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1 16:07:15
|
宗喀巴大師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2
能海上師 集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歸敬頌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永歸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為利有情願成佛
這是歸依三寶發菩提心的頌。一般的造論,前面都要歸敬三寶。它第一是求三寶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這個,一切我們要做的事情都要陳白三寶。那麼,這裡也是一個。我們前面有歸敬頌,這裡也有歸敬頌,這是另外一個科,另外一個頌。
“諸佛”,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包括化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正法”,就是法寶,有教、證兩個法。教法就是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道理,這是教法。證法呢,依教法修持,所證到的果,這是叫證。那麼“賢聖僧”呢,見道以上的叫聖僧,見道以下,從加行道開始這是叫賢僧。一般說,我們說,如果從根本教來說,從觀四念處起到暖頂忍世第一,都是賢位。那麼,在大乘的,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賢。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是十個聖。凡是賢聖僧都是已經在道上。見道以上的是聖僧,將要見道是賢僧。這些都是僧寶裡邊有功德的。那麼凡夫僧照規矩是不攝在僧寶裡邊,不是寶。但是,是賢聖僧的因。所以也可以攝在僧寶裡邊。反正主要的是賢聖僧。那麼,一切的佛,一切的法,一切的僧,賢聖僧,三寶,我們發願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都要歸依。
我們在受歸依的時候,也跟大家說,歸依三寶不是一輩子的事情。從現在開始到成佛中間,生生世世都要歸依三寶。那就是說生生世世有保障,不會墮入邪道。如果哪一輩子離開三寶,那就是船沒有方向盤了,就會走入歧途。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發願,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每一輩子都是歸依三寶。願很要緊。這是歸依三寶的兩句。下邊是發菩提心的兩句。
“我以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我們成佛是大家修行人的最高的一個果位。但是,成佛為什麼原因?是為度眾生。因為眾生很多,我們假使凡夫,只能度少數的,也不徹底地度。假使他窮了,給點錢;他沒有飯吃,給一碗飯吃;或者他什麼事情,幫一個忙。這是很小的微薄的。那麼,真正要把他度出輪回的話,那決定自己要先出輪回。自己還沒有出輪回,你怎麼度人家出輪回呢?那麼,出了輪回之後,是不是自己出了算數,或者把自己的親屬朋友度出算數呢?還不夠。要把一切有情全部度脫。那麼,這樣子你能力不夠的話就做不到,就要有極大的能力。最高的能力就是佛。那麼,我們因為要度一切眾生,各式各樣的都要度。那自己要具備一切能力,那就先要成佛。自己成了佛之後,才能度一切眾生。成佛的目的不是為自己求安逸。當然成佛得大安樂了,是有安樂的。但是,我們並不是為自己求安樂,為的要使一切眾生得安樂。這是上士道的,上一次我們講的時候,“自苦他安樂”,上士道是情願自己受苦,要使一切眾生得安樂。為了這個原因,所以說自己要成佛。成佛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成佛的目的也就是度眾生。這兩個是辯證的統一。因為你不成佛,你度不了眾生。你要度眾生,你必須要成佛。這兩個東西是一致的,不能離開的。
那麼下邊就分五大科。整個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這麼五大類。菩提道次第到上士道為止,後頭的密乘道講得很少。正規的是密宗道次第講這個問題。這裡講的是三士前導第一科,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那個道前基礎。那麼,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總的括在密乘道次第裡邊,這裡也是比較略的。因為密宗道次第不是對人都可以宣講的,就把介紹一下就完了。真正的要密宗道次第得了灌頂之後,還要經上師允許,學無上部的才能看。這五大科我們第一個是三士前導,也就是道前基礎。要進入三士道修行之前,必須要一定的基礎。那麼,這個就是在入道之前的必須要有的條件。
初 三士前導
這裡又分兩科。一是有暇資圓之信樂,一個是入道的方便。
甲初 有暇資圓之信樂
那麼,第一科“有暇資圓之信樂”分兩科,八有暇,十圓滿。“有暇資圓”,有暇就是八有暇,資圓就是十圓滿。這個心要生起來,信樂心要生起來。
乙一 得八有暇
第一科是八有暇。八個有暇就是反過來,離開這個八個有暇,就是八個無暇。八個無暇也叫做八難,我們顯教裡邊三塗八難這個八難就是這個東西。八難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所以叫難。那麼,我們再反過來那就有暇。哪裡八個有暇呢?
丙一 非三惡道
第一個不是三惡道。如果在三惡道裡邊,地獄的眾生是一天到晚受苦,沒有時間修佛法的,他受苦都來不及。我們就看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害了重病的,痛得很,那去跟他說佛法,說不進去。地獄眾生的苦比重病的還要苦,那跟他講佛法,他聽不進去,他只曉得苦,痛。所以地獄裡邊絕對沒辦法修行。餓鬼道,他是一天到晚肚子餓得很,他是也沒有辦法修行。他解決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怎麼修行呢?我們說,寺院裡邊,*輪未轉,食輪要先轉。把生活的問題搞好了,才能夠安心學法。他現在生活都沒著落,那當然不能安心修法了。餓鬼道也沒有辦法修。畜生道,大家都看到的,雞、鴨、貓、狗,你叫它怎麼修行呢?沒有智慧,跟它說了它不懂,那就是沒有辦法修行。所以說,三惡道去了之後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沒有辦法修行,你惡道出來就困難了。我們要修行才能離惡道,你不能修善,惡道就離不了。所以說,三惡道一去的話,那就很難出來。
丙二 非盲聾喑啞
第二種是盲聾喑啞,就是五根不具的。瞎子、聾子、啞子這一類,他要修行是困難的。我們說,你要多聞,兩個辦法。一個是聽經,耳朵聽。一個是自己看教,眼睛看。你現在眼睛不行,耳朵不行,多聞就沒有辦法。盲聾喑啞,一般聾跟啞是連起來的,既然是啞的,那決定聾的。啞的人對自利也可以,要利他就沒有辦法了。那麼,自利也有問題。假使你一個話不懂,你要去問人家,你啞巴,問不來,那也是沒辦法的。所以說,五根不具的,盲聾喑啞,對修行是困難的。
丙三 非世智邪辯
第三種,世智邪辯。世間上的聰明。這些人世間上他學了一套東西,他認為這個是至高無上,對佛法就不一定聽得進去,先入為主了。信某種哲學的,他就認為他這個是最高的,佛教,他就不一定肯相信。那麼,信其他宗教的,更有教條,佛教是碰也不敢碰。我以前在溫州妙果寺,一個婆婆是信佛教的,帶了個孫子,才七、八歲,到妙果寺來,她有點事情來找我。那個小孩子跑到廟門口,他是信基督教的,他家庭是基督教家庭,受過洗禮的。他跑到廟門口,死也不肯進來。他的婆婆再怎麼騙騙騙,說了好久,總算進來了。跑到我房間裡來,一句話也不說。最後我拿一個水果給他,不吃。這個基督教他硬得很,小孩子才七、八歲,他有這麼硬,佛教是點水不入的。這樣子的人當然沒辦法進道。
丙四 非正法滅盡時
非正法滅盡時。佛出世說法,正法、像法、末法。滅盡了,末法也沒有了,那個時候你要聽佛法,哪裡去聽呢?沒有辦法。
丙五 非北洲
第五,是北俱盧洲,北洲。我們說這個四天下,東南西北,修曼茶法的就知道。北俱盧洲在人間說是最好的,我們很多人就嚮往。一切都自在,不要勞動,物資豐富得很,隨便用。人的身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是活一千歲,不會害病,不會中夭,不會死掉,都是活到一千歲。一千歲死了之後生天,欲界天,比地上還要好。所以,那個地方,那裡的人因為太享受了,懈怠。同時沒有苦。也沒有病苦,也沒有老苦,也沒有死苦,他死的時候生天,也無所謂。他中間也不害病,又不會中夭,害了病呢早死也不會。那麼,物資也很豐富,什麼都不愁。你叫他信佛,他說,為什麼要信佛?要離苦,他說,我這裡不苦。那麼沒有辦法了。所以,北俱盧洲是不能修行的。不要說北俱盧洲,我們看現實的這個世間上,比較富裕的,他信佛就困難。除非他相信什麼呢?相信神道一類的,求保佑,這個他倒也來的。真正信佛修行,他是搞不上來的。所以,那麼那個北俱盧洲比我們這裡富有的人更富有,那當然他不容易信佛。不但是富有,他壽命也長,死了之後生天,一切痛苦都沒有。那麼,沒有辦法修。
丙六 非無想天等
第六個是無想天。無想天包含的,主要指的是第四禪的,修無想定感的果。這是外道。他認為,人間所以苦,就是一個想、一個受。想,各式各樣的見。受,希望安樂。這兩個東西滅掉,那麼,就是不會造罪了。所以他們把心都滅掉了,那麼,心所法,受、想也沒有了。以為這樣子就得涅槃。
但是,在佛教裡看,這僅不過是把種子壓下去,種子沒有滅掉。在無想天——得了定之後生無想天,壽命是五百大劫,很長。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煩惱種子、業種子生起來了,還得墮落,還得輪回。這五百劫時間很長,沒有腦筋,不用腦筋的,心滅掉了,那麼白白地過了。我們說睡覺,你今天九點鐘睡下去,如果睡得很熟,沒有夢,第二天三點鐘起來,好象沒有睡一樣,中間一點不知道。那個無想天雖然很長,五百大劫,中間沒有思想,那你五百大劫也等於沒有一樣,中間事情感不到。所以,浪費時間,對修行不利。而且,無想天的人,他即使他受報受完了,生到人間的話,是一個笨蛋。為什麼?他腦筋那麼長的時間不用了,都生銹了,鈍掉了,你要他再學東西,學不進去了。一般我們說哪個人笨的話,就是說你是無想天來的。這一類人就是福報還是有一點,但是就是笨得很,什麼都搞不來。世間上這些人有啊,福氣很好,(4B)但是智慧沒有。那麼,這一類人,是不能修行的。
初開為三即成八
前面三惡道分三個,後邊二三四五六,一共八個。這八個,就是沒有辦法修行的,叫無暇,也叫八難。反過來,離開八難的,叫有暇。那麼,我們要修行的話,一定要先把八有暇的條件拿到,才能說修行。所以說,這是最先決的條件,要不落於八難之中。
頌 地獄鬼畜生 盲聾喑啞等 世智邪辯才 正法滅盡時
北洲無想天 是名為八難 難聞佛法故 無此稱有暇
頌——“地獄鬼畜生,盲聾喑啞等,世智邪辯才,正法滅盡時,北洲無想天,是名為八難。”為什麼叫八難呢?“難聞佛法故”,沒有閒暇去修佛法,也聽不到佛法,難聞難修,沒有辦法修,沒有辦法聽,所以叫八難。“無此稱有暇”,反過來,沒有八難的,叫有暇。那麼,我們現在在座的,都不是八難,那都是有暇。有暇得到了,就不要錯過,好好地修行。
地獄一個,鬼一個,畜生一個,盲聾喑啞一個,四個,世智邪辯才五個,正法滅盡時六個,北洲無想天七個八個。這個是八難。八難離開之後,就叫有暇。為什麼叫八難?難聞難修佛法,這叫八難。
乙二 得十圓滿
那麼,下邊,是固然離開八難了,但是還要更多的條件才能修佛。即使不在八難之中,有的人還不能修佛,還不能修。那麼,就是要得十個圓滿。離開八難之後還要十個圓滿。這十個圓滿,從自身來說,有五個,對環境來說,有五個,一共是十個。內五個,外五個。先說內的五個。
丙一 依內五種
丁一 眾同分圓滿——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等。
“眾同分”,這是一個法相名詞,在《俱舍》裡邊,十四個不相應行之一。眾的同類,同分就是同類,或者是同類的因,能夠感同類的因素。人有人的同類,人來說都是站起走路的,兩個眼睛一個鼻子兩個耳朵,能夠站起的,他的生活方式什麼都相同的,眾同分。眾同分圓滿,畜生有畜生的眾同分,餓鬼有餓鬼的眾同分。那麼,你的眾同分圓滿就是生在人間。生人間比生天上還要好。天上修佛法不容易,因為太享受了。那麼,色界天更困難。欲界天因為享受太好了,也不容易修。人卻是苦很多,所以人修行最好,智慧也有。“生在人中,得丈夫身”,尊貴的男子身。“等”,等得女人身。那麼,為什麼說丈夫身、女人身呢?人天麼都是丈夫女人了。也有一些不男不女的,不能修行的。黃門、二形這一類都是不能修行的,不能受戒。所以說,要具足的男根,或者是女根,圓滿的。這樣的人,生在人間的,是最好修行的一個條件。在人的四大洲裡邊,北俱盧洲除掉了,不能修行的。東南西三洲裡邊,又是南洲最好。一切佛成佛都在南洲成佛,南洲的人最適宜于修行。在《現觀莊嚴論》裡邊,南洲的士夫有十六種殊勝,有十六種殊勝的條件可以修行,比東洲西洲要好。那麼,這是第一個條件,要生在人裡邊,得了丈夫的身,圓滿的身。
丁二 處所圓滿——生在人中,得四眾處等。
