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09:16:48
學習次第 : 進階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冊 上士道 學習持戒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學習持戒」:

寅二學習持戒:

「學習持戒」分四: ()持戒的本質。()如何著手修習持戒。()持戒的分類。()修習持戒的方法。()總結。

卯一持戒的本質:

令自心厭棄損害他人(指身、語)與及這種損害的根本()的能斷心(: spong pa),便是「持戒」(: sila。藏: tshul khrims。又作屍羅。《雜阿毗曇心論》說屍羅是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等義。蓋身、口、意三業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燒熱惱,戒則能止息熱惱,令得安適清涼。總之持戒是含有防過止惡的意思)。所以行者透過串習而令這種心態逐漸增長至究竟圓滿,便是「持戒法羅密多」,但並不是說要令外界有情完全遠離損惱才算圓滿「持戒波羅密多」。否則,現時還有眾生未能遠離損害,那過去諸佛的「持戒波羅密多」亦未能圓滿,這樣便不能引導這些有情邁向遠離損惱之境。所以,無論外界一切有情已否遠離損惱,只要在自心相續之中修習厭棄損害有情的能斷心,便是「持戒」的修行。《入菩薩行論》(護正知品):

要把魚等有情送往哪里,才不會使它們被殺害呢?因此,當我們達成能斷心時,即名圓滿持戒波羅密多。

雖然戒律是有三類(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但此處所指的「能斷心」是就最主要的一類,亦即「律儀戒」而論。又假如就其具有的「等起心」而論,便是斷除十種不善的十種能斷。若就其自性而論,便是斷除七種不善身語業自性的七種能斷。(月稱論師的)《入中論疏》(:Madhyamakava tara-bhasya) 說:

以其絕不容忍煩惱,不讓罪惡產生,能息懊悔之火,性質清涼。是善士信賴的安樂之因,所以稱為「屍羅」。其具有七種能斷的特徵,並以無貪、無嗔、正見三法為「等起心」,所以是就其所具有的等起心而把「屍羅」解釋為十種業道。

卯二如何著手修習持戒:

當我們發起菩提心並承諾學習菩薩行後,便是誓願令一切有情具足正覺諸佛的屍羅莊嚴,所以,我們必須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而這又必須首先引生清淨持戒的力量,因為,假如我們自己的戒律不淨且有毀損,便會墮入惡趣,這樣就連自利亦不能做到,遑(閒暇)論利益他人。所以,當我們開始修習利他時便要極度重視持戒,必須嚴厲護持戒律,約束自己的行為,絕對不能鬆懈。《攝波羅密多論》:

勵力令一切有情具足圓滿正覺諸佛屍羅莊嚴的人,首先必先清淨自己的屍羅,以清淨的屍羅生起大力。

又說:

如果毀壞戒律便不能成辦自利,還有力量利益別人嗎?所以勤修利他的人,對於持戒絕對不可怠慢。

又清淨的屍羅是遵循佛所制定的取捨行持,這又要依賴堅固猛厲的欲守護心。因此,應該要長期修習不護戒的過失及護戒的利益,由此引生欲求護戒之心。前者(不護戒的過失)就如《攝波羅密多論》所說:

由於看見難以忍受的可怕後果,即使所應斷除者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要把它斷除。

論意是說,若我們畏懼罪行的嚴重後果,那就是微小的罪行也會盡力斷除。所以,應依前文所說,思維屍羅的粗顯違緣,亦即十種不善的重大過失。(後者)護戒的利益在前文已經作出解釋。聖勇論師於《攝波羅密多論》說:

諸佛和正法尚且是由持戒所生。可愛的天界妙物、人間資財及殊勝的妙樂、妙味等天眾圓滿盛事由持戒所生又何足為奇!

