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9 07:30:28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 十三講文字整理 二

  學佛次第講座

  上日下常法師主講

第三講 抉擇佛法———“無限選擇中何以選擇?

  今天是第三講,上兩次第一個是人生,說人生何去何從。第二講談了一下科學,在第一講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生是無限的,經過這樣的一個認識以後,我們對人生必須重新考量。平常我們說,人要做一個生涯規劃,如果是一生,那沒有多大的意思。但是無限那就完全不一樣,既然我們要去規劃生涯的話,教育對我們是極端的重要。首先談一下,現代這個時代是科學時代,當然科學有它很深廣的內涵,不是一個小時之內,乃至於很簡單的介紹,都無從介紹起,可是實際上,經過科學的抉擇以後,我們最後還是選擇學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當中,為什麼要學佛,這就是這一次講的第三講,今天這個題目分成三大部份:第一個因正:原因的因,是因果關係,正確的因正;第二個道正:道就是從事;第三,果實:因為它的因是正確,我們根據這個因,走的路是正確,到最後得出的結果是非常實在。這個實也可以說對虛字來講。第一講談人生,好象過得也並不一定過得壞,就算是過得蠻好,可是你回過頭到最後仔細去檢查,好像一場春夢,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你很窮很苦,也許你很富很貴,可是到後來都是一場春夢,所以這個有它很特別的定義,分這樣的三部份來講。

  那麼在這裏為什麼我們要在無限的選擇當中選擇佛法,這裏我首先談一談,這個選擇分兩部份。一個就是選擇本身,是談那個選擇的方法:這個談一下,第二個呢?就是我們對選擇的方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握住了以後,我們去選擇什麼樣的內容,選擇的物件,比如說科學,這是我們選擇的物件,佛學是我們選擇的物件,為什麼這兩點當中,我要選擇佛法,因此把佛法跟科學的內容,作一個簡單的對比,來說明我們為什麼在無限的選擇當中,要選取佛法,在平常,我們所謂談選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說明這件事,平常我們生活當中很小的小事情,小到芝麻綠豆的事情,也都可以說選擇,大至天下國家都叫選擇。我舉個比例來說,就說今天是週末,沒什麼事情,在家裏邊大家休息,說今天下午沒什麼事情,我們到底怎麼做,所以我想來玩一玩,我想看一下電視,我想出去遊山玩水,這個也是一個選擇,如果你這樣去選的話,那很多種選擇。但是大一點的話,比如說,將來我念書怎麼念,我應該學什麼,這也是種選擇。在這裏我不妨以我自己做一個實際上的例子,這個例子只有提供諸位參考而已,那這種小事,當然我們就不去談它,那麼大一點,比如我自己來說,念書,我學什麼?學工,學土木的,說不是選擇嗎?當然是選擇。可是選擇嘛,這裏大有問題,我之所以念書,因為父母叫我去念書,大家說念書好,我也跟著去念書,就這樣,乃至於為什麼我不去學土木,我覺得這個行業,將來可以賺錢,除了這個以外,我那個時候曾經自己也是很有趣,像國父宋中山先生,實業計畫等等,我是沒有,不過從小聽說這個人,心目當中就很佩服這個人說服大,所以他計畫東方大港,北方大港,住的家鄉就靠近海,我想這句河等偉大的事情,那麼要做這事情,好象土木蠻好的,職業也蠻好,然後心目當中又這樣,那我就選擇了,你能說這個不是選擇嗎?如果說我們仔細去檢查一下的話,我覺得不是,這是一種情緒,也可以說真正的選擇是要經過很嚴密的理智,這種理智並不是說我自己覺得很理智,你要根據很多,學了很多東西,經過了參考對比以後,好的,壞的,這樣去做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不那樣去做有什麼樣的壞處,然後幾個當中比較以後,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才做一個嚴密的選擇,一生是到底是應該怎麼走,說既然人生無限,我生生世世應該怎麼走,這是有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而這崇高的目標是經過非常嚴密的,學習以後去選擇出來的結果,這個才是我這裏要談的選擇的方法。

  並不是說今天沒什麼事情的,你怎麼辦,我要去玩一下,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如何去選擇,首先我們要加以一個鑒定,因此簡單的來說,選擇是說眼前我們面對一個事實,這是我們應該真正的很認真努力思考一下,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要學很多東西,經過非常嚴密的,對此以後,然後在這個裏邊,覺得啊一個壞,天下的事於我們來說,絕對沒有什麼絕對好壞,這個事情有它的長處,就有他的副作用在,這個事情有它的反面,就有他的好處在,這上一講當中講科學,科學有他的好處,可是它帶來的副作用呢?我們往往沒看見,等到一旦副作用呈現出來時,已經無可奈何,所以這個選擇是要經過這麼嚴密的選擇了以後,這樣做,這個是我們如何鑒定這個選擇,然後呢?現在有了這樣嚴密抉擇以後,我們現在所謂選擇所選的內容,到底我應該怎麼做,現在是學佛,當然這也是一樣的,學佛一定是拿佛法跟科學,兩個做一個嚴密的對比,下面就是關於選擇的那一部份,我就舉我自己的例子,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呢?就是我自己就選擇念書,乃至於在念書當中學什麼,也可以說是我自己的選擇,然後仔細看起來的話,這個念書,因為父母告訴我,父母不是個選擇嗎?父母聽人家說這樣好,他是不是經過非常嚴密的思辨,大概一般來說,或者我們自己也對父母告訴我們,或者在座有很多人已經做了父母了,也就是說,隨順著社會的風俗習慣;大家覺得這樣做而已,我們不要說拿佛法,就是拿科學的概念去看,這樣的選擇,並不是真正很嚴密,能夠夠得上一個學術水準的選擇,不是,其次,當然說現在我們不是談佛法,譬如以我來說選擇學佛了,那學佛應該對了,實際上,覺得我學佛也是碰巧,因為正好周圍有碰見相關學佛的人,以我來說我小的時候,先父就對我說:兒子,學佛真是了不起。這樣,這樣的關係,我前半生都受了科學的影響,現在發現不對不對,這有個很大的問題,排斥了佛法很不對,這樣所以他說,將來你長大的時候,你如果覺得願意的話,應該選擇這個,所以也只能說碰巧,乃至於我周圍遇見很多人,問他為什麼選擇佛法,佛法好嗎?好在那裏,好就是好嘛,你說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說嗎?就好象你歡喜喝茶,我歡喜喝咖啡,我喝進去高興,你管他幹什麼,如果在這種選擇,這叫做選擇嗎?我想在我們的感覺當中,你不能說他不是選擇,可是這樣的選擇,我們未兔太過把它看得輕易,那何必看這種狀態中改變,所以對我來說,經過了這兩重,後來很幸運已經出了家,所以我真正做和尚,我現在回想起來,也並不是經過這樣的選擇,不過有個好處,假定我不選做和尚這條路,碰不到這樣深厚的內涵,這麼嚴密的佛法,並不是說一定是走上那含含糊糊出了家以後,比較起來的話,就是比普通人有機會,這個倒是事實,但是還談不到選擇,後來遇見非常精采的老師,然後他有完整的理路,而且有實際上修持的經驗,那個時候因為在佛門當中,已經摸了一段時候,可是一看覺得這個人令我真的非常景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摸索當中才漸漸的瞭解。因此在這個上面,我現在這裏介紹大家選擇,在這選擇的方法上面,是要好好的斟酌一下,那麼現在呢?

  緊跟著下面談我們選擇佛法,選擇佛法絕對不是說我覺得佛法好,是說經過我瞭解的,我們現在所謂的選擇,是應該那一種選擇,並不是輕輕易易地我歡喜出去遊山玩水,我歡喜今天看一本小說,我歡喜打開電視,不是這樣,必須是經過嚴密的比較,我面對的這些,比如說科學是佛法,然後呢,每樣東西都有它的長處,反過來說,這個長處後面一定有它的缺陷,當然你看到的缺陷,但是反過來可能有它的長處,把這兩樣東西,經過了很嚴密的思辨以後,那平常我們說,兩害相識取其輕,這樣的情況之下,一步一步漸漸地去深入,因此下面我就再談為什麼選擇佛法,而現在這個時代整個是一個科學時代,也就是說我今天提這個題目,是把科學和佛法兩個放在我所瞭解這個天平上面,評省了一下,並不是絕對正確,這是我現在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來,科學是西方的產物,當這個東西剛開始起來的時候,這西方正處在一種比較黑暗的時候,它是被教會所控制,教會自己本身,立論本身多少有些問題,不過雖然立論有些問題,而你從事宗教那些人的德行,非常崇高的話,那還是令人景仰的,偏偏那個時候兩樣東西,立論本身是有問題,那個時候宗教從業人員也已經腐蝕掉了。所以拿一種不健全的理路,憑著他的勢力去抑制人家,科學是在這個情況之下,然後人家就對它真正有深遠見解的人對它的反抗,所以這樣的情況之下起來,這個現在我們不去談它,可是畢竟科學在世間上,在西方這種惡劣的環保之下是對這個社會是有它很大的貢獻,這部份並不是我今天在談論當中作為比較的內涵。

  今天我現在要比較的,簡單的說一下剛才這題目,主要的因正,道正,果實,這個因也就是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先要把理論弄清楚,那麼這個理論也非常廣泛,我到底從什麼角度去談這個理論,現在我們認識任何一件事情,譬如說面對了,假如說我們現在說,實在的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這個問題,當我們面對我們這個現實的人生以後,我們也糊裏糊塗,也過這個人生,那麼現在,經過了認真的觀察以後,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不對,這就是我們面對著境界,那麼實質科學也無非在這個情況之下,換句話說,以我們認識能力去觀察,我們所認識的物件,然後在這裏邊,選擇它的是非好壞,這裏邊實際說,牽涉到三樣東西,第一個是我自己去觀察的能力,假定說我這個糊裏糊塗的人也談不到觀察,反正好也好,壞也好,管它幹什麼,所以一個人觀察的能力,他的條件,然後我用什麼觀察的物件,以及用什麼方法去觀察,為了容易說明這件事起見,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這個比喻我想大家都瞭解,比如我們現在要衡量一個尺度,這間房間有多寬,我用一根尺去量,說一尺,單單長度的話,一尺、兩尺、三尺,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公尺,台尺、英尺,假定說你要秤這重量的話,你用秤來秤一下,等等,因此去衡量這個長短或者重量的衡准的標準本身應該是固定的東西,如果這個是相對的固定,那麼你衡准出來的東西是相對的正確,如果是絕對的穩定的話,衡准出來的標準就是絕對的穩定。而衡准的標準,如果很不穩定的東西,那就無從衡量起,比如說衡量長度,所以比較考究一點的尺,因為我自己是學土木,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現在有電子儀器,我們那時沒有,用這重布圈尺或者什麼,真正最重要的尺叫硬鋼尺,為什麼叫硬鋼尺,因為受溫度的影響,它會伸縮這樣量出來不准,也就說明這個量的尺度,那現在假定,我量尺度時拿橡皮筋,這橡皮筋,假定這樣是一個單位,那樣一個單位,然後這個一尺,那個一尺,那請問量什麼,那不是很荒唐嗎,這是我們很明白容易瞭解的,所以眼前,我們要觀察一件事情的話必須注意這三個,如果這個本身你所使用的衡准的標準有了問題的話,那要衡准結果來絕不可能的。這第一點,那麼第二點,我們要談的話,我要觀察,我面對這種問題的話,我可以採取很多種辦法,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說我自己學摸索還有一個呢?我跟有經驗的人去跟他學,他已經有了經驗,把這個經驗告訴我,當然我還要他的,他的經驗是他經驗過的東西,告訴我以後,我還要經過我的摸索,不過這兩件當中摸索顯然不一樣,我們很清楚地瞭解,這前者即便你一樣能夠摸索出結果來,可是產生的效果一定遠不如後者,而摸索的內涵也大有關係。如果以小小的小事情,那掃地等等,那無關緊要,現在我們要這樣的觀察人生,這個人生在天地之間所對的這個內涵是啊無窮無盡。那我們有限的人生要自己去摸索,能摸索出什麼結果來嗎?摸索不出什麼結果來。說一個簡單的比喻,現在我們覺得人很偉大,人的確偉大,人有幾樣東西,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人的腦筋在所有的動物當中,有情當中,我們科學來說叫動物,然後拿佛法來說,這個我們人這個生命無限,這無限的生命上面可以到天上,然後中間是人,還有畜生,還有餓鬼,還有地獄,真正具足能夠思維觀察力量的只有人,才能夠以這個東西來觀察。即便如此,這個思維觀察的能力,如果完全只靠我自己來的話,那我相信今天這個人類比畜生好不了多少,因為我這一生死了,然後呢?我的經驗沒有辦法傳遞下去,我也沒有辦法從我的父母師長、社會學什麼,假定沒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相傳遞的,說今天有沒有科學的這個範圍,這個大家很清楚,絕不可能,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

