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15:40:46
學習次第 : 進階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上冊 道前基礎 聽聞軌理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道前基礎

甲三如何聽聞及講說具備上述兩種優勝的正法:

如何聽聞及講說具備上述兩種優勝的正法又分為三部分: ()聽聞的規矩。()講說的規矩。()于完結時聽說雙方的共同規矩。

「聽聞軌理」:

乙一聽聞的規矩:

前者分三:()思惟聞法的利益。()對正法及法師生起恭敬。()正式聽聞的規矩。

丙一思惟聞法的利益:

《法集要頌經》(梵:Udana-varga,又作《優陀那品》)的「聽聞品」(梵:Sruti-varga)說:

聽聞能知曉諸法,聽聞能降伏惡行,聽聞能斷除無義事,聽聞能達證涅槃。

又說:

就像有人進入完全被黑暗覆障的暗室之中,雖然有眼睛亦不能看見種種色相。同樣,善男子,即使具有慧力,但是在未聽聞前,仍不能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就像有眼睛者以明燈看見種種色相,同樣,由聽聞即能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從而便知道應該怎樣做。

《本生鬘》(梵:Jataka-mala) 亦說:

由聽聞即能生起淨信,愛樂善法毫不動搖,智慧出生,愚癡泯滅,所以即使要用自己身上的肉來購買也是值得。聽聞是驅除煩惱暗冥的明燈,是不為盜賊所奪的最勝財寶,是擊敗愚癡怨敵的利器,是開示方便法門教授的最勝友伴,是我們的患難之交,是醫治憂苦病患的妙藥,是戰勝罪惡大軍的最勝雄師,是美譽及榮耀的無上寶藏,是與善士會面時的最佳贈禮,在大眾之中最令智者喜愛。

又說:

由聽聞即能趣入真實修行,這樣便可以毫不艱難地脫離生死(輪回)的城堡。

所以,我們對於這些聞法利益應當至心愛樂信解。

無著的《菩薩地》(梵:Yoga-carya- bhumaubodhisattva -bhumi,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品》)亦說應以「五想」來聽聞正法,亦即:

()由於諸佛及佛法出現於世實在極為稀有珍貴,因此應作「珍寶想」。

()由於在聞法時生起的智慧不斷增長廣大,因此應作「眼目想」。

()由此所生的慧眼能見「如所有性」(: ji lta ba。即是實相空性)及「盡所有性」(藏:ji snyed pa。即是一切諸法的差別) 因此應作「光明想」。

()由於教法最終能賜與「涅槃」及「大菩提」果,所以應作「大利益想」。

()由於從現在這一刻開始即能獲得止觀之樂,這是「涅槃」及「大菩提」之因,所以應作「無罪想」。

這樣思惟便是思惟聞法的利益。

丙二對正法及法師生起恭敬:

《地藏經》(梵:Dasa-cakra-ksitigarbha-nama–maha yana-sutra)說:

專信恭敬聽聞正法,不應譭謗嘲笑說法者,要供養說法師,對他們應生起如同佛陀的想法。

經文的意思是說應視師長如同佛陀,以獅子座及恭敬利養來供養他,斷除不敬。

還有,應如《菩薩地》所說,應遠離「雜染」(指以下所說的驕慢、輕蔑兩種煩惱)而聞法,而且不應著意法師的「五事」。

「遠離驕慢雜染」的意思是指依循以下「六事」而聽聞: ()於適當的時間聽聞。()恭敬。()服從。()無忿恨心。()依教奉行。()勿伺機爭辯。

「離輕蔑雜染」的意思是指敬重法及法師,兩者也不可輕視。

「不應著意五事」是指要斷除以下的想法:此人()失壞律儀、()種性低賤、()形貌醜陋、()不善辭令、()語言粗惡難聞,所以我不會隨他聞法。《本生鬘》亦說:

應身處低下的座位,表現出莊嚴的威儀,以歡喜的目光正視(法師),恭敬虔誠猶如飲用法語甘露。應以極為清淨無垢的歡喜心,恭敬聽聞正法,如同病人聽醫師所囑。

丙三正式聽聞的規矩:

正式聽聞的規矩又有兩種: ()斷除器三過。()依止六種想。

丁一斷除器三過:

「器三過」就是:

