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1:09:25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6-2講)
(175頁)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都沒有辦法成為真正的解脫之因,更不要說是成佛之因。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是什麼?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唯有依靠福德田的力量,之前有說到福田力的內涵,由殊勝的這種資糧田的力量,能夠把我們所行的善業,轉換為解脫之因,或成佛之因以外,平常我們所做的善行,幾乎都是由自性執著所攝的情況下而去做的,最後都是變成生死輪轉的因緣,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我們在念誦經文,或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要盡量以空性的思惟,或者以強烈的出離心,強烈的菩提心,要不然沒有這三因的話,我們所做的善業,幾乎都會變成了生死輪轉的集諦,流轉生死因。所以在此說到「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有分二:1、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有二。(1)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以這種意樂來造業的話,幾乎都是非福業,也就是為了今世的安樂所造的業,就是非福業。(2)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緣後世的安樂而去造作的話,就是福業了。2、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如果是為了生起,由定所生起的安樂而來造業的話,就是從初禪到三禪的這種業,所以在此說到: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二、為捨受義故增長。如果是由定,想要去捨離一切的苦受、樂受,還有一切的貪著,讓自己安住在捨受的話,那就是從四禪一直到頂天,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這種不動業,所以在此有說到: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所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造作不同的業,所以意樂非常的重要,如果為了解脫而去行業的話,才有辦法成為解脫之因。否則的話都是在生死輪轉當中,所作的一切善業,變成輪轉的因緣。之前講完了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的前二部分,也就是煩惱發生之理,以及由煩惱集業之理。現在講到第三者,死歿及結生之理的部分。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子一、死緣
一、壽盡死者,由之前業所引發的壽命,剛剛好結束的話,我們稱為時死,也就是剛好他壽命結束。所以在此說到: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就是那個時間剛好結束而死亡。二、福盡死者,也就是自己的福報完全用盡,所以沒有資具而死亡,所以謂如無資具死。三、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子二、死心
第二死心部分的認知是很重要的。因為以一個人來講,他平常所行的是惡行的話,他後世能夠轉生於善趣的唯一機會,就是他要死亡時候的意樂了,所以在死亡之前的這個善心的生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他那時候能夠生起非常強烈的善心的話,那說不定真的還有希望。所以平常如果我們有親朋好友死去的話,盡可能在他的前面,擺他平常相信的上師,或者他信奉的佛像,讓他的眼睛能夠看到,在舒適的角度情況下,能夠看著佛像,或者看著上師的尊相死去,這樣對他來講是絕對有幫助的。縱使是非佛教徒,也要盡可能讓你們的朋友死去的時候,以一種安寧的情況下死去,而不要產生強烈的,很大的起伏的情緒下而死去,那這樣的話,對死者、往生者來講,是非常不好的。我們可以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176頁)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如果平常有自己串習的話,就由自己憶念的力量,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也要絕對的盡量去幫忙這位快要往生的朋友,幫助他,所以由他力來憶念,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所以一旦快死的時候的這個死心,緣無論善法也好,或者是不善也好,一旦緣住的話,其他的慢慢的,他就不會再去緣其他的內涵了。