  好,現在第三點,面對所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一個客觀的社會,也可以說外面嘛,大而整個的太空宇宙,然後顯微鏡看的這些小東西,乃至於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這樣的一個無限要觀察的物件,然後呢我們去觀察的時候,應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一個尺度,就科學上面有它的長處、儀器。現在進一步來說,這個儀器自己觀察呢,還是用我們人去觀察它,所以真正的過程當中,儀器還是借重著一樣東西,所以說我們還是用我們人去觀察,那請問我們人是拿什麼?是不是各人有各人的腦力,各人有各人的認識作用。請問這個認識作用,到底是很固定的就像硬鋼尺一樣,或者不要說硬鋼尺吧,就是我們拿的這個尺一樣,還是像一個橡皮筋啊,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看那個橡皮筋,多多少少彈性還小一點,我們人的那個腦筋彈性之大啊,那實在是差得太大太大了。好,我們現在拿這樣的一個東西,要面對這個無限的世界,那談出什麼結果來,這是很現實很現實的問題。


  當然反過來說,那你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對,我並不僅僅是說,一味找出他的錯誤,而要互相比較,那麼請問同樣的問題,難道你佛法不遇到嗎?你能解決嗎?對,那現在我們看看,佛法是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須這樣,兩樣東西互相對比以後,那我們才能夠說,這兩個東西以很公平的方法來選擇來對比。我不妨也同樣地以這個角度去談這個問題,那佛法是不是仍舊是用我,然後呢去觀察一個物件,有觀察的一個方法,那我們眼前看得見的,說受用的什麼儀器等等,佛法當中統統沒有,這個第一步佛法是輸給科學,這個是,但是裏邊當我們瞭解了另外一樣東西的話,這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佛門當中有一句話,就是說佛鑒定很多事情,就觀察很多事情,他有一個特點,這句話我簡單的說一下,叫依智不依識,認就是我們的認識作用,我們每一個人所認識的,這個長這個短,這個好這個壞,今天天氣冷,這個天氣暖,認識作用叫識,那麼這個識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透過眼睛去看東西,這叫眼識,透過耳朵去聽東西叫耳識,腦筋去想這個東西叫意識,然後呢我們身體去感覺,叫身上的身識或叫觸識,我們稱他為六識,那這最主要的主控呢,就是心識。心,那麼現在我們平常啊,不管是世間的科學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透過我們的心識.

  然後呢,如果說要去看,透過這眼睛,要聽去透過耳朵,如果要感覺透過身體,他是要借重一樣東西來產生這樣的認識作用,那麼通常情況之下,這個識本身要想觀察事情是觀察不准的。這佛法告訴我們的,為什麼原因呢?這個識我們的認識作用,他所以產生這樣的認識,是受外界影響,受外界影響,因此我也會產生,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人的常識,這個人的各式各樣,我們會這樣講話,我講的話是講中國話,那假定說我生在日本就講日本話,那是受這個環境的影響,今天在這個環境之下,大家歡喜這種生活方式,我就習慣那樣,思惟的方式是不是都是這樣來的,每個人我們認識作用,所以這個認識本身是客觀的環境造成的,然後呢我隨時隨地跟這個環境當中,一直在互相的影響,透過我這樣的認識作用,所以我絕對要如何如何,所以這個外面的,我們外面的環境是透過我的力量,或大或小的去影響他,反過來呢外面會影響我們,就像一個牛皮筋一樣,你拉得稍微重一點,它就長一點,然後你手上感覺的力量會大一點,松一點,小一點,自然而然。我們如果仔細去想的話,仔細去觀察的話,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這個認識作用,一直在受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影響,這樣即使我們透過的儀器去看,可是這個認識的本身是不是這樣的,那麼根據佛法,以及佛陀告訴我這個東西是不可靠,雖然前面說的也是一樣,那你怎麼弄才行呢?你必須把這個本身要把他調整好,要調整到什麼狀態呢?調整到不受外面客觀環境的影響,你完全能夠從你要衡准的標準,要完全不受外面的影響,因此到那個時候,你的衡准的標準就是固定了。他一定有一定的次第,這個智並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認識作用,但是他有一套正確的方法,如果說你找不到這正確的方法,你就變成跟世間的凡夫一樣,永遠在這兒空轉。如果說你瞭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他的方法去做的話,慢慢慢慢的你就會能夠把這個識,被外面的影響的這個力量,漸漸地漸漸地減低,減低到最後的話,影響力就整個消失掉了,消失掉了以後,他自己的能力恢復的狀態當中,他是自己由認識所有一切事情的真相,這個能力,根據這樣然後你去判斷,請問這樣判斷的話,是不是比較正確。至少我們現在不去談這個,理論上面是不是這個,所以我們很心平氣和的想一下這件事情,前面我們說,這個科學用儀器,佛法不用儀器輸給他,跟這個地方啊正顯得高明,你現在有這麼多的儀器,弄了半天,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沒有儀器卻能夠,至少這個理論能夠這樣的認識,請問你認識嗎?那他憑什麼呢?不過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至少現在不管信不信佛,好像那個靜坐,靜坐如果說在國外的話,他們現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啦,meditation覺得這個人得到了meditation,他並不是因為信佛,那這樣的話,心情會相對的減少外面的干擾,他有一套方法在,何況實際上這個裏邊,是有他的一個正確的方法,因此我們能夠慢慢慢慢的減低到最後的話,整個外面的干擾,整個消失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稱這樣的認識能力,認識的能力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無分別智,在座容或很多人曾經接觸過佛法,那佛法是非常講究,說你這個識根本是凡夫,你要想認識事情是不可能的,這個認識的事情,我們稱他為無明,這樣,平常有的人說,啊無明火高三千丈,好像發脾氣叫無明,不是啊,這個佛法裏面的無明你沒有智慧,因此不可能正確的明明白白瞭解這個實相,透過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然後恢復你的智慧,這個智慧完完全全不受外面這種事情的干擾,那麼為什麼稱他無分別智呢?就是我們這個心識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這種狀態通通拿掉了,於是恢復他真正的能夠像一個鏡子一樣,鏡子本身沒有什麼任何的裏邊的怪七八糟,可是任何東西露到它前面,他像你的本來的樣子一樣,還你一個本來的樣子,鏡子並沒有說,喂這個東西來了,我看看要不要照一照,我照我才照,我不願意去照它,他沒有這樣,也不會說,這個東西好看,這個東西不好看,所以說他那個智的特點,就是這樣,有了這個,這個叫什麼根本智,這個才是根本啊.

  那麼進一步來說,這個東西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他衡准事情的尺度本身是有他的一個標準,在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之前,並不是智慧,他有他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們平常佛法當中,學的有他進入的層次,譬如說他真的重要的智慧就認識,那麼這個智慧呢?剛開始叫聞、思、修,聞跟思那個是相對的正確,修到後來是絕對的正確,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要這就是這個智慧,是得到這樣的認識能力,然後去實踐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稱他為戒,定、慧,那這個在佛法當中專門名詞我不去細說他,說前面這幾樣東西都是相對的,為什麼要相對呢?因為這個一定是漸次漸次的來,透過這樣的次第步步的深入,那麼才能把一片混亂的狀態,漸漸的漸漸的減輕,減輕、減輕,然後你的能力就提高提高,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能夠達到最後的究竟圓滿的狀態,那麼這裏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個,其次呢?他非常強調一點說,這個沒錯,這個道理當然現在這個道理,不是三言兩語就說得清楚,真的說起來,整個的所有我們三藏十二部,佛告訴我們,他真正介紹給我們的,我們覺得三藏十二部已經非常多了,可是佛很明白的說,他真正告訴我們的,實在是非常有限一點點,他簡單舉出一個比喻,他有一次跟他一個弟子說,他拿一個爪,就他上面挖了一點土,阿難是他的弟子,你看哪,這個大地上的土多,還是我爪上的土多?那他那個弟子說:世尊佛陀,當然這大地的土多,怎麼可以跟爪上比。”“我講過的就是像爪上一點點,沒講過的大地這麼多。這個法呀,它本身,它自己是有它一步一步的次第,啊前面說,怎麼那一部分是理論上先告訴你,不是或者是依照這個戒定慧,依照聞思修,前面這個是相對的,到後來達到這個絕對的程度,有這麼圓滿的內涵,放在這個地方,現在要觀察這樣子的內容,我們自己想去摸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必須要有一個過來人的指導。因此他是非常重視這個好老師,這個好老師絕端重要。

  那麼現在我們頭上兩則一比,一個呢?第一點本身根本就是自己,說要觀察這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觀察的主體這兩則有一個很明顯的比較,其次呢?要觀察這件事情的方式本身,他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好老師,然後呢?你遵照看去做,第二則我們就不談了,這兩則如果大家比較一下,你們會說什麼,當然現在你說,這個是講一個道理,是因為佛法的這麼深廣的內涵,下面呢?我想因為前面這兩個,這純粹是個理論部分,對各位來說,這個容或有很多是久修上座,有很多剛剛接觸,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瞭解,我在這裏願意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那麼這個例子,我想將來介紹大家看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射藝中之禪》,前兩次我介紹的這幾本書,都是外面書局裏有得賣的《射藝中之禪》,我們這裏有一個福智法人免費送,如果你們願意要的話,打一個電話來他就送給你,這樣剛剛開始,你不妨把他當做故事這兒看,當然這個都有是真實的內涵,那麼現在我要憑著這本書,介紹給各位什麼內容呢?讓大家從這本書裏面對比一下,智慧跟我們平常凡夫,認識的差別何在,這本書的作者德國人,然後推算他的年代,他大概生於十九世紀的下半期末業,這是一個德國哲學家,這個西方講究科學,講究思辨的,可是這個人對東方的玄學很有好感,所以他想學禪,到日本去學,那個禪師真正夠條件的禪師,都給他一個閉門羹,不接受他,說你的西方人學禪沒份,你們西方人動腦筋想這東西根本沒有,他怎麼弄也不行,後來有人說,如果你要想學的話,要先轉一個彎,也就是念預備學校,他就說轉一個彎念預備學校,總比沒有好,好,我還是願意念,還是願意去學,那兒學什麼呢?學射箭,老師一開頭就告訴他,如果說你把他看成功練身體或這些那你就錯了,所以做這件事情的根本意趣在那裏,他們是很講究道,叫大道,要為了這個大道精神,那個德教授說好對,我就是為了這個精神而來,所以這個老師也蠻欣賞他。

  那麼就開始學了,學了以後分三個步驟,那個三個步驟很有趣,哪三個步驟呢?第一個要學會拉弓箭,這個好簡單,但是要學,第二個呢,拉開那個弓簧拉開了以後放簧,這個拉弓是把那個弓張開,第二步,這個箭,他在那弓上放箭,第三部份,射中那個紅心。那麼做這件事情,平常我們都曉得,瞄準了,對準了以後的,拿氣力來射,這個老師怎麼告訴他,拉這個弓啊,不可以用氣力用心來拉,來拉做的事情,叫他做的事情,叫他不用氣力用心來拉,如果你平常聽過也算了,如果你認真去想一想的話,這個我也舉個比例來說,比如說今天在這個地方呢,桌子很重的一張桌子,叫你把它抬出來,然後抬出去了告訴你,不要用氣力,用心來抬,請問你怎麼做,可是老師告訴他,因為他看見這張弓,這日本的弓非常的強,卻是要用心來拉,就這樣,那麼如果單單講理論的話,我們大家都會覺得很荒唐,這簡直是開玩笑,哪有這樣的事情,不過好在佛法真正可貴,就像在這個,它已經流為佛法的末端了,但是它不但有完整的理淪,而且又照看正式的理論驗證的辦法,那麼這個學射的人,就開始去學,那個老師就拿一張弓,就給他射,他自己試了一下,非常硬非常硬的一張弓,結果老師拿開來一拉,拉開了,拉開了以後叫他來,你摸摸我的肌肉,通常我們都知道,如果很用力的話,肌肉硬得雖然不像石頭塊一樣,至少像木頭一樣這麼硬,結果一摸摸上去好像棉花,請問,如果你們碰到這種情況的話,你會不會覺得很驚訝,是啊,我還那手來抬,可是我抬上去的話,就象兒戲一樣,實際上這張桌子的話,好幾百斤重,幾個人扛都扛不動,那麼他就在這兒學,當然這位老師也有講多少道理,就是告訴你怎麼做,就是一個簡單的一個技巧,我們也不彷這樣說,當我們做一樣事情的時候,現在的科技,你可以科學家,然後呢到工廠裏指導,你也可以,工人什麼都不懂,聽那科學家告訴你怎麼做,怎麼做,你也可以做出一個很熟練的工人,那他現在去學,老師也這樣告訴他,經過了一年他真的學會了,真的拉這個弓用心不用力。

