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被譽為「聰明論」
,或「以理為宗」的。本論也一直受到後代特別之尊重。然
而,我們從《俱舍論》之組織結構及其內容論點上一一分析
考察,發現後人實在高估了它的價值。
從組織結構說,只是修正了《發智論》與《雜心論》,
簡化了推論過程而已,在內容論點上也嫌附會、矜持、並不
極成。
但在世親個人思想之發展過程中是最重要的。由於世親
以後轉奉大乘,為印度瑜伽唯識學派真正之集大成者,對印
度佛教也是重要的。甚致,以後印度吠檀多學派之商卡拉之
唯心論點亦採證了瑜伽唯識之學說,所以對於印度思想史之
發展也是重要的。
本文主要指出《俱舍論》之所以受到後代重視,實受世
親盛名所影響。但就世親個人思想之發展、佛教思想史、乃
至印度思想之發展《俱舍論》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部派以來,佛教的文獻有三種﹕即經(Sutra)、律(
Vinaya)、論(Abhidharma)合稱為「三藏」(Tripitaka)。這
裡所講之「論」,音譯為「阿毘達磨」。阿毘(abhi)意為問
與答之相對辯論﹔達磨(Dharma)意為法,當然是指佛法。因
此,「阿毘達磨就是佛陀當時大弟子正式討論佛陀教義之記
錄。既然是討論佛陀的教義,所以也可以說是佛說的,至少
是佛認可的,這是一切有部傳統的主張,但世親(Vasubandhu
)卻認為那只是一種傳說。可見世親雖然那時仍以「有
部」為宗,但卻是主張理性的思辨。「以理為宗,非存朋執
。」
李志夫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1990.04出版)
《阿毘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包含界品、根品、世品、業品、隨眠品、賢聖品、智品、定品、破我執品等九部分,反映當時流行於迦濕彌羅的有部思想,包括關於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學說,為《大毘婆沙論》的綱要書。本書統一煩雜的說一切有部學說,但又吸收經量部的許多觀點,如過未無體、種子薰生、不相應行無實……等等,以改善有部教義,甚而對這兩系的思想再加以批判,因其理路井然,世稱「聰明論」,在當時相當盛行。阿毘是「對」,指以教法對向涅槃、以智慧對觀四諦;達磨是「法」;俱舍是「藏」,有依止、包含二義,指本論依據、包含其他經論的要義。《俱舍論》共三十卷,包含六百頌及其說明(大正29, No.1558, pp.1a-159b)。說一切有部的《俱舍論》與經量部的《成實論》,被認為是由小乘思想發展至大乘思想時,「有」、「空」二種路線的代表作。
《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是印度世親菩薩所著,。本論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識的寶庫,是學習佛法的必讀之書。《俱舍論》曾二次譯為漢文,陳真諦的『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唐玄奘的『阿毘達磨俱舍論』。
關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轉及還滅等方面的知識,《俱舍論》中所說最為詳細,《發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內容亦無不攝盡,因此被譽為“聰明論”、“慧毒門”(如身少破,著少毒藥,片刻毒滿全身。此論亦爾)。
俱舍論由真諦譯成漢文,傳入中國,受此影響,成立了俱舍宗,是漢傳十三宗之一。此論傳至西藏後,諸大德也十分重視,尤其格魯派將之列為必學的五部大論之一。在藏傳佛教正規學制中,《俱舍論》是專攻四年的課程,畢業後方可考取顯教格西學位,以難度大而著稱。
《俱舍論》,先是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學說總結,攝為八品,再以經量部的觀點,來對它進行討論。《界品》和《根品》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屬於總說四諦的性質。《世間品》、《業品》、《隨眠品》這三品講述苦、集二諦,即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世間品》講苦諦的內容,《業品》和《隨眠品》講集諦的內容。世是苦果,業是苦因,煩惱是苦緣。《賢聖品》、《智品》、《定品》這三品講述滅、道二諦,即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賢聖品》講滅諦的內容,《智品》和《定品》講道諦的內容。賢聖是無漏果,智是無漏因,定是無漏緣。印順法師認為,《俱舍論》是出入於有部阿毘達磨與經部之間,成為一折中的學派。有部的論師眾賢曾造《順正理論》來破《俱舍論》,對其中經部論師的觀點一一反駁。
◎若取自相則覺法……諸論中勝,趣向解脫,是名阿毗曇。」
阿毗曇是阿毗達磨的異譯,學者有無比法、向法、大法、勝
法的幾種不同解釋。雖有各種的說法差別,但究其要,不外
是勝義法及法相法,勝義法就是出世的涅槃法,法相法就是
世間的世俗法。佛陀的一代時教,也不外說這兩法,中論頌
說﹕「如來以二諦,為眾生說法」,就是這道理。本論是抉