就針對這個善所緣,或者是惡所緣而走了,所以這時候的心是非常重要的,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如果這個人平常行善或行惡,都是相同的,沒有任何差別的話,怎麼辦呢?這時候死心會緣取何處呢?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不善心死者。也就是由惡心而死亡的,無論是自己發起惡心死亡也好,或者是由他人而令我們發起惡心死亡,總言之,在臨終的時候,會隨著之前的惡業,現起種種的幻相,而產生畏懼,又如同光明而趣黑暗而去死亡的。所以我們有些認識的朋友,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死去的時候,聽他們說,他們的親朋好友,因為病得非常的嚴重,所以快臨終的時候,看到一些很奇怪的幻相,這絕對會有的,隨著業力,看到無法解釋的,非常異常的這種像是夢境般的幻相,這是絕對會有的,因為由業力所現。在此宗大師在本文說到:
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諸造上品不善業者,如果是犯了極大惡行的話,會由業力看到什麼樣的模樣呢?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這是由強烈惡心死亡的時候的一種行相,也就是說他會有這些種種的狀態。由中等惡心死亡的話,在此有說到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上述所說的現象,有些會現起,有些不一定,設有不俱。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因為快臨終的時候,會想說我會消失,由這種強烈的我執增上的緣故,由此而去成辦了中陰身,中有之身。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雖然在初果和二果的時候,也是有我愛,可是因為由現證空性的智慧,所以雖有我愛,但是力不強,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如果到第三果不還果的話,就沒有我愛了,也就是快臨終的時候,不會有我愛現起,我愛不只是我執之外,最主要是貪著我的一種貪心,在此所謂的我愛,在不還果的時候,是不會有的,可是在預流果和一果的時候,一來果的時候還會有的。
接下來是講到無記心死者。也就是並非由自憶念,或者由他令憶念而生起善心,或者生起惡心,要一種既非善也非惡的一種心態而去死亡。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也沒有所謂苦和樂的感受。在此說到: (177頁)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在此最主要以《俱舍論》來說的緣故,所以以顯教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心在細微的時候,只有無記的狀態,沒有辦法轉為善行,尤其是在死亡的時候,那個心是非常細微的狀態。所以雖然之前死的時候,可能是由善心所死,可是到最細微的時候,都會轉為無記。
同樣的由惡心死亡的話,一開始雖然由惡心死亡,可是在轉為最細微的死亡憶念的一種狀態死亡,也是轉為無記的。所以在此有說到: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在這種細微的狀態的時候,就無記的狀態,自己也無法生起善心,他人也沒有辦法令我們憶念起善心,不善亦爾,同樣的惡心也是如此。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在最細微死心的時候,都是無記的狀態,這是顯教的部分。如果以密來講,可以透過瑜伽的力量,將這種很細微的死亡光明,轉為道用,這是有辦法的。因為讓它去緣空性的緣故。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這以上是講死心的部分,就是由何種善心、惡心、無記心而死去。
接下來是我個人作的補充,其實之前達賴喇嘛也說到,我們快死的時候的這個意樂是非常重要的,縱使我們這一世,平常都是行惡行,可是死亡的時候,尤其在快臨終,我們還有念頭的那個當下的意樂,如果能夠產生強烈的善心,讓他在這個善的狀態當中死亡,那後世是決定到善趣的。因為由這個善心會去滋潤以前的善業,所以這是此生唯一最後的希望,確實是如此。同樣的在臨終的時候,如果以惡心的狀態而死亡,那也非常危險,因為後世是絕對墮落到惡趣的。所以縱使今世我們行了許多的善業,可是也是非常危險,因為臨終時候的那個意樂,再去滋潤我們過去所造的業,於是去決定投生到那裡去。如果是以無記的狀態死亡,我們將會投生到那裡去呢?我們就看之前有說到的,就看我們今世串習的力量,對善的串習力量大呢?或是對惡的串習力量大?由對今世的串習力量,而去作決定的。如果串習力量也是等同的話,那是由什麼去決定的呢?那就是看我們在善業裡面,有沒有大勢力的業,還是在惡業裡面具有大勢力的業,就是具有非常強大力量的業,來作決定。如果兩者都沒有,或者兩者都有的話,那是由什麼去決定呢?就看那一者先遭,就先感得那一個的果報,這以上的部分是我個人多作的補充。
子三、從何攝煖
