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48:46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2 08:48:08 喇嘛網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五)71-75(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71 之後講到「從何攝煖」。如果是以惡心所死亡,「造不善者,初從上身攝煖,至心處捨」從頂部上身來收攝溫煖,然後到達心的。「造善業者,自下身攝煖,從心處捨。」如果是善心死亡,是從下身慢慢的收攝溫度,而到達心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亡的,所以在死亡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將來是要面對死亡的最後一個關卡。所以在臨終的時候,無論是自力也好,他力也好,要盡量的讓自己憶念善法。平常要好好的來串習善法、串習善心,這樣才有辦法自力的憶念善的內涵,讓自己生起善心的。
如果平常沒有串習,也盡量的請求認識的朋友。或者在臨終的時候,可以在前面擺佛像,或者是莊嚴的經典、或者論典等,透過這種的憶念,來讓自己生起善心。總而言之,以善心而臨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若平常是造極大惡行的人,但是在臨終的時候,因為隨著順緣生起極大善心,後世絕對投生於善趣的;雖然他這一生做了很壞的事情,可是在臨終的那一剎那,生起強大善良的善心,由這種善心滋潤了引業,所以後世會到善趣。同樣的如果這個人,平常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可是很不幸的,在臨終的時候,不小心隨著逆緣產生強大的貪瞋,有危險會墮落於惡趣。因此無論是承認有法的,或不承認有法的,在臨終的時候,都要讓內心安靜的、寧靜的去死亡,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縱使是承認有宗教信仰的,並非是承認佛法因果的信仰者,因為承認有造物主存在,這時候可以憶念造物主會引導,對造物主生起信心。這同時也觀修悲心,或者愛心等,應該盡量的以善心而臨終死亡。同樣的沒有宗教信仰者,他在死亡的時候,如果我們認識他,應該盡量幫助他,讓他在死亡過程中,能夠安心死去。
131頁(廣論177)之後講到「死後成辦中有之理。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這什麼意思呢?無論今世是惡趣或善趣,今世死亡後世要到人道,中間的中陰身就是後世的那個形狀了,後世是人道就是人的形狀。以及具有天眼通等這種的神通。
之後再看「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暗夜。」中陰身所現的相,如果是以惡心而死亡,由惡心所得的中陰身,會有一種黑羺光,或者是陰暗夜的感覺。「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若是以善心而死亡,形成中陰身,會有白衣光及晴明夜的感覺,《入胎經》裡面說了中陰身的形狀。
無色界的中陰身是沒有的,在下面可以看到,「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在無色界裡面是沒有的,只有在欲界和色界才有的。「於何處殁,即於其處成無色蘊。」在什麼時候會成為沒有中陰身呢?若是到無色界,在準備要到無色界的那個當下,就是沒有中陰身了。
又說到如何行走的差別,「經中又說天之中有頭便向上」經中說到如果要生到天上,會覺得頭朝天。「人之中有橫行而去」如果生在人道,會覺得橫行而去。「諸作惡業所有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意似通說三惡趣者。」如果是由惡行投生於下趣、三惡趣,是下視倒擲而行的。也說到三種趣入的方式。
至於中陰身的壽量,一般說每七天遇到因緣就會去投生。如果不能投生,七天為一次的壽命,普遍的說法是以人的壽命為量。但在另外的經典裡說,最主要是由後世來決定七天的壽命的,後世人道的七天,或天道的七天,有這樣的說法。
72 之後說到「彼生起之量」之前之部份,在《略論》裡面雖然沒有特別說十二因緣、十二緣起的部分,在《廣論》裡面有說到十二因緣,如何流轉生死之理。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經包含了整個十二緣起的內涵了。為什麼呢?是如何包括的呢?之前我們說了「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說了無明和薩迦耶見,那時候已經說了第一支「無明」。「正明所集之業」也就是由煩惱如何造業之理,這時候說了第二支「行」。
