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14:15:30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常法師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十三講文字整理

  學佛次第講座

  上日下常法師主講

  第一講 人生歸向——“人生何去何從?”

  在這裏給大家介紹一點佛法,真正說起來,佛法的內涵是非常的深廣,所以我自己來談佛法覺得不夠,好在相信在座很多都學過佛,現在呢,在國內國外,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大德,很多學過佛的同學久已聽說,不妨作個比喻,那些都是山珍海味,吃膩了,偶然今天來個家常便飯,青菜豆腐,我是這樣的心情,來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真正談佛法,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是以世界的標準來看,所有屬於佛法的,都是宗教當中的一支,宗教已經是我們世間分類當中的一部分,宗教裏面的佛教、回教、耶穌教等。另外一種我們以佛法眼光來看,如果以佛法自己的標準來看,佛法到底說些什麼呢?它的內涵就跟前面一樣,它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廣泛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說,從我們人生的切身問題開始,慢慢的向外推展到宇宙萬物,無所不包的一個內涵,因此我們從這一個角度去談。像這樣深廣無瑕的內容來說,假定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所謂正確的方法,也就是說,它是很有系統的,正確無誤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有它的條理,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條理,順著次第由淺入深的安排,然後再來解釋。否則的話,我們無法簡單的去認識瞭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試想瞭解都不可能,我們還想進一步,透過瞭解而思惟觀察,來提升自己改善自己,乃至幫助別人,這也是佛法的功效。都無從說起,不妨舉個實際的例子來看看,思惟它的廣泛,從眼前時下的佛門當中,所流傳的宗派來看,眼前通常可分成教下,是理論上頭的,行門那是實踐的,最廣泛的的現在是淨土宗,那是講念佛的,參禪屬於宗下門庭,這些都是講行持的。講理論的譬如天臺、賢首、唯識,通常是教下的派別,當然還有其他的,乃到於大乘、小乘、性宗、相宗、顯教,密教,五花八門非常多非常多。單單宗派名詞已經那麼多,看它的內容更是混淆不清。在這種狀態當中,叫我們從哪里下手,實在是很大的困難。乃至於進一步來談談,各宗派當中的內容,彼此之間又有很多問題,同樣是佛法又為什麼是千差萬別,乃至互相矛盾呢?實際上要說明,佛法的內涵是非常的廣,為什麼要這樣呢?原因是它包含範圍本來就廣,它是針對我們人生解決問題,而我們現在的人那麼多,每個人之間的條件又是千差萬別。所以佛陀我們尊他為世尊,針對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問題來幫忙我們解決,所以自然而然以不同的方法來引導我們。雖然引導的方法是千差萬別,但最後有一個共同的結果,導向我們以佛法來說——成佛。對諸位還沒有接觸佛法或並不太瞭解成佛的意義,不妨這樣說,把我們眼前遭遇到的苦難痛苦徹底解決,然後我們希望達到的真正實在圓滿功德究竟圓滿。這有個專門名詞叫做成佛,這個結果是一樣的。經論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方便有多門歸獨無二路,前面這些五花八門是引導我們的權宜之計,我們稱這為方便,所謂權巧方便為歸根究底到最後的根本一樣,所以從這個上面說明,它的內容是那麼多,從這樣的雜亂局面,看起來簡直是混亂,是不是一定無法避免。答案:不是,絕對不是。所以形成這樣的混雜亂局面,這是人為的因素,經論本身也有很大的差別性,在這種情況之下,我願意這樣說,這是我自己的經驗,如果真正有心學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要太莽撞,碰到哪里就是哪里,我們稍微花點時間耐著心,如果能夠找到一些乃至一部正確的經論,它很有系統條理清楚,由淺入深的引導我們的話,上面所談的這些困難,都可迎刃而解,都可以解決。這裏我可以給大家一個例子,以我來說,我願意以個人來保證,我自己從小受先父的影響,小學剛畢業就接觸佛法,也對它有很大的信心,到現在已經五十幾年。就出家來說,整整的三十多年,這中間也學了很多東西,理論也學過,屬於教下的。理論瞭解以後去修行,念佛參禪也摸過,這是自己的行持來說。接觸的人也很多,除了漢傳一些國內很多大德,也去過不同地方。除了這個以後,還接觸過南傳,上座部的,或者說是小乘的,像錫蘭、泰國、緬甸國,那些大德們。北傳的比如說韓國、日本,這些我們稱它為顯教。除此以外還有北傳的藏系,通常我們稱它為密教,實際上並不僅僅是密教,顯教密教都有,藏傳一系有四個派,舊派紅教,新派是薩迦,白教,黃教,我都接觸過很多大德。中間曾經有很長一段時候,我自己也覺得有些混淆,這樣的內容叫我到底什麼是好,雖然自己是確定自己要走的路,可是太多東西放在這裏,他們彼此之間,有的時候是有些矛盾的,如果沒有矛盾的話,沒關係嘛,你走你的,但當有矛盾在的時候,我心裏也想同樣是佛法為什麼會有矛盾,不過我自己感覺到很幸運,遇見了幾位很了不起的大德,終於吃了一些苦頭以後,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決。所以我現在這裏,談不到說弘法講法,我只是願意把我自己過來的這一段路程來講給大家,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給大家作參考少吃一點苦頭,我想這就最有意義。在這種狀態當中,儘管佛法的內容很龐雜,或是說在這個時代本身環境很惡劣,如果我們找對的話,一樣的可以找到一條很好的康莊大道,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更為覺得何等幸運,因為這一條路前面已說過,涵蓋的層面很廣,進一步來說,它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一樣了,所以不管情況是如何的糟亂,找到了能針對著這麼廣泛的解決的問題的路走下去的話,這一條路是非常美的。所以這一次關於佛法的內涵要介紹的一共以十二個題目來講完。

  這十二個題目我想大家都有,第一個是人生的歸向,人生到底到那裏去呢?第二個是科學的迷思,因為眼前主導我們的是科學,為什麼我們不從科學來談這個問題呢?所以作個比較,下面呢,選擇佛法,在這個裏面為什麼選擇佛法,這是從現在的人生,所面對客觀環境,走到選擇佛法的這一條路徑上,既然要選擇佛法了,下面進一步說學佛,那學佛應該以什麼條件去學,這個並不是隨便東碰西碰,既然認真去學的話需要一些內在的一些什麼心態,外面的需要什麼樣的客觀條件,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應該學前面所說的五花八門,那應該學什麼,所以四五六的題目是學佛的心態、學佛的條件、以及佛道的次第。這是我要介紹給大家,我自己經過了這樣失敗的經驗以後摸索出來的一條路,現在我們照這個去學。第七講叫做三法印跟實相,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這是整個佛法重要的中心所在,那麼對整體有個認識,舉個比喻來說,我們要到那裏去,或者說要到高雄,到高雄方向向南要經過什麼?大體上面認識,有了整個的認識,讓我們一步一步的照著次第深入,也就是說一個是總的,一個是別的,總別之間的關係,所以下面緊跟著說皈依,那是進入佛法的門,皈依以後呢,要瞭解黑白業果,這是學佛的基本,這個基本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學佛的基礎教育,有了這個以後,佛法慢慢的向上提升,真實的提升,徹底的受用佛法。下面就講怎麼生出離心,怎麼發菩提心,最後一個要悟證空性,悟證空性究竟了成就佛果。一共分十二個,剩下來是結論。

  我在這裏呢,我有一個簡單的事情,我介紹的方法也稍微有一點不一樣,不僅僅是講一下,不僅僅是如此。分兩部份,一部份是把大致的內涵做個簡單扼要的說明。這是前面一部份,剩下另外一部份讓各位同學大家一起去研究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個道理我要簡單的說一下,如果我們平常單單聽一下的話,印象不深,我們不妨這麼說吧,大家都有共同的經驗,說我們去聽人家演講,演講的人口齒非常清楚,講的內容非常的精彩,你精神也很好,很認真的聽,下來了以後你能夠記得多少,你會覺得很好,過了三天以後剩下的沒多少。假定說我今天介紹的佛法,隨便談談也只是如此罷了,可是對我們有這麼深的價值。如果說只是如此的話,太可惜了。所以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周圍很多同學的經驗,都要聽完以後好好的去論辨,經過論辨以後你印象很深,我相信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尤其像我們正式的學學問,論辨的不太多,特別是我們國內的教育方式,可我們閒空的時候,說不定跟人家有些問題,乃至於說大家爭吵吧,當你跟人家爭論一次以後,會終身難忘。這是壞的東西,現在學好的東西,我們也但願我們終身難忘。這樣的話作為我們人生指導原則,層層的深入解決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這是為什麼把他分成兩部分,實際上我們也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候,前後有五年,已經多少有一點點經驗,這個是為什麼在這裏希望大家研論的。實際上研論的後面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先暫時不說。

  下面緊跟著講第一講,人生歸向,或者說人生何去何從?這裏邊分成三個大段:

  一、 重新評估人生的真象;

  二、 認識無限的生命相續;

  三、 找出生命中的轉擇點;

  下面我就分著次第講下去,我們談佛法為什麼首先要講人生呢,我們要瞭解佛法真正的好處,它就是針對著我們人生問題來解決,所以佛被稱為大醫王,就像平常醫生給人治病一樣,就算醫生是絕對高明,能夠治療一切疑難雜症,但是如果病人不願意去合作,諱疾忌醫不肯去聽不肯去看,或者不照著醫生指定來看病的話,儘管醫生絕對的高明,看不好病的。所以在這地方談人生的話,我們停下來先把我們自己這一生,拿佛法的標準去衡准一下,評估一下,這好比什麼呢?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如果我們真正發現有病了,趕快去看及早治療總是好事。那麼談到這裏,就讓我們大家看看,當然我在這兒談問題,不訪以我自己做個例子,我想也是抛磚引玉,讓你們從這個例子上面自己去衡准一下,雖然我講我的,可重點是但願每位同學聽過以後,你自己拿個例子來反省觀察一下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不僅僅是談我,就我周圍我遇見的家人,親友、同學,社會上太多太多的人,大家都有很類似的。有這麼一個很有趣的一生的過程,都有先從哪里開始呢?童年,這是從頭到尾,通常童年可以說是無憂無慮的,經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下面進入青少年時代,那個青少年時代不是無憂無慮而是無限希望,通常那個時候是到大學研究所畢業以前。下面呢,等到畢業以後進入社會,照理說進入社會當中,一展所學,大展鴻圖,前途是無限希望,現在壞的不談,好的就是他的事業成功了,社會上人家看他是飛黃騰達,現在還有一個新的專門名詞叫五子登科,我們不妨這麼說吧,金子滾滾而來,車子、房子當然不在話下,然後呢,兒子、妻子樣樣俱全,表面上看不錯,可能大家都在羡慕你,可是事實上,我們不妨平心靜氣來看一下,除了外面這些東西好像很炫耀的東西以外,內心上我們平心靜氣的檢查一下,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遇見很多問題,無窮無盡的問題,不管是外面政治上的問題,經濟上的問題,這些是屬於外在的,或者是我的職業上的,公司也好,商業也好,那裏也好,指外面的,裏邊的呢?家庭的也不去細談了,內在都有很多的問題,簡單的說,受生活的壓力,使得精神上無窮無盡的一種壓力,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外面再怎麼成功,可是裏邊並不儘然。我自己感覺得很幸運,到了中年以後做了和尚,不過和尚不是關在山裏就算了,還是跟社會在接觸,所以一樣的有很多同學,他們都很成功,有很多朋友乃至很多信徒,看在這裏不妨取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一下,這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一個做生意人,他的前半輩子也是念書念得非常好,也不是在這裏念書,如果在這裏念,該說是像台大醫學院,因為這是最高的學府,可是大陸上我們那個時代,最好的是交大,然後是公學院,進去的時候是第一名,作最好的官最好的生意。他也是信佛的佛弟子,一次很偶然的因緣在車子裏坐在一起,他就跟我談這個問題,當初不曉得為什麼談起,我已經忘記了,我只是舉個例子,他先歎了一口氣,然後看看他的司機,那個事情是發生在美國,離開現在二十年以上,那個時候在美國人人有車子,在美國有司機的話,那是比較相當有錢的人啦,他看看他的司機,然後說:人家總覺得,大老闆是多麼的舒服,其實啊,下面的話他很感慨的說,司機比我好。說了這一句話後,我想司機怎以比老闆好呢?拿現在來說,如果算算他自己的家財,可以說億萬豪富,結果他扳扳手指算給我聽,聽來聽去一點都沒有錯,他那個司機不曉得拿多少錢,只要老闆命令他到公司,他就開到公司,老闆上班了,他就在車子睡大覺,然後下班了送老闆回家去,他回家去高高興興的過天倫之樂;我不是啊,司機開車我的腦筋還要動,今天、明天、後天、前天,事情完了以後,還有很多交際應酬,表面上來看我有很多門道,有很多鈔票,實際上我被這些東西壓得氣都透不過來。所以古人有一句話:枷鎖鎖箸我們的枷鎖,鐵做木頭做的固然不舒服,金子做的更不舒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說明什麼呢?到了中午以後,這個中年一段時候以後,這是人生當中真正是有作為的最重要的那一部份,現在這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結果是這樣,下面是漸漸的進入老年了,老病連連,老跟病通常連在一起,就算沒病吧,老來了,你們在坐的都是年輕,我不能說,但願你們不要進入老,進入老是好事情,如果人早就夭折了還很不幸,一但到了老了,我深深的感受到樣樣不行,那個時候已經無可奈何了,最後二腳一伸,所有積的錢財名位,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著走,所以親朋眷屬沒有一個陪著你走,一生就這樣。所以我舉這樣一個例子,這是比較好的,壞的也不談了,但是也可以涵蓋進去,這個人生就這樣嗎?那我們就說不錯呀,還有個童年、青少年啊。通常我們說,這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很有趣啊!黃金時代並不是童年,小孩子叫黃金時代我很高興,青少年時代並不是,我們回想一下,小孩子都希望趕快長大,像父母一樣,那父母呢,剛才分析的結果都是一樣,老了不談,這說明什麼,這裏有它很深入的內涵來看,這個內涵我們放在下頭真正要講的。因此經過了前面的分析以後,感覺到人生就這樣嗎?好像無奈,現在來說,簡直真是無奈,人生真的是這樣的無奈嗎?假定真的是這樣無奈的話,我們會說那倒不如死,可是真的要死,誰都不願意。人就是這樣奇怪!活著嘛有這樣無奈,真的要死嘛捨不得,好像人就這樣糟糕。這裏我所以首先談人生問題,並不是故意拿出這個東西來,讓大家感覺人生是這樣的倒楣啊,不是,絕對不是。這是一個健康檢查,這樣的健康檢查以後如果真正的自己能夠反省一下,我們會停下腳步來,如果有路的話,或者有這樣的一個方法,我想很多人都願意,好好的思考一下,我怎麼樣,如果有機會的時候選擇一下,不要到這樣忙完了一生,到老了,完了沒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那麼現在呢?