生了人間之後,你如果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行。聽不到佛教。“生在人中,得四眾處等。”就是生在有佛的四眾弟子游化的地方。四眾弟子: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出家的四眾弟子經常教化的地方,那就是佛教興盛的地方。那麼,這樣子,對修佛法是一個優越的條件。
丁三 依正圓滿——生處中國,不缺根支,性不頑囂,解善惡語,堪能受法。
有了這個條件之後,還要“依正圓滿”。你做了個男子身,也生在中國。這個中國就是說有佛法的地方。並不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國。有佛法的地方都叫中國。你得了人身,也生在中國。但是是一個啞子聾子,或者是這個人的性格他不能夠接受佛教。那麼,也沒有辦法信佛。所以說,生在中國之後,要不缺根支,就是不要盲聾喑啞的。那麼,你假使手腳沒有的,修行也困難。人家講經了,你沒有腳,你走不過去。沒有手,你要修行了,你鈴子搖不來,沒有辦法。拿東西也拿不來,這個,困難。所以說,根支不要缺。“性不頑囂”,這個他的性格,不頑囂就是不是頑固分子,他能夠接受佛的教化。“解善惡語”,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他能分別。這是好的,我要接受它,其他的是邪道外道,或者是世間法這是有漏的,或者是邪惡的,那也不要去學它。“解善惡語,堪能受法”,他能夠接受佛法的,修行成就的。
那就是說,你要是生在中國,他五根要全,尤其是意根,要不缺。意根缺的是一個白癡,或者一個神經病,或者是他性格是頑囂,就是頑固分子,佛教聽不進去的,或者說,他這個人善惡分不清楚,認為好的是壞的,壞的是好的,這樣子糊塗的,那不能受法。所以說,生在人間,還要依正圓滿,就是他的正報要圓滿,這是異熟報。異熟報不失根支,也不是聾子瞎子啞子,這是五根的不缺。性不頑囂,能解善惡語的,這是意根的不缺。要不缺根支,才能夠堪能,接受佛的教。所以說,生了中國之後,也並不是人人可以信佛。眼看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尤其是,最近的看高梘村,信佛的也不過是少數,他有很多的不信。那麼,他就是有這些障在裡邊。這是異熟障,是異熟報裡邊五根不全的,意根是不能解善惡語的,異熟障。下邊是業障。
丁四 無業障圓滿——於現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無間罪。
沒有業障,這也是個圓滿。“於現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無間罪。”在現生的中間,自己沒有做五無間罪,也沒有教人家做五無間罪。沒有造五逆,這個五逆,最重的罪,有這個罪,這一輩子沒有辦法接受佛教的。要想在佛教裡邊有什麼成就,那絕對不可能。佛法生不起,正道在他身上生不起。那就是業障。那麼,你現在,在這一輩子,自己也沒有做,也沒有教人做,那麼這個業障沒有。這個業障沒有可以接受正法,不會障住他。那可以成就一個法器。五無間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輪僧。那麼,這個是五種罪沒有作過,也沒有教人家做,這個就是沒有業障。沒有業障,這一輩子修行能夠入道,也能夠成就法器。如果有業障的,這一輩子不會成就。那麼,我們說出家的時候,要問遮難,“你做過這些沒有?”如果做過的,不要你出家。出了家也沒有用。你將來修不上路。那麼,最重是這個五無間罪。其他的業障呢,障小一點。但是,也是對修道有障。殺生過多的,那個修道也不行的。淫欲過多的,也不行的。
丁五 無信解障圓滿——於現生中,必不成就五無間罪,不於惡處而作信解。
第五種“無信解障圓滿”。在現生中決定不會成就五無間罪,“不於惡處而作信解”。前面是身口沒有作那些罪,這裡邊就是說他的心裡邊絕對不可能去做那些事情的。在這一輩子,他決定是對佛講的三藏相信的,認為這個佛說的三藏,尤其是律藏,是真正的最好的一切善法的出生的地方。對於邪魔外道,那些一般的哲學裡這些講的道理,他不會去相信。那麼,這樣的人,我們就說是有善根的人。這樣的無信解障圓滿,那是接受佛教是容易了,一說就信。我們在那個流通處辦了之後呢,各處來信都有。我看到很多信。他是一個大學生,最近看到就這一封。他就從來沒有見過佛教,偶爾從朋友那裡拿了一本,看到一本這個《覺海慈航》,馬上就感到佛教是最高的,他現在大學裡學的東西都不如它。以前我在那個溫州的時候,有個廈門大學畢業的一個學生。他看了佛教之後,他說,那些以前學校裡念的書都是騙騙小孩子的東西。那都不是真理,而真正的真理就在佛教裡邊。那就他對佛教產生非常的崇信。這些,就是沒有信解障,對佛教非常之容易接受,生起信心的。
所以說,我們內身裡邊要具足這五種條件,叫內裡的五個圓滿。那就是說,要眾同分圓滿,生在人間,是具足的丈夫身或者是女人身。又要生在中國,有佛弟子教化的地方。生在中國之後,自己的根支不缺,尤其是意根不要缺。那麼,就是沒有異熟障了。下邊還有沒有業障,沒有造過最重的五無間罪的業,沒有,不會擋住你修行。最後,還有無信解障,無信解障就是說心裡不會產生反對佛的思想的,對佛的教義一向是恭敬,容易接受。那麼,這樣子的人,就是入道的一個條件。自己內身要具足這五個條件,叫五個圓滿。
“不於惡處而作信解”,惡處就是邪魔外道。他們那些雖然有神通廣大,不會去相信他。這很不容易。現在的人,就是看到神通廣大的,什麼希奇的他就相信,不管你邪的,正的。這樣子就是有信解障。所以說,我們感到現在很可憐,很多人都跟了氣功師、外道轉。我們天津有個居士,寫來就是那個話。他說:我看到很多天真的面孔,虔誠的樣子,但是給外道牽了鼻子在走。他出發是很好,想修行,但是認不清楚誰是佛教誰是邪道。那麼,外道他打個幌子,說是佛教的,那麼把他一下就騙走了,這麼是很可惜。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他本身就有信解障。他辨不出善惡,也對佛教的這個道理沒有因緣去接受,都是有障了。
頌 眾同處所依正圓 現生不作五無間 無諸邪見信業果 如是五種內圓滿
這是內圓滿十種。一個頌就是把它的道理攝起來,容易修。用一個頌把意思都包完了。但是,單看一個頌,沒有講的話,不曉得講什麼東西。“眾同”就是眾同分圓滿。“處所”,處所圓滿。“依正圓”,依正圓滿。這個圓就是三個地方都要用。“現生不做五無間”,就是沒有業障的圓滿。“無諸邪見信業果”,那就是無信解障的圓滿。要沒有邪見的人,相信業果的,才能進入道。這個五種具足之後,內圓滿五種俱圓滿。下邊是外圓滿。
丙二 依外五種
內邊五個圓滿了,外邊的環境不好,也修不起。那麼,外邊的環境也要五種圓滿,這對修行才有辦法。
丁一 大師圓滿——遇大師出世。
佛出世,教法還存在,這個是最決定的條件。你再好,生在沒有佛世的地方,那就是八難之一。沒有佛出世,你這個正法滅盡的時候,那你怎麼辦呢?你內部再圓滿,碰不到佛教,也沒辦法。所以說,先要大師圓滿,遇大師出世。
丁二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值大師教法。
這裡我們說一下。在這個《科頌》裡邊,用的這些法相名詞都是根據《瑜伽師地論》二十卷來的。而《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邊用的十圓滿的名詞呢是依據《瑜伽師地論》二十一卷來的。所以說,名相上面有一點差異,內涵全部依據《瑜伽師地論》來的。我們開始看的時候,好象上師用的語句跟那個《廣論》不同,這個有點懷疑。為什麼跟《廣論》不同呢?這個《科頌》是根據《廣論》作的。但是,一看,它是《瑜伽師地論》二十卷來的,而《廣論》是二十一卷來的。都講十圓滿的問題。所以說,還是一個源頭,一樣的。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就是說,佛講三藏十二部經,都講的,開講的。那麼過去的佛我們已經知道。由過去七佛來說,只有四個佛廣講三藏,也制戒,還有三尊佛,因為他的受化的弟子都是上根利器,簡單地說兩句話就解決問題了,沒有廣說三藏十二部,也沒有制戒。所以說,正法就不容易久住。那麼,要碰到大師教法,能夠廣說三藏十二部,制戒的。這樣子的正法圓滿的。這是一個條件。
丁三 勝義正法流轉圓滿——值大師弟子等,依法證得諸果向等增上功德。
“勝義正法流轉圓滿”。在《瑜伽師地論》是“隨轉圓滿”,這裡流轉圓滿,意思一樣的。“值大師弟子等,依法證得諸果向等增上功德。”“大師”,佛或者他的聲聞弟子。依了佛所說的教法。前面的正法是教法,這裡是證法。勝義正法是證,世俗正法是教,這兩個。依了這個世俗正法能夠修證到得果得向,四果四向能夠得到的,那麼就是勝義正法隨轉圓滿。世俗正法是教法,勝義正法是證法,這兩個都有。
丁四 正行不滅圓滿——世俗正法猶在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
就是說,佛弟子修這個法自己能夠出離三界的。“未隱”,正法沒有隱,沒有斷。他自己證果證道之後,還輾轉地教他的弟子,傳教下去。“未斷”,就是沒有斷掉。在那個《廣論》裡邊怎麼說的呢?他是由證了正法的人,他有能力可以看到某些人是有根機,可以把法教給他,也可以證道的,這樣輾轉流下去的,就是這一個。意思是一樣的。
丁五 隨順資緣圓滿——即衣食、臥具、湯藥等緣。
要修行還離不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像冬天你冷得很,你如果衣服不夠你怎麼修行呢?穿了個單衣,要害病了。那麼飲食要吃飽。那麼,有了病的時候,醫藥也要有。就是說,衣食臥具醫藥這要具備。那個衣食臥具醫藥不是說什麼都要——如法的衣食,如法的臥具,如法的醫藥。那學過四聖種都知道,我們佛教的醫藥,並不是要很考究的貴重藥品。是陳棄藥,人家不要的藥,甚至說是,人家有的說是陳棄藥就是大小便。大小便也能做藥了。那麼,這樣子,是人家最不在乎的藥,那個吃一點。這是假使萬一有病的時候,就這樣子解決了。因為出家人一般說沒有什麼特殊的因緣,不大會害病。即使害了病,用一般的很輕微的藥也能解決問題。這個就是資具圓滿。
這樣子,外邊五個條件,內身五個條件都圓滿的,叫十圓滿。這樣子的人,才能夠真正地修行。如果雖然是八有暇,這十個不圓滿的話,還不能修行。那我們這裡講的,都是人間的圓滿,也就是我們說的增上生要圓滿。
我們修行,一個是增上生,一個是決定勝。增上生就是說我們修行的身體要圓滿,要處在佛教的裡邊,這個要求。我們說修行不要求世間福報,但是增上生,要生在人間,要碰到佛弟子說法的地方,要五根不缺,這些要求的。這些不求的話,那你怎麼修行呢?這是修行的必要的法器,要成圓滿。所以這是屬於增上生的。要生在人天,如果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就不能修行。
這個得到之後,不是究竟的,要求的是決定勝,決定的殊勝。那就是說,出三界,成佛度眾生。那麼,這是我們最高的要求。但是,要達到決定勝的話,必須先要增上生,圓滿的人身。這個要得到。那麼,現在我們在座的基本上八有暇得到了,十個圓滿也多多少少有一點。那麼,該是修行的材,是這個料,該修行了。那麼,怎麼樣子修行呢?下邊,“入道方便”就要講這個。
頌 大師世俗勝義法 教猶住世證未隱 四種資緣悉具足 如是名為外圓滿
那麼,這裡總結。外五個圓滿,“大師”,就是大師出世。“世俗”,世俗正法施設圓滿,三藏十二部經還在。我們藏經樓裡邊,大藏經,三藏十二部都有。雖然是佛已經滅度了,聲聞弟子很多滅度了,畢竟還是藏經還在,世俗正法還有。“勝義正法”,我們這個時代,你說證果證道的人一個沒有,也不敢說。很多,當然不是。佛在世的時候,證果證道的就是多得不可數。即使在佛五代的優婆掬多,他度的弟子,夫妻都成阿羅漢的,下一個籌,就一個大石孔子都把它堆滿。其他的單個人成阿羅漢的,或者是成了三果二果初果的,那更不要說了,多得很,那個時候。那麼,現在時候,你說是不是沒有?我們就看到泰國裡邊,得初二三果的是有的。那麼,我們大陸上是不是有呢?可能也有,人家不告訴你。 勝義正法。
“教猶住世證未隱”。那就是說正法不滅,圓滿。“四種資緣悉具足”,衣食臥具醫藥,這四個緣,修道的緣都具足,都不缺。我們這個道場,就是要做到這個條件。凡是來的人,他吃的、穿的、臥具、住的地方跟醫藥都要具足。那可以安心辦道。一般的,現在的這個單位,報銷都是報百分之幾,我們幾乎是百分之百地報,也是為了這個原因。是創造這個圓滿的條件。那麼,既然這個修行圓滿條件有了之後呢,該入道了。
入道,怎麼進去呢?有方便。下邊就是說入道的方便。分四科。
甲二 入道方便
乙一 親近善士
第一科最重要的,不要走邪路,要“親近善士”。見了道的人,得法眼淨,他自己眼睛開了,不會走錯路了。但是,沒有見道的凡夫就是靠人帶路。靠人帶路,就是要依靠人。那麼,依靠的什麼人,卻是要好好地簡別了。你依靠的人是可靠的,是正的,他就帶上正路。依靠的人是邪的,就帶你到邪路,你自己就不知道。那麼,你依靠什麼人?有個標準,善士。什麼樣子的標準?這裡就講了。
我們今天,這一科是要重點要講一下。因為,我們很多這個歸依的那些,或者在家居士,他們總是聽的時候,這個很對,親近善士要具足這個條件。但是,聽好之後,碰到什麼人來了,神通廣大,他把這一個全部丟掉了,只要神通廣大就可以。那麼,神通廣大,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神通廣大他要去?這個真正一分析,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神通廣大嘛,我自己可以不要修,他可以幫我的忙。有病的除病,要發財的給你發財,要怎麼的,家庭要生兒生女的,給你生兒生女,你要成佛的,給你一下子把你一點就成佛了。都是賺便宜的心。實際上恰恰——你以為賺便宜,現在就上當。很多神通廣大是外道。你信了他之後,那就跟了外道走了。包括一些氣功師,也不是內道。那麼,神通廣大的也不少,他們也宣傳,佛教不宣傳,他們要宣傳。一宣傳的話,你就信過去了。那就是走了邪道還不知道。所以,這一科,希望大家是要真正的把它拿下來。
