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10:35:56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3-2講)

57頁)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如果我們懂得這個扼要,在什麼時候應該修止,什麼時候應該修觀,我們自然就能夠了解,這樣就不需要發太大的勞力而能夠隨順的,容易的去承辦奢摩他了。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也是用這種的止觀雙運之理,來成辦對於空性的無分別定勝。

如同無著菩薩有說到,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軟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第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污憂惱,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57末)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為了使心能夠堅固的安住在自己所要緣的善所緣,其障礙有兩者,沈沒還有掉舉。如果沈沒非常強烈,而且無有間斷的時候,我們可以如此的去對治。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由這種觀功的門來對治,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許多具有成就的大師們,他們都是如此的宣說的,定量諸師多宣說故。如果內心有強烈的這種掉舉來障礙我們,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

什麼叫掉舉呢?就是由貪心攝持的一種散亂之心。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能對治掉舉的方式,如經論中有說到厭離觀,厭離觀就是觀修無常,觀修苦等,這種的厭離觀。因為厭離觀,對於內心的收攝是非常有幫助的。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所以無論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菩提心、願心、行心的這種修行,如果能夠以這種的方式去修學,就能夠很快速的成辦,智者所歡喜的妙三摩地。不只是止修要遠離沈掉以外,連觀修也是的,所以在此說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這以上最主要就是破斥認為「正修的時候,不需要思惟,思惟歸思惟,正修歸正修,這兩者是相違的」。這種的邪執,為了能破除的緣故,而說到上述的這個內涵。

58頁)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這以上說到了,把所說的一切內容,能夠真正的配合在修持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我在此只能簡略的解說修持和聞思的內涵,絕對不能分開,只能簡略的說。如果要看更詳細的內涵,在宗大師所著作的其他論典,我們也可以知道。至於能不能把一切的聖教現為教授,那就要看自己對於這個教授的內容,了解的程度,或者是有沒有生起定解,看情況而說了。如果對於法義完全不了解,那當然是沒有辦法「現一切聖言為教授」。

或者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縱使有學習廣大的經文,或廣大的《續經》。可是因為平常去修行的時候,是以自己修行相應的法義為主,因此有時候還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現象。所以在此說到了「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好像修行的時候,是平常自己所學的,但是一講到經論的時候,好像是對方,跟自己毫無相關,所以叫「經論對方」。宗大師說,針對這種錯誤的現象,應該要講得更廣,可是因為在其他地方已經寫了,所以在此如果再寫下去,有可能重覆的宣說,所以「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總言之,破除這種所修和所聞的道理是分開的這種邪執,在此已經簡略的為大眾說明了。「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暇滿》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分三)

丁一、正明暇滿(分二)

                  戊一、閒暇  戊二、圓滿

丁二、思其義大 

丁三、思惟難得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戊一、閒暇

什麼叫做閒暇呢?閒暇就是,有多餘的時間能夠修法,在修法上有足夠的時間,為了能夠真正作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遠離八種無暇修法的過失。那八者呢?如同《親友書》裡面有說到,「執邪倒見生傍生」因為邪見最主要的過患,所以就擺在第一個。執邪倒見,在此的邪見最主要是講到斷因果,斷前後世,斷三寶,這種的邪見是最嚴重。因為一但有了這個邪見,他不可能修法了,變成修學佛法的基礎完全沒有了,所以這個是最嚴重的,這是第一者。生傍生就是畜生道,第二。第三餓鬼,第四地獄,第五無佛教。

在此無佛教的意思就是沒有佛出世在這世間,這是它最主要的意思。隨順的意思,就是沒有佛所留下來的教授,沒有佛所留下來的經典、聖言,這是屬於無佛教的隨順的意思。後面宗大師有說到「尚有隨順堪為具足」,雖然我們沒有真正的如同無佛教所說的過失,並沒有遠離,以現在來講,當然佛已經示現涅槃相,可是我們並沒有無佛教的過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佛教的隨順,所以也等於有佛教,而不是無佛教。

什麼叫有佛教的隨順呢?也就是有佛所說的聖言,有佛所留下來的經典,今天仍然可以看得到。雖然佛沒有在世,也等於佛在世,因為佛在世最主要目的也就是說法,雖然佛不在了,可是那個佛所說的教法還在,所以我們並不是完全的無佛教,因為是有佛教的隨順。因為一但有了隨順,也是可以等於具足的意思。如同宗大師在下面有說到「尚有隨順堪為具足」,可以算是有佛教。

生邊地,一般在佛教的教義裡面,什麼叫做佛教的中心,盛行的地方,什麼叫做以佛教的觀點所說的邊地呢?那就是看有沒有四眾弟子的地方。有四眾弟子的地方,就是佛教的中心點,沒有四眾弟子的地方,就是以佛教所說的邊地。在此的隨順,就是只要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修法的善友,那就是無邊地的隨順。這樣的話,也是等於具足無邊地的勝利,或無邊地的功德。雖然沒有四眾弟子,但是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如果能夠有一起修學善法的法友,那也算是無邊地的一種隨順了。

