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0:28:40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暇滿

暇滿妙善身,

難得今已得,

來世極難得,

勵行令具義。

二、修習暇滿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的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暇滿之理,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岡波巴大師說:成佛的主因在於眾生皆具佛性,行者則須自覺、思維已得暇滿人身的內緣,以及蒙受具相善知識慈悲攝受的外緣;在內外因緣和合之上修習正法。

那麼,應該如何於此已得的暇滿人身具珍寶想,投入修學正法,使功德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長呢?其主要因素,在於依師教說,如理思維已得的暇身,內心深感何其義大、難得、殊勝、珍惜,由是善思已得暇身而勤發精進,勸取佛法心要,不令空過(如入寶山,不應空手而回)。

究實說來,人身不等於暇滿身,因為人身是屬於欲界的善趣之一,暇滿身則不限於人道眾生,而是特指在人道中具足堪能修學佛法的身心條件者,稱為已得暇滿人身;且是指離八無暇得十圓滿――具足十八要件的寶貴人身。此中,無暇就是沒有閑,不具因緣修學正法,此為修法的逆緣;離八無暇,即是八有暇。十八要件則是指八有暇、五自圓滿、五他圓滿。

那麼,應該如何修習暇滿之理呢?

一、思維暇滿體性,分二:

 閒暇 ―― 指離八無暇,八無暇就是人道四種無暇及非人道四種無暇。首先,思維人道四種無暇:

 投生邊地 ―― 指投生於文化層次低、蠻荒、整體環境不適合修學佛法,並無僧俗弟子游化及弘法的區域,雖是人道眾生,但投生邊地即難有因緣接觸佛法,故謂無暇。

2. 缺根 ―― 指五根不具,如眼盲、殘廢(然現今殘廢若依賴輔助工具,仍可學佛)、失智、愚鈍者。五根隨一不具者不良於行,故難以遠行聽受、修學正法、暗鈍智障者則缺乏智慧或抉擇正法的能力。因此雖生於中土,不投生邊地,但諸根不具也是不具圓滿條件修行。

3. 邪見 ―― 此最極嚴重(八無暇中,邪見是修道最主要的障礙),邪見分有兩種:

減損邪見——指心中暗鈍無明,以有為無,不認許有凡夫聖者(無三寶觀)、輪回涅槃、前生後世、善惡果報等。即使投生在佛世的佛法期,值遇佛說法,仍然只是世智辯聰。凡具此斷見為本質的邪見,即已關閉了接觸或深入正法之門。

增益邪見——即具無知,以無為有,譬如沒有創世主卻認許有創世主。

4. 諸佛不降世 ―― 即投生於佛前佛後,也就是投生於教

法不住世的黑暗劫;由於時節因緣而未能投生佛世或教法住世期,因此不 能蒙受佛法的教化與攝受,也屬無暇。

其次,思維非人道四種無暇:

1.地獄 ―― 投生地獄道,隨業力蒙受無間猛利苦報,難有聞受三寶洪名的因緣。

2. 餓鬼 ―― 投生餓鬼道,隨業力長劫蒙受饑渴之苦,身心苦受無量無邊。

3. 畜生 ―― 投生畜生道,則維生的方式異於人道,主因是愚癡。儘管有些畜生道前世或許曾有修行習氣,具少許善根接觸正法 ―― 如龍雖屬畜生道,也堪能受持菩薩戒,諸多祖師菩薩也曾提到度化畜生道的事例,但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一旦投生三惡道,大都難有因緣接受正法的教化,蒙受苦報居多。

4. 長壽天――長壽天眾生有三種說法:

 欲界天――因心散亂、放逸、迷惑於五欲塵的享樂(損福不自知),如同人道財富滿盈的眾生,由善根不具,反因世間的財富而造諸惡業,不知以福報轉投資,為來世積福或修行,也屬無暇。

第四禪廣果天一分的無想天――因無想天眾生安住定中五百劫,其間遮滅了粗分受想,因此不能聞法生慧、造福積德,故屬無暇(只在最初投生時有念頭,以及最後死亡時有死心現起,其餘皆住無想定中)。

無色界天――因長久住定,定力太深、太細,無力現行聞慧、廣作思維,因此不堪受持教法。

應當數數思維,由宿世累積的福報、善根因緣以及上師三

寶的慈悲加持攝受,今生已遠離了如上的八種無暇得八有暇,倍感珍貴而努力善用。

(一)、圓滿――即五自圓滿與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是指本身具有的圓滿條件,有五種:

1、 善得人身——因生為人道,具有揀擇善惡的智慧能力,又因苦多樂少,所以最適合修行(知苦,易生厭離心);不修則已,一修即可增上。

2、生於中土——不但投生為人,且是生於中士。中土有兩種,即:

地域性的中土——狹義而言,以印度的金剛座為中

心及其周邊的範圍,稱為中土(就此看來,臺灣就不是中土)。

 實義性的中土——廣義而言,凡有佛的僧俗弟子游

化(如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佛弟子從事佛法法行),以及傳播弘揚正法之處所(就此看來,臺灣可稱為中土)。

