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9 20:41:35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五之二 甘丹赤巴2010

宗喀巴大師造 甘丹赤巴尊者講授﹝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個科判當中的第四個部分,「若不思惟業果,光是了解業果的道理,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是故,應於二業及諸因果生起定解,常於晝夜觀察三門,以此斷絕惡趣。初於因果類別未能熟知,或雖了知少許,然將三門放逸而行,唯是開啟惡趣之門。有一些人,一開始他可能不了解業果的道理,或者是了解了一部分之後,「然將三門放逸而行」自己想要怎麼作,就怎麼作。雖然了解業果的道理,但是他所了解的這個部分,跟他的行為是沒有辦法作配合的,而這樣的行為,唯是開啟惡趣之門。海慧請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眾以一種法,能正斷除投生險惡惡趣、墮顛倒處。一法云何?什麼樣的法,能夠斷除,能夠避免讓我們來生,投生在惡趣當中呢?於諸善法觀察思擇,念我如何度諸晝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觀察思惟業果的道理之後,付諸於行動,努力的去行善。並且時常的捫心自問,告訴自己,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過我當下的生活。這一點不管是在白天,或者是晚上我們都應該去思惟。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五個部分,「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正文當中,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諦者品》云:「大王汝莫作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是故欲護壽命者,意中永莫思殺生。」這時候有人告訴大王(也就是一國的國君)。大王!如果你想要獲得長壽的話,這時候你應該避免殺生的行為,因為一切的有情眾生,他們都是非常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身、語不僅不能造作殺生的業,而且你的內心當中,也不應該生起這樣的一種動機。於十不善等諸罪惡,雖僅動機亦莫現起,對於十惡業來說的話,不要說是付諸於行動,就連我們內心當中,想要造惡的動機,都應該要盡可能的避免。應多修習防護之心,而作串習。

第六個部分,「應依照噶當派的先覺們所說而作」。康隆巴樸穹瓦云:「格西敦巴說唯業果最為重要。然今於此講說、聽聞、修習悉皆視為不值。我念唯此極難修持。」這時候,康隆巴就對樸穹瓦說到:在過去我們的格西敦巴,他時常都會說:業果的法則,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現今不管是講法者,或者是聽法者,對於業果的法則,不管是講說、聽聞,或者是修習,他們都覺得這是不重要的內容,所以沒有人對於業果的法則加以重視。「我念唯此極難修持」,但是康隆巴他自己就覺得業果的法則,其實是很難修持的。樸穹瓦亦云:「實爾。」又敦巴云:「大德,心思莫粗大,此緣起微細。」這時候格西敦巴,又對著一個人說,大德!你的心千萬不要隨便的認為,業果是很簡單,或者是造惡沒有任何的關係,因為業果的法則是相當的微細。

樸穹瓦云:「我至老時,所作皆與《賢愚》一致。」樸穹瓦這位上師,他平常都是閱讀《賢愚因緣經》。到最後他告訴弟子說:「我至老時,所作皆與《賢愚》一致」,我到老的時候,我的所作所為,都能夠符合《賢愚因緣經》當中的內容。夏惹瓦云:「任有何過,佛不歸咎是方位惡、宅舍所致,皆說是由作如此業,生於此中。」最後一段,夏惹瓦他曾經說:佛在他的佛經當中,從來沒有提過,今天我之所以會遭遇這樣的一個問題,是因為我住的這個地方不好,或者是水土不服而造成的。他都會說:我今天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我過去在什麼樣的時間點,造作了什麼樣的惡業,而感得了這樣的一種果報。我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快樂的果報,也是因為我過去,在什麼樣的情況,造作了什麼樣的善業。但是我們現今大部分的人,如果身體不舒服,你就會覺得,我最近可能是水土不服,或者是我住的房間可能有問題,或者是地理位置不好。所以還跑到上師的那個地方去卜卦,我是不是要換一個地方住?或者是我是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避免一些外在的種種干擾。但是很少會想到,我們之所以會遇到這個問題,是我們過去造下了什麼樣的業而感得的果報。所以我們都是把箭頭指向外面,認為我住的地方有問題,或者是今天的天氣不好,所以我才會生病。但是佛在他的佛經當中,卻不是這樣說的,他告訴弟子們的就是說到了:你不管是快樂,或者是痛苦,這一切都是來自於你過去所造的業,而感得的果報。

