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4 08:50:58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51-2講)

464頁)若謂執補特伽羅有自相,為補特伽羅我執,不應道理。在此有人反駁說,如果認為補特伽羅是有自性,或有自相的話,這叫做人我執的話,這是沒有道理的。為什麼呢?若不爾者,緣他補特伽羅執有自相,亦應是補特伽羅我執。如果緣他者,緣他人認為有自性的話,這個也叫做人我執嗎?如果是這樣的話,若爾應成薩迦耶見,如果緣他人是自性有的這種執著,叫做薩迦耶見的話,那是錯誤的。因為薩迦耶見是一定要緣我,所以彼不執我薩迦耶見,不應理故。這是他人的一個反駁。

宗大師在此回答到說,這是人我執沒有錯,可是人我執不一定是薩迦耶見。因為薩迦耶見一定要緣我和我所。所以緣我所的意思,就是只有緣我所而已,而不是說緣我所的眼睛,我所的鼻子,這種的緣法,叫做法我執。所以我所的意思就是屬於我的,這是我的、我的,就是很單純的緣取「我的」的話,叫做緣我所。緣我以及緣我所,而產生的自性執著,這才叫做薩迦耶見,緣他人和他人所擁有的,或者他所的這種補特伽羅的自性執著,這不叫做薩迦耶見。所以宗大師在此回答到,這並沒有相違。因為緣他人之自性執著的這個邪執,雖然是人我執,可是並不是薩迦耶見。所以宗大師在此回答:

執補特伽羅有自性者,理應許為補特伽羅我執,如前說補特伽羅有性,為補特伽羅我故。然非補特伽羅我執,皆是薩迦耶見。若爾何為薩迦耶見我執?薩迦耶見分別我執,如正量部一分說緣蘊執我,雖無決定,然俱生我執,入中論中破蘊為所緣,釋說緣依蘊假立之我,故非緣蘊,唯緣補特伽羅而已。所以薩迦耶見的所緣境,只有補特伽羅,只有我和我所而已。復須可執為我之補特伽羅,故他補特伽羅亦非所緣。所以緣他人,或他所的這個的話,他並不是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於此所緣執相云何?那薩迦耶見的相是什麼呢?入中論釋云:「薩迦耶見執我、我所行相轉。」謂非但執有自相,須執為我。不只是執取有自性以外,最主要還是要緣我,而去執取的自性。

入中論釋云:「唯薩迦耶見是所應斷,此由悟入無我之我,即能斷除。」此說通達所緣之我,無其實我或無自性,由其行相相違而斷,故是執著慧相違品。這個薩迦耶見,它是與空正見正相違的,為什麼呢?因為薩迦耶見一定要執取,我或者我所有自性,可是空正見是否定、破除了自性,或破除了自相,所以它是正相違的,在一個所執境上。此後是執補特伽羅有自性,即是執有自相之我,執有我所薩迦耶見,亦當了知。同樣的緣我所的薩迦耶見,也是與空正見正相違的。為什麼呢?因為緣我所的薩迦耶見,它會執取我所為自性有,那空正見破除了自性,所以它們兩個在所執境上是正相違的。若不執為我及我所,唯執實有補特伽羅,如果不緣我和我所,不執著我和我所是真實有,是自性有的話,只是很單純的執取自性的補特伽羅,這叫做人我執,或者稱為人我執之無明,這是煩惱障。所以在後面說到了,即愚補特伽羅我之無明,非不染污。它不是非煩惱障,它是煩惱障。

465頁)由是因緣,以有自性所立之我及念我心取境之我,二中初者是正理所破,後者許名言有,故非所破。所以我有兩者,一個是自性的我,如果是講自性我的話,這是可以被正理所破的。如果只是講一個很單純的我的話,這是名言有的我,這並不能破。此顯不破薩迦耶見俱生所緣,所以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我和我所,這是不能破的。同樣的我執,人我執所要緣取的這個我,是名言有的我,這是不能破的。那要破的是什麼呢?薩迦耶見所執境,這是要破的。因為它的所執境,是執取為「我是有自性」的,而不是單純的那個「我」而已,它執取的是「我是自性有」的,這才是它的所執境。它所緣的是緣我,但是它緣「我」之後,它執取的是「我」上的那個特徵,那就是「我是有自性」的,「我是有自相」的,這個所執境是要破的。

