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13 02:19:5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5/13 02:18:51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略論(1)

講述: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990418

 

至尊文殊怙主,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曾經在《菩提道次第攝頌》當中有提到:「此暇身勝如意寶,能獲亦僅有此次;難得易失如空電,思惟此理應了知;

世事猶如簸揚糠,故須晝夜取心要;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求脫者如是行。」在這個偈頌裡,一開始是提到了暇滿的人身。現今我們有機會獲得如此暇滿的人身,這樣的人身是非常難得,而且相當的珍貴,並且透由如此殊勝的人身,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現今所獲得殊勝的人身,具有八種的閒暇以及十種的圓滿,所以想要獲得如此殊勝的暇滿人身,的確是不容易的事。不僅能夠獲得暇滿人身,並且在獲得人身時,我們能夠值遇導師釋迦世尊圓滿的教法,並且在修學佛道時,能夠值遇宗大師所傳下來的無垢清淨圓滿的聖教,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

 

剛剛為各位介紹的偈頌,它具有非常殊勝的加持力,這個偈頌是宗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攝頌》,平時也稱之為《證道歌》。所謂的《證道歌》,就是宗大師透由他自己的修證,所造的偈頌。在這個偈頌裡面,甚至在《菩提道次第攝論》當中,有宗大師從一開始作聞、思、修種種的次第,來為弟子們介紹佛法的內涵。也就是因此在每一個偈頌的最後,都有提到「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求脫亦如是行」,也就是我本身是藉由這種方式來作修習的,而如果你們想要更進一步的求得解脫,也希望你們透由相同的方式來作修行。所以宗大師他所講的這些偈頌,都是透由他自己本身的經驗來告訴弟子們的。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偈頌的內涵,偈頌當中第一句提到「此暇身勝如意寶」。這裡面舉了如意寶的譬喻,而說到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比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這當中拿如意寶來作譬喻,並不是像一般世間人在寫詩或者是寫詞的時候,藉由外在的太陽、月亮,或者是種種美好事物來當譬喻,並不是這樣的意思。為什麼宗大師要以如意寶來譬喻我們的人身?這是由於大師如實的修行之後,在內心起了證悟,他發現所獲得的人身,是比千百萬的如意寶都還要來得珍貴。所以在這個偈頌裡面,必須要了解,為什麼所獲得的人身,會比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我們必須對這一點生起強大的信解。

 

在之前有提到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比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思惟這個內涵:從某一個角度而言,所獲得的人身,它的本質就是痛苦的本質,為什麼這樣的人身,它跟如意寶相較之下,竟然會比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呢?首先什麼樣的寶物它能夠稱之為是如意寶?在現今由於眾生福德非常微薄的緣故,所以一般的人是沒有辦法找尋到如意寶的。而過去當眾生有一定的福德時,在賢劫時代,由於大部份的眾生所行的都是十善,所以有這樣的福報能夠獲取到如意寶。而之後,尤其是五濁惡世的現今,大部份的眾生所行的都是十惡業,所以相較之下,並沒有這種福報能夠獲取到如意寶。縱使現今科技相當的發達,能夠製造出許多的機器,但是透由外在的設備,也沒有辦法製造出如意寶。什麼樣的寶物能夠稱之為如意寶呢?如果能夠獲得如意寶,並且對這樣的寶物不斷的祈請、發願的話,今生想要成辦的一切利益,包括了少病、長壽等等,一切我們想要成辦的現今安樂,都有辦法在一瞬間之內成辦;甚至想要成辦的這一切的安樂,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只要祈求就能夠得到的。光想這樣的譬喻,一般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在這個世間上,不管是現今,或者是過去,真的有如此珍貴的寶物存在嗎?我們會開始懷疑這樣的問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寶物存在,不要說多,只要有一個,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足夠了,更何況是百千萬個!如果這樣的寶物是如此的珍貴,如此的難得,為什麼跟暇滿人身比較之下,暇滿人身竟然會比這樣的寶物還要來得珍貴?有很多人在這一點上,都會生起懷惑,會覺得光要想像這樣的如意寶,都覺得很難想像。現今的確是獲得了暇滿人身,怎麼會說暇滿人身,比這樣的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呢?這樣的如意寶應該是不容易取得的,但是我今天竟然能夠輕而易舉的獲得這樣的暇滿人身,很多人會覺得人身是比較容易獲得的,相較之下如意寶是比較難取得的,因此在這一點上面我們就應該更進一步的來作以下的思惟。

 

