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1 16:12:49
宗喀巴大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3
能海上師 集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聽聞正法軌理

丙一 不驕慢:不執財色知見故。

第一是“不驕慢——不執財、色、知見故”。不要自己以為有錢,就好象我是高人一等。或者是,色就是說,自己長得好,或者是那個身體好,氣力大,或者自己恃知見,學問大。以此為驕傲。那就是聽不進去了。自以為自己了不得呢,人家的話就聽不進了。這是第一個,不要驕慢。

在這個裡邊,我們看到這個科頌的筆記裡邊呢。有錯字,我們說改一下。這本書錯字很多,大家有的人大概也看得到。我們看這個三十二頁。三十二頁,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敬”。敬,它是“賞心師德”,賞心師德是講不通的,“常念恩德”。前面信是“常觀功德”,敬就是“常念恩德”。這個是很明顯錯了。再下邊,最倒數第三行,對於師功德,下邊思想,這個肯定也是錯了的。大家把它改一下好了。一個是功德,一個是恩德。就是前面科上有,信是“常觀功德”,敬是“常念恩德”。那麼,對師的功德,恩德,沒有思想這個事情的,講不通。那麼,再翻過來。三十四頁的這個聽聞正法裡邊,“不驕慢:不執財、色知見故。”那個“驕慢”兩個字,它寫的一句話,可能這個居士或者是抄錯了。這個書過去都是手抄本,沒有印刷的。這是正規的印是第一次。

那麼這裡兩句話,“慢對他心踞”,這個踞應當是選舉的舉。這是《俱舍》的一個頌,“慢對他心舉”,舉起來的舉,舉手的舉。“驕由自心起”,這個可能是記的時候,他沒有學過《俱舍》,他就用大概的意思記上去了。“驕由染自法”,染汙的染,自己的自,方法的法。這是現成的一句頌:“慢對他心舉,驕由染自法。”那麼,他是“慢對他心踞,驕由自心起。”這個,意思還是對的。但是,我們旁邊注一下,原文是“慢對他心舉”,舉手的舉。“驕由染自法”,自己有什麼了不得的事情,自己有什麼超過人家的事情,或者是生在高貴的家裡,或者家裡有財富,或者自己身體好,或者是學問好,或者是地位高,等等,就是染著自己的殊勝的地方,就是抬高自己。那麼,這是《俱舍》的現成的頌。可能是因為聽講的時候,這個居士他把意思記上了,原文就沒有記下了。

好,我們就是看這個《菩提道次第科頌》,還是看那個我們課本。凡是你聽聞正法的時候,絕對不要自己執著自己什麼地方了不得。那麼,你是一起驕慢心,這是煩惱心,我們學過《百法》就知道。煩惱心一起,你聽法就會成問題,就聽不進了。人家說時,你說,“我學問很大,你講的東西不一定對,我也不一定聽得進去了。”那麼,你就把他頂住了。

 


丙二 不蓋障:不為五蓋所覆故。

第二個呢,“不蓋障——不為五蓋所覆”。五個蓋,貪,瞋,疑,還有昏沉睡眠,掉舉惡作。這是五蓋,在法相裡邊經常出現的。欲界裡邊有五個蓋,把你蓋住了,你修定就修不進去,要修道也修不進,等於說你把蓋子蓋起來了,就沒有辦法了。這個,第一個是貪,欲界的貪心,最大就是男女之貪。瞋麼是瞋恨心。這兩個心一起來,是煩惱最厲害的。(缺)

這是障定的。我們要修禪定,第一個初禪,一定要去除五蓋。有懷疑的心在的話,心決定不會定。懷疑就是對這個法信不過去。你修善法的時候,信都信不過去,怎麼會得定呢?

還有一個是昏沉睡眠,掉舉惡作。修定的時候,你把其他的煩惱息下去之後,最討厭的,最難除的就是這兩個東西。一個是昏沉睡眠,昏沉是輕一點,你自己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麼,睡眠來的時候,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是在哪裡都不知道了。我們很多人,他這個意樂心不強的。不管念經也好,聽講也好,或者是自己修定也好,修了沒有好久,頭就低下去了。一低下去之後呢,心裡呢好象還知道一些,實際上是糊裡糊塗了。那麼睡眠呢,乾脆是趴在桌子上就呼呼大睡了,那就是更不起作用了。那麼,像這一類東西,是最障定的。如果你有這個習慣,每一次坐下來要昏沉的,什麼的。好象很舒服。因為昏沉的時候,那是跟睡覺一樣,養精神了。你好象很舒服。這個舒服糟糕了,你這個智慧就消失掉了,你以後智慧就不會開了。

那麼,昏沉睡眠,還有一個掉舉惡作。掉舉惡作就是說東想西想的了。惡作就是說,你做的事情當你做錯了,悔得很。在修定的時候,絕對不能起這些心。這個心呢障定的。我們有什麼事情做錯了,趕快懺悔。懺悔之後,修定了,這個事情就丟開了,不能再想了。如果盡在掛念這個事情,“哎呀,昨天該怎麼做,該怎麼幹,沒有這麼做。”這樣想的話,你絕對入不到定。這個都是障定的,這五個東西最障這個禪定。所以說,要修初禪,一定要去五蓋。這個聽聞正法的時候也不能有五蓋。你如果聽經的時候,這個五個蓋把你蓋住的話,那你經就聽不進去。

 


丙三 恭敬:說法者做大師想,佛法難得聞想。

它這個,先是說過失。不要驕慢,是不要起驕慢。不要蓋障,不要有蓋障。那麼,這是都應當做的事情。下邊還有一個要“恭敬——說法者做大師想”。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都這麼說。要把說法的法師當佛的想。這個偏偏一般人就是沒有辦法接受這個東西。儘管講,儘管接受不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跟我一樣,怎麼當他佛呢?”沒有辦法想。這樣子,如果你不能夠這樣子觀想的話,那麼說法的利益就是得不到。這個沒有辦法,這是一個方便。你要得法的這個利益的話,一定要這麼觀想。如果你不聽佛的話,不這樣觀想的話,你對法的利益就得不到,沒有辦法。這個佛是到處這麼說,對說法的人要做大師想。大師就是佛。那麼,“佛法難得聞想”,對佛法,要起這個難聞的想,就是珍貴了。如果一個法很不稀奇的東西,我們就對它不重視。一個很稀有的東西,就對它重視。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最稀有的就是金銀財寶了,那東西人家都很重視。那不稀奇的馬路上灰塵,那些髒水,哪個歡喜?沒人要的。所以說,越是稀奇的東西,越是重視。那麼,你個佛法比世間的財富更稀有,應當起極大的重視心。

 


丙四 不怯:聞諸聖者難行難忍,不怯不弱。

修行是一個打仗,那你一定要有堅韌的心。如果你說害怕困難,如果把這個修行、出家當一個逃避的避難所一樣的話,那根本談不上修行,那就是混那個生活就完了。聽到一些聖者,那些大菩薩難行苦行的事情,不要害怕。當然,我們現在不一定就馬上做到。但是,將來,你修學了一定的高度,就會能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到,不做的話,你成不了佛。那麼,開始的時候,對這些事情也不要害怕。

 


丙五 不貪:不為稱讚名聞,好奇貪多,學而不修行。

不要貪心。我們說,前面說過的,以前我們在《百法》裡邊講的,對無為法也會生起煩惱。那麼,什麼原因?那這裡就是個例:對那些佛法,或者對佛的那些功德起貪心。這個很簡單的,就是說學法,你要一個個學。你貪多,一下子要很多,這個貪心一起。這個貪的目的在哪裡?並不是說真正要修行。真正修行的話,你是要一門深入的。而他是稱讚名聞,為了人家讚歎,“這是多聞,這個人學問很好,什麼都懂。”

那麼,還有好奇貪多。有的人好奇,“這個書我沒看過,我看一看。那個書沒看過,看一看”,什麼都要看一看。結果看來看去的話,中心的東西也抓不到。那麼,就是劉姥姥觀大觀園一樣的,哇,走了一看,到底什麼東西?什麼都講不出來。那麼,這樣子貪多,好奇貪多的話,那就是得不到實益了。就不要貪。

還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而不修行。拿來欣賞欣賞的,把這個東西,學了很多的法,喊“好得很,好得很”。好得很,你行嗎?你不行。那個經上就這麼說,他身體害了很重的病。結果醫生給他開了很好的藥,這個醫生那裡去討一點藥,那個醫生也開一個藥。結果弄了一大堆的藥,背在身上,重麼重得很,但是一片也不吃。結果,病還是病,反而增加負擔,弄了一大堆的藥背在身上。學而不修,就是這麼個情況,你的病怎麼好得了呢?

還有一個比喻,是一個,古代是哪裡的?好象中國的一個比喻,一個國王不曉得什麼,他非常歡喜劍。他對一把很好的劍,天天說:“哎呀!”讚歎欣賞:“這個劍真好啊,真好。”但是從來不用。那麼,敵人來了,他也不會耍劍。

(7A)(缺)他沒有修。沒有修,實際的利益一點也不得到。所以說,我們聽聞了之後,要避免貪心。

 


丙六 及時:為自他利,請法應時。

這個看眾生的根機,該要請這個法的時候,要請這個法。這是我們說為利益眾生,看到眾生該需要什麼法的時候,或者是修法,或者是講什麼法,就請。這個是利益大眾,也利益自己。正法久住就是要請,你不請的話,錯失機會的話,眾生就不得益了。

 


丙七 不求過:不觀說法人過失。

第七很難做,“不求過”,不要去觀說法人的過失。跟前面一樣,善知識的過失不要去觀。一觀的話,你根本就聽不進去。如果這個法師在講,你人家有人說句閒話,“這個他怎麼怎麼怎麼地”,一說的話,那你這個經根本聽不進了。“他自己都這個樣子的,還勸人家。”這麼一來的話,你怎麼聽得進去?所以,不要去觀說法人的過失。只要他說的是正法,當然說錯的是不能聽了。是對的,你不要觀說法人的過失。

經上也有一個比喻:一個人掉在海裡面。掉在海裡邊你要找一個東西,找個木片片,把他浮在上邊,可以不淹死。但是找不到,卻是漂來一個屍體。屍體,它死掉了以後,漲滿了,它就浮起來了。那個時候,你這個屍體要不要抓住?如果你不抓住的話,你會淹死。如果你抓住屍體的話,你可以浮在上邊,就淹不死,可以等人家來救。那時候就不要管它屍體不屍體了,把它抓住再說。這個也是一樣的,說法的人管他怎麼樣,只要他說的是正法,能夠救你的這個法身慧命,把你救起來的話,把他抓住,不要自己觀過失。

 


丙八 依義:善達法義,不泥文言。

不要去看文字的好壞。有的人說,“這個法師講經,說的話粗得很,一點文氣也沒有”,就他講的意思就不管他了,就不要聽了。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佛教裡是,依義不依這個文。不要去看他文字的好壞,要看他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丙九 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為將死之病人。

第九,是一個比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為將死之病人”。你要把這個觀想生起來:就是自己是重病號,快死的人,只有一副藥,佛這個大醫王開的藥才能把自己治好。那麼,佛把他大醫王地看;他的藥,是救命的藥地看;自己,快死的病人。如果這樣子的心去聽經的話,那決定是得大利益。如果無所謂的:“這個法好不好,我去聽聽看,好的我就聽,不好的我就不要它。”這樣子聽的話,毫無益處。那麼,這個裡邊是講聽經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情了。

但是《廣論》裡邊還有講了一些。這個比喻我們還得要補充一下。

 


斷器三過——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汙,不能成辦餘須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汙,然不住內,當瀉漏之。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

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徧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它就是說,假使天下雨,下甘露水,下來之後,比喻講經。那麼,我們接受的話,就是拿一個東西了去盛這個甘露水。它有三種:

一種是“器倒覆”,那就是說,你聽經的時候沒有去專心聽,自己在打自己的主意。人家在講經,你心裡在想:“我昨天麼做了什麼事,今天麼計畫要去買什麼。”打這個算盤。講了半天,耳朵裡只有“轟隆轟隆”聲音,什麼意思都沒進去。這一類,是不得益的。那就是說,天上甘露雨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你要拿一個杯子去接的話,拿倒了,把底朝上,口朝下。那你再大的甘露水,你一點也得不到。裡邊還是幹幹的,一點沒有水。那麼,你聽經的時候,如果講經人的話沒有聽進去,你自己在心裡打自己的算盤。那麼,你也得不到好處了,甘露水你得不到。

第二種是,雖然你是翻過來了,甘露水能夠接下了。但是,這個杯子沒有洗乾淨,髒得很。那麼,接下來的水也髒水。那個吃下去要害病。這個也不好。那麼,這個是比什麼呢?聽經的時候,雖然你也聽。法師講什麼,你在聽。但是,心裡自己有他的知見,自己有邪見,或者是偏見。好象是對法師的話來起那個自己的見來抉擇,這個對,這個不對。那麼,這樣子的心去聽經,當然也是,等於是茶杯裡邊有髒東西,或者有毒的東西。不但吃甘露水吃不到,吃下去沒有好處,反而會害病,或者會毒死。

那麼,第三種,就是說,這個器倒是乾淨的,這個茶杯也乾淨的,也是朝上的,甘露水也能夠倒得進去。但是,漏的。那就是這個耳朵進了,那個耳朵去。我們經常看見聽大座講經的人。在講的時候,最好的就是說坐在那裡聽。不好的,那是點頭,就是打瞌睡了。那麼,這樣子你聽好之後,回去,就把書一合。明天打鐘了,又把書又打開來。那你這樣子聽經,一輩子不會得到大利益。這個比喻,我也講了很多了。我很多的同學,他們聽大座就是這樣子聽的。結果到老了之後,講不出一套東西來。他聽得很多,甚至比我還多。但是,他講不出成套的東西。他跟老婆婆說起話,很多,公案一個一個擺不完地擺。但是,佛學院最開始才進來的學生你叫他上一節課,上不下來。因為,你假使成套的,有體系的東西拿不出來了。那麼,這就是沒有這個記住了,聽了之後就算數了。也沒有思惟,聞之後還要思的。有了聞,沒有思,是沒有用的。

 


能依學者之相——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二能依學者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雲:“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于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于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徧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于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雲:“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舍如是執。 《菩薩別解脫經》雲:“應舍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舍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于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舍違緣謂正直住。

那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這裡是沒有了,我們想還得要補充一下,在《廣論》裡邊是這個能學的人,他應當有什麼樣子功德。我們說所學的、所依止的善知識,我們要求十個功德。那麼,能學的,如果去跟他學的話,如果自己沒有這些德行的話,雖然依止,得不到實益。那麼,這個裡邊,《廣論》裡邊說了三條。一個是正住,一個是要具慧,一個是要希求。

什麼叫正住?正住就是說不要墮黨類,不要是自己是什麼宗派的話,假使你是淨土宗的,你就抱了淨土宗是最高的,其他的東西都不行。以這樣的心去聽其他的宗派的講經,那什麼好處都得不到。那麼,或者不是自己的這個宗派,或者自己我這個廟裡邊是這樣子的,那個廟是那樣子的。那麼,我們自己的廟是最高的,這個樣子的東西我們認為不對的。以這樣子的心去學的話,也學不到東西。這是偏,心裡有偏黨,心裡就有成見了。要正住,就是說,心裡要沒有成見,心裡要平等心去聽,不要有執著自己的一個東西,舍不掉。如果我們說我們自己舍不掉的話,你就不要學了。我們無始以來所執的東西都是煩惱,你自己舍不掉的東西,你自己要觀察一下,到底是煩惱,還是菩提?如果是煩惱的話,就得舍掉。如果是好的東西,當然應當是一樣的,講的正法都是一個味道的。不應當是這個不好、那個好,不會有。所以說第一個要正住,心要平等心。不要以執著自己的高,人家的低,以這樣子的偏黨的心去聽法,那是絕對得不到好處。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是要有慧。你要知道哪些法是善法,哪些法是惡法。要分得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有這個簡別力。如果沒有簡別力的話,人家講的天花亂墜的,你就聽了,什麼都對的。那麼,你有這個簡別力的話,你才知道哪些是善知識說的善法,我要聽從。哪些不是善法呢,就不能聽進去了。這個弟子也要有這些智慧。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你這個弟子,你碰到好的師父當然好了,碰到壞的師父,你也是糟糕了。

我們就是說,以前這個公案就是這個,央掘摩羅。他是一個最高族的年輕的一個人,長得也非常好。氣力極大,經上說他能夠敵一千個人,一個人的氣力能夠一千個人可以頂得住。那麼,他跟他一個師父——婆羅門外道學法。這個婆羅門外道他教他法,他們有禪定。有一次他在修禪定,那個他的外道的師父的一個妾(姨太太),看見那個青年正在禪定呢,長得非常好,她心裡起了染汙心,要他跟她去做壞事。結果,這個年輕弟子倒是很正規,他是拒絕了。拒絕之後,這個姨太太就起壞心,跟他的那個婆羅門師父面前講,說這個小青年不規矩,要調戲她,什麼要侮辱她。那麼,這個師父,心裡很氣。想懲罰他,但是又害怕他。他這個徒弟氣力很大,他的出身也高貴,他的父親——大臣。那麼,他就想一個辦法害他。就是說,他說你這個人修得很好,現在我教你一個最好的密法。這個法,很快成就。婆羅門是修梵天,他說,這個法教給你之後,你只要修到了,做滿了,圓滿了我的這個修法,你可以生梵天去了。那就是他們最高的要求了。那麼,他這個弟子當然很高興。他說:“什麼法,你告訴我。”他說:“你要殺一千個人,把一千個人殺了之後,把他們的手指砍下來,跟念珠一樣串起來,像項鍊一樣串起來,串了掛在頸上。等一千個人的手指掛滿,你就成就了,可以生梵天。”