我們在死的時候,身體會慢慢變得冰冷,煖會慢慢地收攝,這是怎麼收攝的呢?雖然在經典裡面沒有說,最後收攝到心,沒有說得這麼清楚,它只說從上收,從下收,但是因為結生的時候,在父母的精血和我們前世的意識融合的這個地方,就會變成我們的心臟;我們體內的心臟,就是由父母精血和我們前世意識結生的地方。所以宗大師說,從這一點也可以知道,煖最後是收攝到心臟,因為意識是從那裡離開我們的身體呢?就是由一開始結合精血的地方,將來意識離開的時候,也是從同樣的地方離開。所以煖收攝的時候,同樣的也是最後收攝到心臟,而不是收攝到其他的地方,雖然經典裡面並沒有明說是收攝到心,但是我們也可以知道了。所以宗大師在最後有說到: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沒有那麼明白說收攝到心,但是我們也可以知道,然當類知。
現在看第三、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如果是行惡業的人,他以惡心而死亡,後世會到惡趣的話,他的煖是從上往下,從頂部慢慢的變成越來越冷,於是最後到心。如果是由善心死亡,後世決定到善趣的話,那從下往上而去攝煖的,有這兩者的不同。如果由無記心死亡的話,雖然由無記心而死,可是最後還是得決定是去善趣,或者是去惡趣。如果是到惡趣的話,也是同樣的從上收攝到下;如果是到善趣的話,是從下收攝到上。所以在此可以看到,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從上分捨就是從上面慢慢的冷卻,遠離了煖的意思。從上分捨棄了煖,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如果後世是要到善趣的話,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最後從心離開我們今世的意識,所以我們的識,就是從心的這個地方而離開的。為什麼呢?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因為前世的意識,跟今世的精血融攝在一起的地方,這個形成了我們的心臟,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接下來是講到中有的部分,什麼叫中有呢?一般我們在輪迴的時候,有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就是父母精血和我們的意識,一開始結合第一剎那的時候,叫做生有。從第二剎那起,一直到死亡意識現起之前,都屬於本有。在死亡剎那的時候,稱為死有。死亡剎那之後,還在生有之前,有個叫做中有,那就是屬於所謂的中陰身。因為死了之後,如果沒有遇到銜接後世的因緣,生有的因緣還沒有遇到的話,他沒有辦法生,這中間要有銜接的時段,故稱為中有,也就是中陰身。
中陰身的模樣是什麼呢?他並非是依照前世的模樣,最主要是依照後世,投生到那一個道,或那一個趣,而來決定中有的模樣,中陰身的模樣。若後世投生到人道,那就是人的模樣;後世投生到天道,那就是天人的模樣。不是以臨終者的模樣為主,最主要是以後世投生的模樣為主。
中陰身它有神通,有天眼通等等,這是由業力所感的緣故。中陰身形成的因緣有兩者,也就是貪著「我」的「我愛」,由「我愛」去執著身體,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是由善業,或者由惡業的熏習,由這兩種的因緣,而去形成中陰身。至於中陰身會不會轉道,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後世,是投生到狗道,中陰身的模樣就變狗的樣子了。如果是以《俱舍論》來講,狗的中陰身,一定是會投生到狗,牠不可能投生到其他的道,所以有說到不可轉趣餘生,這是《俱舍論》的說法。可是在《集論》的時候,說可以轉變,有說到容有轉改,有這兩種的不同說法。
宗大師又引經據論的解釋到中陰身的壽命。一般是以七天為一次的壽命,這個七天的算法來講,有兩種不同的算法,鞏塔仁波切是說以後世轉生的這個趣,或者這個道為主,也就是後世轉生於天人的話,以天人的時間來算七天,這是鞏塔仁波切所說的。但是由宗大師的一位大弟子,在他的注解鈔錄裡面曾經有說到,這是以人的時間為主,而說了七日。總言之,這個七日的算法有兩者,七天之內如果沒有遇到投生的因緣,那還會再次的具有七日的壽命,最長、最長是四十九天,所以稱七七四十九天,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一定會遇到再次投生的因緣,所以在四十九天之內,是絕對可以投生的。
有一些人會有錯誤的解釋,也就是說像中陰身的壽命為七日,所以有一些人解釋成為,前三天半是前世的形狀,後三天半是後世的形狀,這個是沒有依據的,就是自己說而已,是沒有依據的。
還有一些人說到,因為引用了《瑜伽師地論》所說的,「識不住故,於前世生不起意樂。」有些人因為看到瑜伽師的這段話,就說了在中陰身的時候,會看到前世的身體,而產生憂惱,這種的解說的方式也是錯誤,亦屬諍議。於是宗大師又說到了,如果是由惡心死亡,那後世決定投生到惡趣的話,在中陰身的時候,大部分所看到的是黑暗。如果是由善心死亡,後世決定到善趣的話,會有白衣光,或者是晴明月等,於是引用《入胎經》裡面所說的。如果是投生地獄的話,會感覺好像自己在已燒的木林旁邊,所以《入胎經》裡面說,「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天人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說到這些種種不同的差別。
