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7:06:47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如何信受並發起菩提心 濟群法師

佛菩薩的境界和我們的常規經驗相距甚遠。如何才能真實信受?並非隨便說一說就可以解決,關鍵還要配合相應的修行和用心。若僅僅依靠感性的“信”,力量既不夠大,更難以持久。唯有在心行上有所體證,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否則,無論信到什麼程度,終歸是有限的。
  

原因何在?因為我們都是活在現有的心行和境界上。而這現有的心行正是凡夫心,這現有的境界,則是機械的、二元對立的境界。局限于這樣的淺見,自然難以體認佛菩薩的境界。如《華嚴經》所闡述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若對空性的理解沒有相當基礎,必然無法透徹如此甚深的教法。正如天臺宗祖師所言: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怠。教和觀是統一的,只有將教理落實到止觀上,對佛法的理解才可能深入。否則的話,僅靠意識層面來揣度,是極為粗糙、膚淺的,且易出現師心自用的偏差。
 

  任何心行的產生,皆有賴於因緣,唯識宗對此闡述得很清楚,如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等。對於心行而言,有些因緣較容易具備,因為它們已形成巨大的力量和慣性,如貪心、嗔恨心、我執等,無須觀修即可任運自如。若是菩提心也能同樣輕而易舉地生起,就說明修習很有成效了。通常,父母對子女的愛極易生起且深厚無比,反之,子女對父母的愛則較難生起且相對淡薄。中國文化之所以特別提倡孝道,正是因為這種心行力量較弱,才需要後天的著力培養。
   作為一種特殊的心行,菩提心的生起,比之子女對父母的愛要困難百千萬倍。因為子女和父母之間,畢竟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有著割捨不斷的親情。但能否對一切眾生都生起平等、無限的愛呢?對於絕大部分凡夫來說,可能從未出現過這種心行。
   菩提心的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首先,菩提心的物件是無限的;其次,應對一切眾生平等看待;第三,必須以利他為本。這樣一種心行,必須具足哪些因緣才能生起呢?《道次第》中,為我們提供了兩種觀修方式,一是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七因果修法,一是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相換法。
  

無論是學習《道次第》,或是依此修行,著力點必然落實於菩提心。《道次第》的核心內容為三主要道,其中,又以菩提心為統攝。自去年以來,大家已聽了不少關於菩提心的教法,但不要因此失去感覺。要知道,佛法雖然博大精深,但核心內容並不是很多,必須掌握的思想綱領和修行訓練也並不複雜。
  

 “佛法無多子”,正是古德的經驗之談。事實上,關鍵不在於我們聽聞了多少教法,而在於掌握了多少、領會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能用得上的有多少、真正產生作用的有多少,這才是學法的根本。如果我們學到的一切無法付諸實踐,無法在生活中運用,無法落實到心行中,即使學得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無非是“說食數寶”,沒有絲毫真實力用。我們時刻需要面對的,都是人生的實際問題:凡夫心、執著、煩惱,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也正是需要通過學佛來解決的。

2007年10月修訂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