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6:52:26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止觀的實質 濟群法師
《道次第》建構的實修理路,指導我們將本論闡述的各個法門落實於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產生作用,歸根結底,不外乎止觀。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經教都是為止觀實踐服務的。
止是安住修,觀是觀察修,在我們現有的心行上都可以做到,並非以往想像的那麼深奧、複雜。當然,高層次的觀修必須有明眼人指導,並具備正知見和較好的心行基礎,否則很難契入,這需要等待時節因緣。除此而外,普通的安住修、觀察修屬於止觀修習的基礎層面,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
止觀的實質是什麼?無非是心和境。我們的世界,是心和物的世界、能和所的世界。
從能緣來說,凡夫的心總是像無主孤魂般漂泊不定。止所做的,正是幫助我們將心安住於正念的狀態,並使這種狀態保持延續。若不通過相應的禪修訓練,心往往在散亂和掉舉間跳蕩,片刻不能安住。
從所緣來說,若欲使心安住,必得將心系於某一善所緣境上,同時對此所緣境有正確觀照。凡夫往往對境界充滿錯誤的判斷,這種錯覺又促使凡夫心不斷增長。必須以觀察修轉化這些不良心態,調服種種妄想,以正見對境界保有智慧觀照。
止,又分有所止和無所止。通常,修行是從有所止開始,安立一所緣物件,然後將心住於其上,不再四處攀緣。止的特點,是無分別。若以佛法正見對此特定物件作深入觀察和思考,則是觀。觀有深淺之分,亦有比量和現量的不同。有分別為比量,無分別為現量。契入空性時固然是無分別,但之前應以比量觀修為基礎,否則往往會不辨是非。比量觀修的方式為推理、探究,一切煩惱皆源於錯誤觀念,必須通過觀察修和正思維將其調整過來。若能以般若智慧透視世間,遠離顛倒夢想,煩惱便無立足之地,內心自然也能隨之調柔,是為“無所止”。
真正要觀到如夢如幻,僅僅靠比量的知識或聞思之見,是不容易做到的。若對空性沒有體悟,看到的一切都是實在的,所以才會將色身當做是我,將想法當做是我。必須切身體悟到一切現象背後的空性本質,並安住於這一層面,所見皆為緣起影像。如能了知一切皆如幻如化,不再有所執著,也就無所謂出離不出離。因為斷除貪著的本身,就是一種出離。出離,並非出離環境,而是出離對環境的執著。
《道次第》的基本構架是三士道,其中,止觀部分雖然為上士道的修學內容。事實上,在道前基礎的略示修法中,就已將止觀作為整個《道次第》修行的核心之一。也就是說,三士道的各個法門都要落實到止觀修行上。可見,止觀是佛法修行的關鍵所在。
2007年10月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