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22:14:31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大悲心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

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十五、修習大悲心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大悲心,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修習大悲心之理,當由幾點來闡明與探討:

一、 思維修習大悲心的重要性:

簡賅言之,佛教是大悲的佛法,佛陀是大悲的教主;我們所皈依的世尊具有萬德莊嚴及無量無邊的功德中即是以大悲心為主。或也可說,佛最殊勝的功德就是佛的大悲心,說大悲心是大乘功德的根本,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教法與實踐並不為過。《現觀莊嚴論》也說:

[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意思是,以證悟無我的智慧脫離輪回的系縛而不墮入三有;有大悲心則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故永不住於涅槃(菩薩種性的行者,為了圓滿佛道利益有情,絕不以小乘涅槃境界為滿足,反視為過患,故遠離寂靜的系縛或貪著)。基於這個道理,也有人說令心續善良的無上方便就是修大悲心,令智慧廣大的無上方便就是修緣起見。

換句話說,依於大悲緣著可悅愛的眾生,不忍眾生苦而自願取受荷擔救拔,即使是寂滅的涅槃城也視為如熾熱的鐵屋一樣,一心只想斷離寂滅之樂,救拔有情苦。顯然,諸佛世尊不住輪回邊也不住於涅槃邊 ―― 得無住涅槃的主因就是大悲心。緣於因位時發大悲心,以大悲心推動難行苦行的菩薩行,對暴惡眾生廣行善行不退願心,故成佛時也不棄舍任一眾生,無間斷地觀眾生根器而行佛行利他事業,月稱菩薩《入中論》說:

[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這是說,觀待大乘佛道,最初覺醒大乘種性是依大悲心(如種子),中期維繫或持續難行苦行菩薩行也是依大悲心(如滋長苗芽的水份),後期成佛後不棄舍任一眾生不住涅槃之樂仍依於大悲心(如苗芽結成莊稼果實,令眾生受用),故特贊大悲心。准此可知,就修學深廣如海的大乘佛道的行者而言,大悲心初、中、後三期都極為重要;趣入大乘佛道必由大悲心為因,沒有大悲心則不可能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則不可能成佛。因此,也可以說,佛由菩薩生,菩薩由菩提心生,菩提心由大悲心生,此一次第是決定的。

所謂利他圓滿,是指諸佛具有圓滿的利他能力與智慧度化眾生,並非能令眾生成佛;佛唯是宣說正法使令修行成就,所謂:

[ 佛不水洗眾生罪,不以手拭有情苦,所證功德不移餘,唯示真諦令解脫。]

意即,諸佛皆以三門的功德教化一切有情,即身事業 ―― 以相好莊嚴、放光、示現神通、神變感化眾生;語事業 ―― 宣說正法、遍入眾生心海中,轉動眾生的心思;意事業 ―― 以大悲心推動加持,令知離苦得樂的方便,所以經論上通說所有功德的生起之因即是大悲心,也就不難理解了。《攝正法經》也說:

[ 世尊,菩薩並不須修學許多法義,世尊,菩薩若於一法,極為執持、證悟,佛的一切法義就盡在掌中,一法雲何?大悲心是。]

這說明瞭,大乘種性覺醒的菩薩行者唯具足大悲心即能無間恒久的利他,成辦不可思議功德(如菩薩的五道十地等無量無邊功德);相反地,舍離了大悲心而學利他行,其實只學了菩薩行的外貌,未得神髓。最好的守護輪、最有效的經懺念誦,也是修習大悲心;當知猶如無著菩薩初見彌勒菩薩的公案,由 [ 一念悲心起,障礙盡消除 ] 而得信解大悲心的重要性。應如實修學生起大悲心之理,發願有朝一日,能生起具相大悲心。

二、 思維大悲心的定義:

大悲心 ―― 即平等普緣法界一切眾生的苦而心生不忍,一心猛利欲求荷擔救拔,令完全離苦及苦因的心(即不單祈願眾生離苦,且欲求荷擔救拔眾生所有痛苦令皆遠離的心)。

三、 思維大悲心的種類,有三:

