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4 10:47:10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4 10:45:51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58-2講)
卯四、由修習故毗缽舍那成就之量
第四修觀成就之量。如是觀慧觀擇修習,乃至未生前說輕安,是名隨順毗缽舍那,生輕安已乃是真實毗缽舍那。輕安體相生起道理,俱如前說。在未生起由觀察力所生的輕安之前,類似毗缽舍那,但是並非真實的毗缽舍那。直到了生起由觀察力所生的身心輕安的時候,這時候的觀慧,才是真正的毗缽舍那。至於身心輕安的定義,還有生起輕安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勝利等,在之前奢摩他的時候,已經說到了。
又奢摩他先得未失,亦有由彼所引輕安,故非略有輕安便足。那不同點是什麼呢?因為之前奢摩他的時候,已經有身心輕安,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混淆說,什麼是由止力所生的身心輕安,什麼是由觀力所生的身心輕安。所以宗大師說到了,「非略有輕安便為滿足」,要有一個未曾有過的身心輕安,而且非常強烈能夠讓我們明顯的知道,這時候才能了解到這是由觀力所生的身心輕安。而且獲得了這種身心輕安的話,從此以後,觀力絕對不會去損減止力或者是住力。以前在觀察的時候,觀察過多,止力或者是住力可能就會減少。可是獲得了由觀察力所生的身心輕安,不只不會減損止力以外,更多的觀察反而會帶來止力或者是住力的幫助,具有這一種的勝利功德,爾時就已經獲得了由觀力所生的身心輕安了。
若爾云何?謂修觀察,若由自力能引輕安,此後乃名毗缽舍那。緣盡所有性及緣如所有性,二種毗缽舍那,得限皆同。如解深密經云:「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行影相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慈氏!非毗缽舍那,是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即於如所善思惟義,內三摩地所行影像,勝解觀察,乃至未生身心輕安,是名隨順毗缽舍那所有作意。若時生起,爾時即名毗缽舍那。」(551頁)此說緣於盡所有性,成奢摩他、毗缽舍那及雙運等,與緣如所有性相同。若由自力能引輕安,則亦能引心一境性,故由觀慧思擇自力而能引生心一境性,是由已成正奢摩他所有功德。如是善成奢摩他者,由修觀察亦能助伴正奢摩他,故不應執凡修觀察,住分損減。
又成不成緣如所有,止修觀修毗缽舍那,謂由是否隨於一種無我正見,獲得無謬清淨了解緣彼而修,而為判別,非餘能判。生起奢摩他、毗缽舍那的生起的過程,或者是其餘身心輕安的勝利功德,無論是緣世俗諦或者緣勝義諦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要依由他的所緣境,而受到這個差別。所以止觀雙運成辦的時候,由觀察力能夠形成正奢摩他,由安住力能夠輔助觀察觀察力,這時候就是獲得了止觀雙運。
為由何等不能判別?謂修習故,心境二相粗分皆滅,如淨虛空,心具顯了澄淨差別,如無風燭不動久住。意識所現內外諸相皆覺如虹或如薄煙,久住彼相。又於意識現起一切所取境界,注心觀察皆不忍觀漸趣隱沒。又彼先從粗相外境,色聲等上,如是顯現。次漸修習,內心了別領觸等相亦漸離脫,於彼住心皆不堪住,雖有彼等境相現起,然非獲得,通達無二真實正見。所以如同上述所念的這一段,雖然有透過了止觀雙運,會產生這些不同、不可思議的、或者不共的,未曾有過的,這些種種的覺受,可是這種的覺受,不能足以證明說我們就已經通達空性了。
又彼諸境,現為杳茫,亦全不能立為通達中觀所說如幻之義,以於正見心未趣向久修住分,皆有如是境相現故。如幻之義要如前說,依止二量乃能現起:一、決斷無性理智定解,二、顯現難遮名言量成。色等諸境於意識前,現為薄淨似虹霓者,是離所觸礙著之相,及雖無礙而甚明顯二相聚合。此定解中。全無無性真定解故,是將所破自性,與質礙觸執二為一,假名無自性故。
