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8 22:14:1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08 22:13:03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一之二 甘丹赤巴2010

宗喀巴大師造 甘丹赤巴尊者講授﹝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庚二、依止能生後世安樂之方便(分二)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習皈依(分四)

壬一、依何者而皈依之因

壬二、依此因緣所皈依之境

壬三、應如何行皈依之理

壬四、既皈依已,所修學之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之本發勝解信

壬一、依何者而皈依之因99頁)

依止能生後世安樂之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習皈依」。第一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內容是「皈依三寶」,如果我們在今生能夠誠心的皈依三寶,就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透由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在我們的心續中累積了非常多,讓我們在來生有可能會墮入惡趣的因。這些因有可能讓我們在來生,會遭遇惡趣種種痛苦的逼迫,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藉由誠心的皈依三寶,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如實的修學業果的道理,行善、斷惡,這樣才有可能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所以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習皈依」。字面上它的意思是提到了,如果我們能夠誠心的皈依三寶,這時候我們就能夠進入佛教的大門,可以稱之為是一位佛教徒。

二「一切善樂之本發勝解信」,並且在皈依了三寶之後,最主要我們要作的,就是對於業果,也就是一切善惡的根源,「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習皈依」,分四:一「依何者而皈依之因」。如果想要生起至誠的皈依,它的「」為何呢?

總說其因雖有多種以總相而言,皈依的因有相當多種,然於此中如前所說,於現世中不能久住,速將死去;死歿之後,生於何處亦無自主,為業所轉。就有如同前面在念死無常時所提到的,我們並沒有辦法長久安住在今生,我們一定會面臨到死亡的到來,並且在死之後,我們也沒有辦法自由決定,我們將來所要投生的地方,這一切都是被我們所造的業所控制。而我們所造的業,就如同《入行論》當中提到了,其業亦如《入行論》云:「猶如烏雲黑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就有如同是在烏雲密佈的黑夜中,在天空當中降下了剎那的閃電,這個閃電它是非常光亮的。相同的道理,如是由佛威德力,世人暫生修福慧,透由佛的威德力,對於我們惡業深重的有情而言,我們能夠短暫的在短時間之內,生起想要去行善的這種智慧。是故善行僅微弱,罪惡恒重極猛烈。」也就是因此我們所造的善業,它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但是惡業的力量卻是非常的強大。諸白淨業力量微弱、諸黑惡業力量極強,是故思惟墮惡趣理,由於我們所造的善,它的力量非常的微弱,所造的惡它的力量非常的強大,所以在來生,我們是非常有可能會墮入惡趣當中。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思惟惡趣的苦。並於惡趣生起怖畏,透由思惟惡趣的苦,在內心當中生起一種恐懼感。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之能。並且更進一步的相信,佛、法、僧三寶是具備有能力,能夠將我從惡趣當中救度出來的,這樣的一種能力。故若此二唯是空言,則其皈依亦同於彼;如果我們想要皈依三寶的這一顆心,只是嘴巴上面說說的話,我們所具備的皈依,也只不過是言辭上的皈依。若此二者猛厲、堅固,則其皈依亦能轉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但是如果皈依的二因,也就是透由思惟惡趣的苦,對於惡趣生起恐懼,更進一步的對於三寶生起信心,如果這兩者它是非常的強大,並且這兩者的力量是非常的堅固的話,在這同時,我們所生起的皈依,也能夠轉變我們內心當中的種種想法,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兩個部分,精勤的來作修學。這個部分,我們所提到的皈依之因,是以「共」跟「不共」這兩者當中,「共」的角度來作介紹的。而在大乘的時候,我們會提到大乘的不共皈依,這時候會在這兩個條件以外,另外加上其他的條件。但是在這個部分,我們所談的皈依,由於是在共下士道,所以是以「共」的角度來作介紹。

壬二、依此因緣所皈依之境(分二)

癸一、明辨其境

癸二、應可皈依彼之原因

癸一、明辨其境(100頁)