癸二、特以四力淨除之理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個科判,「特以四力淨除之理」。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諸惡以及墮罪,要按照佛所說的各種方法淨除。在之前我們有提到,造作不善業會感得苦果,這是佛親口告訴我們的。但是在此同時,佛也親口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造惡之後,能夠如實的懺悔,透由懺悔能夠淨化我們之前所造的惡業。所以這兩點,都是佛親口說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如果我們造惡,這時候要按照佛所說的方式來作懺悔。正文當中,如是雖欲勵力不為惡行所染,然由放逸、煩惱熾盛等力所使,若生過失,不可置之不理,如果因為放逸,或者是我們內心當中,煩惱非常熾盛的緣故,而造成了我們造惡,或者是產生了種種的過失。這時候我們內心裡不應該覺得,「反正這是小事,或者是我以後有時間再來懺悔,這樣就可以了!」我們心裡面不可以有這樣的一種念頭。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淨方便。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努力的去行持,導師釋迦世尊所說的還淨方便。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二個部分,「墮罪還淨」。世尊所說的兩種還淨方便的第一種,此復「墮罪還淨」之理,所謂的墮罪還淨之理,指的就是我們在接受了三種的律儀之後,如果因為放逸,或者是不小心,或者是煩惱熾盛的緣故,而造作了惡業,這時候必須要藉由墮罪還淨的方式來淨化它。所以這邊提到了,應如三種律儀各別所說而作;這當中的三種律儀,指的就是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以及密乘的律儀。佛在制戒的同時,也會分別說犯戒之後,應該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淨化惡業,所以這時候我們應該,如同佛所說的各種還淨方便,而淨化我們在持守戒律之後,所造的惡業。這是第一個部分「墮罪還淨」。

第二個部分,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三點,「諸惡還淨」。諸惡還淨之理,所謂的「諸惡還淨」就是除了墮罪以外的其他惡業,最主要指的就是,我們並不是在持戒的過程當中所造的一些惡業。「諸惡還淨」之理,應由四力而作。如果我們是要淨化墮罪以外的種種惡業的話,這時候必須要透由四力來作懺悔。

         此中分四:

子一、破壞力

子二、對治現行力

子三、遮止罪惡力

子四、依止力

子一、破壞力148頁)

   於無始以來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我們造惡不是只有這一生,從無始以來我們都不斷的在造作惡行。我們所造的惡行,就有如同是國王的寶庫。國王的寶庫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寶物,同樣的一種寶物,它的數量也相當的多。相同的,無始以來直至現今,我們所造作的惡業,也是各式各樣。甚至同樣的一種惡行,我們造作的次數也相當的多。甚至我們造作投生等活地獄的某一種的惡業,它的數量都是難以想像的。所以對於從無始以來直至現今,所作的一切不善,內心當中應起追悔。我們的內心當中應該要感到,這是非常羞恥的一件事情,內心當中對於過去所造的惡業,要感到相當的懊悔。欲生此者,應須修習感異熟等三果之理。如果我們在內心當中,想要生起這樣的一種追悔心,我們就必須要去思惟,造作了惡業之後,它會感得什麼樣的異熟果?什麼樣的等流果?以及什麼樣的增上果?修持之時,應以《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而作懺悔。

子二、對治現行力(分六)

這邊所提到的「對治現行力」,最主要是在佛經以及論典當中,有明確指出來的六種對治現行力。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的動機,是為了要懺悔惡業的話,這時候我們以這樣的一種動機,所作的任何善行,它都能夠稱之為是對治現行力。這當中就包含了:

丑一、依於甚深經典

丑二、勝解空性

丑三、依於念誦

丑四、依於形象

丑五、依於供養

丑六、依於名號 

丑一、依於甚深經典149頁)

受持、讀誦《般若經》等契經文句。這當中有提到《般若經》等契經文句,我們有時間,我們可以作背誦,也可以作讀誦。甚至我們沒有時間的話,我們也可以把它放在乾淨的地方,誠心的來作供養,這都有相同的效果。這是第一點「依於甚深經典」。

