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59:38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2 08:58:11 喇嘛網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九)91-95(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91 今天在此是要傳授願心儀軌的,所以在前方導師釋迦牟尼佛佛像,我們把他觀想成二千五百年前,真正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世間。具有恩惠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他有著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種隨行好,他能夠自在的宣說一切善法,具有這種圓滿的語功德,最主要是由內在的慧-空正見的慧功德,以及愛-慈心的這種菩提心的意功德,才能圓滿具一切德行,以及斷一切的過失。所以我們觀想真正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在我們前方的虛空,而不是只有一尊佛像而已,是真正的佛安住在前方的虛空。
在佛世尊的旁邊,有著文殊師利菩薩、慈尊菩薩以及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以及金剛手菩薩等,這些諸菩薩眾,安住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四周。在這四周也觀想有龍樹菩薩以及提婆菩薩等,這些深見行的傳承上師。在這個同時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菩薩等,廣大行的傳承上師。
在這同時也觀想寂天菩薩等,偉大行的傳承上師,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在這四周並觀想由阿底峽尊者等噶當派的大論典的傳承,以及道次第的傳承,以及口訣傳承等,噶當派的三種傳承上師,安住在前方虛空。在這四周也觀想有著宗大師所流傳下來的慧獅尊者傳承,以及克主杰所傳授的傳承。以及在衛藏的地方,最主要由慧獅尊者給流傳下來密續的傳承。宗大師所流傳下來的三種傳承,也安住在前方虛空。傳承上師也安住在前方虛空。
同樣的這些印度的、西藏的這些傳承上師,安住在前方的虛空以外,在這個同時,因為我們最主要要傳授願心儀軌的對象,是對華人們而傳授的緣故,所以你們應該觀想漢系的,具有這種廣大以及深見的這些上師,也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因為這些的成就者,是為我們而發心的,所以今天只要我們有信心,他們絕對會隨著他們悲願的力量,安住在我們前方虛空的,因為他們是為我們而發心的。
如是的觀想一切的資糧田,在前方的虛空之後,進而要觀想自己的四周,有遍虛空的一切如母有情,他們雖然想要得到快樂;可是卻沒有辦法獲得快樂,他們不想要痛苦,可是卻被痛苦給壓迫著。這種的道理,如是思惟之後,所以我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因此來接受這個願心儀軌,以這種的發心來接受的。為了能夠獲得菩提心的緣故,必須淨除許多的障礙和罪障,否則會成為生起菩提心的障礙。
所以為了淨除這種障礙,以及如果沒有廣大的福德資糧,菩提心是沒有辦法生起的。所以為了真正能夠集資淨障的緣故,集資淨障最好的修行法門,就是七支供養。所以如是的回憶,觀想前方的資糧田,在虛空以及四周的如母有情的時候,為利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以這種意樂來唸誦七支供養。
唸完七支供養之後,如同我們平常唸誦的回向文般的,再去唱誦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這個回向文。在唱誦的時候,我們要以三大義來作祈請和回向的。什麼叫三大義祈請回向呢?就是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生起菩提心這中間,所有的這種順緣能夠獲得增上,所有的逆緣能夠獲得淨除。這個逆緣就是由我執或我愛執所帶來的,對於善知識的不恭敬等,這個排斥;以及對善知識的信心等,這種的順緣能夠獲得增長。在這個同時,也能夠淨除一切內外的所有障礙,以這三大義來祈求的。
所以當我們在唸誦「願消三障諸煩惱」的時候,不只斷除了煩惱的三毒以外,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也跟著斷除。「願得智慧真明了」的時候,就是透過了看到理由的,看到教理的這種智慧,就像之前所說的暇滿義大,或者念死無常,甚至於三惡道的痛苦等,或者是歸依、業果等,其實這一些都是讓我們生起智慧的法門,最後能夠讓我們的智慧獲得無我的正見,因此而作此回向。
「普願罪障悉消除」就是如同剛才說的淨除一切的罪障。在唸誦最後一句話「世世常行菩薩道」的時候,那時候要發起極大的心力,為利有情我一定要盡量的來實踐一切利益的事業,所以我要從現在起,好好做一個真正對有情有幫助的人。以這樣強烈的心態、強烈的意樂,來唱誦回向文三次。
92 「世世常行菩薩道」什麼力量會使我們的行為成為菩薩行呢?這個就是由菩提心。所以佛子行之前,菩薩道之前,必須有菩提心才有辦法成為菩薩道,或者佛子行的。所以由菩提心所攝的情況下,所造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稱為佛子行;所行的這條道路,可以稱為菩薩道。所以縱使有現證空性的智慧,但是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縱使花了億萬劫來作觀修,也沒有辦法成為真正的菩薩道以及佛子行。所以為了讓自己早日的行菩薩行,趣入菩薩道的緣故,所以我要好好的,快速的生起這顆無上菩提心,必須作此發願。