所以接下來就應該對暇滿身,為什麼會比如意寶,要來得珍貴的這一點,更進一步的來作思惟,也希望在思惟之後,能夠對這一點生起強而有力的定解。一般的人,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會去思惟這樣的問題,甚至絕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沒有辦法跟如意寶相較,也就是如意寶是超過我們現在所獲得的暇滿身的。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的思惟這樣的問題時,就會發現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遠超過如意寶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獲得的暇滿身,它能夠成辦小、中、大三種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成辦自利利他兩方面都圓滿的佛果,這樣的佛果,它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圓滿果位,這樣的果位能夠藉由所獲得的暇滿身來成辦。退而求其次,如果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獲得圓滿的佛果位,也可以解脫輪迴,也就是不需要再一次在輪迴當中流轉,我們能夠跳脫這樣的束縛而得到解脫的果位,這樣的果位也是能夠藉由所獲得的人身來成辦。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辦法成辦,最小的利益是什麼呢?最小的利益就是能夠藉由所獲得的人身,讓來生不墮惡趣。

 

過去的傳承袓師都提到,獲得暇滿身時,要把握當下所獲得的人身,希望來生比今生過得更好。也就是短時間之內,不見得能夠獲得佛果、獲得解脫,但是至少要讓來生,比今生的狀況好些。透由增上生讓來生比今生過得更好,這樣在不久之後就會獲得解脫以及一切遍智,也就是圓滿的佛果,這都是藉由暇滿的人身所能夠成辦的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在這當中我們所提到最小的,是讓來生不墮惡趣,光這一點透由如意寶就沒有辦法成辦。如果如意寶都沒有辦法成辦這一點的話,更何況是解脫,或者是圓滿的佛果,所以了解這一點,就知道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遠超過如意寶的。

 

如意寶大部分都是在深海當中,我們都知道深海當中有龍王,龍王所住的龍宮是如意寶所造的,牠身上所配帶的這些裝飾品,也是如意寶所作成的。但是由於牠是龍王,就表示牠是畜生道的一部分,也就是牠現今的狀況也只是在三惡道,所以縱使牠周邊有再多的如意寶,牠也沒有辦法跳脫惡趣的種種痛苦。但是相反的,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它的能力,甚至它能夠成辦的事情,是遠超過如意寶的。如果沒有這個人身,縱使周邊有再多的如意寶,你怎麼去取得呢?要先成為人,成為人之後,才能夠取得這些如意寶,才能夠進一步的去使用它,所以獲得人身,它是必備的一個條件。但是人身能夠成辦的這些特點,藉由如意寶卻沒有辦法成辦,它只能成辦現今,也就是今生想要獲得的安樂。所以如意寶它能夠成辦的事情,透由人身也能夠成辦;但是相反的,人身能夠成辦的這些事,透由如意寶卻沒有辦法成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作思惟,就可以知道,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遠超過如意寶的。

 

其實不要說是暇滿的人身,光是能夠獲得人身,這就是相當珍貴難得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夠獲得人身,不要從法的角度來作思惟,從世間的角度,光獲得人身就能夠做出很多有意義的事。比方現今的科技日新月異,這樣的科學,這樣的科技,所帶來的方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去擁有的。而這樣的好處是誰帶來的呢?是人帶來的,只有人,才具備有這種能力,具備有這樣的智慧,以畜生而言,畜生是沒有這種能力的。甚至說如果我們能夠身為人,就有能力盡自己的一分心力,來幫助周遭的有情眾生。但是相反的,如果獲得人身時,不好好做的話,其實「人」它所帶來的殺傷力也是最強的,它不僅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也會讓我們的今生、我們的來生,都遭受到種種的損害。所以從這當中就可以知道,人所具備的能力是超越其他的有情眾生,它如果好好去做,能夠做出許多有供獻、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不好好做的話,它所帶來的傷害也是最大的。而在眾多的人身當中,我們現今所要探討的是暇滿人身,暇滿的人身是修學佛法眾多身當中,最殊勝的一種身。透由暇滿人身能夠讓我們成辦佛果,甚至成辦解脫,或者是讓來生不墮入惡趣。現今在獲得人身時,只不過是自己不精進、不努力罷了,如果我們肯精進、肯努力的話,以上所為各位介紹的這些好處,透由暇滿的人身都是有辦法成辦的。而這個部分詳細的內容,在之後上課的時候,都會跟各位詳細的來作介紹。

 

雖然說暇滿的人身是如此的珍貴,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它珍貴在那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思惟這個問題,也不會去想:我藉由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到底能夠做出什麼樣的事?雖然它的本質是遠超過百千萬如意寶,但是如果不知道它珍貴在哪裡,就不懂得如何去使用它;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所獲得的人身,其實所獲得的人身,對你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所以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了解,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它到底珍貴在哪一點?了解了之後更進一步的好好去使用它。大部分的人都會有一種毛病,會覺得要是我能夠獲得一百萬、一千萬,那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相反的如果掉了一百萬,或者是掉了十萬塊,會覺得相當的可惜。但是當我們在思惟人身,在看待自己所獲得的人身時,卻不會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我們會覺得掉了一百塊,掉了一千塊,會覺得很可惜,但是浪費了一天,浪費了一個月,浪費了一年,會覺得這也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從這當中就可以知道,當我們在看待自己的時候,其實所獲得的人身,我們是不懂得珍惜的。