3、 諸根無缺——就順緣上說,必須五根具足,因為修學正法時五根具足即不須依賴他人,便能投入佛法的圓滿修學;尤其利他時,若有相好莊嚴確實也是利他的增上因緣(雖然這並非主要)。其實學佛的障礙主要是內心的邪見,並不是身體的不圓滿;但就實況而言,五根具足確是圓滿的條件。

4、 離諸業障——即業未倒,是指未曾違犯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若曾犯了五無間業,未加以懺悔淨除,障礙極大,修行則難以增上,且易投生地獄。

5 淨信三藏 ―― 如雲:

[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這有兩種說法:淨信戒律。淨信經律論三藏、戒定慧三學。凡具有淨信善根者,大都來自於先天的習氣成熟及後天的學習薰染;因此只要對三藏、三學有純淨的信心,即為自圓滿的條件。

五他圓滿——即來自于他方有情所提供的順緣,也有五種:

1. 諸佛降世——即須值遇或感得諸佛降世的順緣;由業力故,愚鈍如我者雖然未能感得投生佛世、親聞佛法的教化期,但是至少值遇具足清淨傳承的善知識攝受,宣說無誤圓滿的正法,引導修行,等同諸佛降世(師長也是諸佛的代表,視師如佛故)。

2. 說正教法——即不但值遇諸佛降世,也值遇了佛說正法。佛將往昔修行的經驗,如何斷除障礙、圓滿資糧、離苦得樂的方便合盤托出,明示修行之正道,所度有情也依教授修行而成就;愚鈍如我者雖然未能親承佛的法乳,不具因緣福報,卻是值遇了師長的教化(具傳承),也等同具有說正教法的因緣。

3. 教法住世——迄今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蘊,或經律論或三士道或禪淨律密等各各宗派與法門仍然住世不衰。所謂住世——主要是住於莊嚴道場中的僧俗二眾,皆能以清淨動機精勤於聞思三藏,修證三學,如此依見起行,即可稱謂教法住世。

法住隨轉——指不但蒙受了諸佛或善知識所教授的正法甘露,且有行者解行合一安住于修證中,以諸經驗教授指導修行,是學習者引為典範或榜樣的增上緣,此謂法住隨轉。

上述四點,是以現前善知識替代佛的教化而言。

5. 他具悲湣——是于修學正法時,具有檀越或護持眾以慈心提供僧寮房、道糧、資具、衣物、飲食、臥具、硬體、教材、無有匱乏等等順緣,此謂他所悲湣。

思維已經具足了五自圓滿、五他圓滿、應自隨喜、倍覺珍惜而善加修學。

以金器為例,金器喻如人道,金器周邊嚴飾著極為殊妙的十八種珍寶琉璃——喻如暇身十八要件(離八無暇、得十圓滿)極為稀少難得。不但已得人身,且是暇身(具足堪能修學正法的人身),應對此暇滿人身的本質善思內觀、深切自覺,得此暇身何其難得珍貴,如瞎眼乞丐在垃圾堆中尋獲明珠,實應隨喜自己的善根,依此累積資糧令趨增上。因此,由思維暇滿體性,產生修法決定。

二、思維暇滿義大,分四:

思維刹那義大——思維具足十八要件的堪能修學正法的暇

身刹那義大——即堪能受持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由出離心攝持而受持)分有八種:近住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同時,也堪能受持殊勝的菩薩戒乃至密宗戒——佛說的三種律儀依所得的暇身都堪能受持。以這樣的暇身受戒,即使睡覺、暫時放逸甚至昏厥或無記中,只要戒體不失未犯重戒的話,功德亦可刹那刹那增長,如《入行論》說,發願菩提心已是功德無量,若由菩薩戒攝持而發行菩提心,尤其分分增長功德,故稱刹那義大。

思維日日義大——即堪能依此暇身以清淨動機日行一善,或盡已所能地思維法義、禮佛、參禪、持咒、念佛、行善、護持三寶、關懷體弱病患、上供下施乃至清淨廣大回向等,故稱日日義大(若投生三惡道,則無機會)。

思維短暫義大——就增上生而言,即使輪回,也是依於暇身斷十惡行十善感得來世的人天果報。能造三善道因(依此暇身能行持戒、佈施、忍辱等善行)令來世不墮三塗,故稱短暫義大。

思維究竟義大——就決定勝而言,得依暇身漸次地發出離心、修學三學等解脫道,修學圓滿得解脫果;或者發菩提心,修學六度等菩薩道,修學圓滿得佛果,故稱究竟義大。

如密勒日巴尊者,之所以成就——實事上,尊者的所依身也如同我所得的暇身,只是差別在於尊者依於暇身具足精進、修學正道,我不曾如是修行罷了。

思維既然暇身有如是利益與能力,即不應將堪能修學正法的身心虛耗在百年的世間法上——世間法再怎麼繁華、圓滿也不過百年;觀待無限生命,百年的苦樂其實不算什麼,此應深思。而且,若依此暇身而只致力於獲取今生的短暫利益,那麼與畜生道眾生又有什麼差別呢?因此,由思維暇滿義大,產生堪能修法決定。

三、思維暇滿難得,分四:

譬喻難得——就譬喻上說,如《道次第論》說:[ 牆上灑豆子,可沾黏幾顆?] [ 針尖上可站立幾位天使?] [ 白天可看到幾顆星星?] [ 屋頂上可長出幾根草?]