  那下面一步就要放箭,第一件事情已經蠻有趣,然後放箭,那我們放箭的時候,就是弓張開了把箭搭在上面,然後呢?就這樣放,那個放箭的時候,那個因為要很穩,稍微動一下的話,那個箭就射不准,對射中那個紅心都有問題,所以他現在很強大的,要去放箭,放箭這個老師又很奇怪,說你放那個箭不要放,你不要放誰放了,它會放的,你是什麼不要你管,也就是說,我現在叫你去做一件事情,你做了然後告訴他,你不要去管,你要叫我做,又叫我不要去管,怎那麼說呢?它會做的,它是誰,老師也不告訴他,到時候你自己知道的,照著我的方法就可以啦,那經過了很長一段時候,也終於也學會啦。

  最後呢?要射中那個紅心,那射中了紅心是更妙,平常射中了紅心瞪大了眼睛,放了射進去,現在,不要看那個外面的紅心,看什麼,看你自己,看你用心,這下麻煩了,這個心,當然不是這個心,這個心看也看不見,如果我看到,看得到這樣,那個箭是在這裏,我射箭的時候是看這裏,不是這個心,他心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是大道的心,那心到底在哪里?不知道。這個真正重要的在那裏,說平常我們用心是用我們的意識作用,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是你必須做這件事情呀,它這本書上,有一個很明白的交待,必須跟無意識,無意識,我們現在做事情是不是用我們意識的,用我們的意識去判斷,那個射箭的大師告訴他,你必須把這個意識整個的拿掉,要跟無意識相應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能做得好這件事情,最後這個大師之所以讓他學會的話,有這樣的一個缺點,他前後大概六年,他看到後來實在就無法忍受,你想想看,他並不說三天五天,一天到晚照著大師,一點味道都沒有的,重複重複這麼好簡單的動作,沒道理好講,去做那件事情,特別是受過這種嚴密的科學訓練的人,一點道理都不講,叫你去做這莫名其妙的事情。

  有一天,那個老師告訴他,那你來,然後表演給他看,他那個射箭呢有一個箭廊,比如說我們演講,那個是一個講堂,射箭是一個箭廊,人站在那裏,靶子在遠遠的地方,那個地方相距六十米,然後中間把它隔開的,所以射就對那個,那天晚上,老師請他來,然後呢,他就照著儀軌,然後他就射箭,射了以後呢?他說一共射了兩支箭,射完了兩支箭以後,這個老師就讓這個學生,射的時候還有一個,到了晚上六十米天很黑,射箭的地方是燈火通明,就像今天這麼亮,對那個靶子所在的地方,黑的什麼都看不見,六十米以外,你想眼前你看這麼刺眼,看漆黑的地方當然看不見啦,這個老師射了兩支箭,然後叫這個學生,就是這個德國人,說你去看一下,他就跑到那個靶子,把燈打開,這下把他赫住了,他說那支箭正一點不偏不倚的中那個紅心,平常我們學過打靶的人知道,要想真的打到紅心很難喔,打不到的,也許你碰巧碰上的可以,你要想打上真的很難,你現在第一支箭射到紅心,妙的是第二支箭怎麼射法,從第一支箭的箭屁股刺穿了以後,射在它的旁邊,所以老師說也許第一支箭你會想有一點,那請問第二支箭,所以那學生說,這個老師啊不但射擊中了紅心,射中了我的心,所以他死心踏地跟著他去學,最後終於學會了.

  不過這個故事要說什麼,這是個哲學家腦筋這麼好,結果他用他的方法去學,中間有一度老師告訴他,你要跟我學,你必須全照著我的方式,如果不照著我的方式,對不起你不要來學。他曾經學了有一段時候,他實在無法忍受,老師用什麼方法都告訴他好簡單的都不跟他講道理,他有幾次想自己偷偷摸摸的用自己的方法,老師曉得了把他趕出去,就這樣,結果他只好完完全全的聽老師的,結果呢?妙的是我們的常識,所有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跟我們的認識是完全相反的,我們要拉這弓要用氣力,他說,不准用氣力用心,然後放箭的時候,我們想辦法用控制了放,他說你不要管它,它會放的,然後射箭的時候,不要看那個目的,心可以,結果我們做不到的,他卻完完全全的做到了,我在這裏這個故事,當你很認真的看完了以後,如果讓你們去選的話,你們會選哪一個,當然你會把它看成小說,這個我根本不相信,丟掉了,你可以,我也覺得,如果說,你拿來了,如果丟掉了,至少也可以讓你消遺一下,假如真的這個裏邊道理合適的話,請問你們選哪一個,現在不僅僅是射箭,我們做所有的東西,這是兩套不同的系統,一套是這樣做的,一套是另外這樣做的,一個呢?是這樣象射箭一樣,能夠第一支中紅心,第二支從它箭屁股進去,也就是說,能夠正確到百分之百,沒有絲毫的錯誤,在平常情況之下,一定有錯誤的,那麼請問你選哪一個,那這是非常明白的,我現在這個故事主要是要講什麼呢?主要要講的就是智識之辨,除了這個以外,它還非常重視真正的知識,就是說你要真的學好這個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真正的夠量的老師,你要死心踏地的跟著他,把你以前犯的錯誤通通拿掉,然後你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

  現在前面真的要說比較,就是把佛法真正的內涵跟科學這樣做一個簡單的扼要的對比,諸位如果說,我們自己能夠很理智,覺得了這個人生是我們值得這樣去要努力的,然後你們自己,也經過了這樣兩方面,每樣東西的利弊好壞,比較了以後你會選哪一個,我在這裏並不是一定百分之百說哪一個好,我是今天最重要的一個中心的地方提出來,諸位你們怎麼辦,所以說前面這個東西,就是說從這個故事裏告訴我們這個知識本身,它是有它一套知識,只是我們眼前還並不知道,所以佛告訴我們智有兩種,一種叫無分別根本智,一個是有分別的後得智,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原因呢?第一個要想認識事情必須你把衡准的標準要弄對這是根本,有了這個標準以後,再利用這個標準衡准世界,這個叫後來,根據這個認識的智慧去得到的認識世界的真相叫後得智,這兩樣東西圓滿的時候,你就是圓滿的人身,剛開始我跟你是一樣的,這個以前這種人身是無明,現在這個人身,叫做覺悟的覺者,我們現在稱他為佛,這個佛是印度話梵文,這個印度話的梵文,實際上呢?翻譯成我們的中文叫覺悟的人,我跟你一樣,我是透過這兩樣,所以因此這兩樣就是說它有一個正確的方法,然後經過這樣一個很嚴密的老師,你如果很認真去學的話,我們人人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剛才講的這個內涵是用這種射藝中之禪來比,那麼現在呢?

  我們佛法當中也有個標準,平常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學佛的話,一般狀態,就是說你至少有一個基本,我們對我們人生,有很多人如果說含含糊糊,糊裏糊塗,我這一靠子過的蠻好的嘛,也就是說,當然多多少少,自己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然後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會對我們世間上面有機會,或者你是主動的有機會去學,或者你在這個人生過程當中,遇見了一些挫折,或者你沒有經過挫折,只是,今天的在座在這個地方談,聽見我說起,我仔細地分拆我自己的一生,你有機會回過頭去看看,對啊?我也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啊?你也覺得對,我不應該平白的浪費,我這個無限的人生,好像表面上沒有眼前的一生,實際上這個一生是生生相續,所以我應該好好把握我的人生,來真正的解決我的問題,這樣那個時候你會看出,現在一開始並不是說,馬上叫你學佛,以至叫你去做和尚,這個和尚並不是那麼容易,再說真正的學佛決不允許這樣去做,特別的因緣不算,正常狀,是應該很理智的瞭解了以後,然後老師很認真的選學生,學生一樣的很認真的選老師,所以選就是剛才這樣的,嚴密的思辨考驗,那麼在佛法當中呢?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已經感覺到,這樣的世間的生活方式不理想,因此我覺得就要找一個,我所想像當中這麼好的,這個好的,我們要願意去跟他去學的,他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原則上面我們有時候說三點,真的時候嚴密一點說四點,你要找的跟他說的這個人,他自己本身一定對眼前,你自己關心的這個問題他解決的,比如說我有病,然後呢?我要想解決那個病找醫生,當然這個醫生本人不是病人,如果連醫生也是病人的話,你找他幹什麼,關於我們現在關心的問題,他是自己徹底解決的,才從這個實際上的實例上面,才能夠保證,我們去跟他學沒問題,就像剛在這個射箭大師一樣,告訴你,你要用心不要用力,結果他果然一射他就是用心,你才願意跟他學,第二他們不但自己解決,而要懂得道理,有很多的人他解決了,你問他,他說我是碰巧的,我也不知道,那你跟他有沒有辦法,所以他對所以能夠解決問題,是有他很完整的理論,一步一步,所以他也懂得解決這個的方法,除了這個以外,下面還要願意幫助別人,我懂我懂,對不起,我不願意幫忙你,比如我們現在看見,有的時候要有了病去找醫生,找醫生的時候,對不起我很忙,對不起,他是個好醫生,可是他不願意幫你忙,你沒有用啊?所以他要有什麼樣的心情呢?要有悲心,他真正願意幫忙人家,幫忙是這三個條件最重要的,幫忙人家還要有一個,他自己本身不分親疏,或者這個人好我幫忙你,這個人我討厭你,我就不幫忙你,那個是一個,拿我們世間來說,是一個比較嚴密的尺度,具有了這個尺度,然後你去找他這就對,所以我前面這個例子,為什麼這兩者當中,我們選擇學佛,它有這樣的一個條件,前面我們曾經談過科學,談到科學的時候,科學雖然好,但是科學控制在科學家手上,科學家不是科學,現在佛法也是一樣,佛法是在佛手上,佛是什麼?具有這個條件,那麼請問這兩者在比較之下,你會選哪一個,這都是很實在的,下面我想不細講。

  我最後剩下的一部份時間,我要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研討。平常啊,以我自己學的過程,前一段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得不到什麼效果,有的時候老師不好,固然不談,很好的老師很認真的聽,聽完了過了第二天,第二天以後忘掉一大半,這樣,一直到後來遇見很好的老師,好的環境以後他告訴我們要經過這樣嚴密的研討,那時候才發現這個非常的重要,可是真正研討的話,還是要找一些真正的能夠對內涵比較清楚的人,他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引導你,我想我今天的這個解釋,主要的到這裏為止,下一堂再談學佛裏邊細部的一步一步的內涵。


  第四講 學佛的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

  上一堂我們是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當中選學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中學佛,當然有很多理由很多理由,這個理論是主要的一個根本原因,這是絕端重要的識智,識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所有的有情,共同的認識事情的本能。拿佛法來說,心是有生命的。當然這個是以我們現在講叫有情,現在如果以科學來說,說植物也有生命,或是它們沒有情緒,但現在這個地方,有人在這裏去辨,這個我們不必去談它,知道喜怒哀樂,然後可以表達,可以反應,互相可以溝通。這樣拿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就是人跟畜生,那這個畜生應該是動物,這樣說比較更廣泛一點,除了這個以外,還有看不見的地方,上界還有天跟修羅,包括人。這個算起來屬於善的,我們稱它為善道,然後再下面的畜生,以及餓鬼,地獄。餓鬼就是鬼道,也就是我們看見很多奇奇怪怪的說鬼,鬼神之說,那麼所有這些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能,就是能夠認識事情,判斷事情,以及根據這種本能,去感受一切的苦樂問題,不管這是理智也好,情緒也好,這是它最主要的,平常我們世間說物質。心靈或者是精神,這兩個是彼此之間,互相相緣而產生作用的,這個是所有的有情共同的,假定說單單從這個上面,我們用世間的種種方法,你可以變得很聰明,瞭解的事情比別人廣,可是說來說去,這個沒辦法,這個本身它一定受一個局限,就象衡准一切事情的尺度一樣,這個尺度本身就是一個牛皮筋,這是我們世間所有學佛的人,學問無法徹底改變的,

  拿以前來說,所以我講以前是因為現在是科學時代,它主要的衡准的根本,是用儀器,古代不是,那也有一些在深入的這個心靈方面,不管是西方,東方,或者是我們稱它為宗教,或者稱它為哲學,譬如儒家,也很難說它是一個宗教,這樣,那麼像印度的這些,他也懂得怎麼樣把我們的這個心識,平常這種彈性能夠降低到最低限度,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靜坐,或者我們說meditation,那麼靜坐這個方法,在我們一般普通人的常識當中,以為佛法所專有,不是,其實不是,佛法是在學的過程當中,一定需要這個東西,但是並不是佛法專有。世間有很多宗教,乃至於哲學也用得上,至少以佛法來說,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已經有這個法門,而且佛法裏邊,也很明白的說明,那麼這個靜坐也很明白的說明,那麼這個靜坐主要的目的是幹什麼呢?就是使得我們這個心,認識的這個認識的心,能夠相對的,把它這個不安的部份,漸漸的使它平穩,平穩,但它平穩有一個極限,它沒辦法超越這個極限,因此在相對的狀態當中,他心識的這個平穩的狀態,超越了常人,但是它不可能克服它的根本困難,所以智不會不動,不會絕對的能夠產生,一個絕對的標準,所以相對的標準他有絕對的標準,他不能,他也不知道。這是佛法最珍貴的地方,現在我們既然學了以後呢?

