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1:32:1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1:30:24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30-2講)

丑三、修增上意樂

223頁)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敵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然僅有此猶非滿足。光是想要說,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種想法的話,這是不夠的,而是什麼呢?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所以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種想法,雖然是很好,可是光這點不夠,必須要去了解,佛身語意的三種功德。要真正的看到,而且要讓自己生起定解,唯有一切種智,才能夠真正圓滿他利。所以以自利而言,以他利而言,為了能夠圓滿二利事業,必須要獲得一切種智,這種的定解要發起。

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在生起菩提心的次第來講的話,或者是他的因地上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為對於眾生的憐愍心的力量越強大的話,那種的責任感,則會越強,那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想法,自然就會越堅定。所以之前所說的,自力所發極為殊勝的自利,最主要就是由這個悲愍心所產生的,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24頁)第三、顯所修果即為發心者。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也就是之前說到了,慈心、悲心還有增上意樂,這三者的果,善果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定義,如同之前《現觀莊嚴論》所引用的,說到了「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也就是希求他利發心為因,與希求菩提發心相應的這個心王,就是菩提心的定義了。菩提心又可以分兩者,願心還有行心,所以在此說到: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

如同我們要去一個地方的時候,會有一個要去、我想去的一個想法,之後才有去的正行。所以同樣的菩提心發起之後,先有願心,就是為利有情我希望成佛的一個願心,以及行心,正在修學。願心和行心的一個標準最主要是在那裡呢?還未受菩薩戒之前的這種任運成就的菩提心,是屬於願心;得了願心之後受菩薩戒,發起菩薩戒體的話,此時的菩提心就稱為行心。所以在此說到了:此說分為願、行二種。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未得菩薩戒之前的菩提心,是願心。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在此的律儀,不是分開的,在此的律儀是菩薩律儀,也就是菩薩戒的律儀了。要不然的話,光是願心儀軌的話,是沒有辦法成辦行心的。成辦行心唯一的方式,就是透過菩薩戒的律儀才有辦法。

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雖然有許多的問題,但是在此就不作繁說了。有什麼樣的諍論呢?像是還未得任運成就菩提心之前,如果接受菩薩戒的話,菩薩戒會不會生起?在此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因為在接受菩薩戒的時候,在菩薩戒的儀軌文裡面有說到:「汝是否是菩薩?汝是否有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回答說,我並非菩薩,我並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話,律軌文裡面有說,就是不能傳授菩薩戒了。所以在這個儀軌文的解說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者是說我們必須要生起真實的菩提心,一者說不需要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只要對菩提心發生真實信解就可以了,所以有這兩種不同的說法。

所以這有很多的問題,像是如果受菩薩戒的時候,不需要生起菩提心就可以受戒,或得戒的話,那變成他還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之前,已經有菩薩戒體了。如果這個補特伽羅還沒有發起菩提心之前,已經有菩薩戒體的話,那將來他發心之後,第一個發起的菩提心,變成行心就沒有願心了,又會有這種的問題。所以在此有許多的這種,這方面非常詳細的內涵。但是宗大師在此不作繁說。

如同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面有說到:「勝妙秘密訣」。如果我們不只是從自己的身上,想要除一切的痛苦和苦因,還有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從他人的身上,想要遠離這些種種的障礙困難的話,那我們就要改變原有思惟模式。也就是把原本很愛護自己、在乎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愛心,都是緣自己的,以先前的思惟模式來講的話,都是緣自己,把它轉移到他人的身上。由他人產生的一種不經意、不在乎、不重視、或排斥的這種種種的心態,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而去修學自他相換,這就是離苦得樂的口訣了。秘密口訣。

自他相換,並非是自己換成他人,他人換成自己,而是把緣自己的愛我的心態,愛的那種心態,觀護的心態,或者是自我為主要的這種心態,轉移到他人的身上,變成他人主要,愛護他人、觀照他人。把原本排斥他人的這種不在乎,他人視為次要,甚至於排斥的這種心態,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變成自己為次要,與他利比起來的話,自利算是次要。與他利比較起來之後,自利我們不需要去在乎,不需要去在意,只要對他有利的話,自己的利益甚至都可以排斥的。如果我們的思惟上,真正作出這種轉換的話,那叫做自他相換。

