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10:38:25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3 10:37:37 喇嘛網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4講)
CD(上)道前基礎 12-11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丁二、思其義大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我們要如何去思惟這個暇滿義大呢?這個人生能夠帶來暫時和究竟一切的利益,可是我們如果不為究竟的利益而去修學清淨正法,只是維持自己的性命,圖口飯吃,這樣跟畜生是沒有兩樣的。因為畜生為什麼要生存?牠沒有其他的意義,只是為了持續牠的生命而已,只要肚子裡面填飽了飯,這樣就足夠了。如果我們人身只是如此,我們人生的目的真的就是這樣子,那跟畜生是沒有兩樣的。所以在此說到,旁生亦有,旁生就是畜生的意思,故雖生善趣,雖然我們現在獲得了人道,投生於善趣,等同旁生,但是跟畜生道是沒有兩樣的。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同小象牠不知道陷阱,又貪著在陷阱裡面的幾口草,為了能夠吃到那幾口草,因為貪食,就不小心墮落於獵人所設下的陷阱。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是貪著在暫時的五欲安樂,會因此而去損失很大的利益。跟這個小象為了貪幾口草,而被人落下了陷阱,又有什麼兩樣呢?我們一般修學正法,尤其是要修學大乘教法,不是隨便一個修法的工具,隨便一種身體就可以了,是需要八暇十滿的這種暇滿人身才有辦法。所以在此宗大師說到:
(61頁)總之修行如是正法,一般修學正法,尤其是修學大乘教法,所以在此說到,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是說隨便一種身體就可以,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必須得到之前所說的,具有暇滿殊勝的這種修學工具才可。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雖然投生於人道,但是雖然有很多的痛苦,也是值得的。為什麼呢?經俱胝劫亦難獲得。因為這是縱使經過好幾劫的時間,但是也是難獲得的。有些天人在臨死的時候,會作此發願,願我能夠將來投生於善趣,這個善趣就是人道,會作此發願。所以這些的天人,會以人身為發願的對象,所以在此有說,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還有一些天人,在之前投於人道的時候,依由之前修學的善法,這種善的隨眠和習氣非常的深厚。如果以此身來講,他可以在這一世獲得了見道,可是因為投生於上界的關係,因為在上界又沒有辦法生起聖道,因為上界沒有很強烈的痛苦。要生起見道的時候,必須發起很強烈的厭患、出離心,才有辦法。所以在上界沒有辦法,有這種對於痛苦的體會,所以聖道沒有辦法新生,沒有辦法初次獲得聖道。這也是為什麼,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所以在天界來講,又如同之前所說的,因為大部分都是安樂在五欲的享受當中,所以也沒有所謂時間來學法。當然是有時間,可是問題是他把多的時間,都用來享受去了,修法的時間變成沒有了。以修法的角度來講,最好的修法工具,這個身體,人為第一。
在人道裡面有分四洲,此復俱盧洲人,北俱盧洲來講,不堪為諸律儀所依,因為俱盧洲的人障礙非常的深厚,沒有辦法得到戒體,故讚三洲之身,所以讚歎北俱盧洲以外的其他三洲,尤其是南贍部洲。因為以無上瑜伽的角度來看,唯有在人道裡面,在四洲裡面,唯有南瞻部洲,胎生俱有六界的這種南瞻部洲的人身,才有辦法能夠具身成佛。這是無上瑜伽部裡面所說的,唯有南瞻部洲的胎生俱有六界的人身,才有辦法能夠即身成佛,所以更為讚歎。所以在此說到,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所以要如是的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確實是如此,我好不容易得到這個非常殊勝的身體,修法的工具,我怎麼能夠不好好的善利用他,就讓他這樣空白的度過。如果我沒有好好的利用這個人身,那又有什麼比這個還要更愚蠢的事情,有什麼比這個更嚴重的蠢事,讓我去做呢?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所以這個業力,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幾乎都是在惡趣裡面輪轉著,好不容易有一次機會,我們獲已得脫了。就像我們造了很多的業,好不容易有一個善業,沒有被瞋心給摧毀,躲在角落旁邊,後來今天隨著眾多的因緣,突然間這個善業,它的業力增長、業力成熟,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好不容易我們投生於人道,這時候也沒有好好的去應用,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還不好好的去修學,浪費了此生,那我到底還有沒有心肝,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要不!難道我是被人下蠱了,所以讓我變得非常愚蠢了嗎?由此等門應數數修,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好不容易在輪迴的時候,能夠種下度脫生死彼岸的種子,這個妙菩提的勝種子,菩提心、大悲心等,這種的殊勝功德早勝於一切世間的所有如意珠寶,這種大悲心、菩提心的功德,唯有人才有辦法真正強烈的生起,這個工具唯有人道才有,沒有其他更殊勝的工具,能夠在我們尤其是在輪迴當中能夠作此大利。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巳,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在快死亡的時候,隨著業力,如果是投生於地獄,尤其是炎熱地獄,或者是寒苦地獄的時候,會隨著業風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像,這是絕對有的,會看到好像自己活生生的被火給焚燒、燃燒。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62頁)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入中論》的這句偈頌文的內容,就是說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好好的為自己準備,改天自己沒有能力了,變成別人的掌中物的話,想要再逃脫,或者想要再去作些什麼,都只得聽別人的了,那時候後悔也都來不及的意思;應如是學。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也就是有了這個暇滿人身,我們不只是成辦今世的利義,後世、甚至於再後世,甚至於解脫生死,不只是自己解脫生死以外,為了他人而解脫生死的這種利義,我們都能夠成辦,因為人身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