唯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從色界到無色界,或欲色到無色界,是不需要中陰身的。因為無色界它沒有一個決定的地方,一個形色的地方去投生,這叫無色界。他不需要依靠色法,所以只要色界和欲界的眾生,一往生,後世絕對要到無色界的話,他是瞬間立即投生,馬上形成無色界的心蘊,蘊體。可是從無色界返回到色界,或者返回到欲界的話,那就有中陰身,這是有不同的差別。接下來我們就看到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有關中陰身的內涵。我就用念的方式念下去了。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依二種因,一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二善、不善業已熏習故。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俱舍亦云:「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178頁)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餘生,這是俱舍論所說的,可是集論中說容有轉改。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為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是為生有;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是為本有;臨終最後剎那是為死有。此望將來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有誤解此說為前生身形,又有見說是後形故,說三日半為前生形,次三日半為後生形。此說全無清淨依據,唯增益執,又有人引用
瑜伽論說識不住故,於前世身不起欲樂。故有說云,見前世身而生憂苦,亦屬增益。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見己同類中有,及見自等所當生處。入胎經云:「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此是顯色差別。所以在中陰身的形狀,隨著後世投生趣道的不同,會有形色上的不一樣。
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於何處沒,即於其處成無色蘊,堪為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餘無中有之例,只有這種特殊的情況以外,一般都是有中有的,只有這個特殊情況是沒有,也就是投生到無色界是不需要中有的。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
經中又說天之中有頭便向上,人之中有橫行而去,諸作惡業所有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意似通說三惡趣者,俱舍論說,人鬼畜三,各如自行。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得生緣,則無決定。若仍未得則易其身,乃至七七以內而住,於此期內定得生緣,故於此後更無安住。堪依教典,悉未說有較彼更久,故說過此更能久住,不應道理。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為彼天中有,或轉成辦人等中有,謂由餘業轉變勢用,能轉中有諸種子故,餘亦如是。
依據教典,宗大師未曾看過,有比四十九天更久的中有時間,所以有人說能住更久的話,這是沒有依據,沒有道理的。又如投生於天道的這個中有,他在七日死後,隨著因緣轉變,也會轉為人道的中有;所以縱使沒有遇到生緣,在天道內沒有遇到生緣,還是會隨著因緣轉變的情況下,反正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絕對會投生。所以天人的中有,依由因緣的轉變,變成人道的中有的情況也是有的。
接下來所說的是結生之理,也就是說,如果是胎生的話,那中陰身,首先會看到自己的同類有情,為了能夠跟他們在一起,或者是戲笑等,或者是看他們,心會往自己同類有情的方向去。到那個時候,如果生緣具足,就會看到父母的精血,隨著業力起顛倒想,起顛倒見。什麼顛倒見呢?雖然父母並不一定有行淫行,可是卻會看見父母行淫,於是產生貪愛。如果投生於女的話,就是遠離母親,會貪著父親,於是感得女生;如果是投生於男生的話,遠離父親,貪著母親,於是感得男生。《瑜伽師地論》裡面說,這並非是真正看到父母親,而是於精血上產生一種由業力所看到的景象,於是而產生的貪欲。慢慢的就不見男女了,只看到男女的二根,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由此而產生厭離之後,這時候差不多中有就會結束了,於是投生在精和血的和合體裡面。在此我們由宗大師的本文裡面也可以看到: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179頁)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瑜伽師地是說,非實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如果認為有阿賴耶識的話,有沒有阿賴耶識有兩派的說法,如果認為有阿賴耶識的話,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爾時識住,即名結生。所以由阿賴耶識的緣故,阿賴耶識與這個非常濃厚的精血和合,所以我們的四大種,四大是由這個而產生,這個稱為結生。如果認為沒有阿賴耶識的話,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是由意識來結生。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
