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2 22:42:0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22 22:27:26   編輯部 報導 

佛教中的生死觀探究-以宋代禪師臨終偈、藏傳佛教《西藏度亡經》為重心

指導教授:羅宗濤

現今社會越來越進步,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生活的快節奏與高壓力讓很多人無法好的理解人生的意義,特別是生死問題。要深入地瞭解人類的生死問題,有的時候科學是無法觸及的,然而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可以更好地回答這些問題。佛教的根本精神,就在於自己如何斷煩惱、了生死,並且興起普度眾生的心,在自利之後還要能夠利他,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煩惱消除?如何能夠利益眾生?論文就是想要通過這種基本精神和方法的把握,並且將其運用於探討生死問題上,而這種精神,就存在於佛教的各種著作和佛教名家的名言警句之中。

所以,本論文想要通過對宋代禪師的臨終偈以及藏傳佛教和《西藏度亡經》關於生死的理解和分析,進一步探討生死問題。縱觀整個佛教史,關於生死問題的探討和分析的佛教名家和著作都很多,他們在生死問題上都進行深刻思考的同時,進一步探討人生的理想境界。特別是宋代禪師的臨終偈以及藏傳佛教和《西藏度亡經》關於生死的認識,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分析的。 佛教中的生死觀探究簡易查詢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7/碩士/研究生:唐盛德  指導教授:羅宗濤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文學博士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 -- 羅宗濤講座教授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網站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02-27196686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第一章 緒 論 …………………………………………………………3
第一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3
第二節、文獻綜述………………………………………………………8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研究流程…………………………………………11
第四節、研究重點和所進行的探索性研究………………………12
第二章 宋代佛教及禪師概況…………………………………………13
第一節、宋代佛教歷史及特點………………………………………13
第二節、宋代佛教在佛教長河中的意義……………………………17
第三節、著名禪師概況………………………………………………19
第三章 宋禪師臨終偈看生死…………………………………………27
第一節、禪師臨終偈及其禪意分析………………………………27
第二節、從臨終偈看禪師的生死觀…………………………………28
第三節、宋禪師臨終偈對現代人生死觀的借鑒意義義……………33
第四章 藏傳佛教論生死 ……………………………………………38
第一節、藏傳佛教概況………………………………………………38
第二節、藏傳佛教生死觀………………………………………42
第三節、藏傳佛教生死觀現代借鑒意義……………………………47
第五章 《西藏度亡經》論生死…………………………………………50
第一節、《西藏度亡經》概況…………………………………………50
第二節、《西藏度亡經》生死觀………………………………………54
第三節、《西藏度亡經》生死觀現代的借鑒意義…………………56
第六章 結論 ……………………………………………………………64
附錄、參考文獻…………………………………………………………72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古籍(依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門目順序排列)
《四部叢刊正編第四一冊.溫國文正司馬文公集》,宋.司馬光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東坡全集》,宋.蘇軾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東坡詩集注》,宋.蘇軾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四庫全書珍本十集.鐔津集》,宋.契嵩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四部叢刊廣編第三四冊.鐔津文集》,宋.釋契嵩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版嘉興大藏經第九冊.鐔津文集》,宋.釋契嵩撰,新文豐出版,1987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1冊.鐔津集》,宋.釋契嵩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鐔津文集》,宋.釋契嵩撰,新文豐出版,1973年。
《全宋詩》共72冊,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現代專書(依中西作者姓氏筆劃或字母順序排列)
王南撰,《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時報出版公司,1987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藝文印書館,2005年。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文化》,三聯書局(香港),2008年4月。
冉雲華著,《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東大圖書,1995年。
伊凡著,《西藏度亡經:面對生死》,曼尼文化,2007年。
朱光潛著,《詩論》,頂淵文化事業出版社,2004年1月。
朱光潛撰,《詩論新編》洪範書店,1982年。
朱恒夫、王學鈞、趙益注譯,《新譯高僧傳上下》,三民書局,2005年10月。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1994年。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1998年。
印順法師,《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1985年。
清沈德潛編,《古詩源》,世界書局,2004年10月。
李叔同著,《李叔同說佛》,八方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叔同著,《李叔同解經》,八方出版社,2007年11月
李潤生著,《百論析義上下》,全佛出版社,2001年2月。
李霖生撰,《華嚴詩學》,文史哲出版,2002年11月。
余英時撰,《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聯經出版,1997年4月。
余德慧著,《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6年6月。
余德慧著,《生死無盡》,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4年7月。
沈謙撰,《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聯經出版,1984年9月。
杜松柏撰,《禪學與唐宋詩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杜松柏撰,《詩與詩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竺家寧撰,《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吳言生著,《禪宗詩歌境界》,中華書局,2002年。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學昭著,《吳宓與陳寅恪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春香著,《參透生死大事——宗教的根本精義》,世界宗教文化 2009年02月。