 

講到這一點,過去上師他們會講到一個譬喻,比方說有一個乞丐,如果這個乞丐他們家裡煮飯的爐灶,是用黃金打造的,但是他確不知道他們家的爐灶是用黃金打造的話,這個時候他就不知道該如何的來使用這樣的爐灶。由於他不知道這個東西非常的珍貴,不懂得去使用,所以他這一輩子就只能當乞丐。相同的我們的狀況就跟這個乞丐是一模一樣的,我們現今雖然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當我們在獲得人身時,我們不認識它,或者是不了解它到底珍貴在什麼地方?由於不了解的緣故,就不懂得該如何的去使用,不懂得使用,所以我們現今的狀況就是如此。

 

相反的,如果能夠認識當下所獲得的人身,了解它的珍貴之處,我們就可以知道,原來透由這樣的人身,是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因為我們能夠藉由這樣的人身,生起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依次到最後能夠成就圓滿的果位;我們也能夠藉由這樣的人身獲得解脫的果位;甚至我們也能夠藉由這樣的人身來觀修空正見。如果這些目標,短時間之內都沒有辦法達到,我們也能夠藉由這樣的人身,讓我們的內心對三寶生起皈依的心;至少藉此能夠讓來生獲得人天的增上果位。雖然暇滿的人身,它能夠成辦如此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輕忽這一點,會覺得這些都只不過是說說罷了,甚至有一些人雖然了解這個內涵,但是他會覺得這也沒什麼,反正當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而忽略了他現今所獲得的暇滿人身。

 

在第二句當中「能獲亦僅有此次」,這樣的暇滿人身,它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能夠獲得的。無始以來雖然我們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各種的身,我們幾乎都已經獲得過,不管是帝釋天王、梵天王,或者是一般的天人,在這個輪迴投生的次數,是無數次的。所以雖然我們不斷的獲得不同的身,但想要獲得暇滿的人身,卻不是如此容易的事,所以第二句話裡面就特別的強調「能獲亦僅有此次」。我們想要獲得暇滿的人身,從過去到現今,這可能只是唯一的一次,所以這樣的人身,它不僅僅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它是相當難得的。在今生之所以能夠獲得人身,是因為我們過去能夠造作相順的業緣、因緣,再加上三寶的慈悲之力,在今生才有辦法獲得如此殊勝的人身。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去思惟人身的重要性,更進一步的我們忽略它、輕視它,甚至在獲得人身的當下,連皈依三寶的信心都沒有辦法生起,連業果都沒有辦法如理的去持守的話,那來生能夠去的地方,除了三惡道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了。

 

而這樣的人身,它不僅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而且它是相當難得的,不僅如此,在獲得之後,它是很容易就消失的,所以在第三句裡面就提到「難得易失如空電」。而之前我們先提到了,這樣的人身是相當難得的。為什麼這樣的人身,為什麼這樣的暇滿身是如此的難得?從成辦暇滿身的因,這樣的角度來作思惟就可以知道。要成辦暇滿的人身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有三:第一必須要持守清淨的戒律;第二必須要行布施等六度作為助伴;並且在行善之後,我們要能夠發無垢的淨願,在這三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暇滿的人身。所以第一點持守清淨的戒律,以畜生道的龍王而言,雖然龍王牠的生活非常的富裕,但這是布施所感得的果報。為什麼牠會投生在惡趣,投生在畜生道?這也是因為牠沒有辦法持守戒律的緣故,沒有辦法持守戒律,縱使行布施讓牠的生活富裕,但是牠還是必須要成為畜生道的一部分。所以從這裡面,想要投生在善趣,想要投生為人,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持守清淨的戒律。但反觀現今的我們,我們有辦法持守清淨的戒律嗎?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所以第一個條件,絕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沒有辦法達到。在這個條件之上,我們要修學布施等六度作為助伴;並且在行任何的善行之後,要發無垢的淨願。所以從成辦暇滿身的因的角度來作思惟,我們就會發現,要成辦暇滿的人身,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而在第三句裡面「難得易失如空電」,這句話最主要提到的,就是我們所獲得的暇滿身,它的本質是無常的。而這樣的無常,最主要的就是「死無常」,也就是我們所獲得的暇滿身,它是一分一秒,任何一剎那都在不斷的改變。從投生到母胎之後,生下來到現今,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我們都在改變,所以這樣的改變方式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它就猶如同天空中的閃電。我們都知道如果下大雨,天空中有閃電的話,打雷、閃電它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而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就如同天空中的閃電,它就像是短短的一瞬間,馬上就會消失。所以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雖然它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從它的本質而言,它是難以獲得的,並且在獲得之後,是很容易就消失的。

 

