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0:20:37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真實皈依

自身猶藥生死獄,

世間天等誰能救,

故於救度不虛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五、修習真實皈依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

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真實皈依,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趣入聖教最殊勝之門在於淨修皈依與發心——即由邪道引入正道的最佳方便是皈依,由正道引入勝道的最佳方便是發心:修學任何法門所不可或缺的就是皈依與發心,無論是靜態修或是動態修,由皈依、發心攝持才是佛法的修行。

同時建立佛法,從皈依上說亦極應理,因為是從下士道皈依安立下士道修心,從中士道皈依安立中士道修心,從上士道皈依安立上士道修心,從密乘皈依安立密乘道修心,因此修習皈依願為重要。

一、 思維皈依的定義:

皈依——就是生起認許三寶為真實究竟的皈依境。救護處的淨

信心所;也就是了知佛寶是宣說正法者,法寶是佛所宣說的法要、僧寶是依正法修行的成就者(自身修行,也幫助眾生修行)——於此三寶皈依境由見功德而生依賴,由依賴而生敬信,由敬信而認定為究竟皈依處,這樣的淨信心所,即稱之為皈依(也可說是由一心依止三寶的淨信心引生的堅定誓願)。

二、 思維皈依的種類:

下士道皈依——因怖畏我的三惡道苦,信三寶能救而皈依

三寶。

中士道皈依——因怖畏我的輪回苦,信三寶能救而皈依三

寶。

大乘不共皈依——因怖畏我與眾生心中二障未斷之苦,信三寶能救而皈依三寶。

密乘皈依——因怖畏我與眾生的凡夫相的顯現與執著,信本尊、三寶能救而皈依本尊、三寶。

因皈依——以緣著外在的三寶為皈依境,尋求救護而皈依。

果皈依——以緣著我未來將成就的三寶果位為皈依境,尋求救護而皈依。

要之,外在的皈依是信三皈依境,內在的皈依是淨信正法,實義的皈依是成就三寶果位。因為皈依屬於善心法(有為法),依著相順因緣而成辦,故須了知修學皈依之理,進而生起皈依功德。當下乃是略述下士道皈依。

三、 思維皈依之因:

怖畏我與眾生的三惡道苦,因為不真實畏苦,難生厭離。

由怖畏三惡道苦,由衷相信三寶能救,是真正的怙主、是

究竟的依止、是永不變心的親眷而尋求救護。真實怖畏痛苦與淨信三寶能救即是皈依之因,有說:

[ 眾生的信心如鐵環,三寶的悲心如鐵鉤,兩者雙運才得加持。]

四、 明瞭皈依之境:

瞭解皈依之因後,接著思維我所皈依的三寶,以何功德堪能為

被依止的怙主而救護我呢?原來:

總的三寶是離垢具德者,為無欺誑的皈依處—— [ 佛寶 ] 是教證功德圓滿者、無欺誑者、如實語者;[ 法寶 ]是佛所宣說的正法與功德、令有情離苦得樂者:[ 僧寶 ] 是如佛教誡、依教奉行者。

三寶可為皈依的理由,如以佛寶為例,即:

自離怖畏(得自性法身)―― 若所皈依的對象自未出苦, 

必不能度他出苦;可是,諸佛乃是經由圓滿修學菩薩道,斷盡了一切過失(沒有任何二障怖畏)、圓滿了一切功德(完全圓滿正覺),故稱為自離怖畏。如法稱論師說:

[ 滅除妄結網,甚深廣大體,遍放普賢光,敬禮妙法身。]

於離他怖畏有善巧方便(得智慧法身)―― 若所皈依的對

象僅是自己解脫,則無力觀器說法,縱然皈依也不得救度;可是,佛不但自利圓滿,利他能力也圓滿。因為佛智遍知眾生的根器、種性、業力、心思等,能觀機逗教引權歸實(契機契理),以諸善巧方便教化饒益,普令眾生遠離怖畏眾苦,因此堪為皈依處。

具大悲心,平等饒益(得圓滿報身)―― 若所皈依的對象

即使具有度眾方便,但不具大悲,見眾生剛強難調或長劫疲厭而退舍不救,則縱然皈依也不攝受;可是,佛的大悲心是平等普施(無親疏愛憎)、是時無間斷的、是究竟圓滿的。如雲:

[ 諸佛愛眾生,悲心徹骨髓 ][ 一切三界,皆我所有;其中

眾生,悉是我子 ][ 眾生無有不苦,諸佛無有不悲 ][ 諸佛菩薩為大悲心所系縛,二乘為我愛執所系縛,眾生為煩惱所系縛 ]