至於第三句「普願罪障悉消除」的這句話,就是說盡除了一切外的障礙以及內的障礙,如果能夠真正的淨除一切的內外障礙,沒有比菩提心更好淨除這種障礙的方式了。如果有菩提心,縱使有內和外的障礙,也不會受到內外障礙的侵害。
93 至於第二句話「願得智慧真明了」在此所謂的真明了的智慧,為了能夠獲得的緣故,也必須有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才有辦法使真明了的智慧去斷除所知障。如果空正見的智慧,能夠讓他的能力淋漓盡致,這必須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才有辦法使空正見去斷除一切的障礙。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縱使有空正見,所知障也是沒有辦法斷除的;所以這也是需要菩提心,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
至於「願消三障諸煩惱」三毒的煩惱要斷除的時候,雖然不一定需要有菩提心,可是三毒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要徹底的、完全的斷除,那是一定要有菩提心的,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我們所回向的目的,最主要是讓菩提心未生起的、生起的緣故,而來作回向的。為了能夠生起菩提心的緣故,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來自於觀修菩提心的力量。這種的觀修必須一月再一月,一年再一年,一世再一世,甚至一劫再一劫,這是需要花這種多的時間來觀修的。
如果幸運的話,這一世可能會生起菩提心,如果倒霉就要生生世世、一劫再一劫了。但是說不定運氣不好,需要一劫再一劫的去觀修菩提心,可是除了這條道路以外,我們還有其他的道路可走嗎?如果沒有去思惟或觀修菩提心的內涵,那我們生生世世的,一劫再一劫的流轉於生死當中。因為沒有思惟菩提心的緣故,所以最後還是痛苦的,內心還是不安樂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觀修菩提心吧!這樣讓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縱使過了好幾千劫,可是也能快樂的度過,不是嗎?
在《寶鬘論》還有《入行論》裡面都有說到,如果是被痛苦給苦惱,縱使是再短的時間,我們也會覺得很長的。如果是快樂的時候,我們何必去計較時間這麼長呢?因為這是我們需要的。
因此我們聽聞了教法,追隨了導師,為了能夠獲得如同導師般的身語意的功德,因此我們去閱讀了,並且去學習了龍樹菩薩的大論典的內涵。因此我們知道這一生,應該好好的做有利益的人生,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情。什麼叫做最偉大的事情呢?沒有比菩提心更偉大的事情。應該好好利用現有良好的機緣,不應該浪費時間的,好好來修學菩提心吧!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事情了。
以輪迴和涅槃這兩個角度來看,什麼是最殊勝的法門呢?沒有比菩提心更殊勝的法門了,所以菩提心是無上的法門。既然如此,雖然我們現在居住在輪迴裡面,隨著業和煩惱而轉,可是還是有能力修學這無上的法門;因此我們要好好的去學,好好的去觀想菩提心。
能夠使諸佛悅意的最好的供養,也是菩提心;除了菩提心外,沒有最好的使諸佛悅意的供品了。因此我們現在要下定決心,從今天起就好好生起這顆珍貴的菩提心,來讓自己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人身。
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不懂華語,你們不懂藏文。所以要你們跟隨著唸藏文,你們聽不懂藏文的內涵;叫你們跟隨著華語的儀軌文方式來跟隨唸誦,我又不懂你們跟隨的華語了。所以我想用比手劃腳的方式,來為你們傳授願心儀軌好了,跟你們解釋菩提的時候,就用手指跟你們解釋好了。
159頁(廣論232)接下來就是傳授願心儀軌了,「勸請歸依」的部份,「次說於師須生起佛想。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說了這個儀軌文,在此你們應該跪著,如果不方便就另當別論,如果方便的話,就應該跪著。於是我們自己就唸三次。當我們唸到如是我名某甲的時候,應該如是我名某某,自己講出自己的名字,繼續唸下去。「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三次。
接下來是唸歸依的儀軌文,於是在此說到了不共的歸依。不共的歸依境是什麼呢?是佛。在此的法寶是大乘法寶。在此的僧寶是大乘僧寶。所以講到了歸依境,這個不共的特徵。
至於歸依因的不共特徵是什麼呢?為了能夠斷除輪迴的生死流轉,以及個人的別解脫的涅槃寂靜,所以遠離了輪迴,遠離了個人的涅槃,而安住於無住的涅槃。為了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並非只為自己的緣故,而發起這顆心,這是屬於歸依因地上不共的差別。
至於歸依的時候,他有不共的差別。是什麼呢?乃至虛空未盡,乃至未成就無上菩提之前,我必須作此歸依的。
如何歸依之理,是歸依如前所說的不共資糧田,佛、大乘法、大乘僧寶。要讓自己如是行持,並且讓自己來成為佛,證得了大乘法寶,以及成為大乘僧寶,以這種方式而來作歸依的。
94 如是以大乘不共歸依的內涵,如是思惟之後,觀想前方的資糧田,安住在虛空,於是唸歸依的儀軌文。所以請大家跪下,並且唸誦三次。
160頁2行(廣論233頁)「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請坐下。