()器口倒置。

()雖然向上,但不潔淨。

()雖然潔淨,但底部穿漏。

假如器皿具有這三種毛病,那即使諸天雲行雨施,但是:

(一)雨露甘霖仍不能注入器內。

()又或雖能入內但被穢物污染,而不能成辦飲用等功能。

()又或雖然未受穢物污染,可是隨即漏失,不能留存於器內。

同樣道理,即使我們身處說法會場,但是:

()但不專心。

()又或雖然專心,但是誤解所聽聞的教法或懷有貪執等不良動機而聽聞。

()又或縱使沒有上述這些過失,但是在聽聞時,對所得的文義不能堅固憶持,任由它們因忘記等毛病而散失。

這樣,我們的聞法便不會有很大的利益,所以必須令自己遠離這些過失。在佛經之中曾以三句說話指出這三種過失的對治方法:

要認真地聽聞,徹底地聽聞,並要緊記於心。(漢文佛經中常譯作:「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譯按。)

《菩薩地》亦說:

為求通達一切,專注傾聽,專心一意,極為冷靜地思惟聽聞。

丁二依止六種想:

六種想法便是:

()視自己如病人的想法-寂天(梵:Santideva)的《入菩薩行論》(梵:Bodhisattva-caryavatara)說:

倘若害怕普通的疾病,尚要遵照醫生的指示去治療,長久罹患貪嗔等疾病的人,該依教奉行就不用說了。

(原文為.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何況貪等患,宿疾恒纏身」。見「懺悔罪業品」)

如寂天所說,我們已患上貪執等煩惱病患多時,這種久病能生大苦,極難治療,應認識到這就是我們的處境。迦瑪巴(藏:Ka-ma-pa。迦當派大格西)說:

如果我們並非真實患病,但是卻要觀修自已的病況,那便是顛倒錯謬。可是,我們已遭受(貪、嗔、癡)三毒頑固惡疾所侵染而且病情非常嚴重,但我們卻全不知道自己有病。

()視說法者如醫師的想法-如果我們患上風病或膽病(西藏醫學認為風、膽、痰是引生病患的根由)等嚴重的疾病,便要尋找良醫。若能延醫診治,便會欣然遵照醫師所教,尊敬有加。同樣,若我們能值遇善知識,也要這樣恭敬善知識,要把此舉視為自己的榮幸而非負擔。《聖般若波羅密多攝頌》說:

所以,凡是志求殊勝菩提的具慧菩薩,定當降伏我慢。應像病者依止醫師治病一樣,精勤依止善知識。

()視師所教如藥物的想法-就像病者極為珍重醫師所配的藥物一般,我們也要極為重視說法師所說的教授及開示,以極大的珍重恭敬心勵力奉行,切勿因忘記等問題而把它們白白浪費。

()視殷重修持如治病的想法-病者知道不服用醫師所配的藥物便不能把病患治癒,所以便會服用。同樣,若我們知道不修習法師所說的教授便不能降伏貪執等煩惱,便會殷重從事修習。我們切勿以廣聞法語而自足,不事實修。還有,身患嚴重麻瘋,手足脫落的病人,僅服用一帖或兩帖藥物實無作用,同理,我們無始以來已遭煩惱重病所侵,僅修習教授內義一次、兩次是不足夠的,所以應如滔滔不絕的流水,不斷思維觀察圓滿道體的一切支分。月官大阿闍黎(: Candragomin)於《懺悔贊》(梵:Desana-stava)說:

我們的心常常處於愚昧迷亂,就像喪失手足,久病多時的麻瘋患者,試問只是偶然服一點藥物又有什麼幫助?

所以,把自己視作病者的想法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只要具有這種想法,其餘的(五種)想法便會隨之而生。但假如這種想法只是口頭空言,我們便不會為去除煩惱而修教授的真義,而只是愛好聽聞這些教授,這就好像求醫的病者,僅愛好配藥而不服用,其病患永遠不能消除。正如《三摩地王經》所說:

病者身體多年以來飽受痛苦折磨,從未暫時減輕,由於他們長期被疾病困擾,所以四處尋求醫師診治。他們屢屢訪尋,終於找到一位醫術精湛的醫師,並得醫師同情憐憫,耐心地為他診治,給他配製名貴的藥物,教他服用。但是,病人若不服用這些治病的藥物,那便只是病人的過失,而非醫生的錯誤又或藥物出了毛病。同樣,當我們為佛法而舍世出家,並且開始對各種力、根、靜慮有所認識(即開始認識如何修成就五根、五力、四禪的方法),那為何還不精進修行,現證解脫涅槃?

