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2 07:48:21
學習次第 : 進階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喇嘛網 日期:2009/12/22 07:30:19   編輯部 報導

「中有」之研究  指導教授:藍吉富
 

本論文主要是針對佛教的「中有」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中有」,是梵語antarā-bhava的漢譯,即通常所說的「中陰身」。這是佛教為死亡與再生之間的生命存在狀態,所安立的專有名詞。這個名詞因為美國Walter Evans-Wentz在1927年編著、出版的一本書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中譯本名:《西藏度亡經》)而流傳至西方世界,以藏傳佛教寧瑪派思想為主的「中有」(藏語 Bar Do)概念,遂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和《西藏度亡經》所說的一樣呢?這是一個亟待釐清的問題。所以本研究以漢譯經論資料為主,深入考察佛教「中有」概念的相關問題。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本研究所探討的重點有三方面:一、關於「中有」是否存在的問題。透過部派佛教時期的論典,詳細考察有無「中有」的辯論內容,並且解析產生論諍的原因,以及佛教內部對有無論諍的批判和對「中有」之存在所提出的異見。

二、關於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問題。從佛教經論的記載,全面考察「中有」的特性、轉生歷程、以及在「中有」階段能否繼續聞法修行,乃至證涅槃解脫等問題。

三、「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發展舉隅。這是以漢藏兩地佛教學者對「中有」的特殊詮釋為例來進行考察,並與經論中的「中有」概念相比較,以分析其中的異同,進而瞭解「中有」概念在印度以外地區的發展概況。


研究結果有如下幾點發現:一、有無「中有」之諍,其實是部派宗義思想之諍。二、討論佛教「中有」議題時,必須回歸佛教「無我而輪迴」的根本主張。三、「中有」是為轉生而存在的一種生命狀態。四、佛教「中有」思想並無一致性,「中有」概念在不同的詮釋過程中,不斷演進。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93/碩士/研究生:林孟穎  指導教授:藍吉富 簡易查詢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網站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藍吉富  佛教史學者:藍吉富老師 藍吉富教授介紹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評介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 5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 7
第一節 有無「中有」之辯論 ……………………………… 8
第二節 有無「中有」論諍原因之解析 …………………… 27
第三節 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與異調 ……………… 37
第三章 佛教經論中之「中有」概念 …………………… 46
第一節 「中有」之特性 …………………………………… 48
第二節 「中有」之轉生歷程 ……………………………… 67
第三節 「中有」業能否轉變之問題 ……………………… 86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之發展舉隅 …………… 94
第一節 「中有」概念在漢傳佛教發展之例 ………………… 94
第二節 「中有」概念在藏傳佛教發展之例 ………………… 107
第五章 結論 …………………………………………………… 123
一、 綜論研究之結果 ………………………………………… 123
二、 對本研究之檢討 ………………………………………… 125
三、 後續研究之展望 ………………………………………… 126

參考文獻 ……………………………………………………… 128
表一:各論書對有無「中有」論者之稱名或所屬部派 ……… 135
表二:綜合表列各部論典關於「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 135
表三:綜合表列各部論典關於「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 136
附錄一:各部論典對於「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 137
附錄二:各部論典對於「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 150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參考文獻
一、經論原典
(一)《大正藏》資料(依大正藏之經號排序)
《長阿含經》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譯,T01, no.1
《長阿含十報法經》後漢 安世高 譯,T01, no.13
《中阿含經》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T01, no.26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宋 沙門慧簡 譯,T01, no. 43
《雜阿含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T02, no.99
《別譯雜阿含經》失譯,T02, no.100
《增一阿含經》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T02, no.125
《佛說普曜經》西晉 竺法護 譯,T03, no.186
《方廣大莊嚴經》唐 地婆訶羅 譯,T03, no.187
《大莊嚴論經》馬鳴菩薩 造,後秦 鳩摩羅什 譯,T04, no.201
《百喻經》僧伽斯那 撰,蕭齊 求那毘地 譯,T04, no.209
《出曜經》姚秦竺佛念 譯,T04, no.212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T09, no.278
《大寶積經》<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唐 菩提流志 譯,T11 , no.310 , p.322
《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 唐 義淨 譯,T11, no.310, p.326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 康僧鎧 譯,T12, no.360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 畺良耶舍 譯,T12, no.365
《大般涅槃經》北涼 曇無讖 譯,T12, no.374
《中陰經》,姚秦 竺佛念 譯,T12, no. 385
《入楞伽經》元魏 菩提流支 譯,T14, no.671
《道地經》僧伽羅剎 造,後漢 安世高 譯,T15, no.607
《達摩多羅禪經》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T15, no.618
《大乘同性經》宇文周 闍那耶舍 譯,T16, no.673
《證契大乘經》唐 日照三藏 譯,T16, no.674
《正法念處經》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 譯,T17, no.721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尊者舍利子 說,唐 玄奘 譯,T26, no.1536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尊者大目乾連 造,唐 玄奘 譯,T26, no.153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 造,唐 玄奘 譯,T27, no.1545
《阿毘曇毘婆沙論》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浮陀跋摩等譯,T28, no.1546
《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 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 譯,T28, no.1548
《阿毘曇心論》尊者法勝 造,晉 僧提婆共慧遠 譯,T28, no.1550
《雜阿毘曇心論》尊者法救 造,劉宋 僧伽跋摩等 譯,T28, no.1552
《阿毘達磨俱舍論》尊者世親 造,唐 玄奘 譯,T29, no.1558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尊者眾賢 造,唐 玄奘 譯,T29, no.1562
《中論》龍樹菩薩 造,梵志青目 釋,姚秦 鳩摩羅什 譯,T30, no.1564
《般若燈論釋》偈本龍樹,釋論分別明菩薩,唐 波羅頗蜜多羅 譯,T30, no.1566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 說,唐 玄奘 譯,T30, no.1579
《菩薩地持經》北涼 曇無讖 譯,T30, no.1581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安慧菩薩 揉,唐 玄奘 譯,T31, no. 1606
《三彌底部論》失 譯,T32, no.1649
《成實論》訶梨跋摩 造,姚秦 鳩摩羅什 譯,T32, no.1646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 智顗 說,T33, no.1716
《法華文句記》唐 湛然 述,T34, no.1719
《華嚴經探玄記》唐 法藏 撰,T35, no.1733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 澄觀 述,T36, no.1736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宋 知禮 述,T37, no.1751
《大般涅槃經集解》梁 寶亮等 集,T37, no.1763
《大般涅槃經疏》隋 灌頂 撰,T38, no.1767
《俱舍論頌疏論本》唐 圓暉 述 ,T41, no.1823
《中觀論疏》隋 吉藏 撰,T42, no.1824
《瑜伽論記》唐 遁倫 集撰,T42, no. 1828
《大乘義章》隋 慧遠 撰,T44, no.1851
《釋淨土群疑論》唐 懷感 撰,T47, no.1960
《樂邦遺稿》宋 宗曉 編,T47, no. 1969B
《異部宗輪論》世友菩薩 造,唐 玄奘 譯,T49, no.2031
《法苑珠林》唐 道世 撰,T53, no.2122
《金七十論》陳 真諦 譯,T54, no.2137
 