這個徒弟很忠心,他想師父的話不會錯。他就照他的做,他就看到人就殺。這個因為他氣力很大,即使很多的員警來找他的話,也沒有辦法。那麼,只有什麼辦法呢?只有聽到他的聲音趕快逃避。所以,他殺到九百九十九個人之後,第一千個人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了。人家遠遠聽到他的聲音,或者有人告訴他這個人從那裡來了,趕快逃避,逃得遠遠的。再也抓不到人了。後來他在家裡看到他母親,他就想,“反正我就要生梵天了,那個最後一個人抓不到,把母親殺掉之後,我可以生梵天,將來可以報她的恩。等自己生了梵天,這個沒有問題了。”他就準備殺母親了。

佛這個時候就知道他要犯無間罪了,殺母是犯無間罪。犯了無間罪不能成就了,前面我們講過的。那就趕快來解決這個問題了。他正要起心殺母親的時候,佛就遠遠地托了個缽來了。這個央掘摩羅看到佛來了,他正好。他說:“我母親畢竟是母親,既然有人來了,我就不要殺母親了,把那個人殺掉就是了。”他就趕快拿把刀跑出去。佛看他來了,也不管他,慢慢地走。因為佛有神通,央掘摩羅拚命地趕,拚命地跑,儘量跑的話,跟佛總是有個距離。佛很慢很慢地走,他拚命地跑,跑得滿身大汗,還是趕不上。結果趕了幾個小時,實在跑不動了,倒了地上喘氣了。佛就回過頭來,他說:“你幹什麼了,跟在我後頭,跑了幾個小時,幹啥?”這個人也很老實,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佛。佛就給他說法,最後他懺悔之後還成阿羅漢。

那麼,這就是說,你碰到壞的師父,你就糟糕了。你如果沒有佛解救的話,無間罪一犯,在阿鼻地獄裡邊不曉得哪一天出來。那就是要有具慧。你要能夠簡別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法,你要能簡別,不要隨便去聽從。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說要希求,對法要有一個要求的心。自己沒有一個要求,聽了,“我去聽”。這個樣子聽了之後,也不得益。

那麼,這三個條件有之後,才能夠聽法。再加上我們這裡的:不要驕慢,不要蓋障,要恭敬,還要不怯弱,不要貪,還要及時,還要不求過,再要依義,再是一個自己當病人的看。這樣子的話,聽聞正法才能夠得到一定的好處。否則的話,雖然你坐在講堂裡邊。但是,你好像是一個石頭泡水一樣,泡了一萬年,水還進不進去,石頭還是石頭。我們四川話有一個,“石頭泡水”。還有一個不進油鹽,那管你經常加油,醬油,加進去,它是跑不進去的,它還是一個淡的東西。那麼,這就是雖然在講堂裡邊坐了幾十年,但是沒有得好處,也就是沒有根據這些方法去聽經。

再一個講聽聞正法的聞慧。下邊,聞慧之後,就是要進一步思慧。我們這裡佈置的,聽了之後要思。思的方式一個是自己在寮房裡邊思惟,獨自思惟,或者是看其他的資料好好地思惟。一個,就是在跟了大家一起討論。這是屬於思的範圍,要進一層。那麼,這裡就是說聞慧。它有一個總的頌子。它是在後頭。

 


頌 不倒不覆善持瓶 不怯不貪能及時 不求過失依於義 醫王良藥及病觀

“不倒不覆善執瓶”。這是個比喻。就是我們講的,天上的甘露雨下來之後,你拿這個瓶去接水的時候,不要倒起擺。倒起接的話,一點水也進不去。那就是在講經的時候,不要心不在焉,心裡想其他東西,一個字也沒聽進去。不要倒。不覆,不要有五蓋等等,或者是這個心裡有其他的執著,有什麼邪見。那就是,雖然你進去之後,但是你這個有毒的、髒的,是不能的。善執瓶,要好好地把瓶執好,這個水才進得去。

“不怯不貪能及時”。就是前面講的,看到難的法不要害怕。你如果有一點難度就要打退堂鼓的話,那你永遠不得成就。這個修行成佛是一個極大難度的事情。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就是因為煩惱的、造業的關係。現在要把煩惱滅掉,不造惡業,這不是一個好容易的事情。那如果你要成佛,要度眾生的話,還要六度萬行犧牲頭目腦髓。這個聽了都害怕的事情。但是,不要害怕。如果你比一下,我們無始以來在地獄裡受的罪跟這一些比一下的話,那還輕得多。地獄裡邊,頭目腦髓,什麼苦都要受。那麼,你這樣子受一點小苦,將來能成佛,永遠脫離一切眾苦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就執著一點害怕的心,把一些該做的事情不做。那就是沒有勇氣了。這樣子的人不會成就。也是打不來算盤了——你這個難的事情不做,那麼,你更苦的事情你倒願意去做了?你不修行的話,你將來果報當然是苦報。那麼,你比一比的話,現在難一點有什麼了不得呢?“及時”,說法要及時,及時地請。

“不求過失依於義,醫王良藥及病觀。”這是一個觀想。這是屬於聞慧的一個範圍。那麼,下邊是思慧。

 


乙三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屬於思的範圍。

 


丙一 樂法,正思,稱量,觀察,精密攝持

聽了經之後,我們要怎麼做?第一個,“樂法”,對於法要起意樂心。不要說“這個法,逼著我聽,沒有辦法,只好聽。要考試,只好去看一看”。這樣的學法毫無意思,不學也可以的。不要學了,乾脆就不要學了,去培培福也可以了。要是你學法,第一個要意樂心。那就是說知道法的一些利益。前面說過,我們要求聽聞正法,為什麼要求?這個利益知道,那這個意樂心才生得起來。如果你沒有這個意樂心的話,那個學法是一個困難事情。

“正思”,聽了之後要思惟。思惟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什麼叫正思?就是要合於這個三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惟。不要亂七八糟地亂想。

“稱量”,稱量就是比量,三支比量。我們說,這個印度的邏輯就是用事先立個宗,然後,幾個因推論出一個問題來。這是宗因喻,三支比量。我們一切事情,真理,從現量觀察,當然是最好。但是,我們自己的現量有限。尤其是我們沒有證道之前,現量還是似現量,不是正確的現量。那麼,觀察東西,都不會準確的。只有依靠佛的聖言量推論出來,也是可以,正確的結論可以得到。那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來——以佛的聖言量,他是怎麼說的,所以所以,能根據這個原因,這個事情決定如此。這個,從比量來推,這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式。

“觀察”,一個事情要前後反復地去看,不要是馬馬虎虎,要仔細地觀察。

“精密攝持”,把它攝持掉。不要是聽過就算了。要把它記住。這個就是思慧的事情。

 


丙二 十四無記,及離言境,不作邪思

“十四無記”,我們是在哪裡呢?你們這本書沒有,有《基本三學》的在《定道資糧》後頭。我念一道好了。有十四個問題,這個,佛是不答的,不回答的。無記就是不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問題,沒有回答的價值。那麼,哪十四個?這裡《定道資糧》後頭就擺了那個。

他就是說,他說,“世界及我為常耶”?世界跟我,他都是外道,外道執一個我,這個世界跟我是常的嗎?就是永生的嗎?如果這個問題你回答的話,你就承認有我了。那麼這個我本身是沒有的,你怎麼回答呢?這些話你就不要回答了。

“世界及我為無常耶?”一個是常,一個是無常。“世界及我為亦有常亦無常耶?”也是常,也是無常,這是戲論。“世界及我為非有常非無常耶?”這是四句。“世界及我為有邊耶?”“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那麼,“死後神有沒有的?”“神跟我是一個呢還是神跟我是異的?”“自己死了之後有沒有神的?”都是這四句。“死了之後沒有神的?”“也有神也沒有神的?”“非有神非無神的?”這些事情,都是戲論的話。最後,神跟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同一個呢?還是神跟這個身體不是一個東西?

外道執一個我,這些問題都是從我出發的。如果你去回答這個問題,管你回答怎麼說,那就是上了他的當。你就是承認有個我才說了。像這些問題,是不要回答的。你一回答就錯。

以前有個龍軍比丘。一個國王就問他這些問題。龍軍比丘他很聰明。他說,你這個問題慢慢回答,我先問你一個問題。那個國王說,“你什麼問題?”他說:“大王,你這個御花園裡邊,那個一個無花果長的果子長得是甜的?是酸的?”國王說,“我這個御花園沒有無花果樹,怎麼有果子?”他說,“對了,根本沒有個我,你怎麼說我常,我非常,也常也非常,非常非無常。這怎麼回答呢?我本來沒有的,怎麼回答呢?”那個國王很聰明,就開悟了。

像這些事情,是不能回答的。一回答,決定是錯的。有的外道,故意地設圈套,弄一些這些問題來叫你回答。一回答的話,你就承認他的主張了。那是要上當的。所以無記,佛對這些問題,不記的。記就是回答。不回答的。十四個無記。

“離言境”,離言境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做邪思,不要去亂想。無記的,不能回答的,就不要去想了。既然離言的,離言的,不可思議東西你一定要去思惟它,那當然也是毫無用處。所以,像這一類問題,不要去做邪的思惟。

 


丙三 未知求知,己知無忘

沒有知道的,要求知。但是我們很多人,安於愚癡。他說,“這個東西太難了,我學不進去,我學不懂就算了,我念佛好了。”這些安於愚癡的人還是不少的。那麼,我們說,佛是覺,你要成佛的話,你不斷地求覺都來不及,怎麼安於愚癡呢?這個太可惜了。未知的應當要求知,已經知道的不要忘掉。

 


丙四 不了達理,仰推如來,不生疑謗

有些境界高的事情,我們凡夫的心不能夠想像的事情。那麼,這個事情,人家問你,或者自己看到這些事情,不要生疑心。最重要的不要譭謗。這個是高層次的事情,我們是這個才學佛的凡夫,不是我們的境界。這個事情佛知道,我們是知不了。那麼,不要去謗。那裡邊就是說,密法裡邊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有的是一般人看了密教的一種佛像,開始這個產生懷疑的心。以凡夫的知見來猜測這個,要起疑心,起謗心。

這個在這裡就指示你這個道理了。你要對這些高的境界,你不能瞭解的呢,你就仰推如來,“這是佛的境界,我們是知道不了。”不要起疑心,不要譭謗。這個很重要。很多人就是以凡夫的眼睛去觀察那些聖者的一些事情。那麼,結果造成些很不好的事情了。那麼,在這個地方就是,海公上師特意叫我們應當這樣子來觀想:這是佛的境界。像這些東西,有些《菩提道次第廣論》並沒有的。是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卿教授下的口訣,這是他寫上去的。

 


頌 于所聞法樂正思 稱量觀察依於義 默說大說諸密義 不思議處不思議

  未知義求正了知 先了知義無忘失 於甚深理不能達 仰推如來非我境

這個總的一個頌,“于所聞法樂正思”。前面是聞,聞慧之後要思慧。這個思就是說多聽了法之後,要有這個意樂心,要歡喜地去自己要求,去思惟它。第一是對法生歡喜心了。我們有的人,他聽了經之後,叫他討論,感到很苦惱。不想討論。那就是對法沒有意樂心。“這個東西他聽過了就算了麼,還要討啥個論呢。”煩得很,好象。那麼,這樣子的心,你這個學法是困難的。要正思惟。

“稱量觀察”。稱量就是根據三支比量去推論,觀察是仔細地前後地這個對照了。那個“依於義”,不要依文,要依義。

“默說大說諸密義”。“默說”,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了沒有?這個很多人就是有這個。我們的這個《大威德頌》裡邊就是,第一個就是“四十九年說無說”。四十九年裡邊,這有兩個解釋。四十九年說法,實際上沒有說到一個字。為什麼?說的都是對眾生說的,實際上這個真正離言的法是不可說的。默說就是說不可說的法,或者說默說呢,有些法,你不開腔,就是說法。在海公上師的筆記裡邊,達摩面壁九年就是善說般若。那麼,這一些就是以不說話來說法的,也可以叫默說。“大說”,廣大地說。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還有《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六百卷,廣大地說。“諸密義”,一切秘密的意思。

“不思議處不思議”。在我們凡夫不能想像的地方,不要去勉強地想像。

“未知義求正了知”。不知道的東西,應當要如法地求,能夠使他瞭解。這就是去除所知障。我們說,所知障怎麼去?煩惱障,是把煩惱對治掉。所知障,就是多學點東西,多學佛法就是去所知障。所知是什麼?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法無我,補特迦羅無我,法無我的道理。這個道理你不知道,就是障。現在你拼命地學,就是把障去掉。所以說,沒有知道的事情,要把它如法地了知。已經知道了的,不要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達,仰推如來非我境。”甚深的道理,現在凡夫的境界不能知——如理地去思惟的,通達的。那麼就仰推而止:這是說佛的境界了,不是我們的境界。不要去亂想了。那麼像這一些,不要亂套。有的時候可以思惟的,“這個是佛的境界,我思惟不了,我不要學了,隨它去好了,只有佛知道。”那麼,就是自暴自棄了。這裡說的,甚深的道理,就是說,像密法裡邊的道理,有些或者是甚深般若的道理,這個我們一時瞭解不了的,那麼是佛的境界。不要說,“什麼東西我都不想學了。這是佛的境界,我凡夫,凡夫就是這樣子的。你經書講的都是佛的境界,我們怎麼做得到?”這一來,你好不要學了,什麼都不要學了。凡夫永遠是凡夫了。這個人總得有點志氣,沒有志氣,永遠自己自居凡夫的話,那你什麼時候能夠脫得了生死呢?

這是聞慧過後的一個思慧。下麵是修慧,要修行了。

 


乙四 法隨法行
頌 如所求法如所受 身語意業無倒轉 於佛所止不造作 佛令修行勤精進

 


丙一 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語意業,無倒次第修學

(7B)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修學了法之後,一定要行。如果學了之後單是做裝飾品,或者學了之後,充實自己的知識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聞利養。這樣子地學法,天變成魔。本來是好事情,成了魔。那麼,真正的學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顛倒的,好好地修。

 


丙二 於佛制止身語意業,決不造作;誤作,速為懺除

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決定不做。假使誤作,假使你做錯的……(缺)

佛說的話,馬馬虎虎,倒可做可不做;醫生說的話,卻是聽得非常重要。你明明一個小的感冒,跑到讓醫生看。“哦”,他說,“這個了不得,要掛針,要吃什麼名貴藥”,開了很多藥。感到這個藥非吃不可,“錢再多,我情願去買。”醫生叫他住院,馬上就住院。這個聽話聽得甚至於孝子也沒有那麼孝順。但是,佛說的話,叫你這個不要做——“無所謂的,做了,以後再說。現在我們凡夫,做不到。”這樣子的話,就把佛的話跟醫生——還是歸依醫生,不是歸依佛。這個東西是錯誤的。一定要把佛的話當一回事情看。佛叫你不要做的,決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時候搞錯了,弄錯了,做了之後,馬上就懺悔。

 


丙三 于佛令修身語意業,如教次第精勤修學;有未能者,發慚愧心;

設忘失,當補作

“于佛令修身語意業”。這是止惡、修善的方面,佛叫你做的身語意業,就是該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學。”要依佛所教的這個次第,精勤地修學。這個很重要,次第不要亂套。該後邊的前學,前面的不學,這樣子的話,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還要精勤地修學。單是按次第的話,不精進也不行。單是精進,不按次第也不行。

“有未能者,發慚愧心;設忘失,當補作。”這個就是說,假使你做不到的,這個暫時做不到。那麼,起慚愧心。但是,我們現在說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銀錢戒的,錢是手連碰也不碰的。那麼,現在做不到。這個商品社會,沒有這個銀錢是不能立足於社會的。那麼,這個是要開許了。那麼,起慚愧心。不要說,“這個現在的世界,當然要錢了,越多越好。”這樣的心就不好了。這是佛制的,本來是不能拿的。現在,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環境惡劣,沒有辦法。那麼,要起慚愧心。不要拿了自以為應當拿的。照規矩是不應當拿的。這要起慚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你做的事情,假使說你忘掉了,沒有做。那麼,趕快要補。這就是說,我們學法之後,第一是聞慧。聞慧之後,一定要經過思惟。思惟就是說把它這個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來,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後,經過修持,行動上就表達出來。那麼,再一個,嚴格地說,真正的修慧,是從定中來的。經過定力的薰陶,這個就堅固,不會失壞了。

那麼,海公上師打的比喻,經常這麼說的:這個定火,我們的聞慧,思慧,就像一個泥巴做的一個茶杯。這個泥做的茶杯,沒有經過窯裡燒的話,你不要說開水,就是自來水一倒進去的話,這個杯子就化掉了。盛不住水的。不但盛不住水,連杯子自己也化掉了。那麼,如果窯裡一燒的話。那就是再燙的水也不會壞了。

那什麼意思?就是說經過定力的熏修的話,這個力量就出來了。再怎麼惡劣的環境,不會敗。我們大家有這個經驗。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觀,尤其是年輕人要修不淨觀。很多人寫信來,什麼要傳不淨觀等等。你書上不淨觀修法也很多,你看了之後,能不能起作用。當然了,在看書的時候,能夠起一定的反應,感到是不淨的,髒的,不好的。但是,離開書本之後,當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這就忘得乾乾淨淨了。甚至於你即使知道他是不淨的,你也感到是淨的。那麼,你經過思惟,好好地去想“這是確實不淨”等等。這樣子有一點,稍微好一點。但是,真正強有力的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是不行的,還要會敗。如果你這個經過定裡邊修出來了,觀出來了,那麼經過這樣子的定力的熏修之後,再什麼境界來,不會動搖了。

我們經常引這個例,在《清淨道論》裡邊:一個比丘,他修不淨觀的。有一次,他在路上走的時候,碰到一個年輕的女人。她打扮得跟天人一樣漂亮。她家裡跟丈夫吵了架之後出來的。出來之後,她路上看見男的,起歡喜心了。看見這個比丘長得很端正,就跟他笑,不斷地跟他笑。這個比丘一看她的笑,什麼都沒有管她,只看到這個牙齒。這個牙齒就是骨頭。他一下子把它一觀,白骨觀整個觀起來了。不但是沒有給她迷倒,反而成了阿羅漢。