「識」來講,如果認為有阿賴耶識,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如果不認為阿賴耶識存在,那就第六識意識。至於第八「愛」和第九「取」,在那裡說到呢?在「死心和死緣」的時候,有說到愛和取的內涵。之後說到「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以及生有受生之理」,說到了從「名色」一直到「生、老死」,所以整個十二緣起都在內面,其實已經包涵了、已經說了。
請問在中國的寺院大門,有沒有掛十二緣起圖的習慣?因為戒律裡面說,在寺院大門前應該要掛這個圖案。所以法王在疑惑,為什麼你們沒有掛。如果是西藏的大昭寺,或平常的寺院,在門口都會掛十二緣起的圖案,生起次第和還滅次第。
至於胎中結生的說法,是不是要父母的精血在胎裡相遇,這也不一定,因為現在有很多試管嬰兒。以過去真實發生的經驗,有這樣一個故事,男生的精液洩出之後,並沒有直接觸碰女生的血,之後生了孩子,有這樣的真實故事,這是以前就有過了,在現在來講就是試管嬰兒。所以胎生並不一定要父母的精血在胎裡面結合之後產生的。
133頁(廣論187)「彼生起之量。如是由苦、集二諦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在此最主要說到,透過四聖諦的思惟生起出離心之量,應該自然任運的產生。在第二大段又說到,「又此意樂如霞惹瓦(博朵瓦的心子)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就如我們在酒上投擲一切些麵粉,它就漂在酒上,感覺是一樣的。「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如果我們對集諦生死的扭轉,只是表面上粗淺的看待、觀待,認識就是如此而已,認識只是表面的認識。「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因此滅除苦集之滅,或希求解脫之心,也是表面上的一種希求,表面上的一種厭離,因此所產生的解脫道心,只是言詞而已,只是一種虛言而已。因為對痛苦的認知不夠,只是表面上的認知,所以「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就沒有基礎了,「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無上真菩提心之心力。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這時候所謂的大乘,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故當數數修習之」。我們如果沒有真正發起出離心,只是在表面上修行而已。
73 之後講到「除遣於此邪執分別」。在此,某一個人產生這種的問題,這種錯誤的想法,他認為:這種輪迴的厭患,只是對聲聞和獨覺而說的,對菩薩來講不需要!因為菩薩要在輪迴中救度眾生,於是提出這個問題。在此宗大師回答說,這並非是沒有看到過患而入輪迴的;菩薩入輪迴的態度,並不是因為沒有見到輪迴的過患。如同《中觀心論》說到,菩薩們會透過各種各樣的理由來了解輪迴的過患,認識得非常清楚,可是他們還住在輪迴。
為什麼?因為由悲心的緣故,使得他們明明知道輪迴有眾多的過患,可是為了救度眾生,還是會承擔輪迴的痛苦。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救度眾生,是因為悲心的緣故。所以雖然想要從輪迴中獲得脫離,卻不會讓自己個人脫離,因為有大悲心,所以不會墮落於寂靜邊;因為厭離輪迴,了解空性故,所以不會墮落於有邊。說了無二邊的中道。
所以菩薩們,明明知道輪迴的過患,而且所體悟的比聲聞獨覺還要深刻;可是聲聞緣覺看到過患之後,自然就有一種我要離開、我要脫離的強烈感受。被大悲心所攝持著,因此菩薩雖然看到輪迴的過患,還是自願的接受輪迴的過患。為什麼呢?是為了救度有情。
《中士道 解脫正道》
134頁(廣論191)「抉擇能趣解脫道性,分二:一、依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先講依何等身滅除生死,就是如前所說的,透過暇滿的圓滿身來滅除生死。在暇滿身裡面,最主要還是出家身,由出家身去修行,是最殊勝的修行了。
以何等道而滅除生死的呢?就是現證空性的智慧來滅除的。現證空性的智慧本身,它是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的一種智慧,為了能夠得到止觀雙運的緣故,必須先獲得定學的奢摩他,為了能夠獲得定學奢摩他,之前必須有戒學才有辦法。所以透過三學,有次第的獲得現證空性的智慧之後,而來斷除生死流轉的。