  所以下面我們為什麼談第四講學佛心態,這個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個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一個拿佛法的標準衡量。這個世間的標衡跟佛法的標準,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說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面,還要更深入一層,才能夠學到這樣的圓滿的方法。那麼世間的狀態來說,假定我學這個東西,只是馬馬虎慮,隨隨便便,高興就去,不高興就算,一種就是我覺得有這個需要,很努力很認真地去學,很簡單,這兩樣東西的結果,一定是後者,就是說他學習的態度,是非常認真去學,這當然是。假定說兩個人,同一標準,譬如說一個是天才,吊兒郎當;一個大苯蛋很努力的學,學了半天還是天才好,你不能說吊兒郎當這個方法好。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明白,就是在同一個標準上面,這可以說大家都能肯定,沒有一點可以執著,或懷疑的餘地,所以這個世間的標準來說,那麼你學的心態必須哪一些,那麼這是一個原則。

  那麼進一步來說,學佛呢?這個基本也是要的,請問現在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以世間的標準來談學佛?這是第一部份。比如說我們念書,先舉一個例子來說,通常我們上一講曾經談過,念書好象是自己決定的,實際上呢都是因為受父母的影響而去,這樣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很少例外,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呢?我去學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目標,那麼同樣的,現在學佛也是一樣,平常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見過一句話,我對這句話是非常受用,我也願意供養給你們在座諸位。他說我們可以糊裏糊塗的來,不能糊裏糊塗的去。這話什麼意思昵?就像念書,任何一件事,我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上來,為什麼念書,為什麼做這個,如果你很認真的去觀察的話,大家很不容易找到這個答案,儘管世界上面有一些是有,可是這種特例,不在普遍一段介紹的這個範圍之內去談,所以說,前面來都是糊裏糊塗,那個世間來就是一場大夢,糊裏糊塗來,糊裏糊塗去,那也就算了,上一次談崇高的目標,而且認清楚了有這樣的差別,當然你繼續下去,如果還是糊裏糊塗,那就不對,

  像我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佛法好,因為我受了父親的影響覺得好,然後也許有人說這個好,也許旁邊你的好朋友拉著你去,去也覺得蠻不錯呀,這個地方你感受到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大家到處對立,你跑到這個地方去,這些人啊?並不那麼對立,乃至於你整個的種種的理由,這些理由原則上面以我來說,我並不否定,當然這也是一種方法,在這個地方,我們眼睛真的很嚴密的,很嚴肅的這種方式,來去談這個問題的話,就是這個崇高的目標,上次講崇高的目標什麼,就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把它安立起來,所以說這個崇高的目標,原則上面我們通常說,我為了要成就佛,佛到底是什麼內涵呢?

  今天這只是簡單的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會很認真的解釋這個問題,就是說,分兩方面來說,一個呢?就是世間的標準,說我們世間,人在這個世間上面,或者更擴大的去看,所有的有情,在世間常常我們芸芸眾生,他到底為了什麼,一般上來說,都說不出結果來,不過,透過了學佛以後,我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倒是蠻好,我也介紹給諸位,看看是不是你們諸位所要的,總共只有四個字,離苦求樂,或者得樂。痛苦的事情希望能夠遠離,乃至於徹底的解決,不管是外面物質上頭的,自己生理上頭的,精神上頭的,心理上頭的,用什麼名詞沒什麼關係,總是或者使得你感覺痛苦,使得你懊惱,這個把你拿掉,徹底的解決,然後呢?你所希望得到的好東西,究意的圓滿,而且這個並不是做夢的這種,經得起考驗的,所以這一個是我們的標準,那麼以佛法來說,要想自他究竟的利益,不僅僅是我圓滿,平常我們說希望的,要所有我周圍的一切的有情通通圓滿。拿世間的標準來看,這是做不到的,但是佛法不一樣,上一堂當中,我們舉過很多例子,像射箭的那個例子來說,世間是不可能的,做夢也做不到,可是他透過這種方法卻做到了,所以因此一開頭,下的目標就是如此,然後呢?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起見,所以我要想要達到這麼崇高的目標,那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那麼要去學習的第一件事情有要瞭解,要瞭解了才可以實踐,實踐了才成功,那麼瞭解最好的方法,是從真正的過來人,去聽聞,去學習,這樣,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學習過程當中,在這裏這個題目當中,有兩個主要的分野點,這是一開頭最主要的:
  一、 學我。二、學佛。
  為什麼叫學我呢?為什麼叫學佛呢?這兩個加以簡單的說明一下,在這個說明之前,我先運用這個古代佛門當中,那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淨土的祖師們說他是淨土的大祖師,不曉得是第八祖或第九祖,然後律宗說他是復興律門的一位大的律師,然後教下他也是學很多博通,換句話說,在佛門當中,他是真正很有修行的牽涉很廣的一位大德。因此這樣了不起的成就的人,他給我們的教誡,是可以讓我們信得過的,何況他教誡本身,也是根據經、論,不離開經、論上面。他有一次在大眾,在他的寺院,專門修行人當中,開示大眾,他就說了一長串的話,我就把他裏邊重要的幾句話在這裏先說一下。

  第一個叫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流俗就是普通的世間,流行的世俗的這種見解,你要想根據這種見解要想深入佛門沒有用,這個沒有用。

  第二個叫自信己意,不可問道。既然我們現在要去學,真正要學我們都知道,所以從好老師,為什麼要從好老師,因為我們學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既然學不知道的東西,能不能用我的想法去想?當然不應該,所以那個時候要對老師要有信仰。如果說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虛己,好好的積極學,那就可以學得好,所以自信,如果你處處地方這樣,不可問道。我們不是前面說,要想真正的學,最好的是跟老師做學問。現在你處處地方以自己的見解為做主的話,你跑得去怎麼問法,內心當中就梗在那裏,然後如果你突破這一關以後,然後你去聽的時候,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未會先會,不可語道。通常這個佛法裏邊有很多東西,有很深入的內涵,然後我一聽見了以後,覺得以為對了,我瞭解了,那種情況。實際上裏邊沒有真的瞭解,也許是聽見了這個文字以後,以你的想法去想,也許你聽見了以後,只瞭解它最膚淺表面的意義,那個真正深入的內涵,還沒有真的體會得到,所以叫未會。還沒有真的深入親自體驗體會,你以為知道了,那這個也沒辦法可想。那這是聽聞來說,還有一種,自己不是單單聽聞是不夠的,還要閱讀多看書。

  那時候有一句話叫依文解義,不可會道。實際這句話,最後面這一句話,很多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想學佛,那是一定要真正照著善知識學如法如理的道理。可是那個時候有一個很大的犯忌,我們拿了文字,以自己的看法去解釋它,這個依文解義,另外有一種說法,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如果我們真正要想學的話,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都記錄下來,那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三藏、經、律、論。真的要學非要透過三藏才能夠瞭解。那麼那個時候呢,當然跟著善知識,不過善知識不能夠一天到晚跟著你旁邊講,講完了多去參考各式各樣的三藏,但是看的時候,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依文解義,因為它裏邊有很深刻很深入的意義。不是我們這個文字,因為我們現在認識的文字是,我們對這個文字的理解,可是它究竟所表達往往是有深一層的意義,這一些我們都應該避開。

  這個法為什麼要這樣子去講,在前面學我呢?我們去學的時候,每一個人以我自己的概念去衡准這件事情,所以或者你自己心裏面有自己的想法。我舉二個例子來說,人家常常說佛法是好啊,可是你只要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學呢?然後他說你心好就好了,何必吃素呢?你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如何呢?這是非常典範的學我,什麼叫好,心在哪里?如何好法?這都是很實在的問題,所以在這裏我不去細細的去講,我們必須把後面要怎麼樣,正確的學佛的心態比較了以後,那時候回過頭來一看,你就很明白的能夠分得出來,什麼是真正學佛正確的心態?什麼是學我走上錯誤的這條道路?當剛開始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的辨別,但是漸漸的深入,自然會顯出這個效果來。所以這兩個題目,在我們真正要去學的時候,這個是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麼其次就我們談到佛法當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這個話也完全跟世間所共通的,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說入門必須要靠信心,但是進來了以後,解決問題單單信心是不夠的,原因是佛以自己的過來人的經驗,他是從他老師周圍的那些人學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然後依照著正確的方法實踐,通常我們說修行。然後經過了修行把以前的錯誤漸漸漸漸的淨除,然後自己欠缺的部份慢慢的提升,乃至到最後呢?把我們心裏的這個認識作用,錯誤的地方啊,漸漸的透過這個徹底的拿掉,剩下來的就是它的這個功能本身啦,可以達到絕對的標準,我們談那個根本智就是這個樣,所以在這一點上面,那老師只能告訴你方法,要你透過努力學習以後,變成你自己的認識智慧,集我們自己的認識的能力,那一下就轉變,它並不是另外一樣東西,前面我們不是說打坐嗎?是!當你剛開始的一副心思,這個亂糟糟的,可是你坐久了以後,慢慢的變得寧靜了,我想這個普通我們大家可以體會到,不過也許畢竟真的學佛的人不太多,就是學了佛要打坐的機會也很少,不妨舉個其他的例子來說吧!

  這個我想我們人人都有經驗,寫字這樣大概現在這個時代不會寫字的人很少吧,寫字這件事情也是一樣,老師告訴你這個字怎麼寫,一筆一劃一點一捺,你看懂了,你相信他,你才願意照著他去寫,這個是相信,然後進一步來說的話,你必須自己的練習。要花很多的時間,這當然有訣竅,當你這樣去練的時候,你能鍥而不捨練,練到後來的話,你自然而然覺得這個得心應手,一拿出來,寫出來字自然覺得很漂亮,你也說不上來,當然做很多事情,就有這種力量,他那個心裏面就會這樣產生這種功效,這當然舉個比喻來說,等到你自己能夠伸縮自如,完全控制了那個訣竅,那就是智慧。這樣,那麼所以現在呢?在這個過程當中,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前面正談學佛,需要的這個心理的狀態當中有一個概念,一開頭有一個概念是非常重要,就是說我們走這一條路,跟不走這一條路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學佛跟不學佛差別何在,這個差別很多很多各式各樣,但是這個裏邊最主要一點,這一點是最重要的,特別的好處,通常我們把這個叫做殊勝的利益,就是好處,然後這個是非常特別的好處,也許有人說,你動不動談好處,好像我們傳統的中國人往往講這個好事,要沒有什麼目的而做好事,這個是真正最高,這種話都是一個道理啦,相當於上一次講的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說,你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以後,他自己本身,那個心裏邊我們說亂的,那個動的,那個拿掉了,這個才是!而並不是說,你現在不要去分別啦,學佛的人講無分別智,你去分別他幹什麼,那我腦筋一片糊塗,這個叫無分別,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佛還值得學嗎?