那就是說,你定裡邊熏修之後,就產生力量了。沒有定的力量的話,這個學的東西都是……,海公上師就說:水瓢上的寫的帳。打水的瓢,以前打水瓢是木頭的,木瓢。你再把帳記在水瓢上,一次水一打,再去看看,都化掉了。看不到了,沒有了。那就是說,你單是聞慧,是沒有力量的。單是方向知道,但是碰到境界力量不夠。思慧,能夠深入一層,畢竟還是沒有定力。碰到境界也是會打敗。只有得了定之後,等於說,這個帳,不是寫上去的了,是刻了上去的了。那麼,刻得很深,那你水再大,這個打不了。那麼,得了定之後,力量才產生。

我們修行,從聞到思到修,這是有次第的。你說,“我就要修,聞思不要”,做不到。你單滿足于聞,學了很多東西,到處去講給人家聽。自己不思不修的話,真的法的力量,自己沒有。就像個賣藥方的,到處賣藥,自己害了病,卻不知道用藥。結果,就死在這個藥庫子裡邊。那是不吃,你有病不吃藥,但是專門賣給人家。那也沒有用。所以說,聞思修三個東西不能偏,不能是顛倒。修固然重要,但是要有次第。先要有聞,才能思,有了思,才能修。你跳了聞思,單是修,盲修瞎練。不但修的效果得不到,恐怕還像這個前面說的,要去著魔了,那更麻煩了。

所以說,聞思修三個東西,決定要按了次第。但是,不能停止下來。不要滿足于聞,滿足於思。決定要從三個,按照次第下手。那麼,修行也就是這樣子了。既要有次第,也不能是停了一個地方,畏難了,就不進去了。那就是不能成就。

那麼,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前面講的是善知識的條件,今天講的,如何依止善士法,聽聞正法的一些要求。那麼,三士前導,就是道前基礎,講完了。明天開始,就是講下士道。這個正規的上路,就是下士道開始。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七講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學人的一些該做的事情:聽聞正法,該怎麼樣子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怎樣子思惟;法隨法行,該怎麼做。這個是四科。也在其他的書上叫預流四支。要是進入預流果,先要有這個四個支分,四個因。就是依止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個四個是我們開始修行,要上路的必須要走的一個路程。那麼這個也是三士前導,就是在沒有進入修行的道路,還沒上去之前,最先要準備的工作先做。也叫道前基礎。那麼,這個基礎有了之後,那正式能上路。

下邊,我們就是要講下士道了。這個道,是菩提道。菩提的道上走的人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走的道是下士的道,中士的道,還有上士的道,這三個是一致的。並不是說,一般人認為下士道就是人天乘,中士道就是什麼聲聞乘,這個上士道就是這個大乘。我們說,這個三個道,都是屬於大乘的,所以說,共道。是共人天的——下士道,共聲聞的——中士道。而實際上,這個下中上,都是大乘的支分。在下士道修完之後,再進入中士道,中士道證了之後,進入大乘——上士道。這是整個的一個體系,完整的。

那麼,為什麼要分三個道?因為它的深淺不同。開始進去必定要經過下士道。跟我們上學一樣,一個小孩子,要培養他將來成一個工程師,或者做一個什麼,有知識的那個科學家。那麼,他必須一定要小孩子的時候,進小學,進中學,然後進大學。那麼,這樣子,這個才培養成一個人才。如果說,你這個孩子小學不念,一下子送他中學去,那麼,這個孩子他是受不了的。因為他基礎知識都沒有,你中學怎麼進去呢?那麼,中學不去的話,進大學也不行。一般說呢,在小學裡邊跳一個班級都不行。跳一個班級,這一班級學的東西沒有,上邊要用的時候,你用不來。所以說,必定要小中大,這個三個學,要慢慢一個個按著次第上去。那麼,我們修行也這樣子,要按了次第上去。

那麼,整個來說,我們這個三士道,都是屬於大乘的。那麼,他們有人就提了這個問題:既然是大乘的,為什麼要分三個道?就說一個上士道就夠了,說了中士道,下士道,好象是多餘的。都是一個道麼。那麼,這個裡邊有辯論。他們就是有兩個原因,這是《廣論》裡邊的。它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摧服增上我慢”。你自己,有的人他才發心,他修大乘的上士道,他就貢高我慢,這個駕淩一切。他就是說,自己是大乘了,對這個中士道、下士道就看不起。那麼,你現在是說你還得從下士道修起。那這個慢心就可以折服,可以摧服。你沒有修起這個共同的下士道,你自己就自命這個大乘菩薩。那這個慢心,自然要生起來了。我們即使修大乘道,就是還要從下士道修起。那這個慢心就生不起,還是下士道,你慢什麼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上中下三士道,都能夠給他們得利益。我們說,修行,總是兩個目的。最開始的,得增上生,就是說得了圓滿的人身,可以修行了。如果這個基礎沒有,修什麼呢?是一個畜生,或者做餓鬼、地獄,就根本不能修行。那麼,我們前面講八無暇,乃至長壽天,那些無想天,色界天,包括欲界天,享受太過,也不能修行。那麼,一定要得圓滿的人身,這樣子才能修。這是增上生。

增上生得到之後,並不是到此為止。如果說增上生得到了,我們的目的達到了,那就是人天乘了,談不上上士,中士,這個聲聞乘都沒有。那麼,我們得了一個增上生之後,這僅僅是一個條件,為以後的修行打基礎的。

得了這個增上生之後,還要進一步得決定勝。決定勝,得解脫。解脫有兩種。一種是聲聞的解脫,一種是菩薩的解脫。那麼,佛的大般涅槃,是菩薩的解脫。那麼,我們說增上生得到之後,要追求的決定勝。先要得到聲聞的同等的,一樣高度的解脫。然後得到最高的大乘的解脫,這是按照次第上去的。

所以說,我們在按了大乘裡邊分三士道的話,這個裡邊對那些本來是大根器的人,你叫他修下士道,中士道,他修了對他沒有過失,不是浪費時間。他如果修過的,他很快就上去了。如果沒有修的,正好可以把下邊的基礎修上去。那麼,這樣子,即使是你是修大乘的,也是從中士道下士道開始上去,是只有功德沒有過失;而反過來,假使說你本身根器不行,馬上叫你修上士道,那你是要退。那就是修不上去了。所以說,要分三乘,是有它一定的好處。所以說,這裡,我們在這個三士道裡邊,雖然我們是大乘,但是要分三個階段,一個是下士,中士,上士。這個三個階段的好處就是有兩個,一個是避免增上慢,一個是對三士、三種根器都有利益。所以說,有這樣的原因,我們就分了三個。

 

 

 

 

 

 

 

 

 

二 下士修法

 

現在是下士道的修法。下士道的修法,四個大科。第一是“念無常”,第二是“觀惡趣”,第三是“歸依三寶”,第四是“明業果”。

這四科有因果的關係。因為知道無常之後,那麼你就要想了:人生是無常的,這一輩子死掉之後往哪裡走?那麼,看檢查自己的業報,做的事情,一般是惡業多。那麼,就應該惡趣去。惡趣去是不是好過的?把惡趣的苦觀一觀,惡趣是非常可怕的。那麼你如果這一輩子無常之後,到了惡趣之後,你該怎麼辦?這個心激動之後,才想修行了。那麼,你要解脫這個惡趣的苦,要求哪一個來保護你呢?歸依三寶。歸依三寶,你就要好好地持戒,五戒,決定不入惡趣。三惡道就可以避免。那麼,所以說我們要先是念無常,生命無常,死了之後萬一到惡趣怎麼辦?趕快要求辦法,歸依三寶。歸依三寶之後,我們是怎麼樣子可以避免,這個具體做法怎麼樣子呢?明業果。惡趣是什麼業感的,那麼,這個惡業就不要做。善道,人天的增上生是靠什麼善業能夠得到的,那這個事情就要多做。那這樣子就是歸依三寶的意義,具體的做法就在明業果的裡邊。所以這四科有它一定的聯繫的。

 


甲初 念無常
這裡說的很簡單,但是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念無常”,第一科,“有情決定死”;第二科,“死不定何時來”;第三科,“死至時無可拒止”;第四科,“死後不定何趣受生”。

 


乙一 凡有情必死之決定
有情決定要死的,這個話,哪個都知道。哪一個有情不死的呢?從古以來,沒一個。不管是天也好,人也好,畜生也好,有生就必定有死。但是,我們在沒有死之前呢,一般人都不會想到要死的事情,總感到是活得很長,要很大的計畫。這樣子,就把這個修道的心提不起來了。你第一個要觀想,有情決定要死的。趁沒有死之前,趕快做一點善事,修點善法,你可以避免以後受苦了。那麼,你知道要死的話,你就其他的世間上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爭了。假使一個人,他是明天要槍斃了,他還會去追求什麼財色名食睡了?當然不會。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能夠想一個辦法逃出去,或者是請上面的人給他保出去,可以免了他的死罪。只有這一條路了。那我們這個人假使想到馬上就要死的話,他也只有一條路了,趕快歸依三寶,修一些法,免得以後到惡趣受苦。

 


乙二 死不定何時來
有情必定死當然是肯定的。但是有的人說:“反正今天明天後天不會死,慢慢來好了。”這個也是修行的一個阻礙。那麼,我們說《四十二章經》,佛問比丘,“生命在這個多少時間呢?”一個比丘回答,他說:“在呼吸間。”一口氣出去了,第二口氣來不來都不知道。我們以前在修行的一些祖師,他說:“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這個還有個一夜功夫了。今天晚上鞋襪脫了睡覺,明天起不起得來還不知道。那麼,這是一夜的功夫。但是,真正地說,呼吸之間。這口氣出去了之後,來不來得了還不知道。我們以前在上海看到那些退休老人在打牌,有一個老人他牌舉在手裡很高興。我們也不懂了,他們講給我聽的,大概得了好牌。很高興,把手一舉,哪曉得這一舉就完了,就不動了,就死掉了。這個東西哪個預料得到呢?他正高興得很的時候,就沒有了。

 


乙三 死至時無可拒止
死來的時候,你去逃避,那是沒有辦法逃避的。你其他的事情,在世間上有的事情呢還可以行賄,把官買通了,把你放出去。這個死來了,你行賄也沒有用,你磕頭也沒有用。那就是要走了。

這個我們經常舉的例,就是以前有四個兄弟,他們都是修外道的,有神通。有一天他們就觀察,他們四個同時在某一天都要死掉了。那麼,他們有神通,想逃避死亡。大哥說:“我就跑到深山去,那個閻羅王的這個鬼卒他找不到我了。我跑到最深的深山裡邊,人沒有的地方去。”第二個老二,他說:“我跑到水底裡邊去,他也找不到我。”第三個,“我在空中,騰空,他沒有這個辦法抓了。”第四個,他神通小一點,他說:“你們上山,入水,騰空,我就跑到人間去,最熱鬧的地方。擠在人間,他搞不清楚到底哪個人是該抓的。”他們想好計畫,那一天就各自各的去做了。但是,死亡到來,這個時期一到的時候,山上的那個就給老虎吃掉了;水裡那個給龍吃掉了;天上那個突然之間神通失靈,掉下來,粉身碎骨死掉了;那個第四個在鬧市裡邊,大家擠得很,把他踩死了。都死亡了,這個逃不了的,神通也沒有用。

 


乙四 死後不定何趣受生
最後,“死後不定何趣受生”。死了之後,你說生天,北俱盧洲死了決定生天,他不害怕。但是,我們南洲的人,其他的人,除了北俱盧洲以外,死了之後,惡道你會去,善道你去不去不一定。因為我們檢查我們的念頭,一般是惡念多,善念少。那就是將來到惡道去的這個機會是極多。惡道去,很容易。

我們說,在僧團裡邊,我們經常講的:有一個沙彌,他拿了常住的兩個果,樹上摘兩個果,供養他的師父。這個看起來好象不是壞事,供養師父,好事。但是常住的東西,你沒有經過常住的分配,自己去私自拿了。那麼,結果後來,就是下地獄。下地獄之後,苦受完了做非人。他把兩個果夾在腋下,就偷了兩個果回去了,夾在這個地方人家看不到。結果,他地獄苦受完之後。很長時間了,做了非人,他腋下長了兩個大瘡,經常流膿流血,痛得不得了。

這個就是兩個小果子,有那麼大的苦報。那就是說,你其他的念頭,惡念還多,壞事還多,那是奔哪裡去呢?這個可想而知。那麼,這樣子一想,那就是你不修行就不行了。如果進入惡道之後,什麼時候出來是沒有時間的,那是很危險。

 


三根本九因相——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那麼,在這個裡邊,我們要補充一些《廣論》的幾個修法。它就是說念無常,有三個根本,九個因相。那麼它就是這個方式,如何觀無常,它用這些方法來觀。我們大概的是給大家略略地說一下,因為我們不是講《廣論》,就是略略介紹一下。

 


一、思決定死

  ㈠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複無緣能令卻退

  ㈡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

  ㈢思于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要觀這個死,第一個是觀一切有情決定要死的。哪個人都不能避免死。從古以來,哪個是沒有死的人呢?歷史上的人,我們都看看,現在都不在了。過去說修仙的,什麼韓湘子,唐朝的八仙,現在在哪裡呢?有的人說在深山。但是,你到底看到沒有?即使壽命很長的長壽天,我們說最長的是這個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四千大劫壽命。但是,八萬四千大劫壽命之後,過了之後還不是要死?而且非想非非想天下來一般還是要墮惡道。那麼,是很可怕的事情,並不是好事。一切有情他總是避免不了死,這個是肯定的,歷史上是都是這麼一個情況,誰也不能避免。

那麼,下邊,第二個,是思,思惟我們的壽命呢能不能把它增長。一個人他根據他的業報,他是這一輩子多少壽命是有定的。生下來之後,每一刹那過了,就是少一刹那的壽命。不斷地在減少。這個說得不好聽,就是說從小孩子生出來,他的路程,是一天一天向墳墓走。走一步就靠近墳墓一步,活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是天天趣向死亡。但是,沒有死之前,大家都感到還是很高興,吃喝玩樂。不曉得你哪一天死亡到來之後,那就完了,什麼都搞不成了。壽命是不能增長,只是減少。就像那個流水不斷地流下去了,只有越來越少,多不了。

另外,我們說這個最後一個。就是說就算我們現在活在那裡,我們計算一下,我們假使一輩子算你一百年。這一百年裡邊除了吃飯,睡覺,辦一些雜事等等,除了之外,真正修行的時間有多長?算起來沒有好多年。所以說,即使你能活一百年,算起來,一般他們說只有五年時間修行,其餘都浪費在吃、喝、睡、做一些事情等等。那你這樣子說的話,那就是修行的時間極少,那是很可怕。

 


二、思惟死無定期 

  ㈠思贍部洲壽無定

㈡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      

  ㈢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

  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第二個是觀想,死無定期。死什麼時候來?你說決定死,可能是還有一百年。你現在才假使二十歲,還有八十年,還比較長。很長,慢慢來好了。但是,死是不定的。我們說在這個北俱盧洲,他的壽命是固定的,都是一千歲。南洲的壽命是最不定的。天上的壽命也定,假使說忉利天是多少歲。那麼,南洲,就是從劫初八萬四千歲,一直到劫末的十歲。這個變化最大,從八萬四千歲可以縮到十歲。十歲就老了,就死掉了。是最高的壽命了,就是十歲,那個時候。那麼,即使你是壽命很長的,有中夭,中間會死掉。北俱盧洲中間不死的,一千歲決定一千歲,活到一千歲就死。

那麼,南洲的人,即使人家是有活八萬四千歲的,可能一個小孩子他養下來就死掉了。那不平等的。那麼,這個裡邊,我們說小孩子在胎裡邊死的也有,現在多得很。打胎就是小孩子胎裡就死掉了,還沒養下來了,幾個月就沒有了。那麼,養下來之後,還是嬰孩,死的也不少。那麼,以前在舊社會,我聽的非常多。窮人養的孩子送到育嬰堂去的,那裡是死起來很快,經常有孩子死掉。那麼,這個再過幾年,六七歲,七八歲死的也不少。這個十幾歲,二十歲的也不斷有死的,乃至中年,老年都有死。不要說一定老的死,小的還死。

我記得我們在上海那個時候,有一個鄰居,他一個女孩子,才十幾歲,長的非常好。她有一次到醫院裡看病。看病的時候,這個護士打針打錯了,一針打下去,“哇”的一下子就死掉了。那她母親哭得不得了,也沒辦法。死掉了就是死掉了,沒有辦法了。長得再好,死掉也爛掉了,沒有用了。所以說呢,這個壽命是不決定的,不一定是說你是能活好多時間。

我們還是那個,在溫州有一個居士。他人很好,信佛的,是上師的歸依弟子。他說,他做生意,他給人家騙了,背了一身債。(8A)他說,他本來很想專修。但是現在這一筆債,想把它還掉。他就拼命做生意,想把債還掉,可以修行了。結果還了沒有?生意做得太辛苦了。人大概還不到四十歲吧,三十多,看樣子就三十多一點點,就生了癌症就死掉了。他的願也沒完成。還債的事情沒搞好,修行,更談不上。那就是走了,就沒有了。哪裡去也不知道了。所以這個死,什麼時候死,哪個不敢肯定,不要打太長的計畫。

第二個,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死的因緣極多;而使你活下來的這個緣,卻是很少。我們要活下來要靠很多的緣。那麼,死的緣卻很快了,哪怕一個毒刺,把你刺一下,會得死掉的。

我以前看到這個,我在四川的時候,看這個報上載了一個:海外一個年輕的女人在海濱,游泳池旁邊曬太陽。結果曬著曬著,人家去看看,怎麼盡曬,曬了幾個小時不動了。一看,死掉了。她曬太陽曬的那個地方大概是熱帶地方,太陽曬了之後昏迷了,曬得休克了。休克之後,她就不會動了。不會動之後,又太陽繼續曬,曬了就曬死了。無緣無故就沒有了,這樣一個人。

