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39:2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2 08:38:50 喇嘛網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一)51-55(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51 透過對緣起真如本性的認知之後,了解內心的污染是可以由對治力來對治,並且滅除、斷除的。因此滅諦和道諦是可以成辦的,證得滅諦和道諦的僧寶是可得的;僧寶可分有學的僧寶和無學的佛位。這三者就是要歸依的對象。
74頁(廣論99頁)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75頁(廣論99頁)之後講到「應歸依此之因相」為什麼要歸依呢?因為要歸依的境-三寶,他具有大悲,對一切眾生都像慈母,對自己的獨生子一樣去愛護和愛戴;所以他不只去除一切眾生的痛苦,連每一個眾生最小的、極細微的痛苦都想要去消滅、消除,具有這種心力的緣故,所以我們依賴、歸依三寶是有理由的。
陳那菩薩在《釋集量論》裡面說到,我們歸依的境,他是一個具量士夫。為什麼呢?具量士夫最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不只內心有大悲要去拯救一切有情以外,他自己必須具足這種的能力,具有這種的條件,才能資格具足歸依的條件。否則他想要救護我們,他本身沒有能力,也沒有用;他有能力而不想救護我們,歸依他也沒有用。就是因為有了大悲,他本身有了這種能力,知道一切痛苦來自於無明,這個對治力就是無我;因此無誤的了解無我,為眾生而宣說,圓滿自他二利的緣故,而說了具量士夫,這是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
同樣的龍樹菩薩在《中論》時說到「何者由悲心」,所以第一個對佛的讚歎,是因為由悲心而轉的緣故。同樣的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也說到,聲聞獨覺菩薩眾等,都是由悲心所生的,所以悲心在成佛的道諦上,他是初中後都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見在佛教內道的大論師們,他們讚歎佛的功德的時候,最主要是因為佛具有無比的悲心、無量的悲心,而來作讚歎的。
同樣的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面說到,如果想要成就佛果位,就要好好修學菩提心、大悲心、空正見;我們既然追隨並且歸依了三寶,就要好好的去修行悲心,好好的去修行菩提心,好好的去修行空正見。
因此在場的每一位,以我個人來講,悲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修行,我會盡量的去做,確實對我非常非常的有幫助。我們先不談前後世,縱使沒有後世,我今世也死無遺憾了,因為它實在帶給我太大的快樂,帶給我的利益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有後世,我敢百分之百的保證,在今世所修的悲心、菩提心、空正見,這種的功德絕對能讓後世帶來利益的,如果有後世的話。
當然現在是沒有自在,後世要投生那裡?現在還沒有這種自在,還沒有這種權利。可是只要給我多一點時間,讓我去修悲心、菩提心、空正見,說不定我在快臨終的時候,可以摸摸自己的下巴,歡喜的說我後世可以選擇到那裡了!說不定可以獲得這種自在的能力;但是不能太早死,否則就沒時間了,晚一點死說不定就有機會了。
同樣的,你們也要盡量的去學習菩提心、空正見以及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對你們來講絕對會有幫助的;只要你們願意學,願意學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進入快樂的大門了。
52 所以對華人的信徒們,或者是法友們,對肚子大大的財神非常的歡喜;尤其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你們也非常歡喜,因為不要疾病,還有長壽佛也非常的歡喜。可是與其歡喜財神、長壽佛或者藥師琉璃光如來,還不如直接去觀修菩提心,直接的去實踐菩提心。因為實踐菩提心的緣故,內心安寧、快樂;內心快樂的緣故,身體也跟著健康、身體快樂,這樣就沒有病,身體健康自然就能長壽。所以沒有比這更好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沒有比這更好的長壽佛了。
因為有菩提心,內在的財富沒有缺少,你是一個真正的精神上的富有者,做什麼事都能滿足,還有比這更好的財富嗎?這是最好的財神,所以最好的財神,最好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最好的長壽佛,就是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那個當下,不只內心安樂,而且身體也能安樂,因此能夠讓我們壽命延長,或者是沒有疾病;因為你完全善良的對待別人,或者你周遭的人,所以你的朋友是真正的好朋友。
我們不需要再去修一個權力的本尊,再用鐵鉤把它鉤回來,其實用菩提心他早就把你的朋友都鉤過來了;所以最好的息誅諍滅種種的事業,都是由菩提心來成辦的。如果你們有念上師薈供,薈供裡唸「你是上師、你是佛、你是法、你是我今生和後世一切的所依」,其實這個「你」字就是講到菩提心。
這才是真正的修法,否則隨著三毒而轉的情況下,左邊擺著財神,右邊擺著長壽佛,中間擺著藥師琉璃光如來,再唸多少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咒語,都沒有辦法的。所以真正對佛法認知,是要透過這種方式來理解的,這時候看佛,才會有與眾不同的功德想。這就是所謂無上導師的內涵。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分四:一、知功德,二、知差別,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首先了解「知功德」,了解歸依境的功德等。這個功德之前已經說了,最主要說到具有四身功德的佛,是由菩提心和空正見來圓滿這些功德的。