136頁(廣論195)戒學如何修學呢?為了避免犯戒的危險,先講無知對治者,如何斷除無知的過患呢?「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無知的對治力,就是應該多聽聞,了知學處。第二個違犯戒學的危險,因放逸的緣故。「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以正念來觀察三門。第三個違犯戒學的危險就是不敬,「不敬對治者,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第四因強烈煩惱而犯罪的,有這種危險的緣故,「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應觀察自心那種煩惱比較強烈,認識這種煩惱過患之後,而來修學正對治的。以上結束了中士道的部份
之後又說到一般的教法,會不會安住最主是由戒學能不能安置戒律,這裡說的戒律是講出家人的戒律了。因為整個持教的角度來看,能夠持教、能夠護教、能夠增長教法,最主要是由出家人的別解脫戒為基礎之後,才有辦法持教的緣故。所以在戒律裡面說到布薩、結夏、安居,這三者只要存在就有教法;如果這三者不存在,就沒有教法了,這是指一般性而說的。所以佛陀說,這三法是讓我最安心的三法,也就是如果有這三法,教法才會存在;如果沒有這三法,教法就不存在了。
74 我們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誕生到這世間,因此在今天的時代,仍然可以聽到導師釋迦牟尼佛無害、無上的教法。為什麼呢?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三大阿僧祇劫,隨著悲心而轉,隨著悲願的力量,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聽到他的教法,實現他所說的內涵,而獲得果位的。這種斷一切過失,證一切功德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圓滿果報,從那裡得到的呢?最主要就是由愛他捨己的愛他心、利他心,而帶來這種種功德的。
同樣的,在這世間上有其他的導師,就像天主教的導師也好,或其他宗教的導師,他們從人類社會的形成到現在,確實帶來很多人類的貢獻和幫助。這種幫助最主要也是來自於一種利他心,而帶來社會的貢獻和幫助的。
同樣的,在這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偉人的豐功偉業,還有他們的事跡。這種好聽的,或令人欽佩的,從深心裡面產生尊敬的這些故事和個人的經驗,為什麼值得我們讚美、宣揚?是因為他們以一顆善良的心去幫助其他人,去利益其他人;因此當我們聽到這種種過程,他個人的經歷,因為幫助別人,因為有一顆利他心的緣故,所以讀者會感到歡喜,想要去讚美他、尊敬他。
可是相反的,如果這個人所帶來的是人類的傷害,或四周的傷害,聽到他的故事,自然會產生畏懼,或者排斥的心態,不喜歡的心態,甚至痛苦的心態。為什麼呢?我們每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幾乎都差不多,意識也幾乎沒有兩樣。可是一者會帶來畏懼,或者是排斥、不歡喜,一者卻不會;最主要是以某一個人他所作的行為,是會帶來傷害?是會帶來利益?以這一點為主。傷害和利益最主要,是由傷害的心態和利益的心態而產生,可見損惱他人的心,害他行、害他心,這是一種不只害自己,也是影響他人安樂最主要的痛苦來源。
所以由個自的經驗,以正直的態度去作觀察,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想要讓自己好,沒有人會想要讓自己壞的。為什麼呢?如果有一個人說:你好壞!我們馬上生氣、不歡喜了,由這一點足以證明我們想要讓自己好的。如果想要讓自己好,就要去實踐讓自己好的方式,再讓自己到達好的境界。
在這種過程當中,就要去觀察什麼會讓自己好。觀察的內容,就是透過以前人的經驗,透過以前世人偉大的事跡,我們可以了解,在這個故事當中如果是充滿了利他、愛他的經驗,這個故事是美的、好聽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如果這個故事裡面是充滿了害他,損惱他人的行為,這個故事是不美的,我們不想要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以先入為主的好壞觀念,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們估且先不談;我們先以一種正直的觀念,去看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以中庸的態度去看待。透過以前的歷史還有故事來觀察,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最後讓自己做個總結,既然投生在人道了,就要好好利用這個人身,做有價值的事情,來讓自己度過有意義的人生。這個人身是怎麼樣的人身呢?就是帶來快樂,帶來有幫助的人身,這個快樂和幫助就是來自於利他心,這個總結我們必須做到。
75 以一般性而言,無論是誰都想要讓自己的外形突出,與眾不同的莊嚴美麗;無論是以衣服、裝飾,甚至自己的髮型等,都想要有最好的外形。同樣的,無論是男生,或者女生,都想要讓自己的外形,非常的帥氣或者美麗的。