那麼,還有我們這一次到康定去。回來本來包一部車,等他車來的。結果那部車,開到一個什麼路邊,突然子那一個路塌方了。一下子八十米高沖下去,那個下去旅客死了不少。那這個突然來的,哪個知道?那個乘車麼,大家都在乘的,他也沒有了。輪船下去的更多。沒有好久之前,一個居士他說,他的伯父什麼都是輪船裡邊辦事的。(缺)不曉得是到溫州,還是廈門,不曉得哪裡一個輪船,裝貨的貨輪,突然之間路上沉沒了。船上幾十個船員全部犧牲。這個他們都是預料不到的,一個消息來了就沒有了。

我們在廣化的時候,一個學生,他一個哥哥在礦裡邊做工的。有一天上課上了一半,突然一個電報,說他的哥哥,這個煤礦塌方塌下來了,他就在裡邊活埋了。活埋了屍體也找不到了。這些多的是,我們聽到的太多了。上海一個造船廠的一個青年工人,早上興沖沖地蹬了自行車跑出來上班。高空作業,到上邊突然之間不小心掉下來了,中午就報喪了,家裡去報喪去了。還有在一個什麼機械廠裡邊,一個工人非常靈活的。叫鐺床,什麼廠,我是不懂。他們告訴我,一個鐺床,他掉了裡邊去了。一個人就變了一個脆麻花,卷起來了,這個像麻花一樣卷起來了,死掉了。像這些東西,世間上是大家聽一聽,不少不少。這個什麼時候死,這個死的因緣是太多了。什麼一個碰得不巧,就會死掉。那個要維持生活,卻是要花很大的氣力才能夠把生命維持到。這個是第二個。

再說,第三個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並不牢固。人的身體並不牢固,非常危脆。所以說,你一碰就會死的。我們經常經裡邊比喻這個身體是跟泡沫、水泡一樣的。水泡是起一個泡泡,馬上就破掉的。這個身體也這樣子,要是死緣一來,它的抵抗力極少的,很容易死掉的。這個是因為這個身體不堅固了。我們說,身體堅固的,你還抵抗力強一些。不堅固的。它什麼東西輕輕地給你一碰,它也會死掉。那個,在我們學《俱舍》的時候,人身上有一百多個關節,叫末摩3,這地方一碰就死的。那就是打拳的人它是要害,在要害裡邊,你只要輕輕打一下好了,他就會死掉。那麼,這就是死的緣是非常多的,身體危脆。

 


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㈠親友憐愛圍繞,無一人可隨去

  ㈡盡其所有寶聚,無塵許可持往 

  ㈢俱生骨肉尚須棄舍,況諸餘法

決定除法而外,其餘皆不可恃

最後一個觀想,就是第三個,死了之後,什麼都帶不走。你再好的親戚朋友,妻子兒女,他代你不了。我記得經上有一個公案:一個有錢的人,他要死掉了,快死了。他心裡就是非常難過。他有四個女人,他最歡喜第四個,最小的女人。他說,他要死掉了,他希望你跟他一起走。他那個女人著急了,“你那麼老了,我才二十來歲的人,怎麼跟你一起死掉,陪葬?這個不來。不幹,不幹。”第三個也不幹。因為年紀還輕。第二個還是不幹。最後只有大的,跟他年紀差不多的,她說:“你死了,我陪你死吧。”但是,陪你死,她跟你死了之後是不是一路呢?也走不到一路。秦始皇死掉之後,殉葬的宮娥婇女三萬,哪一個跟著他一起走呢?你表面上跟你一起死了,但是,實際上他還是各走各的路,跟不了的。妻子兒女,什麼財產都帶不了。不要說其他身外之物帶不了,自己這個爛骨頭,臭骨頭也帶不去一塊肉,一根毛也帶不走。

那你這個怎麼辦呢?只有修行了。你修行之後,卻是跟你跑的。昨天我們講了聞,這個聞財,你跑到哪裡,你窮也好,你富也好,你到天上也好,地下也好,這個功德是跟了你跑的。那麼,修行的話,我們這個功德是跟了人跑的。只有這個是可靠。這樣子想的話,我們非修不可。如果你不修的話,什麼都帶不走了。只有修行的功德才帶得走。那麼,就一定要修行了。人是那麼危險,那麼地不可靠。那麼,你再不修行的話,你死了之後往哪裡去呢?這個是非常之一個嚴峻的問題了。如果死了以後入地獄的話,你哪一輩子出來都不知道。那麼,中間的苦難是不可說了。人間的苦,慘不可說;但是,地獄的苦卻不曉得多少萬倍的超過這個。

在阿育王的時候,那個時候他鎮壓他的政敵,他專門找一個很兇暴的人,做個人間地獄。這個人他殘酷得很,他親手殺死自己母親的。那麼,就找這麼殘酷的人去做。這個人,他就是每天到人家的念經的地方聽《地藏經》,什麼經,地獄裡是怎麼怎麼,他就照它的那個去做。它裡邊他的刑具,當然了,燒油鍋,什麼,刀山都有了,還有那些呢這個搗杵了,搗杵就是說我們過年時不是做丸子,芝麻要把它搗得粉碎。把人倒裡邊搗,這個刑具也有。還有磨子,把人放在磨裡邊去磨,這個也有。各式各樣的東西都做。

但是,這一個比地獄還輕。因為你這一個,你再做得凶,他死掉了,人死掉了就一死就了事,沒有了。地獄卻不是的。地獄死了之後,風一吹又活了,活了再受苦。受了之後又死,死了之後又活。一天有萬生萬死。那個受數次,卻是受不了。比人是不好說了。人再慘的刑具,他死了就完了。地獄是死不了的,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活了又死……那個你想一想看。如果這樣子的地方你去了之後,你哭都來不及了。這個時候你叫哪個去?

那麼,趁沒有去之前,好好地修行,能夠避免不去,那是最迫切的,我們要該想的事情。那麼,就是說,“念無常”,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推動力。如果你不念無常的話,那你這個修行你就緩緩忽忽的了,就不想修。很多人跟我說,他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經也好,都是妄想多。妄想多,就是你無常觀沒有,你還打算盤,“這個經念完之後麼,我要做什麼去了,買什麼去了。”你假使想這個經念完了你就死了,那你還想什麼呢?你趕快把這個經念好就對了。

所以說,無常觀生起來之後,決定是妄想會少得多。不能說一點妄想也沒有了。我們眾生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煩惱的心,它等流下來的這個力量呢,很大的。你要把它停下去,那是很困難。但是,無常觀生起之後,至少你這個妄想會減得很微弱,沒有什麼大的力量了。那麼所以,無常觀,是修行的一個最重要的。

我記得印光法師,他是淨土宗,但是我們的佛教是通的,一樣。以前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開始接觸佛教,都是淨土宗,印光法師是最多了。我記得有一句話,“我們修行的人,要把‘死’這個字寫在頭額上”。就是說,經常想這個死,你念佛就念得好。如果你沒有“死”的話,你心就東想西想,這一輩子事情還多了,放不下了。那麼,這個跟我們的無常觀一模一樣的。淨土宗也是這樣子的說法。

我記得還有一個,是一個經典上的話,它是怎麼一個說法?也是讚歎無常的這個觀想。大概是這樣子,現在一下子也找不到。它大概是這樣子,一切中什麼最好?一切野獸裡邊的足跡,是象的足跡最好,最大。在一切觀想之中,無常觀最好4。修無常觀,那就對你修行是最有利的。無常觀生不起的話,一切修行都是沒有力量的。那麼,真正要修行,無常的觀念一定要生起來。那麼,如何生?當然我們還有專門修法了。除了這個《廣論》裡邊的三個根本,九個因相之外,我們這個馬車,就是《略論釋》的馬車可以參考。

無常之後,假使說像北俱盧洲一樣,一千歲死了後決定生欲界天的。那麼,雖然死是痛苦了,但是畢竟還不是太害怕。但是,我們在想,我們不是北俱盧洲。我們這個南洲的人,或者其他洲的人,他死了之後,大概的去向都是惡趣,因為惡的念頭多,造的惡事多。我們現在很多人,包括海外的那些比較有一點理智的人,都感到人的殺生太多。那麼,就是要提倡吃素。殺生是一個壞事,他們這個歐洲也有保護動物了。你看殺生的人,我們在中國的一般勸善的書裡邊,總是說世間的刀兵劫都是從殺生來的。那麼,這個,我們現在殺生的可多了。

有個法師告訴我,雖然現在經濟、生活都搞得很好了。但是,這個戰爭的因素卻很危險,埋在那裡。為什麼?他說,現在的人生活好了,都要吃鮮的,要買活的殺,殺得很厲害。那個就是刀兵劫將來是免不了。那麼,這個是指因,果就是從因上來的。你殺的因,決定會感到殺的報,果報。

那麼,從因上看,我們自己檢查自己思想,將來墮惡趣的可能性是最多。除非大修行的人,他們可以控制自己念頭。否則的話,一般都是,尤其是在世間上不信佛的,他一天到晚都是在造罪。那麼,生了惡趣之後該怎麼辦?那就要看看惡趣是怎麼一回事情。

 


甲二 觀惡趣
乙一 游履何道自無主宰
我們死了之後,你上哪一道去,是不是我發個願,我要生天就生天呢?沒有那麼容易。這是根據你造的業來的。你造的是地獄的業呢,業就是把你牽入地獄。你無論如何想逃脫是逃不脫的。那麼,餓鬼的業呢,那決定是到餓鬼道去了,也是自己沒辦法可以主宰的。這個主宰權就在業身上。那麼,再說到底,也在自己造的業了,還是自己自作自受了。你造了惡業,你想不受惡報,那是沒有的事情。如果造了惡業可以不受惡報的話,那世間上因果就破掉了,那就是天下大亂了。什麼壞事都可以亂做了,反正沒有因果報應的。他們現在有些不信因果的人就這麼做。但是,這麼做畢竟因果報應這個自然的辯證法,也就是說宇宙的規律,還是存在的。你怎麼你不相信,不相信,你還得要受它的報。

很多人,以前,我們說打佛像的,打佛像的,現報。我們在文革的時候,有一位,他親手把我們大威德殿上的大威德銅像,親手打,打得稀爛。這個人,本來是文革的小組組長。做組長,他帶領大家。有一天街上遊行。遊行,他就喊口號。喊 了個什麼口號呢?“打倒……”。他糊裡糊塗地,那個時候“毛主席萬歲”,哪個敢這麼喊?他不曉得喊成這個樣子,趕快住口,來不及了,已經喊出來了。紅衛兵就沖上來,五花大綁,現行反革命,活活打死。這個是打佛像的現報,我們看得很清楚。那麼,其他的也有。他是最快的,這是馬上就現報。這個是,快對他說還是好,因為他畢竟是信佛的,可能他會悔改。如果慢了之後,他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情。

這就是說我們造什麼業,就決定受什麼果報。你到哪一道去,你心裡想著生天,卻不是照你自己的想像做的。記得以前書上歷史記載,有一個說法就是,你殺異教徒殺得越多,將來就是最容易生天。異教徒把他殺掉,那麼將來就是你生天的因。但是事實上會不會這樣?大家想一想,殺了那麼多人,你說生天,絕對不可能。所以儘管想像是這樣子天真。但是實際,這個自然的果報卻是不是照你想像的,會把你拉到地獄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個是自己沒有主宰的。

 


乙二 獄中寒熱等苦
地獄裡邊的苦,《地藏經》念過的都會知道 。《俱舍》裡邊也講了,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一共八層。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講了很多。這個八層地獄最底一層,是阿鼻地獄,最苦的地獄。那麼,這些,大家去看看描述地獄的《地藏經》等等,多看看就會知道。這裡當然我們就不多講了。

 


乙三 餓鬼饑渴等苦
那麼,餓鬼的苦,饑渴苦。餓鬼。餓鬼,又分幾種。有多財鬼,少財鬼,還有無財鬼。無財鬼是最苦的,幾百年吃不到一粒米的這些。那麼,多財鬼之類呢,城隍那些,土地這些。因為他有點威神,有點福報,還有人供養、祭祀、供他的。當然,大部分是少財鬼,做官的畢竟是少數。

我記得有一個公案,是這麼的:有一個有神通的尊者,大概他放朵馬,有一個女的餓鬼,她帶了很多,一群孩子,她來吃東西。結果,因為餓鬼太多,大家爭了吃——他佈施的爭了吃。結果她爭不到。因為她很瘦,沒有氣力,爭不到,苦得很。她就向這個尊者說:“這一次又沒吃到。”她知道他尊者到印度那個地方去了,她說,“你到那邊去的時候,你要看到一個餓鬼,他是一個眼睛的,這個餓鬼,你看到他(就是她的丈夫)好好告訴他,她們十二年沒有東西吃了。她自己跟她孩子十二年沒有東西吃了,已經餓得不得了。請他想辦法,給她們吃東西。”這個尊者就到了那邊去之後,他也是放朵馬什麼,果然看見那個一眼睛的餓鬼來了。不但是一個眼睛,腳也是跛了。結果,尊者就問他說,“你是不是叫什麼名字,那麼一個餓鬼?”他說就是他。尊者說,他的妻子兒女都在那邊,他們十二年沒有吃了。餓鬼說:“我十二年也沒有吃了。”他說,這個腿本來是不跛的了。就是有一次,也是人家施食,他去搶。不但沒搶到,給人家推了地下,腳都推斷了。結果,他也吃不到了。他說,怎麼救他的妻子兒女?怎麼去想辦法呢?想不到。

所以說餓鬼的苦,這個還是十二年,有的五百年,幾百年吃不到東西。餓得來肚子裡的火往喉嚨裡吐出來了。那麼,那個大家知道,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就是這樣子了。目犍連好心把一缽飯,最好的飯給她吃。她拿了飯之後,火出來了,把它燒得成了炭了,就吃沒有味道的東西去了。這個,內障。它有外障,有內障。外障就是說,你看見東西要吃了,那些夜叉鬼把你叉住,不給你吃。內障就是像目犍連母親一樣,她要吃,自己的火吐出來,把它燒掉了,吃不進去。或者他喉嚨很細,他吞不下去,那個都是有障。反正這是感的業報是苦,他受不了。

 


乙四 畜生饑餓互食鞭打負重殺害等苦
這是三惡道的苦。地獄的苦,最苦;餓鬼的苦,還是夠苦的;那麼,畜生是三惡道最輕的。該是不太苦了?但是,我們看看,也是苦得很。

“畜生饑餓”,山上的老虎都是瘦的,為什麼?它要吃那些其他的野獸。每一個野獸都想保命,看見老虎的來了,都逃掉了。它也吃不到東西,那個餓。

下邊,“互食”,強的吃小的了。我們那個不是看了:麻雀兒吃蚯蚓,老鷹又吃麻雀。一個吃一個。那個打獵的,又把老鷹打下來。這是互相吃。

那麼牛馬,“鞭打”。這個我們在五臺山就看到。那時我們去朝山,去的時候,上海居士有二十多個,朝山去的,我們一起走的。雇的騾子。騾子就是說,山上,背東西,這是騾子背。騾子的後頭,它的尾巴下邊,夾一個竹棍子。這個竹棍子夾在裡邊,它這個竹棍子下邊那個皮呢,有那麼大的裂開的。因為天天在背東西,這個竹棍子天天夾在那裡頭。它的皮沒有辦法長住。它長了之後,它又把它磨開了,直淌膿水。我們看了很殘酷。這樣子邊淌邊走路。這個是還算是好的,總算還是吃飽的。但是,你走得慢要受鞭子。

還有一個,“殺害”。殺害是大家都看到的,殺雞殺鴨子都看到了。殺黃鱔,我們有一次在上海就看到人家殺黃鱔。黃鱔拿起來,一個小刀在肚子裡一拉,然後丟在臉盆裡。活的死的都丟在一起。死的在掙扎,活的看了害怕得不得了。

那麼,最殘酷的呢,是吃鵝掌跟那個猴腦。鵝掌,他們是最好的東西,怎麼吃呢?據他們介紹,我是沒看到過。他說,把一個鵝放在一個鐵板上,這個鐵板,慢慢加熱,燒起來,燒燙。開始,不燙,沒有事。後來燙起來了,這個鵝就站不住了,腳趕快伸起來。這個伸起來,那個下去,那個伸起來。越燒越燙,越燒越燙,它不斷地一伸一伸,它身上的血都集中在兩個掌上去了。結果,最後燒死了,那個掌就肥得很。最好的飲食,鵝掌是特定的名菜。

那麼,猴腦。這個更殘酷,這個是活活地殺掉的。據說,吃猴腦是廣東的名菜,也是最高等的席上有。一個猴子,把它頭剃光光的。剃頭之後,他們的桌子,是中間有個洞洞眼的。洞洞眼,把猴子裝在一個很小壇裡邊,把它放在洞洞眼的下邊。猴子看到個洞洞麼,拼命往上鑽了。裡邊緊得很呢,難過得很。頭鑽到這個桌子裡邊卡住了。卡住了麼,那個上面吃飯的人,就拿個小錘子把它腦子打開,把這個鹽、醬油、醋倒進去,“哇、哇”就吃了。活的。這個東西你想想看,你怎麼吃得下去呢?那麼,下邊它這個猴子受的苦多少大呢?這個畜生就這麼的苦。

還有畜生做試驗品的,猴試驗我們也聽說過。猴子拿來做試驗,做藥的那個地方,解剖了。據他們,我那裡有一個親戚,他在心理學場做的。他說的,他們屋頂最上一層,養了很多猴子。這個猴子平時拿去逗它玩,它很高興,有人就給它吃東西。但是,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去了,就嚇得縮了一團。動也不敢動了,嚇得那個臉很緊張。因為這些白大褂把它解剖,去做試驗。在解剖之後,據他們說,這個猴子的眼睛裡邊,它死掉了,這個猴子眼睛裡邊,它眼珠裡邊有一個影子,一個白大褂的人。那就是它將來肯定要報仇的。它有深深的影子留它眼睛裡,死掉——這個眼睛還有這個白大褂,這個人的形象還在。那麼,下一輩子碰到的時候,肯定要報仇了。