如果真正能作到這一點,不只現世快樂,生生世世,甚至於將來能夠成就像佛一樣的這種圓滿功德,自他圓滿利益事業,也就是由這一種的善心,而去引發的。一直從導師釋迦牟尼佛,乃至到我們的根本上師,中間所有的傳承上師,這些的大地菩薩們,也是如此的為他人而去教授這種的殊勝菩提心的一個口訣。當然不只是傳授於他人如此殊勝口訣以外,自己也如此的這樣去經歷,發起覺受,而為我們傳授。所以讓我們今天,聽到大乘教法的時候,仍油然的產生一種信心、恭敬心,真的是不可思議。有如此內外良好的一個因緣,今天具足在此,我們真的要發起心力、誓力,好好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不要讓自己的人身,再一次的空虛浪費。

如果能夠生起這顆善心,殊勝菩提心的話,其實這也是一切佛法的精髓,精髓當中的最主要的精華。為什麼資糧田的這些殊勝功德,能夠獲此不可思議的成就呢?完全是因為這一顆利益他人,完全為他人而著想的這顆善心,由這顆菩提心所發起的。所以佛的身語意功德,如此的圓滿殊勝,也是由這顆菩提心去發起的。縱使我們不認為有宗教信仰好了,或者是我們反對宗教信仰,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縱使是反對宗教信仰的人,他也不會排斥真的想要利益他人的這顆善良的心。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善良的心所帶來的只有利益而已,所以沒有人會去反對、甚至於對善良的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有絲毫的疑惑的。所以其實最究竟的善良心,那也就是佛法最主要的一個意趣了,佛法的精髓。

佛法最主要的精髓,完全利益他人的心,把他人視為比自己重要的這種愛護他人的心,有誰會去排斥呢?沒有人。我們隨著業和煩惱,無自主的投生到今世了,這絕對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但是隨著業和煩惱的力量,我們現在得到的這個近取蘊,由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還有心,這是我們不想要的,可是沒有辦法已經生了,生了又怎麼辦呢?既然生了的話,就不要用這個臭皮囊,去作一個損害眾生、損害教法的工具。那有什麼好處呢?還不如,既然已經生了,雖然他一生下來的時候的這個因緣並非是非常的殊勝,而是帶來一種具有損害性、苦惱性的業和煩惱。可是至少這個臭皮囊,可以帶來對眾生的利益,可以讓我們發起這顆善心,善心的利益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的,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我們這一生的臭皮囊絕對有能力,讓我們去發起真正完全利益他人的想法,只是我們自己願不願意去作而已。而且在以現實的觀點來看,在這世界上,無論是社會主義也好,或是資本主義也好,無論經濟的狀況是富、是窮,沒有任何的人,會對於善良的心,有絲毫的疑惑或者是反對。而且大家都知道,善良的心,利益他人的心,這是絕對需要的,而且大家都會一致的說,這會帶來正面影響的。而且這也是一切傳統的宗教信仰,最主要所要強調的內容,更何況是佛教呢?

佛教的觀點來講,當我們去詮釋這顆善良的心的時候,這一顆善良的心,不只會帶來自己和他人暫時的利益,這是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就連無法用肉眼看到的這種究竟的利益,也可以由此而成辦。當然這種的成辦,並非是沒有邏輯,沒有道理的一種詮釋。真的如果只要以正直的角度,以智慧好好去觀察,佛所說的這些教言,前者連續著後者的這種環環相扣的法義,我們可以更深層的去思惟,這顆善良心所帶來的無比的利益。由這顆善良的心,因為他完全的為他人著想,把愛我執視為是仇敵,來作破斥的時候,不只可以消滅我慢,也是可以消滅瞋心、貪心、嫉妒,以及緣自己所產生的種種的煩惱,還有緣自己所造作的種種惡業,這絕對都能夠消滅,因為愛我執會牽動了這些種種的煩惱。所以這顆善良心的培養,並非是靠一種祈願的力量,而是有次第的來學習引導我們,來發起這顆善良的心。

而且無論我們是被造物主創造的也好,或者是業和煩惱所生的也好,無論如何,我們既然已經生在這世間,我們要以人與人在相處的時候,是需要許多眾多外在的因緣,才有辦法維持我們的生命。沒有農夫何來的米飯?沒有了這些工人,何來我們現在生活日常用品的這些資具?所以人生存在這世界上,不可能獨自一人養活自己的,縱使自己有再大的才能也沒有辦法。所以自己的生命,要維持下去的因緣,不光是單方面自己以外,以現實的角度來講的話,確實也是要依賴著許多眾多的因緣才有辦法。是互相依靠的情況下,我們才有辦法維持自己的性命的。