還有,依仗屍羅能令自心相續逐步提升,令我們的學處能等同於具足大悲性菩薩大士的學處,令我們證得盡斷一切惡行種子的清淨妙智。假如年紀太老或太幼的人配帶世間的莊嚴飾物,就像沐猴而冠,十分滑稽可笑。但是,不論老幼中青帶上屍羅莊嚴,卻會人見人愛,所以這是最上等的嚴飾。持戒的美名妙香能傳遍十方,不像其他香氣只能隨風飄送至有限的範圈。旃檀香水雖能消除熱惱,但是卻禁止出家人使用,相反,能除煩惱炎熱的(屍羅)香水,不但不受禁止而且十分適合他們。即使彼此同樣具有出家人的外貌,但是具有戒律財寶者卻比余者優勝。《攝波羅密多論》說:

屍羅是殊勝成就之道,等同於具大悲性者的修習,具有無上清淨智慧的性質,能遠離過失,所以稱為「最勝的莊嚴」。它是能遍覆三界的悅意妙香,是不禁止出家眾使用的香水。即使身穿相同的服飾,但是,具有屍羅的人會比別人優勝。

其他的持戒利益,還有:雖然我們不說阿諛奉承的話,亦未辛勤求取,但財物仍會不求而至。雖然我們從未以暴力手段威嚇有情,但卻獲得一切非親非故有情的尊敬。即使我們在過去全不相識亦未幫助過他們的有情,亦自然會仁慈對待我們。腳下所踏的泥土也會受天眾和人類恭敬頂禮,得到這些泥土的人會取回奉為福回。正如《攝波羅密多論》所說:

即使沒有說或沒有艱苦追求,亦能積集所須的資具或侍奉。即使沒有威迫世人恭敬,卻能輕易無難獲得權力。雖然沒有對他人提及親屬關係,又或從不相識,未曾幫助他們或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世人均會尊敬持戒的人。我們腳下所踏的泥土能得善士恭敬頂戴,受到天、人稽首禮拜。獲得這些泥土的人會把它置於頭頂。所以,具有屍羅者的種姓最極尊貴。

所以,能仔細思維這些功德和過失的智者,必定會守護自己的戒律。《攝波羅密多論》說:

菩薩應守護屍羅,切勿因為貪著自己的安樂而破壞它們。

同論又說:

由於我們能調伏自己,所以便能得享安樂。由於我們具有智者所稱讚的護戒莊嚴,所以能令一切學處圓滿究竟,能完全依止屍羅而沒有慢心。

還有,守護屍羅非但為了消除對惡趣的恐懼,獲得天、人的圓滿盛事,還要把一切有情安置于屍羅。《攝波羅密多論》說:

佛陀曾說,若有人要把無量世間的一切有情眾生安置于清淨屍羅,並希望以屍羅饒益世間,便要令屍羅達至圓滿。所以,我們並非僅為斷除惡趣的怖畏及希求王位和善趣等圓滿盛事。應守持清淨屍羅,為了利益世間而精勤護戒。

卯三持戒的分類:

「持戒的分類」分三: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梵: duskrtsamavarasila。藏: nyes spyod sdom pa’ i tshulkhrims。又作攝律儀戒、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止惡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法身本來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若斷諸惡,則功德自現,故說此戒是法身之因。攝善法戒,梵:kusaladharmasmagrahasi la。藏: dge ba’j chos sdud kyi tshulkhrims。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意即修習一切善法。此為修善法門,是菩薩所修的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密等,若犯過,則如法懺除,長養諸善法。此戒是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因。饒益有情戒,梵: sattvakrtyasila。藏:sems can don byed kyi tshul khrims。又作攝眾生戒、作眾生益戒,即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此戒以種種因緣方便饒益有情,故為化身之因。)

辰一律儀戒:

《菩薩地》說「律儀戒」便是「七眾別解脫律儀」。所以,假如是具有別解脫律儀並守持菩薩律儀者,其「律儀戒」便是出家類或在家類的真正別解脫律儀,又或是與這些真正律儀配合的能斷律儀修持。又如一類不適合受持別解脫律儀但已受持菩薩律儀者,其「律儀戒」便是與別解脫律儀配合的任何能斷除「性罪」和「遮罪」的能斷律儀修持。