至於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我所,它到底是人?還是法呢?這在不同的講義有不同的解說。有些講義說此是法,法和人之間要去挑選其一者的話,有些講義上說這是人,有些講義上說這是法,有不同的說法了。但是如果我們這樣講說這是我的,當講「我的」的時候,產生那個「我的」的想法的時候,都會跟「我」的想法一起產生,不是嗎?仔細的去想想,真的會有這種感覺。所以在此說到,此顯不破薩迦耶見之所緣,然非不破彼執行相自性之我。所以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沒有破除,可是所執境卻被破除。

例如把聲音執為常法的這個常執而言,它的所緣境是緣取聲音,它所執境是緣取聲音之後,執取聲音上的常性。所以它的所執境是錯誤的,因為聲音並非常法,可是它的所緣境是對的,是存在的,因為它所緣的是聲音,聲音是存在的。

同樣的道理,譬如不破執聲為常所緣之聲,然破彼執境之聲常,無有相違。故聖父子及此二論師之論中:「若自性有,若自體有,若自相有,若是實有。」其自性等應知如前所說。顯無彼之句義,當知亦是顯示無明所執之義無。所以在此就說到了,無明的所執境是沒有的,這是要破除的。但是無明的所緣境,這個很單純的名言上的我,或者名言上的法,這是不可破除的。

申二、於餘所破加不加此之理

第二、於餘所破加不加之理。若石女兒及兔角等,諸畢竟無直可云無,不須簡別。如果是完全不可能會有的話,那這個是不需要加自性的簡別,所以我們只要說沒有石女兒,沒有兔角就可以了。並不一定要說,沒有自性的石女兒,沒有自性的兔角,是不需要這樣去多作解釋的。至於什麼叫石女兒和兔角呢?其實這是個「沒有」的譬喻,而不是說真正會不會有這個可能性,我們不是作這方面的觀察。這是說一般來講的話,那兔角就是兔子的頭上長出了牛角,這是一般來講不會有的,所以這是屬於象徵「沒有」的譬喻。所以我們在講,或者是否認石女兒、兔角的時候,只要直接說沒有石女兒、沒有兔角就可以了,不需要多加一個沒有自性的石女兒,沒有自性的兔角,這是不需要的。

還有一個,如是雖於所知有,實際上是存在的,然依時處,有有、有無,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若說彼時處無,亦不須簡別。有時候有,或者有時候沒有的這個東西,我們只要直接說它在哪個時候有,或者哪個時候沒有,這樣就可以了,並不一定要說,在哪個時候沒有自性,不需要多加一個自性的簡別。

若中觀師雖於名言不許彼有,唯由自他實事諸宗,不共增益,破彼等時雖就意樂,有時須加,然實無須新加自性簡別。在中觀師的角度來講,名言上是不存在的,像是無方分等,可是如果是經部和有部來講的話,它就認為無方分是存在的。在這個情況下,是不需要加簡別的,我們只要直接破除無方分,或無時分就可以了。那這還是要看情況,像是在中觀師的時候,並不會說到像唯識派所謂的三法性,而說到了三無性。可是唯識派就這樣說,這是唯識派的不共增益。所以要破唯識派的見解的時候,這時候就可以多加自性的簡別了。佛說的依他起無生性,是說依他起無自性的生性,所以以這種的方式而去作破除。所以一切的諸法不應該有不同三種的無性,應該有共同的無性,那就是無有自性,這時候就是虛加。那如果是破除無方分、無時分,或者無自證分的這個時候,就不需要新加自性的簡別,這個差別我們必須要了解。最主要是看當時候的情況了,以彼諸宗已許彼義故。除彼所餘中觀諸師,於名言中所立諸義,任破何義皆須簡別。那除此以外,無論是《心經》裡面,或經典裡面說到,無眼耳鼻舌身,無色聲香味觸,無瓶柱、無色、無眼等的時候,都必須要多加「自性」的簡別。若不簡別,則於能破之正理,過失同轉唯成似破,如果沒有多加「自性」簡別的話,變成一切的世俗諦都會被否定,這樣的話名言上都沒有任何的存在了,那又有許多的問題了。又如前說中觀諸師,於名言中所立諸義,必須觀察有無自性之正理及名言量所不能害。若不爾者,則於名言不許大自在等,而許色聲等所有差別全不得成。

如果不加簡別的話,那變成像是破除造物主的大自在一樣,色法也被破除的話,那就不成道理了。造物主的大自在,沒有自性,也沒有,觀察之後也找不到。可是這個跟色身等是不同的。雖然色身等沒有自性,去尋找之後找不到,可是這並不是代表它沒有,這不能完全混為一談,這個差別我們必須要去了解。