這些東西都是殺生的事情。畜生,它沒有能力,人有智慧。再大的龍、象,碰到人也沒辦法。抓住之後,那就要怎麼就怎麼做了。所以說,這個畜生是苦的。三個惡道最輕微是畜生道,但是畜生道還是夠苦。我們看到有一本放生戒殺的書了,裡邊殺狗的,把狗殺了煮的吃的,賣狗肉的等等,各式各樣都有。還有一個,山西,他們說以前,當然現在沒有了。山西以前也是個名菜,就是說……(缺)一個腿用一個夾子把它綁住,一動也動不來了。四個腿把它綁住之後,然後他後邊就澆開水。把那個後邊的屁股上的肉,從活的肉,用開水燙成燒熟的。那麼,把它割下來,加油加醬油,加什麼的東西。(8B)端到外邊席上去。外邊的吃得高興,裡邊猴子還在叫,痛死了的——還沒死掉,還活的!他們最高興,吃活的,好象這個人的殘酷的心很厲害。好象吃活的,這個味道就特別好。

我溫州聽說一個話。他們溫州一個菜館裡一個辦事的人他告訴我,北京發明一種名菜,活的魚。他把魚把它頭部包住,頭包住之後,然後在鍋裡煎。煎好之後,拿出去的時候,把頭打開,這個頭,嘴還會動。那麼,吃的人就特別高興,這個活的魚他們吃了。這個殘酷的心。但是,想想這個魚的痛苦是怎麼一回事呢?身體已經燒熟了,人家來吃了,它頭還沒有死掉,嘴還在動。

那麼,這個畜生的苦,大家想一想如此。那麼,地獄餓鬼,更不要說了,更厲害。如果我們這一輩子眼睛一閉,到三惡道去。那你想想看,你怎麼辦?那麼,從這一個一想,趕快修行。你要不修的話,那就是來不及,以後就來不及。

那麼,這裡邊,它一個頌,它是念無常一個頌。這個《科頌》是本來是修行的。念這個頌的時候,就把你學的那些資料全部拿出來觀想了。

 


頌 有情決定死 死來無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後何所歸

“念無常”這個頌,“有情決定死”是第一個。一切有情決定要死的。這個是《廣論》裡邊的第一條。“死來無定期”,第二條。“死來”,不是說一定一百歲之後才死的。可能是胎裡就死掉,可能是才養下來碰到地下就摔死掉,也可能是這個小孩子的時候就死掉,也可以正是長得最年輕的時候,最有希望的時候死掉。那麼,“死至不可拒”,死來的時候,你想要逃避,逃避不了。“死後何所歸”,那麼,你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也就算了。但死了之後還是有的。就是說,人的這個身心,它並不是斷掉的。相似相續,雖然不是一個常的一個靈魂,但是,相似相續的這個五蘊身,還是有的。那麼,這個到哪裡去呢?就更可怕了。死了之後,他不是斷滅的。那麼,不是斷滅,他投哪裡去生呢?“死後何所歸”,三惡道去怎麼辦?這個一想的話,就把修行的道心,就會提起來。如果這個無常觀沒有的話,悠悠忽忽的,那個道心絕對不會很強。

那麼,這是觀無常。最後,就是“死後何所歸”,萬一歸到惡道,怎麼辦?那麼,這惡道好不好過?下面就是觀惡趣。

 


頌 地獄寒熱苦無間 餓鬼腹饑頭火燃 畜生互食打殺苦 自無主宰隨業牽

地獄裡邊的苦是很大,八寒地獄,八熱地獄,這個苦。在無間地獄,苦是沒有停的。什麼叫無間?苦不停,一刹那的休息也休息不了。在這麼很長的一個以劫來數的時間裡邊,中間沒有一個停一停的,可停一下的時間都沒有。那就是夠慘的地方,最可怕的——無間地獄。

那麼,餓鬼,“腹饑”。餓鬼總是吃不飽的。因為貪心大了,受的報就是沒有吃了。不但是財沒有了,就是吃的都沒有。肚子非常之餓,幾百年得不到一口漿水。“頭火燃”,頭上,火都冒出來了。因為饑火,口裡,頭上都噴出來了。那個味道當然是不好受了。

畜生,“互食”。畜生,大的吃小的。還有打殺苦,給人家打的,殺的等等的苦。這都要慢慢觀了,不是念一個頌“畜生互食打殺苦”,這個就算數了。這個慢慢去觀想。自己把自己親自看到的,聽到的,書上看來的,或者善知識開示的,自己親戚朋友裡邊所看到的,都去觀想一下。最好是實際的東西看一看。你去看人家殺雞殺鴨子,你看一看,然後你自己想一下:假使你是個雞,你怎麼辦?

“自無主宰隨業牽”。在這些苦裡邊能不能使自己想個辦法,不去呢?沒有辦法。假使你造了這個業的話,你自己要想做主是沒有辦法的。造什麼業就感什麼報,就沒有辦法。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造業。

 


甲三 歸三寶
先是無常,無常就是要死了。死了之後,萬一到惡趣怎麼辦呢?這些一大堆的大問題擺在你面前,如何解決?下邊就是給你解決的辦法來了——歸依三寶。你要避免這些苦,唯一的就是歸依三寶。除了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了。

 


乙一 決定
除三寶外,無人無法可作究竟之歸依。

我們要避苦,我們一切修行,總是從避苦求樂而來的了。最迫切的苦,三惡道的苦。我們現在有的人他發心要什麼出離三界,要廣度眾生,他根本發不起這個心。那麼,你惡道總不會要去了。你說,“我解脫惡道的心都發不起。”那麼,你願意受三惡道苦嗎?當然沒有這樣的呆的。因為,這個惡道苦,雖然餓鬼地獄看不到呢,畜生總是看到的。那麼,現實的那個苦擺在那裡,你想不想受呢?當然不想受。不想受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個苦,要求哪個呢?那個是求神,拜什麼鬼,你這個求的話,他們自己也沒解脫掉,怎麼能幫你解脫呢?所以說,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法,沒有一個方法可以究竟來把你這個苦難除掉。可以歸依他,把你苦難除掉的,這個世間上,除了三寶以外,是沒有的了。

那麼,這個我們在歸依的時候都給大家講了。有的人就偏偏,他是這個對三寶的信心生不起,總感到要多求幾個人保護保護好一些。什麼神,什麼娘娘,都去拜一拜。這一拜的話,把你大的靠山都放掉了,去找了一個不可靠的東西。人家來救你的一個繩子你放掉,去拿一個稻草。你這個稻草你有好大力量呢?你自己也都斷掉了,把你摔到崖下去了,這多危險呢?

三寶的歸依你不要輕易防掉,三寶決定能解脫我們的苦難。而其它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學、一切科學……,迷信科學也是一樣的,以為科學萬能,能解決問題。科學萬能,現在大家看看,世間上,原子彈,什麼東西都來了,到底還是什麼能?這個當然,我們說原子能是用在好的地方造福人類是非常好的。但是,人有煩惱。你不從煩惱對治上下手,這些東西,科學越發達,這個人的遭的苦就越大。

我們這個農藥發明之後,固然暫時可以把植物的生長又快又大。但是,據他們說,將來這個地上會不產糧食,以後的子孫就吃不到東西了。你農藥盡用的話,而現實的話,你吃了農藥的菜,都要生癌的,危險性很大。那麼,這個是科學對人類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真正的我們要能夠利用科學,那一定要把煩惱滅掉,把一切科學成果真正用到造福人類上來,才是有好處。

而我們再徹底地說一說,如果不斷煩惱的話,你專門從科學下手的話,果報不會好的。因為好的果報是從做善業來的。你如果惡業不斷地做,哪怕你腦筋再聰明,你想出來的東西,發明的東西不會在善的方面起什麼好的作用的。因為,你這個惡業所感的東西不會好,善業所感的才是好的。如果你造了善業,沒煩惱的,你研究科學,那個科學研究出來的,造福人類,肯定的。如果你煩惱越來越厲害,那你想的東西絕對是用在毀滅人類的地方去了。這是業報是逃不了的。那麼,我們要真正逃避一切苦難,只有三寶是可以歸依,依靠。其他的,什麼宗教,什麼哲學等等,都不能依靠。

 


乙二 信樂
知三寶有實德能,堪作究竟解脫自他苦縛之歸救處。

這個信心要生起來,有這個意樂心。意樂指什麼?那個就是我們學《百法》的學過的“實德能”。三寶有“實”,三寶是真理。三寶講的四諦,十二因緣,一切業果,因果業報,都是宇宙的真理,是實在的。有“德”,三寶有功德,能救度一切。那麼“能”,你只要依三寶的方法去做,決定能解脫苦難。這個三寶的實、德、能,你要真正地信下去。那麼,我們在講《百法》的時候,有人感到沒有味道。那麼,真正修行的時候就是要用了。你如果當時“實德能”不給你講清楚,你整天“實德能,實德能”,就是實德能了,啥東西也不知道。那麼,你回過去把《百法》的那些看一看,什麼叫實德能。

“堪作究竟解脫自他苦縛之歸救處。”三寶裡邊有實、有德、有能。真正能夠解脫我們自己,解脫人家的苦難的,可以依靠的地方,就是三寶。除此之外就沒有了。所以說,歸依三寶之後,你要起一個堅實的信心:三寶有實、有德、有能,決定能夠解脫我們,也可以解脫其他的人。解脫自己就是說自己解脫,解脫人家就是菩薩大行,可以救度一切。三寶裡邊都有這個功能,決定能做到的。那麼,這個信心起了之後,那舍此別求那是愚癡得不可言的。有的人他歸依三寶之後還要求青海無上師,求什麼東西,還要求什麼那個氣功師等等。那個,把三寶都舍掉了。因為你歸依,違背了歸依的信條之後,歸依體就破了。那麼,你依靠了一個不可靠的東西。那不是太愚癡了嗎?

 


乙三 受歸
受歸之法,准上二義,無諂誑憍慢,下座從師受得。

(千里內無僧,得佛前受,後遇僧時,即速補受。)

“受歸”。那麼,你既然心相信了三寶有實德能,能夠究竟解脫自他一切苦難。那麼,你要受,真正要歸依三寶了。“受歸之法,准上二義,無諂誑憍慢,下座從師受得。”那麼,歸依三寶,要離開一切諂誑的心。諂誑就是不實在的,彎曲的心。這些我們都是在《百法》裡講過的,你這個時候都用起來了。諂的心,誑的心,欺誑的心要除掉。憍的心,慢的心都不要。真正要謙虛,那個自己誠誠懇懇地那個去受,這才是得到歸依體。如果你憍慢的諂誑的心去受歸依的話,得不到。那麼,還要下座。就是說一定要坐在下邊,就是歸依的師在上邊,三寶在上邊,自己在最下的低的位置去坐。“從師受”,歸依三寶不能從佛前受,也不能寫封信受,也不能遙控地受:打個電話,“你給我受個歸依”。這個都做不到。一定要當面,從師的面前。親自要頂禮,供養,然後是羯磨問答了,都一個一個搞清楚了,自己發心正確,然後歸依體生起來。少一個因緣就生不起。這個是受歸依的事情。

“千里內無僧,得從佛前受,後遇僧時,速即補受。”這個是說,萬一你這個地方是邊地下賤,沒有三寶的,千里之內沒有這個僧。那麼,沒辦法,你找哪個去呢?一千里之內都沒有,那麼你只好在佛前受。但是,如果以後碰到僧來的時候,你趕快要重受。這是開許。在千里沒有僧的時候,可以佛前受。那麼,我們想一下,一千里有好多遠呢?四周一千里的話,在這個裡邊總會有個僧吧?雖說是末法時期了,總還有個僧。那你還得要從僧受了,不能從佛前受。佛前受,要千里之內沒有僧才能暫時地佛前受。以後碰到僧來的時候,還得要重新補受。那麼,就是說受三歸依的時候有這一些的條件。

 


頌 決定信樂歸三寶 無諂誑憍從師受

這是下士道的前面三科。下邊是行持。

 


乙四 行持
歸依三寶該怎麼做?下邊有一些特別講了。“別學”,還有一個“共學”。

 


丙一 別學

先是“別學”。怎麼做呢?歸依三寶之後該怎麼做?

 


丁一 應止者

別學裡邊不要做的事情,就是歸依之後不能做的事情。(一)“永不歸依天神外道”;(二)“不惱害一切眾生”;(三)“不與外道共住”。

 


戊一 永不歸依天神外道

那就是歸依佛之後,一切天魔外道,神廟,道廟,什麼耶穌教堂,這些都不能再去歸依了,不能去拜了,不能去求了。一求的話,跟你歸依的體就矛盾了。你所以歸依,就是說整個的一切苦難只有佛法僧才能救。你現在又去求人家救了,那你不是跟自己發的願不一樣了,這個心不一樣了。那就歸依體就破掉了。

 


戊二 不惱害一切眾生

那麼,歸依法之後,不惱害一切眾生。歸依法,我們說,法是什麼?法是度一切眾生的。那麼,我們歸依法之後,就不能去害眾生了。我們要發心度他,即使現在還度不了,不能去惱害他。何況殺害呢?當然是不行。

 


戊三 不與外道共住

那麼,歸依僧之後,不能與外道共住,尤其是不信三寶,譭謗三寶的那些外道,是不能跟他很親近了。共住就是親密地在一起。我們前幾天收到一封信,他信皮上寫了很多譭謗密宗的話。我們就退了。退的理由就是說我們對那些不信三寶的外道,我們是不往來的。

 


頌 不歸天神外道等 不惱不害于眾生 不與外道人共住 違此三法失歸依

“不歸天神外道等,不惱不害于眾生。”歸依佛之後,就不能歸依天魔外道。外道包括氣功師,有的人總以為氣功是佛教。這個東西一定要強調一下。不論你是掛什麼牌子的氣功師,都是氣功,不是佛教。如果是佛教的話,氣功兩個字就不要擺了,把氣功兩個字去掉。你還是什麼氣功的,什麼功,什麼功的,什麼*輪功。什麼功的嘛,就是氣功師了。佛教沒有說講功的,這是外道。這是歸依佛之後,再也不要歸依天神外道。歸依法之後,不要惱害眾生。在歸依僧之後,不要跟外道的人太親密,一起住。

那麼有的人就提出來了:他的父母是信外道的,怎麼辦?你總不能說“我跟父母分家了”,你跑到哪裡去,你還是靠父母的生活的。那你就是跟他思想上不要合拍就是了,跟他思想上劃個界限。跟外道共住呢,這危險性是很厲害的。

我在溫州就聽說這麼一個事情,這個我們已經講過的,有的人沒聽到。有一些女孩子,她們都是信佛的,經常到廟裡去的,什麼去的,作佛事,念經什麼的,或者是聽經。那麼,後來長大之後,有一個就嫁給一個天主教的家庭去了。那麼,當然那時侯不懂,她嫁給天主教家庭,她以為他們信他的,她信她的了,以為可以和平共處。哪知道不行!他們天主教是非常嚴格的。他們天主教家庭裡邊全部要信天主教的,你要信佛教,根本不可能。哪怕你不信都不行。你就做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也不行,一定要你信的。結果,就勸她信天主教。她是佛教徒,受過歸依的。她也知道歸依之後不能歸依天魔外道,她說不行,她不歸依。不歸依,再三地勸了之後,她不聽的話,他們就下手腕了。什麼呢?她的公婆兩個就睡在床上不動了,不吃飯,也不起來,什麼東西不動。三天三夜,餓了三天三夜。那好了,親戚朋友輿論就都來了,“你這個媳婦不孝。你看,把你公婆弄得三天三夜睡在那裡,飯也不吃,什麼東西。”那就是不可下臺了。那沒有辦法了,逼著去信天主教去了。

那就是跟外道共住呢,你就是有這麼危險性了。那你就是要聰明一點了,是天主教家庭,你就不要去了。再怎麼樣子也不要嫁給那些人家。嫁了之後,你做外道去了。那也沒辦法了。本來我們是歸依之後,就不能與外道共住。你就破了這一條,你是自己糟糕。

“違此三法失歸依”。你違背這三個,歸依體就破掉。你與外道共住本身就違背了這個歸依僧的一條,已破歸依了,當然你後來會改了信天主教。這個已經歸依就破掉了。

我們,歸依三寶之後,要注意的幾個事情,這是《廣論》裡邊的。一個是,即使有命難,有生命的危險的時候,也不能捨棄三寶。假使有人把刀架你頭上,他說:“你信佛的,你要放棄信佛。你說,你不信了,我就饒你。你如果信的話,我就殺你。”這個時候你怎麼辦?還是不能說你不信,還是不能放棄三寶。你說你放棄了之後,那就歸依體就失掉了。你這一次失敗之後,以後你永遠會失敗。這是等流果。碰到一些危難你就退了,那麼以後你修行途中障難是很多的了,那你不斷地會退。那你什麼時候成功?就不會有。

我記得有一個,這個歸依受戒是一樣的。有兩個比丘去見佛。經過沙漠地帶,水很少。那麼,他們好容易找到一潭水。想吃,兩個人又沒有帶濾水囊。看到水裡邊有蟲。那麼,怎麼辦?一個說:“我們要見佛了。把這個生命維持到,見了佛之後,我們修行來解脫它了,給它回向好了。還是吃吧。”還有一個說:“佛教我們不要吃的。你去違背佛的話,你去看了佛有什麼用處呢?你見了佛,就是聞法,依法修行。”——前面說的,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你現在佛跟你說的話你都不聽了,違背了,你見了佛有啥用處?”他說:“我不吃,情願餓死。”那麼最後這個就餓死了。那個人,吃了有蟲水沒有死掉,就見佛了。見了佛之後,佛大罵一頓。他說:“你不聽我的話,你來看我幹什麼用呢?你那個同伴,雖然他死掉了。但是他比你來得早。他死了之後生天,他早在我旁邊了。”

