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8/07 10:37:46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學術論文
在宗教學研究的領域中, 比較宗教學的研究方法、觀點是否仍符合當今學
術潮流, 比較宗教學發展中所涉及的課題與方法等, 乃此篇關懷的中心。
從日本京都學派、上智大學的耶─佛比較研究中 , 「禪」佛教「空」的
真諦以及基督宗教內的神秘體驗、愛德的內含彼此間有許多可供對話與參
照之處; 台灣的佛教界與基督宗教人士如何使用比較宗教學的方法來理解
對方, 也是論文注意的焦點所在。在耶─佛間有甚麼宗教間共通的基礎,
是本文另一關注的焦點 : 「有」與「無」、「智慧」與「愛」、「位格
」與「無位格」、「自力」與「他力」等這些彼此相關聯的耶─佛教基本
思想是比較的著力點。
論文寫作當中可發現, 東方宗教自身與形上學關係
密切, 研究比較宗教學時對於哲學思想、宗教的靈修體驗等課題也不能陌
生,否則將難以明白雙方論點。
比較宗教學的方法及一發展中不斷整合、多元化的方法, 在靈性最深之處, 比較與「分辨」可使宗教人更加認識自身生命與宇宙的奧秘。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論宗教學從各宗教分出之過程與問題
前言
自有歷史可考以來,宗教就與人類社會同步存在。但過往在東、西方社會,對宗教之研究,大都僅限於各宗教之僧侶或學者,在自身的信仰範疇內,作思想之闡明,或就正反兩面之不同學說,對異教徒、異學派與反宗教人士展開學說之論辯與攻詰,而鮮見跨領域之諸宗教研究。
貳、宗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
「宗教」本身是很難定義並設定範疇的,這在各學科中,實屬特例。以下分別介紹四種研究範疇之宗教學的歷史發展。
一、比較宗教學
宗教研究之所以興起而蔚為學風,與地理大發現,和十六世紀以後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主義,有密切的關係。原來,隨著軍事與貿易事業的入侵,西方人發現了殖民地中有別於歐洲世界的地理、自然和人文景觀,於是,試圖多方了解殖民地的「人類學研究」應運而生,它可以說是「宗教研究」或「比較宗教研究」的前身。
結語
時至今日,宗教學研究,愈來愈傾向於尊重、「懸擱」與對談,學者從「裁判席」退位而為「聆聽者」。隨著宗教現象學的發展,以及對「反應的門檻」的尊重,漸漸地,教徒面對宗教學研究者的疑慮、嫌憎與抗拒心情,已大有改進。不唯如是,連異宗教之間,都在跨宗教研究成果出現之後,逐漸產生了「求同存異」的良性互動。減除立場的驕慢,增強「易地而處」的同理心,這是宗教學研究的長足進步,也是它對人類宗教的一大貢獻。
但是,作為「局外人」的學者,也還是要看到此中所隱藏的危機,那就是:當學者投入特定宗教而作調查研究之時,如何兼顧對受訪者的同情心與對研究內容的公正態度?當政府部門已習慣用「公關」(而非業績)來爭取媒體的認同時,當政府部門編列預算,以籠絡學者為其既定政策,進行學術包裝與辯護之時,媒體工作者與學者都須警策自己:在「同情瞭解」的同時,也要能「抗拒誘惑」。
於是,當一個作為「局外人」的學者,在面對研究對象時,他能釐清與研究對象的「友善互動」,背後所代表的僅只是「同情瞭解」,而無「接受誘惑」的成份嗎?他對研究對象的同情心,有沒有摻雜「拿人手短、吃人口軟」的成份?也許,對一個受過文化薰陶的學者而言,純粹「客觀」或「懸擱」的角度,在事實上是無法企及的,但是最起碼在道德的層面,拒絕「接受誘惑」仍是不容忽略的自我反省。「御用學者」所犯下的過失,「教用學者」也很可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情況下有所違犯。
撰寫本文,特別要感謝性廣法師與余秀敏教授,前者提供豐富的宗教學資料,後者則不吝提供其翻譯Sharpe論文的全文,兩位朋友讓筆者得以在最少時間內,把握了本文的寫作方向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