還有獲得了止觀雙運的時候,依由身心的一個氣脈,獲得了初相調伏,所以會有一種如同夢幻泡影的一種感覺存在,見諸法的時候。所以這時候的夢幻泡影,並非是幻空性的意思,並不是說已經通達空正見了,已經通達空性獲得空正見。至於虛空性和幻空性的這個幻空性的道理如何?什麼叫做如同夢幻泡影呢?什麼叫無有自性,但如夢幻泡影的意思呢?之前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一定要透過觀察慧,而不是未經觀察,依由奢摩他、毗缽舍那的這種觀修調伏身心氣流之後,而產生一些未曾有過的覺受這叫做空性,沒有經過觀察,是不可能獲得空正見的。所以在此就決定了,說到了這些上述所說的種種覺受,不能形成證空性的理由。
(552頁)若不爾者,許彼即是中觀所說如幻妄義,見如虹霓薄煙之事,應不於彼起諸分別,執有自性,以於彼事所起定解,即是定解境無性故。又凡取其質礙觸事,應不於彼引無性解,以取彼事即是妄執有自性故。所以由什麼可以知道呢?而出定的時候,再去看同樣的事物,會不會產生自性執著。這樣馬上回憶,當時候在修止觀雙運的時候,那種如同夢幻的感受,會不會去傷害自性執著就可以知道了。是故色等如是現時,現為微薄澄淨等相,非能破壞執實之境,故亦非是如幻之義。若已先得清淨正見未忘失者,容現如幻,前已廣說。
善知識阿蘭若師所傳諸道次中,關于引生空解道理,曾作是說:「先修補特迦羅無我,次於法無我義,若念正知攝持而修,若時太久,念知難攝,時沈時掉利益極小,故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座之中各分四座,一晝夜中修十六座,尚覺明了感觸之時,即當止息。」由如是修覺修未久,然觀時間日時速逝,是攝心相。若覺久修觀時未度,是未攝心,攝持心時煩惱輕微,自覺一生似無睡眠,次能一座經上午等。爾時生定能具四相,一無分別,謂住定時,雖息出入皆不覺知,息及尋思至極微細。二明了,謂與秋季午時空界,明了無別。三澄淨,謂澄如杯中,注以淨水置日光下。四微細,謂住前三相之中,觀外諸法細如毛端了了可見。如是隨順無分別智,然若觀待無分別智,則此自性仍是分別,說名顛倒。辨中邊論云:隨順為顛倒。」如辨中邊論,說諸異生修習空性,其最善者,亦當立為隨順顛倒,故雖未生所餘眾相,若修前說無謬正見,是名修習無我之義。若未能修決擇無謬正見之義,縱有四相不能立為修諸了義,是故是否修如所有義,如前所說。如修彼故,後現如幻亦如前說,應當了知。所以縱使獲有之前所說的奢摩他的無分別、明了、澄淨、微細的,這種非常殊勝的覺相,可是也不能安立為是通達空性。所以通達空性的內涵,在之前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我們應該反覆的去思惟。
寅三、學雙運法
(553頁)第三止觀雙運法。如前成就止觀量時所說,若先未得止觀二法,無可雙運,必須先得止觀二法。此復初得毗缽舍那即得雙運,其中道理,謂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觀察。論於此中亦說漸生力勵轉等四種作意。若時生起,如前所說第四作意即成雙運,此謂修習觀察之後,雜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時所得,則成雙運。如聲聞地云:「齊何當言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觀法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觀法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齊此名為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修次下篇云:「若時由其遠離沈掉平等俱轉,任運轉故,於真實義心最明了,爾時當緩功用而修等捨,當知爾時是名成就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何故彼名雙運轉道?答:由未雙得止觀之前,唯以觀慧修觀察力,不能引生無分別住,止修觀修必須各別功用修習,得二品已,即以觀慧觀察之力,便能引生正奢摩他,故名雙運。所以在此也很詳細的說到了,在未證緣空毗缽舍那之前,已經獲得了緣空奢摩他之後,在未證緣空毗缽舍那之前,可以作個別的一個觀修,直到了由觀察力生起了身心輕安為止。依由觀察力生起了身心輕安之後,這時候觀察力不會傷害止力或者住力;止力、住力也不會傷害到觀察力,兩者能夠互相輔助的情況下,來去更深入的,不只是安住,甚至於看得更清楚所要緣取的這個境的話,這叫做雙運的意思了。此中觀察,即是毗缽舍那,觀後安住即奢摩他,其殊勝者謂緣空性。