又博朵瓦尊者《喻法論》中說了幾個譬喻:[ 蟲禮 ]——

即小蟲居然從地下鑽出地面禮拜三寶;[ 騎野馬 ]——即殘廢者爬上山,卻在山崖邊掉到野馬上騎馬唱歌;[ 藏魚 ]——即藏魚稀少難得,有人吃到吃不下,竟然用布繩將喉頸束緊不讓它吐出來;[ 梅烏食 ]——即西藏北方的一種難得稀少食物,母哄子以此為食,孩子得也得不到,只能眼睜睜地巴望著。

佛經則以 [ 盲龜值浮木 ] 的公案來說明——即一隻瞎眼的盲龜(喻凡夫眾生),長久沉在大海裏(喻長劫住於三塗的輪回海中),海中有一根漂蕩的浮木,隨著海浪飄流不已,居無定所(喻世尊的正法不久住於世間),而盲龜百年才從海底中浮出水面一次(喻眾生偶爾一次投生善趣),浮木有一個小孔(喻世尊的正法),當盲龜浮出海面時,恰好以它的脖子套入浮木孔中(喻眾生依難得的暇身修學如來正法,實是難得可貴)。如上以諸譬喻說明,暇身難得。

數目難得——輪回的六道眾生中,地獄道的眾生數目最多,如大地土;餓鬼道次之,如冬天的雪花;畜生道再次之,如集市客;再者是天道;最稀少的則是人道眾生。

又,就人道而言,有四大洲、八小洲,今依業力投生於南瞻部洲,目前有六十多億人口,其中得暇身的寥寥無幾(具十八要件者);因為人道又分有、無宗教信仰者,宗教信仰者又分佛教與外道,信佛教又內分大乘與小乘。佛經也說:

[ 眾生從惡趣或善趣墮惡趣者,如大地土;眾生從善趣或惡趣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這都肇因於眾生剛強暴惡的習性,造惡業如水往下流,不必刻意勉強;造善業如水引上山,勉力仍極難行。由此看來,能得如實聞思修大乘教法的暇身數目極為稀少,故為難得。

思維本質難得(果)—— 如前所說,已得的暇身具足十八要件,這樣的人身等於具有十八種果報,感得這種果報分別來自於十八種個別之因,這顯示了此時所得之身,從果上說,觀待同類或不同類確是本質難得;尤其應知能依此暇身修學正法的,猶如白晝之星稀有難得。

思維因難得——當知得暇身之因有三:

以淨戒為基礎——不論是一分戒、少分戒、滿分戒或僧俗律儀隨一,都必須以持十善戒、斷十惡業為基礎,這也是感得善趣的主因。

施等為助伴——盡可能地修持施戒忍等行,造作善法累積福報,是來世得圓滿暇身之因。

發無垢淨願——行一切善行,當以三差別法(動機發菩提心、加行觀三輪體空、後行回向)攝持;最起碼不以今生利益而是為來世普作回向,或臨命終時以正念、正願相續而往生,稱為無垢淨願。

若由思維暇滿的譬喻、數目、本質難得,以為世人少得,我已得了暇身而沾沾自喜,則此時當想:暇身之因何其難得,不向外看,唯應內觀自身情況,是否已如實具足了上述法行、發起淨願(大都依煩惱心造善惡業,或為世間八法所染)?因此,欲求感得暇身須從因上思維,當下造善業感得暇身三因。

要之,如雲:

[ 紅塵夢醒自知歸,善用暇身力修法。]

即由上思維所得的暇身確是義大而珍貴、難得而易失;既然

義大而珍貴、難得而易失,即應定解時不我予、不再等待、不再拖延、不再找藉口,應依此暇身即刻精勤修學,產生立即修法決定。

凡此,即如阿底峽尊者的教誡:

[ 暇滿妙善身,難得今已得,來世極難得,勵行令具義。]

三界法王宗大師也說:

[ 暇身勝逾如意珠,遭逢難得唯今朝,難得易失如空電,此義觀思盡塵勞,勘破猶如虛糠皮,日夜無間取心要,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脫者當策勵!]

應如所述而思維。

四、修習暇滿的生起之量:

經由上述修習暇滿,油然地心生警覺;即使學了佛法一

段時間了,佛法仍是順便附帶的,目前人生所求才是主要——這實不應理;現在應予調整過來,以修習正法為主要。也就是,由於修習暇滿義大,自然不再以今世凡俗義利為重,不再浪費心力於現世的俗事利益,導生堪能修法的決定;由於修習暇滿難得,自然想到時不我予,一心投入佛法的修學,導生立即修法的決定。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暇滿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暇滿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