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09:02:28
學習次第 : 進階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冊 上士道 學習四攝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學習四攝」:

醜二學習四攝成熟其他有情:

「學習四攝成熟其他有情」分五:()四攝法的本質。()定為四法的理由。()四攝法的功能。()必須依靠四攝法來攝受眷屬徒眾。()略作詳細解說。

寅一四攝法的本質:

(1)佈施(梵:dana。藏:sbyin pa)-如同前文佈施波羅密多一節所說。(2)愛語(梵:priya-vadita 。藏:snyanpar smra pa)-為弟子開示各種波羅密多。(3)利行(:artha-carya。藏:don spyod pa)-按照所說的教義令弟子如實奉行,又或令他們正確地接受這些法義。(4)同事(梵:samanarthata。藏:don’t hun pa)-在教導別人修習法義的同時,自己也要和他們一起修習這些法義。正如《大乘經莊嚴論》所說:

佈施與前相同。愛語、利行、同事便是開示各種波羅密多,勸勉別人受持,自己亦要身體力行。

寅二定為四法的理由:

(問:)為何把攝受眷屬徒眾的方法規定為四種?

(答:)為了攝受眷屬徒眾,令他們修習善行,首先必須令他們喜悅。這又先要透過施捨財物來利益他們的身體,當他們喜悅後,使首先要令他們懂得怎樣和正道結緣。也就是說,要以愛語來解說正法,把他們的無知和疑惑斷除,令他們正確受持法義。當他們知曉法義之後,我們便要修習這些法義成就善行,然而,若我們自己不能身體力行,但卻教導別人如何取捨,他們便不會信受奉行,還會反唇相譏:「自己做不到又怎能教別人做?你要聽從別人的教導才對!」但假如我們能以身作則,他們便會這樣想:「這人教導我們修習善行,他自己亦能身教力行,若我們能這樣做便一定會獲得利益和安樂。」這樣,從未修持的人便會開始修持,已經修持行的人則會堅固不退,所以必須要有「同事」。《大乘經莊嚴論》說:

應知道攝法是有四種,此即:能饒益的方便法門,令他人受持正法,令他們趣修正法,而自己也要這樣做。

寅三四攝法的功能:

(問:)這四種攝法對於眷屬徒眾有何作為?

(答:)「佈施」能令他們成為適合聽聞正法的法器,因為佈施能令他們對說法者產生歡喜心。「愛語」能令他們對所說的教法產生愛樂心(產生興趣),因為愛語能令他們對法義取得微細的瞭解,把他們疑惑消除。「利行」能令他們如教修行。「同事」能令已趣修正法的人長期修行,不會退轉。《大乘經莊嚴論》說:

第一者能令他們成為法器。第二者能令他們生起愛樂,第三者能令他們修行。第四者能令他們淨治(指經由長期修學,令自己的修行變得更清淨)

寅四必須依靠四攝法來攝受眷屬徒眾:

佛陀曾經明言四攝法是成辦一切眷屬徒眾的利益的最佳方法,所以要攝受眷屬徒眾的人必須依仗四攝法。《大乘經莊嚴論》說:

要攝受眷屬徒眾的人,就必須依仗這種法門。這種法門被稱讚為能成就一切有意義的事情的妙法。

寅五略作詳細解說:

「愛語」有兩種:第一種是順應世間習俗的愛語,即是不會表現出憤怒的樣子,先要和顏悅色,面露笑容,以慰問健康等世俗禮儀令有情喜悅。

第二種是順應所說正法的愛語,即是為了有情的利益和安樂,以能引生淨信、持戒、多聞、佈施、智慧等功德的正法教導有情。

對於存有殺害之意的仇敵,應懷著清淨心對他們說有益的話。對於根器極愚鈍的人,我們應樂於接受挑戰,不屈不撓地為他們說法,令他們受持善行。對於諂誑軌范師、親教師等善知識的作惡有情,不應懷有嗔恨心,要和藹地對他們說有益的話,即是最難相處的人也要教導他們。對於心相續還未成熟但希望消除障蓋,往生善趣的人,應為他們開示前行修法,亦即是佈施和持戒。對於心相續已成熟,已離障蓋,法喜充滿的人,首先應為他們開示根本的四聖諦正法。對於放逸的在家眾和出家眾應給予策勵。對有疑惑的人應為他們仔細解說正法,把它們疑惑消除。以上便是各種類型的「愛語」。

「利行」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未成就熟者令其成熟。第二種是已成熟者令其解脫。這又分為三類:

( 1 ) 勸導有情成辦現世利益-

即是令他以如法的方法獲取、維護及增加資財。

( 2 ) 勸導有情成辦後世利益-

即是勸導有情捨棄財位,把有情安置於出家托缽的生活,雖然這樣未必能夠獲得現世的安樂,但一定夠能獲得後世的安樂。

( 3 ) 勸導有情成辦現世利益及後世利益-

即是勸導在家眾和出家眾成辦「世間離欲」和「出世間離欲」。因為這能在現世引生身心輕安,在後世能獲得清淨天身或解脫涅槃。(修持戒學、定學,在今生能得身心輕安,現法樂住,身壞命終即能生於遠離粗重五欲的梵天等清淨天界,此即「世間離欲」。加以慧學,即能達成了生脫死的「出世間離欲」。)