云此是道、此是非道。此宗應理、此不應理等,世、出世間,皆無安立之方便。於自性空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應正理之特法不可成故。若量無害而欲破彼,是為智者輕笑之處,故破彼時定當簡別。(466頁)四百論釋及六十正理論釋,破所破時有極多處,加彼簡別。中觀本論及佛護釋、明顯句釋,并入中論本釋等中,亦多處加,因見文繁及多已加,意其未加亦易通達。故未加處亦定須加,由彼無少加與不加差別理故。又云「觀察非有」,亦有多加觀察之簡別者,此如前說,若有自性,須許觀察實性正理之所能得,由未得故則無自性,當知與說無有自性,同一宗要。

所以如同之前所說的,如果是有自性的話,那觀察自性的這個正理,應該要得到自性才對,可是得不到,所以自性是不存在的,而說到了無有自性。可是說到無有自性的時候,也並不是說沒有,不是的,所以不被正理所得到,並不一定代表說被正理所損害,這差別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如四百論釋云:「設此諸法,非如火輪及變化等,唯現欺誑而無實事,爾時若以正理觀察,定如金等自性可緣最極顯現。如果自性真的是存在的話,觀察之後,應該像煉金般的自性的這個黃金,應該越來越明顯才對。然彼唯由顛倒因生,若以觀察慧火燒煉,其性非有。」可是觀察之後,卻是越來越糢糊,甚至於完全沒有了。

 

申三、釋於所破應不應加勝義簡別

第三、釋於所破應不應加勝義簡別。說於所破加勝義簡別,唯是中觀自續派者,極不應理。也就是說在破除法我,或者人我的時候,要不要多加一個「勝義」的簡別呢?有人說於所破加勝義簡別,唯是中觀自續派者。宗大師在此反駁,這種的說法是極不應理的。因為縱使是應成派,也必須要加勝義簡別,只是在破自性之後,就不用再多加勝義簡別,因為自性和勝義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就不用多加一個自性,又加勝義,這樣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加勝義簡別是需要?是需要的。因為就像加自性簡別是一樣的意思。因為在應成派的角度來講,自性有和勝義有,或者是諦實有、真實有,這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於是宗大師就引用了許多中觀的主要經典,如同《般若經》裡面有說到,入中論釋引佛母云:佛母就是《般若經》,「長老須菩提!豈無所得無所證耶?須菩提曰:長老舍利子!雖有所得亦有所證,然非二相之理。二相是那二相呢?遠離了完全沒有的斷邊的緣故,這是遠離第一相,所以在此說到,長老舍利子!其得證者,是依世間名言而立。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亦依世間名言而立,所以在此遠離了一相,那就是完全的斷邊。第二相,若勝義中無得無證。」就是常邊了,也就是說在勝義當中是沒有的,所以遠離了常邊,也遠離了斷邊,而說到了勝義中無得無證,可是名言上有得有證,故遠離二邊,遠離二相。

須如是許,所以在此也是有加「勝義」簡別的,豈謂入中論釋所引為自續派之經耶?所以《般若經》並不是只有屬於自續派個人所引用的經典而已,應成派也是如此。如是諸了義經加勝義簡別者,實亦繁多。而且不只《般若經》以外,還有很多的經論,也有說到勝義簡別的。如同七十空性論云:「住生滅有無,劣等或殊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所以在此佛所說的眾多的沒有,是依真實有的角度而去說沒有的。所以在此也多加真實的簡別,勝義的簡別。寶鬘論云:「言有我我所,此於勝義無。」所以就加了勝義的簡別。又云:「若種子虛妄,其生豈諦實?」現在在此又加諦實的簡別了,所以諦實有、真實有、勝義有是同樣的意思了。

467頁)又云:「如是世如幻,雖現有生滅,然於勝義中,生滅皆非有。」於所破加勝義諦實真實者極多,未加彼時亦多加無自性自體自相等簡別。所以如果沒有加勝義有,或者是真實有、諦實有的這個簡別的話,在許多經典裡面也有加了自性的簡別,自體的簡別,自相的簡別等。佛護論云:「諸佛說正法,正依於二諦,世間世俗諦,及以勝義諦。」若以世間世俗諦故,可說有瓶有席,即以此故亦可,說彼無常瓶壞席燒。若時意依真實,爾時瓶席唯是假名且不應理,況其壞燒云何應理?復次,如來若以世間世俗增上可說無常,謂如來老及說如來已般涅槃。若時意樂依於勝義,爾時如來且不應理,況老涅槃云何應理?所以這以上最主要就是說到,以世間的角度,以名言的角度來講,這些都是存在的,但是以勝義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不存在的。