  所以我們有太多的地方,把這種地方把它拿來掉,同樣的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件事情裏要的,先要想這個有什麼特別的好處,我們不要用世間認定的這種標準,如果以世間認定的標準,即使你提出來非常美的的口號,學的是我,不是學佛,佛很清楚告訴我們這樣做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那樣做你不但得不到,而且有大的害處,因為你看清楚了這個殊勝的利益以後,然後他有一個力量,推動你去做,諸位,現在我們這樣的忙碌的生活,要想騰出時間來是不大容易,何況騰出來學佛,我們周圍一定有很多人以很奇怪的眼光去看你,你現在忙些什麼?如果你去遊山玩水等等,他不會覺得,他會羡慕你。你告訴他學佛,啊?你學這個呀,我相信很可能會遇見這種情況,如果你們試試看哪,很有意思,所以,前面那本《新世紀的飲食》當中,舉一個例子,如果子女吸毒,他即使不大歡喜,有的時候還可以忍受,可是現在吃素,對他有絕對有好處,他反而無法忍受。假定我們對這種事情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沒有這種意志,這種難關就無法克服,人家都在笑你,何況你自己還要這樣的轉變過來,我今天講這個並不是講完了,我明天就決定喔,如果這樣決定佛法太容易了,

  所以第一步,我們不妨多去找一些參考的,認真去觀察,然後將前面這個都是非常重要,等到你對這個透過了我們現在獲得的,學佛那一方面正確的資料,那麼透過我們自己的思辨以後,你覺得對,沒錯,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的利益的,那個時候他自然有一股力量,除了這個力量,還有其他的後面的會談起,然後呢?你會下決心走,既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去走這個路,而前面又瞭解這有這樣殊勝的好處,那時候你要想避開,學我,跟真正走上學佛的這個心態,就遠來得容易,這些互相關聯的,並不是一個單單坐在這裏講講道理而己,所以我們瞭解這樣,然後真正開始去學的時候,又分兩方面來說,那前面就說在我們要去學這樣東西的話,有一些困難,或者我們說障礙,要把它拿掉。就像修房子一樣,並不是說馬上把石頭,木頭、水泥搬進來,要先把那個場地,把它清清乾淨,所以學任何東西,把這個困難障礙拿掉,這個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再把基礎漸漸的建立上去,乃至於最後完成。

  所以關於學佛的心態當中,我們分兩部份。第一部淨除障礙部份;這個拿了以後,然後再正面的我們需要的,這兩件事情絕對的,完全把它拿掉以後,在你學的過程當中偏重於前面,除掉那個障礙以這個為主,實際上後面的東西都用得上,漸漸開始以建立的那個從基礎提升,當你發現有過失的時候,隨時隨地再把它淨除,那麼要拿掉那個障礙,我們稱他為斷三過。這個最主要的從斷除過失方面去看,有三樣東西,那麼下面呢?另外叫具六想,正面的要具足這六個狀態,這個三過、六想。

  下面再來說一下,他有這樣簡單的說明,他那個說法當中三過,叫做覆器、汙器、漏器。這個器就是器具,他是個比喻,現在我們學佛的人,佛門當中叫做法器,或者不妨世間來說,喔,這是個人才,天份很高,或者是渾金璞玉,好好的加以栽培,將來他是個大才,所以現在這個器具本身,前面要做的把錯誤拿掉,那麼這個比喻當中,相當於說,現在我們這裏要容法的法器,譬如說,有這樣的一個容器準備裝甘露,這樣,那個器具必須要的條件,這個口準備盛向上的,所以覆器的話,現在當那個器具,假如這樣的話,那個器具倒過來就是覆器,天降那個甘露,假定你盛甘露的這個東西倒過來的話,他儘管降多少甘露,對你是一點受用都沒有,所以這個要拿掉。第二個呢?不錯,你把它向上了,它也下進去了,可是裏邊有髒的東西,結果你裝進來的話,不行,所以第二個呢?汙器,這裏邊的東西,先要把它洗乾淨,這樣,裝進來的東西,又能會裝,又不會被染汙,

  下面還要第三樣東西,不要漏掉,不要破掉,你覺得裝好了,等一下要來真的應用時看不見,發現有一個洞,所以他下面說漏器,這是個比喻,那麼他真實要說的,是說些什麼呢?也就是說,在我們真正聽法的時候,要全神貴注,注意去聽,這個跟我們前面有關,如果說我們今天,真正有心來的話,那當然曉得要學這東西絕對必須要聽聞,所以自然而然容易,專注屬耳,這個都有關係的喔,反過來說,你如果學的心態馬馬虎虎,被人家拉著來,心裏面就算你要裝個樣子,你心裏面胡思亂想,那也沒有,所以第一個專注屬耳,心是看不見的,但是他的功效,就像有形的容器一樣,這第一個要專心去聽,那聽完了以後,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那麼內心當中,我們常常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前面說,學佛學我兩個有一個差別,就是說如果說我們學佛的話,我們就想我要前面說我要學,那最好的方法是聽聞,所以他今天告訴我的方法,我就會全心全意,他後來瞭解了文義,然後瞭解了文義照著他實踐,這個心不但器具不但向上,而且裏邊非常純正的,或者我們說,這個就是內心的動機,你以什麼內心的動機去聽的,如果今天跑得去倒看看這個傢伙到底說些什麼東西,然後如果有不對的時候,我就找他麻煩,如果像這一類心情的話,那這個就是器具,雖然聽來了,可是裏邊有髒垢,就是這樣。

  所以以佛法來說,真正的內心沒有髒垢的,只有兩類。第一類呢?我要求解脫,我要曉得生死輪回當中,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真正能解決的,只有佛法當中,所以我至誠懇切的跑來學這個,今天告訴我,我為了這個目標,這是一種。但是這一種是對的,但是並不完全,並不圓滿。還有一個不僅僅是我要解決,我要學,學佛一樣要幫助我所有一切周圍的人,就這樣,因為所有周圍的人都是我最重要的父母,親人等等,如果瞭解了無限的生命的話,這個關係這麼密切這樣,而且是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這一種心理,先正心裏,那才對,也就是說這樣的動機才對,除了這個以外的話,那麼這個有問題的,這是第二個。那第三個呢?雖然具了上面這個條件,聽完了以後忘掉了,對不起,還是沒辦法受用,既然我們瞭解這個有這麼殊勝的好處,決心要走上去,那自然而然得到了這個好東西以後,我們就不會讓他消失掉。所以在所有的經論上面,特別是大乘經典,那這個小乘的經典當中,象阿含什麼等等,它不大有這種話,這個有一個原因,小乘經典就是針對每一個問題,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就告訴你兩句話,你該怎麼做,好羅;大乘經典不是,所以有比較完整的理念,而且有很多人天百萬,當然我們形容啦,就象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教授,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跟我們絕對有關係的,佛也在這種狀態當中,講了完整的內涵,我們後面的人集起來稱他為經,經論上面常常看見的有幾句話: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兩句話,包括三個意思:諦聽,諦聽同樣的兩個字重複,就很認真啊,好好的聽哪,,是實在的,因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有的時候諦聽一下,有的時候還要重複一遍,然後善思念之,這個字,也就是相對於不善,對這個內涵哪,你要去思惟,要去觀察,這個是這樣,然後你才能把佛陀或者你從的這個善知識,要告訴你的東西瞭解,這個就對應於前面第二個念之,這個念是心的念力喔,你念念放在這個上頭,這樣不會忘記,否則我們聽過了,聽過了就這樣忘記掉了,你的心念不在這個上頭,所以耦益大師,剛才所講的耦益大師,其實有很多這種大德,都在不同的地方,告訴我們這個事情,就是說,平常如果說我們不好好的,認真的去聽這件事情,那你根本不可能瞭解事實的真相,如果不可能,不瞭解事實的真相,然後你要想照著這個問題去學,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他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做注疏的時候,就專門講解,諦聽善思這幾句話。實際上,很多大乘的經上面有這個,可是我們不太懂,那麼論上面也同樣的,我們還是啊,尤其現在的人學佛,往往因為時間太多了,那麼這個祖師特別的交待,現在我要向大家介紹的《菩薩道次第廣論》,也一樣的非常重視這一點。也就是說,斷掉這三個過失,他是有憑有據,而且事實如此。這樣,那麼把這個拿掉了以後,進一步我們還要具足什麼條件呢?

  那麼這個條件因為有不同的經論上面的說法,稍微有一點差別,內容是一樣的,平常我們在漢地當中,大家以為最崇高的比如像《華嚴》,論的話像《大智度論》,《華嚴經》上面跟《大智度論》上面,是舉例了四種,然後《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提出來的六種,(具六想):于自安住起療病想;于說法師住如醫想;於所教戒起藥品想;于殷重修起療病想;於如來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現在我把這幾種通通講一下,那麼這個六種當中的前四種跟《華嚴經》跟《大智度論》一樣,那第一個是什麼,自己是病人,病了,所以自己病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病,當然你忙你的,你不會去找醫生,所以必須要自己曉得有了病才願意去找醫生,這個在第一講當中,我就把簡單的我自己一生,我也建義諸位好好的去思惟觀察這一生,主要的原因,為什麼?是透過這樣的去觀察,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人生好像沒有什麼多大的意思,會發現這種狀態,不只是如此而己進一步說,如果你瞭解人生無限的話,你會發現浪費了這個生命,也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有一點特別的感覺的話,你會急於改變你的生命,不理想的事情莫過於病,那現在呢,平常我們一般人注意病,身體的病注意,心裏的病卻不太注意,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目前這個時代的大趨勢,當我們真正瞭解了佛法以後,深信這個我們的生命,是身心互相關聯的,分不開的,這個構成一個有情的生命。而這個分不開的,構成的有情生命當中,心是一個主導者,身體會跟著他轉。但是,當然這個心會跟著這個生理,或者物質受影響,這也是事實,所以兩者是分不開的,但是主導者是心,但是我們偏偏現在只注意身體,而不注意這個心,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早一陣子,曾經聽見過不同的人,來自不同的消息,談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各式各樣的怪病,特別是癌症,這個癌症是個不治之症,現在最近幾年來,科學界發現,不要透過現在所謂醫學的正規狀,第一個是什麼?手術。然後手術完了以後,什麼叫化療。然後下面是光療,最後死路一條。就這樣,那個是什麼,那個好象《新世紀飲食》上面,也提這個事情,我現在不是談,評論這些事情,我現在從另外所見那個消息,說癌症可以把他弄好,既不要化療,也不要光療,乃至於不要動手術,我介紹你們如果有機會不妨去看看,

  我今天偶然早上翻到一本書,這本書叫《生命的重建》,寫這本書是一個美國人,他自己敍述他一生的生命是非常坎坷,中間一個生命的轉捩點在哪里呢?就是癌症,他怎麼弄好的?他得了這個癌症,然後去找醫生,醫生告訴他,這個當然在美國嘛,除了開刀別無他法。那個時候他自己已經開始接觸佛法了,開始接觸佛法以後,他就開始運用佛法的方法去治療它,所以照著方法去做,根據科學方法也體會到,特別佛法上面告訴我們的,癌症往往是嗔心,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想辦法以佛法,他已經開始學了佛法的靜坐,然後去觀想,透過這樣常常去觀想以後,他也沒有看醫生,經過了大概六個多月以後,他自己覺得身心上非常愉快,結果癌症的現象整個消失了。這本書也舉了幾個例子,這種例子,我前後大概遇見不少個,而這例子都不在這裏發生,不是由佛弟子宣傳,而是科學家報導的,很正確的有憑有據,這些人都在。這是很有趣的現象,這個病人之所以好的話,他心裏轉變噢,這要說明什麼呢?身心是互動的,真正這個生命體本身是這樣,因此我們要解決問題的話,必須從這個方面為主,然後呢?生理方面物質方面為副,因此在學這個過程當中,第一件事情要讓我們瞭解,我們的心裏有問題,當然你可以說,這好端端的有什麼問題呀?是,拿世間來說,諸位都是好端端的,不但好端端而且非常精彩的中上,我雖然不敢說一定上等人,我相信大家都在社會上肯定是中等以上。可是拿佛法來說的話,對不起,我們都是這根橡皮筋。大家都瞭解得很清楚,因為我們要達到這樣的崇高目標,因此這個關鍵真正的問題,我們是有問題的,這是第一個。

  如果當我們前面那三個過失拿掉了,再來聽聞的話,這個話我想我們聽得見,然後有了這樣以後,自己覺得有病了,那是不是。我們要去找醫生,當然這人人都如此,然後去找醫生,說要去找醫生,現在生病是找醫院的醫生。現在這樣的心病找什麼,找說佛法的法師,這個法師,比如我們現在看見一個人,剛出了家,剃了頭,這個地方叫做法師,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樣樣東西總是說好聽話,到時一剃頭說法師。我那個時候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很多那種大法師,他們稱為師,比如弘一大師,我們現在稱他為大師,法師還不夠,還要大師。我接觸的這些老人,他們聽見了說,噢,某某師,我見過這個人,只稱他為師,不會稱他為法師,這大師是絕對不會親口講的。現在的所謂的法師,他必須要什麼樣的條件呢?對三藏十二部的內涵精通,即使不是裏面有所修證,說修證的話,不但文字理論的認識,而且修證的內涵,要這樣高的程度。

  那現在退一步來說,他瞭解了以後,比如說我們現在學科學的,或者學工程的,他不是工廠裏實際上做過,可是他老師學過了以後,他把這個知識告訴別人,別人照著去做,一樣可以得到結果的,至少這個條件,稱他這個為法師。那現在要治療我們的心病,需要用這個佛法,要用佛法,需要請這些法師,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去找這個法師,這個法師就是給我們治病的醫師,這是第二個。那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特別談一下這個問題呢?因為真正的照著這個醫師以後,醫師告訴我們的要這樣,要這樣,要這樣,說有很多禁忌,說不要再犯,那應該做的事情要做。因此當我們需要去找到法師以後,那個法師一樣的告訴我們,有很多事情你不該做,不要做,那麼該做的事情要去做,那你會覺得這真是個麻煩,我們會覺得這是多餘的事情,增加我們負擔。當我們真正瞭解了這樣必須要去找,那對這樣的真正說法師來告訴我們的這個教誡就聽得見。同樣的,這個法師並不是剃了頭,剃了頭他自己都不知道,你聽他,結果昵?一盲引眾盲,這個也不對,這裏面有他正面負面兩個重要的關係所在。