既然我們生存在這社會,是要透過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情況下,才有辦法生存的話,我們對於自己生命要維持依賴的對象而產生嫉妒心、傷害心、損惱心,又有什麼好處呢?從這個角度來講,說實在我們比一些動物都還要來得糟糕。像是螞蟻,還有這些的蜜蜂來講,蜜蜂牠不只是有採蜜的工蜂,牠還有蜂后,牠有許多種種自己要分配的工作,因為大家要生存在一起,而且也唯有透過互相的和諧團結,才有辦法生存的緣故,雖然牠們沒有學問,也不知道說明天會發生什麼,過去會發生什麼?也不會像人一樣,今天有計劃的來過今天的生活,牠們不會,因為牠們沒有智慧。可是牠們卻了解到現實面,那也就是我們必須團結才能夠生存。所以牠們不會互相的傷害,而互相的協助,在這種互相需要依賴的情況下,互相的配合著。同樣的像是螞蟻也是如此。

我們人雖然自稱很聰明,可是往往我們隨著這種自私自利,愛我執的一個念頭,看不清楚實際的狀況,以現實的非常實際的層面來看的話,確實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要互相依賴的情況下,才有辦法維持生命的。可是我們卻隨著愛我執,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所以完全不去顧慮到他人的立場,去損害他人。去損害他人,等於你傷害了自己生命能夠依賴的對象,但是我們卻不了解這一點。

所以愛他的這種善心,的確是一切社會利樂的泉源,那更何況是愛一切有情眾生的這種菩提心,甚至於像愛己般的愛一切有情,甚至於更深層的、更殊勝的是,愛他人勝過於愛己的這種菩提心,更是所有利樂的泉源。所以我平常有這樣說,其實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壽命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要幫助他人,利益他人,為了要培養這顆愛他心而來的。生也為愛他心而生,死也為愛他心而死,無論作什麼?我們盡可能的回向於利他,利益他人。回向這顆愛他的心,未發令發起,生起令增長,生起不衰退,如此的這樣去發願的話,雖然我們被業和煩惱所生,既然被業和煩惱所生的話,絕對會有一、二連三的種種的無有間斷的痛苦。可是因為這一顆善良的心,所以使得我們遇到再大的困難,我們會隨著一個,「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的這種非常強而有力的心力,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

依由這顆發心,當我們安樂的時候,我們會把現有安樂的泉源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所以是真正懂得如何享受安樂,我們不只現在享受到過去以前善業的果報以外,現在正在享受過去樂果的同時,又能夠累積新的樂因,而且這種的樂因是非常強大增上的,這才是懂得享受的人。同樣的當我們在痛苦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痛苦而沮喪,不會因為痛苦而報怨,反而我們會因為痛苦而累積更大的資糧。因為我們會由自己的痛苦,來承受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而且從心深處,如此的祈願,讓自己去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

所以有什麼事情,業和煩惱再大的力量,又能夠難倒我們嗎?沒有辦法。如果真的能夠作到如同像卻哦瓦所回向般的,「由諸愛我因,生苦輕蔑已,求教伏我執,今死不悔矣!」由愛我執這些種種的因緣所生的痛苦,我再此完全的不要去在乎他,我不要去在意他們。相反的,我們把握現有的好好的時間,來去求教,求什麼樣的教授呢?調伏愛我執的教授,如果能夠如此的作到的話,我縱使是死了,也不後悔了。如果我們能夠作到像卻哦瓦所回向般的,真的,死也不用後悔了。那從今起絕對已經打開了一個安樂的大門了,我們己經跨進去了。

所以雖然對你們說法的上師達賴喇嘛,以我個人來講的話,唯有修學菩提心的一個內涵,我仔細的去思惟,有時間我會盡量的回向,令菩提心早日生起。同樣的,也希望你們也能夠如此的發願,精進的往這顆善良的心來努力修行。我平常真的有這樣想,現在我用我的嘴唇,用我的牙齒,用我的喉嚨,而來說了菩提心如此殊勝的教授,這真的是非常難得的因緣,真的是很有善根。

同樣的你們聽者,用你們的耳朵,來聽聞如此殊勝的教授,你們的耳朵的真的是讓你們累積無比的福報的耳朵,所以要懂得去隨喜自己的一個善業。當然也不能說因此而感到滿足,最主要還是要勵力的、恒常的來發起這顆殊勝菩提心。那這樣的話,無論是對個人而言,或對自己的家庭而言,或對整個社會而言,不只是今世,對於後世生生世世,絕對唯有此心會帶來利益的。  