在在說明了,佛一切時處沒有不以眾生為念的,因此具大悲心

的佛堪能皈依。

利不利益,皆為救護(得應化身)―― 若所皈依的對象只

顧財利,心不重法,則縱然皈依也不賜予教誡;可是,佛以清淨心,無論是承事諸佛或是毀損佛者,於有無利益者皆以無分別心平等救護,皆不吝法開示一切教授(不為世間八法所染)。譬如佛對羅喉羅與提婆達多二者都等視如親,平等對待,同時救護。

由佛具有如上所述的四身果位或四義的功德,或簡稱 [ 具四義

教主 ],因此 [ ] 堪能皈依,由是依佛所教授的 [正法 ] 堪能皈依,依法修行的 [僧伽 ] 也堪能皈依 ―― 所以三寶確是堪能皈依之境。

五、 思維如何正行修習皈依之理:

先由如前具足了皈依之因 ―― 怖畏與信心,明瞭三寶堪能皈

依的理由,決定三寶是真實皈依處,繼而應知如何正行修習皈依,分四:

(一) 、知三寶不同功德而皈依(知功德而生信心),即:

佛功德。

佛身功德 ―― 所謂:

[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指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面如滿月,萬德莊嚴,令眾生觀不厭足、目不暫舍;佛身的每一毛孔散發出如日般的無量光芒,皆可映現出一切眾生的法行,甚至也盡無餘地映現出佛自身的法行;佛的無諍三摩地令眾生不起煩惱,反生歡喜,甚至不具信心者見佛也得功德。再者,佛身是無漏的五蘊,是智慧的本體、身心雙運合一(凡夫為有漏的身心),于一切方所任運巧現種種化身度無量眾生。其實,佛身不可思議的功德是長劫也說之不盡的。

佛語功德 ―― 所謂:

[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指佛語具足六十支妙音,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沒有遠

近的差別(一音普答一切問);換句話說,由佛語的利他法門 ――

即轉正*輪,能觀機逗教,宣說不同粗細分的見品與行品。世間有佛法流布,是依佛經的傳持;若沒有佛經的傳持,則無明眾生必不知離苦得樂的方便,人天眼沒長劫沉淪。

佛意功德 ―― 所謂:

[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指佛的智慧深廣,佛的大悲心能任運無間,遍入眾生心海;佛

的大智慧能親證如所有性(勝義諦)與盡所有性(世俗諦),即一心同時親證二諦,並以再不起座之理等持空性而利益有情(成熟具善根因緣者);又如具足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此外,佛無量無邊的大威神力,易於攝受眾生啟發信心,經由種、熟、脫、圓的次第度化有緣。《四百論》說:

[ 能仁觀見諸煩惱,但離煩惱不離人。]

是說,佛只棄舍眾生的煩惱,永不棄舍眾生,這也是佛的意功德。

事業功德 ―― 是指佛的利他事業,主要有兩種:一是任

運,一是無間。佛乃是以身加持放光、語宣說正法(了義,不了義)、意大悲心入眾生心海而啟發眾生的善根,亦即從佛無漏三門而引出任運無間的利他事業,皆以智慧為先導。可說,眾生能生起一念善心,造作一切善行,都是佛的事業功德趨入與加持之果。如《四百論》說:

[ 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

法功德,有二:

諸佛無邊功德從法出生 ――《涅槃經》說:

[ 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

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依法而得斷證功德圓滿,成就佛果(依法

而成就),所以 [ 法為佛母 ],諸供養中以法養為最上,佛、僧二寶也依法寶而安立,可見正皈依處的法寶多麼重要。

無邊眾生依法離苦得樂 ―― 即一切眾生,也必須依法修

行相應、圓滿五道十地功德而得以究竟離苦得樂。譬如聞思三藏、修證三學,進而證得道諦與滅諦的法寶 ―― 所謂法寶便是指由正對治道斷除隨一所斷品的所離功德,一旦生起法寶即滅除了心垢,即得救護不墮輪回,即得根本安樂。因此,能令眾生遠離怖畏、究竟離苦得樂,唯是法寶的功德(佛寶是教說法寶者,僧寶是修習法寶者,法寶是真正的救護,任誰心中有法寶,誰即得救)。

僧功德 ―― 僧寶以演說教法、聰受教法、思維教法、依止教法、作佛法事業為務。同時,僧寶也是眾生邁向解脫成佛之道的指引者與助伴,且自身也精勤修行,以其修行經驗、體悟作為眾生學習與增上的榜樣,因此僧寶堪為皈依境。月稱菩薩說:

[ 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祖師也說:

[ 無上導師是佛寶,無上救怙是法寶,無上指引是僧寶,我今皈依三寶尊。]