  這個就是前面我說,關於剛才這三個段落當中,第一段落人生的真相,對這個人生的真相的評估以後,第二段,我們就要認識生命相續無限,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相續,這件事情非常重要的。為什麼會這樣的重要法呢?假定說我們人生只有短短的這麼一生,平常我們現在一般人概念當中,如果真的一生的話,不管是好也好,壞也好,反正是死了算了,一了白了,也沒有什麼好談的,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不!人生是個無限相續。對這點我們要確定,但只有兩個,一個當我們確定了以後,那個時候才值得我們改變。還有一個呢?我們也的確因為現在時下給我們的概念,好象太多的問題,目前世間一般人的概念當中都不會談這個問題,不會看這個問題,特別是現在科學的主流,都有不接受這個概念,因此這個問題,我願意先把這個問題談一下。實際上生命它是一個無限,這一生之前還有前生,這一生以後還有來生,前生之前還有前生,來生以後還有來生。所以實際上它是一個無限的相續,假如說我們現在相續的話,我們看一生就這樣從頭至尾,來生又是這樣,而這裏面的關係,是會繼續的帶下去的,所以談這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把無限生命的相續加進去,加進來以後讓我們瞭解這個生命的內涵,我們就願意值得不值得,不要說是年輕的時候值得努力,就是中年、老年了,因為還有無限個後頭,如果我們不及早準備的話,豈不依照這樣的模式走太可怕,太嚴重損失也太大了。所以關於這一點,我願意介紹二本書給大家好好的看一下,最重要的一本書,叫做《生命不死》。這個是陳勝英醫師的箸作,我也不細介紹了,醫師拿來現在來說,也是土生土長的,據他說是台南人還是那兒,那也沒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呢?因為他完完全全是一個科學出身的人,他跟佛法了不相關,他完全是用科學的著眼點,找出人生是一個無限的相續,如果大家已經信了佛了,作一個參考而已。只是說你已經信佛了可以不要看,不過周圍如果有人反對你,你不妨把這本書借給他看。如果我們自己對於生命無限相續不能肯定,這本書對我們有絕對有價值,你必須把這個問題看清楚了以後,然後對策勵我們走上佛法這條路,就有絕對的推動力,讓我們非走這條路不可。除了這本書以外,如果覺得不夠還有幾本書,我願意介紹給你們看,另外一本書叫《前世今生》、《來生》,這兩本書的作者都不是中國人,都是美國人,同樣的這幾位作家都有是跟佛法了不相干,都是科學人士,都是第一等博士,乃至於幾個博士頭銜的,他們都以科學家的眼光,完全不信佛法的,也完全不接受有來世或者前世這種事情,而結果在他從事的行業當中找到人有前後世,而且前後世是無限相續,因此在這地方我覺得讓我們真正瞭解一件事情,人絕對不是說死了就完了,一了就百了了。說實在的我也認識到,想想這個人死了一了百了那真好,你不必要忙了,尤其是像我這樣已經快七十歲了,忙這些幹什麼,死了就算了一了百了,整個都解決了,當然絕對不是。所以說假如真的一了百了,佛法也就沒什麼好談的了。而真正的問題這個前世今生的關係,也並不是截然不同的關係,這個關係非常密切,密切到什麼程度呢?就像昨天到今天,今天到明天。今天是百分之一百從昨天延續過來的,同樣今天百分之一百的帶到明天去。所以這個無限的生命是跟眼前絕對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針對這個問題,加以解決而且這個問題也不允許我們說,明天再說,平常我們世間常常的一句話,明天、明天以後還有明天,結果天天有明天,弄到最後白白耽誤一生。所以當我們瞭解這個問題以後,就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真正地把握住這樣好好的機會這個人身,就算現在我們很忙,我們要抽空出來,來加以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在我的感覺當中,正因為我們現代的時代太忙,有人說是太忙了,假定說很閑,浪費一點沒關係,現在我這麼忙,分秒必爭而居然茫無頭緒的,自己在這兒亂轉,這豈不可惜,正因為忙所以更值得我們,在正式跨進之前花一點時間,把我們該走的弄清楚,弄清楚了跨進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說,有一個問題剛才談的,關於無限生命的認識,這對我們非常的重要,當然也有人這麼說,現在這個時代,因為整個時代的大的主流,大眾都不太接受這個概念,實際上有一件事情,我們要瞭解大眾所接受的概念,未必是正確的,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萬一這件事情,你現在就否定掉了,到了真的事情發生,你事先毫無準備,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個都是非常實在的問題,關於這一點,也就是說我們也應該來,第二問題,為什麼要在第二個問題當中談人生無限相續的問題,現在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下面我們就開始,怎麼樣想辦法轉變呢?

  關於人生當中的第三問題,談生命中的轉捩點。關於這部分:分兩個部分來講,人生當中的轉捩點分兩個部份來講,第一個,我們從外面的環境來看,環境分兩部分:第一個特別講教育,第二個是整體的環境,整個客觀環境,為什麼我們要談這個問題呢?先說兩個:外面是環境跟教育問題,第二部分,怎麼樣建立自己正確的認識,這點非常重要花一點時間,正確的認識了以後,怎麼樣策勵自己改變,從眼前所習慣的當中,作一個改變,所以人生的轉捩點分這兩部份來談。首先談教育,這樣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育分有形無形,我們並不單單的說,我跑到學校裏去念書,叫做教育,現在我們把這學校,然後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或者是留學,這個叫教育,這樣把教育看得太狹了,真正的教育是很廣的,有形無形各方面教育,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概念,我們所有的認識,習慣之所以如此,都是受教育的影響,所以辦一個教育,為什麼談教育跟環境,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話,沒有一個人離得開環境,而置身於環境以外,你處在不切實際當中,你就完全受這個影響,我們不要說深的吧,譬如說我們今天用這種語言,用這種文字,怎麼來的,就是環境影響我們,不知不覺當中你就是這樣,我們常常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有人說我們現在這裏,因為目前這個世間的,一個主流在西方,雖然我們自己是中國人,是漢人,我們要學西方的文字英文,據說如果以文字來比較的話,漢文或者是中文比英文難學,可是對我們來說,我們覺得英文難學,漢字好像不怎麼難,並不是說難不難的問題,因為我們本來就在這個環境當中,所以你不知不覺當中,根本不要學,我們所有的概念想法,是不受這個影響。所以我們現在要想學佛,然後透過這個認識以後轉變,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在這個轉捩點當中,我們必須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然後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假定說我們真正能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瞭解了這個特徵,要想轉過來就有機會有希望,否則的話,儘管我們也在這個地方,好好的聽,研討,也許我們覺得這個是真實的,特別要想轉變過來,是相當難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部份,我們轉變過來的過程當中,環境跟教育非常重要的。我在前面曾經談過,我介紹給大家,這次講的題目當中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講說,然後還有一部分是大家討論,實際上介紹給大家討論,還有一個重要關健就是這個以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說我們有老的那群人,從自己的家庭開始,然後自己接觸的老師,社會上的同學、朋友這些人,他已經形成這樣的習慣了,假定說你本來是學佛那可以,可是現在你忽然間變成新的,這樣的過程當中,儘管你覺得很有道理,可是真的要想改變過來,我相信是很難的。不妨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吧。我曾經聽說過,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重點不是在講故事,而是說明這件事重要性,抽煙,我不會抽煙,我也不曉得抽煙什麼味道,不過據說抽煙難戒,這也是我最近聽見一位居士告訴我的事情。他說從十八歲開始抽煙,一天要抽三包,我是外行,所以當他講三包的時候,那些比較懂的人說,這個是老煙槍,因為這煙對身體的健康有害,所以他抽到後來,咳嗽咳得要命,然後醫生就說,你這樣抽下去會糟糕,乃至於得肺癌或者什麼,他心裏想得肺癌很可怕,慢慢地再說啦。有的時候心裏也想戒,沒辦法戒,就是這個來的時候,結果他咳嗽,真的咳起來了,咳得上氣不接下氣,真是要斷氣一樣,這下是非戒不可啦。所以用了種種方法,什麼戒煙的地方,花了好大的氣力戒掉了,很高興。結果戒掉了以後,當然身體也馬上復原了,他覺得花了那麼大的氣力,戒掉真不容易,到時候煙隱來了很難受,已經覺得很難受,人家告訴他,其實也沒關係嘛,這樣一引誘,他完全擋不住又來了,這樣一次戒掉了又抽,再一次戒掉了又抽,結果一而再,再而三,弄到後來,好了反正已經家常便飯了,等到抽到上氣不接下氣,他已經曉得到哪里戒,戒完了以後,回過頭來再來抽嘛。所以不曉得上氣不接下氣多少次,也不曉得戒過多少次,始終沒戒掉。後來學佛了,當然我們現在學佛的很多啊,我現在要介紹給大家的,那就是像我們有個學了這個叫做研討班,專門照著這個道、次第、理論,瞭解了以後去學的,他也參加這個研討班,參加了一段時候以後,他心裏有時候感覺到,他那個時候還抽煙,比如今天輪到研討了,他也曉得學佛的團體不好抽煙的,所以要找一個偏僻的地方,跑到那個廁所裏面去抽,有的時候說不定抽了以後,那個煙的味道在裏面,他覺得不好意思,找一個藉口跑到大街上去抽,有一次跑到這個地方,也就是這個佛堂,這個佛堂到現在為止,到現在才兩年吧,那次正式成立的時候,他去看了這個場面以後,覺得這個場面非常的莊嚴,他就發了一個願,我決定要戒掉它,平常的時候啊,因為他也有過的多少次的經驗,總是戒不掉,他心裏面跟自己下個決心,我一定要戒掉它,這次終於戒掉,他戒掉真正的原因,因為平常就算是戒掉了,他跑到那裏去,他周圍人!啊,來抽一支嘛,你何必呢算了吧,所以他戒掉了以後,也回家首先跟太太講,實際上,他太太當然不希望他抽,他太太不會抽煙,也曉得對他丈夫有害,何況還有叫二手煙,什麼叫二手煙,就是你抽煙,我坐在旁邊,我也要倒楣,我看了他多少次都不成功,所以告訴他太太,他太太不相信,結果他回家去他家裏面,因為他家裏面都是抽煙,然後勸他也都沒動,實際上根本的原因是這樣,他換了一個環境,他完全換了一個環境,我是隨便地舉這樣的一個例子來說。我想在座的各位,你們如果自己真正地透過了這樣的學習,然後也參加了研討,那時你有了一群新的朋友,漸漸地你會慢慢慢慢地生活的內涵開始轉變過來,所以說實際上,我們要真正找生活的轉捩點,這個真正主要是在教育,教育是要大小環境一樣的重要,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因此這樣的情況之下,除了這個教育以外,下面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呢?談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如果認識以後,會有堅強的意志,經過這兩個東西的話,就能夠開始轉變過來,現在下面這個題目,我也就簡單的介紹,關於人生下來,下面第二個題目所謂科學,科學的迷思,這個問題是下一次講,我之所以在這裏先提一下,我想有些問題僅可能地各位同學在沒有上課之前先來自己想一想,譬如說今天講的這個人生問題,現在是前面,我在這裏一個人唱獨角戲,談的檢查人生,所以如果你事先正確地瞭解,回去想一想,到那時候去聽,到那時候再去研討的話,對諸位是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那個時候大家聽也好,討論也好,產生的效果,我想會來得好,這是所以為什麼我要簡單地把屬於下一次要講的幾個題目,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因為我們已經深深地受這個影響,什麼?科學。好像樣樣東西透過科學,現在整個的世間文明的主流,重心在科學上面,科學對我們人類的貢獻,這是沒有錯,建議各位眼前先把我們自己對於科學的認識,應該做一個的體會,這點非常地重要,我想這樣好了,我怎麼來說明這件事比較好呢?還是簡單地說一下,有兩本書在這個地方給大家介紹一下,一本書叫《新世紀的飲食》,另外一本叫《瀕危的地球》。如果透過這兩本書,去認識去比較,在這種狀態中,我們能夠這樣的互相搭配著來思維的話,我們對於真正想要走上這條學佛之路,特別在整個人生道路當中,再產生一個轉捩點,使我們人生產生最有價值的內涵,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簡單地先在這地方介紹一下,那麼今天的這個題目就到這地方為止,謝謝大家。


  第二講 科學迷思——“科學帶來什麼?

  第一講講了關於人生,這個題目當中,三大段關於人生這個裏邊,最重要的,也可以說最主要的主軸。說明中間那個,中間那個談什麼呢?我們應該認識,實際上我們的生命是一個無限的相續,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都是無限的,這一點今天重新再強調一下,如果這個題目不認識,那其他的都沒什麼好談的,尤其在這個無限的過程當中,並不是說單純的,每一生都是人,當然實際上在做人當中,有好有壞相續甚遠。現在這裏邊說,在這個無限相續生命當中,他有高低的,所以介紹大家看《生命不死》,這裏邊有指出來,實際上那個高低以一個普通凡夫來說,他可能最高到天上,那是純粹享樂的局面,比我們人好很多,如果就享樂來說,實際上除了享樂以外,還有其他的內涵,天就不一定比我們人強,下面就是中間這個人,再向下,還有絕端痛苦的地獄、餓鬼,還有愚癡可憐的畜生,這是我們看見的。這個生命會在這個裏邊轉變,當然還有透過更正確的方法超越這個限制。如果說認識這樣一個生命以後,那進一步來說,為什麼會升沉不定,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墮落,關鍵在哪里?關鍵是透過我們的努力。但是這個努力,因為我們平常說,大家好好努力,努力一生,最後好好享受我們努力的成果,的確在這個無限的生命當中,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墮落,這個中間關鍵的,就在人一生的努力。可是努力他本身有一個方向,有一個正確引導我們的理念,如果根據這個正確的理念,然後我們去努力的結果,對的話他就會向上,反之,如果錯的話他就不一定,就針對墮落,上次談到這個轉捩點,不僅僅是希望我們從人生的現在錯覺當中改變,實際上影響我們,那裏邊的教育是絕端重要。

  而眼前對我們現在來說,整個主控教育的是科學,這是為什麼我們進一步,第二個問題要談科學,關於科學分三部份:
  一、 科學的特性與影響;
  二、 科學的利弊與盲點;
  三、 科學帶來的後患;
  這是我們現在看得見的這個問題,我不像前面這個人生一樣,很清楚的談,因為科學,我們眼前談科學,這個內涵是非常廣泛的,在短短的一小時之內,不要說像我這樣是一個外行,就算是專門學科學的人,要想介紹科學的內涵是大有問題的。所以我今天在這裏談的,是為了引導大家走上佛法之路,在這種情況之下,看著哪個地方可以跟科學吻合的,利用他,哪個地方彼止間有矛盾的,看看哪一個是對的,假定說在這個矛盾的點上,科學對,我也願意從科學;假定說在這個矛盾的點上,是佛法對,我也願意讓大家進入佛法。那麼錯誤的地方,不管是科學不管是佛法,我們都應該謀求改正的。所以簡單的再說一下,現在真正最主要的主流,乃至於整個被我們以為的所謂的科學來控制,所以在這個關鍵上面,我們把科學做一個簡單扼要的評估。我們這一小時來談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科學特性是什麼,科學特性,我願意很簡單的來說,它實事求是的精神,它是重實踐的,這種精神本身是很可貴的,它不會以訛傳訛聽從權威,它一定要就事實的真相,然後它也精益求精。實際上這種精神不僅僅科學,我們瞭解的,我們古代儒家的思想本身,乃至於佛法都很重視這一點,那麼單單就科學來說,這裏面有三個,這是普通常識來談。第一個,科學是可以觀察到的。我們利用我們的肉眼、精密的儀器,它可以觀察得到的,因此對觀不到的問題,那我們是存而不論,是因為我們現在觀察不到,所以就我們所看得見的那個地方,這是第一點,當然這個也是現在普遍的所謂常識性的;第二個,他的普遍性。科學的普遍性,從科學實際上它這個論證,是它經過實驗、取樣,可是它儘管取每一個樣,做一個實驗時試驗,可是這個內涵,是可以普遍涵蓋一切的;第三點,它這個實驗可以重被實驗,不但重複實驗,不管任何情況照著這個方式,得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所以他認為這個是很普遍,普遍性的真理,實際上說真理,我是覺得大有問題。怎麼說,眼前我們能夠使用的方法當中,這是比較涵蓋面大而且正確的。為什麼談真理兩個字,這是大有問題的,就是以科學自己來說,第一個他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或者是肉眼還要透過一次,因為我們肉眼是你看見的,我看見的,容或有差別,比如說色盲,有色盲的人看見這個東西,跟一個正常的眼睛是不一樣的,結果是去觀察到的東西,他也要儀器,當然使用儀器是我們自己,因此有太多東西,是我們無法觀察得到的,既然有無法觀察到的東西在,我們放眼看我們的整個世界,小大從兩個方面看,小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大有很多東西同樣看不見。因此假定我們生活是很狹小的一個範圍,這樣就足足有餘,可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所以我們憑這個能看得見的那一個當做真理來談,倒是一個問題,不過至少眼前我們的狀態當中,這也是注意可以。