之後就是講到集資淨障這部份,如同《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七支供養我們再唸一次。
接下來如同之前所說的,弟子眾們應該好好觀想,悅意慈心以及大悲心的內涵。如同現在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在這世界上無論是人類,或者是可憐的無有依怙的動物,這些六道的痛苦如實的去回憶。這一切都像我們自己一樣的想要離苦得樂,可是卻沒有辦法真正的獲得安樂;不要說無漏的安樂,就連暫時有漏的安樂,雖想獲得但是也沒有辦法永久的獲得。因此希望他們能夠獲得一切的安樂,而生起這種悅意慈心。
如同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無論是人類也好,或者是這些畜牲等,他們雖然不想要痛苦,可是卻被煩惱控制的情況下,無有自主的必須去承受種種的痛苦。不只如此,隨著我愛執的緣故,縱使獲得了聲聞獨覺的聖果,或者阿羅漢等;雖然他們己經斷除了煩惱,可是隨著我愛執的緣故,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卻沒有辦法斷除,讓他們墮落於別解脫的個人的寂靜涅槃裡面而已。如是的思惟,希望他們能夠遠離一切的罪障,以及遠離一切痛苦和痛苦之因,而生起悲愍心。
之後再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以及愛他心的功德。在前方安住的這些資糧田等,他們就是看到我愛執的過患,於是斷除了我愛執,以及看到愛他心的功德,所以自願的樂取著愛他心的,才有辦法圓滿一切道諦等,或者是證滅等一切的功德,或者決定會獲得一切究竟功德的;所以才有辦法讓這些可憐的眾生,需要依怙的讓他獲得依怙,需要歸依者讓他獲得歸依,而圓滿一切的功德。因此我為了能夠獲得如是的道證、或者滅證的所有功德的緣故,我也要放棄一切的我愛執,以及歡喜的來修學這顆利他心、愛他心,於是讓自己生起這個發心,去作如此的觀想。
95 161頁末4行(廣論235頁)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自己在今生,「若於餘生」或者是他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所有布施等性,持戒等性,一切的修性等這種善根,無論是自作也好,或我們教他人作也好,或者他人作的我們看到了產生隨喜也好。由此善根回向於什麼呢?「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比如之前如來應正等覺等,以及諸大地菩薩,為了能夠獲得無上菩提而發其心的。
「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同樣的我名,說出自己的名字之後,從今起乃至無上菩提之前,我把這些善業回向給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的。
在此說到,「有情未度當度脫之」這裡面的意思,如同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裡面說到,在這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在《楞伽經》裡面說到有四乘。那四乘呢?「天人乘」從苦苦當中獲得解脫的這種方法叫天人乘;第二個「梵行乘」就像外道的四襌的修學,或者是無色襌定的修學,從壞苦當中而獲得脫離,這種屬於梵天乘;「聲聞獨覺乘」斷除煩惱等;之後講到「菩薩乘」,說了這四乘。
所以有情未度當度脫之,未度的有情就是被苦苦和壞苦給壓迫的眾生們,透過天人乘以及梵天乘,而來度脫之;從極為強烈的苦受,或者有漏的安樂的感受,而來度脫之。
「未解脫者令得解脫」就是說到了,未從行苦當中得獲得解脫者,希望從行苦當中獲得解脫,就是希望永遠的脫離煩惱的控制。「諸未安者而安慰之」雖然像聲聞和獨覺羅漢,已經斷除了煩惱,可是煩惱的習氣,這個所知障還仍然存在著,隨著所知障的緣故,所以讓他們具有了兩諦異性執取的污染。因由這種污染的緣故,所以沒有辦法在同時間內,以現證看到二諦的內涵。因此沒有辦法圓滿一切他利的事業,最主要也是因為沒有斷除所知障的緣故,所以沒有斷除所知障的這個未安者,希望能夠讓他們斷除了所知障,而獲得了安慰。
「未涅槃者令般涅槃」也就是說到了,未獲得無住涅槃,而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獲得無住涅槃。這句儀軌文,就是讓我們真正受願心儀軌的正行儀軌文。唸完三次之後,要立下這種承諾,我把現在生起的這顆心,讓他堅定,乃至虛空未盡之前,乃至未得無上菩提之前,我要好好的保持這顆心,來好好的行持。如果我們立下這種承諾,接下來的願心的學處就要學了;如果沒有辦法立下這個承諾,接下來所說的願心學處就不需要學了。所以這個儀軌文就是我們現在要受的願心儀軌。請跪著。
總言之,前方的資糧田諸菩薩眾等,他們是如何的為我們發心般的,我們要為利益一切有情而發心,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受的重點。請一起唸三次。
「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當度脫之,未解脫者令得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請坐下。
在《入行論》裡面說到,今天我在這個暇滿的人身,能夠獲得大乘的教法,讓我們現起大乘的種性。所謂大乘的種性是如何現起呢?就是生起大悲心之後,我們大乘種性就會成熟了。由這顆大悲心,引發了自然任運成就的菩提心,這時候我們稱為菩薩了。所以我今天投生於人道,獲得了暇滿人身,依止了大乘教法,能夠使大乘種性獲得成熟。之後又說了一句話,因此我要做出與大乘種性相應的善法,好好的為有情,為教法而精進,不應該放逸了。所以你們回台灣的時候,自己要掛一個表牌在這裡,我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