(554頁)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云:「從是之後,即緣有分別影像,若時此心無間無缺,作意相續,雙證二品,爾時說名雙運轉道。其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為雙運,謂具足更互繫縛而轉。」無間缺者,謂觀察後不須別修無分別住,即由觀修,便能引生無分別住。證二品者,謂緣無分別影相正奢摩他,及緣有分別影相毗缽舍那,二品俱證,然非同時,謂即觀修作意無間相續而證。於是有人問到,若爾,前說成就奢摩他後,即由觀慧修習觀察能引住分,豈不相違?答:若未成就奢摩他前,數數觀察雜修止相,定不能成正奢摩他。若已獲得奢摩他後,如是雜修正奢摩他答可得成,前文為顯如是差別,故不相違。
也就是他方問到,在奢摩他之後,你不是說觀力會傷害到住力嗎?但是你又說透過觀力可以幫助住力,這不是相違嗎?於是宗大師在此回答到:這不相違的。未獲得奢摩他之前,如果止觀兩者間雜而修的話,絕對不能夠成辦奢摩他的。可是奢摩他獲得之後,如果只有觀力,沒有任何止力的溫習,那會失壞住力,所以會失壞奢摩他。但是如果是間雜而修的話,不只不會失壞奢摩他,反而由此間雜而修的緣故,才有辦法生起由觀察力生起的身心輕安。由這種的身心輕安,因為身心輕安的生起,所以由觀察力的身心粗重為性的斷除,所以此時觀力不再傷害住力或者是止力了。如同前文所說的非常明顯,具有這一種的特殊功德,因此沒有相違。
又將成就毗缽舍那,其前無間由觀察修,有時能引專注一趣,前亦思彼。今此宣說毗缽舍那未成之前,以觀察修不能引生無分別者,除彼例外,意取其前未能成時。總其未成奢摩他前。觀察之後雜修止相,不能成就正奢摩他。若已成就奢摩他後,毗缽舍那未成之前,觀察自力不能引發堅穩安住專注一趣,故以觀慧數數觀察,即由觀察而能引得堅穩住者,要得毗缽舍那乃有,故亦從此建立雙運。是故唯於未壞堅穩無分別住,兼能觀察無我空義,猶如小魚游安靜水,不當誤為止觀雙運。如是止觀雙運之理,應如彼等清淨論典所說而知,餘增益說,非可憑信。由此等門而修止觀,雖尚可分眾多差別,然恐文繁故不多述。
這以上就結束了毗缽舍那的內涵。現在講到整個道次第的一個總義了。
(555頁)今當略說道之總義,謂於最初道之根本,即是親近知識道理,故於彼上當善修鍊。次於暇身,若起真實取心要欲,彼從內策令恆修行,為生彼故當修暇滿。次若未滅求現法心,則於後世不能發生猛利希求,故當勤修人身無常,不能久住,死後流轉惡趣道理。爾時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誠信三寶功德,安住歸依不共律儀學其應學。次於業果當由多門引發堅固深忍信解,是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滅十不善,相續轉趣四力之道。
如是善修下士法已,當多思惟,若總若別生死過患,總於生死令心厭捨。次觀生死從何因生,當識煩惱及業自性,發起真實樂斷之欲,便於真能解脫生死三學總道,能引定解,特於所受別解脫戒,當勤修學。
如是善學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墮落三有苦海,眾生皆爾,應當勤修慈悲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若無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無基而建樓閣。若相續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當如儀受勤學學處,堅穩願心。次當聽聞菩薩所有諸廣大行,善知進止,發生猛利樂修學欲。發此心已,當如法受行心律儀,學習六度成熟自身,學四攝等成熟有情,尤當勤猛捨命防範諸根本罪,中下纏犯及諸惡作,亦當勤防莫令有染。若有誤犯,應勤還出。次當特學最後二度,故當善巧修靜慮法引發正定。又於相續當生清淨遠離斷、常二無我見,得彼見已,應住見上善知清淨修法而修,即於如是靜慮、般若立止觀名,非離後二波羅蜜多,而為別有。故是正受菩薩律儀,學彼應學從中分出。