丙一 親近之功德勝利
先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
丁一 得法流甘露滋養慧身
我們這個色身,父母養的身,要靠飲食來滋養,是營養品了,把他養得胖胖的,壯壯的,身體健康強壯。這才好辦事情。要辦一件偉大的事業要有堅強的身體,這是對的。但是,我們要長養法身,要滋慧命,卻不是這個蛋白質、脂肪等養得起來的。那就是法流,要法流的甘露,這個甘露是真正的甘露,不死之藥。得了法身慧命之後再也不會死。那麼,這個法流的甘露得到之後,養我們的慧身,不是養色身了。前面說的飲食是養色身的。養色身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能夠長養這個慧身。所以說,親近善知識之後,他的法流下得到的法味可以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這是第一個好處。
丁二 得有形無形之攝護,不墮邪險
有善知識的攝持,假使他有神通的,他就可以神通力量加持你。即使沒有神通的,他的修持力量給你回向,一樣得到攝持。有形的攝持,他就呵斥你,什麼樣子的壞事不要你做,好事叫你去做。這是有形的。那麼,善知識的身教,就是他的榜樣,也是有形的攝持。無形的,就是加持。有神通的以神通加持你,沒有神通的,把他修行的功德加持你,都能得到加持。因為得到善知識的有形無形的加持之後,那就是不會墮入邪,也不會墮入險。邪就是邪見、邪命。險就是破戒、破見。要墮惡道的。那麼,有善知識的攝持,就可以避免產生邪,產生險。
攝持裡邊,包括兩種。一種是財攝,一種是法攝。給你講說法是法的攝持,照顧你的生活是財的攝持。這兩種善知識都要具備。這樣子,才能攝持徒眾。有財無法那就是跟在家人一模一樣,有法無財,他們雖然法很好,但是修行的資糧不夠,那也是修不進去。那麼,無財無法,那糟糕了,那比在家人的有錢人家的這個子弟還糟糕,那就是窮光蛋的孩子。有法有財,是最上等的。但是,一般來說,學法的人來說,無財無法的當然不去,有財無法的也沒有什麼意思,有法沒有財的,卻是要堅持下去。雖然財不夠一點,法有了之後,那就得為了法要犧牲一點,這個世間的享受犧牲一點。那麼,財法都有的當然最好。
我們說,這個藏地的學法,就是有法無財。善知識不照顧你生活的,你都是自己料理生活。法是很好。還不但是自己料理生活,還得要供養。藏地的供養,你如果平時的教法,一般的供養馬馬虎虎也混過去了。如果你要傳一個高級的那個大法,那你要金子寶貝拿上去。一般的你沒有這些東西還得不到。這不是貪心,這是福報。你有這個東西,說明你有福報。那你有福報才能接受這個法。你連福氣都沒有,那麼大的法給你,你能承得住嗎?承不住。所以藏地這個方式,有的人是好象說藏地是貪錢,不是貪錢。就是你要受大法,你福氣都沒有,怎麼好教給你大法呢?福氣是一個先決條件。我們上師經常講的:福氣等於是一個船一樣的,你船都沒有,把貨交給你,你怎麼帶過去呢?都沉到海底去了。智慧是帆蓬,船身很大,帆蓬很小,很慢,但是沒有危險。如果船很小,帆很大,一陣狂風就把你吹翻了。如果船都沒有,那根本不要交給你了。你福都沒有,這個法,法財交給你,你哪裡去擺呢?沒地方擺。所以這個呢,藏地重財並不是壞事。
丁三 指示道途之曲折險易,無迂回遲緩,不入疑怖之林,穩速抵家
那麼,善知識指導你修行的道路:這是曲道,就是彎彎曲曲的要走冤路的;這是直道。這個路筆直過去,很快就達到的,就告訴你。有的人他要走彎道,那麼就告訴你,這個是彎道,不要走,直道有,指示你走直道。有些道是險的,走這個道有危險性的,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又沒有這個禪宗的善知識提示,(5A)自己偏偏要去參禪,這是危險道路。這樣子做發狂的人很多很多,每一個時期都有聽說。解放後有,解放前有,清朝有,明朝也有。他就是沒有善知識指示了,他自己要去鋌而走險。心是好心,但是路途危險。那麼,哪個路是險路,哪個路是易路,這個不會出危險的,都會告訴你。那是“迂回遲緩”,走這個路很慢,轉來轉去的,不是直路。也可以告訴你,不要走遠路。
“不入疑怖之林”,沒有善知識的話,碰到某些問題要產生懷疑。碰到有些境界來了,要產生恐怖。那個疑怖之林就跑不出來了。森林裡要迷路,那麼,你假使有善知識指示你道路之後,不會進入疑或者恐怖的森林裡去,不會進去。直接可以“穩速抵家”,很快很穩地證果證道。這個就是善知識的好處。
頌 諸佛諸祖勝法流 現前恩師二攝護 示初中後道險易 穩速至家唯賴師
“諸佛諸祖勝法流”。我們這裡特別強調要法流。從釋迦牟尼佛傳下來,一代一代地傳下來,這個法流沒有斷,這是最殊勝的法。如果斷掉的,就不殊勝。我們打比喻:一根電線從電源出來一直到你這個機器上,沒有斷,這個電一開,機器一開,它就運轉。如果電線中間斷了一節,不要說斷得很多,斷這麼一公分,那就是電就不來了,這個機器擺那邊沒有動。所以,這個法流很要緊。
在海公上師講的裡邊,他打這個比喻:他說有個欽差大臣到雲南去做官,他到雲南水土不服,這個身體總是不好。但是,這個公務在身,又不能回來。那麼,後來有人給他想個辦法。他說,水土不服嘛,就要家鄉的水吃了就會好了。但是家鄉在浙江還是江蘇一帶,一直到雲南,當時沒有火車,沒有飛機,怎麼運過去呢?那時騎馬的,到什麼地方一個站口,大概走一天的路程,大概幾十裡,有一個站口。站口裡邊當然有吃的喝的了。他就這樣子,把家鄉的水弄了一個東西裝起。跑到一個站口,把水倒了井裡邊。然後第二天走的時候,再把那個東西裝滿。這樣子,一路去,一路去。經過的井不曉得多少,這個原來的水也換了不曉得多少。但是,他吃了見效,他這個水土病就沒有了。那就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家鄉的水雖然沖淡了很多,但是,畢竟還有一些氣味在裡邊。只要這一點家鄉水的味道就足夠把他的病治好。
那麼,我們也一樣。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每一個祖師每一個祖師,他是各式各樣的都是把原來佛的氣味呢,都沖淡了一點。漢地有漢地式的佛教,藏地有藏地式的佛教,乃至現在緬甸,泰國。他們有他們這個特色的佛教。但是,都有佛的法流在裡邊。以這樣的法流,對我們末法的眾生得到之後呢,都能治病,把水土病治得好。如果沒有這個法流,中間自己看看書,他懂了,說是開悟了。或者自己閉個關,開悟了。前面沒有人給他證明,也沒有人傳授他什麼法。這些人,沒有法流的。再好,不敢請教。我們現在很多的什麼簡捷法門,很好。他說成佛的法門他得到一個很簡便的。但是問他法流,推不了幾代,或者說根本就是他自己創的。那麼,這個法,你再好,我們不敢領教。我們還是要穩妥一點。從佛的那裡一代代流下來,沒有斷的這個法流。
那麼,我們海公上師的法流就是這樣子的。海公上師,康薩仁波卿,一直到上邊,宗喀巴大師,再到阿底峽尊者,再上去,龍樹菩薩,再上去,阿難,迦葉,釋迦牟尼佛。沒有斷。這個法流是可靠的。所以說,學法也要看看法流是不是清淨,這個是很重要。“諸佛諸祖勝法流”,殊勝的法流。
“現前恩師二攝護”。財攝,法攝——兩種攝護。
“示初中後道險易”。修行的時候,開始怎麼樣走,中間又怎麼樣子修,最後怎麼樣子。他這個道路,哪些是險道,哪些是平易之道,都要告訴你。
“穩速至家”,很快地,很穩地能夠證果證道。這一切都要靠師,這是師的重要性。那麼,師的重要性,既然師是我們的一個修行的方向盤一樣的重要的一個,那我們在找師的時候,那很重要。
為什麼說這一科特別要重點著重地講這個呢?因為有些居士現在要回去了,回去之後,你在當地你要找善知識。那麼,你沒有標準,你看到人家神通廣大就跟去了,那就危險。現在就是說要把這個標準告訴你們。這個標準有了之後,依這個標準去找善知識。是符合條件的就是善知識,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學。如果不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是,假使他是出家人,給他磕頭頂禮供養都可以,不要去依止他學法。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凡是僧寶我們都要恭敬,這是師嘛,是對的。但是,你要依他學法的話,卻是在僧寶裡邊要特殊地選擇一下。沒有這個條件的僧人,你只能給他恭敬禮拜,不能跟他學法。要具足這個條件的才能跟他學。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說凡是出家的人都可以跟他學。這個要重點地知道。那麼,既然我們修道善知識的關係重大,怎樣的善知識可以親近,怎樣的善知識不能親近,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否則的話,你是盲目性的,看到人家名氣高,聲譽大,神通廣大,你就去了。你走上邪道也不知道,走的是外道也不知道。因為佛教是高,大家都承認。
很多的人,本身是外道,都要掛佛教的招牌,這樣子有迷惑性。或者是佛教內部的,講相似佛法。法相名詞都是佛教的,意思跟佛是相反的。這個我們昨天講那個提婆達多的時候就講了很多。相似佛法,聽起來頭頭是道,都是佛說的法相名詞,也很多是佛說的話。但是,他用給你用倒了,顛倒用了。他的最後的效果是反起來的。那你就是上當了。我們在傳金剛薩埵的時候,咒輪不是有一個嗎,也是那麼幾個字,也是那個種子字“吽”在中間,也是一圈,看看蠻好的嘛——反的!你把我們發的那個紙對對看,反掉的。反掉的作用就不是正,是反作用的。所以說,這個相似佛法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
我們要簡別哪些是真的佛法,哪些是相似佛法,談何容易?沒有學過一定的水準是分別不出來,那你就要靠善知識了。善知識給你分別了,哪些相似的,不要聽,哪些是真正的佛法,就是要學。那麼,這個善知識對我們修行的人是絕對重要的問題。
丙二 所親近之德
那麼就是怎麼樣的是善知識?這是更先就要解決的問題。那麼,這裡就說了,你這個善知識一定要具足下面十個功德的,你可以依止他學法。不具足這個功德的,不是善知識,只能恭敬,不能跟他學。那麼,那下邊就是十個。這個十個功德也不是宗喀巴大師想出來的,是《莊嚴經論》裡邊有的,過去的大論裡邊講過的,也是從佛的說記下來的。這十個法呢,不要說是密宗的,我們顯教的不要的。這個不是密宗。我們給你提一句,《莊嚴經論》,顯教的。
善知識十德
丁一 調伏:與戒相應者。
那親近的善知識,是第一個,要調伏。調伏就是說與戒相應,就是要持戒。什麼叫調伏?調伏我們的身語意,十二部經,佛說的法都是調伏我們眾生的身語意的,但是,特別的,能夠起這個作用特別大的,律藏。這是調伏是指律藏,與戒相應的。那麼第一個調伏的功德要有。那就是說,要跟戒相應的,就是持戒的。
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一個戒也不犯的,也只有一個長老根支具。我們念《羅漢儀軌》第一位就是他,是降龍羅漢。這條龍很厲害,阿羅漢去,又是大神通的跟它鬥法,它也跟他鬥。兩個人鬥了打了平手,勝不過它,它不走。毒龍要害人的了。那麼,最後大家說,這個龍走不了,去問佛,該怎麼辦。佛就說,叫他去,就是根支具尊者。根支具尊者大家一看他,這個是個老修行,既不會說法,也沒有神通,那怎麼降龍呢?但是,根支具尊者對佛是絕對的信心,“佛說我能降,我就能降”。也不害怕,就去了。他就去了之後。很多人就看稀奇,看他鬥龍去了,這有好戲看了。一大批人跟著他去看。一看之後,他到了那個地方了,遠遠地看這龍搖頭擺尾吐火在那裡。這個根支具尊者呢他是持戒第一了,他是大小的戒都不犯的,具足的戒律的。他很講戒,對它這個毒龍也很客氣。他說:“賢者,你好走了,不要害人了。”這麼一說,那個龍很聽話,尾巴一搖就走掉了。他們去看稀奇鬥法的,什麼也沒看到,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大家又去問佛了,“這是什麼原因?”佛說的,他,佛制的戒制一條受一條,大的小的一條也不犯的。這麼一個尊者。所以說,我們《羅漢儀軌》第一位尊者念的就是他,戒德威光。
那麼戒是很重要。所以說,要跟戒相應的。我們要做到根支具尊者一樣,大小都不犯,在末法時期談何容易。我們學過律藏,大家去看了。不學律藏還不知道,一學律藏,天天在犯。大的雖然不一定犯,小的是避免不了。那麼,我們是儘量地知道,學了之後,儘量地能夠做到不犯的就不犯。因為末法時期有些條件,叫你拿銀錢,你沒有錢,你怎麼辦呢?所以說這些,我們要發願,將來有條件能夠持的時候就要持。將來能夠生到好的那個地方去,可以持銀錢戒的,我們就持銀錢戒,錢就不要了。那麼,這個要戒相應。那就是說,至少大戒是不犯的,小戒知道之後能懺悔的。這樣子的善知識,持戒的,這是一個條件,最要緊的條件。
丁二 寂靜:與定相應者。
“寂靜”是心能夠靜下來的,不急躁的,那就是有定力的表現了。根據正知正念,心能夠靜得下來的。“與定相應者”。從外邊來看,內心的寂不寂靜你看不出,外邊看態度安詳,不是粗糙的,不是這個毛毛躁躁的。這個有些事情來了,也不是那麼馬上激動起來了,或者馬上是身心恐慌起來了。這是安詳,不隨意表態,不輕易地改變心境的。這樣的人,與定相應。不說得定,要至少跟定是有相應的,這是重要的。得定的人當然很少,至少要跟定相應。就是說,表面的態度安詳,不為一切環境所動轉,自己能夠用正知正念把心安得下來的,這樣的人。
丁三 惑除:與慧相應伏斷煩惱者。
我們的智慧就是斷煩惱的。“與慧相應”,要跟斷煩惱的智慧相應的,能夠伏斷煩惱。斷煩惱要初果以上。伏煩惱,賢、聖僧,賢就能夠伏。那麼,我們凡夫也能伏。假使你貪心大,這個東西你很想吃,我就偏偏不吃,就伏下去了。我們以前在清涼橋的時候,碰到這個初一、十五,早上供酥油稀飯。那個時候在五臺山吃個酥油稀飯是稀有難得的事情。那就是要大吃一頓。有的人就吃得來,他情願十四那一天就不吃飯,為得要吃十五那一頓飯。這個是個別一個人,這個人還在,在四川。那麼,一般的人都是要大吃一頓。但是,有的人就這樣子,今天十五,我吃一頓,早上這一頓酥油稀飯就不吃,再好不吃。那麼,就伏了,把這個貪心就伏下去了。這個凡夫也做得到。那麼,斷,當然要聖者才斷得掉。所以說,你要有這個智慧,能夠抉擇的這個智慧。把這個煩惱能夠伏下去,或者是斷掉的,這樣子的人,親近他。如果好的東西來了,什麼都要。壞的東西,什麼都要排斥,要發脾氣。這樣的人,煩惱沒有除,貪瞋很重,那麼不能親近。