同經又說:

雖然我(佛陀)已經開示最善妙的教法,但如果你們在聽聞之後沒有如法實行,這就像病者僅背著藥囊,永不能治癒身上的病患。

《入菩薩行論》亦說:

應把這些教授身體力行,徒尚空談怎會成功?僅是閱讀藥方對病患有何幫助?

(原頌為「應當躬謹行,徒說豈能成?唯閱療病方,于患有何益?」見《入菩薩行論》第五品-譯按。)

所以「視殷重修持如治病想」之中的「殷重修持」意思便是要實踐善知識所教應當奉行()及應當捨棄()的事情。若要這樣做的話,就必須知道這些教誡,要知道這些教誡就必須聽聞。由聽聞認知這些教誡的目標就是要實踐這些教誡。所以,把所聽聞的法義盡力實行是最極重要。正如《聽聞品》所說:

縱然廣求多聞但是不善守護戒律(屍羅)由於(不善守護)戒律而被人鄙夷,這種聽聞即不圓滿。縱然寡聞但是善於守護戒律,由於(善守護)戒而被人稱讚,這種聽聞便是圓滿。既不多聞 又不善於守護戒律,由於這兩種理由而被人鄙夷,其人的行持即不圓滿。既能廣求多聞且能善護戒律,由於這兩種理由而被人稱讚,其人的行持便是圓滿。

同經又說:

即使能由聽聞而知曉佛說聖教的心要,又或知曉修習三摩地的實義,但如果行為放逸粗惡,這種聽聞及認知並沒看多大的意義。愛樂聖者所說教法,身語依教奉行的人,他們有忍耐力,得朋友們的喜愛,而且有自製力(指能防護根門,守持戒律),定能究竟達至聽聞及認知的彼岸。

《勸發增上意樂經》(梵:Aryadhyasayasamcodana-nama-ma hayana-sutra。即是《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亦雲:

愚人死時心生憂苦,他們會後悔地說.:「我的修行這樣低劣,現在還有什麼作為? 」由於他們未能精益求精,於是產生極大的苦惱,這便是愛好空談的過失。

同經又說:

就像在觀眾面前演戲的藝人(此處包含兩種譬喻(1)即使藝人能演活所扮演的角色,也和他的真實身份無關。(2)觀眾即使懂得欣賞藝人的演技,但自己卻不能粉墨登場),又如大談某位英雄的事蹟,但自己卻失壞了殷重修持,這便是愛好空談的過失。

又說:

甘蔗的外皮毫無精華可言,內裏才有令人喜愛的味道,啃嚼蔗皮是不能獲得甘蔗的甜味。空談就像甘蔗的外皮,思維內義則像甜味,所以不應徒尚空談,要時常不放逸地謹慎思思維內中的意義。

()視如來如同善士的想法-應隨念世尊便是說法的人師而生起恭敬心。

()願正法長住的想法-應思維:「假如聽聞這些教法能令薄伽梵的聖教長住世間便好極了!

還有,當我們在說法或聞法時,假如心與教法相分離,那不論講說任何法門,也沒有什麼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確定怎樣才能令這些教法契入自心而聽法。譬如,要知道面上有沒有污垢,便要持鏡自照,把污垢清除,同樣,在聽聞正法時,我們的惡行執著等過失,便會顯現在法鏡之中,這時我們便會對自己的心念竟會變成這個樣子而感到後悔,然後便會斷除過失,修習功德。因此,必須隨法修學。《本生鬘》說:

由於看見自己的惡行明現於法鏡之中,便會生起悔意,令自心趣向正法。

蘇達薩(梵:Saudasa)請求普明太子(梵:Sutasoma)說法時,菩薩太子知悉蘇達薩的意樂已成合宜法器,所以便為他說法。總之,應發起菩提心,思維:「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當成就佛果。為了成就佛果,就必須修學佛果之因。要修學佛果之因,就必須認識它們。要認識它們便一定要聽聞,所以我必須聽聞正法。」應思念聞法的利益,斷除「器三過」等過失,以大歡喜心從事聽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