並且更進一步的,「思惟此理應了知,世事猶如簸揚糠」,以上我們先簡單的介紹暇滿身的特質,而更進一步所探討的是,世間我們所面對的這些人事。世間的這些事情,如果仔細的去思惟就知道,它猶如同是穀糠,也就是稻穀的皮,它是沒有任何的心要可取。不管是我們的權勢、地位、金錢,或者是財富等等,這些世間人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仔細的去思惟,我們都知道這一切在臨終的那一刻,都必須要放棄,甚至這一切圓滿的東西,它都有消失的一天。在思惟之後,我們雖然都知道世間當中圓滿的這些事,有這種的特質,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還是會花很多的時間,不停的在這上面打轉,你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很不值得的嗎?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的想法?明明都知道,這些到最後都不屬於我的,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的時候,在這上面不停的打轉呢?這是因為,過去生所留下來的習氣,讓我們感得內心在面對這些境界時,就會很不自覺的對這些境生起貪念,會覺得這一切的境界都太美妙了。但是更進一步的,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去思惟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知道,當臨終的這一刻來臨的時候,這一切都不屬於我的,不管是我擁有的權利,我所擁有的地位,我擁有的錢財,甚至我有再多的朋友,在臨終那一刻來臨的時候,這一些都必須要遠離我。如果我們這樣去作思惟,而更進一步的,還在這上面不停的打轉的話,其實這是很不值得的一件事。

因此透由這樣的思惟方式就應該要了解,我們必須要藉由所獲得的人身來取心要。所謂的心要,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有意義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分為,最殊勝的──圓滿佛果,以及中的心要──解脫的果位,以及小的心要──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能夠再一次投生在善趣。但是當我們在獲得人身之後,如果連這三點,當中的任何一點都沒有辦法做到,甚至來生必須再次的墮入惡趣,甚至跟一條蟲死掉之後,還是必須要墮入惡趣的方式,是完全一模一樣的話,那我們縱使獲得了人身,跟沒有獲得人身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既然獲得了人身,就表示有機會修學佛法,但是如果放棄了這樣的機會,而遭踏自己所獲得的人身,之後還必須再次的墮入惡趣,那就跟地底下的蟲,牠死後必須要再一次的輪迴流轉,甚至再一次的投生惡趣,沒有任何的差別,這個時候縱使獲得了人身,對你的今生,對你的來生,都沒有任何的幫助。也就是因此,當了解所獲得的人身是如此的難得,如此的珍貴,甚至藉由這樣的人身,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就應該把握這樣的機會,看是否能夠藉由這樣的人身,來取得我們所想要獲得的心要。如果想要獲得心要,就必須要認識到,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得到心要?這個時候追根究底,我們知道唯有修學佛法,才能夠獲得想要獲得的心要。但是相反的,如果不往這條路上前進,反而還在世間的,不管是聲、名、利養、恭敬,種種世間的這種看似圓滿的優點,這些世間的法上面,不斷的去作思惟,甚至不斷的在上面打轉的話,這對我們反而是一種傷害。

 

在暇滿身能夠成辦的眾多心要當中,最小的心要就是讓來生不要再墮入惡趣。如果不想要墮入惡趣,就必須要誠心的皈依三寶,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如實修學三寶所告訴我們的善、惡之理的內涵,這個時候應該要懂得如何的去行善、斷惡。對於惡這個部分,過去所造的惡行,要懂得如何的來懺悔,並且更進一步的去防護三門,讓我們的三門不要再繼續的造惡。

 

總而言之,如果在獲得了暇滿人身之後,短時間沒有辦法成辦圓滿的佛果,也沒有辦法成辦解脫的果位,這個時候至少希望來生能夠不墮惡趣。而來生不墮惡趣最主要的方便,就是在於我們必須要對三寶生起皈依之心。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要認識何者是善?何者是惡?盡可能的行善斷惡。所謂的皈依是入佛之門,如果想要進入佛法的大門,必須在內心生起強而有力的皈依之心,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對於三寶所告知我們的業果道理,生起強烈的勝解信。也就是對於善業以及惡業,生起強烈的定解,而認識當下所做的行為,它如果是惡行,就應該盡可能的去防範它;如果是善行,就盡可能的來成辦它,以這樣的方式來作行持,來生才可能不墮惡趣,而這種思惟方式,是屬於三士道當中「下士道」的思惟方式。