(二)其他原典資料(依中文、日文、英文排序)
《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 記,卍續83,中國佛教會,1967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 造,法尊 譯,1989,美國:大覺蓮社
《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 著,法尊 譯,1987,台北:新文豐
《六中有自解脫導引》,事業洲尊者 著,談錫永 譯,1999,香港:密乘佛學會
《中有大聞解脫》,事業洲尊者 著,許明銀 譯,2000,香港:密乘佛學會
《論事》二 • 第八品第二章<中有論>,郭哲彰 漢譯,漢譯《南傳大藏經》62冊,pp.58-64,高雄:元亨寺,1997
《論事》二 • 第八品第二章<中有論>,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纂譯,日譯《南傳大藏經》第58卷,pp.64-71,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73
《國譯一切經 • 毘曇部二十六上》《阿毘達磨俱舍論》,岩野真雄 編,東京:大東
Points of Controversy Ⅷ.2. OF an Intermediate State , translated by Shwe Zan Aung and Mrs. Rhys Davids, Oxaord: The Pali Text Society, first published 1915, reprinetd 2001:212-213
 
二、現代著作
(一)中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輔仁 著,1985,《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版社
印光,1986,《印光大師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
印順,1981a,《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慧日
1981b,《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
1992a,《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
1992b,《佛法概論》,台北:正聞
1993a,《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
1993b,《成佛之道》,台北:正聞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台北:正聞
1998,《性空學探源》,台北:正聞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 編著,1987,《西藏文學史》,台北:文殊
朶藏加,2002,《吐蕃佛教—寧瑪派前史與密宗傳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
呂澂,1982,《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原名: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天華
李潤生,2000,《佛家輪迴理論》上下,台北:全佛文化
范古農,1983,《古農佛學答問》,《現代佛學大系》31,台北:彌勒
姚治華 釋譯,1996,《異部宗輪論》,高雄:佛光
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
姚衛群,1996,《印度宗教哲學百問》,高雄:佛光
悟殷,2001,《部派佛教上編 — 實相篇、業果篇》,台北:法界
朗欽加布仁波切 講授,馬步芳 整理,劉國威 校正,2001,《中陰入門教授》,台北:慧炬
陳兵,1995,《生與死的超越:佛教對生死輪迴的詮釋》,台北:圓明
黃俊威,1995,《無我與輪迴》,中壢:圓光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演培,1980,《俱舍論頌講記》上中下,台北:正聞
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中文大學
藍吉富,1997,《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
韓清淨,1983,《瑜伽師地論科句批尋記彙編》,台北:新文豐
 