那就是說,你即使有命難的時候,也不要放棄自己的歸依體,歸依戒——跟受的戒,不能放棄。這個一般人都是好象很模糊,這個概念。好象實在不行的,就放一放,以後再受個歸依就行了。好象這個很簡單。但是不知道這個等流果下去,以後你什麼困難來,都會放掉。第一個是說,即使有命難也不要放棄三寶。那麼,有的人,他心裡不放,逼於這個現況,嘴裡不實在地說一下。那麼這樣子,比較好一點,不要真的說不信了,那就糟糕。但是,最好的話,就是即使命難也不放棄。這是正規的,原則上是這樣的。這樣子,你如果放棄三寶之後,當然是歸依體就沒有了。

第二種,你心裡並沒有放棄三寶。但是,你看到其他的外道,一些什麼大師了。看他功德很大,以為跟三寶是差不多,“這個人,功德也很大。我們說佛教的功德最大,這個人也不錯啊。”好了,你這個話一說的話,歸依體也破掉了。為什麼?你離開三寶還有可以依靠的東西,還有一個。那你跟你說的,除了三寶以外沒有再可以依靠的,這個話就違背了。

所以說,我們要注意,歸依體得到之後,第一個,當然自己放棄,乃至命難——我們經常跟大家說的,歸依的時候,跟小孩子開玩笑也好,碰到用刀來逼你也好,都不能說你放棄三寶的話。這是第一個。你一說的話,當然歸依體就沒有了。即使開玩笑,也沒有了。第二個,雖然你並沒有說放棄三寶。但是,你看到其他的外道,或者什麼氣功師,或者什麼婆羅門,或者是什麼,他的功德好象還是很大,好象跟佛差不多。那麼,這樣子的念頭有一個念頭的話,歸依體也就沒有了。我記得昂旺堪布的一本書裡邊,他就是說的,假使你看到外道,你認為這個外道也了不得。這個念頭一起的話,歸依體就破了。所以說,你在受了三寶歸依之後,一定要堅持原來這個信念,除了三寶以外,其餘沒有一個可以解脫我苦難的人了。這個念頭,一定不要動搖。認為其他還有一個的話呢,三寶的歸依體就會破掉。這個是“違此三法失歸依”,這是要止的,就是不能做的。

 


丁二 應持者

那麼要做的是什麼呢?一、永歸依於如來;二、永歸依于正法;三、永歸依於僧眾。這個反過來了。我們總是叫大家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自己成佛,這是大乘的歸依,生生世世地歸依三寶。那麼,這裡也是這樣。你受了歸依之後呢,永遠要歸依佛,永遠是歸依法,永遠歸依僧,其他的再也不歸依。

還有一個,我們《上師供》:“師是三寶師是本尊師是明妃護法尊,從今受持竟菩提中歸師永不歸依餘”。這個話,有的人是誤解了,他以為盯住一個上師,其他的上師都不能了,都不行了。我們說,這是指三寶。上師就是三寶的代表。那麼,除了三寶之外,我們再也不歸依其他東西了。這個就是強調要歸依三寶。那就是真歸依三寶呢,上師就是代表三寶。那麼,有的人就是說好象是狹隘的解釋,“我信了這個上師,其他上師我都排斥了”。這個也是過份的說法了。

那麼,下邊應做的,就是說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下邊一個頌。

 


頌 歸敬如來是我師 歸敬正法證教體 現前僧眾四果等 直至菩提永歸依

 


戊一 永歸依於如來

“歸敬如來是我師”,佛就是我的大師。

 


戊二 永歸依于正法

“歸敬正法證教體”,法就是什麼呢?教證二體。教就是我們的三藏,證就是戒定慧的這個那個修證的事情。正法有二:一個是教,一個證。教就是說我們的教法,講的道理了;證就是行持,行持修證。這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正法,不能偏。教,學了教就是為證,證,必須依教,不能亂證。(9A)你沒有教的證,就是盲修瞎練,證不到果。那麼,沒有這個證,單是說教呢,說食不飽,不能飽的。你說菜單子、飯說了一大篇,都是背得滾熟的。但是沒有吃,你怎麼飽呢?還不是要餓死的。所以說,這個教證兩個合攏來呢是正法。如果離開一個,那麼就是缺一個支分了。那麼,這是歸依法呢,就是教證這兩個。

 


戊三 永歸依於僧眾

“現前僧眾四果等,直至菩提永歸依。”現前的僧眾,這是賢聖僧的四果四向,包括菩薩,就是真正的僧寶是賢聖僧。昨天有人提那個問題。那麼僧寶,就是在僧團裡邊,一般的四個人以上的這個僧團,就是叫僧。那麼七眾弟子,都能叫僧。如果離開僧團,優婆塞、優婆夷不能叫僧。那麼一個和尚,一個沙彌也不能叫僧,要四個比丘以上才能叫僧。但是賢聖僧,證果證道的,一個也是僧。他證了果,他就叫僧。真正的僧寶就是賢聖僧,見道以上的聖者,那就是僧寶,他是寶了。那麼下邊那些凡夫僧呢,因為是托那個賢聖僧的福,因為你還是賢聖僧的因。由你這凡夫僧,將來能證到賢聖僧,所以擴大一點,把你也叫個寶。實際上這個寶,我們自己要慚愧,並不是真的寶,假寶。寶還沒有煉出來了,煉出之後才是寶了,我們還是一個因地上的東西。

那麼有的人,不尊重比丘,看不起比丘,二寶居士,或者是那些不信佛的,罵僧人。那是不對,這是錯的。但是我們僧人裡邊也有個毛病,自己受了個戒,就了不得了,目空一切,自以為了不得,“我是個僧寶……”你倒想想,你寶?你到底有多少寶在身上?你有好多功德?這個還要起慚愧心了。人家稱你寶,是佛法裡邊,靠佛的威光,靠僧眾的威光,才把你掛到寶裡邊去。你不要自己自高自大,還得要充實你的功德,才能做一個寶。沒有功德,這是一個空的寶,假寶。

這是要做的。那麼下邊,這是別學,對三寶裡邊分別地,分開來學的。那麼共學呢,對三寶,一起要共同的要做的,又分六條。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八講

“歸依三寶”,這裡有一個問題,在第十二頁別學裡邊“應止者”,“不歸天神外道等,不惱不害于眾生,不與外道人共住,違此三法失歸依”,這是根據《涅槃經》 。《涅槃經》裡說,就是歸依三寶之後,歸依佛之後,不能再去歸依天魔外道;歸依法之後,不能惱害眾生;歸依僧後,不能與外道共住。那麼這個裡邊他就是加一句,“違此三法失歸依”,那就很嚴重了。如果惱害眾生的話,就失歸依了。那麼,假使我們一個牛、馬打了之後,是不是失歸依了?那麼,這個問題這裡就說法很多。他們印度跟藏地的說法,就是有的說是六條,犯了之後,失歸依,有的說是九條,這九條裡邊犯了失歸依。那麼這個六條也好,九條也好,都有這個三條。所以說海公上師把這三條突出地把它排在裡邊。那就是說,歸依佛之後,天魔外道不能再去歸依;歸依法之後,不能惱害眾生;歸依僧之後,跟外道共住,就失歸依,這是很嚴格,一般人就是做不到了。

那麼你說跟外道共住,現在我們說假使開會,假使宗教會議,基督教、耶穌教、道教什麼都有。他們在開會的時候,在一個賓館、一個旅館裡住,那麼你不是共住了?這是不是失歸依呢?那麼這個就是說,宗大師特別有他的開許。

宗大師的抉擇,他就是說,有兩條是絕對不能犯的。其他的犯了之後只是歸依學處有違犯,是失去歸依的因,但是不是馬上失歸依。那麼哪兩條是不能犯的?就是說,就是我們昨天講的,即使有命難的因緣,不能捨棄三寶。那就是說自己把佛法僧舍掉了,不歸依了。這個原因,不管是其他原因也好,還是有命難的原因也好,都不能。這個一舍的話,那是真正失歸依體。另外一個,外道的師,外道的經書,你認為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經典幾乎是差不多。如果有這樣的心的話,也失歸依。那麼,這個是宗大師的抉擇。這樣子比較是容易做到一些。如果說惱害眾生,假如說你一個狗,不聽話,你打了它之後,你是不是失歸依了呢?因為《涅槃經》裡邊,它就是說不能這樣子做,也沒有說嚴格地這個一定是失歸依。就是歸依法之後,因為法的體是大悲,既然有大悲心,就不能惱害眾生了。那麼,這個裡邊就有比較嚴格,比較是難以做到。

那麼宗大師的抉擇,就是這兩條。一個是你放棄歸依。不管什麼原因,乃至命難,也不能放棄歸依。那麼,乃至開玩笑,也不能說不歸依。這個話,一說的話那就是失歸依體。第二個,除了佛法僧之外,另外認為有其他的大師,或者其他的經典,或者其他的那些傳教士,跟佛教的,可以說是相等。那麼,這樣子的,這個心一起,也失歸依。因為我們歸依的時候,是說只有佛法僧是最高的,是我們所歸依的,沒有跟他相等的。既然有相等的出來了之後,那麼就失去歸依了。如果說比佛都還要高,那更失歸依了。這樣子的說法,就是決定失去歸依體。其他的呢,宗大師的慈悲,因為對末法時期的人了,還有些難以做到的。就是其他的違犯之後,只是歸依學處有犯,也是說歸依體失去的因,但是並不是馬上就失去歸依體。就是這麼一個抉擇,這個裡邊有辯論的。

下邊,是我們說要共學了。昨天共學還沒有講完。前面的別學就是說,對佛面前怎麼做,對法面前要怎麼做,對僧面前怎麼做?這是應持。應止,在佛面前應當止,哪些不能做的。就是歸依佛後,天魔外道是不能去歸依了;歸依法之後,惱害眾生事不能做了;歸依僧之後,跟外道不要太接近,共住,這也不能做的。

 


丙二 共學

那麼共學呢,三寶一起的,就是三寶面前同樣要這麼做的。

 


丁一 常念三寶殊勝功德

三寶的功德要經常的憶念。這個我們在《百法明門論》略略地講了一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它廣大地談三寶功德。佛的功德裡邊,身的功德,意的功德,佛的語的功德,還有是佛的事業的功德。佛是度眾生盡未來際,六道隨類化身,無量無邊的悲心體現,在救度眾生等等,這些都是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這個都要經常去憶念。如果你不憶念的話,生不起恭敬心。那麼這些功德,你們去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裡邊講的不少。那麼既然佛有那麼大的功德,我們現在歸依三寶後,又得到加持。得了人身,就是靠歸依三寶了。

我們所以得人身,並不簡單。就是過去世歸依三寶之後發願,要得增上生。就是說不求現世,求下一世的殊勝的這個圓滿有暇人身。這樣子還要持戒。你這些功德具備,才能感到一個人身——有暇的,圓滿的,可以聽受佛法的。那麼如果沒有以前的條件,這個人身是得不到。那麼,我們現在得了這個人身,千萬不要忘掉。一個是三寶的加持。因為聽了三寶的話,才得了人身,那麼三寶的恩不能忘記,要報三寶的恩。

 


丁二 報三寶恩故,凡諸受用先當以事以意恭敬供養

凡是受用,不管你是吃的,用的,還是穿的,你要自己受用的東西,應當以事,以事就是說這個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裡沒有佛堂,那麼你心裡觀想,這樣子的恭敬供養,要恭恭敬敬供養。一般我們對歸依弟子說呢,他們沒有這個很嚴格的修行的,初歸依的,就是說,你們歸依三寶之後,吃飯之前先碗筷擺好,合掌恭恭敬敬地念“嗡阿吽”,表示供養三寶。衣服也是,新的衣服沒穿之前,先供在佛前,或者擺在桌子上,或者捧了手上,念“嗡阿吽”,好好地念三次,供養三寶。那麼你用的東西,管你是溫水瓶也好了,什麼新的家俱也好,沒有用之前,先供養三寶,念“嗡阿吽”,這是最簡單的供養法。

念“嗡阿吽”的意思呢我們講了好幾次了。“吽”的力量使這個欲界的不乾淨的東西,全部化作最乾淨的,把髒東西去完。“阿”的功德呢,就是——我們欲界的東西並不殊勝了,把它變成最殊勝的色香味觸的東西。然後“嗡”的功德呢,就把它化成無量無邊的普賢的供雲了,遍虛空的那麼多。

這是我們要恭敬供養報恩,報三寶的恩。

 


丁三 發四弘願,晨夕各三次

就是早上、晚上都要發三次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我們在歸依紙上都寫得有。家裡假使沒有早晚課的,起碼這些要做到。每天歸依,三寶三次歸依,還要四弘誓願,早晚各三次。

 


丁四 凡有興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現前三寶( 除世間常事)

你要做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求,先要跟現前三寶呈白一下,現前三寶,主要指你的師父了。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有所要求的,先問一下,是不是可以這麼做。“除世間常事”,世間一般的事情就不要問了,“我上班去了”,跟師父講一下,這個不必了。

 


丁五 了知三寶利樂,晨夕各作三次歸依

知道三寶的利益,他的安樂。歸依三寶之後,現下得利益,將來得安樂。這個知道之後,那就是每天早晚都要三次歸依。那就是最簡單的早晚課,每天早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要念三次,“眾生無邊誓願度……”念三次,晚上也如此。這是最簡單的早晚課。那麼其他的早晚課就像我們的《五字真言》那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些都有了,都已經編在裡邊了。

 


丁六 守護三寶,如人愛命,雖游觀等時亦不失念

對於三寶,我們要保護它,不要失去這個歸依三寶的體。把三寶的這個事情要當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地看待。雖然在遊觀,就是在遊戲的時候,也不要失掉這個、忘失這個歸依三寶的念頭。就是說一天到晚的話要把這個念頭記住,不要忘失,更不要舍掉。那麼這個歸依三寶,你假使忘失之後,你會做錯的事情。

我們在夢中,假使碰到一些可怕的夢境的話,你只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念的話,不要三遍,這個馬上就醒過來。所以三寶加持力特別大,你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一樣。觀音菩薩就是僧寶。只要歸依三寶的話,你能夠念,管你念歸依佛好,歸依法也好,歸依僧也好,一起念也好,決定不會很長時間,馬上就醒過來。

所以說,這個在遊觀的時候也不要失念,不要忘記,那麼嬉笑的時候,開玩笑,那麼這個時候,乃至命難的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三寶,要守護。這個對於我們說,三寶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活的財產,到命終的時候,帶也帶不走。你自己的生命,甚至這個身體,命終的時候還是帶不走的。那麼,只有三寶的功德可以跟了你,不管你到哪裡去,跟你不舍離的。所以說,這個事情,要把它很慎重的,不要隨便忘記掉,這是對我們是切身利益的事情。

那麼下邊是一個頌,是總結那個頌。

 


頌 常念三寶勝功德 恩德無邊應供養 于諸眾生發宏願

  凡所興求白三寶 晨夕三次作歸依 守護歸戒如愛命

“常念三寶勝功德”,三寶的功德要常常去憶念 。“恩德無邊應供養”,那麼因為三寶有功德,對我們有恩,那麼既然有恩呢,我們要報恩了,報恩就是供養。“于諸眾生發宏願”,那麼既然歸依三寶之後,自己得了利益,還要度眾生了,自己還要進修,所以要發四宏誓願,要發,每天早晚至少要三次。 “凡所興求白三寶”,有什麼重大事情要做要求的話,先要呈白三寶,看是不是可以,有沒有錯。

“晨夕三七(次)作歸依”,早晚三次,都要歸依三寶。這個“三七”有沒有錯,我們看一看這個。當然三七也可以,一次念七遍,也可以。但是這個好象是有點問題。晨夕三次,它這裡“次”,大家改一下吧。在這個《科頌》裡邊是三次,早上晚上三次做歸依,這個長行裡邊也是三次,這個“三七”印錯了。那麼,每天早晚三次的歸依,歸依三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守護歸戒如愛命”,對於三寶的歸依的這個歸依體,要愛護自己命一樣地去守護它,不要破掉。

這個就是說我們歸依三寶之後,對三寶共同的應當要做到的事情。前面是別,就是對佛面前怎麼做,對法面前怎麼做,對僧面前怎麼做。這個是三寶一起,該怎麼做的,有這麼六條。那麼這些,我們受了歸依之人都要知道。我們在一般受歸依的時候呢,都給他們講。但有的時候時間太匆促,來不及講,就發一本書,就是那個《密宗法義精要》。這本書講得也比較仔細。那麼,這裡《菩提道科頌》也講了一點,不是太仔細嘛,也不太略了。那麼都自己要去看去了。因為每一次歸依,都要講那麼多呢,有的時候時間來不及。

 


甲四 明業果
那麼歸依三寶之後,那麼下士道第四科,就是明業果。我們說歸依三寶之後得佛法僧的加持,固然極大的利益。這個,我們經常舉的例子,就是說一個天人,天人有神通,他知道他自己死了之後向哪裡去。那麼五衰相現,在天上的人快死之前,有五個衰相,頭上的花冠萎掉了;身上本來不出汗的,出汗了;自己本來這個寶座坐來很舒服的,現在坐了感到是不舒服了;那麼他的天女感到他身上有汗臭呢,都跑掉了。這五個衰相一現呢,就是要死的樣子表現出來,就是快死了。那麼他天人五衰相現了之後很著急。同時天人自然有這個神通,他可以知道將來死了之後投生到哪裡去。他一觀察投生是投了豬胎裡去的。那麼這就更糟糕了。他天上享福很好,投了豬又髒有臭,最後長大了,長肥了還要挨一刀,給人家殺掉吃。那麼他非常憂愁。非常憂愁呢,有個帝釋天就去看他了,他說,“你為什麼這麼憂愁呢”?他說:“哎呀,死掉之後要投豬了,這個事情就不好搞了。”帝釋天跟他說,“你趕快歸依三寶嘛。”他就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念了沒有幾句,就死掉了。死掉之後,因為業報的關係還是墮豬胎。但是這個豬胎一進去馬上就死在胎裡邊。他的這個阿賴耶識又生到天上去了,還是天上去享受去了。歸依三寶就念了幾句,就可以把豬身豬胎的這個事情免掉了,同時又生到天上去,天人的福報又成功了。那歸依三寶的功德很大。