  那麼其次呢?我之所以找法師,原因是為了什麼?世間的生病,看了醫師以後給藥,然後現在這個心病,我們找了法師以後一樣的法藥,治療我們的這個藥,對這個藥我們要對他很重視,要把這些問題拿掉,同樣現在對這個教誡的佛法,我們應該以很恭敬的心來聽,然後很純正的意樂去聽,聽完了以後念茲在茲,不要忘記掉,就這樣,所以這第三念是對應前面。

  那單單聽了夠不夠?不夠。下面還要照著它去做,通常這件事情我們稱它為修,修行的修,其實修行的這個修啊,在我們佛門當中專門有修,我們世間,學任何一樣東西,這都必須要的,比如我們說來念書吧,你跑到學校裏,要照著規矩,要學那些東西,把你以前的東西要改過,然後新的東西要學會,這個修,修有兩種,第一個不要的東西修改,把它拿掉了,第二個要的東西經過學習把它提升。所以平常一般來說,我們都蠻重視這個四點,也就是說照著醫師開的這個法的藥方,然後認真的跑去照著他來修行,就象我們平常病也是一樣,不是今天這個病醫生把了脈,給了藥你就好了。你要照著這個藥慢慢的吃喔,這個身體的病,那現在心的病也是一樣,所以認真的修行,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大智度論》上面,曾經有個這麼一段對話佛陀啊!你是一個了不起的,為什麼有很多人跟著你,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呢?世尊回答是這樣是沒有錯,我講的法是一樣的,然後他如果聽了以後照著去做,行!反過來不照著去做,不行!因此在這地方特別說第四點,對於醫生開給我們的這個藥方,現在這裏佛法裏面的這個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那就有成果。

  在這裏,我不妨舉一個實際上非常重要的祖師的話說一下,這個祖師就是唐朝的南山道宣律祖,在佛門當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怎麼說,他說這本書叫《淨心誡觀法》,淨是淨化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教誠,他這個老師的教誠,你現在聽了這個教誠,把這個法觀察內心,怎麼樣去淨化他,他說世間很多人,世人習多聞,未曾行一分,這是四句偈,世間很為人習慣了,學了佛還是這樣,他歡喜多聞很多,聽是聽了很多,但是聽完了要照著做的,聽了很多沒有照著去做一點點,這個不行,是我們剛開始,並不是說一吃馬上去做,但是要去聽聞,如果說聽了以後不去做的話,那很可惜,你也曉得有病,也找到好醫生,醫生也開了你的藥,然後你把藥放在櫃子裏面,放在冰箱裏面,這個病好不了。

  同樣的的道理,結果反而往往產生一個毛病,他下面兩句話,妄情取妄法,諍竟起紛紜,妄情就是我們現在心識的作用,本來法有淨化的內涵產生智,絕對純淨的這個智判斷一切,在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之前,我們的心識用佛法的標準名詞,叫錯誤的,虛妄的,叫妄情,要曉得我們現在以虛妄錯誤的心來學法,這個法本身不經過淨化,前面說過學我啊,那時候法本身就錯掉了,於是嘴巴上面講講,最後產生什麼效應呢?他說諍竟起紛紜,大家談道理,你說這個不對,我說這個對,兩個人吵半天,也許你會問,那我們討論的時候,論辨不是也是嗎?是,所以這個地方,有很多地方要認真注意,我們是為了對理路更深入的瞭解,要去認真的討論,假定說你不懂的,討論過程當中,反觀自己內心,淨化也會產生,那就是道宣律祖教誡我們的,總之在這裏特別的說,瞭解佛法,那要針對自己的病去改善,前面四個所有經論是共。

  那麼下面還有第五點,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特別提出來告訴我們的,我們要對說法法師,講法的法師把他看成佛,這一點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呢?如果說我們把他看成普通人,看成佛有什麼差別呢?對一般不信佛的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真的信了佛以後,在一個信佛的佛弟子的心目當中,佛是一個完人,他講的絕對沒有錯的,所以聽見了佛法,只有拿這個佛法,來淨化自己的,如果有這樣絕對的信心去做的話,效果就大,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否則的話,我們聽了佛法以後,像一個照妖鏡一樣,本來這個照妖鏡是要看自己的面孔,希望把面孔弄乾淨,現在很不幸,你手上拿著這照妖鏡一看,天下所有的是妖怪,有一個例外:我!就是這樣,那何況現在呢?其他人還沒關係,法師是幫忙你最重要的,你現在聽了這個法,他講了半天他也是一樣,你願意聽他嗎?實際上這是淨化我們的內涵,他可能有錯,他是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們看不見,他很重視這一點,當然這裏面有很深厚的內涵,假定條件不夠,你隨便那個法師講了,你把他看成佛,佛法裏面不主張,後面會仔細的說。

  最後一點,令正式完整的教法希望能夠久住世間,這是最後一點,這個有他深厚的原因,這一點我簡單的說一下,以後有機會再詳細的說明,因為正規的說,這個法要留在世間,必須要很多條件,我們如法的去做,願意如法的去做,法留在這裏,實際上真正的重要,後面幾講當中,順便會提起,今天關於這部份昵?我就不細說這個道理,以後如果認真的學那個道的次第的時候,會談起這個問題,我想今天就到這裏為止。


  第五講 學佛條件——“學佛應具何條件?

  今天我們接下來講學佛,次第當中的第五講。從上面一路下來,說人生的無限選擇,為什麼我們要選佛法,既然經過了這樣的選擇,當然這種學佛法就不是普通一般的。那麼請問普通一般的又是怎麼學呢?那就是說,也許我家裏邊從小帶著信佛,也許朋友說信佛好就這樣,就像有人說這個咖啡好,這個菜好,你嘗嘗看,好也好,不好也好,也許你慢慢的吃了幾次以後,吃上癮了覺得蠻好。當然不是這個樣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經過嚴密的選擇,他所需要幾種條件,上次我們講的說心態,當然主要的心態,實際上還有外面其他因緣,除了我們內心當中,最主要的應該辨得清楚去學,相應地去學,不要以我這個知見去衡量這件事情。

  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個拿掉了以後,那麼我們現在就談,再去學的時候需要什麼條件,現在這裏舉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我念書,當然假定說我隨便念個書,那沒什麼關係,反正是,假定我真正的有了,要很完整的認識具體的目標,那將來去選的時候,不能隨便一個張三李四阿毛阿狗。現在我們大家都很重視,這是完全同樣的道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說這個條件,分兩方面來說,怎麼從外緣去看呢?一個是自己相關的部分,所以這裏面開出兩種來,那麼完全要外面的,真正重要的我們說,要想學習過程當中,當然有很多的條件。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去念書,要選學校,要選什麼科系?要選什麼環境?學佛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大目標之下,請問要的什麼?

  非常重要的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說他是個過來人,因此經論上面《華嚴經》,其實不但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以佛法當中,大乘最圓滿的經來說,小乘比如《阿含》最根本來說,他們都是非常重視,重視到什麼程度呢?到百分之百要依靠善知識,請問什麼叫善知識,既然我們現在學佛,以佛法的條件告訴我們這個真正夠的上,帶我們從凡夫完全無明求生死輪回當中超脫,能夠證得象佛一樣的完整的這樣一個人格。這個善知識條件需要十種,具足了也就是最, , 好,首先把這十個條件說一下,那麼頭上三個叫戒、定、慧。這修學佛法的整個大綱,不管是大、小必須要的,第四個叫教量的圓滿輔助,第五個證量的夠標準,因為佛法如果用另外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外乎兩樣東西,理論上是完整的說明,說明了以後還要實踐,確如所說的理論上面的,一一親自驗證。

  拿我們來說,譬如說科學科技,我現在造一個非常好的或者汽車,或者太空船,或者冷氣隨便什麼樣,理論上什麼,說完了理論,還要恰如這個理論,說明它有什麼好處,如何選法,乃至於把東西給你,讓你用了以後得到這個好處,所以除了理論以後還要實踐,這個佛法,是內在修行的,所以修證,第四我們覺得教量的豐富,乃至於圓滿這第四。第五證量的通達乃至於圓滿,所以戒定慧教證二量,再下面第六個叫做德增,德就是德行,我現在做學生要跟著老師,當然這個學生有的時候剛剛開始,什麼都不懂,有很多已經有了相當條件要去找老師,這個老師比弟子條件夠高。增就是增加,這個善知識的條件比跟善知識的學生,德行要比他增加增上叫德增,這是第六。第七個老師不斷地德行增長,還要很懂得善巧的,能夠把他所體驗到的不管是理論也好,或者是實踐上頭,親自驗證,能夠很巧妙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也許有人他懂得很多道理,他又會做,要他講,講不出來,這樣的話,我們要真正跟他去學,就比較難以受用。再下面還要一個條件,叫具足悲心,他講是會講,可是他悲心不夠,對不起,你找他他不想教你,這個不行,所以他也要具足悲心,除了這個以外,講這件事情蠻辛苦的,特別是引導這樣的一個弟子。因為假定說我們現在學校裏,那好簡單,從一個凡夫引導到佛,每一部分弟子學的人都是完全不知道,而這個內涵是怎麼的深廣,所以要不厭其煩,要自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平常我們常常說,如果教一個很笨的人,對牛彈琴辛苦無比,所以這個老師悲心,要有非常大的強健的具足勤勇教導弟子這種,還要最後的一個不怕厭煩。要這樣的十個條件,這樣真正最完整善知識的條件。

  這樣的善知識條件很難找,很難找,萬一不夠怎麼辦?如果他具足一半,五種,那是中等的,也可以,這五種不是五種當中隨便選一選就可以呢?不是的,這個有他一定的次第,前面戒定慧三學是必需要的,所以除了戒定慧三學以外,還另外加兩樣東西,那兩樣呢?就是能夠通達實際上的通達,有的時候他教量並不是很豐富,可是他有內證的功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另外還有一個他有悲心,就這樣,他真有悲心願意教,他並沒有說德增,實際上這已經暗暗含在裏頭了。如果你去的時候,你比他高,當然你不會找他了,這個是中等的。
  萬一這個也找不到呢?那麼最下等的最起碼的,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德增,他那個德行一定超過學生,然後這個德的內涵,有一個真正的根本,以佛法來說,不是以我們眼光去看這事情,所以第一個條件就是德增。另外這兩個條件這都是經驗,老師平常處理事情的時候,有兩個原則,平常我們還是世間,雖然學佛法還是世間,假定說世間法跟佛法,兩者當中有衝突的時候,他確定以佛法為重。現在我們學是學佛的,遇見世間的情況,佛法暫時就不管他了,這個對不起,你要跟他去學的話,他以世間面貌跟你談這問題,你真要想學佛法這有問題的。還有拿佛法來說,佛法是講的真正的重心,是後世重於前世,這裏有他很重要的基本原則。我們簡單的來說,佛法真正重要講因果關係,這才是佛法的中心,佛法的因果不是說好簡單的,今天種下去明天就開花結果的。為什麼第一個,這是說明種因才是重要的,還有為什麼偏重於後世呢?假定說我們把這個重心放在後世,現在很多世間的名聞利益他不會動心,這情況之下他才能堅持佛法,表示他自己本身就這樣特點,是最起碼的一個基本條件。特別現在這個末法的時候,我們真的要想找十全十美的,那是非常困難的。

  更進一步說,我們從瞭解了佛法這個角度去看,特別是說明業力所感,我們如果沒有正確的多多少少有一點修行,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那不可能我們的業能碰見十全十美的。所以實際上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的話,那自己衡量,從最起碼的開始,從下進入中,然後上。這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的,就是說善知識的條件,具足善知識自己還要什麼條件呢?除了上次談的心態以外,上次說的心態是基礎,在這個上面還需要弟子的根本條件,在這裏也附帶說明一下。第一個呢,從上面斷器三過當中來談,自己內心當中放掉這個我,上次講的學我,所以他能夠心平氣和的把老師告訴我們的話,能夠取代我自己的判斷。通常我們這一點有個特別名字叫正直住,心裏放平穩,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這裏同樣的從上一次的學我,還要把這個提升,也就是透過這個基礎,老師告訴我們的話,我們才能夠確如他告訴我們的我們去聽進來,聽進來以後,還要進一步去判斷,特別的,佛法是說明信是能人,你有了這樣的心情的話,你才能夠真正談到信,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單單信是不夠的,智慧,所以要根據自己經驗到了以後去思辨判斷,所以第二個條件要是具足判斷的智慧,說看老師講的對,是不對,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說找善知識,如果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現在有很多外道,這個外道最近象這個騙局當中,常常我們遇見這種事情,報紙上常常看見的,民間鬼鬼怪怪的事情,你們不瞭解這個不行,佛法有一定告訴我們的特徵,這個理論可以用來衡准世間的萬事萬物,有這樣高明的特點在,這個就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第二個還要具足智慧,當然剛開始不行,但是我如果說隨分隨力地,不斷地去照著次第慢慢的就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應。然後還有第三個條件,內心當中有很強大的希求,希求心一心一意地想,我們常常遇見這個東西很好,可是好是很好,我的確也覺得好,但是我不想要,沒有這種心情不行。所以他們還要有強大的,我不但能夠辨別,而且我要不斷地非常強大的,就好像口很渴,肚子很餓這樣,這好東西我們才能夠受用。