可知,一旦欲求到達彼岸得到解脫,唯依三寶救護而成辦;這也就是,由了知三寶不同功德而生皈依心。

(二)、知三寶差別功德而皈依,分有六點:

知因相差別:(三寶不同之行相)

佛寶 ―― 為真實菩提相,斷證功德圓滿者,也是一切世間眾生的大恩田、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具有四身果位者。

法寶 ―― 為佛之果相,依佛說法(法乃由佛教說)。

僧寶 ―― 為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相,亦即依教奉行,如實相應者。

由了知三寶不同的行相而皈依三寶。

知事業差別:

佛為示教法相 ―― 佛主要以宣說正法的事業為主,為教法的人天導師,以教證經驗,具足宣說正法教化眾生的事業相。

法為斷煩惱相 ―― 法就是寂靜法、涅槃法、是以斷煩惱的行相為事業相,故具有斷煩惱相。

僧為於法起歡喜相 ―― 僧為僧寶,喜于精勤修行、少欲知足、樂於修道斷障者,故於法起歡喜相。

由了知佛法僧三寶不同的事業而皈依三寶。

知信解差別:

對佛 ―― 應有恭敬、供養的信解。

對法 ―― 應有真實修證的信解。

對僧 ―― 應有如對佛、法而信解。

知修行差別:(如前信解而修行)

對佛 ―― 應以恭敬、供養的信解而修行。

對法 ―― 應以真實修證的信解而修行(為修證而學法,非文字遊戲或戲論),正法唯有實證才具價值。

由了知三寶各別對境,生起不同的信解與修行而皈依。

知隨念差別:

念佛 ―― 即念佛為一切眾生師,如雲:

[ 佛、如來是我等至尊、是我等大師、是我等福田、是我等法王、是我等究竟皈依處、是一切眾生的人天導師。]

念法 ―― 念法為有義利事,由於法是令眾生離苦得樂的主因,因此正法極為珍貴且具利益。修行的目的,也是在於真正開發慈悲、利他、忍辱、善性等。

念僧 ―― 念僧為堪皈依積福者,如師長說:

[ 供佛只有供養功德,供僧不但有供養功德,還有受用功德。]

知生福差別:(生起福報的差別)

依佛寶及僧寶乃是依於有情而生福 ―― 譬如依止或供養佛寶與僧寶的補特伽羅可生福報。

依法乃是依於無情而生福 ―― 譬如助印經書、法寶流通、修習正法等,令眾生去除愚癡,開啟慧眼而生福報。

供養僧伽或上師,也是屬依於有情而生福報。

憶念上述六點,了知三寶的差別,至心生起對三寶的皈依心。

(三)、自誓願而皈依三寶,即:

誓以佛為皈依導師 ―― 佛兩足尊,已得一切種智,能善巧地

為眾說法,是無上導師(如醫師或造傘者)。

誓以法為正皈依處 ―― 法離欲尊,能對治煩惱,滅除生死,得大涅槃,是無上離欲(如良藥或雨傘)。

誓以僧為皈依助伴 ―― 僧眾中尊,自能解脫,亦能度眾,是眾中最無上(如護士或造傘的因緣)。因此立誓從今以後,直到成佛之際,信解三寶是恒常、不變的究竟皈依處而生起皈依心。當如《菩提道次第甘露藏論》說:

[ 為此一切諸含識,于勝導師處皈依,於佛說法虔皈依,于修行僧虔皈依。]

(四)、不說有餘皈依處而皈依三寶;

即由了知內外道三寶的功德差別與勝劣,而執內道三寶確是唯一真實的皈依處;從此以後不再口說,心想外道三寶,不再以不了義,不究竟的外道三寶依止。如《佛子行三十七頌》說:

[ 自身猶藥生死獄,世間天等誰能救,故於救度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六、 思維皈依功德,分有八種:

入佛子數 ―― 心有皈依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內心會有所

轉動,若不具皈依心,就不是佛弟子了;也不是穿了僧服就有皈依心,應如實修習才能生起。

諸戒根本 ―― 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密宗戒等一切戒法的根本,主要來自于內心是否如實生起皈依。至誠皈依才可得戒,沒有皈依即難正行得戒。

淨盡諸障 ―― 能令清淨往昔罪障,現前罪業轉輕。如四力懺悔的依止力,就是指依止三寶,發菩提心,依此而淨除罪障,這也是皈依的功德。

集廣大福 ―― 《華嚴經》說:

[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是指皈依的功德無量無邊,如大海水藏,非瓢所能量。

不墮三塗 ―― 因有皈依,易斷惡修善,故不墮三惡道;尤其臨終能夠憶念皈依而往生,必能蒙受三寶接引護佑,投生善趣。

人和非人不能危害 ―― 皈依心太弱,易著魔、起幻覺;因此具足皈依心,如法依止,人非人不易危害,免遭災難。

隨願皆成 ―― 由於至誠向三寶祈求,易得加持滿願,此為皈依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速得成佛 ―― 由於皈依三寶,不墮惡趣,續生善趣,常得值遇三寶攝受,聽經聞法而修行,由是易於成就佛道。

接著,在了知皈依功德後,理應奉行皈依學處,如此才堪稱皈依圓滿。那麼,有哪些皈依學處呢?

