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2 05:15:3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22 04:51:56   編輯部 報導

止觀修學方法之研究-以《大乘止觀法門》及《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對照觀點為依據

指導教授:王惠雯;蔡耀明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止觀是為佛教的增上三學中,增上定學及增上慧學的修證方法。在以大乘止觀為主題的修行次第建構,在行持方面皆以菩薩的廣大行,亦即六度及四攝法為共道。

中國南北朝慧思和藏傳佛教學者宗喀巴,分別在其著作中論述止觀的修學方法,呈現出佛教思想發展的不同旨趣。二位在止觀的修證上,各以中觀見及據如來藏而建構的三性思想為本,向前跨出一步,建構自己獨特的止觀修法。其在相關的代表著述《大乘止觀法門》及《菩提道次第論》中所論述的觀點,成為對早期漢傳佛教的止觀實踐及西藏後弘時期的止觀典範。經由二者思想的對照,可以了解慧思的《大乘止觀法門》採假必依實,無境唯識進路,漸次破除無明,以三性三無性止觀來詮釋止觀修學的次第。晚出的宗喀巴則認為唯識教並非必然之學習進路,而視之為是如來為了攝化某些眾生的權示教導。他主張假必依假,依應成派成立緣起三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碩士/研究生:賴奉助   指導教授:王惠雯;學經歷   蔡耀明 臺灣大學哲學系 教授            簡易查詢            菩提道次第」專集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網站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陳教授  〉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目錄.....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學界相關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止觀意涵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止觀的意涵...................................................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章 慧思及宗喀巴的著作及止觀論述的歷史地位..................
第一節 慧思的著作及止觀論述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宗喀巴的著作及止觀論述的歷史地位........................ 第四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止觀修學.................................
第一節 《大乘止觀法門》概覽......................................
第二節 《大乘止觀法門》的止觀修學基礎...........................
第三節 《大乘止觀法門》的止觀修學進路論..............................
第五章 《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止觀修學................................
第一節 《菩提道次第略論》概覽與特色...............................
 第二節 《菩提道次第略論》修學的基礎.............................
第三節 《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止觀修學進路.........................
第四節 《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修學方法的討論.....................
第六章 《大乘止觀法門》與《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的對照...........
第一節 《大乘止觀法門》與《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修學的特色........
第二節 《大乘止觀法門》與《菩提道次第略論》實踐方法對照.......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大乘止觀》與《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方法同異........................
第二節 止觀修學內涵的比較..................................................
第三節 唯識與中觀的融通問題.................................................
第四節 結語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聖德太子信仰的慧思轉生傳說..................................
附錄二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徵引的經論出處考據的增補..........
附錄三 慧思的生平大事記. ...........................................
附錄四 宗喀巴的生平大事記..........................................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參考文獻】
一、 大藏經:
《大乘止觀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 46冊 No. 1924,陳 慧思說。p0641a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 46冊 No. 1923,陳 慧思撰。p0627c
《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新脩大藏經》 46冊 No. 1926,陳 慧思說。p0697c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46冊No. 1933,陳 慧思撰,p0786b
《受菩薩戒儀》,《卍新纂續藏經》105冊,陳 慧思撰,p004d
《隨自意三昧》,《卍新纂續藏經》98冊,陳 慧思撰。p687c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卍新纂續藏經》 55冊 No. 904,東掖白蓮釋,了然 述。p0506b
《卍新纂續藏經》 55冊 No. 905《大乘止觀法門釋要》,明 古吳沙門智旭 述。p0588b
《三無性論》, 《大正新脩大藏經》31冊N0.1617,陳 真諦譯。p0867
二、專書論著:
諦閑大師說,勝觀演述,《大乘止觀述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6月。
釋普行著,《大乘止觀法門啟蒙》 初版 田中鎮:鼓山寺 民66。
尤惠貞,《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1993年。
王堯、褚俊傑,《宗喀巴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麗霞,《宗喀巴佛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四月。宗喀巴大師著,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
宗喀巴著,华锐・罗桑嘉措喇嘛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甘肅省夏河縣:甘肅省藏學研究所。2002年。
宗喀巴大師造論,法尊譯論,智敏集註,《菩提道次第廣論集註》巻一~巻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譯,《菩提道次第略論》。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
宗喀巴大師著,刑肅芝譯,《菩提道次第略論》,台北:密乘出版社,1993年。
宗喀巴大師造,湯薌銘譯,《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64年7月。
宗喀巴造,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8月。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曼濤主編,《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諦閑大師說,勝觀演述,《大乘止觀述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6月。
東掖白蓮釋,了然 述,《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X55n0904    
昂旺朗吉堪布講述,《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台北:方廣,1992年。
宗喀巴造,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台北:文殊,1989年。
大勇法師譯,《菩提道次第略論》。台北:新文豐,1985年。
釋法尊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4年。
班班多傑,《宗喀巴評傳》。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年。