之後講到法寶的功德。佛陀為什麼能夠具有這種無比的功德,圓滿這些學處的原因,是因為有了滅諦及道諦,而來成辦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的;這也是因為有了方便和智慧,無二的雙運,使得空正見和悲心成為了究竟,而成辦了無學的功德。因此這種無學的果位,是由之前他的近取因,十地菩薩或者再之前的九地菩薩,以及八地菩薩內在的功德,慢慢演變而形成的。
最主要都是因由法寶,因為有內在道諦和滅諦的功德,使得在成就佛地的時候,能夠了解一切。也就是說只要果越好,為了成辦這個果位,因地上我們一定要越善良,或者越好的因緣,才有辦法促成這良好的果實。因此來了解法寶的功德,在這個同時,如法實踐現在具有的道功德,以及滅功德的聖者,這些僧眾們,也是我們要歸依的對象。現在《略論》所說的是指一般的僧眾的僧人而言,但是如果他內在的滅功德、道功德,具有菩提心所攝,這是稀有中為稀有,更稀有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只是證得了聖者果位的這些僧眾們,是我們要歸依的對象,同樣的現在已經入道的這些凡夫修行者們,他們已經入道的緣故,他們的心力是無人能及,是不會改變的。由他們無比的心力,確實也值得我們尊敬,雖然他們沒有獲得聖者的果位,但是也是值得歸依的對象。
79頁(廣論105頁)「知差別和自誓受」,之後講到「不言有餘而正歸依。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就像之前所說的,對其他的宗教,我們要保持一顆尊敬的心;但是信心,唯有三寶我們才有這個信心。
三寶是我們唯一相信的對象,對三寶是一個清淨的歸依處的認知,絕對不要以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所謂不正直的觀念,來認定三寶是唯一最好的,不應該這樣想;而是要以正直的觀念來看待。因為佛是說了空正見、菩提心的一個導師,針對空正見和菩提心的教授來作觀察,自然能了解導師的功德。
在一部讚聖頌裡面曾經說到,這位大師他說「我並非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的關係而讚美佛,絕對不是的!我也不是憎恚你們,對你們的見解產生瞋心,而排斥外道的見解,也不是的!只要有一派他所說的教法,能夠讓我們思惟之後,會帶來利益,會帶來幫助,我就相信這一派。」如同這位大師所說的,要以這種方式而去認識歸依。
53 有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叫吉爾斯,他曾經說到,在修學科學的時候,要以非常理智的態度,不應該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修學科學的;同樣的道理,要修學內道佛教時候,不應該以先入為主或者偏黨的概念來修學佛法的。科學家由以一種正直和理智的精神來學習科學,同樣的佛教徒也應該以這種精神來學習佛教;所以佛教徒在自稱為佛教徒的時候,是要以正理的方式而自稱為佛教徒,不是一種自己偏黨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自稱是佛教徒的。
80頁(廣論106頁)之後說到「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別學,二、共學。別學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在此說到歸依的學處,先說遮止應學。剛才法王念到《涅槃經》的經文。「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之後說了,也就是歸依的緣故,所以不應該有第二個歸依的對象。究竟的歸依的對象只有一者,那就是三寶;除了三寶以外,不應該有第二個歸依的對象。當然也不是說不應該尊敬,也不是這個意思;可以尊敬,為了暫時的利益可以做暫時的依賴,可是不能把他想成是一個究竟的歸依境,這是不應有的。
因為歸依法的緣故,所以要斷除一切的傷害行為。以佛法的觀點來講,所謂的人權,這就比較困難了,因為人權好像針對人類有一些優待、特例,對其他的有情並不是那麼重視,以佛法的觀念來講,都是平等性。
因為歸依僧的緣故,所以與自己見解不同的外道,也不是完全的拋棄或是排斥,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不應該太過份的依賴他們,不應該以這種的方式為伴的意思。
請問在傳統的修法裡面,有沒有修山神、水神的?民間信仰有。在西藏很多。有些人把它視為是很重要的儀式,身為歸依三寶的學徒來講,是不應有的。
我平常針對西藏內部有這樣說,就在很多的寺院大殿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導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他住在大殿的中間;在旁邊有一個叫護法殿的,亦即有兩個不同的,一個是大殿、一個是護法殿。當我們看到大殿的主尊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大不了說歸依佛,或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而已,合掌禮拜著。可是進入護法殿,整個氣氛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護法殿裡面黑黑暗暗的、黑漆漆的,裡面還有獠牙等,看起來很恐怖的樣子,還持著一個法器,進去裡面要輕聲慢步,不敢呼吸。
其實我們真正要害怕的,是要害怕導師釋迦牟尼佛,因為這是我們真正的唯一依怙,我們的怙主也好,我們歸依的對象也好,甚至我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切都是來自於導師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真正需要畏懼的一個地方,其他拿一個兵器我們何需要畏懼呢?