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減者。
“德增”就是說戒定慧不能缺,不斷地增長。這樣子的人。不要說做了善知識之後,“夠了,我到此為止了,我教你們了,你們要增長,我不要增長了”。自己還要增長。那麼,另外一個說法——《廣論》的說法,就是說戒定慧的功德要超過弟子。如果跟弟子兩個差不多,他學什麼呢?弟子跟你學什麼呢?如果不如弟子,更沒什麼學的。總是要德增,戒定慧都要在弟子之上。那麼,這個做善知識的人,就自己要自問,這個自己到底戒定慧有沒有了。
今天我收到個電話。他一個做老師的,他說他現在不想教書了,要去修行了。他在那邊他的學生都很用功,自己戒定慧也沒有很大的成績,感到很慚愧。這個就是自己有這個警覺心了。有的還無所謂,他自己戒定慧都不行,就是嘴巴裡會說一套,還高高在上,那個就不行。
丁五 有勇:益他無畏無倦者。
有勇氣。要調伏眾生要有勇氣。有的人歸依弟子是當大官的,拍馬屁都來不及。哪裡不對要指責他,不敢說了。那麼,弟子有不對的地方,就是要說,無畏就是不要害怕。我們有些人再有錢,再好,不符合我們授戒的,不能收。這個也是要有一定勇氣了。沒有勇氣馬屁都來不及了,要拍下去了,錢多嘛。“無倦”,教弟子不要厭倦。“這個人教了教不好的”,不想教了。也不要厭倦。那麼,太多了,不想教了,那個少一點好了。這個也是厭倦的表現。有勇的話就是益他無畏,還要無倦。這個樣的人,那就悲心了,跟下邊悲心是一樣的。
丁六 經富:有多聞者。
那就是學的經,三藏要學得多,經律論都能精通的最好。那麼,不能全部精通的,要多聞,比一般的知道得要多一些。
丁七 覺真:了實義者。
一切法空的道理,實相的道理能夠知道的。能證到的是更好,再等而下之,要通達——中觀的道理,法空的道理,要確實明白,從教理上能夠通達的。能夠現證到的那是最高等的了。即使沒有證到,能夠通達,從教理上能夠沒有什麼滯礙的。這是覺真。真,就是空性的道理。
丁八 善說:不顛倒者。
說法的時候,善巧地說,不顛倒。不顛倒就是說一方面你要依這個邏輯,就是宗因喻的因明來說。一方面要符合佛的道理,就是三法印,實相印。不偏離的,不顛倒。如果你說法,口才倒很好,但是沒有邏輯,東說一句,西說一句,甚至於前後相反。或者你講的法跟佛教背離了,像提婆達多一樣,講的都是法相名詞,講的道理跟佛都是唱反調的,那也不是善說,那是惡說。
丁九 悲深:無希求者。
攝受弟子,利他,沒有什麼希求。不是我要弟子多,供養我的多,名氣大,或者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權力。人多了嘛,權也大了。沒有這個。
丁十 離退:于一切時恭敬說者。
再疲勞,再不耐煩的時候,有人來問,都是恭恭敬敬地給他說。佛要臨涅槃的時候,一個人來求度,佛還是度了他。所以說離退。就是臨涅槃的時候,他還要以悲心度人,這是我們的榜樣。
那麼,這個十個功德裡邊。利他的,自利的,分兩種。自利的有六種。第一個,調伏,寂靜,惑除,跟德增,跟經富,還有覺真,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麼,第五個有勇跟悲深,跟最後離退,還有一個善說,這四個是利他的。所以,善知識他要具足這十個功德,自利利他都圓滿的。這樣的人可以依止。那麼,你們回去之後,就看你們的那個地方要符合這個十個條件的人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學。如果沒有的,那就不敢去了。
那麼,這個十個條件都具足的人現在好不好找?我還說個話,不好找。那麼,以前,這個《廣論》裡邊博多瓦(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他的說法就是說,三學要全,調伏、寂靜、惑除,這個要全。通達實性,就是覺真,要有。還有個悲心。這個是主要的。這幾個,就是三學,戒定慧,第一二三。再加上通達實義,第七個。再加一個悲心。這幾個是不能少,主要的。
那麼,現在來說,這樣子的人也不好找了。那麼,康薩仁波卿的傳承,就是說兩個。一個是調伏,一個是悲深。有這兩個條件的,你可以依止他,沒有這兩個條件的,其他八個都有,不能依止。這個很重要。你說神通也有,勇氣也有,說也會說,他又能講空性,他也離退,一切事都是這個捨得幹的,捨得跟你說的。但是,沒有戒,沒有悲心,他的要求是名聞利養。要自己出名,或者攝受大批的人要擁護他,或者要人家恭敬他,要供養他。這樣的人不能依止。調伏更重要。如果沒有調伏的,不講戒的人,絕對不能依止。能講戒的,即使他什麼都沒有,可以親近他。如果他再有個悲心,那就是可以依止了。如果這兩個沒有,其他都有,不能依止。這個話你們要聽清楚,這是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的教授、傳承。
這十個裡邊,最重要的,戒是必定要有的,不持戒的人不能親近。因為我們修行一定要持戒,才能最後得到涅槃。他自己都不持戒,怎麼能教弟子證到涅槃呢?三學從戒下手。固然戒裡邊,定裡邊互相地滲透。戒裡也有定,定共戒就是定來的,道共戒就是道來的,無漏智慧來的。那麼,但是下手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如果這一個都不講究的話,上面的高層次的東西不會有的。所以說,善知識他如果不講戒律的話,他認為是圓融得很,什麼都可以隨隨便便的,“酒肉穿腸過”,這麼說一套的,你就不要去了,這個人就不能親近了。那麼,另外一個是他有悲心的,不是為了攝受廣大的徒眾。貪自己的名利,名聞利養的,那就是要不能親近。那麼,今天,我們重要的是講這個,把這個頌念掉之後時間也到了。
頌 調伏寂靜斷伏惑 德增有勇阿含富
覺真善說悲願廣 離退十德堪依止
若無全具此十德 應具悲心與調伏
“調伏寂靜斷伏惑”,這是第一二三個。調伏,寂靜,斷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個就是德增,第五個是有勇,第六個是阿含富,學得多的,三藏多聞的。“覺真”,第七個,能夠通達實相的,或者證到實相的。“善說”,善巧說法的。“悲願廣”,悲深。離退。這個十個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夠依止他。“若無全具此十德,應具悲心與調伏。”假使十個功德不能全的,那麼根據博多瓦的五個,戒定慧,達實性,還有悲心,這五個。如果這五個還不夠,那就是康薩仁波卿的教誡了,要具悲心跟調伏。而先決條件是調伏。調伏有了之後還有悲心。有這兩個條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這兩個條件沒有的,尤其是沒有調伏的,再好,不能依止。這個話是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親自傳下來的。希望你們要離開這裡的那些居士,要把這個記住。
你們到東北去,你們要找善知識。當然,你學法不能沒有善知識,那麼,善知識的標準,今天告訴你了。該怎麼樣子的善知識可以依止,怎麼樣子的不能依止。這樣子,你就不會給天魔外道的邪道牽了鼻子走,自己有一個標準。因為,哪些是正法,哪些是相似法,你是才學,怎麼會知道呢?有很多學了很多的還會上當。那麼,這個東西,你一定要抓住了。這個你再不抓住的話,那你這一輩子沒有指南針的,東漂西漂的,漂哪裡去,你自己也沒有一個方向。正的邪的,正道只有一個,邪道卻是無數。那很容易走入邪道。所以說,今天這一科,是重點。就是對你們要走的那些,一定要把這個記住,反正你們把這一本書也帶回去了。十個條件具足的是善知識,不具足的,五個,再不行的,兩個。兩個再不行的,不行了。這兩個是不能少了。就是一個戒,一個悲心。這個就是最起碼最起碼的。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五講
我們講這個宗喀巴大師的《顯密修行次第科頌》,是從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裡邊摘下來的。那麼,菩提道次第,這一本書,是宗喀巴大師學的顯教,把整個的佛的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貫穿之後,他就寫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就是說,整個的宗大師的顯教的學習的心得,都在這本書裡邊了。那麼,這一本書,開始是《廣論》了,廣辯道理的。裡邊很多有因明,引證了來辯明道理。所以,後來宗大師感到這個書,能夠理解的,不是普遍性的。有一些他教理學得深的,才能理解這一部書。有一些他時間不夠,或者教理學得不太多的,就有困難。這個我們也知道,法尊法師在藏地學《廣論》的時候,開始的時候,人是非常多,滿滿一堂。慢慢地就少下去,最後這個止觀章,是一個難度最高的問題,基本上退完了。最後止觀章學完畢業的時候,就他一個人。那麼,也就可以知道這個書是不好懂的。那麼,宗大師他是悲心了,他後來又作了一部《略論》 。 《略論》是重在修行,廣辯道理的那些就略掉了。這個書,但是還是比較深的。
那麼,宗大師的母親,在八十歲的時候,宗大師從小出去後,希望他回來一次。那麼,把她的白頭發請人家帶去跟宗大師說,他的母親以前年輕,現在已經頭髮白了,八十歲了,希望宗大師回來探親一次。宗大師看了也很感動,那麼他要準備回去。但是,走到某一個地方,事情非常多,都是法上的事情。他就想,為了法,不能為自己個人的親屬關係把法中斷了,是不行。所以,後來又回去了,沒有回他家鄉去。那麼,他就派一個人,就作了這個《菩提道次第攝頌》,就給他母親。因為他母親年紀大了,要很簡略的方法修。同時,也畫了一張像,他自己像。因為他母親要見見他人,他就請人家畫一張像。畫了去,同時作了個最略的《攝頌》帶回去。那麼,他母親很希望他宗大師回來,一看他的侍者來了,宗大師沒有來,心裡就不大舒暢了。那麼,那個送信的人回去之後,就把宗大師的像打開來。打開之後,那個像對他母親就喊了一聲“媽媽”。他的母親非常感動——宗大師有成就了。那麼,他在弘法利生,也不要打擾他了。同時,他帶來的《攝頌》,她也可以拿來修行了。那麼,她就把這個事情放下了。
所以,宗大師一輩子出了他的家鄉之後,沒有回去過。這是為法。我們所以說,有的人他是不斷地要探親,這個把宗大師對比一下,也可以看看我們的根器是如何的差了。
那這個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是三種。一種是《廣論》,一種是《略論》,還有個《攝頌》。《攝頌》最略的,《廣論》最廣的,《略論》,中間的。那麼,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的《科頌》,是海公上師在學這個菩提道次第,在藏地學的時候,把他的摘要摘下來便於自己修的。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的那個求加持頌,那是裡邊又是更略的一個修法。這個求加持頌大家聽過了,整個菩提道次第,從道前基礎一直到這個上士道,(5B)止觀,乃至密宗道,都在裡頭。所以說,《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的要點都在裡頭。
每天如果學過那些的,這樣地念一道,就是修一道。但是,你沒有學過的,那就是說打不開了。那麼,聽過一道講,文字裡邊能夠知道了。但是,真正內涵,還是打不開,尤其是密宗道次第裡邊的那些。那就是比較困難。那麼,這個前面求加持頌,也是個修法,每一天念一道的話,它就是整個的一個修法複習一道。同時,每一個頌都有求加持,那就是求宗大師加持我們,每一個頌都能夠快快成就。
那我們《五字真言》,海公上師就把這個頌放在裡頭。這個意思,也是讓大家攝修一道。就是修一座《五字真言》的時候,把這個整個菩提道次第呢也是攝修了一道。這個就看我們的水準了。如果法修得好的,念這個頌的時候,就把整個的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都修了一道。如果沒有修好的,那就是念一個文就完了。那麼,這個是我們講過的。
在整個《科頌》裡邊,我們要學法,這個道前基礎。這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要學法,有條件的。在一定條件之下才能學法,沒有這個條件,學法的機緣就沒有,就聽不到了。那麼,這個條件我們前面都講過了,今天是重複一下。就是要八個有暇,十個圓滿。
八個有暇裡邊,他就指出,這個六道輪回裡邊,我們說五趣,或者六道,三惡道是不能學法的,除開了。五趣說起來,就是三惡道除掉了。那麼,無想天等除開。那就是天了,無想天本是外道天,當然不能學佛法。那麼,《廣論》裡邊就包含有無色界天。無色界天裡邊他們入定,定的味道很好,他也不想學。那麼,還有一個更廣的就包含欲界天裡邊的,享受太多了,也不能學法。那就是說,整個的五趣裡邊,三惡道不能學,天趣也不能學,唯一能學的是人道。人道裡邊還要除北俱盧洲,北俱盧洲享受太好,他不能學。那麼,只有三洲。三洲裡邊,還要除掉一些盲聾喑啞,就是雖然是一個人,但是,他聽經耳朵是聽不到,看書眼睛看不到,要說話又不能說。這些人也不能學法。那麼,世智辯聰,他學了世間上一套,他對佛法是不相應的;給他講,他用自己的一套來頂住。那麼,這些人又是排開。人間裡邊也排了很多了。那麼,還有這個正法滅盡的時候。佛出世的時候,他的弟子講法的時候,才能學。如果佛法滅掉了,自從我們這個釋迦牟尼教法,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這個一千多年過了。那麼,還有九千年不到一點。如果這九千年過去後,佛法就沒有了。沒有之後,你要修佛法,那也沒辦法了。