  下面我們就不妨談他的影響範圍,像關於這個眼前這個時代,我們感覺得好像進步了,是一個科學的時代,那真正在科學的時代當中,是沒錯,被科學主控,這是一個事實,可是對科學有正確而深入瞭解的人卻不多。以我自己來說,我雖然念了幾年書,小學、中學、大學,在我們那個時代研究所並不普遍,在我們國內勉強來說,只有師大一個國文研究所,科技方面一個都沒有,你必須留學,所以那個時代很盛行留學。所以說以我這個背景來說,應該是對科學有一些認識,在國內來說已經科技方面達到最高了,可是我現在仔細想想,我對科技認識些什麼,我認識的非常有限,並不是我後來做了和尚而談。那麼同樣的,我看看周圍我們很多人,大家都說科學,可是到底對科學認識多少,這是很大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管接受不接受認識不認識,我們大家都以科學來衡准,為什麼會拿科學來衡准呢?因為他的影響力非常強大,的確有他科學的對世間的正面價值,這個等下面再簡單的說一下。實際上不管認識不認識,大家總覺得必須要拿科學來衡准,以科學的概念,實際上認識科學的人卻估極少數。我剛才說,這是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想各位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我也曉得大家都是知識份子,大家都念了幾十年書,我們到底認識了多少科學,現在我們動不動說是代表真理,就像拿這個來衡准,可是我們手上,也就是我們認識的科學有多少,假定說你認識了,當然你可以拿一個最好的尺度去衡量,可是假定說我們自己都不認識,拿不認識的東西衡量事實,這是大有問題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首先來談一談,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其次前面已經說過,今天並不是細談科學,我只是把我們普通被它所影響的這種錯誤,用什麼方式來把它不要說改正,至少把它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所以我下面不妨要談一談科學的利弊,因為當我們看到它的這個錯誤,好像它有很大的害處。不,我們一定要瞭解它的長處何在,我們但願冷靜一點。不是像普遍很多人,儘管現在是科學時代,科學時代的特徵,它不是一盲引眾盲,它總要找出事實的真象,作為我衡准的標準,可是實際上,我們絕大部分,到現在還是談科學,結果,還是閉著眼睛跟著喊,這樣的一個狀態,這種狀態我們應該把他拿掉,所以我只是簡單的說一下,科學有什麼樣的利益,什麼樣的害,這一點我們大概原則上面,應該把握得住。關於利這方面不多談,只是簡單的說一下,科學它本身使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物質大大的提升,這是一個事實。然後它觀察很多事情,求知的方式等等這方面,是比起以前很大的進步。可是現在因為整個世界上面,大家以它為標準,所以這個利益我們不去談它,因為我們如果說已經得到了,那我們不必去細談,可是如果說,它這個上面的副作用,那我們應該不要在這個地方,仔細的看一看,以免如果它的好處,那我們本來希望要的,那自然有一批科學家,或者繼續的走下去,對我們來說,我們至少這樣走下去自然可以。可是如果這個錯誤不認識的話,我們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所以在這裏,我想關於弊的那一點,我比較偏重一點,那我首先簡單的在理論上面談一談,其次更重要的,舉出一些事實來說明一下,在科學上面我就舉出兩個,也可以說他的弊,也可以說他的盲點。談科學要論證一個問題,它是做得非常確實的,這個我自己本身在我做學生時代這都沒有發現,當我離開了學校以後,才多少聽見一點,所以我在說明的過程當中,容或是有一些錯誤,如果是有一點錯誤,我希望你們馬上幫我來改正。

  第一個我要談的就是,那個科學認真的時候,因為任何一樣,譬如說,我們現在要研究東西,然後這樣東西它是受很多各式各樣的因素所影響的,那麼我們研究觀察的過程當中,在實驗的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曉得,譬如說這個因對這個果,怎麼樣的一個關係,對它有什麼樣影響,既然有很多東西會影響這個成品,這個結果,又不能同時觀察,觀察的時候,只能做單獨的觀察,因此在這個觀察的過程當中,就名之控制變因,這個結果受很多東西影響,那麼我要觀察的時候,只有觀察一樣,實際上這個東西受很多東西影響,所以只觀察一個單元,其他的東西我暫時不去管它,但是我要控制它,不影響它所以叫控制變因,就是說假定眼前這個結果只受接個因,那我現在把其他的控制得住了,然後看這個因對這個果有什麼結果,其他東西通通把它控制住了,現在假定你真的能控制得住,那時這可以。實際上我們能控制得住嗎?控制不住。這是無法控制的東西,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是我們根據假定控制的變因現在做一個單獨,看這個東西對他的結果,所以得出來的結果正確與否,是有問題,我們現在不說這個,這是一個假定,我現在這個說法也是個假定,如果這個假定不能成立的話,我這個假定也不能去推翻他,應該這樣說對吧。現在我舉另外一個,我這是外行來說,另外有一個科學上的定律,叫做測不准原理,說我們現在觀測很多東西,我們以為天經地義,一定可以觀察得到實際上根據這個定律,我們要想觀察的事物,是絕對觀察不准的,這是一個定律。換句話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簡單的說一下,我所瞭解的,如果有錯誤,我但願各位給我改正。我們現在觀察事物,用我們的肉眼,有一些是根本觀察不到,另外就看一些觀察得到,因為我們肉眼有問題,所以一定要用儀器去觀察,以前我們說,有很多什麼分子、原子,然後原子上面一大堆什麼子,實際上,這個被觀察的物體,是透過儀器去觀察的,任何一樣東西,彼此之間有影響的,到底這影響叫什麼我不知道,我們那個時候叫萬有引力,任何一樣東西,彼此之間是互相有影響的,所以我用儀器去觀察,被觀察東西的時候,那個儀器本身對那個被觀察的是有影響的,對吧,那個影響的程度,是跟觀察的儀器的品質成正比例,跟他的距離好像成反比例,大概是這樣喔。因此我現在用儀器去觀察,那個儀器會對被觀察的東西有影響,比如說,它本來應該有的能量,假定說單位是一,因為外面有一樣東西加上去以後,這個儀器的影響越過一,我觀察到的結果大於一,實際上這個東西本身,是有儀器對它的影響在裏頭,因此你怎麼觀察,觀察不准,何況現在所有東西,都在運動當中,因此同樣的東西,彼此之間跟它的這個儀器對它的影響,有兩個影響,一個是品質的影響,一個距離的影響,這兩樣的東西都在變,你怎麼觀察得准,這是科學上自己發現的內涵。那現在在這個狀態當中,你說控制變因,你怎麼控制,所以他這個東西是假定的,可是我現在推翻他的,是根據它的,它以為天經地義的道理,它不能成立。就是用這一個自己不能成立的,我假定這樣,它可能是,可能不是,它還有可能對的結果在裏頭,可是現在根據測不准的原理,它已經承認了不對,根據那個不對的假定,假定它是對的就說結果,這我就不懂了,不過科學家他會說,沒關係我們慢慢的去摸索,我說要從摸索當中,摸出結果來。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到現在為止,大概依稀仿佛這樣,我還在摸索當中,我想我可以接受,我們也應該接受。可是假定說,這個就是代表真理,唯一正確的,其他錯誤的話,那這未免武斷,而且根本不合科學基本精神。但是我們就犯了這個很嚴重的錯誤,然後我們排斥其他的,他這個本身觀察是有問題的,犯了那幾個錯誤呢?照理說,觀察不到的東西,我們應該說存而不論,可是我們常常犯觀察不到就不科學,否定掉它,這第一個。

  第二個呢,我自己觀察的裏邊,有這麼大的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了,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人家有一套方法觀察對的話,至少我們應該想,他可能有觀察到的結果,所以說觀察不到的東西,我們又否定觀察到的東西,我明明已經錯了,我們還要拿這個東西不對的,否定人家可能對的東西,這是兩個很大的錯誤。另外第三個,是我能簡單的所瞭解的,非常有限的知識當中,譬如我們現在談天文學,實際根據天文學自己所瞭解的,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宇宙是個無限,它是個無限,而我們觀察的過程當中,還必須用一個基本的原則,說那些變數我們假定它如此,所以我們只能根據少數東西,我們眼前的東西,還可以控制得住。可是天文上的東西太廣,等於說觀察天文的時候,以極少數極少數的,然後否定絕大部份的,我們在這個範圍內大做文章,現在我們不妨這樣說,有的時候放著天文學不談,我們談觀察顯微鏡,觀察很小的小東西,我們發現很有趣,那個小東西當中,也有無窮無盡的內涵在裏頭。就像我們看宇宙的天文一樣,如果拿這個比喻去看,我們科學上觀察很多東西,都是以絕少數做為例證,然後否定掉整體的大部份,因此這個原則,不僅僅是說天文學是我們看不見的,就是顯微鏡下很小的東西,可以控制的去觀察,看它的時候,還是一樣的犯了這個毛病,這是理論上一個很大的漏洞。現在把那個理論說過了以後,我們就看一下事實如何,這對我們也許很重要,因為這個理論儘管是如此,我們暫時也管不到。可是這事實本身很可能跟我們就有非常嚴密的切身關係,因為現在的世界上,我們所面對的,不管是物質上頭或者是精神上頭的,都在科學的主控之下,受這個主控,如果有很多出了差錯的話,豈不是,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好好的注意。

  我想上一堂介紹給大家的《新世紀飲食》這本書,就是拿這本書裏邊來談一下,為什麼要用這本書來說呢?最主要的至少談科學,它是蠻注重根據的,我不能隨便信口開河,這本《新世紀飲食》,作者是美國人,我但願各位同學有機會好好去看一看,我不僅僅是在今天談佛法科學,我想這些東西有的時候都是生活中的忙碌,可以不太計較,我想每一個同學都跟我一樣,很注重健康,這健康是我們每人都非常需要的。這《新世紀的飲食》真正最主要的,其他的先不談,對我們的健康有絕對的關係,所以我現在在這個地方當然希望,但願除了我的問題以外,也同樣能夠在座的每一個聽見的同學,希望透過這本書,不管你得到了,我希望你介紹給你的朋友,那是最好的,否則透過這本書,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我現在要談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把這個人的背景,簡單的說一下作者的背景,這個才可以真正的取信於我們,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卻說一個人向你推銷什麼,你覺得這個人是有利可圖,現在看看這本書的人,是不是也是有利可圖,通常有利可圖,他是抹殺事實,寫這本書的人是美國人,約翰·羅彬斯,他的父親是美國三一霜淇淋的老闆,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企業,所以他不費吹灰之力,只要好好的長大以後,他就是億萬豪富這樣一個人。可是他自己在這本書一開頭就說:我如何從小被家庭社會灌輸,將來要接管這個大事業,等到我長大了以後,正式開始準備可以接管的時候,我拒絕了。不,不可以。因為我的良心責備我,我不能接管。我為什麼要首先說明這樣一個特點呢?那是為了去掉他的利害,然後寫這本書,我們看了這本書,會受這個利害,所以這點說明他不會。他是受了什麼樣的良心譴責呢?我也不去深談,我們這是從這本書裏頭,舉出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科學帶給我們的這些概念,我們可以不談佛法,可以不談科學,但是我們從談健康,可是我們現在健康的概念受科學的影響,說營養最重要,當然營養當中最重要最好的哪那幾樣東西呢?蛋、肉、奶,實際上這本書上面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健康的三大殺手,當我們看見的時候,會大為驚訝,會嗎?現在這本書上面提供的,都是非常完整的科學例證,跟宗教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既沒有牽涉到佛法、耶穌教、回教,也沒有為了某一個商人圖利,你們很認真的去看這本書,我現在只是很簡單扼要的說明,科學帶給我們何等的災難,既然他發現這是對我們很大的傷害,那為什麼科學上面說,而且多少年來,使人家深信不疑呢?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這不是個例子,而是一個科學的根據。在這個世紀初,一九一幾年那個時候,科學漸漸發達了,發達的時候就有人實驗,怎麼試驗法呢?這個試驗的方法是這樣的,養那個白老鼠,據說白老鼠的生理組織等等,跟我們人比較相似,白老鼠怎麼養法呢,把那白老鼠分兩群,在沒有分之前是選一樣的,這個都是科學上面的。比如說一個病的當然不能用,大概體重差不多,同時孵出來的分成兩群,一群就喂它什麼呢?這個實驗好象是什麼,肉製品還是乳製品協會,沒關係反正美國有幾個最主要的,叫肉製品協會,乳製品協會,蛋製品協會。他們也有科學家,科學家受那些協會後面贊助成,他就做這個實驗,有一群就給它專門喂非常豐富的蛋白質,可能是喂它奶啦,肉啦,蛋啦,還有一類沒有這個,然後看它的結果。結果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加以大量蛋白質的白老鼠,長得非常快,很快的就長得又肥又胖,然後另外那群瘦瘦的很乾枯,這個事實。他一再重複的試驗,那時發現這個營養,所以這個消息一發佈,對這個肉品商人牛奶商人,雞蛋商人,這大大的好消息。因為自從科技發達了以後,它帶頭重要的就是對物質的追尋,所以變得商業的行為,所以那些商人大做宣傳,大做廣告,這有事實根據啊。當然除了這個以外,的確有這樣的根據,所以我們看外國人都長得高頭大馬的,我們都瘦瘦小小的樣子,為什麼?因為營養,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從這個角度的觀點發育早,對現在約翰·羅彬斯,下面還有一個結論,還有一個結果出來,這些吃了蛋白質以後長得肥肥胖胖的發育早,下面還有一個死得早,另外那些好像看起來,發育沒那麼快死得晚,這麼一來的話,我們看整個壽命時間,我們就考慮了,到底要不要這個,這是個問題所在。還有一個特點,在我們的生命價值當中有一種物質上頭的,有一種精神上的,物質上或者我們肉體的成長,或者肉體的成熟,遠遠超過精神心靈上的成熟,一個人大概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他已經長到非常成熟了,但是精神心靈上的成熟不夠的,要晚十年乃至於更晚,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今年快七十歲了,拿中國的年齡來算是六十九,我說的是中國年齡。現在我們常常拿西方年齡不定期算,那不去談他,拿西方年齡來說,我是六十八,生理年齡大概到二十歲左右,就已經成長了,可是心裏方面的成熟,始終沒有止盡的,一直在增長。今天我體力上可以慢慢衰退,可以老化了,可是精神上的認識一直在成長當中,不管你是一個年齡層次,如果你仔細去看看的話,你會發現這個事實,對於我們真正享受生命來說,如果我們很膚淺的來看,好像只要物質上面有了就可以,如果你很深一層次去觀察精神是遠超過物質。假定說我們更進一步來談無限生命的話,那物質又要維持到最低限度就可以了,物質裏的我們不能忽視,而這個精神層面是絕端重要。現在給你很好的營養,你覺得營養很快長大很快會死,一個你覺得雖然不營養,長得慢可是晚死。在這種情況之下,晚死的是不是有充分的時間,允許他精神的成長,假定我們生活的重心在成長,請問你願意選哪一個,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