這次去台灣,看到台灣的一些寺院裡面擺彌勒的佛像,就是大肚佛像。聽說這是外來的彌勒佛,為什麼你們擺在大殿的外面呢?如果是我們西藏人,我們會認為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會擺在上面而且在大殿裡面才對。你們怎麼把他趕出去呢?說不定是太肥了,在外面比較涼快。
81頁(廣論107頁)之前是說到了「遮止應學」,現在是說「修行應學,分三:一、敬佛像,二、敬佛經,三、敬僧寶。」先說敬佛像。「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剛剛是唸完了第一行的部分。因為歸依佛的緣故,所以看到了佛的影像,也就是佛像的時候,應該把它視為真正的佛來尊敬、來供養,而不應該想成是一種物品而已,而來作買賣。聽說現在有些慈友中心,慈友什麼的佛教機構團體,具有名稱的機構團體在作佛像的買賣,這是非常差勁的一種行為。
在《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有其他的解釋,法王是解釋,看到佛像的時候,這邊是說「智者應供善逝像」,前面這句話是一樣的,後面這句話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瞋心或者放逸的時候看到佛像,也會由此見到佛像的功德,使得看到佛像這個人,慢慢的能親眼見真正的看到佛。
為什麼說這句話呢?這叫做隨著殊勝資糧田的功德力。隨著殊勝資糧田的功德,也就是說,雖然看到佛像的這個人,他本身不信佛,或只是在一種強烈瞋心的情況下看到佛像的,或者在一種隨意、東張西望的時候,突然不小心的看到了佛像。可是因為佛之前所說的,隨大力而轉,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所想的完全只有眾生而已,他為了眾生每一個人而去發願回向著。由這種十地力,由這種發願的力量,所以使得將來只要有人,看到他相似的佛像的時候,自然就由此而引牽了業緣,由這種的業緣,能夠使他將來,慢慢就能見到真正的佛了,會讓他安置看到真佛的習氣。這也是為什麼只要是佛像,就不應該隨意的扔丟,或者隨意的放棄,不應該輕視。之前我所說的詞句是來自《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在漢系佛法算是很重要一部經典是嗎?
54 在經典的注譯上,《悲華經》裡面說到,前面說《妙法蓮華經》,現在是說《悲華經》。如同之前所說的,由資糧田功德的緣故。有一個人去見佛,他完全貪著今生的安樂,因為貪著輪迴的享受,所以供佛的時候,他如果做這樣的回向,「願此供養的功德,回向我永遠不要獲得涅槃,在生死當中獲得享受。」這種發願其實是一種邪願,但是由這種的發願,因為有前方資糧田的功德力,你所作的發願,將來還是會成為涅槃的因緣。為什麼《悲華經》的認知,好像在我左邊的比丘尼眾比較知道,右邊的比丘眾好像不是很清楚。
83頁(廣論109頁)「共學,分六:一、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二、隨念大恩恒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需,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85頁(廣論114頁)之後又講到歸依的勝利。「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四、積廣大福。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八、速能成佛。」以上結束了歸依的部份。
菩提道次第略論(卷第三)
《下士道 深信業果》
89頁(廣論117頁)之後是業果的部份。「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分三:一、思總業果,二、思別業果,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在此說到了見解的部分。見解以佛教的觀點來講,分世間的見解和出世間的見解。什麼叫世間的見解呢?像業果見就是世間的見解,出世間見就像空性見。