擇勝義的無漏,法相的有漏兩大類法,所以名阿毗達磨。
阿毗達磨俱舍,依華語說,叫對法藏。對法的意義,在
上面說過了,藏是什麼意思﹖這到論中「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的兩句頌時再解釋,這裏不多說了。
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達磨及論的五個字,是論題的通
名,不特本論可以這樣說,其他像六足、發智等的諸論,都
可名為阿毗達磨論的。俱舍這兩個字,是一部的別稱,唯有
本論叫做俱舍,其他的不論什麼論,都不可以名為俱舍的。
綜合通別的名稱,根據論中的內涵,用以教授後起的佛子﹔
所以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
本論的思想淵源
一、直接的思想
一部偉大的學術作品,必有他偉大的思想體系,為他的
根柢,本論在當時可說是空前而又振動教界的最偉大的作品
,自有他思想上的統系和來源。據近人的研究所得,俱舍思
想的源泉,有直接間接的兩大部類﹕直接的思想依據,是屬
部派佛教的,間接的思想依據,是屬根本佛教的。
部派佛教,就是小乘的二十部派。小乘學者的思想紛歧
,錯綜複雜,可算到了無以復加,他們有的為了一頌的差別
,分裂為四。學派分裂的動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為思
想集團的分化
51頁
。照說,僧伽是以和合為本的﹕在事方面,以六和為原則﹔
在理方面,以一理為共證﹔在所宗承的上師方面,以具三德
二利的佛陀為同尊,這樣,在同一信仰下,採取同一行動,
趨向同一目標,為什麼還會發生思想上的分化呢﹖這似乎很
奇特,其實也很平常,因為學者的思想,無論怎樣,是不能
統一的,何況佛教重自由思想而思想尤其開放呢﹖所以佛世
的一味佛教,由二部而三系,由三系而四派,由四派以至於
二十部,一時學派爭鳴,互以正統自居。以今研究學派思想
所見,各有其所長,也各有其所短,此中得失,可讀印度之
佛教的「學派之分裂」,「學派思想泛論」的兩章。
本論是在各派思想發達到高度,而又逐漸凝固後產生的
。他承阿毗曇心論及雜心論的傳統,雖以婆沙論為己所宗,
但絕不盲從。有說本論思想的來源,是汲取發智、六足、婆
沙,這不完全對﹔自然,這是構成本論思想的主要元素,不
過部派佛教的其他學派思想之所長者,論主無不取來用的,
所以本論的思想,為學派思想的總匯,學俱舍的,不應以六
足、發智、婆沙做參考,就算滿足,而應遍及於小乘二十部
派的每一學派的學說思想,才能正確的把握本論的思想樞紐
,不為一家一派的思想所拘。這不同的思想,論中講到的時
候,可為一一指出,現在不勞先說。
二、間接的思想
根本佛教,就是佛說的四阿笈摩及諸部律典。從聖教的
依據上說,這是直接中的直接思想,
52頁
因為要有根本佛教,才有部派佛教,有了部派佛教,才有俱
舍學的問世。現在說他是間接思想的淵源,這不是否認根本
佛教,是後代大小乘的一切學派思想的總源泉,只因本論思
想的流出,是與阿含教及諸部律,隔著一座部派佛教的橋樑
的,所以它就成了本論的間接思想了。學派思想,參雜了主
觀的執見,不能吻合整個佛教的正確思想,這是誰也不能否
認的。作者創作本論,一方面以學派思想為所依,一方面又
發現他們思想的錯誤,為了要糾正他們的思想,透視思想的
根源,乃不得不上溯於根本佛教,因此,阿含與俱舍,就發
生了間接而又深切的關係了﹗
阿含是佛法的根本,是如來住世時親口所宣說,其內容
說明的不外是﹕三科、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人天因果
及出離因果諸法。三科是佛以之說明萬有根本的,阿含對他
有詳細的發揮,本論的界品,也有廣泛的解釋。四諦是佛以
顯示生死流轉的苦痛及原因,顯示解脫生死的聖境及離苦得
樂的正道的。它是佛法的精義所在。阿含經中處處說他,佛
弟子也常常談它,本論的全部,可說都也是講的四諦要義。
(到下諸品的次第中,再說明所以。) 緣起是佛以之區別佛
法與外道的差別的﹕他們說宇宙的本元是大梵,萬事萬物為
大梵所創,亦受其所支配,說到個人的主體人是小我,生死
流轉,就是小我在上遊下遊。佛法既不承認有大梵,也不贊
成有小我,宇宙萬有是從緣起,有情流轉也只是緣起的鉤鎖
。緣起是佛法的特質,阿含經中有廣大的開顯,本論的世品
也有相當的闡述。三法印是佛以之衡量教法的真偽邪正的,
合乎三法印的原則的,是真正的佛法,違
53頁
反的就是偽造邪說,根本不是佛法。有人說﹕阿含中的長阿
含,偏談諸行無常印,雜阿含偏談諸法無我印,增一及中含
,偏談涅槃寂靜印。論師作論,都是解釋法印的,不過有的
偏釋一印,有的舉一明三﹕如五蘊論,是偏解諸行無常的﹔
涅槃論,是偏釋涅槃寂靜的。本論呢﹖是舉一以明三的,這
到諸品次第的一目中,也有所說明的,這兒且不指出來。人
天因果及出離因果,是佛依之使令有情得到現前增上生及畢
竟決定勝的二種勝利的,這只要讀了阿含經,就會知道。本
論說的有漏法,是明的人天因果法,說的無漏法,是明的出
離因果法。根本佛教與本論有著這樣深而且切的關係,可是
本論間接的採取阿含的思想實在不少,所以研究本論的學者
,如能留心阿含,當必更能獲得俱舍的心要﹗俱舍論釋題-演培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22 冊-1978年3月初版-頁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