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7:02:25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受持菩提心的要領 濟群法師

正如通過受戒納受戒體一樣,我們發心之後,也應依循一些特定儀式受持菩提心,以此堅定信念。
   受持菩提心的內容,包括受持、守護和毀犯之後的懺悔。受持儀軌之前,必須對菩提心具有勝解,若無深刻認識,這種受持往往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然後以各種因緣促使這一心行的發起,再通過相應的儀軌受持並鞏固。受持儀軌的本身,也是心理強化的過程,就像隆重而如法的受戒儀式那樣,能在我們的內心產生深刻印象。
  

但僅僅依靠儀軌的力量還不夠,必須在受持後不斷強化,否則這種心行會逐漸邊緣化甚至模糊不清。因為我們每天關注的事物太多,心理活動也太複雜,若受持菩提心後不能善加守護,往往會流於表面。如禪宗的修行,見道之後還要保任,絕非見性就萬事大吉。我們要知道,任何一種心行的生起之初,並沒有多少力量。所以,更需要悉心守護。
  

所有心行的培養,都要通過重複和積累來完成,菩提心亦不例外。而這種重複必須具有同一性,如此才能見效。若今天重複這個,明天重複那個,看來似乎很是精進,卻無法培養一種特定的心行。就像我們學外語,必須經過一個階段的強化才能掌握,如果今天學點英語,明天聽點日語,往往只懂些皮毛。同樣的道理,修法也要不斷鞏固才會有力量。所以,宗大師又為我們提供了守護的修法。
  

守護的關鍵,一是憶念菩提心的勝利,一是憶念捨棄菩提心的過患。《道次第》中,修習任何一法之前,首先讓修學者瞭解修習此法的勝利和不修的過患。因為凡夫總是在得失之間徘徊,宗大師深知這一心理,特別為此建立了相應的修學套路。
  

從這個角度看,《道次第》的修行正是建立在利益之上:修每一法都有不同的利益,而所有這些又匯歸於究竟的利益,那就是成就佛果。不斷思維勝利與過患,菩提心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就會逐步加強。同時,還要晝、夜各三時念誦發心偈:“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更重要的是,將生活中一切順境和逆境作為鞏固菩提心的增上緣。否則,即使每天能以一定時間在座上觀修,但平時卻不懂得善用其心,仍以習慣的心行思考和做事,最終成就的往往還是凡夫心。事實上,我們的心行一不留神就會進入凡夫心中,因為這是它最熟悉的軌道。尤其在出現逆緣時,甚至會想到退心。一旦這些念頭出現,必須及時設法化解。
  

成就菩提,還必須去除夾雜其中的凡夫心。我們在佈施時,會出現慳貪的心理;持戒時,會攙雜惱害眾生的心理;修忍辱時,會夾帶嗔恨的心理。以嗔恨心為例,世間有修養的賢達之士若能將嗔恨心修得弱一點,遇到逆境時,也能具備相應的排遣能力,但終究是不徹底的。只要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便不能將嗔恨心連根拔出。佛教的修行,則是要從根本上克服並戰勝嗔恨心。在斷除嗔心這一點上,聲聞乘和菩薩乘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區別。但菩薩道的忍辱還有著更寬泛的內容,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諦察法忍。
  

當凡夫心出現時,要及時懺悔,以免使修行出現偏差。所以,在受持菩提心這部分內容中,宗大師特別將懺悔作為受持、守護之後的重要內容,確有其深意。唯有徹底消除凡夫心,才能成就純正的菩提心。

2007年10月修訂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