接下來講業果,業果一般來講,就是因果的意思。因果的緣起,是屬於世間的見解,但是不了解世間的見解,出世間的見解是不可能成辦的。好比經中有說「何者應由因緣而生的緣故,並非是由自主而生的。」就是因為因緣而有的緣故,所以他是依賴著他的因緣,不是自在的、自主而生;如果沒有因緣,就沒有所謂的空性、無自性生的這種內涵。所以必須有因緣而有的世間見解為基礎,這叫做粗分的緣起見;之後再建立細微的緣起見,而說出世間的見解的。
這此的見,可分世間的見和出世間見兩者。業果來講,他本身是因果的意思,其實業本身是一種因,在眾多的因當中,它屬於個別的別因。業其實是一種動作的意思,業就是作的意思;作必須有個作者,與作者有關的作事,在這種作的動詞上、動作上而產生業的。
55 現在講到「正明思總之理,分四:一、業決定理,二、業增長廣大,三、業未造不遇,四、業已造不失。」的四個大的科判。首先講到「業是決定的道理」,無論再大的、再小的快樂,一定是由善業所感得的;再大的痛苦、再小的痛苦,一定是由惡業所感得的,以這個理論上來講,業是決定的。所以一切苦樂的感受,都是由善惡來作決定的。
「業增長廣大」再細微的善業和惡業,我們都不應該輕視他,因為業本身具有某種能力,它會增長廣大;所以雖然是很輕微的業,可是他會帶來很大的痛苦,或者快樂的果實。好比種子雖小,可是所長的樹卻非常的大。因此我們可能會隨著瞋心說一句三字經,就因為這句惡言,粗語的緣故,使我們生生世世好幾世都必須承受痛苦,這種業是有的;所以再小的善業,再小的惡業都不應該去輕視。
之後說了「業未造不遇」我們已造的業,如果沒有遇到逆緣;好比如果我們造了惡業,沒有遇到消滅惡業的懺悔,縱使過了幾千劫,它仍然存在的。同樣的已造的善業,如果沒有瞋心、或者沒有邪見去摧毀它,消滅這個業的能力,這個業的能力會一直存在,縱使過了好幾千劫以後,還是仍然存在的,
「業已造不失」我們現有的快樂和痛苦一切的這種感受,一定是因為以前有造業的緣故而得的;以前未造,它絕對不會感到的。
91頁(廣論120頁)「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二、抉擇業果。」一般業可分十種,「顯十業道而為上首」。我們身語所造作的行為,這種業可說是無量的,它的種類太多了。做個總攝,大致上可分十種,由負面來作解釋叫十惡業,也可稱為十黑法;以正面的角度來作解釋,叫做十白法、或十善業。
92頁(廣論122頁)「抉擇業果,分三:一、顯示黑業果,二、白業果,三、業餘差別。初中分三:一、正顯示黑業道,二、輕重差別,三、此等之果。」首先先講到何謂黑業道,業可分為十者。以身業來講:殺生、偷盜、邪淫。以語業來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以意業來講:貪、瞋、邪見,總共有十者。每一個業又可以分:對象、意樂、加行、究竟四種過程。
之後翻97頁(廣論129頁)「輕重差別,分二:一、十業道輕重,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首先講十業道的輕重。在此可分十業道的輕重,也就是說它的本性,它的性質本身可以分輕重;還有一種隨著串習的力量,串習越久業越重;或者你認為一定要如此,產生一種決定性,那這種業也會更重。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可分四,一、由福田門故力大,二、由所依門故力大,三、由事物門故力大,四、由意樂門故力大。首先講由福田門故力大。」
101頁(廣論135頁)「業所帶來的果可分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一個業它所帶來的果實,不只是一種而已,它有很多種的。惡業的異熟果,就墮落於三惡道。他的等流果,以殺生惡業的等流果來講,可以分覺受的等流果,就是會變短壽等;如果是作用的等流果,就是它的後世,首先投生到三惡道,之後轉為人道的時候,由這種等流果的緣故讓他短壽,以及喜愛殺生;就像有一些小孩子,很喜歡殺些蚊子還有蟲等,歡喜殺害,這就是殺生的等流果。至於增上果是什麼呢?就是他投生的環境。
什麼叫做不殺生的善業呢?當我們遇到會有殺害危險,或者因緣的時候,自然提醒自己,殺生會有種種的過患,會對自己帶來不利等,了解這種種的過患,提醒自己,警惕自己去作殺害的防護,這叫做不殺生的善業。
由此善業的異熟果,能投生到善趣;由此等流果,令我們長壽,不喜愛殺生;由增上果,讓我們投生到一個好環境的地方。
之後說到業餘的差別,也就是引業和滿業。引業雖然善,但是滿業是惡;或是引業是惡,滿業是善等。之後又說到,決定業,唯有純白業,還有純黑業,以及黑白的混雜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