之後就是第七者,說到不具根。不具根的意思,如同《廣論》裡面說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也就是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對於了解何謂所知,何謂所斷的這種知識上,會形成障礙的話,像是耳朵聽不到,就聽不到聖言;眼睛看不到,就無法閱讀,這些都會障礙到如何了解應取、應捨。或者是眼睛也看得到,耳朵也聽得到,可是如果腦部出了問題,那也無法思考,就像一種比較屬於先天性的智障的人士,這樣對於了解法義,也是有困難的,像這一類的都可以歸納於不具根。

長壽天在此說到,在四禪天的一個地方,也就是廣果天處,有一個聚落。在聚落以外的一個阿蘭若處,有四禪天的長壽天人。他們只有兩種想法,一開始出生,以及死亡的時候,會有一個「我生了」,或者「我死了」的想法,除此以外沒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就是我生的時候,想說「我生了!」死的時候,「我死了!」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想法,這是長壽天的一者,我們叫做無想天者。還有另外一種長壽天的解釋,也就是說在欲界的這些天人,當然並不是所有欲界的天人都是如此。可是有一些欲界的天人,都時常為了五欲,而散亂貪著著;他們過份的享受,變成沒有時間學法,因為太享受了,所以一直讓自己沈浸在一種貪著欲事、貪著五欲的安樂當中,變成也沒有時間修法。這是另外的一種長壽天,就包含在長壽天的過患裡面,這是第八者。

如果有這八種過患,就變成沒有時間學習佛法,或者無有能力學習佛法。遠離這八種無暇,才有辦法真正有足夠的時間來修學法義,這是屬於第一暇滿。我們現在看宗大師所著作的本文裡面有說到:

59頁)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所以遠離八無暇,就是暇滿的意思。什麼是八無暇呢?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如隨一中受生巳,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沒有四眾弟子的地方,叫做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什麼叫根不具呢?就是會障礙令我們不能取捨,遠離取捨法義的知識,沒有辦法具有這種根門,叫不具根。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一般邪見有很多種,有分增益的邪見,或者是誹謗的、減損的邪見,這此最主要講到減損的邪見。減損邪見裡面,最主要內容是針對於,否定前世後世、業果、三寶的這種邪見者。

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在這四者裡面,也就是邊地,邪見,不具根,無佛教這四者裡面,第一個、第二個,以及最後一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所以說了無暇。什麼是第一個就是邊地,第二就是不具根,最後一個就是無佛教,只要這三者具足,或者三者其中之一者具足的話,都沒有辦法讓我們了解何謂取捨。生為邊地,沒有法友,連邊地的隨順都不具足的話,變成善法友都沒有了。這樣光是一個人,來修行的話,非常的困難,因為沒有任何的法友,連善知識都沒有,那怎麼修行?這沒有辦法。這是第一個。

第二不具根,也就是說,如果耳朵也聽不到,眼睛也看不到,甚至於有智障的問題,那怎麼能夠有智慧去作取捨,那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第二。最後就是說,雖然沒有佛,可是佛所留下來的聖言,也看不到,也聽聞不到,那沒有辦法針對法義去作取捨。所以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第三不能信解正法。第三者,如果具有邪見,就不能信解正法。縱使生在有四眾的地方,縱使身旁有法友,可是因為自己本身已經決定沒有前世後世、業果、或三寶,那在佛教的聖地裡面,也沒有辦法得到法義的知識,因為你已經完全排斥前後世、業果的概念,所以第三不能信解佛法。

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如果在三惡道,很難發起真正想要修法的強烈向上求學的心。說不定會有稍微會想要去學法,可是因為太苦了,所以變得無法修學,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現在講到長壽天,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所以在長壽天的解釋上,《親友書釋》裡面有說一個無想天,那就是第四禪天,剛剛所說的在靜慮果天處有個地方,在這個聚落外面有一個非常寂靜的地方,那些的天人這叫做無想天。及無色天,無色天就是在無色界裡面,非想非非想天的這些天人,這是《親友書釋》裡面的說法。在《八無暇論》裡面說到,如果時常為了五欲而散亂,一直讓自己享受在五欲當中的這種天人,也算是長壽天的其中之一者。所以在此宗大師就針對《親友書釋》裡面所說的無想天,的這個長壽天來作解釋。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第四靜慮的意思就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四禪天裡面有很多天,四禪天裡面有個地方叫做廣果天,裡面有個聚落,聚落的外面有個非常寂靜的地方,我們稱為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寂靜的,無有喧嘩的地方,這是梵文。

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也就是在生的時候,和死的時候,除此以外,心還有心所,現行皆滅。心和心所現行皆滅的意思,就是不會產生任何的心和心所的意思,不會現行產生「現行」就是「呈現」,不會現起任何的心和心所,只有一個情況會,就是生的時候會,死的時候會,住多大劫。而且這種壽命非常的長,一住就住很多很多的大劫,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的那個大劫。