月稱論師說破實生,非破有生,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若於何相影像可得,緣生虛妄,我不說彼現可得者,名為無生,然於何性立為無生,即於彼性說為無生。為於何性立無生耶?謂許實自性非虛妄性,以許彼於妄性為緣起故。」此說不破虛妄幻生唯破實生,故說緣生與性無生二不相違,即前論云:「生與無生二境異故,有何相違?」又云:「若時我說緣生,即性無生,猶如影像,爾時何有攻難之處?」此答緣生與性無生相違之諍。入中論云:「由此次第,當知法實性無生,世間生」此於無生加實性簡別。又云:「如此瓶等實性無,而於世間許為有,如是一切法皆成,故無過同石女兒。」此說內外一切諸法,於真實無,於名言有,故非於所破不加勝義之簡別。

468頁)總於所破,若全不許加勝義簡別,則不可立二諦差別,謂於勝義如此如此,及於世俗如此如此,全未說有如此之中觀師,故唯邪分別。如果有和無的這種解說上,沒有加勝義,或者是諦實有,或者是真實有的,或者自性有的、自相有的、自體有的這種簡別的話,那就很難分清楚,什麼是有?或者什麼是沒有?所以是一定要加勝義簡別的。

於是有人就反問到說,像《顯句論》裡面,有破除了於所破加勝義之簡別啊!這又怎麼說呢?明顯句論破「於所破加勝義之簡別」者,所以宗大師在此就回答說,是就破自生,非唯破生,釋中極顯。以破自生的角度來講的話,應成派是不需要加勝義簡別的情況下,就可以破除自生,因為在名言上沒有自生。可是自續派不這樣認為,自續派說要多加勝義的簡別,而來破自生,尤其是他生的部分。但是應成派認為,自生、他生,不需加簡別的情況下,也可以從名言上破除,這是他們兩個之間的不同點。所以在這一個情況下,破自生或破他生的時候,是不需加簡別的,加簡別是沒有道理的。因此《顯句論》作此反駁,只有這個特殊的情況以外,一般在講有和無的這種中觀道理的時候,是要多加勝義或者是自性的這種簡別,唯有這種情況是特殊的。因為在自生和他生的主張上,自續派和應成派的主張是不同的。自續派主張要加簡別,所以破除勝義的自生,和破除勝義的他生,可是應成派卻不這樣認為。應成派說在名言上也沒有自生,也沒有他生,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因為不須加簡別的緣故,加簡別被《顯句論》所破除了。

入中論云:「阿闍黎耶未加簡別,總云『不自』而破其生,若簡別云:『諸法勝義不自生,有故,如有思,』當知其勝義之簡別,全無義利。」所以這時候多加勝義的話,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名言上根本就沒有自生,所以不需要多加一個沒有勝義的自生,這是不需要的。只要直接說沒有自生而已,就像沒有石女兒,沒有兔角一樣。故中觀自續師與應成師,非就於所破加不加勝義簡別判之為二,所以中觀師和自續派,並不是說有沒有加勝義簡別,而來作這一個差別。最主要是於名言上破不破自性,而來作差別的,然於名言破不破自性則有差別。若於內外諸法破自性時,如應成派則不須新加或勝義或真實或諦實之簡別,在破自性的時候,就不用再多加勝義了,因為這樣的話又會有重覆的感覺。我們不需要說沒有自性勝義的瓶子,我們只要說沒有自性的瓶子就可以,或者沒有勝義的瓶子就好了,不用再多加兩次,以有自性,即已成為勝義等故。因為自性有的話,就一定是勝義有,這是應成派的角度。若自續派於彼不加勝義等者,則不能破,故加勝義或真或諦。然於生滅及繫縛解脫等,若不簡別或云勝義或自性等而說能破,兩派中觀俱所不許。所以無論是中觀自續派,或中觀應成派,一定要加簡別之後,才來破所要破的這個法我,或者是人我,如果不加簡別的話,就沒有辦法破除法我,或者是人我了。