之前我們所介紹的是「如何生起皈依的因」。接下來第二個部分,「依此因緣所皈依之境」。在具備了前面所說的這兩種皈依之因之後,我們所要皈依的對象為何呢?這個部分分為二:一「明辨其境」,二「應可皈依彼之原因」。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明辨其境」。這個部分,就如同馬鳴菩薩所造的《百五十頌》所提到的,如《百五十頌》云:「誰於一切過,根本悉皆無?誰於一切種,住一切功德?誰能夠去除一切的過失,又有誰在一切的狀態下,能夠擁有一切圓滿的功德?其實只有佛,他才具備有這樣的一種功德。佛的這個名相,在藏文當中是用「桑給」的這兩個字來作表示。「桑」的這個字,就是去除的意思,「給」的這個字就是增長的意思。所要去除的是什麼呢?所要去除的是無明等一切的過失。所要增長的是,當去除了無明等一切的過失之後,能夠讓了知萬法的智慧增長圓滿,這就是佛的狀態。簡單的來說,佛他就是去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聖者。若是有心者,即應皈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若有能辨是依、非依之智慧者,理應皈依無欺皈處──佛薄伽梵;如果我們具有「能夠分辨對方是否能夠成為我們的皈依處」的這種智慧的話,照道理來說我們都應該要皈依,對我們沒有欺誑的導師釋迦世尊。因為他是斷除了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一位聖者。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果導師釋迦世尊,能夠成為我們的皈依處,這時候他所宣說的法以及修學法的僧,也能夠成為我們的皈依處,這一點如同《皈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脫者依。」如果想要獲得究竟的解脫,這時候我們必須要誠心的皈依佛、法、僧三寶。

這當中的「佛」指的就是我們之前所介紹的,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一位聖者。「法」是我們的正皈依,而這當中的法最主要的內涵,是指滅諦跟道諦。但是對於一位修學共下士道,或者是下士道的佛弟子而言,他的心續當中不見得能夠擁有滅諦跟道諦的功德。這個時候他所要皈依的法,就是能夠讓他跳脫三惡趣的這種狀態,這種現象的一種對境,所以它的法的層次是比較低的。一般而言,佛法僧三寶當中的法,它是以滅諦跟道諦的角度來作探討;但是這個部分,修學下士道的行者,不見得能夠具備有這些功德,所以退而求其次,這當中的法,最主要指的就是能夠藉由皈依三寶之後,跳脫惡趣的苦這樣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是這個地方的「法」。而「僧伽」指的就是如實修學法的一位對境,一位僧眾。「求解脫者依」這三者是想要獲得解脫的行者,所應該皈依的對象。

而佛親口告訴我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佛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唯有透由宣說佛法,才能夠利益眾生。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如實的修學佛所說的法義,就能夠讓我們跳脫惡趣,以及輪迴的種種痛苦。所以皈依了佛之後,我們必須要能夠如實修學佛所說的教義,才能夠讓我們的內心中,跳脫惡趣以及輪迴的苦,獲得真正的解脫。

癸二、應可皈依彼之原因100頁)

這個科判當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正文」。正文當中,一、自身脫離一切怖畏。佛他自己本身已經遠離了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恐懼,具備了一切圓滿的功德。佛以外的有情,比方說大自在天,或者是世間的人天,雖然他們也具有神通,能夠呈現出種種的神變功德,甚至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夠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以他們自己本身,他們或許也有長壽、無病,種種令人羨慕的功德。但由於他們自己本身沒有跳脫轉迴的緣故,所以如果我們皈依了這些對象,也沒有辦法藉由他,讓我們跳脫輪迴。但是佛他本身已經遠離了一切的過失,這一點是跟其他的有情不同的。所以第一個部份提到的是「自身脫離一切怖畏」。

二、善巧於令他脫離怖畏之方便。佛他不僅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他更進一步的善巧於解決他人的問題。他知道如何藉由種種的善巧方便,讓他人從各種的貪、瞋、癡的狀態當中跳脫出來。就比方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他的瞋心非常的熾盛,由於有外道徒告訴他一個錯誤的觀念,這時候有一個外道徒告訴他說,如果你能夠殺一千個人,你就能夠獲得殊勝的成就。這時候他就到處的殺人,一方面由於他內心的瞋心非常的熾盛,另外一方面由於他所學的法是錯誤的法。所以這個時候,他看到人就殺,直到最後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直到他遇到了佛之後,佛對他宣說了正法,而改變他的觀念,而讓他皈依佛門。

甚至非常愚癡的小道聖者,這位聖者一開始的時候,他花一個月的時間,也沒有辦法將一個偈頌,牢牢的記在心裡面,佛也是藉由種種的善巧方便,而調伏了他。甚至貪心非常重的人,佛也能夠藉由種種的善巧方便,而將他的貪心完全的制伏。所以這也是佛的一種功德,「善巧於令他脫離怖畏之方便」。