  你們仔細的在《新世紀飲食》這本書去看,如果單單這樣也好,下面還有一個問題來了,科學本身已經有很多局限,然後背後還有一樣東西,我們不妨稱他為魔掌,魔頭或者是怪手好聽一點,就是生意人,做生意人是無孔不入。我們古代有一句話,好像什麼無商不奸,這句話我是覺得過份了,特別現在學了佛以後,以現在的世間來說天經地義,拿佛法來說,每個人為了自己,商人本身為了圖謀利益,往往會抹殺良心。特別是當科學提升了以後,他是注重物質的,而且他只談一世,我怎麼樣去獲得就算,所以在這本書裏面,就是背後都被這些商人控制,我現在談另外一本,這本《新世紀飲食》上面談的一個公案,除了剛才說的這個外,當然他們也說這個蛋白質,雖然是這樣,可是有些蛋白質,因為我們食品當中真的,需要三樣最主要的是什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所以這個蛋白質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事實。儘管是如此,蛋白質是肉類的蛋白質最好,實際上這本書最後發現最好的不是肉,是植物,我們總覺得好像蛋白質不夠,植物當中不可能的,這本書告訴我們,真正最重要的蛋白質,不是來自於肉類,而是來自於植物,科學上都有非常權威的資料,這些資料都是科學家提供的。沒有被商人買通的科學家,這本書上又說,科學不是科學家,為什麼這樣說呢?科學是一個事實沒錯,這個事實是科學家發現所宣導的,但是科學家還有一個肚子在,還有家庭還有感情在,當受到威脅的時候他會停止,或者受了這個影響會扭曲,商人背後專門做這件事情。現在這些問題就不去細談它,下面另外一個問題,就這些東西肉、蛋、奶等等,前面說這是我們健康必須要根據他說,不一定需要。反過來說,卻對我們健康有很大的傷害,這個在這裏簡單的說一下,在美國最大的病是心臟病,心臟病的普遍,現在是不是還是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據我瞭解,癌症好象慢慢趕到前頭來了,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吃這幾樣東西,我還看過一個影帶,吃了以後,血管裏面沉澱膽固醇,你如果有機會去看一下,那個血管堵死了,醫生把它剖開來以後,把沉澱的膽固醇抽出來,像油一樣厚厚的一塊,這些都是非常權威的科學,這種沒有被這些商人買通的科學家正確報導的事實,這樣已經很明白的說明這件事情。可是這個商人很有意思,他想種種辦法掩飾這個事實,這裏我只是舉出一個例子來,因為心臟病多,所以心臟病醫師通常警告病人,你得了這個病以後,你最好這個東西要少吃一點,最好是不要吃,實際上這科學資料,當你真正的停止了以後,那個得病率或者是健康恢復以後,是大大地提升。這個我們先不去談它,然後那些商人做什麼工作呢?舉這麼一個例子,他要警告那個醫生,他那個方法是什麼,一手給你大把鈔票,你聽我招呼,照我的話來講鈔票給你,當然一般科學家都不願意,你這個什麼話,我要根據事實報導,對不起。如果你不願意跟我的話,我就搗蛋,怎麼搗蛋呢?另外手裏面也有一大把鈔票,幹什麼,告狀找你麻煩,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醫生會說我也沒犯法,你告狀根本不可能,你曉得我怎麼苦,他是一個醫生,我先告,反正是無中生有,找到一件事情來找你麻煩。法治國家如果有人告你的話,法院會出一張傳票,把你請到法庭去,實際上找了半天,可能是沒什麼事情,今天來找你明天來找你,你是一個醫生,都來找你的話,請問這個診所要不要關門,今天關門明天關門,關了三天,還有沒有病人來,沒病人來了。好,現在請問,你要不要顧全你的面子,你要不要顧全你的家庭,他就是用這個方法處理這件事情。這本書上這樣的報導,當然還有太多太多的內涵,實際上我覺得科學的理論上,已經有實際上引發的事實,也許這樣對我們來說,我們現在這裏很多吃素的人,我們吃素的沒關係,對不起,沒那麼簡單,還有問題,除了這個問題以外,現在還有一個世界性普遍非常嚴重的問題。

  所以諸位如果有機會,不但看這本書,還要看《瀕危的地球》。另外還有一個什麼問題,農藥、化學肥料,眼前也變成世界性的問題,非常嚴重。在《新世紀飲食》這本書上,很明白清楚的說明這件事情,現在在美國你想找不噴農藥,那簡直是不可能。實際上還是有,非常困難非常困難,他有他實際上的困難點,我們現在才發現,可是這個問題很早很早,現在市面上有一本書叫《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作者,我的印象是民國四十幾年,還是三十幾年就寫了,那就是說,那時候美國已經開始用農藥,已經漸漸開始有這個毒害,不過那個時候只有極少數先知先覺的人發現,寫寂靜的春天,作者就提出了警告,不幸提出這個警告幾十年了,不但沒有改善,毒化世間的狀態是每況愈下,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在《瀕危的地球》上面還有這麼一段故事,製造農藥和化學肥料的公司,買通了這些科學家,就是怎麼樣想辦法,你要幫我們做宣傳,實際上這種情況之下,的確在《新世紀的飲食》上提出,我現在先不要去談這個問題,不妨再繼續地談一下,農藥這件事。我之所以講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現在遍地是毒,遍地是害,現在各式各樣的怪病,我所瞭解的眼前啊!心臟病是由吃了過度的脂肪,我們受了被商人所控制的科學的毒害以外,還有很為奇奇怪怪的病,癌症還有洗胃這兩種病,在我小時候從來沒聽見過,那個時候最可怕的病是什麼,肺病、肺癆病很可怕,現在肺病根本不是問題,洗胃等等是絕對沒有。不要說這個沒有,一直後來我到了這裏來,我三十六年來剛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馬上去念書,後來去念書,離開了學校,在我出家之前我周圍所有的人當中,只有兩個人得了癌症,離開現在也四十多年,所以癌症還是不多,有限,洗胃是剛剛開始。換句話說這個病以前沒有過,最近我聽周圍的人,很多癌症病人,洗胃病人,我想如果你們稍微注意一下的話,你們會發現到處都是。病因哪里來的,如果你去看《新世紀的飲食》,它提供你很正確的原因,進一步來說,除了這個食品當中以外還有有機無機農藥,造成遍地的毒害,那東西非常嚴重,非常可怕。本來我是學了佛出了家以後,也不太注意這種事情,因為以佛法來說,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個很偶然的因緣,我想這個故事簡單說一下,對這個問題注意了一下,因此眼前對於農藥的毒害,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個故事是這樣,有一次有一個在家居士,學了佛以後,他自己覺得以前犯了太可怕的殺生毛病,我想你為什麼犯殺生的毛病,他說灑農藥,這個農藥平常的時候,你要種田大家都要,他為這件事情,這麼得心裏難受呢。他就告訴我這樣一個事情,他有一片的果園,桔子園啊,然後也就灑了農藥,以後他就看見蛇從農藥上走過,沒走多久蛇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過了一會兒翻過來看,蛇的肚子已經爛了,這個農藥這麼厲害法。以前覺得天經地義,惟恐殺傷力不夠,當然偶然也想過完了以後,那個東西會吃到我們肚子裏,可是我們不管,反正種了賣給那些吃的人,種田的都是這樣,自己種的東西賣給人家,自己是不敢吃的,如果賣不掉丟河裏面,如果說你們周圍有人,也曉得這件事情也會害怕。我聽見,這樣事情真是這樣的嗎!

  我就開始去注意,那個時候才真正的發現了,我就把我周圍得到的資料聯想起來,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得癌症,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洗胃,乃至一步一步去調查,發現這個問題就出現了,最近我得到一個很新的資料,這種資料給大家有很大的好處,我們總以為,避免了肉啊,蛋呀,奶啊,那就是透過現在的這種科技發達的方式,所以飼養出來的東西,對我們不斷地傷害,我們不吃它總可以吧。對不起,種出來所有的植物,蔬菜,一樣的必須要有化學肥料,然後有殺蟲劑,這東西,最後一定會傷到我們身上,那就是科學帶來的後患。科學家自己也始所未料,他絕對沒有想到去傷害別人,這是我可以肯定的。我們翻開科學史上面,剛開始具足的科學家,都有這種非常了不起悲天憐人的心,他是為了大家謀求改善而來,但實際上他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最後大眾慢慢地適應了,影響到了全面化,全面化了以後,真正瞭解科學以這個概念去處理很少很少。所以我想簡單的說明一下,科學的過患,我們瞭解以後,我們應該怎樣注意這個問題,這一講到這個地方為止。


  第三講 抉擇佛法———“無限選擇中何以選擇?

  今天是第三講,上兩次第一個是人生,說人生何去何從。第二講談了一下科學,在第一講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生是無限的,經過這樣的一個認識以後,我們對人生必須重新考量。平常我們說,人要做一個生涯規劃,如果是一生,那沒有多大的意思。但是無限那就完全不一樣,既然我們要去規劃生涯的話,教育對我們是極端的重要。首先談一下,現代這個時代是科學時代,當然科學有它很深廣的內涵,不是一個小時之內,乃至於很簡單的介紹,都無從介紹起,可是實際上,經過科學的抉擇以後,我們最後還是選擇學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當中,為什麼要學佛,這就是這一次講的第三講,今天這個題目分成三大部份:第一個因正:原因的因,是因果關係,正確的因正;第二個道正:道就是從事;第三,果實:因為它的因是正確,我們根據這個因,走的路是正確,到最後得出的結果是非常實在。這個實也可以說對虛字來講。第一講談人生,好象過得也並不一定過得壞,就算是過得蠻好,可是你回過頭到最後仔細去檢查,好像一場春夢,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你很窮很苦,也許你很富很貴,可是到後來都是一場春夢,所以這個有它很特別的定義,分這樣的三部份來講。

  那麼在這裏為什麼我們要在無限的選擇當中選擇佛法,這裏我首先談一談,這個選擇分兩部份。一個就是選擇本身,是談那個選擇的方法:這個談一下,第二個呢?就是我們對選擇的方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握住了以後,我們去選擇什麼樣的內容,選擇的物件,比如說科學,這是我們選擇的物件,佛學是我們選擇的物件,為什麼這兩點當中,我要選擇佛法,因此把佛法跟科學的內容,作一個簡單的對比,來說明我們為什麼在無限的選擇當中,要選取佛法,在平常,我們所謂談選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說明這件事,平常我們生活當中很小的小事情,小到芝麻綠豆的事情,也都可以說選擇,大至天下國家都叫選擇。我舉個比例來說,就說今天是週末,沒什麼事情,在家裏邊大家休息,說今天下午沒什麼事情,我們到底怎麼做,所以我想來玩一玩,我想看一下電視,我想出去遊山玩水,這個也是一個選擇,如果你這樣去選的話,那很多種選擇。但是大一點的話,比如說,將來我念書怎麼念,我應該學什麼,這也是種選擇。在這裏我不妨以我自己做一個實際上的例子,這個例子只有提供諸位參考而已,那這種小事,當然我們就不去談它,那麼大一點,比如我自己來說,念書,我學什麼?學工,學土木的,說不是選擇嗎?當然是選擇。可是選擇嘛,這裏大有問題,我之所以念書,因為父母叫我去念書,大家說念書好,我也跟著去念書,就這樣,乃至於為什麼我不去學土木,我覺得這個行業,將來可以賺錢,除了這個以外,我那個時候曾經自己也是很有趣,像國父宋中山先生,實業計畫等等,我是沒有,不過從小聽說這個人,心目當中就很佩服這個人說服大,所以他計畫東方大港,北方大港,住的家鄉就靠近海,我想這句河等偉大的事情,那麼要做這事情,好象土木蠻好的,職業也蠻好,然後心目當中又這樣,那我就選擇了,你能說這個不是選擇嗎?如果說我們仔細去檢查一下的話,我覺得不是,這是一種情緒,也可以說真正的選擇是要經過很嚴密的理智,這種理智並不是說我自己覺得很理智,你要根據很多,學了很多東西,經過了參考對比以後,好的,壞的,這樣去做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不那樣去做有什麼樣的壞處,然後幾個當中比較以後,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才做一個嚴密的選擇,一生是到底是應該怎麼走,說既然人生無限,我生生世世應該怎麼走,這是有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而這崇高的目標是經過非常嚴密的,學習以後去選擇出來的結果,這個才是我這裏要談的選擇的方法。

  並不是說今天沒什麼事情的,你怎麼辦,我要去玩一下,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如何去選擇,首先我們要加以一個鑒定,因此簡單的來說,選擇是說眼前我們面對一個事實,這是我們應該真正的很認真努力思考一下,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要學很多東西,經過非常嚴密的,對此以後,然後在這個裏邊,覺得啊一個壞,天下的事於我們來說,絕對沒有什麼絕對好壞,這個事情有它的長處,就有他的副作用在,這個事情有它的反面,就有他的好處在,這上一講當中講科學,科學有他的好處,可是它帶來的副作用呢?我們往往沒看見,等到一旦副作用呈現出來時,已經無可奈何,所以這個選擇是要經過這麼嚴密的選擇了以後,這樣做,這個是我們如何鑒定這個選擇,然後呢?現在有了這樣嚴密抉擇以後,我們現在所謂選擇所選的內容,到底我應該怎麼做,現在是學佛,當然這也是一樣的,學佛一定是拿佛法跟科學,兩個做一個嚴密的對比,下面就是關於選擇的那一部份,我就舉我自己的例子,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呢?就是我自己就選擇念書,乃至於在念書當中學什麼,也可以說是我自己的選擇,然後仔細看起來的話,這個念書,因為父母告訴我,父母不是個選擇嗎?父母聽人家說這樣好,他是不是經過非常嚴密的思辨,大概一般來說,或者我們自己也對父母告訴我們,或者在座有很多人已經做了父母了,也就是說,隨順著社會的風俗習慣;大家覺得這樣做而已,我們不要說拿佛法,就是拿科學的概念去看,這樣的選擇,並不是真正很嚴密,能夠夠得上一個學術水準的選擇,不是,其次,當然說現在我們不是談佛法,譬如以我來說選擇學佛了,那學佛應該對了,實際上,覺得我學佛也是碰巧,因為正好周圍有碰見相關學佛的人,以我來說我小的時候,先父就對我說:兒子,學佛真是了不起。這樣,這樣的關係,我前半生都受了科學的影響,現在發現不對不對,這有個很大的問題,排斥了佛法很不對,這樣所以他說,將來你長大的時候,你如果覺得願意的話,應該選擇這個,所以也只能說碰巧,乃至於我周圍遇見很多人,問他為什麼選擇佛法,佛法好嗎?好在那裏,好就是好嘛,你說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說嗎?就好象你歡喜喝茶,我歡喜喝咖啡,我喝進去高興,你管他幹什麼,如果在這種選擇,這叫做選擇嗎?我想在我們的感覺當中,你不能說他不是選擇,可是這樣的選擇,我們未兔太過把它看得輕易,那何必看這種狀態中改變,所以對我來說,經過了這兩重,後來很幸運已經出了家,所以我真正做和尚,我現在回想起來,也並不是經過這樣的選擇,不過有個好處,假定我不選做和尚這條路,碰不到這樣深厚的內涵,這麼嚴密的佛法,並不是說一定是走上那含含糊糊出了家以後,比較起來的話,就是比普通人有機會,這個倒是事實,但是還談不到選擇,後來遇見非常精采的老師,然後他有完整的理路,而且有實際上修持的經驗,那個時候因為在佛門當中,已經摸了一段時候,可是一看覺得這個人令我真的非常景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摸索當中才漸漸的瞭解。因此在這個上面,我現在這裏介紹大家選擇,在這選擇的方法上面,是要好好的斟酌一下,那麼現在呢?