這堂課先上到這個地方,休息十五分鐘。

以上簡單的為各位介紹了下士道的思惟方式,而整個下士道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必須要能夠誠心的皈依三寶,以及在皈依三寶之後,如理的來修學業果。不管是皈依三寶,或者是對業果生起信心,這都不是表面的功夫,也不是嘴巴上面說說的。要如何的能夠生起皈依三寶的心,這必須要透由思惟惡趣的苦,對於苦生起強烈的出離,並且了知三寶能夠救度我們,讓我們脫離這樣的困境,而對三寶生起信心,在這兩個條件具備時,就能夠對三寶生起皈依之心。而所皈依的境,雖然是佛法僧三寶,但是在三寶當中最主要的是法寶。講到法寶的內涵,不外乎就是滅諦跟道諦。談到滅跟道,可能很多人對於這樣的名相非常陌生,但是以下士道的角度來思惟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從斷十惡的律儀,從這樣的角度來思惟滅跟道。如果能夠進一步的去修學斷十惡的律儀,就能夠滅除某一部分,我們不想要去面對的這些負面的東西。也就是對於過去所造的惡,能夠進一步的去懺悔,對於將來有可能會造作的惡,如果我們去防範的話,這時想要成辦的果位,就能夠漸次、依次,慢慢的去成辦。所以必須要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利用我們的人身,讓我們的人身獲得如此的心要。

 

但是光獲得人身的心要,對於我們而言是不夠的,雖然我們能夠暫時的跳脫惡趣,但是還是在輪迴當中流轉,並沒有把握之後會永遠不墮惡趣,並沒有這樣的把握;所以有可能在某一生,造作了某一種的惡業之後,還是會墮入惡趣受苦。縱使投生在善趣,也不見得會再次的對三寶生起信心,也不見得會對業果的內涵,能夠更進一步的去了解,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輪迴當中流轉;而整個輪迴流轉的本質,就是痛苦的本質。如果想要跳脫這種痛苦的本質,就必須要獲得解脫的果位,而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獲得解脫的果位呢?必須要斷除輪迴的因,也就是業以及煩惱。業跟煩惱這兩者是讓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的主因,而業跟煩惱這兩者當中,又以煩惱為主。為什麼業跟煩惱這兩者當中,是以煩惱為主的呢?如果我們的心續上有煩惱的話,透由煩惱的力量,它就會造作新的業,讓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但是相反的,如果沒有煩惱,縱使我們的心續上有各種的業,在沒有煩惱的情況下,這種業也沒有辦法感果。但是如果在有煩惱、有業緣的情況下,我們投生在輪迴當中,這個時候所謂的輪迴,就是處在一種不自主的狀態,你不想要面對的苦,比方說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在一瞬間投生為人時,你都必須去面對它。所以這就是輪迴的本質,也就是痛苦的本質,只要是輪迴當中的一部分,是輪迴當中的一分子,都必須要面對這一切,所以這時候提到的是業跟煩惱。

 

應該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斷除煩惱呢?這時候必須要認識煩惱的根本──三毒。而三毒的根,是來自於無明的我執,想要斷除無明的我執,必須在內心生起了解無我的智慧,而這樣的智慧是屬於三學當中的慧學,要生起慧學必須要先生起定學,要生起定學必須要先生起戒學。所以不管是下士道,或者是中士道,都必須要以持戒作為基礎。而中士道更進一步的在持戒之上要修學襌定,而這樣的襌定,最主要提到的是,緣著無我的奢摩他,緣著無我的襌定。透由緣著無我的奢摩他,更進一步的生起了知空性,了知無我的智慧,唯有藉由這樣的方式,才有辦法斷除煩惱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平常在提到輪迴,或者是解脫,這樣的名相時,有一些人會誤解所謂輪迴的狀態,或者是解脫的現狀。有些人他所認知的解脫,就是所謂的投生淨土,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什麼樣的狀態稱之為輪迴呢?也就是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之下,自身沒有辦法自主的現狀,也不知會投生在何處?面對什麼樣的情況?都是在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情況下,身處於一種不自主的狀態,就稱之為是輪迴。相反的,如果投生的方式,並不是藉由業以及煩惱的束縛,能夠在自主的狀態下投生,甚至能夠以自主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話,其實不管你投生在何處,它都能夠稱之為是解脫。所以解脫與否的關鍵,是在於是否是自主的,或者是一種被動的,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

 

很多的人都會將所謂的投生淨土,或者投生天界,視為是解脫,但實際上縱使你有機會投生在比較美好的國度,是不是代表你永遠都不會墮落,你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呢?其實並不一定。因為你投生的方式,如果也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話,縱使你投生的地點比其他的人要來得殊勝,但實際上你也是在一種被束縛,而且不自主的情況下所投生的,所以這樣的狀態它還是稱之為輪迴,不能夠稱之為是解脫。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輪迴跟解脫最主要的分界,是在於投生的方式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在一種不自主的狀態下而投生,就稱之是輪迴,相反的稱之為是解脫。

 