(「七眾」,梵: sapta bauddhaparsada.:khor mam bdun.又名僧俗七罪、道俗七眾、緇素七眾。即是:1.比丘,梵: bhiksu。藏: dge slong pha 又作比芻、乞士,指滿二十歲的出家男性。2.比丘尼,梵: bhiksunI。藏: dge slong ma。又作比芻尼、乞士女,指滿二十歲的出家女性。3.沙彌,梵:sramanera。藏: dge tshul pha。又作勤策男,指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性。4.沙彌尼,梵: sramanenk。藏: dge tshul ma。又作勤策女,指未滿二十歲的出家女性。5.式叉摩那,梵:siksamana。藏: dge slob ma。又作學法女,是沙彌尼成為比丘尼的二年的稱呼。6.優婆塞,梵: upasaka。藏:dge bsnyenpha。譯作近事男,指在家的男信徒。7.優婆夷,梵:upasika 。藏: dge bsnyen ma。譯作近事女,指在家的女信徒。又有加受三皈依,一日一夜受持八戒的近住男及近住女而成八眾或九眾。)

辰二攝善法戒:

「攝善法戒」便是專修六種波羅密多等善法,令未生起的善法,在自心相續之中生起。已經生起的善法,不會退失,並令兩者不斷增長。

辰三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戒」便是專修十一種饒益有情的事情,以適當無罪的方式來達成他們的現世利益及後世利益。我在《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經已作出詳細解釋,所以大家必須再三研讀此論。(《菩薩地持經》舉出十一種饒益有情的事情,即: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2.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報恩。5.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6.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稀有心。)

所以,別解脫戒律儀的遮禁規條是屬於出家菩薩律儀學處的一部分,而非離于菩薩學處之外。而且「三聚戒」之中的「律儀戒」亦即別解脫律儀的真正規條,又或與這些戒律配合的取捨修持,對於菩薩也是首要的,所以必須學習。《菩薩地﹒攝抉擇分》說:

在這三種戒之中,「律儀戒」能包含及達成其餘兩者。若能精勤守護這種戒,亦能守護其餘兩者。若不能勤守護這種戒,亦不能守護其餘兩者。所以,據說菩薩如果毀壞「律儀戒」,便會毀壞菩薩的一切律儀。

若我們以為別解脫律儀是為「聲聞」而設,而把這種律儀的開遮規條拋棄,並聲稱:「應學習其他菩薩學處。」這樣就是未能瞭解菩薩戒學的扼要關鍵。所以常說「律儀戒」是後而種戒的根本及出處。

「律儀戒」主要是為了斷除「性罪」。而大乘和小乘皆說斷除「性罪」便是斷除含攝各種「性罪」重要過患的十種不善,所以,我們必須如理防護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就是這些不善的等起心也不能讓它出現。《攝波羅密多論》說:

不可毀壞這十種業道,它們是達至善趣及解脫之樂的道路。安住此道即能獲得「思維利生意樂」的殊勝意樂果。應如理防護身語意。佛陀曾說:「總之,這種律儀戒是總攝一切屍罪的根本,所以應學習這種律儀。」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疏》的持戒波羅密多品,亦說持戒波羅密多便是斷除十種不善。《十地經》等多種經典也有這種說法。所以,假如我們首先以前文所說的禁戒修心,便能輕易達成其餘兩種戒律。

卯四修習持戒的方法:

我們應結合「六殊勝」(見前文「佈施的分別」一節)及「六波羅密多」來修持三種戒。與「六波羅密多」合修時,自己堅住屍羅,然後把別人安置于屍羅便是「持戒的佈施」。至於其餘各種波羅密多亦如前文所說。

卯五總結:

應令「菩薩行基礎」的菩提心逐漸增長,不可失壞。這是趣入持戒等各種(菩薩)行的根本,亦是制止損害任何有情的最佳途徑。發願修持大地者所守律儀來修心的人,對於初業菩薩持戒的應取應舍之處,應從現在開始至誠學習。特別是要認識十種不善等「性罪」及「遮罪」,日日不斷實習防護之心,期間還要努力不斷運用防護心來防護我們所受律儀的根本罪。

若能依照上述所說修持,其「造作等流果」便會令我們在另一生之中,不必經歷很大的艱苦便能圓滿菩薩的學處。但是,假如我們現在捨棄這些事情,便會繼續被嚴重的過失和罪墮污染,多生多世也不能學習菩薩學處。所以從現在開始便要努力學習這些修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