所以,八無暇裡邊,我們看一看,真正能學的,是人。還要除了北俱盧洲,還要除了盲聾喑啞,還要除了世智辯聰,還要除開正法滅盡的時候。那留下的機會很少很少,就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得了這個有暇之後,這是第一個條件,基本條件有了。
但是,要充分地能夠修佛法,還要十個圓滿。要生了人中,那就是前面說的,只有人道才可以學了。還要得丈夫身,或者男的,女的。人道裡邊有些非男非女的,生理不健全的,也要排開。那麼,還要這個處所圓滿,要在佛法的那個四眾講經的地方。自己要根支不缺,就是沒有盲聾喑啞。性不頑囂,那些根器要比較好的,那些能夠知道善惡的,可以接受法的,還要沒有業障,不造五無間罪的。還要信解圓滿,就是說對佛教有正信的,不信外道的。如果信了外道就不能學。那麼,這是內部自己要具足這五條,才有這個充分的條件去學佛。
那外邊的環境,還是有五條。要碰到佛出世,佛來教。出世之後還要說法了,佛或者他的大弟子說法。他的弟子說法,他的能夠證道,那麼,證道之後,他要傳給他的弟子,一個個傳下去,就是法流不斷了。那麼,還要最後資糧圓滿。就是說,我們學法的那些物質的條件,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這些要圓滿。
在這個《廣論》裡邊,就說這個,碰到佛跟他的大弟子說法。這個我們在末法時期是沒有了,是沒有緣了。但是我們等流下來的,還有人說法,這個教還沒有滅掉。這個,我們說也可以算一個圓滿。也說是有一個條件。那當然是跟佛在世,他的大弟子有修有證的那個時候,就是正法像法的時候是差得遠了。但是,總算還是可以,不是說絕對不能學。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夠學佛法是非常之不容易。那麼,碰到之後,就不要輕易放掉。不要隨了自己的習氣,這個順著自己的就是來了,什麼事情不順了,馬上就跑了。你要想一想,你這個機緣是千載難遇的。你隨便跑了之後,就是把自己過去的善根,辛辛苦苦爭取到的一些機緣拋棄掉了。這是很愚癡的事情。
下邊,就是說,有人這個學法條件有之後該怎麼做呢?那就是說,第一個就是親近善知識。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親近善知識他要親近的什麼人?不是說看到一個人就可以親近,也不是說看了這個人長得好象很像一個道貌岸然的,或者他有些神通,就去親近。這個不是從表面現象看的,要根據他的內在的功德來看。這內在的功德分幾條?十條。
第一條是戒。
第二條是要有定。
第三是要慧,什麼慧?除煩惱的慧。我們說人聰明聰明,你聰明得很,煩惱很重,是笨,並不是慧,沒有慧。真正有慧是斷煩惱的。智慧斷兩個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能夠斷這兩個障的,是叫智慧。不能斷這兩個障的,都不能叫智慧,這是世間的辯聰。這個世間上認為他是聰明,我們佛教裡看是笨得很。煩惱又不能斷,所知障也不能斷,這個有什麼聰明呢?
還要德增,功德一個是說要比弟子要高,第二個,他本身要不斷地上進,不是停留在一個水準就不動了。
你還有,要有勇。有勇就是說,在任何險要的環境之下,利他的事情不退。對自己的弟子,管你是做什麼,國王出家的也好,該呵斥就得呵斥。不是講面子,或者是礙於人情,或甚至於怕報復等等,該教的就不教。這是有勇。
還得要經富。這個佛的三藏十二部最好是精通,就通三藏,多聞。
覺真,就是證到這個空性的。假使沒有證到的,了達空性的也可以。
還有一個,就是第八,善說。說的時候,要不顛倒,有次第,按了法印,按了三支比量,就是因明。這樣子說,不是亂說。
最後,第九,是悲深。給人說法並不是有所求,並不是要求名求利求地位,求什麼,那就是還是沒有離開煩惱。真正地要利生,弘法,是無所求,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希求,就是為了正法住世,度眾生的苦惱。這樣子弘法利生的,要這樣子的人。
第十個,最後一個,一切時候都是不怕疲厭。哪怕你,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最能夠實行這個十個功德的,他在要到雙林去,要般涅槃的時候,路上走得很疲勞,坐下來休息一下。但是有一個人,他要來求佛剃度。佛還是慈悲,給他剃度,給他說法,結果他證阿羅漢。所以說,在即使要臨死之前,還那麼悲心,把自己的痛苦都忍下去。這個,弘法利生的人也要這樣子做。
那麼,這十個功德,我們說前面的三個戒定慧跟第四個就是德增,還有第六個,就是經富,多聞的,還有最後第七個,證到空性的,或者是了達空性的。這是自利功德。那麼,利他的呢?就是第五,第五就是有勇了,教化眾生要有勇氣,不能是害怕。有的人說:“哦,這個事情我幹不了,哦,這個時代我不敢出來。”這個就完了,哪個出來呢?你不出來,邪魔外道就出來了。那整個的佛弟子都去信邪的去了,那就是正法的要滅掉了。第八個,說的時候善說,這個是利他的。悲深,悲憫眾生的苦惱而說法,不是為自己求什麼。最後是離開一切疲勞,不退。這個都是利生的。
那麼,我們說,利益眾生就是要說法。佛的三示導,神通,記心跟教誡示導1。這個裡邊最真正是能夠度眾生的是教誡,講法。神通僅不過使他起一個心,信心而已。你顯了神通之後,他對你相信了。但是你解決不了問題。要記心,就是知道他的心,也是幫助你說法。但是,你如果不說法,知道他心,那也沒用。僅不過是使他信服。但是,你沒有東西教他。佛教裡邊,《俱舍論》也有這個話,說佛教裡邊度眾生,不是他身上拿個水給他洗乾淨,或者拿個手把他拉出來。並不是這樣子的救,真正的救就是說法,使他自己開悟,把自己的這個迷、無明除掉。這才是真正的度眾生。那就要說法了。所以真正的度眾生是說法,並不是顯神通等等這一些。
而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偏偏是顛倒的。說法,怕麻煩,聽到是那麼多,討厭道很,聽不進去。哪裡有神通,趕快去跑,這個對自己有利了。他認為有神通的人就可以把你拔出苦難了,這個是妄想。要避苦難的話,神通有一定的限度的,在你業報的範圍之內,他可以起一些作用。超出你業報了,就不能起作用的。我們說最大神通的,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成了阿羅漢之後,因為過去業障。他是前輩的時候,他罵過他母親,他說:“你這個人該被人家打成肉醬。”罵了他母親這麼一句話。後來他就生生世世給人家打成肉醬。乃至成阿羅漢的那一輩子,還是給人家打肉醬。他是神通第一。但是,當外道來的時候,他就被他們打死了,並沒有用神通逃掉。所以說,不要迷信神通。
這是我們都講過的了。下邊,我們要講了。前面的我們的講依止善知識,善知識標準提出來了。但是,我有這個經驗。儘管你把標準提給大家,講給人家聽。而一般聽的人,真正選擇善知識的時候,都不依這個標準。他看到善知識來呢,都忘掉了,就是看表面現象了,聽人家說的。這些就是所見不鮮。我們就看到很多現在有些自封什麼法王的,自封什麼金剛上師的,相信的人就成千上萬。他的灌頂也是很多人去爭取,他也不辨,到底該不該去。當然有些人沒有聽過菩提道次第了,但是,很有些人聽過菩提道次第的,也是這樣子。那麼,這就是愚癡了。你聽了經之後不能用,那聽了就白聽了。聽了經之後,要運用,這才是有益。
今天,我們想補充一點。這個因為在我的經驗裡邊呢,不說呢,很多人會受這個害。說一下呢,並不是說我們講的人自吹自擂,僅是根據佛的話講一下。因為弘法的不是我一個人,很多。那麼,這個話也不是對一個人說的。不說,聽的人恐怕就是要遭一些損失,那麼,我們還是要講一下。這是根據菩提道次第來的。我們把這個給大家念一下。就是親近善知識的好處,跟不親近的壞處。很多人就是說,好象是善知識他也分不清楚,什麼是善知識,什麼不是善知識。親近之後,他又很這個不在乎。一下就跑了,一下就走了,好象是人家要拉你來聽經一樣的。這個我們說學法是為了度自己的苦,並不是人家要搞一個道場,搞熱鬧,找幾個人來湊和湊和。這個意思搞錯了。要走的你儘管走,你自己決定自己。要學法的,也還是靠自己,這個不能勉強。那麼,現在我們根據菩提道次第的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不親近有什麼壞處。這個我們還是有必要給大家說一下。
依止勝利——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四親近勝利者2。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它這裡說,凡是能夠親近善知識的,“諸佛歡喜”。因為佛怕眾生受苦,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可以納入正軌,不會去做壞事,那就不會受苦。做了壞事才受苦。那麼,有善知識攝持,就可以有形無形地把你攝住,不走入那些險道,不做壞事。那麼,諸佛歡喜。假使不離開大善知識的人,他不會墮惡道。這個也很可以想像。既然依止善知識不做壞事,三惡道就不會去了。惡道的煩惱不能勝,就是說,真正能夠以真誠的信心依止善知識的,一切煩惱不會把他戰勝。就是說,煩惱不會把他動搖的。那你信心不足的時候,你起了煩惱,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凡是起煩惱之後,你自己要動搖,要什麼,都是信心不足的後果。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真正能夠親近善知識的人,他絕對不會離開菩薩戒。“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因為他依止善知識,對菩薩的那些戒,他有正知正念,知道這是該做的,這不該做的。既然自己有正念,就不會違越。那個,這樣子做,功德資糧慢慢地增長,福德、智慧的資糧慢慢增長。能夠成辦現前的、究竟的一切義利。現在的義利能夠得到,現下的一些成果。究竟的義利,成佛度眾生。這個都慢慢地,一步一步都能達到。“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因為你好好地承事你的師長,你這個意樂加行都可以做到好的了。那麼,自他的資糧都慢慢會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華嚴經》這麼說,善男子,假使一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就是說為善知識攝受的那些人,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他是不墮惡趣的,不會到惡道。於善知識攝受的絕對不會墮惡道,這是《華嚴經》說的。“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假使這個菩薩,這個弟子,于善知識所思念,憶念他的,“則不違越菩薩學處”。只要這個善知識經常憶念他,當然會要護持他。經常在他心裡邊嘛,他要照顧你,你做錯了要跟你說了。所以,這樣的人不會違越菩薩戒,不會犯戒。“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他可以出世間的功德都能圓滿。“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就是說,承事供養善知識的人,他一切行不會失去正念,都是正知正念而行。為善知識攝持的那些人,一切業、煩惱不會戰勝他。就是說,不會被煩惱業戰勝。可以控制自己不造業,不起煩惱。這是善知識的好處。