(二)中文譯著(依原作者譯名筆劃排序)
木村泰賢 著,歐陽瀚存 譯,1980,《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商務
木村泰賢 著,釋演培 譯,1978,《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慧日
水野弘元 著,釋達和 譯,2000,《巴利論書研究》,台北:法鼓
石上玄一郎 著,吳村山 譯,1997,《輪迴與轉生》,台北:東大
平川彰 著,莊崑木 譯,2002,《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卡爾•貝克(Carl B.Becker)著,王靈康 譯,1987,《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台北:東大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 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
佐佐木現順 著,周柔含 譯,2003,《業的思想》,台北:東大
沃爾夫(Fred Alan Wolf)著,呂捷 譯 ,1999,《靈魂與物理》,台北:商務
肯內斯•克拉瑪(Kenneth Paul Kramer)著,方蕙玲 譯,2002,《宗教的死亡藝術》,台北:東大
和辻哲郎 著,譯叢編委會 譯,1988,《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世界佛學名著譯叢》80,台北:華宇
阿迦摩訶布瓦(Ven. Acharn Maha Boowa)著,Siri Buddhasukh 英譯,曾銀湖 中譯,1992,《尊者阿迦曼傳》,台中: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 著,許明銀 譯,1986,《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台北:天華
拉諦仁波切、傑佛瑞•霍普金斯 著,翁仕杰 譯,2004,《穿越生死—藏傳佛教中的死亡、中陰與轉世》,台北:春天
索甲仁波切 著,鄭振煌 譯,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著,高觀廬 譯,1979,《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商務
望月信亨 著,釋印海 譯,1974,《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講堂
奧智達比丘 著,禪行編譯組 編譯,2004,《何去何從—業•死亡 • 轉生》,香港:聞思修佛法中心
達賴喇嘛 著,傑佛瑞、霍普金斯 英譯,丁乃竺 譯,2003,《達賴生死書》,台北:天下
達賴喇嘛 著,陳琴富 譯,1997,《藏傳佛教世界》,台北:立緒
嘉初仁波切 著,楊弦、丁乃筠 譯,2004,《密宗大解脫法》,台北:圓神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 譯,1999,《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
摩訶提瓦 著,林煌洲 譯,2002,《印度教導論》,台北:東大
(三)日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川田洋一,1996,《脳死問題と仏教思想》,東京:第三文明社
木村泰賢,1968,《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木村泰賢全集》第四卷,東京:大法輪閣
(四)英文著作
Lopez , Donald S. Jr. , 1998,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分(依發表時間排序)
1977,楊白衣,<生有之研究—兼論中有觀>,《佛光學報》第2期,pp.17-34,高雄:佛光
1980,黃俊威,<論部派佛教時代之輪迴觀>,《東方文化》第11期,pp.42-57,台北:政大
1981,黃俊威,<部派佛教時代之業力存在觀(B.C.201-A.D.350)>,《東方文化》第11期,pp.82-162
1987,黃俊威,<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商榷>,《慧炬雜誌》第322期,pp.52-60
1989,黃俊威,<自我、無我與補特伽羅>,《諦觀》N.58 , pp.119-136,台北:諦觀
1995, 智化,<補特伽羅(pudgala)和阿特曼(Atman)的譯名問題>,《諦觀》N.82 , pp.47-64,台北:諦觀
1997,惠敏,<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之異同>,《安寧療護》NO.5,pp.35-40
1997,道興,《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1998,郭朝順,<無我的輪迴>,《元培學報》N.5 , pp.65-81,新竹:元培醫專
1999,宗平,<說一切有部之中有觀—以有無和轉變為主>,《正觀》9,南投:正觀
2001,如石,<《西藏度亡經》略究>,《法光學壇》第五期,pp.45-57,台北:法光
2002年12月7日,阿旺念札,<綜觀西藏顯、密佛教的中陰身理論>,「密教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辦
2003,黃俊威,<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第七屆儒佛慧通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華梵大學主辦
2004,顏建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有」相關議題之探究—以「中有救度」為核心」,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李函真,《中陰解脫之研究—藏傳佛教「中陰超渡法」的生死意識轉化內涵》,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日文部分(依發表時間排序)
1954,雲井昭善,<輪迴と無我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pp.280-282
1958,上野順瑛,<無我輪迴の主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1,pp.130-131
1958,上野順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無我輪迴說の理論的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1,pp.190-193
1961,上野順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無我輪迴說の理論的構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1,pp.120-121
1965,增田英男,<無我と主體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4-1,pp.110-113
1979,伴戶昇空,<中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2,pp.182-183
1980, 川村昭光,<「中有」の研究 その一>,《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生研究紀要》13,pp.203-216
1983,川村昭光,<「中有」の研究 その2>,《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生研究紀要》15,pp.(1)-(17)
1987,加治洋一,<『三彌底部論』解読研究 中有の存在に関すろ議論(上)>《大谷學報》V.67, n.2, pp.28-39
1988,加治洋一,<『三彌底部論』解読研究 中有の存在に関すろ議論(下)>《大谷學報》V.67, n.4, pp.65-77
1991,池田練太郎,<中有の機能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2,pp.129-133
 
工具書(依書名筆劃排序)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 主編,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佛教語大辭典》,中村 元 著,東京:東京書籍,1974
《法相大辭典》,朱芾煌 編,台北:新文豐,1987
《望月仏教大辭典》,編纂代表者:塚本善隆,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4
「CBETA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4年4月版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