1.眾生緣悲 ―― 亦稱緣眾生的大悲心,是緣著法界一切眾生苦生起不忍,一心猛利欲求荷擔救拔令永離苦及苦因的心(指一般所認許的具相大悲心)。

2.法緣大悲 ―― 亦稱法緣悲,是由證得法界一切眾生刹那刹那變滅的細分無常的智慧正行攝持、而生起的不忍眾生苦,一心猛利欲求荷擔救拔永離苦及苦因的心(是由證眾生細分無常的智慧正行攝持而生起的大悲心)。

3.無緣大悲 ―― 是指證得法界一切眾生沒有微塵許自性實有的空性的智慧正行攝持,而生起的不忍眾生苦,一心猛利欲求荷擔救拔永離苦及苦因的心(是由證眾生無自性的智慧正行攝持而生起的大悲心)。

三種大悲心的共同特質是:皆為具相大悲心,同具祈願,並具猛利荷擔救拔所有眾生皆能離苦的欲求心。也就是說,不但具有 [ 願離苦、想離苦、作離苦 ] 的欲求,而且是作為菩提心的根本,能引生增上心者。

從久遠劫來,眾生即是具足無量苦及苦因;在三界六道,上至無色界有頂天下至欲界無間地獄乃至六道中陰,無一例外。甚至即使眾生具足圓滿福報,仍然一直為無明所系縛,顛倒造業輪回不已,這些都是發起三種隨一大悲心的所緣。此中,值得注意的是,若具智慧攝持,則憶念眾生的苦及苦因而生起的大悲心力道極強,也較為究竟徹底,所以三種層次與內容還是有所不同的。雖然此處所說是以眾生緣悲為主,但隨個人的修行力量增上,即得漸次生起三種大悲心隨一。

思維修習大悲心之理:

 

僅說大悲心的重要顯然不足,還是必須了知生起大悲心的教授次第與修習之理,進而時常串習與實修。

那麼,生起大悲心的方便是什麼呢?簡攝來說,生起大悲心的主要方便有二:

1.從因果七教誡發心法 ―― 由修習平等舍、知母、念恩、報恩、可悅愛慈,依此而生起大悲心。

2.從自他相換發心法 ―― 由證成自他平等,思維愛他執與我愛執的功過,了知不能只為自利,更須利他而生起大悲心。

那麼,生起大悲心的主因是什麼呢?是:

1.生出離心 ―― 行者本身必須具足出離心,以出離心為基礎才有能力生起大悲心,這是因果次第,因為既然一心欲求救拔眾生離苦,就必須先對眾生苦有深刻體會。如前述,當先思惟自己的十二因緣、四聖諦 ―― 由思維自己的苦諦苦果無量無邊、集諦苦因無量無邊(輪回的惡業、煩惱、我執、我愛執,在心中堅固不已),深刻定解苦集二諦的情況,心生厭背三有苦欲求斷除,並希求解脫策發出離心。同時,將此思維自身之理,進而再轉移到法界一切眾生身上,眾生也與我一模一樣,具有無量的苦果苦諦及苦因集諦,如此思維,內心也就油然地生起不忍其苦,而發起欲求救拔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的大悲心了。

2.修習可悅愛慈 ―― 即緣著苦眾生生起可悅愛慈,具足最可悅愛的行相 ―― 看待一切眾生(怨敵、親眷、中庸)如親眷,都是我最可悅愛、最親愛的(如慈母看待獨子一樣的心情)。生起可悅愛慈之前則須念眾生恩,這是因為宿世以來眾生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對我有恩澤;即使未曾當過我母親,但輪回時能讓我維生的,也都依賴眾生而有(如衣食住行等);修道時必也以眾生為所緣,令我修習慈悲、忍辱等而累積二資糧;甚至成佛時必定也依眾生而有佛行事業 ―― 可說,所有的圓滿與成就無一不是依賴眾生的恩澤而有,將感得什麼苦樂也完全是建立在於對待眾生的態度與作法上。對大乘行者而言,必須恒常憶念眾生恩原因即在於此,由憶念眾生恩,自然就想報恩;有知恩報恩心,則油然而生最可悅愛想(如慈母見獨子一般),不忍見其蒙受痛苦,也就得以生起猛利欲求荷擔救拔最愛、最苦的眾生永離苦及苦因的大悲心了。

思維修習大悲心的所緣次第:

 

依著次第而緣念修習,較不會攏統含糊,也易於真實生起大悲心。其所緣次第如下:

1.首先由自己的至親或友人為所緣而修大悲心。

2.其次由與自己非親非故的中庸眾生為所緣而修大悲心。

3.接著是以怨亂或不喜歡自己的有情為所緣而修大悲心。

4.當緣怨敵也能生大悲心時,也就表徵了心已能平等普緣。故當進而所緣廣大,緣著六道乃至九法界眾生而修 ―― 乃是由眼前的當機眾推至法界觀為量。依次為所緣而修習大悲心的,有謂:

[ 飽食日暖說法語,一遇逆境變凡夫。]

這是顯示了,最初必須依於次第真正落實,一一 緣念實修,最後才以法界眾生為所緣而修較為真切;若淪為文字戲論或不按次第而修,則有成為飽食日暖說法語的垢病之虞。

修習大悲心的生起之量:

 

經由前面久修生起大悲心之因 ―― 出離心與可悅愛慈等,而能平等普緣法界一切眾生,就像慈母愛獨子不忍其受苦一樣,想到有情苦就悲淚直流,且任運自然地生起猛利欲求救拔的欲求,才算圓滿生起大悲心,為生起之量或界限。

中觀瑜伽行自續派蓮花戒論師《修行次第中篇》說:

[ 若時,猶如可悅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盡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運轉,心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之名。]

又說:

[ 當彼時有如慈母,對心愛受苦的幼子一般,我應將極其心愛的眾生從痛苦中救拔出來,自能自然地趣入猛利欲求的行相,如是大悲能于一切眾生平等而行,就是大悲圓滿之時。]

從文中可以看出,必須經由前述修習大悲的次第與方便,無間實修才能任運自然生起。因此修習大悲心乃至真正的具相生起,絕不是只念念幾段經文,背背幾個偈頌,偶爾隨意思維一下即可。

深刻的內觀,從經驗體會,平常對弱者、受苦者易生憐憫心,雖為善根,但這種憐憫心與久修大悲心的教義之質與量實際上是大有不同的;前者的悲湣心為暫時性且混雜貪著,與親疏愛憎相應(貪愛所攝);後者的大悲心不僅較為堅固,平等普緣一切眾生,而且也不只是祈願,更已生起猛利荷擔令永離苦及苦因的欲求。

一般說來,[ 悲心 ] 只是惟願有情離苦而已(沒有一心荷擔的想法),[ 大悲心 ] [ ] 則不只祈願有情離苦,且是遍緣著一切有情,有欲求荷擔救拔永離苦及苦因的意樂,此即 [ 菩薩愛眾生,悲心徹骨髓 ] 之義;至於具相的悲無量心則須得初禪根本定以上才能生起,這是有明顯的區別的。關於這一點,《海慧菩薩請問經》說:

[ 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嬉戲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歎,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經文中引喻了幼子因無知嬉戲掉入不淨坑,母親見到後一直哀哭,想救卻不敢救拔,父親不假思索二話不說,直接跳入不淨坑救出孩子。此中,不淨坑 ―― 喻如輪回的三界;獨愛一子 ―― 喻如六道有情,六道有情在輪回的三界中一直不斷地造作苦因蒙受苦果;母親 ―― 喻如二乘行人,一心以自求解脫為主,雖也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但猛利強烈的荷心不如菩薩;大商主、長者父親 ―― 則喻如大乘菩薩悲憫有情苦,一心荷擔利他,置自身的生死於度外。這也充分顯示了,具量生起大悲心並不容易,要之,能如是動機清淨,具足大乘種性,依於次第如實聽聞大悲心的教授,熟知,串修並加以運用,即名修習大悲心之義。

具有隨順或具相大悲心者,即稱正式趣入上士道,為覺醒大乘種性行者,其心地慈善安樂平和,絕不傷害有情,依此累積許多資糧,也淨除了極大罪障;依著修習大悲心,也能漸次輾轉開發智慧,最後終究證得佛果。相反的,心地不慈善,心地不平和,在任何時處都不在乎眾生,而只在乎自己,習於依著利害關係而傷害有情,這是不具大悲心的徵兆,極為明顯。