而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跳脫於輪迴?才能夠獲得解脫?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於我們必須要能夠生起出離心。而要對什麼樣的境生起出離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生起出離心的境,應該是對於輪迴當中圓滿的事物,生起強而有力的出離。如果是對一般的苦苦,比方說生病的痛苦,頭痛的痛苦,周遭所遇到的這一切,令我們感到不歡喜的事情,實在的不管有沒有學佛,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由於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質,所以絕對不會有人想要遭遇這些不圓滿的事情,所以對於這些不圓滿的事情而言,每一個人都可以生起出離。而我們在這個地方所提到的出離,能夠成為解脫最主要關鍵的出離心,它所面對的境,並不是現今所遇到的這一切不順遂的事情;而是輪迴當中的這些圓滿。當我們面對輪迴當中圓滿的這一切,要能夠了解,這一切都是輪迴痛苦的本質,而對這一切事物,生起強而有力的出離。了解到這些境界,我無始以來都是被它所影響的,但實際上它對我並沒有真正的幫助,所以當我們看這些境界,在面對這些境界的當下,內心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這一切對我並沒什麼直接的幫助,對我真正有幫助的是法。而眾多的法當中,能夠讓我跳脫輪迴的主要關鍵,就在於證得無我的智慧」。這時候應該以反方向的角度來作思惟,而這樣的思惟方式,在之後為各位介紹《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正文時,都會為各位詳細的介紹。

提到輪迴的苦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苦苦、壞苦以及行苦這三種苦。所謂的「苦苦」就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的痛苦,不管是生病,或者是遇到不想遇到的人事物,而讓內心感到痛苦。不管是身體或者是內心的苦,一般人都能夠感受的痛苦,將它歸類在苦苦當中。而所謂的「壞苦」,就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我很快樂,我很高興,我沒有生病,或者我是一個有權力、有地位、有錢的人,這一切看似圓滿的事物,其實它是苦的本質,所以將它歸類為是壞苦。而什麼樣的苦,稱之為是行苦?所謂的「行苦」,就是我們所獲得的蘊。為什麼會有苦苦跟壞苦形成?這是因為在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情況下,不由自主的就獲得了這樣的蘊體,而這種蘊體,就是讓我們遭受痛苦的根本。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獲得這樣的蘊體?就是因為心續上有煩惱的緣故。有煩惱,透由煩惱作業,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下,沒有自主的情況下,就必須要獲得這樣的蘊體,而這樣的蘊體會讓你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既然我們知道痛苦的根本是來自於煩惱,那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斷除煩惱呢?必須要生起證得無我,證得空性的智慧。所以當我們在探討無我,或者是空性的法類時,很多人會認為它是一門很新鮮的課門,這是一個很新鮮的話題,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我們之所以要探討無我,甚至探討空性,這並不是希望各位將來有機會能夠成為講說者,為其他的人介紹這方面的法門,並不是如此。之所以要探討無我,或者是空性,是因為我們不想要在輪迴當中流轉;不想要在輪迴當中流轉,就必須要能夠斷除輪迴;要怎麼樣斷除輪迴,最主要的關鍵是斷除煩惱;而要斷除煩惱,就必須要生起證得無我,證得空性的智慧。也就是因此,我們才需要修學有關無我,或者是空性的法類。

之前在提到「解脫」的這個名相時,有提到所謂的投生淨土的內涵。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誤解為「只要能夠投生淨土,就代表已經獲得了解脫」,其實並不盡然。甚至有很多的人,雖然想要投生淨土,但是不知道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投生淨土。如果想要投生淨土,所必須要具備的幾個條件當中,第一個必須要對三寶生起強而有力的信心,而這樣的信心,它是不變、而且相當堅固的。在生起了皈依心之後,更進一步的要如實的來修學業果的內涵,也就是盡可能的去行善斷惡。在這兩個條件具備時,也要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如果以上所說的皈依,對於業果生起信念,對於輪迴生起出離的這些條件,都具備的話,你來生有機會生在淨土當中。並且在臨終的時候,要有把握能夠對輪迴當中,安樂的這一切事物不生起貪念。如果在臨終時,對於輪迴當中所認為的一切美好事物生起貪念,就猶如同是在身上綁著一個非常大的石頭,這時候你絕對沒有辦法自主,你所想要投生的地方,因為被業跟煩惱、被貪所束縛住了。如果相反的,你對於輪迴當中所呈現的一切圓滿的事物,能夠不生起貪念,以及具備了以上的這些條件的話,你來生真的有機會投生在淨土。

但是不是投生在淨土之後,一切的痛苦都消失了呢?或者投生淨土之後,就能夠獲得究竟的解脫?並不是。投生淨土之後,最大的優點是在於,投生在淨土能夠親見諸佛菩薩。但是見到了這些諸佛菩薩,你還是必須在他們的座前聽聞佛法;在聽聞佛法之後,更進一步的,如實的修學佛法的內涵,而讓自己的心續生起「證」,或者是「道」的種種功德。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來修學,其實有沒有投生在淨土,它的差別並不會太大。所以縱使具備了以上所說的,投生淨土的這些條件,真的是有機會投生在淨土。確實淨土的這個地方是相當殊勝的,但是它不代表你投生在那個地方之後,什麼事情都不用作,什麼法都不用學,並不是。這個時候還是必須從善知識,從諸佛菩薩的面前,聽聞種種殊勝的教授,更進一步的還是必須要如實的修學法義,讓你的內心早日生起證得空性,證得無我的智慧,才有辦法獲得究竟的解脫。