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修彼等時,亦當聰利,令心平等,謂於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如是若心不樂修行,當修暇滿,若著現法當修無常,惡趣過患以為主要。若覺漫緩所受佛制,當自思惟是於業果定解劣弱,則以修習業果為主。若於生死缺少厭患,求解脫心則成虛言,故當思惟生死過患。若凡所作,皆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則斷絕大乘根本,故當多修願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儀,學習諸行而覺執相繫縛猛利,當以理智,破執相心一切所緣,而於如空如幻空性,淨修其心。若於善緣心不安住為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是諸先覺已宣說者。以彼為例,其未說者亦當了知。總之,莫令偏於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557頁)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應如何學慧性毗缽舍那之法。
現在我們翻《道炬論》。
60、由咒力成就,静增等事業,及修寶瓶等,八大悉地力。
獲得了緣空奢摩他和止觀雙運之後,那就應該要去學習密乘了,所以第61句的時候說到:
61、欲安樂圓滿,大菩提資糧,若有欲修習,事行等續部,所說諸密咒。
62、為求師長灌頂故,當以承事寶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師長心歡喜。
63、由於師長心喜故,圓滿傳授師灌頂,清淨諸罪為體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64、初佛大續中,極力遮止故,密與慧灌頂,梵行者勿受。
65、倘持彼灌頂,安住梵行者,違犯所遮故,失壞彼律儀。
66、其持禁行者,則犯他勝罪,定當堕惡趣,亦無所成就。
67、若聽講諸續,護摩祠祀等,得師灌頂者,知真實無過。
68、燃燈智上座,見經法等說,由菩提光請,略說菩提道。
這以上就結束了《道炬論》的這個口授傳承。
辛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第二、特學金剛乘法。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論說,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為過上,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淨續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次當聽聞、了知、守護爾時所受三昧耶律。若為根本罪犯染著,雖可重受,然於相續,生道功德最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又當勵力莫犯粗罪,設有誤犯,亦當勤修還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無彼者,則如牆傾,諸危屋故。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此說全無上、中、下品三等成就。無上瑜伽續說,若不守護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實,此三雖修終無成就,故若不護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極漂轉咒理之外。
若能如是護三昧耶,及諸律儀而修咒道,當先修習堪為依據續部所說,生起次第圓滿尊輪。以咒道中不共所斷,謂於蘊、處、界執為平俗庸常分別,能斷彼者,亦即能轉外器、內身及諸受用,為殊勝事生次第故。也就是所謂的本尊瑜伽,在此最主要破除的就是凡夫的相執。如是善淨庸常分別,一切時中恆得諸佛菩薩加持,速能圓滿無邊福聚,堪為圓滿次第法器。其次當修堪為依據續部所說圓滿次第,棄初次第,唯修後攝道一分者,非彼續部及造彼釋聰叡所許,故當攝持無上瑜伽圓滿道體二次宗要。此中唯就彼等諸名,略為顯示入咒方隅,於諸咒道次第,應當廣知。能如是學,即是修學總攝一切經咒宗要之圓滿道體,令得暇身具足義利,能於自他增廣佛教。
能觀無央佛語目,如實善達一切法,能令智者生歡喜,由親諸修如斯理。