丑二、勝解空性

對於空性的法門,內心當中生起堅固強大的信心。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信本來清淨。

丑三、依於念誦

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二:第一個部分,「在未生淨罪相前,要精勤念誦」,也就是淨除罪業的徵兆,還沒有顯現之前,我們要精勤的來作念誦。如同儀軌,念誦百字明咒等殊勝陀羅尼。《妙臂請問經》云:「如春林火猛焰熾,無勵遍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焰燒諸惡;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誦炙,罪惡之雪亦能盡;如黑暗中燃燈火,能滅黑暗盡無餘,千年所集諸惡暗,以念誦燈能速除。」此復直至見淨罪相。也就是在還沒有看到淨除罪業的這種徵兆之前,我們都應該要精勤的來作讀誦。

第二個部分,「淨罪之相」。什麼樣的徵兆,它能夠稱之為是「淨罪之相」呢?淨罪之相,《準提陀羅尼經》云:若於夢中夢吐惡食、或飲或吐酪及乳等、眼見日月、行於虛空、見火熾燃、制伏水牛及黑人、見比丘及比丘尼僧、爬至出乳樹、象、牛王、山、獅子座、美妙屋上,或夢聽聞正法。如果你在作夢的時候,時常會作以下的這些夢的話,就表示你的懺悔是具力的,而且它能夠呈現出淨除惡業的這種徵兆。

丑四、依於形象

於佛獲得信心,塑造形像。

丑五、依於供養

於佛及塔作種種供養。

丑六、依於名號

聽聞、受持諸佛及諸大佛子之名號。這當中有提到「聽聞」,所謂的聽聞,如果我們能夠在臨終者的旁邊,或者是有一些畜生,有一些動物,他們即將要死亡的時候,能夠在牠們的耳邊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或者是讀誦像類似《般若八千頌》等等的經典的內容,讓他們聽到這個聲音的話,其實對於他們來生不墮入惡趣,都會有直接的幫助。所以在這個地方,正文也有提到「聽聞、受持諸佛及諸大佛子之名號」。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直接宣說者,餘者尚多。

子三、遮止罪惡力151頁)

「遮止罪惡力」,當中的內容分三:第一個部分,「正文及其利益」是正防護十種不善。我們之前在第一力的時候,提到的是破壞力。所謂的「破壞力」,就是對於往昔所造的惡業,心生懊悔。這個地方所謂的「遮止罪惡力」,更進一步的對於來生或者是對於之後,不再造作同樣的惡行,要心生防護。所以這個地方在正文當中有特別的提到,「是正防護十種不善」。日藏經》中,說此能摧往昔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之三門業惑及正法障。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二個部分,「至誠防護,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懺悔的方式,只是口頭上面說說的話,其實它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要打從內心底,很真誠的希望能夠防護,之後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惡業,這一點相當的重要。

律經廣釋》中云:若無至誠防護之心而作懺悔,僅成空言。由思此意,故律中問:「後防護否?」是故,後不再作之防護心至為重要。然生此心,復賴初力。在《律經》當中有特別的提到,對於造惡的人,這時候我們要問他:你在造惡之後,你是否有看到造惡會帶來的過患?而更進一步的也讓他了解,你之後是否能夠防護?第一個問題,最主要要闡釋的內容,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破壞力」。也就是問到說:對於你之前所造的這些惡行,你是否有看到它的過患?如果有看到它的過患,你的內心應該會感到懊悔。第二個部分,「後防護否」,在之後你是否能夠防護三門,不再造作同樣的惡行?這個部分指的就是「遮止罪惡力」。

對於這個部分,在過去的傳承祖師,他們的講法當中,有兩種不同的講述方式。有一派的上師他會認為在生起「遮止罪惡力」,或者是所謂「防護力」的時候,要打從內心底,告訴自己說:我從今天開始,我完全不會再造作相同的惡行,內心要生起一種強烈的定解。他們認為說,如果能夠生起這樣的一種定解,四力是比較具力的,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有一類的上師他們認為,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在承許的時候,你就承許:我自己本身,我覺得能夠斷除的部分我先斷除。甚至所謂的防護力,你不見得是從今天開始你都完全的不再造作,而是告訴自己說,我可能在今天,或者是在這個禮拜,或者在這個月,把它的時間範圍縮小,並且告訴自己說:我在一天,或者是一個禮拜,或者是一個月當中,我一定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惡行。這是由於這樣的惡行,你比較有把握不會在短時間之內造作,可以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作思惟。