  假定正規的說修學佛法,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要對善知識恭敬,這有特別的理由,有的時候,我們相應於真正的好老師,自己做弟子還要這樣的幾個條件,三個最基本的恭敬,實際上或者是明說,或者是暗暗的包含在裏頭,這個是我們需要的一個條件,雖然講弟子是屬於自己的,可是這個主要的對應於善知識講,所以這是對外面來說,另外還有一樣東西,我們如果把善知識看成外面的另外幾樣東西,對應於善知識,另外我們稱他為暇滿的人身,暇就是閒暇的暇,滿是圓滿的滿,實際上暇跟滿是兩樣東西,那麼現在這裏分別講一下,在這分別講這東西以後,也許有人問,學這個東西,善知識真的這麼重要嗎?現在我們有時候看得見,買點書看看也可以嗎,好像容或有人有這種疑問,這個原則是這個樣,假定你去學隨便一樣東西,普普通通的常識,這容或可能,可是你如果真正要學,一種非常完整的內涵,這個就大有問題。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一個即使你能夠學得到,也相當困難,我用實際的比喻,大家就可以知道,假定說真的看看書,自己就可以的話,那我想書店到處都是,學校大可以關門,對吧!因為學校的好壞沒關係,你們買了書自己看就行了,可是實際上我們的經驗不然,學校是絕端重要,這種情況也只能說是,好象相對的來說,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的話,並不一定單單這個夠,可能是乃至於說是絕對的重要。

  譬如我現在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像告訴你英文ABCD,你買了這個書你認識它,寫的時候彎彎曲曲,你曉得怎麼念,也許它注了音,你跟著注音念,念得准,念不准,實際上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這裏,如果諸位對這個有疑問,我建議你們看一本書,你這疑問整個就消除掉了《海倫凱勒傳》,她從小的時候生了一場病,眼睛瞎掉,耳朵聾掉,由此也不會講話,在這種情況之下,假定沒有好老師的話,她的一生豈不是像畜生一樣,她是情緒上的,她可以跟她媽媽溝通,那麼這種請問,小狗跟母豬是不是可以溝通,小牛跟老牛是不是也可以溝通,真正地關於,我們人間重要的深一層意義,她覺不可能學會,你們真正看了《海倫凱勒傳》就曉得老師花了多少心血,最後終於讓她曉得,老師表達的這個東西,表達一樣東西說這個叫水,這個叫什麼,這故事非常動人,因此雖然她眼睛瞎,可是她可以把我們要的知識,非常深奧的知識,透過抽象的種種方式告訴她,沒有老師絕不可能。現在我們學佛要深入的內涵,遠超過海倫凱勒所觀察的世間。說我們不要老師,然後自己摸,有這可能嗎?我想這可以讓各位自己去體會,這裏就不細說,這樣,所以在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特別是《華嚴》,說你要想真正求一切智智,最初的因緣第一個好老師,沒有好老師其他都不談。因此將來我要介紹各位學的時候,這個同樣的也特別重視,入門第一步這是重要的。前面已經說過,如果你馬馬虎虎,那本來結結緣嘛,老師要不要都沒關係,這個要分別。

  那麼現在下面就講暇跟滿,暇就是閑,我們做任何東西要有時間,如果沒有時間那就不可能,做世間的尚且如此,何況是學佛呢?因為我們稱這個,如果一個人被這幾種條件限制了,儘管得到了人身,這個人身不可能學佛叫無暇。有八種,如果在這個八種當中,那對不起學佛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有一首偈,大家可以記一下,三惡邪倒見,第一個三惡,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邪見、倒見、邪倒見,偈子上的第一句。第二句無佛生邊地,雖然生為人,可是佛不出世,的確佛是善知識,佛傳下來,然後祖師等等接下來才有,所以如果這世界上佛不出世,那雖然生為人,還是沒有用。第二個什麼叫生邊地,雖然佛出世,可是佛法沒有傳到的地方,這是叫邊地,這邊地不是說住在海灘邊上叫邊地,住在山邊上叫邊地,就是說沒有佛法流行,這個佛法需要有個條件,佛的四眾弟子在那裏遊行人間,這第二句叫無佛生邊地。第三句性馳長壽天,什麼叫性馳,就是說他這個根或者眼、耳、鼻、舌意,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這個是看得見的五根,再不然意根就是腦筋癡癡呆呆的,性馳就是五根當中不具足,要想真正學圓滿佛法不可能。

  佛法這東西要有非常多的內涵,然後要做各式各樣的跟他相應的事業,所以凡是這種東西,要想完完整整地學是有困難。最後是長壽天此為入無暇,反過來說,離此得間暇,最後一句這八種條件,這八種條件如果任何一個人,在這個所限的話,學佛是不可能的,這是暇滿當中的暇。滿呢說這八個條件撇開了,然後呢我們再進一步,還要圓滿十樣條件。那麼在這八個當中,有人會問,天不是很好嗎?通常情況之下,我們稱天上太快樂了,太快樂的人就不容易學佛,我們也看見世間人太快樂了,這個不容易學,為什麼,佛本質上就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是苦的,因為苦所以才希求要跳出這個苦,有了這個希求心才願意去學,現在你告訴我苦,我快樂得很,不行,這是一個實際上的問題。

  除了這個以外,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要想從真正的人世間超越出去的話,這個人本身有一種特徵,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整個六道當中生為人,當然特別的不算,一般普通人的素質,平均標準衡量他有三樣特點,這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第一個思惟的能力,因為佛法要告訴我們道理的話,我能不能相信它,你想想看,合不合道理,相信了以後,這要經過思惟觀察,以後去實踐抉擇,變出你的智慧,這個沒有思惟的能力不行,而且這思惟不是說馬馬虎虎的,平常如果我們簡單去看,有很多高等動物像牛羊也有,可是要想對佛法深入不可能,實際上天上的天人這個力量也差,只有人間最強盛最了不起,第二個條件叫做勇健,他有很為強悍剛決的力量。第三個梵行,有的時候我們念梵行,淨化我們很多染汙的習氣,這個只有人間有,因為修學佛法本質,就是要透過思惟要觀察,曉得這個不對,這個對,然後要去掉它的時候,這個採取的行為叫做梵行。梵行有的時候,要棄舍掉自己很多習氣,沒有勇健力量的話做不到,這個只有人當中有,所以我們得到了這個,如果不好好地珍惜,平時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再下面我們就談十圓滿,一共有十個,這個十項當中,我們分成兩種,自、他兩種。那麼先說一下,什麼叫自,第一個,人生得到這個人身,現在我們瞭解佛法以後,說我們有六道轉,以快樂來講,最好的天,修羅道也比我們人來得快樂,他的物質享受比我們好,不過他嗔心很大,他真正內心的快樂很少,福報比我們大,天、修羅、人、然後地獄、餓鬼、畜生、那現在要人當中,不但人當中,人生第二個條件,中國,那個中國不是我們說中華民國的中國,就是說有佛法所在之處,為什麼稱它為中國呢?佛法自己說這個叫中道,中間的中,它既不偏于常也不偏於斷,這斷常兩個字,當我們慢慢學下去,自然會瞭解,現在我們只是說,第一個不但要人生,生的國度是佛法所在的地方,還有第三個條件,諸根具足,就是剛才對應於人無暇當中的性馳。人生中國諸根具,業力未倒信處正。有的時候我們造了很大的業,造成業以後,這個業有種非常強大的力量,這個強大的力量,會使得你強到不可能學佛,假定說造了一種非常強盛的業,然後你心裏面一天到晚,為這個東西所把它綁住了,大家想想有沒有這個可能,我們現在沒有這個經驗,實際上這是專門指惡業來講。

  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搶東西偷盜,然後也殺人了,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就有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他跑到哪里,就怕這個員警來捉他,我們可以免強地想像得到,同樣的造了惡業以後,這種心裏面強大的力量,要想學佛是不可能的,通常這個狀態,一般的人是不太可能有,但是佛法既然說圓滿的,反正有可能他都告訴我們,下面信處正,這個是在一般人上最難的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有他自己的信仰,在座的各位來說,我現在已經信了佛,我這信處應該正確了吧,有信處,也可以說多多少少有一點,是不是真正夠得上這個很難說,還要這樣地提升,那麼什麼情況之下,才稱得上信處呢?比如說現在眼前有兩件事情,那麼如果要照著佛法,對不起,世間的事情好像擺不平,如果照著世間的事情,佛法只好放棄,真正有夠條件的人,對不起。世間的就放掉它,也許大家一聽,這樣佛法就不要學了,剛開始並不是我們這樣強大,剛開始的時候,本來是一步一步的,當你漸漸漸漸地透過這個認識以後,覺得智慧的辨別增長了,到那時候你會感覺得到,我之所以捨棄佛法,而照世間是因為在利害上面,可是等你對佛法有認識以後,你利害的價值概念不太一樣,完全不一樣。
  可是我們前幾天曾經談過,人生的一生跟人生的無限,在這兩個不同標準之下,判斷很多事情一定不一樣,所以當我們接受新的知識,漸去衡量的時候,這概念會改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信處,是指這樣的,只要我有機會接觸,漸次地深入,那時候漸漸會提升,所以我們儘管可以說,不是百分之百具足,但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欠缺,對於普通一般學的人,這樣的條件慢慢增長就可以,再下面這五樣東西,完全說從自己方面來看,我生為一個人,生在這個地方,然後耳聰、目明、然後呢?自己也沒造惡業,也有這個信心,五樣,這五樣要圓滿,然後呢?

  另外同樣有五樣,五樣屬於外面的,現在以另外的五種,我們稱他為他圓滿。第一個佛降,就是說佛降生在世間,根據我們所瞭解,一個佛法真正在世間,必須是佛在世間,佛走了,有佛法可能留在世間,可是佛出世的機會,是非常少,非常少,所以經論上面說像靈瑞花的,幾千年一現,這種花非常難得的,經過很久很久才出現一次,比如說我們瞭解的依師,依佛法來說,現在這個時代叫做賢劫,賢劫這個年代,是非常大的一個數字,非常大,所以千萬年計一共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一千個佛出世,所以這個佛出世很少的,第一個叫佛降。第二說法,我們說佛降世當然說法,對不起,不一定,有的佛降到世間來不說,或者說了以後你碰不到,第二個說法,然後呢正教住,說佛降說法正教住,正教住什麼意思呢?他不但講道理,因為佛是真正完整的成就者,他不但有完整的理論,而且有修行的驗證,還有他的弟子也一樣的,他講這個道理,能夠像他講的道理要自驗證,他自己以外還有很多弟子,也就是說說教是數量,然後正教住是證量,佛還有弟子,有這樣的一個內涵存在世間,為什麼這樣講呢?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去念書,他單單老師不行呀!還要好學校,好學校有這麼多環境在,這個也類似的。

  然後下面最後一句,這個就是他圓滿的最後一句,叫法住隨轉他悲憫,什麼叫法住隨轉呢?這不但這個法有人學,而且他能夠輾轉的傳遞下來,佛能夠把法傳給弟子,然後,弟子有了認識以後,然後也能夠把他推廣開去,最後一個什麼叫他悲憫呢?真正修學佛法,是全部精神去學的,所以他不是業餘性質,拿我們現在的在家居士是業餘性質,那麼這個跟他悲憫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看見佛世的時候,都是出家人,出家人自己全部精神跑了去學佛,可是我生活怎麼辦呢?有人招呼你,所以有人會招呼你的生活,所以就事來說,這個條件是以出家人為主的,當然以我們現在來說,我的生活無憂無慮,有人會招呼我,我全部精神空下來可以學佛,也可以這樣說,真正要想圓滿這十個條件,是不大容易,具足了這些條件以後,然後我們開始去學佛,那就對,所以這個從我們自己那方面來看的話,也可以說具足暇滿,我們通常佛法當中,有個專門名詞叫暇滿大寶,這是最最珍貴的寶貝,因為我們得到了世間這種最珍貴的寶貝,根據傳統以前古代的說法,或者佛經裏面講最珍貴的叫做什麼呢?如意寶,我們中國人叫聚寶盆,說有這麼一個盆哪,然後一放的話,你把那個金銀財寶放進去,它就長得滿滿的,如意寶的話那更好,說拿了這個東西,你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我們現在說要飛機,汽車,輪船,我要飛機,那寶就飛一個飛機出來了,你要鈔票,鈔票就出來了,就這樣,照理說我們的這個東西雖好,不能幫助你解決痛,不能幫助你不要老,不能幫助你不要死,死的時候這個別人的呀。但是佛法不是,透過這個整個問題,徹底能夠解決,請問哪一個好?但是學佛要想學好,這些條件是必須要的,所以佛法當中給他一個專名詞叫暇滿大寶,這個有無比的意義,而這個東西又非常難得。