因此在座各位當中,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將來有機會投生在佛國淨土的話,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具備有投生淨土的條件。也就是果要形成,必須要具備有眾多的因緣條件,如果這些條件,沒有辦法完全的具備,這時候要獲得你想要得到的果,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如果想要投生淨土,也必須要對三寶生起強而有力的皈依之心,並且對業果生起強大的定解。除此之外,也必須要對輪迴生起出離心,而這種出離心,在臨終的時刻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在臨終的那一刻、臨死前,我們必須要能夠不對輪迴當中的圓滿盛事,生起強烈的貪著,這個時候你必須要毅然決然的告訴自己:「這一切對我而言都沒有什麼意義,這不是我的目標,它對我也不會有什麼幫助」。如果能夠在臨終斷除內心對輪迴的圓滿盛事所生起的貪,並且在修學佛道時,能夠具備以上所為各位介紹的這幾個條件的話,藉由這些因緣和合的情況下,來生真的是有可能投生在淨土。但是投生在淨土之後,還是要進一步的來學習,要在諸佛菩薩的面前聽聞佛法、聽聞法義;聽聞法義之後,也還是必須要按照佛法的內涵,一步一步的來修學。不管是想要獲得解脫,或者是一切遍智,唯有藉由佛以及菩薩們,所告訴我們的成佛之道,才有辦法獲得最究竟圓滿的果位。

之前舉「中」的心要,也就是之前偈頌當中所提到的「故須晝夜取心要」當中「中」的心要。獲得這樣的心要,讓我們跳脫輪迴的現狀,不需要面對輪迴的痛苦,也不需要面對輪迴三惡趣的苦,光這樣就足夠了嗎?其實這是不足夠的,也就是縱使我們跳脫了輪迴,能夠成為聲聞或者是獨覺的阿羅漢,但是這對我們而言,對他人而言,都是不圓滿的現狀。為什麼是不圓滿的現狀?因為縱使我們能夠獲得一己的解脫,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斷除所有的過失,也沒有辦法圓滿一切的功德。也就是縱使得到了解脫,它也不是圓滿的現狀,它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佛果;沒有辦法成就圓滿佛果,自利的部分是不圓滿的;自利的部分不圓滿,怎麼能夠圓滿利他的部分呢?如果自利利他這兩方面都沒有辦法圓滿,怎麼可能有機會獲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或者是十力的種種功德?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從他人的角度,也就是從眾生的角度來作思惟,會發現到無始以來我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我跟每一位有情眾生都是有關聯性的。甚至更進一步的思惟,會發現沒有任何的一個有情眾生,他不曾不是我的父母親,也就是他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親,並且在做我父母親的當下,對於我的恩德都是難以回報的。所以有這樣的情況,了解周遭的有情眾生,對我們都是有恩時,如果我們放棄了這些有情眾生,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尋求解脫果位的話,這是不值得驕傲,也不稀奇的一件事情。

以小乘的羅漢而言,小乘的羅漢沒有辦法了解一切的所知;沒有辦法了解一切所知,就沒有辦法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當他發現自己已經跳脫輪迴,已經成為羅漢,甚至不需要再面對輪迴種種逼迫的時候,其實這對他而言,也是不圓滿的。而更進一步的,透由佛的勸誡,他會想要進入大乘修學大乘法,看是否能夠獲得佛的果位,其實這是多此一舉的。如果能夠在生起出離心之後,就往大乘的方向前進,讓內心生起慈悲、菩提心,而修學大乘法,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繞遠路,先從小乘開始出發,而獲得了解脫,再更進一步的,生起所謂的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再進入大乘。

比方說要涉水,或者是要游泳到對岸,一開始在還沒有涉水前,還沒有游泳之前,該把褲管捲起來的,就應該把它捲起來;該把衣服脫掉的,就應該先把它脫掉。而不是先涉水後,發現褲管濕了,然後再返回來將褲管拉起來;或者是想要游泳,進到水裡面,發現衣服全都濕了,所以要回到岸上,把衣服脫掉再回去游泳,你不覺得這是很麻煩,而且多此一舉的事嗎?