雖然外形的莊嚴是很重要,可是內在的莊嚴更重要。外在怎麼樣的莊嚴、帥氣,如果內在的這顆心非常的污染、非常的骯髒,只要跟這種人相處久一點,就會覺得驚天動地,頭昏腦脹。但是某些人他的外形並不是很莊嚴,可是內在世界卻是非常美麗;外在莊嚴是另外一回事,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內在莊嚴的緣故,所以我們自然會說這個人很好,值得跟他在一起等等,說出一些讚美的話。所以所見和所在要相同,我們如同外形莊嚴般,內在也要莊嚴。
真正的所見和所在名副其實這句話的內涵,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隨時保持這顆溫暖的心,絕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做到名符其實有意義的境界。如果自己保持一顆善良、溫暖的心,不只周遭所有人,連周遭的動物也會喜歡我們的。你看這些動物,幾乎沒有辦法依由外形來辨別這是喜歡或這是不喜歡;牠們最主要是看這個主人,是不是真正的對牠好,真心的對牠好才去喜歡的。以這個角度來講,動物是比較正直,因為牠不懂得狡滑,誰對牠好就對他好,誰對牠壞就對他壞;人類就不是了,人類會看個人自己暫時的利益,來對他好、對他壞的。
總言之,只要我們隨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對待每一個人,我相信這個人類的世界上,生活的時候、生存的時候,是絕對能快樂、充實的。
在這世界上,為了外形的莊嚴,我們需要花許多錢;可是為了內在世界的莊嚴,卻不需要花錢。就像在台灣,整形美容的地方太多了,可是整心、美心的幾乎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整形和美容,可以借用他人的力量;可是自己的心要整容,那必須靠自己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說,利他心,雖然直接乍看是為了他人而著想,可是自己的利益卻能夠隨順著成辦。由這句話裡面,從個人的經驗,我們去觀察到,確實是如此;只要真正有利益於他人,帶予他人利益越大的同時,也是對自己利益最大的。
有時候會覺得利他心,只是給予他人帶來幫助,雖然這是非常好的心,可是對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利益;更差勁的想法,幫助他人的意思只有幫助他人,自己好像是損失的感覺。如果有這種想法產生,那是因為我愛執太強烈了;幫助他人的時候,就等於自己損失了什麼,自然會產生這種副作用的想法。實際上,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隱隱約約的,或者是無形間,已經帶來許多的利益了,這點我們卻沒有看到。
因此《入行論》有一個偈頌文「若於自樂及他苦,不能互換正修行,豈唯正覺不能成,輪迴中亦無安樂」。這個偈頌文的內涵是說,如果沒有把我愛執這個頑固的執著放下,如果沒有刻意的去實踐愛他心的這顆溫暖、善良心,不要說佛果位,就連我們在輪迴生死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得到安樂的。
對他人的利益越大,同時間內也可以帶來個人越大的安樂。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我們人類是與社會四周的環境為伴的情況下,才有辦法生存下去的。所以人的生活,或者人的生存,是互相依賴的情況下而生存的,不可能全世界裡面,只有我一個人來讓自己出人頭地的,這是太困難了,這是不可能的。
可見人類是屬於社會的性質,是完全依賴社會性質的。因此我們既然生存在社會裡面,自然就會想要去收攝、去擁有對我們有益的順緣;在社會生存的同時,會想要擁有生活的順緣,想要把它收攝過來。收攝的方法,如果是以貪心來收攝,貪心是有這個作用可以收攝生活的順緣;可是在貪心的意樂的最深處,卻佔有一種非常愚笨的成份。這種的愚蠢、這種的愚笨,看不清楚實相的緣故,所以很容易產生偏黨或者偏見的想法;有了偏見的想法,遇到一小因緣,馬上就會產生瞋心,只要自己沒有辦法獲得的時候,馬上會產生瞋心或者生氣了。
可是另一者,若以溫暖的心,利益他人的心,這是透過符合實際思惟觀察之後而產生,以這種利他心來收攝生活的順緣,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方法了。因為在他的意樂生起的過程中,是吻合實際狀況而產生的,沒有任何愚蠢的成份,沒有偏見的成份存在。所以縱使沒有獲得我們想要的,也不會因此帶來想要損惱他人的心態,因為他只有完全利益的心態而已。既然我們生活在這社會上,想要去擁有生活的順緣,就不應該以貪心來收攝,因為以貪心收攝,它的副作用是帶來更大的苦惱,更大的傷害;應該以利益他人的心,溫暖的一顆善良的心,來收攝生活的順緣,這才是真正的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