  緊跟著下面談我們選擇佛法,選擇佛法絕對不是說我覺得佛法好,是說經過我瞭解的,我們現在所謂的選擇,是應該那一種選擇,並不是輕輕易易地我歡喜出去遊山玩水,我歡喜今天看一本小說,我歡喜打開電視,不是這樣,必須是經過嚴密的比較,我面對的這些,比如說科學是佛法,然後呢,每樣東西都有它的長處,反過來說,這個長處後面一定有它的缺陷,當然你看到的缺陷,但是反過來可能有它的長處,把這兩樣東西,經過了很嚴密的思辨以後,那平常我們說,兩害相識取其輕,這樣的情況之下,一步一步漸漸地去深入,因此下面我就再談為什麼選擇佛法,而現在這個時代整個是一個科學時代,也就是說我今天提這個題目,是把科學和佛法兩個放在我所瞭解這個天平上面,評省了一下,並不是絕對正確,這是我現在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來,科學是西方的產物,當這個東西剛開始起來的時候,這西方正處在一種比較黑暗的時候,它是被教會所控制,教會自己本身,立論本身多少有些問題,不過雖然立論有些問題,而你從事宗教那些人的德行,非常崇高的話,那還是令人景仰的,偏偏那個時候兩樣東西,立論本身是有問題,那個時候宗教從業人員也已經腐蝕掉了。所以拿一種不健全的理路,憑著他的勢力去抑制人家,科學是在這個情況之下,然後人家就對它真正有深遠見解的人對它的反抗,所以這樣的情況之下起來,這個現在我們不去談它,可是畢竟科學在世間上,在西方這種惡劣的環保之下是對這個社會是有它很大的貢獻,這部份並不是我今天在談論當中作為比較的內涵。

  今天我現在要比較的,簡單的說一下剛才這題目,主要的因正,道正,果實,這個因也就是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先要把理論弄清楚,那麼這個理論也非常廣泛,我到底從什麼角度去談這個理論,現在我們認識任何一件事情,譬如說面對了,假如說我們現在說,實在的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這個問題,當我們面對我們這個現實的人生以後,我們也糊裏糊塗,也過這個人生,那麼現在,經過了認真的觀察以後,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不對,這就是我們面對著境界,那麼實質科學也無非在這個情況之下,換句話說,以我們認識能力去觀察,我們所認識的物件,然後在這裏邊,選擇它的是非好壞,這裏邊實際說,牽涉到三樣東西,第一個是我自己去觀察的能力,假定說我這個糊裏糊塗的人也談不到觀察,反正好也好,壞也好,管它幹什麼,所以一個人觀察的能力,他的條件,然後我用什麼觀察的物件,以及用什麼方法去觀察,為了容易說明這件事起見,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這個比喻我想大家都瞭解,比如我們現在要衡量一個尺度,這間房間有多寬,我用一根尺去量,說一尺,單單長度的話,一尺、兩尺、三尺,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公尺,台尺、英尺,假定說你要秤這重量的話,你用秤來秤一下,等等,因此去衡量這個長短或者重量的衡准的標準本身應該是固定的東西,如果這個是相對的固定,那麼你衡准出來的東西是相對的正確,如果是絕對的穩定的話,衡准出來的標準就是絕對的穩定。而衡准的標準,如果很不穩定的東西,那就無從衡量起,比如說衡量長度,所以比較考究一點的尺,因為我自己是學土木,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現在有電子儀器,我們那時沒有,用這重布圈尺或者什麼,真正最重要的尺叫硬鋼尺,為什麼叫硬鋼尺,因為受溫度的影響,它會伸縮這樣量出來不准,也就說明這個量的尺度,那現在假定,我量尺度時拿橡皮筋,這橡皮筋,假定這樣是一個單位,那樣一個單位,然後這個一尺,那個一尺,那請問量什麼,那不是很荒唐嗎,這是我們很明白容易瞭解的,所以眼前,我們要觀察一件事情的話必須注意這三個,如果這個本身你所使用的衡准的標準有了問題的話,那要衡准結果來絕不可能的。這第一點,那麼第二點,我們要談的話,我要觀察,我面對這種問題的話,我可以採取很多種辦法,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說我自己學摸索還有一個呢?我跟有經驗的人去跟他學,他已經有了經驗,把這個經驗告訴我,當然我還要他的,他的經驗是他經驗過的東西,告訴我以後,我還要經過我的摸索,不過這兩件當中摸索顯然不一樣,我們很清楚地瞭解,這前者即便你一樣能夠摸索出結果來,可是產生的效果一定遠不如後者,而摸索的內涵也大有關係。如果以小小的小事情,那掃地等等,那無關緊要,現在我們要這樣的觀察人生,這個人生在天地之間所對的這個內涵是啊無窮無盡。那我們有限的人生要自己去摸索,能摸索出什麼結果來嗎?摸索不出什麼結果來。說一個簡單的比喻,現在我們覺得人很偉大,人的確偉大,人有幾樣東西,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人的腦筋在所有的動物當中,有情當中,我們科學來說叫動物,然後拿佛法來說,這個我們人這個生命無限,這無限的生命上面可以到天上,然後中間是人,還有畜生,還有餓鬼,還有地獄,真正具足能夠思維觀察力量的只有人,才能夠以這個東西來觀察。即便如此,這個思維觀察的能力,如果完全只靠我自己來的話,那我相信今天這個人類比畜生好不了多少,因為我這一生死了,然後呢?我的經驗沒有辦法傳遞下去,我也沒有辦法從我的父母師長、社會學什麼,假定沒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相傳遞的,說今天有沒有科學的這個範圍,這個大家很清楚,絕不可能,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

  好,現在第三點,面對所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一個客觀的社會,也可以說外面嘛,大而整個的太空宇宙,然後顯微鏡看的這些小東西,乃至於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這樣的一個無限要觀察的物件,然後呢我們去觀察的時候,應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一個尺度,就科學上面有它的長處、儀器。現在進一步來說,這個儀器自己觀察呢,還是用我們人去觀察它,所以真正的過程當中,儀器還是借重著一樣東西,所以說我們還是用我們人去觀察,那請問我們人是拿什麼?是不是各人有各人的腦力,各人有各人的認識作用。請問這個認識作用,到底是很固定的就像硬鋼尺一樣,或者不要說硬鋼尺吧,就是我們拿的這個尺一樣,還是像一個橡皮筋啊,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看那個橡皮筋,多多少少彈性還小一點,我們人的那個腦筋彈性之大啊,那實在是差得太大太大了。好,我們現在拿這樣的一個東西,要面對這個無限的世界,那談出什麼結果來,這是很現實很現實的問題。


  當然反過來說,那你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對,我並不僅僅是說,一味找出他的錯誤,而要互相比較,那麼請問同樣的問題,難道你佛法不遇到嗎?你能解決嗎?對,那現在我們看看,佛法是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須這樣,兩樣東西互相對比以後,那我們才能夠說,這兩個東西以很公平的方法來選擇來對比。我不妨也同樣地以這個角度去談這個問題,那佛法是不是仍舊是用我,然後呢去觀察一個物件,有觀察的一個方法,那我們眼前看得見的,說受用的什麼儀器等等,佛法當中統統沒有,這個第一步佛法是輸給科學,這個是,但是裏邊當我們瞭解了另外一樣東西的話,這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佛門當中有一句話,就是說佛鑒定很多事情,就觀察很多事情,他有一個特點,這句話我簡單的說一下,叫依智不依識,認就是我們的認識作用,我們每一個人所認識的,這個長這個短,這個好這個壞,今天天氣冷,這個天氣暖,認識作用叫識,那麼這個識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透過眼睛去看東西,這叫眼識,透過耳朵去聽東西叫耳識,腦筋去想這個東西叫意識,然後呢我們身體去感覺,叫身上的身識或叫觸識,我們稱他為六識,那這最主要的主控呢,就是心識。心,那麼現在我們平常啊,不管是世間的科學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透過我們的心識.

  然後呢,如果說要去看,透過這眼睛,要聽去透過耳朵,如果要感覺透過身體,他是要借重一樣東西來產生這樣的認識作用,那麼通常情況之下,這個識本身要想觀察事情是觀察不准的。這佛法告訴我們的,為什麼原因呢?這個識我們的認識作用,他所以產生這樣的認識,是受外界影響,受外界影響,因此我也會產生,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人的常識,這個人的各式各樣,我們會這樣講話,我講的話是講中國話,那假定說我生在日本就講日本話,那是受這個環境的影響,今天在這個環境之下,大家歡喜這種生活方式,我就習慣那樣,思惟的方式是不是都是這樣來的,每個人我們認識作用,所以這個認識本身是客觀的環境造成的,然後呢我隨時隨地跟這個環境當中,一直在互相的影響,透過我這樣的認識作用,所以我絕對要如何如何,所以這個外面的,我們外面的環境是透過我的力量,或大或小的去影響他,反過來呢外面會影響我們,就像一個牛皮筋一樣,你拉得稍微重一點,它就長一點,然後你手上感覺的力量會大一點,松一點,小一點,自然而然。我們如果仔細去想的話,仔細去觀察的話,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這個認識作用,一直在受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影響,這樣即使我們透過的儀器去看,可是這個認識的本身是不是這樣的,那麼根據佛法,以及佛陀告訴我這個東西是不可靠,雖然前面說的也是一樣,那你怎麼弄才行呢?你必須把這個本身要把他調整好,要調整到什麼狀態呢?調整到不受外面客觀環境的影響,你完全能夠從你要衡准的標準,要完全不受外面的影響,因此到那個時候,你的衡准的標準就是固定了。他一定有一定的次第,這個智並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認識作用,但是他有一套正確的方法,如果說你找不到這正確的方法,你就變成跟世間的凡夫一樣,永遠在這兒空轉。如果說你瞭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他的方法去做的話,慢慢慢慢的你就會能夠把這個識,被外面的影響的這個力量,漸漸地漸漸地減低,減低到最後的話,影響力就整個消失掉了,消失掉了以後,他自己的能力恢復的狀態當中,他是自己由認識所有一切事情的真相,這個能力,根據這樣然後你去判斷,請問這樣判斷的話,是不是比較正確。至少我們現在不去談這個,理論上面是不是這個,所以我們很心平氣和的想一下這件事情,前面我們說,這個科學用儀器,佛法不用儀器輸給他,跟這個地方啊正顯得高明,你現在有這麼多的儀器,弄了半天,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沒有儀器卻能夠,至少這個理論能夠這樣的認識,請問你認識嗎?那他憑什麼呢?不過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至少現在不管信不信佛,好像那個靜坐,靜坐如果說在國外的話,他們現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啦,meditation覺得這個人得到了meditation,他並不是因為信佛,那這樣的話,心情會相對的減少外面的干擾,他有一套方法在,何況實際上這個裏邊,是有他的一個正確的方法,因此我們能夠慢慢慢慢的減低到最後的話,整個外面的干擾,整個消失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稱這樣的認識能力,認識的能力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無分別智,在座容或很多人曾經接觸過佛法,那佛法是非常講究,說你這個識根本是凡夫,你要想認識事情是不可能的,這個認識的事情,我們稱他為無明,這樣,平常有的人說,啊無明火高三千丈,好像發脾氣叫無明,不是啊,這個佛法裏面的無明你沒有智慧,因此不可能正確的明明白白瞭解這個實相,透過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然後恢復你的智慧,這個智慧完完全全不受外面這種事情的干擾,那麼為什麼稱他無分別智呢?就是我們這個心識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這種狀態通通拿掉了,於是恢復他真正的能夠像一個鏡子一樣,鏡子本身沒有什麼任何的裏邊的怪七八糟,可是任何東西露到它前面,他像你的本來的樣子一樣,還你一個本來的樣子,鏡子並沒有說,喂這個東西來了,我看看要不要照一照,我照我才照,我不願意去照它,他沒有這樣,也不會說,這個東西好看,這個東西不好看,所以說他那個智的特點,就是這樣,有了這個,這個叫什麼根本智,這個才是根本啊.

  那麼進一步來說,這個東西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他衡准事情的尺度本身是有他的一個標準,在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之前,並不是智慧,他有他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們平常佛法當中,學的有他進入的層次,譬如說他真的重要的智慧就認識,那麼這個智慧呢?剛開始叫聞、思、修,聞跟思那個是相對的正確,修到後來是絕對的正確,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要這就是這個智慧,是得到這樣的認識能力,然後去實踐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稱他為戒,定、慧,那這個在佛法當中專門名詞我不去細說他,說前面這幾樣東西都是相對的,為什麼要相對呢?因為這個一定是漸次漸次的來,透過這樣的次第步步的深入,那麼才能把一片混亂的狀態,漸漸的漸漸的減輕,減輕、減輕,然後你的能力就提高提高,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能夠達到最後的究竟圓滿的狀態,那麼這裏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個,其次呢?他非常強調一點說,這個沒錯,這個道理當然現在這個道理,不是三言兩語就說得清楚,真的說起來,整個的所有我們三藏十二部,佛告訴我們,他真正介紹給我們的,我們覺得三藏十二部已經非常多了,可是佛很明白的說,他真正告訴我們的,實在是非常有限一點點,他簡單舉出一個比喻,他有一次跟他一個弟子說,他拿一個爪,就他上面挖了一點土,阿難是他的弟子,你看哪,這個大地上的土多,還是我爪上的土多?那他那個弟子說:世尊佛陀,當然這大地的土多,怎麼可以跟爪上比。”“我講過的就是像爪上一點點,沒講過的大地這麼多。這個法呀,它本身,它自己是有它一步一步的次第,啊前面說,怎麼那一部分是理論上先告訴你,不是或者是依照這個戒定慧,依照聞思修,前面這個是相對的,到後來達到這個絕對的程度,有這麼圓滿的內涵,放在這個地方,現在要觀察這樣子的內容,我們自己想去摸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必須要有一個過來人的指導。因此他是非常重視這個好老師,這個好老師絕端重要。

  那麼現在我們頭上兩則一比,一個呢?第一點本身根本就是自己,說要觀察這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觀察的主體這兩則有一個很明顯的比較,其次呢?要觀察這件事情的方式本身,他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好老師,然後呢?你遵照看去做,第二則我們就不談了,這兩則如果大家比較一下,你們會說什麼,當然現在你說,這個是講一個道理,是因為佛法的這麼深廣的內涵,下面呢?我想因為前面這兩個,這純粹是個理論部分,對各位來說,這個容或有很多是久修上座,有很多剛剛接觸,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瞭解,我在這裏願意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那麼這個例子,我想將來介紹大家看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射藝中之禪》,前兩次我介紹的這幾本書,都是外面書局裏有得賣的《射藝中之禪》,我們這裏有一個福智法人免費送,如果你們願意要的話,打一個電話來他就送給你,這樣剛剛開始,你不妨把他當做故事這兒看,當然這個都有是真實的內涵,那麼現在我要憑著這本書,介紹給各位什麼內容呢?讓大家從這本書裏面對比一下,智慧跟我們平常凡夫,認識的差別何在,這本書的作者德國人,然後推算他的年代,他大概生於十九世紀的下半期末業,這是一個德國哲學家,這個西方講究科學,講究思辨的,可是這個人對東方的玄學很有好感,所以他想學禪,到日本去學,那個禪師真正夠條件的禪師,都給他一個閉門羹,不接受他,說你的西方人學禪沒份,你們西方人動腦筋想這東西根本沒有,他怎麼弄也不行,後來有人說,如果你要想學的話,要先轉一個彎,也就是念預備學校,他就說轉一個彎念預備學校,總比沒有好,好,我還是願意念,還是願意去學,那兒學什麼呢?學射箭,老師一開頭就告訴他,如果說你把他看成功練身體或這些那你就錯了,所以做這件事情的根本意趣在那裏,他們是很講究道,叫大道,要為了這個大道精神,那個德教授說好對,我就是為了這個精神而來,所以這個老師也蠻欣賞他。