三、大悲遍轉,無有親疏。佛內心當中的悲念,是不分親敵的。我們一般的人,對於自方我們會生起貪念,對於他方我們會生起瞋念。但是對於佛來說,他並不會去分自方以及他方,他也不會因為某一些眾生對於他的信心比較強烈,他就比較喜歡某一類的有情眾生。只要眾生本身的因緣、時機成熟的話,其實佛的悲心是遍於十方法界。這時候佛的加持,能夠呈現在每一位眾生的心續上,所以佛對於眾生是不分親疏的。

過去在論典當中就曾經提到說,如果有一個人,他在佛的右手邊以檀香水,塗抹佛的身體來服侍佛。而在他的左手邊,有一個人用斧頭砍他的肉,這時候對於佛而言,他並不會特別照顧在他右手邊的這位有情,他反而會對他左手邊,正在傷害他的有情,生起多一分的慈悲。他會覺得,這位眾生為什麼這麼的可憐?為什麼他心續當中的煩惱是這麼的強盛?為什麼他當下所造的業是這麼的強烈?所以他反而會對於他的左手邊,正在傷害他的有情,生起多一分的慈悲,這也是佛的一種功德。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者。不管他所想要幫助的有情,對於佛而言,當下是有恩的,或者是無恩的,佛都會一視同仁,以相同的方式,來利益這一切的有情眾。

在之前我們有提到,佛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的皈依境,是因為佛具備了四種的功德。具此四者,則成可皈依處。此亦唯佛方有,自在天等皆無,故佛即是所皈依處。以上我們所介紹的這四種功德,只要佛才擁有,其他的自在天等世間的天人,都不具備以上的這四種功德,所以佛能夠成為我們最究竟的皈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及其聲聞僧眾,亦是可皈依處。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二個部分,「慎重的教誡,信為主要之因。」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最主要的條件提到的是「信心」。佛的悲心是遍於十方,佛的悲是關照於十方的一切有情的。所以當佛,放出了大悲的繩索之後,我們自己本身要能夠生起「信心」這種堅固鐵鉤,這時候佛才能夠藉由悲的繩索,將我們救度出輪迴當中。如果當佛以大悲的繩索要救度我們的時候,如果我們並不具備有堅固的鐵鉤,也就是不具備有信心,縱使佛對我們有強烈的悲,這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有特別的提到,是故,若於《攝分》所說此諸道理能引定解,一心仰賴,必無不救,如果我們能夠藉由《攝分》這部論當中所說的這些內涵,在內心當中對於佛生起強大的這種定解,「一心仰賴」打從內心底,你就是對於佛生起強大的信心。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必無不救,故應由衷生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因雖無所缺,大師已成;我們是否能夠被佛所救護,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因跟外緣這兩種。以外在的條件而言,佛都已經具備了,就如同我們所介紹的,佛已經具備了自身脫離一切怖畏的四種功德。所以從外在的條件,我們來作探討的話,其實這些條件佛他都具備了。然由內因未能至誠持為皈處,故苦惱矣但是以內在的條件而言,由於我們對於佛,沒有辦法生起強大的信心,沒有辦法將佛認定為是我們終究的皈依處,所以直到現今,我們還是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相反的,在外在的因緣條件具備的同時,如果我們能夠具備信心的話,佛沒有不救護我們的道理。所以這個部分,最主要強調的是,我們必須要具備對於三寶的一種強大的信心。

壬三、應如何行皈依之理(分四)

癸一、由知功德而行皈依(須念皈依處之功德)。此中分三:

子一、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癸二、由知差別而行皈依

癸三、由承許而行皈依

癸四、不言有餘而行皈依

「佛功德」的這個部分分二: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正說功德」,第二個部分「附註其他的內容」。「正說功德」當中分四:

子一、佛功德(分四)

丑一、身功德

丑二、語功德

丑三意功德

丑四、事業功德

丑一、身功德(102頁)

首先我們先介紹的是佛的身功德。憶念諸佛相好,提到佛的身功德,在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當中,有清楚的解釋,佛具備有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的種種功德,而在這個地方,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