又雲:“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假使聽了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而做的,那麼,一切佛菩薩都很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只要依據善知識的言教好好地做的話,很快就會成佛。這個我們說不稀奇,不要說一定善知識是那麼高,他才能夠成佛。我們說,這個最現實的例子。阿難陀,這是佛的多聞第一弟子。他因為聽得最多,佛的經他都聽過,所以他善於說法。他說法以後,他自己在佛滅度之前,只有證了個初果。但是,他的弟子,四果阿羅漢的,乃至菩薩登地的都有。這是聽了他的法,得好處的就不少,不僅僅是限於他初果以下的。那麼,就是說,他可以很快地近一切智,成佛。“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假使你對善知識說的話,他的教誡,沒有懷疑的,那你可以親近善知識。否則的話,你遠離了,自然遠離了。對他有懷疑,你怎麼親近?親近不了。“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他心裡不舍離善知識的人,“一切利義,悉能成辦”。一切好的事情,都會成辦。那反過來說,對善知識作意舍離的話,一切好事情就成辦不了。那麼,做的是壞事了。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雲:“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另外一本叫《不可思議秘密經》裡邊這麼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就是說,善男子善女人應當最恭敬地去依止親近那些善知識。假使這樣做的話,“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因為聽了善知識的法,你就成就你的善的意樂心,就是心地變好了。“及由彼故,成善加行”,一個是心變好,一個是行動也變好。有了好的意樂心,當然行動也是好的。“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這樣子做的話,不斷地造善業,做好的事情,能一切善友都生歡喜心。“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也由這個原因不做壞事,做的都是純粹是好的。“能令自他,不起憂惱”,自己做了善事,不會起煩惱,不起憂愁的心,對人家也不起憂惱的心。這是自利利他。“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既然你能夠使他人、自己不起憂惱,這樣子利益自他的話,很快就成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因為他這樣子做的話,自己也很快成佛道。那麼反過來,一切趣向惡道的眾生,就是不好的眾生,他可以給他們做利益。“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所以菩薩,就是說做弟子的,應當要好好地依止善知識,才能夠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複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假使說你承事善知識,就是供養善知識,承事就是給他,敬佑(川俚)他。你本來要在惡趣受的那些業,過去造的惡業,要到惡趣裡,三惡道去的。因為你承事善知識,就在現在的身上,或者心上,起一點點的小的病,或者心上起一點點的不舒服的感覺,或者甚至於在夢中,受了一點不舒服的感受,把那些過去的惡業全部消盡。這個,我們就回想一下米拉日巴。他造了那個很大的罪,放雹子殺了很多人。他的這個瑪爾巴上師就在他的身心現世把他折磨,折磨他受了一些苦,把那些罪全部消掉。所以,依止善知識,聽善知識的話就有這麼的功德,把惡趣的業能夠消滅。只要現世受少少的一點苦,或者是身上的,或者心上的,乃至現世並沒有受,夢中受一下,也把惡業給消掉了。所以這個是大便宜的事情。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這裡一句話,更厲害。他說你真恭敬承事善知識,比你去恭敬供養承事無量的佛菩薩,這個功德還要大。這個有的人就不相信了。善知識不是佛,怎麼一個善知識的功德那麼大呢?一般就是這麼解釋:你供養佛,佛吃點東西沒有?你供上去,你收下來,你看一看,少了一點沒有?而善知識,你供養他東西他吃下去了,真正受用。所以說,這個功德不可比。一個是佛跟你沒有緣,你親近不了。善知識,你還有緣,他能夠給你做攝持。所以說,真正的,你真正接近的是善知識。你因為你沒有福氣。如果說正在佛世,佛就是善知識。我親近了佛,佛就是我的善知識。但是,我們沒有生在佛世。沒有這個因緣碰到佛的話,那善知識就是佛的代表。你親近供養他的功德,就是很大的。這是經上的話,不是我們故意地編一套。
《地藏經》雲:“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佈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地藏經》裡邊這麼說,“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地藏經》也同樣是說這個話。本來你無量劫以來,造了很多的罪,要流轉惡趣的罪。你能夠恭敬承事善知識的話,在現在,或者是害點病,或者是受點餓。這樣子身心受一點小苦,就把你無量劫來的罪都消完了。甚至於還不害病,還不受饑饉,只要給善知識呵斥,罵兩句,或者夢裡邊受一點小的折磨,就會把這些過去的無量劫來的業障。(缺)強調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他的功德之大。
下邊,“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佈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地藏經》說的,他說你過去,俱胝佛,俱胝佛是無數的很多的佛,在很多的佛面前,種了很多善根。什麼善根?佈施、供養,或者是受諸學處等等,如法修行。這些善法,你積了很多的善根,但是你只要上半天,只要半天的功夫,在善知識面前去做的話,能夠映蔽,把那些功德都蓋住。就是說超過那些無量俱胝劫佛面前所做的功德。那麼這個一般人是信不了,但是《地藏經》說的,這些都是經上說的話。
所以說,承事尊重,恭敬承事善知識的功德不可思議的。所以不要掉以輕心,以為這是無所謂的事情。正因為現在人太無所謂了,所以我強調,把這個念一道。過去是不念的。因為過去還沒有發覺像這樣子現在善根薄弱的眾生,對善知識不但是認為是不屑一顧,甚至於譭謗。這個甚至於各式各樣的不如法的事情。這是自己受苦的事情,不說的話就是你們自己受苦。
在色達一個出家人,就是我們這裡去的。他寫封信給我,叫我跟大家說一下。他就是說,在這裡修了法的,傳過法的人,已經上師跟弟子關係成立了,千萬不要去做那些罪。他這個話是不是需要說?根本不要說。不但是密宗,就是顯教,你哪怕你個剃度師,或者是一個受戒的和尚,都要當佛的看。如果你對他違背譭謗的話,受的罪都是無量無邊的。不但是金剛上師的事情。所以,這個事情,你如果對這一點自己沒有認識,那你受苦的事情就怪不得哪個去了。所以,我們現在正因為這些反映來了之後,我們還是要把這些話要說一下,免得自己造罪。
又雲:“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6A)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神通,都是從依止善知識來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大家都知道,就是這麼來的。所以說,要親近善知識,要好好地供養。
《本生論》亦雲:“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熏。”
《本生論》,一部論,這是我們漢地沒有翻。“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熏。”只要不離開善知識,你好好地依他修行的話,他的功德,你可以沾到他的邊。就是等於說你熏香一樣,在芝蘭之室,你進去之後,自然身上有香氣。只要好好依止善知識,善知識的功德都在你身上,這個可以沾到光。
博朵瓦雲:“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博多瓦說,“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他就是說,親近善知識的一些不善巧的方式。這個博多瓦是阿底峽尊者大弟子。他說,“我們這一批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穿破衣。”這個破衣什麼意思?他說,穿了個破衣服,衣在地上拖,他身上沾的都是泥巴、草。金子不會沾在上邊的。那麼,我們同樣等於穿了個破衣。你親近善知識,只看善知識的過失,沒有看他的功德。結果,雖然親近善知識,一無所成。專門去看過失了,不但是一無所成,還造了很多罪。
那麼,這是依止善知識有這麼多的好處。這是經典裡邊,宗大師特別集中起來強調這個功德之大。那麼,下邊一個,就是不親近的過失,不依止的過患。那麼,我們當然說,依止善知識,當然只要是善知識都是親近,不是說某一個人,非要盯了那個不可。這也不是這個話。
不善依過患——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假使不親近善知識的話,“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傷”。你不依止善知識,就是沒有人攝護你了。我們前面不是說了,依止善知識有有形、無形的攝護,可以保護你,有形地或者無形地保護你。如果你沒有善知識有形無形保護的話,這一輩子就會碰到疾疫——瘟疫,或者非人的損害,一些非人損惱你。這個我們碰到的很多人都有,有些非人來損惱他。這是現世。“于未來世,當墮惡趣”,下輩子墮惡道。“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這個惡道裡是無量無邊的時間受不完的苦。
《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譭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譭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在一本密宗裡邊《金剛手灌頂續》,一部經,他裡邊有個問答。他問佛,薄伽梵,假使有人譭謗阿闍黎、譭謗善知識的,他感什麼報?“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說。”佛就告訴他,金剛手,這個話你不要說了。“天人世間,悉皆恐怖”,一說的話,天人世間聽了都會害怕,恐怖起來。“秘密主,然當略說”,但是,不說也不好。那麼,不要廣說,稍微說一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那麼,我廣說的話,一切天人聽了都會恐怖,那是害怕,現在就略說。略說怎麼說呢?凡是譭謗阿闍黎的,他感的果報呢最苦的地獄。無間地獄等等——金剛地獄等等,就是他生的地方。所以,他將來生的地方就是最苦的地獄。在那裡住什麼時候?無量無邊劫,受的時間極長。無邊的劫,就是很長的時間。這個整個的世界成壞,一個成住壞空,是個大劫。那麼,他要無邊的劫都在地獄裡邊,最苦的地獄受苦。所以說,一切有情千萬不要譭謗善知識。這是譭謗善知識的果報是無邊。這個說這麼說,能聽進去的人呢,是不是聽得進,這是個人的根器的問題。
《五十頌》亦雲:“譭謗阿闍黎, 是大愚應遭, 疾癘及諸病, 魔疫諸毒死, 王火及毒蛇, 水羅叉盜賊, 非人礙神等, 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 諸阿闍黎心。 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事師五十頌》就說這個話,譭謗阿闍黎的人,是最大的愚癡。他要遭什麼報?疾疫,瘟疫病;及諸病,各式各樣的病。“魔疫諸毒死”,魔放的毒,魔放的病,這都會碰到他。“王火”,王,王難;火,就是火災;毒蛇,那是毒蛇的災。水,水災;羅叉鬼的難。盜賊的難。非人的那些,“礙神”,就是說不好的神,遭他們的一些難。最後,殺死之後墮地獄。所以說,不要惱亂阿闍黎的心。假使你愚癡,做了之後,那麼,決定在地獄裡邊受燒煮的苦。那麼,什麼地獄呢?“所說無間等”,最苦的無間地獄。“極可畏地獄”,凡是譭謗阿闍黎人,就是佛說的,他就在裡邊要生的,要生到這個裡邊去。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劄那釋難論》中,亦引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一個寂靜論師,他作的一本書裡邊,他也說一句話。他說,假使你“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只要他是說的正法,哪怕是一個頌,你不把他當師看的話,那將來你感的果報生在狗裡邊。狗是不知恩,那個是動物,它不知道感恩。那麼,這樣即使說人間,下賤裡邊去。過去我們在上海的時候,就是定公上師那個時候講經他說過的話:有一個修行人,他修得非常好,也很精進。但是,他總是成就不了。後來他去問一個善知識,那善知識就問他:“你觀想上師的時候,你把所有的教你的師都觀了沒有?”他說:“觀了。”“都觀了怎麼不成就呢?”最後,他說:“你再考慮一下。”最後的考慮到什麼呢?教他(ga ka ga na)字母的一個藏語老師沒有觀進去,那就是這個問題。你有一個師沒有觀在裡邊那就成就不了。所以,這個就是說對善知識不但是不要譭謗,哪怕你忘掉,對自己成就也是一個障礙。所以說,這個心生起之後,免得造一些不必要的罪。
那麼,這裡我們下邊就是說了,今天接下去要說的。前面是所依的善知識應當具這些功德,當然不是什麼人都是善知識。那麼能依的人,他也有一定的功德,才能夠依止。如果缺乏一些,那也得不到好處。所以下邊我們說能親近之事。
丙三 能親近之事
善知識選定之後,自己要得法益的話,你自己也必須要一定的條件。這兩方面的,非常辯證的。單是一方面,你也得不了好處。能親近事,第一個是“意樂”。
丁一 意樂
戊一 信:常觀功德故。
意樂裡邊第一條是“信”,要有信心。信心從何而來?“常觀功德故”,就要看功德才有信心。
戊二 敬:常念恩德故。
要恭敬,有恩,你自然會恭敬他。如果沒有恩的話,那你恭敬也自然生不起。你儘管說,“我要恭敬他,恭敬他。”但是你對他不懷恩的話,這個恭敬,它不能勉強生出來。那麼,你要生恭敬心,決定要念恩。所以說,我們要修菩提心,要知母念恩報恩。我們以前不是叫大家聽了一個磁帶。這個磁帶什麼作用?就是知道念恩。一個母親如此,那麼所有的母親都是這麼一個類型。那麼,無始以來很多人,一切有情都當過我們的母親。那麼,我們對他的恩該怎麼報?這就是念恩。沒有這個念恩的心,你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度一切眾生”——空話!