知識初佛妙音尊,善歸依故是彼力,故願善擇真實義,彼勝智者恆護持。
(此頌原文四句每句十九字故分八句譯之)
南洲聰叡頂中嚴,名稱幡幢照諸趣,龍猛無著漸傳來,謂此菩提道次第。
盡滿眾生希願義,故是教授大寶王,攝納經論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說海。
此由然燈大智者,光明顯揚雪山中,此方觀視佛道眼,故經多時未瞑閉。
次見如實知聖教,宗要聰叡悉滅亡,即此妙道久衰微,為欲增廣聖教故。
盡佛所說諸法理,攝為由一善士夫,乘於大乘往佛位,正所當修道次第。
此論文言非太廣,一切要義無不具,雖諸少慧且易解,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難通達,我乃愚中最為愚,故此所有諸過失,當對如實知前悔。
接下來是講回向。
於此策勤有集積,二種資糧廣如空,願成勝王而引導,癡蔽慧目諸眾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在未成得圓滿果位之前,正覺果位之前。願為妙音哀攝受,希望由文殊師利大悲攝受我。獲得圓滿教次第,不是學一道分,或者是一方教而已,而是圓滿的教法。正行勝道令佛喜,所以我不只能夠聽聞學習以外,我還能夠如實的修學,而作出令佛歡喜的事業。
如是所解道中要,大悲引動善方便,除遣眾生冥闇意,長時住持佛教法。也願此功德能夠使我生生世世,在文殊的攝持下,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作利益有情眾生之事業,願教法能夠長久住世。
聖教大寶未普及,雖遍遷滅於是方,願由大悲動我意,光顯如是利樂藏。所以你看大悲心真的是初中後唯有善行,唯有利益而已。從這三個偈頌文,我們就可以看到,一開始希望文殊師利由大悲來攝持;之後利益有情眾生的時候,也是以大悲心來利眾;為了能夠弘揚聖教,也是以大悲心來弘揚的。所以悲愍心、大悲心的確是初中後皆為善,唯有善行,皆是善行。
從佛菩薩微妙業,所成菩提道次第,樂解脫意與勝德,令長修持諸佛事。
願編善道除違緣,辦諸順緣人非人,一切生中不捨離,諸佛所讚真淨道。
若時我於最勝乘,如理勤修十法行,爾時大力恆助伴,吉祥德海遍十方。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能往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圓滿開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謂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訶薩埵,彼之紹師精善三藏,正行法義,拔濟眾生,長養聖教,寶戒大師,及因前代持律師中,眾所稱歎賈持調伏。(號精進然)。彼之紹師智悲教證功德莊嚴,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勝如幢,第一律師嗉樸堪布寶吉祥賢,並諸餘眾誠希求者,先曾屢勸。後因精善顯密眾典,珍愛三學,荷擔聖教無能倫比,善嫻二語大善知識,摩訶薩埵勝依吉賢殷勤勸請。係從至尊勝士空諱(號虛空幢),聞蘭若師,傳內蘇巴及慬哦瓦所傳道次。又從至尊勝士賢號,(名法依賢)聞博朵瓦傳霞惹瓦及博朵瓦傳授鐸巴道次等義。教授根本道炬論中,唯除開示三士總相,餘文易解故未全引。以大譯師(具慧般若)及卓隴巴父子所著道次為本,並攝眾多道次要義,圓滿道分易於受持,次第安布無諸紊亂。雪山聚中闢道大轍,於無量教辯才無畏,如理行經論深義,能發諸佛菩薩歡喜,最為希有摩訶薩埵,至尊勝士叡達瓦等,(號童慧)頂戴彼諸尊長足塵。多聞苾芻修斷行者東宗喀生,善慧名稱吉祥,著於惹珍勝阿蘭若獅子崖下,福吉祥賢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四卷終
一般在結束口授傳承的時候,剛結束這個所有的論典的口授傳承,我們習慣在結束之後,會從前面念一小段,所以在此我先從前面念到: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觀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圓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