甚至有很多的上師,在講述這個部分時,會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每一個人在求學的階段,都會想要讀好的學校。如果要讀好的學校,一開始就應該努力用功,看是否能夠考進這樣的學校。如果一開始,你不努力,不好好的讀書,所進的學校,是你不滿意的學校;而進去之後再想辦法補考,再想辦法轉學,這不就是多此一舉嗎?所以這種行為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將目標,一開始就放在大乘,在生起出離心之後,就必須要讓自己更進一步的生起慈心或者是悲心。這個時候應該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生起所謂的慈悲心呢?既然生起了出離心,就會知道「我並不想遭遇輪迴種種痛苦的逼迫」,就如同我不想要遭遇到這樣的狀況,我以外的一切有情眾生也是如此,他們也不希望遭遇到這些的痛苦。但是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去除周遭有情眾生的苦?這不是獲得一己的解脫就能夠解決的,這必須要獲得圓滿的佛果,才有辦法解決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而要獲得成佛的果位,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生起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就有提到七因果的教授,以及自他相換的教授。我們必須要透由這些修菩提心的次第,而讓自己生起菩提心,更進一步的修學大乘的法類,才有機會獲得圓滿的佛果,這個部分是屬於上士道的部分。

以上簡單的為各位介紹了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法類,藉由這樣的方式,在說法以及聽法之前,都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動機。甚至在舉行長壽灌頂的時候,在還未接受灌頂前,上師也應該藉由這種方式,讓弟子們來調整動機。尤其是現今所要聽聞的法類是大乘法,要聽聞這樣的法類,調整自己的動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聽聞者,或者是講說者,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以今生作為出發點,所想的都是輪迴的圓滿盛事,所想的都是想要獲得名利的話,其實不管是講說者,或者是聽聞者,當下所作的行為,雖然是跟佛法看似有相關性,但實際上對於聽法者以及講法者而言,都不會產生任何的幫助。也就是因此過去的袓師們,曾經有提到「前後二要事」,也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調整自己的動機,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一開始還未聞法之前,就藉由剛剛所為各位介紹的三士道的內涵,來調整我們的動機。也就是我來聽聞佛法,最主要並不是為了我自己一個人苦樂的問題,我是希望能夠解決一切的苦樂問題,也就是因為如此,我希望能夠早日的獲得圓滿的佛果,所以我來上師的面前聽聞如此殊勝的法類,以這樣的方式來調整我們的動機。

接下來看到《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正文,恭敬頂禮至尊聖士具大悲心諸尊者足。這一次在編排還有翻譯的過程中,由於時間非常緊促,所以沒有將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的科判,連同《略論》的原文來作翻譯,不過在仁波切講述時,會用口譯的方式來介紹赤江仁波切所造的科判內容。在正文之後,科判裡面提到的是,在這個地方介紹的論,是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中、略三論當中,所稱的「中論」,或者是普遍稱為《菩提道次第略論》,並且加上它的科判來作介紹。而這個科判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正示講說的前行」,也就是在還沒有講之前,必須要具備的前行。第二個部分,在前行之後「介紹本論的正文」。第三個部分就是在介紹完畢之後,「回向」也就是究竟的部分。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正示講說的前行」,而「正示講說的前行」又分為三:第一個部分是「皈敬頌」,第二個部分是「承許造論」,第三個部分「結合書名介紹所說之法」。

首先看到第一個部分「皈敬頌」,正文:娑婆剎土自在薄伽梵,勝者補處彌勒法王尊,一切善逝之父妙音尊,勝者授記龍樹及無著,於彼諸尊恭敬頂禮已。前面的這五句是《菩提道次第略論》原文的皈敬頌,而在這五句當中,分別禮敬的是導師釋迦世尊以及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以及導師釋迦世尊所授記的龍樹菩薩以及無著菩薩。為令易趣深見及廣行,彼道次第是故於此中,再以略攝之理而宣說。

  以上是「皈敬頌」以及「承許造論」的這兩個部分,接下來「結合書名介紹所說之法」。此中總攝一切佛經要義,是龍樹及無著二大車之道軌,趣向一切種智地位之勝士法範,無缺遍攝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次第,由菩提道次第門中,引導具善緣者趣入佛地之理,即是所說之法。這個部分最主要是結合書名,也就是「菩提道次第」的內涵,來告訴弟子們,這裡所要為各位介紹法,它的特色為何?「菩提道次」,所謂的「菩提」指的是佛果,「道次」指的是在成佛之道,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這樣的內涵是「菩提道次第」當中最主要要詮釋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就簡單的提到了,「此中總攝一切佛經要義」一直到「即是所說之法」,這裡面所要說的法,就是讓我們能夠獲得圓滿的菩提,也就是佛果的方法。

從明天開始,就會按照《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原文,以及科判的內涵,來為各位介紹原文的內容。並且在講法時,最主要是以講說教授的方式,也就是一方面將《菩提道次第略論》以及傳承傳授給各位。一方面將裡面比較重要,或者是比較難了解的部分,更進一步的作分析,但是沒有辦法每一個字,逐字的都為各位作介紹。這是因為時間上的關係,由於時間不允許,所以我們最主要會將內文當中,過嚨的傳承以及這當中最主要要詮釋的內容,來為各位作介紹。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個地方。(校稿中)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