林天民著,《宗教與現代人生》,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林崇安著,《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慧炬出版社,1994年。
林世敏著,《學佛自在》,東大圖書,1996年2月。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三民書局,2000年。
周濯街著,《濟公活佛》,國家出版社,2003年3月。
房志榮等編著,《宗教與人生》,臺北縣蘆洲鄉,空中大學,1998年。
季羨林著,《季羨林談佛》,三聯書局(香港),2007年8月。
信願法師著,《生命的終極關懷》,常本願山彌陀講學,2005年
洪啟嵩著,《禪師的生死藝術-生死禪》,全佛出版社,2005年9月。
洪無著,《濟公禪師大傳上下》,全佛文化,2000年2月。
洪淑芬著,《儒學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大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高步瀛撰,《唐宋詩詞舉要》,學海出版,1989年10月。
耿振華著,《西藏生死學的理論與實踐-西藏喪葬習俗研究》,千毅印刷事業,2004年。
陸侃如、馮沅君撰,《中國詩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梁啟超著,《梁啟超談佛》,東方出版社,2005年。
張清泉著,《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文津出版社,1998年。
張捷夫著,《喪葬史話》,國家出版社,2003年。
張暉著,《詩史》,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3月。
陳俊輝著,《超越生死的智慧》,字河文化,2008年12月。
陳植鍔著,《北宋文化史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垣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陳兵著,《重讀釋迦牟尼》,橡樹林文化,2002年。
陳兵著,《生與死-佛教輪回說》,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兵著,《生與死的超越-破解生死之謎》,圓明出版社,1995年。
陳陽著,《和佛陀一起去漫遊》,風雲時代,2007年3月。
陳俊輝著,《生命思想 V.S.生命意義》,揚智文化,2003年。
惟勵法師著,《密較概論》,淨音出版社著,1995年。
崔承宗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郭於華著,《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洪葉文化,1994年。
郭朋著,《宋元佛教》,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馮保善注譯,《新譯古詩源上、下》,三民書局,2006年5月。
馮滬祥著,《中西生死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達照著,《飭終:佛教臨終關懷思想與方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湯一介著,《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研究比較哲學、比較宗教學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
湯一介著,《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中國文化展的若干問題》,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
黃啟方著,《宋代詩文縱談》,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黃啟江著,《北宋佛教史論稿》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考據篇》,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思想篇》,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鑒賞篇》,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敬家著,《贊甯《宋高僧傳》敍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5月
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1993年。
趙永紅著,《神奇的藏族文化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聖嚴法師著,《平安的人間》,法鼓山文化事業,2008年3月。
聖嚴法師口述,李慧菊採訪整理,《歡喜看生死》,法鼓山文化事業,2009年2月
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Dan Stevenson)著,梁永安譯,《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的道路》,商周出版社,2002年10月。
業露華著,《佛言佛語-佛教經典概述》,東大圖書,2002年11月。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編著,《宗教學概論》,五南圖書,2007年3月。
墨人著,《全宋詩尋幽探微》,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11月。
談錫永著,《生與死的禪法》,全佛文化,2005年。
劉述先著,《生命情調的抉擇》,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劉貴傑著,《佛學與人生》,五南圖書,1999年
賴永海著,《濟公和尚》,東大圖書,1993年8月。
賴永海著,《佛學與儒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鄭志明著,《宗教的生命關懷》,大元書局,2006年3月。
鄭志明著,《佛教:生死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鄭曉江著,《中國死亡智慧》,東大圖書,2001年。
鄭曉江主編,《宗教生死書》,華成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謝和耐著,《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上海古籍出版社版,2004年。
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穆著,《靈魂與心》,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鄺健行主編,《中國詩歌與宗教》,中華書局(香港),1999年9月。
魏道儒著,《宋代禪宗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贊甯,《宋高僧傳》上,中華書局,1997年。
(宋)贊甯,《宋高僧傳》下,中華書局,1997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重慶出版社,2008年1月。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上,中華書局,1992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中華書局,1992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下,中華書局,1992年。
羅宗濤撰,《中國詩歌研究》,中央文物,1985年。
羅宗濤撰,《山水之歌》,文建基金會,1996年。
羅志仲編著,《影響中國的26個名僧》,好讀出版社,2003年12月。
羅德喇嘛著,林慧卿譯,《死亡與轉生:中陰身的秘密和轉世之道》,百善書房,2004年。
日‧大川隆法著,簡瑞宏譯,《永恆的生命世界-死亡並非永遠的別離》,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年。
日‧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日‧平川彰著,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社,2002年。
日‧竺沙雅章著,《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汲古書院,2000年。