如果福報不夠的話,結生之後,就會生在比較低賤的種族,而且在入胎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現象呢?就會聽到一些紛亂聲,或者自己看到如同在蘆荻稠林裡面。如果是具有福報的人,往生或投胎下一世,會有什麼樣的現象呢?在入胎的時候。宗大師在此有說到: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入胎的時候,聞有寂靜美妙音聲。會看到什麼呢?及自妄見昇於高閣宮殿等處。接著講到住胎的時間。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胎中圓滿一切肢節。次經四日,當即降生。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為圓滿,或復缺肢。」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如果我們不想要去投生的這個地方,中陰身就不會過去了;中陰身不過去的話,就絕對不會生。所以在此說到(180頁)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中陰身不想去投生的地方,就不會產生下一世的生有,所以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
以前我們作了許多感得投生地獄的業,這個業力增長之後,像是屠夫,殺羊宰雞的這些屠夫,或者是販賣豬肉的這些屠夫等,或者是具有非律儀者。什麼叫非律儀呢?非律儀就是我下定承諾,必須做什麼什麼壞事,許下這種承諾的人,叫做非律儀者。一般我們的戒體是怎麼產生的呢?戒體的產生是我許下承諾,乃至盡形壽之前,我要做什麼什麼善事;我們一旦下此承諾,只要這個承諾還未破之前,或者承諾的時間未到之前,我們的心續上就會隨著這種的承諾而產生戒體,所以這個戒體會一直跟隨著我們,直到破戒或者是承許的時間截止,這是屬於戒的部分,或者是一種承諾所形成戒體的部分。
相反的,如果我們所許下的承諾是我要造惡業,像是我要殺某個人,我不殺它無法報仇等,而許下這種承諾的話,這個叫做非律儀;其實也類似戒體一樣,它是不善的戒體,它是惡的戒體,或者是邪戒體,惡戒體等,這叫非律儀。所以非律儀者,或者是屠夫等,隨著之前墮入於地獄的這個業力增長成熟的時候,猶如在夢當中,可以看到有羊,或者有雞,或者有豬等,因為由之前習氣的關係,所以會歡喜的想要去宰羊,或者殺雞等等,就跑過去了。
所以當我們想要過去的時候,就不想待在自己原有的地方,就瞋恚生處之色,而到我們想要去的貪著之處。依由這種貪瞋作祟的緣故,依由瞋心使我們中有消滅,依由貪心讓我們續起生有,所以中有和生有是在瞬間當中,一者消滅,一者生起,而銜接到後世去的,所以在此有說到: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由先所習喜樂馳趣。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所以同樣結生的方式,其他的地獄,像是癭鬼等的這種中有,是如何消滅的,下一生的生有是如何產生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是於餘似那落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同樣的,如果是投生到畜生、餓鬼、人道,或者是天人,會看到跟自己相同的同類有情,現可愛相,在某個地方,於是我們心就會朝這個方向去,就會厭離之前原有的所在的地方。由這個瞋心,使得中有遂滅,由這個貪心使得生有續起,這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說的。
如果並非是屠夫,殺羊宰雞,或者是販豬,以及不律儀者,並非是上述所說的這些種種的。那生地獄的話,是怎麼樣生法呢?所以宗大師說,理同後說。後者就是說,可以看到自己同類的可愛有情,產生愛以及瞋,而去投生那落迦的。所以在此說到,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俱舍論》裡面有說到,之前所說的是胎生的部分,如果是濕生的話是欲香,化生的話是求舍,而受生的。所以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生化求舍,而受生也。
復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落迦,如果是要投生於炎熱地獄,是希求煖熱;如果是投生於寒冷地獄,是希求清涼,而來前往。所以在此說到:希求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卵生的內涵和之前所說的胎生是一樣,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