但是僅僅是歸依畢竟還是不夠,歸依三寶的力量是很大,但是歸依三寶的學處力量更大。學處就是歸依三寶之後該怎麼做的事情。如果這麼做,按了這個歸依三寶去做,這個力量更大。這個三寶學處就是什麼?就是業果,要明白黑白業果。業果差別能夠搞清楚了,那就是壞的事情不做,好的事情儘量做。那個力量就更大。這不是加持的力量了,自己本身的業報的力量,那就是自他二力,兩個力量都合起來了。

那麼,所以說,跟著歸依三寶之後,我們該要做的就是明白業果,業果的差別。就是知道取捨。善的我們要取,惡的要舍。世間上的人就是不明業果,看到好的果要求,看到苦的果要逃避,而不從因上求。那麼,這個是逃也逃不了,求也求不到。只有從因上求,果上是沒有辦法的。已經成了果之後,那就是說我們講《俱舍》的時候,異熟果成熟之後,只有受用了,你要逃也逃不了。

我記得我們以前小孩子的時候,看一個電影——《摩登時代 》。它裡邊就是說現代化,一切都是現代化。吃飯也現代化,你坐了凳子上,那個桌子,它就是理髮店的那個椅子一樣。它一個東西,桌子把你轉過來,但是這個調羹、筷子都自動的。隔幾秒鐘,筷子再拈一個東西放你嘴裡,再隔幾秒鐘,舀一碗湯往你嘴裡送進去。那麼,很好,慢慢吃。但是吃了一半,機器壞了。機器壞了之後,它就不斷地往你嘴裡塞,湯不斷地往你嘴裡倒,“嘩嘩”地進去。接應不暇,那你不吃也不行,你身子坐在凳子上動也動不了。碗、筷、飯,“啪啪啪”往你嘴裡塞進來了。這個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說業果成熟之後,它也不斷地來了。苦報來了,你說要逃避,逃避不了。只有在業果沒有出現的時候,好好地不要做壞事,那個就自然不會來了。

 


乙一 認業果決定
歸依三寶之後,第一個要明確的——業果。好的要做,壞的不要做。這個業果只有佛能說。我前兩天也講過了,佛教的善惡的標準是客觀的。根據造這個因,造這個業將來感的果報是什麼,就定它是善的、惡的。感苦果的就是惡業,感樂報的就是善業。所以這個,是經得起考驗的,不是憑主觀想像的。所以其他的,儘管很多的宗教都來說那個什麼報應報應,我們還有說流傳的一些民間的偽經,什麼因果經了之類的。他們說的報應我們仔細看一看,跟佛教的不一樣。佛教裡邊因果是自作自受的,而他們裡邊,一人得道,九族升天。那麼我們說,目犍連得道了,最高的道,阿羅漢,他的母親呢?生天沒有?在餓鬼道裡邊。一定要靠佛給他說法,七月十五靠自恣僧的功德,才能夠解除。他自己沒辦法,證了阿羅漢果都沒辦法。

所以佛教的因果跟世間的因果,通俗的他們一般講的是有些不一樣的。有些儘管一樣,一樣是什麼?他們抄佛教的。因為佛教的道理高,都要抄一點。據說《道藏》,道教的藏經很多是抄佛經的。當然他們自己改了一些。我記得在南普陀的一個學生告訴我,他說,一個老道在念《金剛經》。他說,“你為什麼念《金剛經》?你是老道,你念道經好了。這個《金剛經》,佛經,你念它幹啥?”“哎,”他說,“這個靈。”那就是說了,佛教是靈,老道也要念佛經,他也偷了在念。這個呢,佛教是超過一切的宗教嘛,它當然靈。

那麼,這個裡邊,我們要歸依三寶之後呢,首先要緊的,就是明白業果,哪些要做的,哪些不該做的。那麼,明白業果的話,並不是說跟老太婆講講的“好事多做,眾善奉行”這樣子。那就是一套學問。

 


丙一 五果

什麼是業果?那就是要“六因四緣五果”。這一套東西就要拿出來了。這裡,“六因四緣”沒有給你講,五個果就給你講了一下。還有下面四個報。那麼,我們五個果先看一看。講業果,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我們就簡單的,業是善惡業,果報有哪幾種果報?這個要明確一下。

 


丁一 異熟果

由善惡等有記之業,而得無記之果。因果相望不同,故曰異熟。如上品十惡能感地獄之異熟身,中品餓鬼,下品畜生,十善天人。若在人中,最優勝者:壽量、形色、種族、自由,一切圓滿;信言威肅、大勢、名稱、男性、大力、一切具足。

  頌 因由善惡業 果屬於無記 異時及異類 變易等果熟

第一個是異熟果。“由善惡等有記之業,而得無記等(之)果。”(不是“等果”,你們是不是“等”?這本書《科頌》錯的也不少,這本書也有很多錯的。那麼,有些東西就是要參照一下,哪些錯的。有的是很明顯看得出來的了,有的麼是對照一下也看出來了。“異熟果,由善惡等有記之業,而得無記等(之)果。”等果講不通。不能等,無記等,等善惡了。這個記呢,異熟果決定是無記的,不能等,改一個“之”。)善惡的業有記的,什麼記呢?有記別的,可以說這是善,這是惡的,可以記別的,可以分別它是善惡的。無記,就是不能分別它是善是惡,就是中性的。因,決定是善惡業。因,善惡業有力量,那產生異熟果。異熟果,沒有力量的因是產生不了的。那麼,你無記的業是沒有力量的,那是產生不了異熟果。所以,異熟果的因決定是有的善業,或者造的惡業。而異熟果本身,卻是無記的,這個所以叫“異”。它因跟果是不一樣的,因是善惡,果是無記。

“因果相望不同,故曰異熟。”這個因跟果兩個對比起來看,不一樣的。因一定是善惡的,果一定是無記的,所以叫異熟。因跟果是相異的,不一樣的。那麼,“熟”呢,它要經過一段時間成熟了,這個果才成熟。不是因下去之後,馬上果就出來。因下去馬上出來的就是刀,刀把紙一裁,邊裁,紙就邊斷,這個因果幾乎是同時的。那麼,這個異熟果,卻是要一段時間的變化,慢慢地成熟之後,那果才出來。所以說,因果既是異,還要成熟,還要中間變化。

那麼,它這裡舉一個例。“如上品十惡”,上品的十惡,十惡大家都知道,殺盜淫等等,身三、口四、意三。這十個惡業最上品的,就是最厲害的,那麼感的果報決定是地獄報。那麼,我們假使上品十惡的果報,感到地獄的異熟身。那就是說,在地獄裡邊受生。這個是異熟報,異熟果。中品的,是餓鬼道,餓鬼,做個餓鬼,餓鬼的身。下品,畜生道,做一個貓、雞、狗、鴨子等等。

那麼反過來,十善的上品的是天人。假使人中,“最優勝者”。那麼,既然上品的善,當然不但生在人間,而且人間是最高超的。或者是國王,或者大臣之類。他的壽命也最長,“形色”長得最好,種族也是生了高貴之家。“自由”,一切都沒有人家限制他。“自在”,就是說你有權有勢。那麼,“一切圓滿”,這些都是圓滿的。“信言威肅”,說的話有威信,人家相信。“大勢”,力量大,要做什麼事情沒有阻礙。“名稱”,他的名譽遍天下。“男性”,主要是指什麼呢?做事情有剛毅的力量。女人就是缺乏這個力量,所以是男性。“大力”,氣力大。一切好的,凡是人間的優勝的東西都圓滿。這是上品的十善。那麼,這是異熟果。這個異熟果是舉了個例。但是什麼叫異熟,還沒有仔細講,下邊還要講。

“因由善惡業”,這是總結。因,是善惡的業,業,感果,造什麼業麼感什麼果。善的業也好,惡的業也好,感的果就不同。善的業感人天的果,不好的業感三惡道的果。那麼,“果屬於無記”。這個果卻是無記的。這個異熟果,你說即使地獄的人,地獄的有情,你生出來之後,你說他是惡的,這個不好說了。這個人他也沒有做壞事,怎麼惡的呢?那麼,人,你說生了最大的富貴家,

(9B)或者是國王的太子,身為太子,你說他是善的,不一定。太子有的時候惡得很。瓶沙王的太子就是很殘酷的一個太子。那麼,善惡,他養下來這個人,不能說他善惡。那麼,他心裡邊的種子,等流果,前輩子的惡的善的心,這是有善惡的。這個異熟報卻是沒有善惡的。

“異時及異類,變易等果熟。”為什麼叫異熟?第一個是時間不一樣,第二個是種類不一樣,第三是要變化,這是三個異。所以說異熟果的異有三個解釋: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易而熟。那麼,這個就是解釋為什麼叫異熟果。那麼,下邊就是分開講三個異。

 


戊一 異時而熟

頌 因果不同時 非如刀砍傷 有生報後報 要待緣而熟

“異時而熟”,就是說異熟果它決定是因果不在同時間的,一般是隔一世,或者隔兩世三世,乃至多世。不像其他的同類因、俱有因感的等流果或者是士用果或者是其他有些果可以是同時的。他舉一個例:如刀,“因果不同時,非如刀砍傷”。刀砍傷,假使你一刀砍下去,馬上手上血就出來了。這是因果同時的,因是刀,果是手砍出血了,皮破了。那麼,這個是同時。但是異熟果不是同時的,要經過一段的時間才能夠成熟。

那舉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我們種莊稼一樣的。你種子下去,你說馬上就要收穫了,那個沒有那麼快。那起碼要到幾個月以後,春天下去麼,秋天才能收了。這個,我記得在《孟子》裡邊,揠苗助長。他來不及,想把長的這個苗,趕快把它要長得快一些,他費了很多氣力把這個穀子的芽都把它拉上來。結果忙了一天,第二天一看,芽都枯死了。它要長自己長,你把它拔出來,它下邊的營養吃不到了,太陽一曬就死掉了。你根本就收穫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它是異熟果呢,一定是異時而熟的,不能助長的。那麼不像這個刀砍傷,這是同時因果。它不是這樣子的。那麼,異熟果,至少隔一生。

“有生報後報,要待緣而熟。”生報就是說第二輩子受報。這一輩子造業,下輩子受報,這是生報。後報,第三輩,第四輩,乃至很久的時間才受報。那麼,就不是一世裡邊的事情了。異時而熟,時間要起碼隔一世。“要待緣而熟”,異熟果的成熟要各式各樣因緣都齊了,才成熟才感那個果。所以說,時間不是很快的,最快是一生,或者兩生三生乃至很多生。這是異時。第一個異,時間不一樣,因跟果的時間不是同時的,是不一樣的。因,造業在這一世,果最起碼在下一輩子,或者是更後。,

 


戊二 異類而熟

“異類而熟”,一般地說,這個因是善惡,果是無記,不是同類的。同類因感的果,等流果,善的感的果也是善的;惡的感的果也是惡的。而這個異熟因,異熟因感的果,它就是果是無記的,因是善惡的,不同類。那麼,這是一個一般性的解釋。那麼海公上師這裡,他有其他的一個解釋:

 


頌 人作善惡業 天獄等受報 或因口作業 受報在身等

又手足作業 而餘處受報 勿謂報有差 報主不變易

他這個異,不但是善惡的不同的異,還有受報的時候,受報——那個報的地方跟那個造業的也不一樣。他就舉了很多的例。

一個就是“人作善惡業”,你作善惡業的時候,就是造業的是人,但是受報不一定在人。你造的善業,可以到天上去受報;你假如造的惡業,地獄裡受報。那就是說兩個不一樣。因是人類,而果是天,或者是地獄。兩個類不同的,這是一個。

或者,就是一個人,他造業呢,口裡造業,受報在身。口做的口業,罵人的話,但是受的報,卻不是口受報,就是身受報。這個很現實的就是目犍連尊者。他在因地的時候跟母親發脾氣,他就罵了他的母親,他說,“你這樣的人該被人家打成肉醬。”他這個話是口業,但是他的報呢,報在身上。他這一句話說了之後,以後生生世世一直到成阿羅漢,也沒有逃避掉給人家打死,打成肉醬打死。這個是口造業,身受報。身口不是同類的,是異類而熟。

那麼,“又手足作業,而餘處受報”。手足,你假使偷東西、殺人,手、腳做的事情。但是受報的時候,卻不一定報在手上,報在腳上。我們人間的報呢,都是比較簡單化了。假使你說有些地方,就是比較野蠻的時候,你說偷東西,就把你手砍掉;假使你腳做壞事,把你腳砍掉;你說話亂說,罵人,就把你舌頭割掉。這個是人間的懲罰。自然的懲罰呢,它不一定了。你手做壞事,不一定報在手上,可能報在其他地方。你腳做壞事,也不一定報在腳上,可能報在其他地方。

“勿謂報有差”,你不要說這個報是搞錯了嗎?怎麼嘴裡造的業,身上受報呢?不是這個因果不稱,不相稱了嗎?“報主不變異”。受報的人恰恰還是原來這個人了,報沒報差了。因果的變化是非常微細的。我們說真正能講因果的只有佛一個人,徹底地把因果看清楚。等覺菩薩還隔一層,不能看清楚。

所以說,制戒律只有佛能制。因為佛把一切因果看得清清楚楚了才能夠制定戒律,這樣子做就得什麼果。他可以非常明確地給你指出來,一定要這樣子做。而等覺菩薩還不能制戒。那麼,要改戒的話,等覺菩薩也不敢改,凡夫怎麼敢改呢?現在很多人提倡要改革戒律,戒律不能改革的。你是佛還是哪個呢,怎麼好改革戒律起來的呢?沒有這個資格改的。我最近收到一封信。這個人很好,因為他自己也很謙虛,他對戒律非常尊重。他希望要好好學戒,他也把他自己的看法告訴我。他說,到現在這個時候,戒律要改革一下。後來我就告訴他,戒律由佛的智慧,他整個的佛教,正法、像法、末法都看得很清楚,他沒有說末法時期要改戒。而他的戒,卻有開遮持犯,因時因地因機都有他的開遮持犯。開遮持犯就是靈活應用,在什麼地方都能夠很靈活地去應付那個環境,不需要改革。那麼,佛的智慧早就給我們預備好了那些開遮持犯的事情,不要我們操心了。改革的事情,不是世間法要改革、革命了啥東西,佛的智慧不可懷疑,不需要改革。

那麼,這是異類而熟。異類而熟就是說,報跟造業的兩個東西不是一定一樣。口造業身受報,人作業天受報,或者地獄受報等等。而真正的一般的法相的解釋,就是善惡業感無記報,這是異類。

 


戊三 變易而熟

那麼,還有一個“變易而熟”。“變易而熟”就是說因到果的時候,不但是要經過一段的時間,不但是要變化,善惡變成無記,而且要經過變化的,不是就原封那個樣子就受了報,中間要經過很多的變化,“變易”。

 


頌 木水盡成炭 炭無火成灰 舊種壞 新種生 果縛斷 子縛生

報有生後 果須變易

那這個頌就表示果要變化的。那麼變化的例就舉了幾個。一個木頭把水烤幹了,它就成了炭,那就變掉了。這個炭,假使火燒完,那就成了灰,也是變掉了。

“舊種壞,新種生”。我們造業,造業,過去的種子,受了報之後,這個種子受了報之後,就報銷了。但是,正在報銷的時候,你的心還在造新的業,新的種子又生了。這也是變化。

“果縛斷,子縛生”。假使我們說過去受的報把我們捆住的,剛剛這個報受完,解除了。但是,新的種子下去了之後,新的繩子給你又捆起來了,你又解脫不了了。不斷地在造業,雖然過去的業不斷地受,受完了就完了,但是你新的業不斷地在生出來。這個舊的繩子還沒解掉,新的繩子又捆上來了。什麼時候解脫呢?沒有時間解脫,除非你不造業了。

“報有生後,果須變易”。這個說了半天,就是說,報不管你是有生報後報,但是受的時候,果跟因中間要經過很多的變化。就像是木頭,它水烤幹了,就變成炭了,炭的火燒完了,又成了灰。要經過很多變化,然後異熟果才出來。

那麼我們現在這裡要瞭解的,就是說,異熟果它有三個意思叫異熟。這個時間是不一樣的,因跟果的時間不是同時的,最少要隔一世,異時。異類,就是說因是善惡的,果一定是無記的。也可以造業在口,受報在身。都是異類的意思。最後,因要成果的時候,中間要經過很多變化,才能夠生出它的體 。《俱舍論》有這麼一個,它是經部的說法,“由相續轉變差別”。不斷地轉變,不斷地這樣子各式各樣的變化,然後異熟果的體才生出來。那就是要經過變化的。(缺?)