  那麼就開始學了,學了以後分三個步驟,那個三個步驟很有趣,哪三個步驟呢?第一個要學會拉弓箭,這個好簡單,但是要學,第二個呢,拉開那個弓簧拉開了以後放簧,這個拉弓是把那個弓張開,第二步,這個箭,他在那弓上放箭,第三部份,射中那個紅心。那麼做這件事情,平常我們都曉得,瞄準了,對準了以後的,拿氣力來射,這個老師怎麼告訴他,拉這個弓啊,不可以用氣力用心來拉,來拉做的事情,叫他做的事情,叫他不用氣力用心來拉,如果你平常聽過也算了,如果你認真去想一想的話,這個我也舉個比例來說,比如說今天在這個地方呢,桌子很重的一張桌子,叫你把它抬出來,然後抬出去了告訴你,不要用氣力,用心來抬,請問你怎麼做,可是老師告訴他,因為他看見這張弓,這日本的弓非常的強,卻是要用心來拉,就這樣,那麼如果單單講理論的話,我們大家都會覺得很荒唐,這簡直是開玩笑,哪有這樣的事情,不過好在佛法真正可貴,就像在這個,它已經流為佛法的末端了,但是它不但有完整的理淪,而且又照看正式的理論驗證的辦法,那麼這個學射的人,就開始去學,那個老師就拿一張弓,就給他射,他自己試了一下,非常硬非常硬的一張弓,結果老師拿開來一拉,拉開了,拉開了以後叫他來,你摸摸我的肌肉,通常我們都知道,如果很用力的話,肌肉硬得雖然不像石頭塊一樣,至少像木頭一樣這麼硬,結果一摸摸上去好像棉花,請問,如果你們碰到這種情況的話,你會不會覺得很驚訝,是啊,我還那手來抬,可是我抬上去的話,就象兒戲一樣,實際上這張桌子的話,好幾百斤重,幾個人扛都扛不動,那麼他就在這兒學,當然這位老師也有講多少道理,就是告訴你怎麼做,就是一個簡單的一個技巧,我們也不彷這樣說,當我們做一樣事情的時候,現在的科技,你可以科學家,然後呢到工廠裏指導,你也可以,工人什麼都不懂,聽那科學家告訴你怎麼做,怎麼做,你也可以做出一個很熟練的工人,那他現在去學,老師也這樣告訴他,經過了一年他真的學會了,真的拉這個弓用心不用力。

  那下面一步就要放箭,第一件事情已經蠻有趣,然後放箭,那我們放箭的時候,就是弓張開了把箭搭在上面,然後呢?就這樣放,那個放箭的時候,那個因為要很穩,稍微動一下的話,那個箭就射不准,對射中那個紅心都有問題,所以他現在很強大的,要去放箭,放箭這個老師又很奇怪,說你放那個箭不要放,你不要放誰放了,它會放的,你是什麼不要你管,也就是說,我現在叫你去做一件事情,你做了然後告訴他,你不要去管,你要叫我做,又叫我不要去管,怎那麼說呢?它會做的,它是誰,老師也不告訴他,到時候你自己知道的,照著我的方法就可以啦,那經過了很長一段時候,也終於也學會啦。

  最後呢?要射中那個紅心,那射中了紅心是更妙,平常射中了紅心瞪大了眼睛,放了射進去,現在,不要看那個外面的紅心,看什麼,看你自己,看你用心,這下麻煩了,這個心,當然不是這個心,這個心看也看不見,如果我看到,看得到這樣,那個箭是在這裏,我射箭的時候是看這裏,不是這個心,他心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是大道的心,那心到底在哪里?不知道。這個真正重要的在那裏,說平常我們用心是用我們的意識作用,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是你必須做這件事情呀,它這本書上,有一個很明白的交待,必須跟無意識,無意識,我們現在做事情是不是用我們意識的,用我們的意識去判斷,那個射箭的大師告訴他,你必須把這個意識整個的拿掉,要跟無意識相應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能做得好這件事情,最後這個大師之所以讓他學會的話,有這樣的一個缺點,他前後大概六年,他看到後來實在就無法忍受,你想想看,他並不說三天五天,一天到晚照著大師,一點味道都沒有的,重複重複這麼好簡單的動作,沒道理好講,去做那件事情,特別是受過這種嚴密的科學訓練的人,一點道理都不講,叫你去做這莫名其妙的事情。

  有一天,那個老師告訴他,那你來,然後表演給他看,他那個射箭呢有一個箭廊,比如說我們演講,那個是一個講堂,射箭是一個箭廊,人站在那裏,靶子在遠遠的地方,那個地方相距六十米,然後中間把它隔開的,所以射就對那個,那天晚上,老師請他來,然後呢,他就照著儀軌,然後他就射箭,射了以後呢?他說一共射了兩支箭,射完了兩支箭以後,這個老師就讓這個學生,射的時候還有一個,到了晚上六十米天很黑,射箭的地方是燈火通明,就像今天這麼亮,對那個靶子所在的地方,黑的什麼都看不見,六十米以外,你想眼前你看這麼刺眼,看漆黑的地方當然看不見啦,這個老師射了兩支箭,然後叫這個學生,就是這個德國人,說你去看一下,他就跑到那個靶子,把燈打開,這下把他赫住了,他說那支箭正一點不偏不倚的中那個紅心,平常我們學過打靶的人知道,要想真的打到紅心很難喔,打不到的,也許你碰巧碰上的可以,你要想打上真的很難,你現在第一支箭射到紅心,妙的是第二支箭怎麼射法,從第一支箭的箭屁股刺穿了以後,射在它的旁邊,所以老師說也許第一支箭你會想有一點,那請問第二支箭,所以那學生說,這個老師啊不但射擊中了紅心,射中了我的心,所以他死心踏地跟著他去學,最後終於學會了.

  不過這個故事要說什麼,這是個哲學家腦筋這麼好,結果他用他的方法去學,中間有一度老師告訴他,你要跟我學,你必須全照著我的方式,如果不照著我的方式,對不起你不要來學。他曾經學了有一段時候,他實在無法忍受,老師用什麼方法都告訴他好簡單的都不跟他講道理,他有幾次想自己偷偷摸摸的用自己的方法,老師曉得了把他趕出去,就這樣,結果他只好完完全全的聽老師的,結果呢?妙的是我們的常識,所有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跟我們的認識是完全相反的,我們要拉這弓要用氣力,他說,不准用氣力用心,然後放箭的時候,我們想辦法用控制了放,他說你不要管它,它會放的,然後射箭的時候,不要看那個目的,心可以,結果我們做不到的,他卻完完全全的做到了,我在這裏這個故事,當你很認真的看完了以後,如果讓你們去選的話,你們會選哪一個,當然你會把它看成小說,這個我根本不相信,丟掉了,你可以,我也覺得,如果說,你拿來了,如果丟掉了,至少也可以讓你消遺一下,假如真的這個裏邊道理合適的話,請問你們選哪一個,現在不僅僅是射箭,我們做所有的東西,這是兩套不同的系統,一套是這樣做的,一套是另外這樣做的,一個呢?是這樣象射箭一樣,能夠第一支中紅心,第二支從它箭屁股進去,也就是說,能夠正確到百分之百,沒有絲毫的錯誤,在平常情況之下,一定有錯誤的,那麼請問你選哪一個,那這是非常明白的,我現在這個故事主要是要講什麼呢?主要要講的就是智識之辨,除了這個以外,它還非常重視真正的知識,就是說你要真的學好這個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真正的夠量的老師,你要死心踏地的跟著他,把你以前犯的錯誤通通拿掉,然後你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

  現在前面真的要說比較,就是把佛法真正的內涵跟科學這樣做一個簡單的扼要的對比,諸位如果說,我們自己能夠很理智,覺得了這個人生是我們值得這樣去要努力的,然後你們自己,也經過了這樣兩方面,每樣東西的利弊好壞,比較了以後你會選哪一個,我在這裏並不是一定百分之百說哪一個好,我是今天最重要的一個中心的地方提出來,諸位你們怎麼辦,所以說前面這個東西,就是說從這個故事裏告訴我們這個知識本身,它是有它一套知識,只是我們眼前還並不知道,所以佛告訴我們智有兩種,一種叫無分別根本智,一個是有分別的後得智,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原因呢?第一個要想認識事情必須你把衡准的標準要弄對這是根本,有了這個標準以後,再利用這個標準衡准世界,這個叫後來,根據這個認識的智慧去得到的認識世界的真相叫後得智,這兩樣東西圓滿的時候,你就是圓滿的人身,剛開始我跟你是一樣的,這個以前這種人身是無明,現在這個人身,叫做覺悟的覺者,我們現在稱他為佛,這個佛是印度話梵文,這個印度話的梵文,實際上呢?翻譯成我們的中文叫覺悟的人,我跟你一樣,我是透過這兩樣,所以因此這兩樣就是說它有一個正確的方法,然後經過這樣一個很嚴密的老師,你如果很認真去學的話,我們人人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剛才講的這個內涵是用這種射藝中之禪來比,那麼現在呢?

  我們佛法當中也有個標準,平常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學佛的話,一般狀態,就是說你至少有一個基本,我們對我們人生,有很多人如果說含含糊糊,糊裏糊塗,我這一靠子過的蠻好的嘛,也就是說,當然多多少少,自己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然後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會對我們世間上面有機會,或者你是主動的有機會去學,或者你在這個人生過程當中,遇見了一些挫折,或者你沒有經過挫折,只是,今天的在座在這個地方談,聽見我說起,我仔細地分拆我自己的一生,你有機會回過頭去看看,對啊?我也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啊?你也覺得對,我不應該平白的浪費,我這個無限的人生,好像表面上沒有眼前的一生,實際上這個一生是生生相續,所以我應該好好把握我的人生,來真正的解決我的問題,這樣那個時候你會看出,現在一開始並不是說,馬上叫你學佛,以至叫你去做和尚,這個和尚並不是那麼容易,再說真正的學佛決不允許這樣去做,特別的因緣不算,正常狀,是應該很理智的瞭解了以後,然老師很認真的選學生,學生一樣的很認真的選老師,所以選就是剛才這樣的,嚴密的思辨考驗,那麼在佛法當中呢?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已經感覺到,這樣的世間的生活方式不理想,因此我覺得就要找一個,我所想像當中這麼好的,這個好的,我們要願意去跟他去學的,他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原則上面我們有時候說三點,真的時候嚴密一點說四點,你要找的跟他說的這個人,他自己本身一定對眼前,你自己關心的這個問題他解決的,比如說我有病,然後呢?我要想解決那個病找醫生,當然這個醫生本人不是病人,如果連醫生也是病人的話,你找他幹什麼,關於我們現在關心的問題,他是自己徹底解決的,才從這個實際上的實例上面,才能夠保證,我們去跟他學沒問題,就像剛在這個射箭大師一樣,告訴你,你要用心不要用力,結果他果然一射他就是用心,你才願意跟他學,第二他們不但自己解決,而要懂得道理,有很多的人他解決了,你問他,他說我是碰巧的,我也不知道,那你跟他有沒有辦法,所以他對所以能夠解決問題,是有他很完整的理論,一步一步,所以他也懂得解決這個的方法,除了這個以外,下面還要願意幫助別人,我懂我懂,對不起,我不願意幫忙你,比如我們現在看見,有的時候要有了病去找醫生,找醫生的時候,對不起我很忙,對不起,他是個好醫生,可是他不願意幫你忙,你沒有用啊?所以他要有什麼樣的心情呢?要有悲心,他真正願意幫忙人家,幫忙是這三個條件最重要的,幫忙人家還要有一個,他自己本身不分親疏,或者這個人好我幫忙你,這個人我討厭你,我就不幫忙你,那個是一個,拿我們世間來說,是一個比較嚴密的尺度,具有了這個尺度,然後你去找他這就對,所以我前面這個例子,為什麼這兩者當中,我們選擇學佛,它有這樣的一個條件,前面我們曾經談過科學,談到科學的時候,科學雖然好,但是科學控制在科學家手上,科學家不是科學,現在佛法也是一樣,佛法是在佛手上,佛是什麼?具有這個條件,那麼請問這兩者在比較之下,你會選哪一個,這都是很實在的,下面我想不細講。

  我最後剩下的一部份時間,我要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研討。平常啊,以我自己學的過程,前一段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得不到什麼效果,有的時候老師不好,固然不談,很好的老師很認真的聽,聽完了過了第二天,第二天以後忘掉一大半,這樣,一直到後來遇見很好的老師,好的環境以後他告訴我們要經過這樣嚴密的研討,那時候才發現這個非常的重要,可是真正研討的話,還是要找一些真正的能夠對內涵比較清楚的人,他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引導你,我想我今天的這個解釋,主要的到這裏為止,下一堂再談學佛裏邊細部的一步一步的內涵。


  第四講 學佛的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

  上一堂我們是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當中選學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中學佛,當然有很多理由很多理由,這個理論是主要的一個根本原因,這是絕端重要的識智,識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所有的有情,共同的認識事情的本能。拿佛法來說,心是有生命的。當然這個是以我們現在講叫有情,現在如果以科學來說,說植物也有生命,或是它們沒有情緒,但現在這個地方,有人在這裏去辨,這個我們不必去談它,知道喜怒哀樂,然後可以表達,可以反應,互相可以溝通。這樣拿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就是人跟畜生,那這個畜生應該是動物,這樣說比較更廣泛一點,除了這個以外,還有看不見的地方,上界還有天跟修羅,包括人。這個算起來屬於善的,我們稱它為善道,然後再下面的畜生,以及餓鬼,地獄。餓鬼就是鬼道,也就是我們看見很多奇奇怪怪的說鬼,鬼神之說,那麼所有這些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能,就是能夠認識事情,判斷事情,以及根據這種本能,去感受一切的苦樂問題,不管這是理智也好,情緒也好,這是它最主要的,平常我們世間說物質。心靈或者是精神,這兩個是彼此之間,互相相緣而產生作用的,這個是所有的有情共同的,假定說單單從這個上面,我們用世間的種種方法,你可以變得很聰明,瞭解的事情比別人廣,可是說來說去,這個沒辦法,這個本身它一定受一個局限,就象衡准一切事情的尺度一樣,這個尺度本身就是一個牛皮筋,這是我們世間所有學佛的人,學問無法徹底改變的,

  拿以前來說,所以我講以前是因為現在是科學時代,它主要的衡准的根本,是用儀器,古代不是,那也有一些在深入的這個心靈方面,不管是西方,東方,或者是我們稱它為宗教,或者稱它為哲學,譬如儒家,也很難說它是一個宗教,這樣,那麼像印度的這些,他也懂得怎麼樣把我們的這個心識,平常這種彈性能夠降低到最低限度,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靜坐,或者我們說meditation,那麼靜坐這個方法,在我們一般普通人的常識當中,以為佛法所專有,不是,其實不是,佛法是在學的過程當中,一定需要這個東西,但是並不是佛法專有。世間有很多宗教,乃至於哲學也用得上,至少以佛法來說,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已經有這個法門,而且佛法裏邊,也很明白的說明,那麼這個靜坐也很明白的說明,那麼這個靜坐主要的目的是幹什麼呢?就是使得我們這個心,認識的這個認識的心,能夠相對的,把它這個不安的部份,漸漸的使它平穩,平穩,但它平穩有一個極限,它沒辦法超越這個極限,因此在相對的狀態當中,他心識的這個平穩的狀態,超越了常人,但是它不可能克服它的根本困難,所以智不會不動,不會絕對的能夠產生,一個絕對的標準,所以相對的標準他有絕對的標準,他不能,他也不知道。這是佛法最珍貴的地方,現在我們既然學了以後呢?