月稱造論,宗喀巴疏,釋法尊譯,《入中論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年。
法尊法師譯,《宗喀巴大師傳(略傳)》。台北:福智之聲,1995年。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台北:福智之聲,1993年。
釋修慧編,《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8年。
許明銀,《宗喀巴的修學過程》。台北:文化大學蒙藏學術研究,1988年。
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香港:佛教慈慧,1993年。
慧幢,《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大乘菩提心法合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年。
陳玉蛟,《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台北:東初,1991年。
陳玉蛟,《現觀莊嚴論初探》。台北:東初,1991年。
法尊法師,《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1988年。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1986年。
郭和卿譯,《青史》(中譯本)。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達賴喇嘛三世原著;達賴喇嘛十四世傳法,《菩提道簡明釋論》。台北縣新店市:唵阿哞出版社。民89年。
陳益倫、黃奕彥翻譯,《菩提道次第六加行隨身課誦法本》。台北市:宗喀巴佛學會。
三、相關論文期刊
王惠雯撰,<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收錄於《公元二千年兩岸藏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01年8月出版.。
王惠雯撰,<佛教研究的系統詮釋方法-以宗喀巴思想為例>,發表於「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2001.2.17。
陳英善,〈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1998年。頁151-185
陳英善,〈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台北縣,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
廖本聖,〈西藏心類學簡介及譯注〉,《正觀雜誌》第28期。南投:正觀雜誌社,2004.3.25。
釋慧開,〈早期天台禪法的修持〉,《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1993年。
李志夫,〈天台宗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3.7.。
王堯,〈緣起不能破--宗喀巴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中華佛學學報》。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07
原田覺 著;許明銀 譯,〈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台北市: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4.09
林崇安,〈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頁161-167,1996年。
朱文光,〈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中華佛學研究學報》第一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7.03出版。頁169~229。
吳可為,〈《大乘止觀法門》的止觀禪修〉,《宗教學研究》,2001年4期。中國期刊網-文史輯專欄目錄,http://zjyj.chinajournal.net.cn/
四、博碩士論文
王惠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輔大哲學博士論文,民87年。
杜曉玫,《慧思教觀思想研究》輔大哲學碩士論文,2001年。
林芳敏,《大乘止觀法門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9月。
李元光,《宗喀巴大師宗教倫理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9。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天台典籍研究-天台學專集之四》。台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年。
五、外文文獻:
訳者田中順仁 ツルティム・ケサソ,《ツォソカパ中観哲学の研究I-『菩提道次第論・中篇』観の章和訳》。京都:文栄堂書店,平成8年7月。(和訳《略論・止觀章》)
翻訳,小谷信千代 ツルティム・ケサソ,《仏教瑜伽行思想の研究》,第二部『ラムリムチェソモ』〈止の章〉京都:文栄堂書店,1991年3月。(和訳《廣論・止章》)
《西蔵佛教研究》,『ラムリムチェソモ』〈観の章〉翻訳,長尾雅人。東京,1954年(和訳《廣論・觀の章》)。
木村 誠司「ツォンカパの自相説に関する一報告」,『駒沢短期大学研究紀要』32 ,2004.03.25,PP. 301-310 。
野村 正次郎「ツォンカパの空思想における否定対象とその分岐点」,『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4(52-2)。仏教大学における第五十四回学術大会紀要(二) ,2004.03。 PP.181-184
安武 智丸「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縁起観の展開 〈rten 'brel〉から〈rten 'byung〉へ」,『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8(49-2)。東洋大学における第五十一回学術大会紀要(二) ,2001.03.20,PP.157-159。
福田 洋一「ツォンカパの中観思想における帰謬派独自の縁起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6(48-2),2000.03.20, PP.124-129。
安武 智丸「rten 'byung と rten 'brel ツォンカパによる「縁起」解釈」,『大谷大学大学院研究紀要』14,1997.12.01,PP. 1-24。
森山 清徹「ツォンカパによる中観、唯識思想の分析 三性、三無性、二諦説、自相の有無」, 『南都仏教』70,1994.08.25,PP.1-16。
JOSHUA W.C. CUYLER, Editor-in-Chief, GUY NEWLAND,《LAM RIM CHEN MO-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OF ENLIGHTMENT》,THE LAMRIM CHENMO  
   TRANSLATION COMMITTEE, Edirot.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New York,Boulder,
   Colorado.First edition USA 2002.(英譯本《廣論》)
(《梵藏漢對照「維摩經」》)Vimalaki^rtinirdes/a and Jn~a^na^loka^lam!ka^ra : Transliterated Sanskrit Text Collated with Tibeta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PartsⅠ-Ⅲ)。
Part Ⅱ. Vimalaki^rtinirdes/a:Transliterated Sanskrit Text Collated with Tibeta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
March 2004, TAISHO UNIVERSITY PRESS, TOKYO.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Tibet: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Jey Tsong Khapa's Essence of true eloquence. First Princeton Paperback Printing,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1。(辨了不了義)
OCEAN OF REASONING-A Great Commentary on Na^ga^rjuna's Mu^lamadhyamakaka^rika^"/rJE Tsong Khapa,Translated by GESHE NGAWANG SAMTEN and JAY L. GARFIELD。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6。(中論大疏-正理大海)
六、藏文著作:
1.《宗喀巴師徒全集》,Delhi:1978;《布達拉宮典藉》,拉薩:1990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集ka函)
 
《了義不了義抉擇論》(全集ng函)。頁86-188。
 
《入中論釋‧密意勝明》(全集ja函)
 
《意識阿賴耶識疑難廣釋‧善說大海》(全集cha函)。頁153~207。
 
《根本中論釋‧正理大海》(全集da函)。頁145~389。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01年。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