這麼就是講果報。第一個是異熟果。異熟果我們要知道,異熟果決定是正報。講異熟果就是講自己的正報。你假如生在地獄,你受的地獄有情的這個身體是你的異熟果。至於地獄的那些刑具,地獄的那些處所,那個是增上果,不是異熟果。異熟果只是正報,那些依報是增上果。那麼,等流果也在正報上的。

 


丁二 等流果

由前之善心而轉生後之善心,依前之噁心而益生後之噁心,無記亦然。謂出惡趣已,雖生人中,猶招同等類流之惡果,以十惡業次第配之:壽命短促,受用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譭謗,親眷乖離,聞違意聲,他不受語,貪瞋癡惑,比餘增勝。

等流果,我們說什麼叫等流?同等流露下來的,就是說因跟果是相等的,就是相同的。那就是善的因感善的果,惡的因感惡的果。這是相同的。那麼,這個跟異熟因不一樣,異熟是不一樣,善的因、惡的因感無記的果。而等流果呢,是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這個是等流。假使你說,你前心起一個念頭,是善念,慢慢地去培養它,以後這個善念不斷增長。假使我們說念歸依上師三寶,開始我們是歸依三寶的,有這個信心了。但是這個信心不強,你不斷地去念這個,得了加持之後,這個心念,等流果越來越大,越來越強。這是善的等流後來還是善的。但是力量更強了,得了加持了。那麼,這個就是等流果,因跟果是相似的。《俱舍》裡一個頌,“等流似自因”。似,相似。等流果,是對它的自己的因相似的。善的就是善的,惡的跟它的因也是惡的。那麼,這是等流果最起碼的一個概念。下邊就是比較詳細的講一講。

“由前之善心而轉生後之善心”,等流。前面的善心慢慢地轉化,生起後的善心。那麼當然,“依前之噁心而益生後之噁心”。所以說,我們的念頭要掌握。你如果念頭裡邊,我經常說的有些事情要掌握自己的心,修行就是掌握心。你把念頭、善心不斷地去念它,以後等流果越來越大,起極大的力量。我們說念佛,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得乾乾淨淨的,一個念頭不雜地念,將來念佛三昧會成就,那可以頓證無生法忍,那個果報就大了。

那麼,同樣地,你惡的念頭經常等流的話,你假使開始的時候起個惡念,你不制止它,你還是不斷地隨喜,不斷滋長,這個惡念將來要產生力量會做壞事。有的人他本來是對這個事情就是個貪著,假使說男女的事情。本來是貪著,歡喜看,歡喜聽,歡喜接觸,慢慢地,就歡喜跟他打堆,最後,會犯戒。這個就是說你惡的念頭不制止的話,越來越發展的話,會成大的惡業。這個是說一定要惡念要制止。這是等流果。

那麼,我們還有一個就是說退,碰到困難就退。這個等流果如果你把它繼續下去,這個越來越發展的話,以後就經不起考驗的。碰到難就要退了,碰到難就要退了,永遠不會成功了。所以說,我們要知難而上也是這個原因。要克服這個惰性等流果,不要造成退的等流果。你如果這一輩子退的話,下一輩子肯定退。我們以前到五臺山去,有一位,他要準備出家的。但是,跑到五臺山就看到太艱苦了,就退了。但是,後來我一查問呢,他以前分配工作到東北去的,看到東北冷得很。他說,這個馬在路上走了,走得很吃力,流的汗流下來馬上就結個冰柱子,成了個冰柱子,就結冰了。那麼,他看了害怕得馬上就退回來了。那麼,好了,這個退的因素成了後邊等流果,到五臺山一看,又是害怕,又退了。那以後你修行的時候,碰到困難就退了,碰到困難。不斷地退,克服困難的力量就沒有了。就是往後退了,退到後來到地獄去了,那就很麻煩了。所以這些等流果,自己要好好掌握。善的要把它積極培養,惡的一定要把它對治掉,不要給它發展。

“無記亦然”。那麼,善的生善的是等流,惡的生惡的是等流,無記生無記也是等流。這是說心理的狀態了,心所法。

那麼,在報裡邊,我們還有一些,果跟因相像的,這也叫等流果。“謂出惡趣已,雖生人中”,假使一個人,他是做了壞事,投三惡道去了。那麼,報受完了,生了人中,但是他的壞的業還沒有乾淨。那麼,還要遭同等流類的果。雖然做了人了,他的果還跟他的業相同的,這個業還要受。

“以十惡業次第配之”,以十惡來配的話。

“壽命短促”,就是說,他假使殺過人,殺過人當然到地獄受報。地獄受報受完了,受報完了做人,應該是好了,解脫了。但是,雖然做人了,壽命很短。因為你殺人家,把人家的命弄短了,結果你自己也受短命的報。這就是同類的。你要殺人家,結果自己短命。

“受用匱乏”(這個不是“之”,還要加一撇)。受用的東西很少,不夠,不夠用。那就是你要偷盜,偷盜的果,犯了根本戒,就是要下地獄了。地獄受完了之後,即使生到人間來了,還是受窮,這個受用就不夠,總是吃不飽了穿不暖這樣子。人家有什麼東西你都沒有。

“妻不貞良”。假使你做邪淫的話,你即使地獄受報受完了,生了人間,你的妻子還是不規矩,跟人家通姦。那就是說,你要害人家的女人,你要淫人家的妻女,你自己的妻女就受人家的侵犯。這是同樣的報。同等流類的叫等流果。

“多遭譭謗”。你要打妄語,結果你自己地獄報受完了之後,做人之後受譭謗。無緣無故人家謗你一句什麼壞事,你自己莫名其妙。你不要怪人家,怪你自己。為什麼?你過去造的妄語罪現在還沒受完,該受。所以說,《金剛經》也說的,你念了《金剛經》之後,碰到人家譭謗的話,這個是業報,給你重報輕受。你過去有那個罪,本來還很重的受,給你輕輕受了。那麼,這裡倒不是念《金剛經》。那就是說,你地獄報,重的受完之後,即使生了人天,那些殘餘的業還沒有消完的話,還得要受,受人家譭謗。這是妄語。

離間,是“親眷乖離”。你要離間人家,結果果報,你即使到人間之後,你的親屬還要乖離,不能和合。你要使人家乖離,你自己也受到乖離的果報,這是等流的。

“聞違意聲”,罵人。罵人,人家聽了不歡喜。有的人他很會罵人,罵得人家心痛得來比刀割還難受。那麼,這樣子他很得意,“看我把他痛駡一頓,他現在已經幾天吃不下飯”,得意洋洋的。他很高興。但是,你結果受地獄報,受了之後,即使到人間來了之後,聽到的聲音都是違意聲,都是不稱心的聲,都是說你不好的聲音。那是果報。所以說,碰到這些東西,假使這個人,“我這個人人緣不好,人家都討厭我,都要罵我,都說我不好。”不要怪人家,就是考慮一下,自己以前造了那個業,現在這個報還沒算完。受完了就好了,所以不要去計較那些事情。再一個,多懺悔。

“他不受語”,綺語。說的話就是輕佻話。那麼,你沒有威信了。那你現在做了人之後,你說話人家不相信,你這個人說的話人家不來睬你的。所以,有的人說,“他不聽我的話”,氣得不得了。那你自己考慮考慮,為什麼他不聽你的話?那自己總有點缺點,過去造的業不好。

“貪瞋癡惑,比餘增勝。”因為這是講身三口四,下邊是意三——貪瞋癡。那就是說,你有貪心的,那後來的貪比人家還厲害。貪麼,等流,越來越厲害。瞋也一樣,你過去有瞋心,你將來的瞋心越來越多,碰到就發脾氣。有的人瞋心大得很,兩句話不來就罵起來了,打起來了都會。我看到上海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送回上海了。那時候還沒平反,什麼事情也幹不成。那麼,閑在家裡,我在平臺上看馬路上兩個自行車一碰。碰倒了之後,都沒有受傷就好了嘛。結果一個人把他抓住,馬上兩個耳巴子打過去了。這個瞋心太大了。你自己,兩個人碰嘛,都不好嘛。怎麼你瞋心那麼大呢?瞋心大的如果碰到對方一個瞋心更大的,你就要吃虧了。所以說,瞋心大,你等流果瞋心更大。癡假使大的人,你等流果,癡就更大。所以說,我們貪瞋癡發的時候一定要把它對治。對治——把它小下去。如果你不對治,順了它跑,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將來貪心大得不得了。瞋、癡——愚癡也越來越大。這個對修行,極大的障礙。不但是修行有障礙,貪瞋癡大了之後,受的果報也不好,在人間那是討厭。這就是說,你的貪瞋癡的煩惱比其他的人要特別厲害。那就是等流果。

頌 善惡或無記 同等類相續 以十惡對觀 善流則異此

善的,或者惡的,或者無記的,它的果,從它相同的類,同類的相續下去,這叫等流。善的發展善的,惡的發展是惡的,無記的等流下去還是無記的。那麼,這裡是以十惡業來看。殺生的壽命短促,偷盜的受用匱乏。那麼,你善的反過來。那個做十善業道的,那麼是放生了什麼的,不殺生的,那就壽命越長。所以說,有的人要求長壽,就趕快放生。過去你造的業不知道,但是現在你趕快造一些善業。造善業再求三寶加持,能夠轉成馬上現世可以加長你的壽命。當然還要修一個法,我們的長壽法就是這個法。長壽法就是法的威力,然後加你現世的一個——培福,把福氣轉成這個壽命,都可以轉。但是,你沒有靠法的力量,現世要轉,你有困難的。這是等流果。

 


丁三 增上果

此由正報所感之依報也。譬如多殺生者,外器世間,飲食藥果,微小無力;不與取者,常值旱潦,果實鮮少;欲邪行者,污泥糞穢,心所不樂;若妄語者,農事船業,虛而不實,少興盛等;離間語者,地不平坦,高下難行;粗惡語者,地多株杌,荊棘瓦礫等;若綺語者,果不結實,或非時結實等;貪心者,一切勝事,年月日夜,轉衰微等;瞋心者,多有疫癘災害兵戈等;邪見者,於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

  頌 增上謂外緣 是正報所依 世人不了此 緣劣怨他人

下邊,第三個,“增上果”。異熟果,等流果這些講的都是正報,都是在自己的報身上的。那麼,增上果,是依報,是環境。“增上果——此由正報所感之依報也。”這個正報前面講好了,那麼你有正報必有依報。假使你生在地獄裡邊,你的身體就是地獄的正報。那麼,地獄的環境,刀槍等等的,那些火山、刀山這些都是依報。這個依報是共受的,不是你一個人受的,很多罪人都同樣受那個果報。而正報,當然是可以各了各的。這個依報是增上果。

“譬如多殺生者”,也是十惡業道。假使你多殺生的人,假使你殺生多的,殺業重的,“外器世間,飲食藥果,微小無力。”那麼你假使殺生多的,你感到的報,這個器世間裡長的飲食也好,它長的藥也好,長的果也好,都是小得很,力量很小。這個飲食吃下去不能營養,這個藥吃下去解不了病。那麼,就是說你過去的殺業重,感得的這個增上報如此。

那麼,假使偷盜的人,“不與取者,常值旱潦”,假使你是過去偷盜的報的,那麼當然惡趣受了報之後,即使回到人間,你種莊稼的話,常常遇到要麼就是天乾旱,長不出來,或者大水漂了。這是你種了莊稼得不到收穫。假使做生意的,就是生意會失敗,賺不到錢,或者是蝕本,等等。都是因為過去的偷盜的關係。“果實鮮少”,長的果實很少。就是你種了很多的地,結果收的收成比你下的種子還少,那不是蝕本了嗎?如果碰到大旱災,那一顆也收不到。

“欲邪行者,污泥糞穢,心所不樂。”假使你是過去有邪淫的業的,那麼感的器世間都是髒東西,污泥的糞穢,處的環境不好。那麼,我們說有的人住的環境,住在一個很不好的環境裡邊,到處都是糞,一個廁所了等等。這個廁所還不是新式的衛生間,是泥坑間的糞堆堆,臭得不得了的。那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過去業報所感的,也不要自己埋怨。“心所不樂”,那你碰到的環境都是心裡不歡喜的髒環境。

假使妄語的,“農事船業,虛而不實。”妄語就是說話不老實,假話。那麼,你去做事情,作生意也好,什麼也好,都得不到果報。“少興盛等”,賺不了錢。

離間語的,“地不平坦,高下難行。”你要離間語,那麼你這個感到報,地都是高高低低不平,不好走。那就是不通暢了,把你離開了,那個地方你不容易過去了。

粗惡語的,“地多株杌,荊棘瓦礫等。”粗惡語的,假使你要多罵人的人,他的增上報,地上都長那些株杌,就是那些小樹枝;荊棘,有刺的那些;瓦礫,就是瓦片片,爛石頭等等。就是粗劣不平的,走下去腳要痛的。那你罵人,使人家心痛,你現在走路就腳痛,走不動。

假使綺語的,“果不結實”。綺語就是無義之語。那麼你說的無義之語,就是不感好果的話,空話,甚至於不好的,妄說的話,那感的果報就是你果報不結實。種了很多的果樹都長不出來,長了一點點,不能吃的。“或非時結實等”,本來是夏天結果的,或者秋天結果的,你到了冬天結果,或者春天結果。那就結不好,時間不對頭,就結不好。

(10A)貪心重的,那麼“一切勝事、年月日夜、轉衰微等”。你要貪心重,就想好,但是,恰恰這個果報反過來的。你要貪心大,一切殊勝的事情,一年一年、一月一月、日夜地把你減下去,把你衰敗下去。你越是貪,越是衰敗。我們說為什麼餓鬼要餓得來飯都沒得吃,就是貪心大。你看,我們就看目犍連的母親,她過去在世的時候貪心大,感了餓鬼報。結果做了餓鬼之後,目犍連尊者把一缽飯給她端過去,她一個手拿飯吃,一個手還擋住,怕人家來搶她的飯吃,這是貪心大的表現。結果,沒有吃下去就化了火炭,裡邊的火一燒成了炭,不能吃了。這個貪心,就是這麼一個事情——那些好的事情都要衰敗。一年一年地衰敗下去,一月一月地衰敗下去,一天一天地衰敗下去,不斷地往下。

瞋心大的,“多有疫癘災害兵戈等”。凡是瞋心大的,就總會碰到疾疫災、災難、打仗、或者是土匪搶劫等等——瞋心重就會受這些報。

邪見的呢?“於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邪見的人,世間上好的那些——物質、或者是礦源,都慢慢地隱下去了,好的就沒有了。我們以前看到古代,兩個國家送禮的時候,黃金幾百兩,好象是很多。現在我們黃金看到很少,看到一兩黃金是了不得了,很少看到了。那就是福報不夠了。這是邪見的報。那麼我們說,當然,主要是邪見,其他的福報當然也有關係。

我們在開始——這個世界才成功的時候,地球才成功、才造成的時候,光音天5的天人,他看到這個地上很好玩,他來玩。玩的時候,那個時候地上一層皮就像奶餅一樣,非常好吃——地肥6。那麼,那個天人他看到這個東西很好,嘗嘗味道看,一嘗很好吃——就拼命吃。拼命吃了之後就沒有了,吃完了。吃完就長其他東西,其他東西——地餅,像個餅一樣。本來是地肥,就像牛奶的奶油一樣的東西,這很好吃。後來就是皮了,表面一層皮,也是很好吃。但是你要貪吃的話,也沒有了。後來長粳米。粳米,就是自然香稻——不要種的稻,很好吃的。最後也是貪吃,一吃,好,這也不長了,要自己種了,那麼越來越差了。那就是說我們的業報,感到這些世間上的一些好的生源都慢慢地隱沒,不見了。這是增上緣。

“增上謂外緣,是正報所依。”增上果,是講外緣的,就是我們的環境。“正報所依”,是我們的正報——這個報身所依靠的這個環境,也就叫依報。“世人不了此,緣劣怨他人。”世間上的人沒有學過因果,就不懂這個道理。他自己碰到環境不好,就怨人家,怨天怨地,說自己碰到環境不好,沒有碰上好運氣。所以人家什麼都比他好,人家碰的運氣好。他自己到處都碰壁——他不知道為什麼碰壁呢?還是自己造的業的關係。那麼這是第三個,增上果。

 


丁四 士用果

總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如力田之于谷麥,加行之於道果。

“士用果,總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士用果就是說——“士”就是士夫,我們以這個人為的力量造作的而得到的果報,叫士用果。那麼,這個士用果,舉個例,“如力田之于谷麥,加行之於道果”。“力田”,有田,有氣力,那就耕種,那麼將來你感的果報呢就是五穀豐登,稻、麥。那麼這個就是士用果。你下了功夫,春天耕地,夏天除草等等。汗水花了很多,氣力花了很多,結果,報就是這個士用果。那麼這是世間的士用果。出世的,你去修加行,將來證果證道,這個也是士用果。這是道果。也是我們下了功夫,加功用行而得到的,這是士用果。

 


丁五 離繋果

依涅槃之道力,而證顯之者。涅槃離諸繋縛,故雲離繋。

頌 士用造作力 離繋道所顯

前面的異熟果也好,等流果也好,增上果也好,士用果也好,都是有為的。那麼離繋果呢?無為法。離繋果是“依涅槃之道力,而證顯之者。涅槃離諸繋縛,故雲離繋”。就是說我們用這個無漏的慧,把煩惱斷掉了。本來煩惱把他捆起來的,現在把這個煩惱的捆縛斷掉了,斷掉了顯出來的這個涅槃性叫它離繋果。打個比喻就是天上的烏雲,把它撥開了,現出太陽光來了;或者一個太陽都現出來了;或者太陽現半個;或者一個小塊塊,總是太陽是見到一些了。那麼這個,證到的就是離繋果。那麼什麼叫離繋果呢?就是把煩惱的繋縛用無漏的慧把它斷掉之後,因為離繋了而現出來的那個無為法,叫離繋果。那麼這是無為的果。前面三個是有為的果,這個是無為的果。

果有五種,因有六種,緣有四種。那麼,這個裡邊就講五個果。前面的因、緣——我們不是講《俱舍》,就不能講得太仔細了。

那麼今天我們講的主要是一個,要明業果裡邊,並不是一般老婆婆都能講的那個好有好報,壞有壞報之類的——固然這個也是的,但是好的因、善的因得什麼好的報,這個裡邊不是隨隨便便的,那麼惡的因又得什麼苦的報,也不是隨隨便便的。那麼當然,這個裡邊,這裡講的也不多了。 《地藏經》,其他的,《廣論》裡邊講的更多。《俱舍》也講了不少。那麼這裡只辨了五種的果,有是異熟果,是本身受的;有是等流果,前輩子造的因,跟現輩子受的果有相同之處的;也有增上果,是環境的;也有是士用果,自己加功用行而得到的;再一個離繋果,得道之後所證到的無為法。一共,果有這麼五種。今天我們主要是講這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昨天有人問,在這個下士道修法,在《科頌》裡邊——《科頌》裡邊四十三頁,倒數第三行,第四行的兩個字——它就是說“蓋心如小兒,須以無常等觀作夏楚,威嚇他,警策他,他方能聽從教訓”。這個“夏楚”,什麼?夏楚是一個老師打學生的一個木條子,這個古代的學校裡邊老師責罰學生的那個荊條,這些東西。“楚”就是荊條,荊條就是有刺的樹,這個條子打學生的,那就是說體罰了,那麼就用體罰的方法來威脅他,警惕他。那就是這個意思。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