根本。
80 請問《彌勒解脫經》、《華嚴經》在漢系佛法裡面有嗎?
141頁2行(廣論205頁)「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所以光是有所修的法是大乘法,不應該以為滿足,而是自己要成為大乘者,這才是重點。「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如果只是知道菩提心的功德,那大乘者只是知道而已,並不是名副其實的大乘者。
「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所以我們有時雖然會作密咒的儀軌,或是唸誦大乘的經藏,可是最主要的這顆菩提心沒有生起,是沒有辦法真正成為大乘的修法;因此為了生起這顆菩提心,應該努力的精進修行。
141頁(廣論208頁)可以看到一個比喻「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在整個成佛過程中,菩提心如同種子一樣,是一個不共的因緣;至於空正見等其他的資糧,如同水以及肥料等,這是三菩提的共同之因。龍樹菩薩是如此說,佛的究竟意趣也是如此,空正見是三乘共同之因。為什麼呢?因為輪迴的根本,就是由真實執著而產生,真實執著能斷除,必須了解究竟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才有辦法斷除真實執著;所以空正見是三乘共同需要的因緣,並不是大乘不共的因緣。能夠成辦大乘不共的因緣,像種子般的就是菩提心,空正見只是助伴而已。
至於中觀自續派以及唯識派的阿闍黎,他們認為法我執是所知障,斷除最細微的法我執就不是三乘的共因,這是他們不同的說法。因為法我執是所知障,斷除法我執就不是三乘的共因了。
「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密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這句話是因為自續派認為三乘的智慧是不同的,像聲聞乘是依賴著人無我,補特伽羅之獨立實體空的智慧,來成辦聲聞乘。獨覺乘是由二取空的智慧來成辦獨覺羅漢果位的,大乘是由無真實的智慧來成辦大乘的果位,所以他的三乘智慧不同,這是自續派的說法。
可是在此就破斥了,這種最細微的緣起性空的道理,這是聲聞和獨覺都必須依賴的智慧,不就破除剛才的講法了嗎?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三乘之母,就是要共同依賴的意思。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大小乘的判別不是由空性去判別的,而是以有沒有生起菩提心,由此菩提心而做的廣大行,由此而判別的。
於是講到《寶鬘論》的經文之後,又說「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大小乘、三乘的分別,不是以智慧來分別,不是以見解,而是以行為來分別的。「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因此空正見並不是大乘不同之道,更何況其它的餘道呢?「故須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