日‧忽滑快穀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日‧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東大圖書,1999年。
日‧梶山雄一 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著,佛光出版社著,1978年。
日‧渡邊照宏著,鐘文秀、釋慈一譯,《佛教經典常談》,東大圖書,2002年8月。
日‧養老孟司著,戴偉傑、陳孟姝譯,《踹倒死亡的高牆》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一切宗教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巴臥•祖拉陳哇著,《賢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
佩瑪.丘卓,《當生命陷落時》,心靈工坊,2000年。
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諾布旺丹著,《生命之輪(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奧修著,《蓮心禪韻》,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海德格著,王慶傑等譯,《存在與時間》,桂冠出版社,1989年。
(美)拉•莫阿卡甯著,江亦麗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商務印書館,1999年。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立緒文化,1998年1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零界的訊息》,方智出版社,1994年8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心靈政治》,方智出版社,2005年4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神奇之道》,方智出版社,1998年12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夢與意識投射》,方智出版社,1998年2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心靈的本質》,方智出版社,1997年6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夢、進化與價值完成》,方智出版社,1996年11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方智出版社,1995年6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未知的真相》一、二卷,方智出版社,1994年12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方智出版社,1994年3月。
珍‧羅伯滋(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意識的探險》,方智出版社,2003年10月。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吳妍儀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Kenneth Ring &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著,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透生
死迷思》,遠流出版社,民90。
Radmila Moacanin 江亦麗,羅照輝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張老師文化事業,1996年9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黃朝譯,《生死無懼》,圓明出版社,1997年。
圖丹‧卻淮(Thubten Chodron)著,黃盛璟譯,《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橡樹林文化,2007年10月。
◎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玲月,《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注》之生死觀研究》,(玄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宗興,《原始佛教之生命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周大任,《契嵩見存著作及其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洪淑芬,《論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歐俊明著,《原始佛教「緣起」生命觀在現代的教育蘊義》,(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賴麗美著,《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日) 山田晉卿,張曼濤主編,《趙宋以後的佛教宗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篇目六(14-16冊)中國佛教史論集,2005年
王邦雄,〈論身心靈三層次的生命安立之道〉,《鵝湖月刊》,2000年。
忍辱,〈《藏傳佛教概況》〉,《法炬》第一期,2000年3月
張煜,〈宋代士大夫與佛教〉,《普門學報》30,2005年11月,頁341-361
湯用彤,〈《隋唐佛學的特點》〉,《法音》5,1998年,第22頁
楊永慶,〈從佛教看生命教育〉,《北縣教育》33,2000年3月,頁46-52
耿振華著,〈從西藏喪葬習俗探討西藏生死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教育科學類》35.2,2004年3月。頁133-154
耿振華著,〈西藏天葬習俗與佛教捨身思想〉,《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教育科學類》34,2003年9月。11-26
耿振華著,〈藏傳佛教之下的西藏生死學:以「生死流轉圖」及「人體胚胎發育圖」為核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2002年12月。頁151-171
梁乃崇,〈生死與度亡〉,《佛教與科學》4:1,2003年1月,頁55-63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三,中國學術論壇,陳寅恪研究小史稿
楊郁文著,《緣起之「此緣性(idappaccayatā)」》,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
楊郁文著,《以四部阿含經為主 綜論原始佛教之 我與無我》,《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下)
蔡彥仁講,《宗教──心靈的體驗》,香光莊嚴第四十八期
劉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與平民化〉,《中國史研究》2,2003年。
鄭振煌主講,範凱寧記錄,〈探索死亡的世界(6)〉,《慧炬》495,2005年9月。頁10-15
鄭振煌主講,範凱寧記錄,〈探索死亡的世界(5)〉,《慧炬》493/494,2005年8月。頁10-17
鄭振煌主講,範凱寧記錄,〈探索死亡的世界(4)〉,《慧炬》492,2005年6月。頁24-31
鄭振煌主講,範凱寧記錄,〈探索死亡的世界(3)〉,《慧炬》491,2005年5月。頁10-20
鄭振煌主講,範凱寧記錄,〈探索死亡的世界(2)〉,《慧炬》490,2005年4月。頁10-19
鄭振煌主講,範凱寧記錄,〈探索死亡的世界(1)〉,《慧炬》489,2005年3月。頁10-19
韓毅,〈《佛祖統紀》與中國宋代僧人的史學思想〉,[石家莊]河北學刊5,2003年。167-171頁
羅宗濤,〈全宋詩禪僧詩偈頌贊之考察〉,「佛教與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白聖樓國際會議廳。
釋如石,〈《西藏度亡經》略究〉,《法光學壇》5,2001年。頁45-57

西藏度亡經- 佛學多媒體資料庫


備註 : 聯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