如云:「尊身相所飾,美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眾星裝飾。這個部分提到的是佛他的眼睛。「佛眼」就如同秋天無雲的夜空中,閃耀的星星。任何一個人,他看到佛的眼睛,他都會因此感到相當的歡喜。我們都知道,佛他的相好非常的莊嚴,絕大部分的有情眾生,在看到佛的當下,內心都會覺得相當的滿足、相當的歡喜。縱使你不喜歡佛,或者是你在內心因為邪見的緣故,你排斥佛,甚至誹謗佛。但是這些有情眾,當他在看到佛的那一剎那,他的內心也會不由自主的而讚歎對方,會覺得對方為什麼長得這麼的莊嚴?這也是佛的一種功德。

接下來,能仁具金身,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彩霞圍繞。這個部分是提到,具有金色身的佛,他身上穿的法衣,也是非常的莊嚴,就有如同是金山頂上,被彩霞所圍繞的這樣的一種狀況。尊雖無飾嚴,導師釋迦世尊,雖然沒有其他的裝飾品,來莊嚴他的色身,但是面輪極光滿,但是他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卻是非常的圓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縱使是遠離了烏雲的滿月的月輪,也沒有辦法跟佛的面貌來相提並論。

尊口妙蓮花,與日照開蓮,蜂見疑似蓮,如吊索而住。這個部分是提到了佛的嘴唇。佛的嘴唇非常的紅,就有如同是蓮花般,所以第一句提到的是,「尊口妙蓮花」這是提到佛他的嘴巴,他的嘴唇,顏色是非常的鮮紅的。「與日照開蓮」他嘴巴的顏色,跟透由日光照射之後而綻放的蓮花,如果是擺在一起的話,「蜂見疑似蓮」蜜蜂在這兩者當中,牠會懷疑說,底哪一者才是真正的蓮花?因此牠會左右不停的飛動,然後在內心當中生起了一種疑慮,懷疑說到底我面前看到的,哪一朵才是真正的蓮花?「如吊索而住」所以這時候,牠是不停的在左右的兩邊搖擺著。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秋淨月光,照入金山隙。這個部分是提到了,佛他的牙齒,是非常的整齊、潔白,而且相當的莊嚴。

應供尊右手,輪相所莊嚴,這個地方會特別的提到右手,是因為佛出生在印度。在印度由於他們的風俗習慣,所以絕大部分的情況,他們都是使用右手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提到了,「應供尊右手,輪相所莊嚴」他的右手上,有一個法輪的相,而來作莊嚴。以手作安慰,畏輪迴諸人。並且他會用他的手,來安慰在輪迴當中流轉的眾生。在輪迴當中這些流轉的眾生們,由於他們遇到了輪迴當中的苦,所以他們會對於苦,心生害怕、恐懼。這個時候佛就會用他的手,來安慰這些有情眾,告訴他們說「你不要害怕,我能夠救護你們」。

接下來,能仁行走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苑妍難及。」這個部分是提到了,佛在行走的時候,他的雙足就有如同是妙蓮花。甚至在他走過的地方,都會有蓮花綻放。「印畫此地上,蓮苑妍難及。」縱使是蓮花池,也沒有辦法跟佛走過的這些路上,所呈現出來的蓮花相匹美。

丑二、語功德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個部份,「佛的語功德」。世間一切有情於一時中,各以相異疑問請示,在世間上,一切的有情在同一個時間點,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來請示佛。佛亦能以與一剎那心相應之智慧攝持,這當中的一剎那心,是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所生起的一顆心王,與這顆心王所相應的智慧,能夠攝持一切的問題。也就是佛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能夠了解一切的眾生對他所提出的疑問。以一語音答一切問,並且藉由同一個聲音,就能夠回答一切眾生的問題,彼等亦能各隨自語而生領悟。並且發問的有情眾生,也能夠透由自己所了解的語言,對於佛所回答的內容生起一種強烈的領悟。所以這個時候,佛他只要藉由他所熟悉的一種語言,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就能夠讓所有的發問的有情眾,內心當中的疑惑完全的去除。這樣的功德除了佛之外,沒有其餘的有情,有能力來擁有這樣的一種功德。其實這種功德,我們現今在介紹的時候,一般的人應該都是沒有辦法想像的,甚至沒有辦法相信的,但實際上這就是佛的一種功德。佛在宣說正法的同時,不管是天人、龍王,或者是在現場的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佛的攝持。甚至他們在聽聞法類的當下,都能夠藉由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所熟悉的聲音聽聞法義。

應思此極稀有之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答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除人天無量苦。」以此而思。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