  剛剛的那句再重複一下好了,對於比較小的惡行,我們應該在內心當中,生起一種「我從今天開始,絕對不再造作」這樣的一種念頭。但是對於比較難防護的,或者是你比較容易犯的惡行,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自己說:我在今天,或者是在一個禮拜,或者是在一個月當中,我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惡行。

  所以可以將惡行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你比較容易斷除的部分,這時候你所生起的遮止罪惡力,就可以生起那種我從今天開始,完全不再造作相同的這種惡行的心。但是如果這樣的惡行,是你平常容易犯的,這時候你可以告訴你自己說:我在今天,或者是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內,我絕對不要再作相同的惡業,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作思惟,其實也是可以的。這個部分所提到的是遮止罪惡力。

  最後他有提到說,「然生此心,復賴初力」,如果我們想要生起具力的遮止罪惡力的話,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於能否生起具力的破壞力。雖然我們有提到四力懺悔,但是在四力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一力的破壞力,以及第三力的遮止罪惡力。而這兩力當中,又以第一力的「破壞力」為主。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造惡,它有可能會帶來的種種過患的話,這時候我們的內心不僅會生起懊悔,而且會更進一步的想要去防患,我們不再造作相同的惡行。所以這兩力的關鍵,最主要是在第一力的破壞力。

子四、依止力

修習皈依及菩提心。這個地方的依止力,有一些人會將它解釋為是造惡的對境。也就是說,我們造惡的對境,有可能是佛,有可能是一般的有情,以這樣的一種角度來解釋所謂的依止力。但是我們在這個地方,在解釋依止力的時候,並不是以造惡的對象來作解釋的,我們是以皈依以及菩提心這兩個角度,來解釋所謂的依止力。為什麼要以皈依以及菩提心這兩種的角度,來解釋依止力呢?就有如同是,如果我們是在地上跌倒的話,這時候我們就要依靠著「地」,我們才能夠爬起來。相同的,我們所造作的惡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於三寶所造的惡行,第二類是對於有情所造的惡行。比方說我們對於三寶,沒有辦法生起恭敬,或者是對於三寶沒有辦法生起信心,而造作了種種的惡業,這時候必須要透由誠心的皈依三寶,以及具備前面的這三力,在四力具足的情況下,來懺悔對於三寶所造的種種惡業。相同的,如果我們所造的惡業,是對於有情所造作的,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以這樣的一顆心作為基礎,配合前面的三力,具足四力的情況下來作懺悔。 

其實在菩提心當中,它也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面對一切的有情;第二個部分,它所趣向的目標是佛果。所以在菩提心當中,其實它已經具備了「有情」跟「佛」的這兩個部分,所以提到了「為利益有情,而願成佛」。所以在菩提心當中,它已經包含了,我們造惡的兩種對境。其實生起菩提心的話,也可以代表這個地方,我們所謂的依止力。但是如果詳細的來作區分的話,在依止力當中最主要的內容,提到的是皈依以及菩提心。

接下來我們看到152頁,之前我們在介紹148頁,「特以四力淨除之理」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六:我們看到的是第四個部分,「四力當中具備了,對治惡業之理。」此中,勝者為初學者雖總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對治圓滿者,即是具足四力。這當中的「勝者」指的就是佛,佛對初學者,雖然有說種種的淨罪之理,或者是淨惡之理。但是這當中對治惡業,力量最圓滿的,就是我們這個地方所介紹的具足四力,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作淨罪的話,它的力量是最圓滿的。