還要修習這些極難實行的利行:(1)難以令往昔未積集善根的人行善。(2)對於家財萬貫的人,難以實行利行,因為他們是處於種種放逸的生活環境之中。(3)對於曾受外道見解薰陶的人,難以實行利行,因為他們憎惡聖教,愚昧糊塗,不明道理。

至於「利行」的次序步驟:對於慧力低劣的人,先令他們修持粗淺易行的教授,當他們的慧力達至中等時,便要他們轉修中級的教授。當他們的智慧廣大增長後,便要他們轉而修習甚深教法及微細的教授。

「同事」的意思是指我們勸導別人安住的修行,自己要修得比他們更好或與他們相等。所以,不論我們要做什麼事情,首先必須為有情的利益著想,絕不可以離開利他的意樂,但是要辦到這些事情就先要調伏自己。《無邊功德贊》說:

未能調依自己的人由於言行不一,雖然滿口道理也沒法調伏別人。

世尊深明此理,為了護念一切有情,所以在自身仍未調伏之前,首先努力調伏自己。

「四攝法」又可歸納為「以財物攝受」及「以教法攝受」兩類。四攝法的第一者(佈施攝)便是以施捨財物攝受,其餘三者(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是屬於第二類「以教法攝受」。在後一類又包含「修所緣境」的教法,修持的教法與及在修持這兩者時清淨自身的教法。《大乘經莊嚴論》說:

四攝法可分為兩類方法,這就是以「財物」攝受,與及以開示所修境的「教法」攝受。

還有「四攝法」是三世一切菩薩利益他人的方法,所以是行道的不二法門。《大乘經莊嚴論》說:

凡是已經攝受徒眾,現正攝受徒眾,將要攝受徒眾的人,也是按照同樣的方法。所以,這是令有情成熟的途徑。

總之,菩薩行雖然無量無邊,但是,「六波羅密多」與「四攝法」便是它們的大嗢陀南,因為菩薩只有兩項任務,第一是成熟自身佛果的因地資糧,第二是成熟其他有情的心相續,自「六波羅密多」與「四攝法」即能達成這兩項重任。《菩薩地》說:

各種波羅密多能令我們自己成熟一切佛德,各種攝法能成熟一切有情。要知道,這就是菩薩一切善法事業的簡要說明。

所以,我在這一節對這兩者作出簡略的解釋。欲知其詳,可參閱《菩薩地》。至於「根本位」(藏:mnyam bzhag)和「後得位」(藏:rjes thob)的修行方法,應依大尊主(阿底峽尊者於《心髓攝要》)所說:

六種波羅密多等便是菩薩的廣大行。瑜伽士在出定之後,便要堅毅地修習資糧道。

已受持菩薩佛子戒,處於「資糧道」的初學菩薩,不論在「根本位」還是「後得位」,他們的修持均不出於「六波羅密多」。所以,在六種波羅密多當中,有一些是在「根本位」保任修習,一些則在「後得位」保任修習。部分「靜慮」(波羅密多)的「奢摩他」及部分「般若」(波羅密多)的「毗缽舍那」是在「根本定」修習。前三種波羅密多(佈施、持戒、安忍)與部分靜慮(法羅密多)及般若(法羅密多)是在「後得位」修習。「精進」(法羅密多)則通于根本、後得兩位。「安忍」(法羅密多)之中的部分「定思甚深法忍」(諦察法忍)亦是在「根本定」修習。大尊主(阿底峽尊者於《大乘道成就略軌》)說:

出於「根本定」之後, (於後得位)應、修習觀一切諸法如幻等八種譬喻,以此淨治「後得分別」(瑜伽士在出定之後,思維分別便會再次產生),並要修學「方便」。住于「根本定」時,則應不斷修習份量均衡的止觀。

(瑜伽士在「後得位」所修的「幻等八喻」是:1.幻事-魔術師所變的幻象。2.陽焰-海市蜃樓。3.夢境。4.鏡中映射。5.光影-陽光下的投影。6谷響-空穀回音。7.水中映月。8.變化-化現。)

菩薩若未曾修學這些稀有而難行的菩薩行,當他們聽見這些修行便會心生憂慮,這時便要思念一切菩薩在初時也不能這樣修行,但只要首先瞭解它們,以它們作為發願修學的物件,然後逐步修習,久而久之,便能毫不費力,自然而然地辦到,所以熟練串習是十分重要的,假如這些菩薩看見現時無力實行這些菩薩行,便立時放棄,全不串習修心,便會對趣入清淨正道做成極大的延誤。《無邊功德贊》說:

這些令世人聞之生畏的菩薩行,世尊在過去亦曾久而未能實行,但是世尊在串習純熟後便能自然成辦。所以,不能熟練便難以產生功德。

已受持菩薩律儀者,除了學習菩薩行外,別無選擇。即使未以儀軌受持「行菩提心」者,也要努力修習欲學菩薩行的意樂,令這種求學菩薩行的勇猛熱誠增強,這樣,當他們受持律儀時,他們的律儀便會十分堅固,所以必須盡力而為。

上士道次第之中的「願菩提心」及「菩薩佛子行」的總體修學次第,至此說畢。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冊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