我們總是看到有些人,上海以前有一個小孩子,他說他要出家要度母親。結果他的家裡,母親是有病的。他也不聽她的話,自己偷偷跑出來了,把那個母親著急得不得了。最後因為勞累過度,還病死了。你這樣子你自己母親都照顧不到。現世的母親這樣不聽話,你說你要度一切眾生,你這個話恐怕是妄語。你沒有感恩的心嘛,對現世母親的恩都不念。那麼,一切不相干的有情,你說他是你的母親,你念他的恩。這個話是不現實的,我們說不可信的。
所以說,我們以前這個中國人有個話:忠臣出於孝子:真正這個國家裡邊做忠臣的,大半都是孝子。那麼,我們這個佛教裡邊要做菩薩行的人,也是孝子。不孝的人你去行菩薩道,菩薩道,一切有情都當自己的母親看,你自己親生母親都不孝,你能把一切有情當母親看嗎?這個是不可能的。還有一些人,他這麼說,他說:“一切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那我也做過一切有情的母親,那他該供養我,我該受享。”這樣的人,這種思想你看看,怎麼能成佛呢?所以,這一個觀點來看問題,他自以為很聰明,這個道理很通。但是,你這個不順法性。我們說,一個事情,順不順法性是個大問題。你順了法性的,做起來將來能夠成佛,能夠證到法性。不順法性、違逆法性的,不但是成不了佛,也證不到法身,而感的果是惡道。這個說在學法裡邊,這又是什麼了?傳承的見。你自以為很聰明,你自己看書弄到這樣去了,邪知邪見起來了,你還不知道,還以為自己聰明過人。這是一個愚癡。那我們說,真正能敬的話,就必須要這個念恩。
戊三 無退:不思不見一切過失故。
一切過失,這個我們很多人問過這個話:善知識,你要依止之前,必須要仔細看,十個功德是一條一條慢慢看。一般說,依止善知識,你先要六個月,最少六個月的觀察,乃至六年了,然後決定之後,那就不能再看過失了。決定之後再看過失的話,對自己有害。在事先決定之前,要好好看,值得依止的就依止,不值得依止的就不要依止。
既然選定之後,你再去看過失,那受害的就是自己。為什麼道理,我們後邊要講。那麼這裡邊就是不要看過失。但是,看過失,人就是會看過失。他學了一點法,都不是看自己,都是看人家。這個地方學了一點戒,“這個人哪裡不合戒,那個人哪裡犯戒”。淨是看人家,自己不管。那麼,你看過失的心,學的越多,過失就看得越多。最後,你學修,越是學越是煩惱。這個你善知識也找不到了,因為你看起來都是過失。就是日常法師說的,“你把這個鏡子一照,整個的世間都是妖魔鬼怪,你依止哪個去呢?”那就沒有人,只有依止自己了。依止自己的話,出生我執大魔。那你依了我執大魔最高的話,天變成魔。本來是很好的事情,是本尊,你成了魔。你學了很多法,結果成了個魔。為什麼?沒有依止善知識,依止自己去了。善知識都是妖魔鬼怪,只有自己才最好。那你這個怎麼搞呢?所以,這個法學的越多,反而受害的也是這些人。
我記得在年初的時候,我故意發一本書,叫《智慧的能量》,它就是專門在講這個道理。但是,這個書發下去,效果等於零。沒有起效果。這也是說,人看書,書再好,還要自己善根能接受。書雖然好,自己接受能力沒有的話,還得不到好處。那麼,下邊我們要講的聽聞正法的道理,這個下面要講。那麼現在我們先說,在這個海公上師的那個《科頌》裡邊,他說了幾個方法,假使你看到過失的時候,該怎麼觀想。這是一種方法。但是我們在菩提道次第裡邊,也有它的一些方法。
對治觀過失的幾個觀想
那麼,我們先把海公上師的說一下。海公上師說,假使你已經善知識依止好了,中間你看了過失之後,該怎麼觀想?
第一個,作示現想,這是善知識故意示現的。他本來是這個功德非常圓滿的,但是他要度眾生,處在這個世間,示現一下,這個就是所謂病行,示現一下貪瞋癡的樣子。那麼,這是一個想法。
第二個想法是,他雖然有過,但是他馬上就懺悔了,這還是好的。這是能懺悔的,就是善知識了。
第三個,只要不犯根本罪,他就是說,不要因為他有點過失,就放棄依止。
這個我們說是不是這麼說的呢?就是說你看問題是在這裡,你看的過失到底是不是真的過失呢?因為我們凡夫的肉眼,能不能看清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能看清一切問題的話,我們何必學經呢?我們要學經教,就是要開自己的慧眼。在慧眼沒有開之前,先借佛的眼來看。真正自己證到這個空性,自己的慧眼開了,那就真正看問題了。但是,自己的慧眼沒有開之前,在佛的經教沒有學好之前,你看的東西是不是對?你看的是過失,到底還是功德還是過失,你能不能肯定下來?所以說,在這一個情況之下,就不要太信任自己。
那麼,這是海公上師,他一些觀想。我們說,正因為是很普遍,依止善知識中間,很多人會產生一些懷疑,觀過失。那麼,海公上師就把這個三個方法教我們去去除那個懷疑。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邊,它也有一些這個說法。這個在哪一頁,我要找一下看。……不耽擱時間了。
那麼,下邊我們說,這個第一個是信。這個信是觀功德,這個信我們說在《百法》裡面我們不是學過嗎?信心所是善心所十一個心所之一。信什麼?信三寶,業果,四諦等等道理。但是,我們這裡說的信,是信這個善知識,就是說集中在善知識身上這個信。那麼,這個說信,把這個範圍給縮小了,縮小在善知識的身上。要觀他的功德。在一般的書裡邊,它就是說不但是密法,就是在我們的顯教,《四分律藏》都這麼說的。管你是什麼依止師也好,這個剃度師也好,那個什麼阿闍黎、和尚也好,都要當佛的看。這個什麼原因?這是佛的善巧。你把他佛的看,你不會看過失,佛沒有過失。即使佛示現一些不能使人家理解的事情,絕對我們不會想到這個佛有過失,不會。除非是外道,他不信佛。那麼,有信心的人,對佛教有信心的,對佛是不會懷疑的。那麼,即使佛有的地方做了我們不理解,總認為我們自己沒看對,可能我們自己不清楚,佛不會錯。那麼,你把善知識當佛看的話,這個就是說一個方便了,可以免得你去看過失。那就是說,把功德多看的話,只要這個人對你,說你認為他功德很大的話,最極點的是佛,這樣子的人,他即使有過失,你不會認為他是過失。
這個我們自己可以看。為什麼一個母親對孩子,總不會說他的孩子壞,即使孩子再調皮,再不好,她認為他還是好的。因為她愛護的心已經超過一切了,把那些壞的事情都遮掉了。
那麼,如果我們把善知識跟佛的去這麼看,專門看他的功德的話,一切看過失的心自然是不起作用了,在裡邊起不了大作用。那就不會譭謗,那些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也不會做了。這些方法並不是說強迫你把善知識當佛,那就是說,使你不犯過失的一個善巧方便,就是佛不管你顯密教,經、論、律裡邊都這麼說的。如果你說這個不對的話,那你去問佛,我就不知道了。這個要觀功德就少觀過失了。那麼,這樣子如果功德觀得多的話,自然觀過的心就不會起作用。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那麼,你要能夠生起恭敬心的話,非要念恩。如果你認為這個善知識對你沒有恩的話,那麼你這個恭敬心自然生不起來。那麼,念那個善知識的恩,《廣論》裡好象是有一段,可以看一看。是根據一本經來的。它是叫《十法經》。
《十法經》雲:“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這就是善知識。你要把善知識怎麼去念他的恩呢?在長夜中,就是生死長夜之中,在生死裡邊到處找我,來救我的。在長夜中,我自己為愚癡所覆,好象重睡眠一樣睡著的,在火都燒了還不知道,把我喊醒的,就是善知識。沉溺有海,在三有大海裡邊,不想出來,沉在裡邊。而發心救我出來的,善知識。我要入惡道做壞事,他指示善道,使我不入惡道的,善知識。在惡道裡邊,已經進去了,他想辦法把我救出來的,是善知識。我於長夜病所逼惱,這個病當然是身病、心病、煩惱病都在裡頭。為作醫王,把我從煩惱的火裡邊救出來的,就是善知識。當我自己被貪瞋癡的大火所燒,為我作雲雨,就是說法雨,降法雨使我把煩惱熄滅的,是善知識。以這樣的觀想,那個恩自然就念起來了,恭敬的心也就生起來了。如果不念恩的話,恭敬心是生不起來的。
那麼,《華嚴經》它有引善財童子的一段文。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它就是說善財童子的一段文。他說,在惡趣裡救我的,使我能夠通達法的平等性,告訴我哪是安穩的道,哪是不安穩的道,以普賢菩薩的大行來教授我的,使我很快地成佛的道路上去的,都是善知識。
所以,這樣子要多念恩,然後才能夠生起恭敬心。那麼,這是意樂。我們說,對善知識第一個是內心裡邊要有信。這個信從何而來?觀功德。我們前面也講過,對三寶的信心並不是說自己天生會生出來的,要觀三寶的功德。那麼,這是一個根本的方法。那麼,另外,靠加持力的,就是修這個三歸依觀,修這個歸依上師三寶那些法,求三寶加持你,使自己生起信心來。一個自己從觀功德生起信心來,這是一個方法。如果沒有這些方法,你說“我要信心生起來”,不可能。
那麼,第二個是恭敬心。恭敬心要從念恩而來。不看到恩,你說你要恭敬,那是假的。我們看到有些人,這個對善知識非常恭敬,晝夜六次禮拜,好象是非常恭敬。但是他是表面的,他的目的想善知識把他這個金剛位傳給他。這樣子的人很多。那麼,這個是不是真正的恭敬?這個我們是不取的那些。真正的恭敬從內心發出來的,不是在表面上的。表面的行動固然不能少,但是僅是從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那是有目的的人,不是真的敬。
這個就是說不要退,有信有敬,但是時間久了,會看過失,一看過失就會退。我們不要說對善知識,對佛教本身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出家一年,佛在眼前”,當時信得很,好象很快就會成佛,即身成就。“出家兩年,佛在大殿”,就遠了一些,佛在大殿,不在眼前了。“出家三年,佛在天邊。”那就是說,根本不想成,這一輩子就沒有希望了,根本不想修行了,成佛的事情都丟在一邊去了。那就是信心退掉了。對三寶的信心退掉了,這個是一般的出家人都會有這些經驗。雖然有的是沒有那麼的顯著,但是你說一點沒有,不會。那就是自己鬥爭了。你這個心生起來之後,還是煩惱把你戰勝了,還是你把煩惱戰勝了。你把煩惱戰勝了,他雖然生了這個壞的念頭,但它不起壞作用。如果煩惱把你戰勝了,那麼它就起壞作用了,它把你牽起走了。
這凡夫嘛,都有煩惱嘛。你不能說,“我沒有的。”你怎麼沒有呢?沒有煩惱你怎麼留在生死裡邊呢?這個不要吹了。煩惱是每一個人都要承認,都有。但是,如何對待煩惱,這是個重要的問題。煩惱來了之後,我們怎麼處理它?聽它的話,讓它把我們鼻子牽起走,還是我們要戰勝它,不聽它的話,要把它降伏?這是一個修行與不修行的不同之處。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鬥,不是跟人家鬥,跟煩惱鬥。不修行的人,就是跟人鬥。一切都爭取,世間上什麼都要爭,什麼都要鬥,而偏偏煩惱順得很,煩惱一來就聽它話。這樣子修的話,你越修越糟糕。
“無退”,就是說當你在時間久了疲了之後,當你煩惱起來,觀過失的時候,該怎麼辦。那麼,就是說,我們前面說的,就是海公上師的一些方法,菩提道次第也有些方法。那就要好好地把它用起來。我們總感到有一個,學經學論,不是把它的道理,把它的法相名詞背熟了就算數。我們這裡要舉一個例子。(缺)
要好好地把它學一下。好好學一下,你就跟了菩提道次第做。他卻是拿了本書,離開善知識,跑掉一個人去看書去了。他說,這是好好地學,第一步就錯了。“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你不如理依止。你說,這個善知識你不想依止,那麼,你找一個好的善知識了。他也不找,跑到一個很隨隨便便的地方,他說:“我學菩提道次第去了。”這個學什麼呢?所以說,真的學跟假的學。你是學什麼呢?學它的名句?把名句學好了,可以在老太婆面前吹一道,這是你學的目的。我可以猜出你是這個目的。否則的話,你為什麼不照菩提道次第的做呢?你這個講了天花亂墜的,你到行動的時候,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你哪裡是叫真的學呢?這個不是學,這是騙人。我們說,不要學經學論達到這個騙人的地步,那個太可悲了。
要學就是儘量自己能做到的,做多少。不能說你一學就全部做完了,當然不可能。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做多少。這是我們學經學教的目的。菩提道次第一開始就是說的。學的就是要行的。那麼,你如果學了之後不行,拿來做展覽,給人家看,抬高自己身份,甚至於為名聞利養。那麼,你將來果報也就是很可怕。所以說,我們學法,千萬不要懷這個目的:我講了之後就是去販賣的,就是騙錢的,給人家講一套可以得到名聞利養的。是這樣的心去弘法的話,那恐怕不但得不到這個真實利益,自己還得受害。那我們說,學法第一個要端正自己的知見,不要有那些邪的東西,不要給它裝進來。