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因為之前有說到,無色界的天人,也是長壽天,宗大師在此就非常詳細的解說,並不是所有無色天的天人都是長壽天,因為有小乘聖人會生在無色界,所以無色聖人非是無暇。因為已經獲得聖者果位了,你怎麼說他沒有時間修法,當然有,這個是特殊情況。但是除了無色聖者以外,生在無色界的或在無色天的凡夫,沒有善根可以修解脫道,因此而說了無暇。所以在此宗大師有說到「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在此的「彼」字,指的就是無色界,「異生類」也就是凡夫的意思,沒有獲得聖果的凡夫。「以無善根」因為生在無色界天,根本沒有因緣碰到聖教,無色界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聲音,沒有任何的色法,「修解脫道故是無暇。」

還有另外一種的長壽天,就是如同之前在《八無暇論》裡面有說到,恆散欲天,就是時常、恒常隨著散亂而走,這個散亂最主要所緣的對象,就是五欲的這種天人,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之前講完閒暇的部分,現在講第二圓滿的部分。圓滿的部分可以分兩種,五種的自圓滿功德,和五種他圓滿。這就是所謂的八暇十滿,暇滿殊勝的意思。那五種自圓滿的功德呢?第一投生於人道,第二生在非邊地的,具有四眾的地方。第三根門具足。第四業未倒,意思就是並不是自己或教他人去造作無間罪,因為無間罪的業障非常深,如果自己或教他人派遣他人去作任何無間罪,這個業障非常的大,就會產生修行圓滿的障礙,這屬於第四。第五信處,就是所謂的相信戒律,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所有的功德的根本。這是屬於自己的圓滿功德。

由他者而圓滿功德,有五者,如同經上有說到,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由他具悲愍。第一個就是有佛降住,這是最圓滿的;如果沒有的話,其隨順就是有善知識安住在這世間。說正法也就是,縱使佛在世,可是眾生因緣不具足,佛不會說法的;同樣的縱使善知識在世,可是善知識不說法,也是沒有辦法讓我們聽聞到教法,所以要說正法。

第三教住的意思,不只是善知識說教法以外,其教法必須從佛一直到現在的所有的傳承,無有間斷的安住,而且其內容必須正確,所以在《廣論》裡面說到勝義正法。在此的「勝義」並非勝義諦、世俗諦的勝義,而是講到真正的意思,沒有錯誤的、無謬的意思。

第四法住隨轉者,意思就是如同自己了解教法,無誤的法義般,有能力使其他的對於正法相應的眾生,也能夠讓他們了解。就像好比有善知識,不只有善知識以外,這善知識也說法,而且所說的也是正法,而且具有傳承;可是這善知識如果沒有辦法使他的弟子,依由他的教言,或者是教誡,或者是教授,使得他弟子相應於正法,那也是沒有辦法。所以遠離這種的過患,也就是善知識他能夠如同他所知道般的來傳授於弟子,弟子也能如是的相應於正法。

第五具悲愍,也就是自己在行善法的時候,我們不須要為了自己的衣食住臥而擔心,因為有施主以悲愍心會促成我們修法的順緣。這是由他人,由他緣而去促成的,或者是具足的修法圓滿,五種。我們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

戊二、圓滿

60頁)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在此的中者是指中央、中心,也就是具有四眾的地方,也就是佛教的中心。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四眾是出家男女眾,和在家男女眾,故稱四眾。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毘奈耶一般來講是戒的意思,相信戒律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在此說到,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宗大師在此作了解釋,也就是所謂的毘奈耶,並非只有律藏而已,也包括了經藏和論藏,所以下面有作補充,《毘奈耶》者,此通三藏,也就是包括經律論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上述所說的五種,是由自己的因緣去促成修法的圓滿,而說到五種自圓滿。

現在講到五種他圓滿,就是由他人而去促成修法的圓滿,有五種的順緣。那五種呢?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這是正圓滿,其隨順就是善知識。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光是佛降世是不夠,必須要有轉法輪的這種示現,弟子才會獲得利益,所以以正圓滿來講,就是佛親自為我們轉法輪,其隨順就是善知識為我們轉法輪。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以正圓滿來講,就是佛示現成佛一直到,未示現涅槃之前,的一切佛親自所傳授的教證二法。其隨順就是從佛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的傳承,無有間斷的情況下,仍然具有教證二法,這是它的隨順。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以正圓滿來講,具有這種教證功德的佛,能夠使弟子也同樣的,獲得他所擁有的教證功德,透過他的教授、或教誡,使他所度化的弟子,也能夠同樣獲得如是功德,這是正圓滿。以隨順來講,就是具有如此教證功德的善知識,能夠透過他的教授和教誡,對於他所度化的眾生,也能夠讓他們獲得與他相同的教證功德。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也就是在修法的順緣上,我們不用因為吃穿而煩惱,由施主的悲愍,促成了修法的圓滿。這以上所說的五種圓滿,是由他人去促成的緣故,而說到了五他圓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若是以正圓滿來講,因為我們現

在並沒有佛示現轉法輪,所以前四者雖然不具,可是這種的隨順在,所以也能

夠說我們具有五種圓滿。他圓的這種五種圓滿也是具足的,並不是說不具足,

因為他的隨順具足的緣故。在此看到: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

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所以雖然正圓滿不

在,可是這種隨順在的緣故,也等於我們算具有八暇和十滿的殊勝功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