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9:02:51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解脫道和菩薩道 濟群法師
中士道,相當於聲聞的解脫道。在以往的修學中,聲聞的解脫道和菩薩乘往往各行其道。在經論方面,聲聞乘的典籍中很少出現菩薩道的內容,即使有也非常簡單;而不少大乘典籍中,對聲聞乘的修行和聲聞行人,多持貶低、批判的態度,斥為焦芽敗種。那麼,解脫道和菩薩乘的修行就無法相融嗎?
漢傳佛教是大乘,但絕大部分出家人的修學,既有聲聞乘的內容,也有菩薩乘的內容。如受戒就是以聲聞別解脫戒為主,當然,多數人也同時受持菩薩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讀誦大乘經論、修學大乘法門,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是菩薩道行者了呢?事實上,很多人的發心都偏向個人解脫,或是為個人了脫生死,或是為個人往生極樂,顯然不是菩薩乘的發心。
怎樣處理好解脫道與菩薩乘的關係?《瑜伽師地論》就是典型,論中將三乘、五乘善巧地結合到一起。近代大德中,太虛大師、印順法師也作了類似的建構。相比之下,《道次第》的建構又有自身特點,即以菩提心統攝一切修行。下士道也好,中士道也好,都是為上士道服務的,皆可視為上士道的前行。如《道次第》所建構的中士道修行,也不是以個人的解脫為最終目的,而是以此作為進一步修學上士道的基礎。
本論上士道的內容主要有四部分,一是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二是菩提心如何生起,介紹了“七因果”和“自他相換”兩種法門;三是菩提心與菩薩行的關係,即如何認識方便與慧缺一不可,這也是道次第的重點;四是菩提心生起後應如何實踐,包括菩提心的受持儀軌及六度四攝的修行。
三士道有正和共之分,就各個層面而言,下士、中士、上士都是正的。而從三者的關係來講,又有共的部分。宗大師造這部論,目的是將三乘行者統統引向大乘。不論下下根機還是上根利智,皆可通過這種有次第的引導進入無上佛果。
2007年10月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