丁二 加行
戊一 以身命財力修供養
身命供養為內供養,即內財供養。財力供養為外供養,即外財供養。身命供養較財力供養尤難。如本師釋迦佛往劫時,為半偈捨身,(即“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半偈)即其一例。不過身命供養,初修行人辦不到,亦不必如此,恐生退心,但此等道理卻不可不知道。
戊二 以如教修行供養
此即所謂法供養,為供養中之最殊勝者。
以上意樂、加行二種,為能親近之事。
頌:常思功德常念恩 不見不思師過失 內外供養法供養 加行意樂事師事
第六講
(6B)《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上一次我們講到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今天要講這個能親近的事情。這個聽聞正法的事情。那麼,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聽聞正法,為修行。那麼,善知識他的標準定下了。選好之後,那麼就是做弟子的如何聽聞正法的問題。
乙二 聽聞正法
在這裡我們要把這個《廣論》裡的補充一下。聽聞正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聽聞正法?那麼在《廣論》裡邊它講得比較多了,我們就略略地把它說一下。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聽聞集》雲:“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先要知道聞法有什麼好處,然後這個意樂心才生起來,開始要聞法。《廣論》裡邊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聞法有什麼好處?聽聞之後,能夠知道一切法。對一切法不知道,就是所知障。那麼,要求所知障去掉,那就是多聞。我們以前講這個《五蘊》、《百法》,把一切宇宙的萬法都歸納成一百個法。這一百個法裡邊有色法、心法、心所法,還有不相應行,最後無為法。最重要的還是心所法。我們做的這個造業,就是跟心一起來的,心王是跟了心所法來的。心所法是善的,心王也是善的。你的心所法是惡的,心王也就變惡了。所以說,在這個心所裡邊,善的惡的要知道取捨。要知道取捨的話,就先要知道它哪個是善的,哪個是惡的。這個標準要定出來。
一切的宗教哲學都是講這個行善。大家經常有這個話,好象說,我們說是“行善就對了,不一定要信佛教”。“大家都心裡存了個善心,做好事就對了。”但是,我們說這個什麼叫好,這個問題那是每一個哲學,每一個這個宗教都不同的。他們都有他們的體系,都有他們的標準。那我們說這些體系標準對不對頭?都是主觀出發的。根據他自己虛構的一個哲學體系,他就定下來,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那麼,假使講耶穌教,他們認為這個動物是上帝造了給人吃的,這個事不是壞事。但是,我們佛教,就說,殺動物吃是最大的壞事。殺生是不好的。
那麼,到底這個標準如何定呢?我們說,不是從主觀上定,要從客觀的效應來定。佛教裡邊,凡是做這個事情要感不好的果報的,就叫惡事。凡是做那個事情要感好的報的,那叫善事。這是客觀的報應來說的。那麼,我們說這個殺動物的話,你說是沒有罪。但是,佛教從佛的思惟,一切智的眼睛觀察,凡是殺了動物,將來的受報,是三惡道去。甚至殺多了是下地獄。殺人,決定下地獄。殺動物,一般是你殺得多了,也是地獄難免。那麼,這個是惡報。這個是苦報,那麼這個事情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說,我們要知一切法,善的惡的能夠真正知道,才有個標準,才知道取捨。如果糊裡糊塗的,“一切法只要做好事就行了。”那麼,這個好事,很多人,在這個年輕人裡邊,一般世間上的,吃喝玩樂就是好事。那這個感的果報是什麼,就不知道了。所以,好事,壞事,不能憑主觀的想像去說,一定要根據客觀的效應來看。佛教是最客觀的,最科學的。佛說的善就是感好的報,樂報的,所謂惡就是感苦報的。至於出世的善就是超出三界,得最上等無上安穩的涅槃的。這個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不是隨便說的。
所以說,“由聞知諸法”,你由多聞之後,才知道一切法,善的惡的,有漏,無漏的,才知道。這個我們學過百法,這個就初步就明確了。這是要多聞而來的。如果你聞而不知的話,那耳邊風聽過也就沒有這個印象了。那就是認識還不清的。一定要認真學之後,一切法然後能真正知道。“由聞遮諸惡”,那麼,聞了之後,知道哪些是惡法呢,可以遮止,這就是取捨。那些惡的法要感苦報,哪一個人歡喜受苦呢?都不願意。那麼,你就不要做惡事了,一切惡法就要遮止,不要再做。“由聞斷無義”,那些無義的,對我們修行沒有好處的,打閑岔的事情,多聞之後,知道這些是無義的事情,那就是要斷掉,不要去做。“由聞得涅槃”,那麼,你因為多聞,勤修善法,那最後不但是人天之樂,一直可以上去到涅槃之無上之妙樂。那麼,這都是多聞而來的。如果你不聞的話,一無所知,那你趣向的道路根本就不知道走哪一條道路。那麼,給人家鼻子牽了走呢,人家下地獄,你也跟了下地獄了。那是很危險的事情。
又雲:“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于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這個是打個比喻:假使你進了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善覆蔽”,就是它密封得很嚴的。那麼,這個太陽光一點進不去。這個房間進去之後,雖然裡邊擺了很多的好看的東西,畫了很好的畫。但是,因為沒有光線,你什麼都見不到。這樣子,這個是比喻,假使, 人,雖然人天有這個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沒有聽聞正法,標準沒有。那麼你善的惡的也搞不清楚。等於說進入黑暗的室裡邊一樣,什麼是善的,什麼惡的,還是一團漆黑,分別不清楚。那麼,一定要聽聞正法之後,具有真的慧,那才能夠了別善惡法。所以說,下邊就從正面說——“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打個比喻說,這個《金剛經》有:假使有一個很好的東西看,日光明照,太陽光或者燈光照得很亮,那你什麼東西好的都能看到。那麼同樣,我們的這個智慧經過聽聞之後,得了聞慧。聞慧是什麼?以佛的智慧來莊嚴我們自己的眼睛。我們的慧是凡夫的慧,有煩惱的,是有漏的。以佛的正法的慧,我們借過來,觀察一切,那就是聞慧。通過聽聞正法之後,才知道善惡法。那才知道哪些是善的,要去取;哪些是惡的,要避。
我們在一個黑的房間裡邊,如果有個毒蛇,它在裡邊。你眼睛看不到,你進去很危險。很可能就碰到那個蛇,你給它咬死。那麼,你要是有眼睛的話,你看到毒蛇是壞東西,趕快地逃避,或者是用辦法把他去掉。那就是我們這個聽了正法之後,能夠知道哪些是惡法。這個惡法要使我們墮惡道受苦的,那趕緊遮止它,不要給它起來,惡念也不要給它起來。那麼,這樣子做,就保護自己了。那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的第一個要件,要把自己具慧眼,能夠分辨出善惡法。那麼,根據善惡法去取去舍的話,那決定不會受苦。所以,真正地我們說要避苦,一定要把眼睛開開來。這個眼睛如何開?聽聞正法。所以這個是很重要。
《本生論》亦雲:“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于大眾中智者愛。”
另外一部論裡邊說,“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假使你聽了正法之後,生了清淨的信心,生起極大的歡喜,而且能夠堅穩而住,開發大智慧,除掉愚癡。這樣子的好處,就是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去求這個法,也是應當的。那麼,何況你並不要那麼的代價。
聽聞正法,“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于大眾中智者愛。”這個就是說讚歎聽聞正法的好處。它說,你能夠聽聞正法的話,可以把我們愚癡的暗除掉,那個正法就是明燈。多聞是一個財富,七聖財裡邊就是有一個聞。這個財富,這個盜賊他搶不了,這個是最殊勝的財。我們世間上的財,金銀財寶你放在家裡就不安穩。盜賊看眼紅之後,要來搶劫,甚至於生命都有危險。但是,這個聖的聞的財,再多,搶不了。這個是沒辦法搶的。
“是摧愚怨器開示”,聞法是摧毀這個愚癡的最厲害的東西,也是開示我們方便教授的最勝的一個善知識,聽聞正法是最好的善友。聞這個財富——我們世間上的親友,就是你有錢的時候,有勢的時候,跟你很好。一旦你窮了,或者是地位沒有了,或者是倒楣(“黴”的繁體)了,就要跟你離得遠遠的了。那麼,這個聞,聽聞正法的財,你再窮,它不變,它還是跟你在一起,不會跑掉。
這個東西你吃下去之後,能夠除我們的心裡的憂愁的這個藥。而且沒有反應的,世間上的藥吃下去有反應。這個是沒有,除了這個愁憂,一點的其他反應也沒有。摧大罪軍,是一切造罪的那個魔軍,能夠摧毀它的最厲害的軍隊,就是多聞。因為多聞之後,你知道哪些是不對的呢,就不會上魔的當了。那麼,這裡邊就是充分地強調聽聞的好處。
又雲:“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于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又雲:“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你只要好好地聽聞正法的時候,你把自己好好地隨它修行的話,可以把自己心淨化。費很少的力量可以達到涅槃城,就是成佛了。那這個裡邊就是說了,你要成佛,最要省力的走那個最快的道路,就是一定要聽聞正法。這個我們也想想很簡單,聽聞正法就把自己眼睛開了。那麼,你要到目的地去,當然是容易了。如果你眼睛沒有開,閉了眼睛瞎碰的話,不但是很慢,甚至於會走不到。方向倒了就走不到了,走不到的話,碰到危險的地方掉下去就死掉了。(缺)
那是絕對重要的事情。一般人都是——就有這個概念,以為好象是要有智慧的人去學法。我們這些人愚癡得很,學也學不進,那麼,我就是修行就可以了。這個話聽起來很對。那麼,你說你法沒有學,你怎麼修呢?你說你念阿彌陀佛。當然。但是,阿彌陀佛怎麼念?如何把他那個心一心不亂?那麼我們說要往生西方,三輩往生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又怎麼生起來?這些你不學還是不知道。
淨土宗他說最簡單了,那個不識字的也能念。但是,我們說弘揚淨土的書很多。那麼,這個書要來幹啥呢?還不是講道理。如果你道理不通,恐怕你也念不好。再說禪宗的話,不立文字,什麼都不要。但是,你沒有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開了悟的,他已經學好了的。如果沒有這麼一位善知識的話,你還是沒有辦法進門的。那麼盲修瞎練,著魔走火卻是多得不可勝數。
就是我們在上個月連著有兩三個電話,信也有。就是說,一個年輕的出家人,他到山上去專修,現在狂了,怎麼辦?這個很多。以前我們一個廣化寺一個侍者師,他說某某一個山上住茅蓬很多,經常有些人坐狂了,在山上這個山頭跑到那個山頭,大叫,東跑西跑的這樣子搞。這就是說修行自己沒有方法,搞錯了。那麼,這很危險。下了很大的苦功結果修了個魔。大家都聽到這個話了,“寧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時著魔”。千生不悟,總有一天會開悟。著了魔之後,那要回到正法來已經是非常困難,再要開悟的話,更不知道要哪一天。所以,這個沒有聽聞正法的話,如果跌入歧途的話,那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說,我們說要強調要多聞正法。下邊就是說在聽聞正法的時候,該要注意什麼事情。我們看第二科,是“聽聞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