所以佛在兩千六百年前,說了如此殊勝的教法,說到了自己的壽命非常的重要,可是他人的壽命更為重要。這種殊勝的教法,愛他勝於愛己的這種自他相換也好,或者是說悅意慈心也好,或者是增上意樂的這個大悲心,真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法門。

有時候,真的會感覺說,如果我今世只有這個可學的話,縱使沒有其他的法門可以學習,也沒有遺憾,真的會有這種的感受。否則我們人來到這世間,只是為了傷害他人,殺害他人而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像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一些,被實驗的這些動物來講,真的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命能夠長壽,所以我們去研發很多的藥物。在研發藥物的時候,哎喲,好多的像老鼠、白兔,為了我們人類而犧牲。在解剖之前,怕牠會活蹦亂跳,先給他打麻醉針,所以把他的手割斷也好,或者是腳割斷也好,或者把牠肚皮剖開也好,或者甚至把牠的頭腦給他切一塊,來觀察牠裡面的腦的狀況也好。總言之,要割的割、要宰的宰,要剖的剖,最後這個麻醉藥力消失之後,這個動物還沒有死呀!牠得活生生的去忍受這一些的痛苦。所以只有在真的無有依怙,無有救護的情況下,哭也沒有人聽到呀!求救也沒有人知道,在這種非常無奈的情況下死去。真的是我們人類給予畜生造成一個活生生的地獄,真的這樣,這個就是地獄的痛苦,畜生的地獄。雖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如果真的研發了,能夠解決許多疾病的藥物,確實是不錯,可是我們的手法上真的是太殘忍了。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世界上,人雖然非常的有智慧,可是那個內心,被瞋心所控制了,尤其是被那一種怨恨所控制的情況下,他並非是被善心所控制,被怨恨所控制的話,他所殺害的力量,真的是無人能及。一殺都千百萬,千百萬的人類,就是被一個人的智慧來奪走千百萬人的壽命,這樣的話,真的我們有了這個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相反的,如果我們懂得自他相換,菩提心的這種殊勝教授,當我們去看待這些損害眾生,損壞教法的這些壞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可以產生極大的悲愍心,因為他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奪取了千百萬人的壽命,如此極大惡行的他,完全是因為內心被煩惱所控制,無自主的,被煩惱所騙了,歡喜的去累積造惡業,但是卻不知道造惡果的恐怖,多麼的可憐。如是的這樣去思惟的話,我們才能有一個比較正面的、積極的一種思惟模式。

這樣的話,縱使遇到怨敵,我們的這種悲愍的力量,還是能夠仍然存在的。因為當對方傷害於我的時候,並非是對方真正想要傷害我,而是對方被煩惱欺騙的情況下,他產生了傷害我的一個念頭,而去傷害我的。他也是無有自主,他也是因為無明,不知道煩惱的過患,被煩惱所控制了。

不要說他,就連我,我現在聽到煩惱的過患了,可是我還是仍然會生氣,我還是仍然會有煩惱,更何況是他,根本連煩惱的過患都沒有聽過的人呢?我連煩惱的過患聽過了,我還是被煩惱所控制,更何況是他呢?如此的去思惟,那這樣的話,縱使遇到自己的怨敵,我們也不會瞋恨,也仍然可以保持悲愍心。

所以如此殊勝的教授,菩提心的這個法門,雖然佛所說的教法,已經經過了兩千六百年了,可是絕對不會為了時代而改變,不會因由時代遷變,而去變質它的內涵。因為到今天為止,我們人們還是一致的認為,善良的心是絕對可以帶來利益的。所以透過由這種的希願有情,能夠遠離痛苦的悲愍,來發生增上意樂,而不是只是希望他們遠離痛苦而己,而是由自力來成辦他人的安樂。

但是這種的能力,我現在沒有,有誰具有這種圓滿的能力呢?唯有佛才具有圓滿自他的利益,所以唯有佛才是一個唯一無有誣賴,唯一能夠信賴的歸依對象,這是可以成辦的。為什麼呢?因為煩惱是屬於暫時性的污染,煩惱是有對治力可以去消滅的。因為污染是暫時性,加上心的體性是唯明唯知的緣故,所以我們是絕對可以發起由希求他利為因,與希求菩提發心相應的這個心王,菩提心,我們是絕對可以發起的。當我們自然而然,油然生起,也就是不需經過思考,只要一遇到因緣,一有因緣接觸,就能夠油然發生、發起這顆殊勝菩提心的話,那就是真正的生起菩提心了。之前講到了由七因果來修學菩提心的內涵,現在說到自他相換的部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