若爾何為勝義無之義?什麼叫勝義無呢?勝義無的意思是什麼呢?所以在此宗大師就針對勝義有和勝義無,的這個勝義二字而作解說了。「義」就是所知,或者某一事的境,這叫做義。這是什麼樣事的境呢?是勝智的境。什麼是勝智呢?就是無分別智,這叫勝智。像是勝義諦的話,為什麼是勝義諦的原因,是因為由勝者的智慧,去看到、去執取的緣故,而成為了勝智之境,而稱為勝義諦。可是現在講到無勝義的勝義是什麼呢?就觀察諸法究竟如何存在的這個理智,可否會堪忍而去獲得,可否堪忍執境,這是沒有的。因為沒有一法可以在被觀察它如何存在究竟性質當中,而來被堪忍的,所以勝義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叫勝義無。所以在此有說,前者勝義和後者勝義的差別。前者勝義就是說到了,被無分別智,也就是聖者的非常殊勝的無漏智所看到的,這個是有的,就是勝義諦。後者的勝義是什麼呢?就是被聞思修,觀察諸法究竟如何存在的這個理智,堪忍所獲得的內涵,這是沒有的,這屬於後者。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此中義謂所知,所謂勝義的義就是所知,也就是某個事的境,所執境、所知境。勝謂第一,勝義的勝字是講到最殊勝、或者最好的,這是第一。二同一事,就是兩者具有同事,這個叫做勝義。又勝謂無分別智,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在此的勝就是無分別智,彼智之義或境故名勝義。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又無分別智現證勝義,順彼之慧說名勝義。所以勝義又可以講到事本身,不一定是境而已,所以很多不同的詮釋方式,一個講到這種無分別智的境叫做勝義,一個講無分別智本身這個叫做勝義。如云:「此中諸地等,於勝義無生。」熾然分別論釋云:「言勝義者,是所知故名義,即所觀所了之增語。勝是第一之異名,略云勝義。謂此是義,復是最勝,故名勝義。又勝之義,以是無分別勝智之義故名勝義。又順勝義,謂於隨順能證勝義之慧,有彼勝義故名順勝義。如云於勝義非有。所以如同上面所說的,沒有勝義上的存在的這個勝義是什麼呢?或說云無彼說之勝義,即最後者。所以有分前者和後者兩者,現在講到勝義無,或者無勝義的這個勝義是什麼呢?在聞思修的觀察諸法究竟如何存在的這個理智當中,能被堪忍的話,這個叫做勝義有,這個叫勝義。因為不能被堪忍的緣故,所以叫做無勝義。

469頁)如此論云:「若爾,勝義超一切心,破法自性是文字境,是故豈非無可破耶?勝義有二:一謂無作行轉,出世無漏無諸戲論,二謂有作行轉,福智資糧隨順清淨,名世間智有諸戲論。此中立宗取彼差別故無過失。」此取聞思以上,如理觀察真實義慧,不應唯取聖後得智。中觀光明論云:「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聞思修所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是此之勝義故,現與不現而有差別。由彼增上知一切法,皆唯無生,故說勝義無生者,是說彼等由正知故生皆不成,」與前說同。中觀莊嚴論釋難云:「何為無自性性,謂於真實。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真實義相觀察即空。由此宣說真實及勝義等。又唯真智說名真等,是彼所緣故。由此真智意樂增上,名無自性,非由世俗無智增上。」於無自性加真等簡別,般若燈論、熾然分別二論多說。猶如般若燈論釋十五品云:「若無自性,云何是事?若是事者,應非無性,故以彼語有謗自宗。」謂立宗云事無自性,則有自語相違過失,即前論中答此諍云:「非許勝義諸事有性,次立宗說彼無自性,故無謗宗義。非因不成,故此無過。」謂許諸法勝義無性,非誹謗故。若於名言謂無自性,許為誹謗極為明顯。又彼論云:「勝義諸內法皆無自性性,所作性故,殊勝言說待所依故,譬如幻師所化人等。」(470頁)此破自性決定當加勝義簡別。言勝義無者,所以宗大師在此作到了上述的一個總結,所謂無勝義的這個勝義是什麼呢?義謂若以如理觀察之正理,觀實性時見彼非有。去觀察諸法如何存在究竟性的理智,去觀察的時候,找不到它堪忍之義,所以叫做無有勝義。此諸論師一切皆同。所以在這個道理上來講,自續派和應成派都是一樣的。故清辨論師論中,立世俗時,亦說不以順見真實觀察,破自性時,多說以理觀察為無,此與前說諸師皆同。那唯一的不同是什麼呢?自續派的論師認為,理智去觀察諸法如何存在究竟性的時候,是找不到勝義的堪忍,可是自性是仍然存在的。應成派不這樣認為,應成派認為去尋找諸法究竟如何存在的性質的時候,縱使是自性也無法堪忍,也無法獲得,所以自性是不存在的,這是唯一的不同。所以宗大師在此說到了,然凡有性,堪忍觀性正理推察,許否不同,此二論師若有自性,則定須忍觀察實性正理推察,故亦定成勝義中有,如前數說。這以上就說到了針對所破的內涵,而去作這個解釋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