有人不知大悲心的意義,認為不修大悲心還好,修習大悲心反令內心更苦。―― 此說乍聽有理,事實不然。修習大悲心必須現起一切眾生苦而欲求救拔,這樣就會苦上加苦嗎?其實最初緣念眾生苦時或許因為自己眼前因緣不具,無力救拔,或不具智慧攝持,是有可能導生 [ 不知怎麼辦 ] 的想法而內心悲苦不已;然而,由修習大悲心,緣著有情不忍其苦,欲求救拔而心生苦受,這與因為煩惱業報而生的苦受顯然有著極大的不同。前者修習大悲心在本質上即心量廣大,心生苦受是自願取受,是依佛說教法,是具正理安立,並且依此修習能累積福報、增生功德,甚至是真正有能力幫助有情離苦得樂的方便。後者因煩惱業報而受苦,並非自願且心量狹小,只是依於無明、煩惱、惡業而有的果報,是不能自主的業力所使,無奈而無從選擇,且在受苦時不能累積福報、增生功德 ―― 在受苦時大概都只是苦上加苦而已吧!甚至生嗔,更造惡業。故應建立正見了知其中的差別,由修大悲心而產生的苦受與依著煩惱業報而有的苦受,實際上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

此外,儘管修習大悲心極為殊勝,功德無量,但是為能真正落實相應,或有四點應特別留意:

1.應以大悲心的修行落實於動態生活中,對境修,才不致于解行分家(非僅以上座靜態修或法會共修而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

[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經文中明述了,真實在有情身上行持大悲心,才是實踐或相應佛道。

2.應想:只有可悲的眾生,沒有可惡的眾生。眾生可悲是因為心被無明煩惱所系縛,不得作主,因此根本就沒有可惡的眾生,可惡的應是無明煩惱。應以緣起見,慈悲心對待暴惡眾生,即以智慧判斷觀察,以悲心善巧引導,啟發正見令離煩惱,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3.修習大悲心時,面對眾生的種種境界,謹記原則:依著我的因緣能力,積極的利他;反之,沒有能力,就算不能帶給眾生快樂,至少消極的不傷害眾生,不為他人帶來苦源。若無意而增添他人的痛苦,則應懺悔,並祈願有情皆得安樂。

4.修習大悲心的方便與次第,也可依著簡易的施樂受苦呼吸法 ―― 即以大悲為體性的受苦及以大慈為體性的施樂。這是實修者所應該重視的,因為儘管只是靜態觀修,但依此修法確是能夠開展心量、累積福報、間接或逐漸地生起大悲心,有情也較有可能依此而得度化,結法緣。

在此,簡要地敍述施樂受苦略修法:

觀想:在自己頂門的蓮花寶座上,端坐著本質為根本上師,外相為聖者觀世音;又于前方明現著從無間地獄至第十地菩薩的九法界一切如母眾生,憶念其心中具足苦及苦因,煩惱、惡業、我愛執、二我執、二障而心生不忍欲求救拔。憶念頂門聖者觀世音,祈求加持。

緣念著眼前的一切如母眾生,合掌,隨文作觀念誦下文三遍:

是故至尊上師大悲者惟願如母有情罪障苦

當下無餘成熟於我身並將我之善樂施於他

一切有情得樂祈加持(靜默一分鐘,心有所感動)

隨後,以呼吸法作意觀修施樂受苦,先修受苦:

緣念著頂門聖者觀世音,前方是受苦眾生,用力徐徐吸氣,觀想一切如母眾生心上的所有苦及苦因(我執、我愛執、煩惱、惡業、痛苦……)化作一團黑氣,經由鼻孔吸氣,全流入我心,摧滅我心中的我執、我愛執;觀想一切如母眾生皆已盡除了苦及苦因。

再修施樂:

繼而用力徐徐呼氣,觀想我三世所累積的一切善業以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有功德,化作一道白光,經由鼻孔呼氣,全無吝惜的施給一切如母眾生。觀想白光遍照一切眾生身上,善業功德完全流入如母眾生的心中之後,一切如母眾生立即生起妙樂,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當下即身成佛;我內心立即充滿猛利喜悅!

最後再持念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叭彌吽 ],觀想智慧方便合一,自己所持誦的六字大明咒的咒字、咒音或咒光遍照在眾生身上,刹那間淨除了眾生的一切罪障,畢竟離苦得樂。

總之,若真實久修大悲心,儘管還不能具相生起,也能得諸佛的加持,護法的護佑,並于心田種下 [ 大悲種子 ],常常澆灌 [ 慈愛之水 ],即得早日生起 [ 菩提心芽 ] ,終究證得 [ 大菩提果 ]。應如所述而正修習,如法相應。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大悲心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大悲心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