七、 思維皈依學處,有二:

1、 各別學處,內分有二:

1、遮止學處:

 皈依佛,不再皈依天神外道 ―― 雖就短暫利益或困境,

也能向外道的神祗請求幫助,但不能因而認許彼為究竟皈依處,如此便成為舍了內道皈依。

皈依法,不再刻意損害有情 ―― 若不能利他,最起碼不

應傷害眾生(必心懷慈悲,不具傷害意樂,否則易成假相的皈依),因為佛是大悲教主,法以大悲為體,若只重視佛,卻對於佛較自身更視為珍重的眾生加以傷害,就成為虛假的敬信了。

皈依僧,不再與疑謗三寶者為侶 ―― 但是,這並不意味

著不慈悲或棄舍,而是擔心受其影響,起了顛倒見;同時也是為了不讓自己成為他人造惡業之緣(無知而譭謗),所以暫不同行,故應與具足正知正見的善友共學,共住。

2、 奉行學處:

皈依三寶後,應恭敬佛像 ―― 即於佛像當真佛想(不作

物質想),依此而累積資糧;而且,一旦是佛像就沒有差別價值,好壞善惡之分;佛只一尊,佛就是佛,佛像代表佛,譭謗或輕蔑佛像有大過失。

皈依法寶後,應恭敬佛經 ―― 即於佛經不能輕蔑或放置

不清淨處,或依佛經謀生、求得名利,否則違背皈依法寶;由於佛經是詮釋闡明如何成就解脫道果、成佛道果的方便與內容,故應恭敬。

皈依僧寶後,應恭敬僧伽 ―― 因為僧眾,不論認識或不

認識,一旦披上了諸佛的清淨幢相,即應不分黨類平等如佛一般的恭敬。甚至無論有否持戒清淨或修持如何,都不例外,皆須恭敬。譬如即使是一支破雨傘,總能遮雨,如是,僧雖持戒不清淨或說法不全,但是只要自己具足敬信,仍然獲益,何況凡夫肉眼雖有識別真偽的能力,故應修清淨觀。

2、 共同學處,分有六種:

1、 隨念三寶的差別功德,而數數皈依三寶 ―― 每天憶念三

寶的差別功德而趨皈依。所謂:

[ 十方三世一切佛,治病八萬四千法,依教奉行三乘僧,如是三寶前敬禮。]

2、 隨念三寶大恩而常勤供養 ―― 由三寶的恩澤而令行者受用

飲食無缺,故應以報恩意樂,無上福田想而常行供養三寶。

3、 隨念三寶大悲而安立有情於皈依 ―― 以諸方便接引,未皈依者令得皈依,已得皈依者令得增上皈依,讓眾生的心靈有所依靠,常敬信戴,生前淨信安樂,臨終不起顛倒,來世增長廣大。

4、 凡有所作,先行啟白三寶 ―― 不論所作為何,總以三寶為第一念,並啟白、祈求三寶加持相應,易得感應道交(以意念虔誠祈求)。

5、了知皈依的功德而晝三夜三皈依三寶 ―― 即一天六次皈依三寶,如持誦皈依發心偈,隨文作觀而生皈依。

6、下至戲笑乃至命難皆不舍皈依 ―― 因為三寶是究竟皈依處,故永不舍離,永為皈依處。

總之,從了知修習皈依之因至奉行皈依學處為止,得一一實修,最後生起皈依三寶之量。

八、 修習皈依三寶的生起之量:

如雲:

[ 盛衰聚散應細思,除三寶外何可依。]

又雲:

[ 祈求三寶不靈驗,實乃曾未深信佛,惡業利器回報我,今應

唯一依三寶。]

又雲:

[ 無邊苦海中,無伴獨行時,皈處唯上師,三寶饒益法。]

意即,不論遭受任何的順逆境界、苦樂感受,皆得自然地引生隨念三寶,以三寶為依(好壞、順逆境都是三寶的功德與恩澤);並能斷惡修苦,不損有情;如是殷切行持,精勤于實修皈依,不離三寶。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真實皈依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真實皈依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止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