  所以下面我們為什麼談第四講學佛心態,這個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個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一個拿佛法的標準衡量。這個世間的標衡跟佛法的標準,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說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面,還要更深入一層,才能夠學到這樣的圓滿的方法。那麼世間的狀態來說,假定我學這個東西,只是馬馬虎慮,隨隨便便,高興就去,不高興就算,一種就是我覺得有這個需要,很努力很認真地去學,很簡單,這兩樣東西的結果,一定是後者,就是說他學習的態度,是非常認真去學,這當然是。假定說兩個人,同一標準,譬如說一個是天才,吊兒郎當;一個大苯蛋很努力的學,學了半天還是天才好,你不能說吊兒郎當這個方法好。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明白,就是在同一個標準上面,這可以說大家都能肯定,沒有一點可以執著,或懷疑的餘地,所以這個世間的標準來說,那麼你學的心態必須哪一些,那麼這是一個原則。

  那麼進一步來說,學佛呢?這個基本也是要的,請問現在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以世間的標準來談學佛?這是第一部份。比如說我們念書,先舉一個例子來說,通常我們上一講曾經談過,念書好象是自己決定的,實際上呢都是因為受父母的影響而去,這樣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很少例外,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呢?我去學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目標,那麼同樣的,現在學佛也是一樣,平常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見過一句話,我對這句話是非常受用,我也願意供養給你們在座諸位。他說我們可以糊裏糊塗的來,不能糊裏糊塗的去。這話什麼意思昵?就像念書,任何一件事,我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上來,為什麼念書,為什麼做這個,如果你很認真的去觀察的話,大家很不容易找到這個答案,儘管世界上面有一些是有,可是這種特例,不在普遍一段介紹的這個範圍之內去談,所以說,前面來都是糊裏糊塗,那個世間來就是一場大夢,糊裏糊塗來,糊裏糊塗去,那也就算了,上一次談崇高的目標,而且認清楚了有這樣的差別,當然你繼續下去,如果還是糊裏糊塗,那就不對,

  像我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佛法好,因為我受了父親的影響覺得好,然後也許有人說這個好,也許旁邊你的好朋友拉著你去,去也覺得蠻不錯呀,這個地方你感受到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大家到處對立,你跑到這個地方去,這些人啊?並不那麼對立,乃至於你整個的種種的理由,這些理由原則上面以我來說,我並不否定,當然這也是一種方法,在這個地方,我們眼睛真的很嚴密的,很嚴肅的這種方式,來去談這個問題的話,就是這個崇高的目標,上次講崇高的目標什麼,就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把它安立起來,所以說這個崇高的目標,原則上面我們通常說,我為了要成就佛,佛到底是什麼內涵呢?

  今天這只是簡單的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會很認真的解釋這個問題,就是說,分兩方面來說,一個呢?就是世間的標準,說我們世間,人在這個世間上面,或者更擴大的去看,所有的有情,在世間常常我們芸芸眾生,他到底為了什麼,一般上來說,都說不出結果來,不過,透過了學佛以後,我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倒是蠻好,我也介紹給諸位,看看是不是你們諸位所要的,總共只有四個字,離苦求樂,或者得樂。痛苦的事情希望能夠遠離,乃至於徹底的解決,不管是外面物質上頭的,自己生理上頭的,精神上頭的,心理上頭的,用什麼名詞沒什麼關係,總是或者使得你感覺痛苦,使得你懊惱,這個把你拿掉,徹底的解決,然後呢?你所希望得到的好東西,究意的圓滿,而且這個並不是做夢的這種,經得起考驗的,所以這一個是我們的標準,那麼以佛法來說,要想自他究竟的利益,不僅僅是我圓滿,平常我們說希望的,要所有我周圍的一切的有情通通圓滿。拿世間的標準來看,這是做不到的,但是佛法不一樣,上一堂當中,我們舉過很多例子,像射箭的那個例子來說,世間是不可能的,做夢也做不到,可是他透過這種方法卻做到了,所以因此一開頭,下的目標就是如此,然後呢?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起見,所以我要想要達到這麼崇高的目標,那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那麼要去學習的第一件事情有要瞭解,要瞭解了才可以實踐,實踐了才成功,那麼瞭解最好的方法,是從真正的過來人,去聽聞,去學習,這樣,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學習過程當中,在這裏這個題目當中,有兩個主要的分野點,這是一開頭最主要的:
  一、 學我。二、學佛。
  為什麼叫學我呢?為什麼叫學佛呢?這兩個加以簡單的說明一下,在這個說明之前,我先運用這個古代佛門當中,那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淨土的祖師們說他是淨土的大祖師,不曉得是第八祖或第九祖,然後律宗說他是復興律門的一位大的律師,然後教下他也是學很多博通,換句話說,在佛門當中,他是真正很有修行的牽涉很廣的一位大德。因此這樣了不起的成就的人,他給我們的教誡,是可以讓我們信得過的,何況他教誡本身,也是根據經、論,不離開經、論上面。他有一次在大眾,在他的寺院,專門修行人當中,開示大眾,他就說了一長串的話,我就把他裏邊重要的幾句話在這裏先說一下。

  第一個叫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流俗就是普通的世間,流行的世俗的這種見解,你要想根據這種見解要想深入佛門沒有用,這個沒有用。

  第二個叫自信己意,不可問道。既然我們現在要去學,真正要學我們都知道,所以從好老師,為什麼要從好老師,因為我們學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既然學不知道的東西,能不能用我的想法去想?當然不應該,所以那個時候要對老師要有信仰。如果說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虛己,好好的積極學,那就可以學得好,所以自信,如果你處處地方這樣,不可問道。我們不是前面說,要想真正的學,最好的是跟老師做學問。現在你處處地方以自己的見解為做主的話,你跑得去怎麼問法,內心當中就梗在那裏,然後如果你突破這一關以後,然後你去聽的時候,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未會先會,不可語道。通常這個佛法裏邊有很多東西,有很深入的內涵,然後我一聽見了以後,覺得以為對了,我瞭解了,那種情況。實際上裏邊沒有真的瞭解,也許是聽見了這個文字以後,以你的想法去想,也許你聽見了以後,只瞭解它最膚淺表面的意義,那個真正深入的內涵,還沒有真的體會得到,所以叫未會。還沒有真的深入親自體驗體會,你以為知道了,那這個也沒辦法可想。那這是聽聞來說,還有一種,自己不是單單聽聞是不夠的,還要閱讀多看書。

  那時候有一句話叫依文解義,不可會道。實際這句話,最後面這一句話,很多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想學佛,那是一定要真正照著善知識學如法如理的道理。可是那個時候有一個很大的犯忌,我們拿了文字,以自己的看法去解釋它,這個依文解義,另外有一種說法,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如果我們真正要想學的話,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都記錄下來,那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三藏、經、律、論。真的要學非要透過三藏才能夠瞭解。那麼那個時候呢,當然跟著善知識,不過善知識不能夠一天到晚跟著你旁邊講,講完了多去參考各式各樣的三藏,但是看的時候,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依文解義,因為它裏邊有很深刻很深入的意義。不是我們這個文字,因為我們現在認識的文字是,我們對這個文字的理解,可是它究竟所表達往往是有深一層的意義,這一些我們都應該避開。

  這個法為什麼要這樣子去講,在前面學我呢?我們去學的時候,每一個人以我自己的概念去衡准這件事情,所以或者你自己心裏面有自己的想法。我舉二個例子來說,人家常常說佛法是好啊,可是你只要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學呢?然後他說你心好就好了,何必吃素呢?你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如何呢?這是非常典範的學我,什麼叫好,心在哪里?如何好法?這都是很實在的問題,所以在這裏我不去細細的去講,我們必須把後面要怎麼樣,正確的學佛的心態比較了以後,那時候回過頭來一看,你就很明白的能夠分得出來,什麼是真正學佛正確的心態?什麼是學我走上錯誤的這條道路?當剛開始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的辨別,但是漸漸的深入,自然會顯出這個效果來。所以這兩個題目,在我們真正要去學的時候,這個是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麼其次就我們談到佛法當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這個話也完全跟世間所共通的,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說入門必須要靠信心,但是進來了以後,解決問題單單信心是不夠的,原因是佛以自己的過來人的經驗,他是從他老師周圍的那些人學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然後依照著正確的方法實踐,通常我們說修行。然後經過了修行把以前的錯誤漸漸漸漸的淨除,然後自己欠缺的部份慢慢的提升,乃至到最後呢?把我們心裏的這個認識作用,錯誤的地方啊,漸漸的透過這個徹底的拿掉,剩下來的就是它的這個功能本身啦,可以達到絕對的標準,我們談那個根本智就是這個樣,所以在這一點上面,老師只能告訴你方法,要你透過努力學習以後,變成你自己的認識智慧,集我們自己的認識的能力,那一下就轉變,它並不是另外一樣東西,前面我們不是說打坐嗎?是!當你剛開始的一副心思,這個亂糟糟的,可是你坐久了以後,慢慢的變得寧靜了,我想這個普通我們大家可以體會到,不過也許畢竟真的學佛的人不太多,就是學了佛要打坐的機會也很少,不妨舉個其他的例子來說吧!

  這個我想我們人人都有經驗,寫字這樣大概現在這個時代不會寫字的人很少吧,寫字這件事情也是一樣,老師告訴你這個字怎麼寫,一筆一劃一點一捺,你看懂了,你相信他,你才願意照著他去寫,這個是相信,然後進一步來說的話,你必須自己的練習。要花很多的時間,這當然有訣竅,當你這樣去練的時候,你能鍥而不捨練,練到後來的話,你自然而然覺得這個得心應手,一拿出來,寫出來字自然覺得很漂亮,你也說不上來,當然做很多事情,就有這種力量,他那個心裏面就會這樣產生這種功效,這當然舉個比喻來說,等到你自己能夠伸縮自如,完全控制了那個訣竅,那就是智慧。這樣,那麼所以現在呢?在這個過程當中,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前面正談學佛,需要的這個心理的狀態當中有一個概念,一開頭有一個概念是非常重要,就是說我們走這一條路,跟不走這一條路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學佛跟不學佛差別何在,這個差別很多很多各式各樣,但是這個裏邊最主要一點,這一點是最重要的,特別的好處,通常我們把這個叫做殊勝的利益,就是好處,然後這個是非常特別的好處,也許有人說,你動不動談好處,好像我們傳統的中國人往往講這個好事,要沒有什麼目的而做好事,這個是真正最高,這種話都是一個道理啦,相當於上一次講的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說,你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以後,他自己本身,那個心裏邊我們說亂的,那個動的,那個拿掉了,這個才是!而並不是說,你現在不要去分別啦,學佛的人講無分別智,你去分別他幹什麼,那我腦筋一片糊塗,這個叫無分別,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佛還值得學嗎?

  所以我們有太多的地方,把這種地方把它拿來掉,同樣的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件事情裏要的,先要想這個有什麼特別的好處,我們不要用世間認定的這種標準,如果以世間認定的標準,即使你提出來非常美的的口號,學的是我,不是學佛,佛很清楚告訴我們這樣做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那樣做你不但得不到,而且有大的害處,因為你看清楚了這個殊勝的利益以後,然後他有一個力量,推動你去做,諸位,現在我們這樣的忙碌的生活,要想騰出時間來是不大容易,何況騰出來學佛,我們周圍一定有很多人以很奇怪的眼光去看你,你現在忙些什麼?如果你去遊山玩水等等,他不會覺得,他會羡慕你。你告訴他學佛,啊?你學這個呀,我相信很可能會遇見這種情況,如果你們試試看哪,很有意思,所以,前面那本《新世紀的飲食》當中,舉一個例子,如果子女吸毒,他即使不大歡喜,有的時候還可以忍受,可是現在吃素,對他有絕對有好處,他反而無法忍受。假定我們對這種事情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沒有這種意志,這種難關就無法克服,人家都在笑你,何況你自己還要這樣的轉變過來,我今天講這個並不是講完了,我明天就決定喔,如果這樣決定佛法太容易了,

  所以第一步,我們不妨多去找一些參考的,認真去觀察,然後將前面這個都是非常重要,等到你對這個透過了我們現在獲得的,學佛那一方面正確的資料,那麼透過我們自己的思辨以後,你覺得對,沒錯,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的利益的,那個時候他自然有一股力量,除了這個力量,還有其他的後面的會談起,然後呢?你會下決心走,既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去走這個路,而前面又瞭解這有這樣殊勝的好處,那時候你要想避開,學我,跟真正走上學佛的這個心態,就遠來得容易,這些互相關聯的,並不是一個單單坐在這裏講講道理而己,所以我們瞭解這樣,然後真正開始去學的時候,又分兩方面來說,那前面就說在我們要去學這樣東西的話,有一些困難,或者我們說障礙,要把它拿掉。就像修房子一樣,並不是說馬上把石頭,木頭、水泥搬進來,要先把那個場地,把它清清乾淨,所以學任何東西,把這個困難障礙拿掉,這個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再把基礎漸漸的建立上去,乃至於最後完成。

  所以關於學佛的心態當中,我們分兩部份。第一部淨除障礙部份;這個拿了以後,然後再正面的我們需要的,這兩件事情絕對的,完全把它拿掉以後,在你學的過程當中偏重於前面,除掉那個障礙以這個為主,實際上後面的東西都用得上,漸漸開始以建立的那個從基礎提升,當你發現有過失的時候,隨時隨地再把它淨除,那麼要拿掉那個障礙,我們稱他為斷三過。這個最主要的從斷除過失方面去看,有三樣東西,那麼下面呢?另外叫具六想,正面的要具足這六個狀態,這個三過、六想。

  下面再來說一下,他有這樣簡單的說明,他那個說法當中三過,叫做覆器、汙器、漏器。這個器就是器具,他是個比喻,現在我們學佛的人,佛門當中叫做法器,或者不妨世間來說,喔,這是個人才,天份很高,或者是渾金璞玉,好好的加以栽培,將來他是個大才,所以現在這個器具本身,前面要做的把錯誤拿掉,那麼這個比喻當中,相當於說,現在我們這裏要容法的法器,譬如說,有這樣的一個容器準備裝甘露,這樣,那個器具必須要的條件,這個口準備盛向上的,所以覆器的話,現在當那個器具,假如這樣的話,那個器具倒過來就是覆器,天降那個甘露,假定你盛甘露的這個東西倒過來的話,他儘管降多少甘露,對你是一點受用都沒有,所以這個要拿掉。第二個呢?不錯,你把它向上了,它也下進去了,可是裏邊有髒的東西,結果你裝進來的話,不行,所以第二個呢?汙器,這裏邊的東西,先要把它洗乾淨,這樣,裝進來的東西,又能會裝,又不會被染汙,