第五個部分,「淨化的方式」,而這當中的內容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由淨罪者對治圓滿與否而定」。正文當中:淨惡之理:諸能感生惡趣中之極大苦因,令其轉為感微苦因;就比方說,我們之前所造的惡業,可能會讓我們來生投生在炎熱地獄,但是透由四力來作懺悔的話,這時候能夠將惡業的力量減弱。而將感生炎熱地獄的因,變成是感生在近邊地獄的因,所以它的苦相較之下就會比較小。所以這個地方提到的是,「諸能感生惡趣中之極大苦因,令其轉為感微苦因」,或者是說投生地獄的因,把它轉變為是投生在畜生道的因。甚至說如果你懺悔的方式真的是具力的話,也能夠將投生三惡趣的因,轉變為是在人身上,藉由頭痛,或者是發燒等種種的病痛,而就將它完全的淨化,這也是有可能的。

或雖投生惡趣,然不遭受惡趣諸苦;或者是說,有些人他縱使投生惡趣,但是他投生的時間非常的短暫,就有如同是我們把球丟到地上,它會馬上反彈這是一樣的。所以有些人,他在懺悔了之後,雖然當下他還是投生惡趣,但是他投生惡趣的時間,非常的短暫,並且在投生的時候,他並不需要承受惡趣的種種痛苦。或於現今之身僅是頭痛,即能淨除。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成短暫,或全不受。或者是說,你受苦的時間本來是很長的,但是透由懺悔之後,你受苦的時間可以縮短,或者是變成完全不需要承受這些痛苦。而是否能夠呈現出,以上我們所說的這個特點,它最主要的關鍵是什麼呢?此復是由淨罪之人勢力大小,所謂的「淨罪之人勢力大小」指的就是懺悔者,他本身是菩薩?還是凡夫?他有沒有受戒?受戒時他是比丘,還是沙彌?等等。也就是「淨罪人」他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四力對治圓滿與否、雖然每一個人都是藉由四力來作懺悔,但是四力本身圓滿與否,這也是必須要考量的一個關鍵。力量強弱,在懺悔的當下,你是不是具力的。為時長短等門而定,或者是你懺悔的時間長短,都會關係到你懺悔之後所得的果,到底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一種現狀?故無定準。

第二個部分,「雖定受業亦可根除的道理」。諸契經及《律經》皆云:「諸業縱百劫不失。」意指未修四力對治;在經當中有提到,我們所造作的惡業,縱使經過百劫這麼長久的時間,它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這是指在這段時間當中,如果都沒有藉由四力來對治的話,確實是如此的。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除,雖定受業亦能淨化,此為《八千頌釋》所說。但是如果在這當中,我們能夠藉由四力來淨化的話,縱使是定受業,它也能夠完全的淨除,這一點是八千頌的釋論當中所說的。

在這個地方,仁波切有提到一個公案,但是不知道這個公案,是要夾雜在哪一個部分?所以講這個公案就請各位自己想像。過去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他很擅於說法,但是由於他在受了比丘戒之後,犯了墮罪的緣故;在加上他自己本身沒有懺悔乾淨,所以這時候,他所犯下來的墮罪,是會讓他感生在地獄當中的。而這個比丘,由於他自己本身精通佛經,所以有一天,他到了一個地方為當地人宣說佛法。他為當地的人宣說佛法之後,當地的人絕大部分都獲得了羅漢的果位。但是這位比丘在講經完不久之後,他就臨終了。臨終了之後,由於他之前造作了墮罪的緣故,所以由於這樣的一種力量,讓他投生在地獄當中。而這時候,由於他的弟子們都獲得了羅漢的果位,所以他們具備有神通。所以他們很想知道,我的上師他到底是投生在哪裡?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往天界去找,但是都沒有辦法找到他的上師。

這時候才有人發現,原來我的上師現在是在炎熱地獄當中受苦。並且他們看到他的上師,是在炎熱地獄當中打坐。在打坐的時候,他的上師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的四周圍,這麼的炎熱?所以這個部分,我個人認為,雖然仁波切在講這個公案的時候,他是夾雜在「諸業縱百劫不失」的這個後面講的。但是我覺得這個公案,它比較像是之前我們所說的,雖然你投生在炎熱地獄當中,但是你不見得,會獲得炎熱地獄當中的這樣的一種果報。也就是說這位上師由於他自己本身,還是具備有某一些功德的緣故,但是由於他造作了惡業,讓他投生在炎熱地獄,但是他投生之後,他還是能夠在那個地方打坐,但是他所受到的苦,跟相較於其他在炎熱地獄的眾生而言,是比較輕微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