  當我們瞭解這特點以後的話,我們會很珍惜這個機會。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是以前的呀,現在這個時代,還要加一樣東西,佛是沒講,可是,很多現在的這種的大善知識就告訴我們,現在叫第九無暇,因為無暇經上面只告訴我們八樣東西,現在多了一樣東西第九,第九暇是什麼?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大家都說進步了,進步了,的確是物質上面的進步,這個是絕對的事實,不過它只是偏重於物質,精神是不是同樣的能夠進步,大成問題。因此,特別關於心靈方面提升,非常欠缺,而所有的人都被這個東西綁住了,如果說我們的物質生活必須如此,那也就算了,實際上並不一定必須如此,因此我們要到一個溫飽。我覺得以前的人,一年三百六十天當中,大概忙上一半就可以過得很好,現在我們三百六十天,天天忙還不夠。以前的人忙通常情況之下,稍微忙一點就行了,現在人忙,一天要十幾個小時還不夠,上班忙完了下班還要忙,腦筋還是不停。所以實在很難講,到底是什麼樣,因此專門修學佛法的那些,這些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就特別說明,現在這個時代是第九無暇,也說明我們現在學佛真是難。

  那也許這樣,那既然這樣難那就不要學了,不,他有個特點,假定我們真正懂得了這個好好的佛法,那現在雖然是說學佛是極端的困難,假定我們懂得這個特點以後,善巧的運用,這個時代對我們,就是另外一個叫時大,大就是很大的,這個大字是好字來講,就是現在這個時代,對我們是個大好機會,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佛法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原則,特別的原則就說我們根據這佛法來去做,其實這個原則,是通於所有世間的,就是以前我們的錯誤,慢慢的把它淨除,然後我們須要真正的建立,這個新的知識要慢慢的增長,要做這種事情要利用機會,這個機會我想大家都懂得,那麼這件事情,佛法特別講的就是,如果受用的人越多,那你產生的效果就更好。其實我們不妨這樣說吧,比如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商業時代,當我有了這個產品以後,這個產品需要的人越多,那我的銷路越好,我這個生意越好,賺的越多是吧。現在我努力在佛法上面去做,如果這樣去做,能夠更多人受用的話,那對我來說,我積的資糧就最大,傷害更多人我的罪障最大,現在幫忙很多人去減除這個,改善他的話,也就對於佛法當中來說,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最好的機會,當這個時代人人被它所綁,轉身不過來,我居然能夠找到一條路,幫忙人家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這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為什麼現在我周圍有很多同學,我跟他們建議,依照著佛法,把佛法運用在我們周圍,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乃至於必須依靠在家的身份。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善巧的瞭解的話,就算懂得了佛法,第九無暇也難克服。但如果我們真正瞭解了佛法,照著有圓滿次第的佛法,好好去做的話,那我們反過來,卻把這種惡劣的時代,變成個最大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那麼上面簡單的說明的話,就是說明說這個暇滿的特點,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呢?現在我們要想好好的利用,仍就從這兩方面來談,前面我們說,依止善知識非常重要,那麼依止善知識,自己須要這幾種條件,這個是比較簡單扼要的說明,如果我們更深一層去談呢?第一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理,什麼樣的概念,去依止善知識。第二呢?根據這種概念應該怎麼做法,那麼這個概念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內心當中,調整我們的心理,這一點對我們眼前是非常重要。我舉一個簡單的事實,做一個比喻,中國古代對於老師非常尊敬,所以中國人說天地君親師,所以我們稱尊師重道。現代人不是,現代人感覺老師一個教書匠,那好像木匠、泥水匠一樣,乃至於到後來他來教我,他因為賺我的錢,所以覺得是這樣的。這種心理不妥當,這樣,它這個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在,所以內心當中,我們應該有一種轉變。根據《華嚴經》上面講到的話,那開出來的條件非常多,特別是華嚴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後來,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這兩位,這都是大菩薩,就告訴他依止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怎麼樣?

  那第一個開頭的叫孝子心,這裏現在把他濃縮起來,最重要的分成四個大項,九種狀態。這裏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個叫孝子心,那個孝子心什麼個狀態呢?凡是真正孝順的孝子,他心裏一直想,父母要他怎麼做,他一定會照著父母的做,他不會我要怎麼做,這種狀態跟現代的整個社會是不太一樣的。現在社會上究竟怎麼,我也不太清楚,不過普通的聽見一句話,父母辛辛苦苦的帶孩子,經常聽得見父母說,忙了一生還不是為了孩子,好象父母是為了孩子,可是這個孩子,就是到了每一個階段以後,有一個判逆時期,好象這是當然的。到底怎麼樣我也不懂,不過拿佛法來說,這種狀態是可以避免,而且應該避免。當然假定說,這個小孩子本來就是這樣,那等他不叛逆時再來談佛法,那麼現在這裏的孝子心,是要這樣的條件,進一步我們問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拿現在這個時代來談,這件事情好像有點說不通,那當然拿我們的科學,偏向於這一方面來說,你在這個角度上面去看,可以。可是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上去看,那就不太一樣。

  所以我前面曾經舉一個例子,說海倫?凱勒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她住在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裏邊,你現在要從老師那裏得到這個的話,如果說你自己的意見不放棄,老師的這個概念能傳到你的手上嗎?不可能,所以你必須完全放棄了,要揣摩他,然後呢她也會講話,他並不是聽見,她用她的手摸老師的發音狀態,她必須完完全全揣摩老師怎麼講,用這種方法才能夠表達,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話,那個佛法你必須放掉我們自己才去學。另外還有一本好書,所以我常常願意介紹人家《射藝中之禪》,我好象前兩天講過那個故事,對吧,這個很明白,如果這個德國人不能放下自己的想法身段,他能不能練到他老師的絕藝,他永遠不可能。他就說:老師的兩箭不但射中了靶子,也射中了我的心。他本來老是放不下,被老師一射好呀,我死心塌地,那個就是充分說明孝子心,第一個是孝子心。那麼這個特點說明什麼呢?就是一定要放掉我,也就是上次講的,絕對不能學我,應該學老師,那麼現在這個老師,告訴我們的就是學佛,這是第一個狀態第一個心。

  第二個狀態跟這個老師學呀,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你學得覺得太辛苦了,不想學了,這個不行,所以要有很堅固的意志,那麼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叫金剛心。金剛是什麼,金剛是所有物體當中最硬的東西,它能夠破一切東西,而不被一切東西所破。所以我們現在跟著善知識學,不被一切所動,而要能破掉眼前外面對我們的一切障礙,那我們才學得上去,這是第二個條件。

  那麼下面第三個條件的話,這個是大地心,就是我們要承受老師的教誡,然後要學了以後呢?因為佛法不但理論上面要學很多東西,學了以後還要照著去實踐,我們內心當中應該有這種承擔願意學的心,這樣所以要有這個,內心當中有堅強的意志,要願意學好,像佛一樣要負擔各式各樣學習的困難,那麼為什麼叫大地心呢?這個負擔的心要像地一樣,別的東西他壓壓會壓垮,房子會垮掉,我們人當然會垮,鋼鐵也會垮,可是大地永遠不會垮,你怎麼壓上去,它不會垮,這樣,這個特點,我們也應該把握住,那麼再下面呢?負擔了以後怎麼辦呢?負擔了以後有幾樣東西,那就是說那個真的照著去,一步一步去實踐。

  第四個叫鐵圍山,是佛經當中說的故事。說在這個裏面這個山,不管你產生什麼狀態,這個鐵圍山不會動的,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不管任何受了很多苦惱絕對不會動搖。

  那麼再下面,就世間的傭人這樣的心,傭人就是告訴你什麼髒東西你要去做,那真正我們去跟老師的時候,這種要去掉那個傲慢心,這樣。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因為跟著老師被老師呵斥,或者什麼,不要覺得慚愧,不要覺得懷疑,下面呢?

  另個一個叫除穢人,比如現在下水道大小便,他就專門幫忙清理這個東西,都是處理髒東西的,就這樣,然後特別是印度,因為佛出世在印度,處理這種事情,這種人的身份都有比較下賤,我們現在覺得很高貴,為什麼呢?這個心裏面那個傲慢的心要拿掉,在真正善知識前你就很謙卑,所以佛門當中有一句話,我慢高山,法水不入,自己覺得很神氣,很高,就象高山一樣下了水,那山上的水都流掉了,這樣,一定在山上窪裏,那水蓄在那裏,意思就是說,我們心裏很謙卑,然後不管什麼東西,我們能夠承受它。

  再下麵呢?就象車,車能夠載任何東西,所以換句話,這個自己的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的事情不怕難,我們都勇於承擔,像我們搬一樣東西覺得很重,放在車子上的東西不會覺得重,要有這種心態。還有如犬心,這個並不是真的像做狗呀,說事實上有的時候,會來責備我們一樣,可是我們瞭解到,真正夠善知識,他真正的用心,他是幫我們忙,在特別的情況之下,他用這種責駡的態度,但是他心是心,這個我們要瞭解。所以我們看那狗,那個主人不管他罵,罵完了怕怕的躲在那裏,罵完了搖搖尾巴又過來了。所以如果說,諸位真正去看那個經典,比如《華嚴》上面很說明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就特別歡喜藏傳有本書,叫做《密勒巴尊者傳》,這個裏面就充分說明,一個弟子跟老師學,他那心邊的九心,是完全具足。

  那麼最後一個如船心,那個船跟車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車是有路的,船沒有什麼路,在海裏面,哪里都可以走。所以這師長告訴我們的事情,也就是給我們的擔子,不管你朝那個方向做東西,我總會去做,從不厭煩。

  那麼前面講這幾個,四個條件,第一個親近善知識,需要以老師的意見為意見,放掉我自己的意見,那時才會體會得到,當你體會到的時候,正好一步一步的來,慢慢的改掉它,然後這種心態要強到什麼呢?強到象金剛一樣,我願意學佛的心態,可以擋住一切,而不會被小小的境界所擋住。然後有了這樣的心態,願意去承擔老師交待我的所有東西,他告訴我的理論我要學,學會了我要去實踐,我願意去做,這樣負擔他的事情,那麼負擔他的事情,真正去做的時候,分下面這幾樣次第,這個內心當中要有這種準備,現在並不是說,我一口氣準備好了,去親近善知識,我們要瞭解,有了這樣的認識,去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在不斷的親近當中,不斷的練習當中,這種能力會提升,當我們這個能力提升的時候,這個人在不斷的增長,那麼現在這個內心當中,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我們怎麼去做呢?

  它這個裏邊又告訴我們幾樣東西,這都是真正修學佛法,我們必須應該知道的,現在真正照著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去做了,兩樣東西非常重要,第一個對老師要信心加強,平常講我們信了,可是當我們拿這個十圓滿當中的信處中,這標準衡量的話,對不起,不夠,佛經上面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不要你百分之百的圓滿,本來這樣東西都是學習的,所以等到你真正跟到老師了以後,第一件事情,要學習增長你的信心,對信老師,那麼這個分兩個方面來講,要分兩方面,當然你信的時候你有一個標準,拿佛法來衡准老師,拿老師告訴你的佛法,兩個互相比較,所以我們為什麼佛門當中稱法師,法師,他是老師,他這個老師自己是依法能夠修行而增長的,我現在從他那個地方修學佛法,所以這個老師,以法的標準來衡准,可是這個法不透過這個老師,是沒辦法真正使我們學到的。你懂得了這個特點,要曉得對老師要生起信心,在這時有兩點,有二點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平常我們這個對佛門當中來特別的強調,說他夠條件,那我相信他,他現在條件不夠,那我怎麼相信他呢?有人會這麼說,現在有一個實際上的問題,說他夠不夠條件,可能夠可能不夠,你怎麼曉得他夠,怎麼曉得他不夠,是不是要一個衡准尺來衡准他,假定你條件不夠的話,你能衡他嗎?不能衡准。那麼現在,既然你要學的東西,跟他學,那表示你比他差,你比他差,你能衡准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應該這樣的想,就是說我們先相信他,他因為是講,所以我們並不僅僅是說,依靠了這個善知識就夠,善知識一定要講,一定的法,這個法本身呢?就是佛告訴我們的,所以在講的內涵,可以反復的來校正,這樣的校正以後,自然而然我們會產生,比較完整的一個認識,然後為了對他的信心起見,我們還要強調一點,觀他的功,念他的恩,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當你看見這人對你有功有恩,你就想到其他的,沒有什麼問題,反過來說的話,你很容易觀過念怨,你跟著他一天到晚觀過念怨,你心裏一天到晚嘀咕的話,你怎麼能夠跟他學呢?所以簡單的來說,這個內心當中,我們要真正這個條件,整個的來,以外要對他有信心,不斷的觀他對我們的恩,功就是他告訴我們,沒有這個我們是不可能思,這是我們這一次要講的簡單的內涵,好,今天就到這兒為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