  下面還要第三樣東西,不要漏掉,不要破掉,你覺得裝好了,等一下要來真的應用時看不見,發現有一個洞,所以他下面說漏器,這是個比喻,那麼他真實要說的,是說些什麼呢?也就是說,在我們真正聽法的時候,要全神貴注,注意去聽,這個跟我們前面有關,如果說我們今天,真正有心來的話,那當然曉得要學這東西絕對必須要聽聞,所以自然而然容易,專注屬耳,這個都有關係的喔,反過來說,你如果學的心態馬馬虎虎,被人家拉著來,心裏面就算你要裝個樣子,你心裏面胡思亂想,那也沒有,所以第一個專注屬耳,心是看不見的,但是他的功效,就像有形的容器一樣,這第一個要專心去聽,那聽完了以後,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那麼內心當中,我們常常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前面說,學佛學我兩個有一個差別,就是說如果說我們學佛的話,我們就想我要前面說我要學,那最好的方法是聽聞,所以他今天告訴我的方法,我就會全心全意,他後來瞭解了文義,然後瞭解了文義照著他實踐,這個心不但器具不但向上,而且裏邊非常純正的,或者我們說,這個就是內心的動機,你以什麼內心的動機去聽的,如果今天跑得去倒看看這個傢伙到底說些什麼東西,然後如果有不對的時候,我就找他麻煩,如果像這一類心情的話,那這個就是器具,雖然聽來了,可是裏邊有髒垢,就是這樣。

  所以以佛法來說,真正的內心沒有髒垢的,只有兩類。第一類呢?我要求解脫,我要曉得生死輪回當中,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真正能解決的,只有佛法當中,所以我至誠懇切的跑來學這個,今天告訴我,我為了這個目標,這是一種。但是這一種是對的,但是並不完全,並不圓滿。還有一個不僅僅是我要解決,我要學,學佛一樣要幫助我所有一切周圍的人,就這樣,因為所有周圍的人都是我最重要的父母,親人等等,如果瞭解了無限的生命的話,這個關係這麼密切這樣,而且是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這一種心理,先正心裏,那才對,也就是說這樣的動機才對,除了這個以外的話,那麼這個有問題的,這是第二個。那第三個呢?雖然具了上面這個條件,聽完了以後忘掉了,對不起,還是沒辦法受用,既然我們瞭解這個有這麼殊勝的好處,決心要走上去,那自然而然得到了這個好東西以後,我們就不會讓他消失掉。所以在所有的經論上面,特別是大乘經典,那這個小乘的經典當中,象阿含什麼等等,它不大有這種話,這個有一個原因,小乘經典就是針對每一個問題,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就告訴你兩句話,你該怎麼做,好羅;大乘經典不是,所以有比較完整的理念,而且有很多人天百萬,當然我們形容啦,就象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教授,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跟我們絕對有關係的,佛也在這種狀態當中,講了完整的內涵,我們後面的人集起來稱他為經,經論上面常常看見的有幾句話: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兩句話,包括三個意思:諦聽,諦聽同樣的兩個字重複,就很認真啊,好好的聽哪,,是實在的,因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有的時候諦聽一下,有的時候還要重複一遍,然後善思念之,這個字,也就是相對於不善,對這個內涵哪,你要去思惟,要去觀察,這個是這樣,然後你才能把佛陀或者你從的這個善知識,要告訴你的東西瞭解,這個就對應於前面第二個念之,這個念是心的念力喔,你念念放在這個上頭,這樣不會忘記,否則我們聽過了,聽過了就這樣忘記掉了,你的心念不在這個上頭,所以耦益大師,剛才所講的耦益大師,其實有很多這種大德,都在不同的地方,告訴我們這個事情,就是說,平常如果說我們不好好的,認真的去聽這件事情,那你根本不可能瞭解事實的真相,如果不可能,不瞭解事實的真相,然後你要想照著這個問題去學,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他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做注疏的時候,就專門講解,諦聽善思這幾句話。實際上,很多大乘的經上面有這個,可是我們不太懂,那麼論上面也同樣的,我們還是啊,尤其現在的人學佛,往往因為時間太多了,那麼這個祖師特別的交待,現在我要向大家介紹的《菩薩道次第廣論》,也一樣的非常重視這一點。也就是說,斷掉這三個過失,他是有憑有據,而且事實如此。這樣,那麼把這個拿掉了以後,進一步我們還要具足什麼條件呢?

  那麼這個條件因為有不同的經論上面的說法,稍微有一點差別,內容是一樣的,平常我們在漢地當中,大家以為最崇高的比如像《華嚴》,論的話像《大智度論》,《華嚴經》上面跟《大智度論》上面,是舉例了四種,然後《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提出來的六種,(具六想):于自安住起療病想;于說法師住如醫想;於所教戒起藥品想;于殷重修起療病想;於如來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現在我把這幾種通通講一下,那麼這個六種當中的前四種跟《華嚴經》跟《大智度論》一樣,那第一個是什麼,自己是病人,病了,所以自己病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病,當然你忙你的,你不會去找醫生,所以必須要自己曉得有了病才願意去找醫生,這個在第一講當中,我就把簡單的我自己一生,我也建義諸位好好的去思惟觀察這一生,主要的原因,為什麼?是透過這樣的去觀察,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人生好像沒有什麼多大的意思,會發現這種狀態,不只是如此而己進一步說,如果你瞭解人生無限的話,你會發現浪費了這個生命,也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有一點特別的感覺的話,你會急於改變你的生命,不理想的事情莫過於病,那現在呢,平常我們一般人注意病,身體的病注意,心裏的病卻不太注意,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目前這個時代的大趨勢,當我們真正瞭解了佛法以後,深信這個我們的生命,是身心互相關聯的,分不開的,這個構成一個有情的生命。而這個分不開的,構成的有情生命當中,心是一個主導者,身體會跟著他轉。但是,當然這個心會跟著這個生理,或者物質受影響,這也是事實,所以兩者是分不開的,但是主導者是心,但是我們偏偏現在只注意身體,而不注意這個心,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早一陣子,曾經聽見過不同的人,來自不同的消息,談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各式各樣的怪病,特別是癌症,這個癌症是個不治之症,現在最近幾年來,科學界發現,不要透過現在所謂醫學的正規狀,第一個是什麼?手術。然後手術完了以後,什麼叫化療。然後下面是光療,最後死路一條。就這樣,那個是什麼,那個好象《新世紀飲食》上面,也提這個事情,我現在不是談,評論這些事情,我現在從另外所見那個消息,說癌症可以把他弄好,既不要化療,也不要光療,乃至於不要動手術,我介紹你們如果有機會不妨去看看,

  我今天偶然早上翻到一本書,這本書叫《生命的重建》,寫這本書是一個美國人,他自己敍述他一生的生命是非常坎坷,中間一個生命的轉捩點在哪里呢?就是癌症,他怎麼弄好的?他得了這個癌症,然後去找醫生,醫生告訴他,這個當然在美國嘛,除了開刀別無他法。那個時候他自己已經開始接觸佛法了,開始接觸佛法以後,他就開始運用佛法的方法去治療它,所以照著方法去做,根據科學方法也體會到,特別佛法上面告訴我們的,癌症往往是嗔心,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想辦法以佛法,他已經開始學了佛法的靜坐,然後去觀想,透過這樣常常去觀想以後,他也沒有看醫生,經過了大概六個多月以後,他自己覺得身心上非常愉快,結果癌症的現象整個消失了。這本書也舉了幾個例子,這種例子,我前後大概遇見不少個,而這例子都不在這裏發生,不是由佛弟子宣傳,而是科學家報導的,很正確的有憑有據,這些人都在。這是很有趣的現象,這個病人之所以好的話,他心裏轉變噢,這要說明什麼呢?身心是互動的,真正這個生命體本身是這樣,因此我們要解決問題的話,必須從這個方面為主,然後呢?生理方面物質方面為副,因此在學這個過程當中,第一件事情要讓我們瞭解,我們的心裏有問題,當然你可以說,這好端端的有什麼問題呀?是,拿世間來說,諸位都是好端端的,不但好端端而且非常精彩的中上,我雖然不敢說一定上等人,我相信大家都在社會上肯定是中等以上。可是拿佛法來說的話,對不起,我們都是這根橡皮筋。大家都瞭解得很清楚,因為我們要達到這樣的崇高目標,因此這個關鍵真正的問題,我們是有問題的,這是第一個。

  如果當我們前面那三個過失拿掉了,再來聽聞的話,這個話我想我們聽得見,然後有了這樣以後,自己覺得有病了,那是不是。我們要去找醫生,當然這人人都如此,然後去找醫生,說要去找醫生,現在生病是找醫院的醫生。現在這樣的心病找什麼,找說佛法的法師,這個法師,比如我們現在看見一個人,剛出了家,剃了頭,這個地方叫做法師,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樣樣東西總是說好聽話,到時一剃頭說法師。我那個時候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很多那種大法師,他們稱為師,比如弘一大師,我們現在稱他為大師,法師還不夠,還要大師。我接觸的這些老人,他們聽見了說,噢,某某師,我見過這個人,只稱他為師,不會稱他為法師,這大師是絕對不會親口講的。現在的所謂的法師,他必須要什麼樣的條件呢?對三藏十二部的內涵精通,即使不是裏面有所修證,說修證的話,不但文字理論的認識,而且修證的內涵,要這樣高的程度。

  那現在退一步來說,他瞭解了以後,比如說我們現在學科學的,或者學工程的,他不是工廠裏實際上做過,可是他老師學過了以後,他把這個知識告訴別人,別人照著去做,一樣可以得到結果的,至少這個條件,稱他這個為法師。那現在要治療我們的心病,需要用這個佛法,要用佛法,需要請這些法師,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去找這個法師,這個法師就是給我們治病的醫師,這是第二個。那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特別談一下這個問題呢?因為真正的照著這個醫師以後,醫師告訴我們的要這樣,要這樣,要這樣,說有很多禁忌,說不要再犯,那應該做的事情要做。因此當我們需要去找到法師以後,那個法師一樣的告訴我們,有很多事情你不該做,不要做,那麼該做的事情要去做,那你會覺得這真是個麻煩,我們會覺得這是多餘的事情,增加我們負擔。當我們真正瞭解了這樣必須要去找,那對這樣的真正說法師來告訴我們的這個教誡就聽得見。同樣的,這個法師並不是剃了頭,剃了頭他自己都不知道,你聽他,結果昵?一盲引眾盲,這個也不對,這裏面有他正面負面兩個重要的關係所在。

  那麼其次呢?我之所以找法師,原因是為了什麼?世間的生病,看了醫師以後給藥,然後現在這個心病,我們找了法師以後一樣的法藥,治療我們的這個藥,對這個藥我們要對他很重視,要把這些問題拿掉,同樣現在對這個教誡的佛法,我們應該以很恭敬的心來聽,然後很純正的意樂去聽,聽完了以後念茲在茲,不要忘記掉,就這樣,所以這第三念是對應前面。

  那單單聽了夠不夠?不夠。下面還要照著它去做,通常這件事情我們稱它為修,修行的修,其實修行的這個修啊,在我們佛門當中專門有修,我們世間,學任何一樣東西,這都必須要的,比如我們說來念書吧,你跑到學校裏,要照著規矩,要學那些東西,把你以前的東西要改過,然後新的東西要學會,這個修,修有兩種,第一個不要的東西修改,把它拿掉了,第二個要的東西經過學習把它提升。所以平常一般來說,我們都蠻重視這個四點,也就是說照著醫師開的這個法的藥方,然後認真的跑去照著他來修行,就象我們平常病也是一樣,不是今天這個病醫生把了脈,給了藥你就好了。你要照著這個藥慢慢的吃喔,這個身體的病,那現在心的病也是一樣,所以認真的修行,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大智度論》上面,曾經有個這麼一段對話佛陀啊!你是一個了不起的,為什麼有很多人跟著你,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呢?世尊回答是這樣是沒有錯,我講的法是一樣的,然後他如果聽了以後照著去做,行!反過來不照著去做,不行!因此在這地方特別說第四點,對於醫生開給我們的這個藥方,現在這裏佛法裏面的這個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那就有成果。

  在這裏,我不妨舉一個實際上非常重要的祖師的話說一下,這個祖師就是唐朝的南山道宣律祖,在佛門當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怎麼說,他說這本書叫《淨心誡觀法》,淨是淨化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教誠,他這個老師的教誠,你現在聽了這個教誠,把這個法觀察內心,怎麼樣去淨化他,他說世間很多人,世人習多聞,未曾行一分,這是四句偈,世間很為人習慣了,學了佛還是這樣,他歡喜多聞很多,聽是聽了很多,但是聽完了要照著做的,聽了很多沒有照著去做一點點,這個不行,是我們剛開始,並不是說一吃馬上去做,但是要去聽聞,如果說聽了以後不去做的話,那很可惜,你也曉得有病,也找到好醫生,醫生也開了你的藥,然後你把藥放在櫃子裏面,放在冰箱裏面,這個病好不了。

  同樣的的道理,結果反而往往產生一個毛病,他下面兩句話,妄情取妄法,諍竟起紛紜,妄情就是我們現在心識的作用,本來法有淨化的內涵產生智,絕對純淨的這個智判斷一切,在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之前,我們的心識用佛法的標準名詞,叫錯誤的,虛妄的,叫妄情,要曉得我們現在以虛妄錯誤的心來學法,這個法本身不經過淨化,前面說過學我啊,那時候法本身就錯掉了,於是嘴巴上面講講,最後產生什麼效應呢?他說諍竟起紛紜,大家談道理,你說這個不對,我說這個對,兩個人吵半天,也許你會問,那我們討論的時候,論辨不是也是嗎?是,所以這個地方,有很多地方要認真注意,我們是為了對理路更深入的瞭解,要去認真的討論,假定說你不懂的,討論過程當中,反觀自己內心,淨化也會產生,那就是道宣律祖教誡我們的,總之在這裏特別的說,瞭解佛法,那要針對自己的病去改善,前面四個所有經論是共。

  那麼下面還有第五點,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特別提出來告訴我們的,我們要對說法法師,講法的法師把他看成佛,這一點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呢?如果說我們把他看成普通人,看成佛有什麼差別呢?對一般不信佛的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真的信了佛以後,在一個信佛的佛弟子的心目當中,佛是一個完人,他講的絕對沒有錯的,所以聽見了佛法,只有拿這個佛法,來淨化自己的,如果有這樣絕對的信心去做的話,效果就大,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否則的話,我們聽了佛法以後,像一個照妖鏡一樣,本來這個照妖鏡是要看自己的面孔,希望把面孔弄乾淨,現在很不幸,你手上拿著這照妖鏡一看,天下所有的是妖怪,有一個例外:我!就是這樣,那何況現在呢?其他人還沒關係,法師是幫忙你最重要的,你現在聽了這個法,他講了半天他也是一樣,你願意聽他嗎?實際上這是淨化我們的內涵,他可能有錯,他是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們看不見,他很重視這一點,當然這裏面有很深厚的內涵,假定條件不夠,你隨便那個法師講了,你把他看成佛,佛法裏面不主張,後面會仔細的說。

  最後一點,令正式完整的教法希望能夠久住世間,這是最後一點,這個有他深厚的原因,這一點我簡單的說一下,以後有機會再詳細的說明,因為正規的說,這個法要留在世間,必須要很多條件,我們如法的去做,願意如法的去做,法留在這裏,實際上真正的重要,後面幾講當中,順便會提起,今天關於這部份昵?我就不細說這個道理,以後如果認真的學那個道的次第的時候,會談起這個問題,我想今天就到這裏為止。


  第五講 學佛條件——“學佛應具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