過去的天竺的這些大師,像是龍樹父子,無著兄弟等,像是藏傳的一些傳承上師,一些大成就者等,就像是密勒日巴,他們所得到的身體,他們修身的工具──這個人身,跟我們現在的人身是一樣的。都是母親胎裡所出生的,都是五大和合的人身,沒有任何的差別。所聽聞的教法也是一樣的,所獲得的傳承也是一樣的,為什麼他們有成就,我們沒有?只是自己有沒有這個魄力,下這個決心而已,自己願不願意去努力,願不願意下這個決心。所以我們人身的力量,絕對不可小覷。它要來成辦有利益的事情,力量非常的強大,它絕對可以作到,同樣的要傷害的話,沒有比人更有破壞力的。
從地球生物形成一直到現在,在天空上飛的動物有多少?在海裡面會游泳的動物又有多少?可是沒有比人,更能夠破壞這個世界,從歷史上我們大家都是心知度明,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我們人的智慧,它的力量真的非常非常的強大,只是看我們要往那一個方向去走而已,行善?還是行惡?如果我們投生於人道,不好好的去行善,還不如不要投生人道好,造那麼多惡業作什麼?對不對!既然投生於人道了,我們知道善惡是非明白之後,那就要好好策勵自己,下定決心努力去修行善法,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從生下來到現在,我們吃了多少飯,穿了多少件衣服,如果我們吃這麼多飯,穿這麼多件衣服,只是為了維持生命,那還有什麼意義?不是嗎?仔細的去思惟。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梅烏的食物是一個糌粑糕,一種糌粑所作的糕,藏文叫做「梅烏」的一種食物叫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博朵瓦在比喻裡面,就說到了稀有珍貴的種種比喻。在此的騎野馬,並非是一般的馬而已,看起來有一點像驢,牠並非是驢,但是看起來又像驢。縱使投生於人道,可是如果我們投生於人道的時候,沒有教法的話,像是黑暗期,完全聽不到佛法的聲音,這樣我們如何能夠知道,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沒有辦法!所以要有教法。我們現在不是投生於黑暗,完全沒有佛法的時代,現在我們可以聽到教法,現在教法安住在這世界。雖然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會住五千年,可是我們現在並不是教法完全毀滅,完全消滅的時候。可是縱使佛陀的教法在世,可是如果我們投生在一個完全聽不到教法,那也很麻煩。雖然教法在這世間,可是投生的地方,我們接觸的環境,卻是完全聽不到教法,那跟沒有正法的黑暗期是一樣的。
可是也不是,今天我們好不容易非常幸運的,投生在一個可以聽到正法的地方,可以聞到教法。如果可以聽聞到教法,在這個環境下,可以得到正法的滋潤;可是自己本身因為根門不具的緣故,看也不看到,聽也聽不到;如果看不到是還好,至少還可以聽得到;如果聽不到也看不到,現在還有辦法,因為現在可以透過手,我們可以去摸,可以透過手的觸碰,而知道文字所要表達的文義,這也還好。但是更麻煩的是智障,如果是智障的話,那怎麼辦?那根本沒有辦法去思考,但是不是啊!今天因為我們非常的幸運,也沒有這些的違緣,我們不是智障者。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雖然不是智障,也有智慧去思惟,而且五根都具足,也投生在一個正法,出生在一個具有正法的背景家庭,具有這樣的佛法傳統習俗。可是如果心生邪見,認為沒有前後世,沒有因果的話,那怎麼辦?那根本是沒有基礎可以學習佛法。學習佛法最基本的根本完全不在,因為否定了前世、後世,否定了因果。可是我們不是這種邪見者,我們沒有邪見。所以透過這些道理,種種的思惟,我們應該慶幸,真的能夠遇到這麼好的教法。既然在這一生好不容易因緣聚合,內外因緣聚合,讓我們遇值到如此殊勝的傳承和教法之後,那就好好的去利用它,否則的話,真的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如同「」有說到:「應作人身如意寶,不作人身災禍源。」確實是如此。如果我們好好的應用這一生,我們可以因為人的智慧確實不可思議,比起其他的動物或生命體,人的智慧可以發揮到無限。要運用它來好好利益他人,確實可以幫助許多的人,不只是對自己,對於其他人都可以帶來無比的幫助。這樣不只能夠讓今世獲得更有意義,後世也能夠鋪上安樂之路。再後世,或者以究竟角度來講,能夠圓滿自他二利,我們人生絕對有這樣的能力可以作得到的。可是相反的,如果要去傷害別人,如同之前所說的,沒有比人更遭糕的,那真的是災禍源,所以「應作人身如意寶,不作人身災禍源。」
確實是如此,不要因為我們好不容易得到的人身,拿來作累積或製造惡業的因緣,那真的太可惜了,與其如此,還不如不要投生於人道好了。所以很誠懇的對自己問說,「你有沒有把握,到目前為止?」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吃了這麼多飯,穿了這麼多的衣服了,到目前為止,我到底有沒有作些有意義的事情,問問自己。如果有最好不過,如果沒有,那好好的把握現在,好好把握時機,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因為人身不是一次再一次,很容易能夠獲得的,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這點我們要知道,好嗎?
丁三、思惟難得
(62末)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事教中就說到了,我們從惡趣死後,再轉為惡趣,那跟大地的沙土一樣多;可是從惡趣死後,到善趣,如同爪上的灰塵一樣的少。同樣的從人天的善趣死了之後,投往到惡趣,如同大地的沙土一樣的多;可是從人天善趣死後,到善趣的話,如同爪上塵一樣的少。所以投生到善趣,無論是從惡趣來,或從善趣來,都是一樣的非常困難。我們現在可以看本文說到:
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為什麼會這麼難得呢?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
我們世間的人,大部分所作的都是惡業,所造的都是與煩惱相應的行為,要去行善真的是難之又難,要去行與煩惱相應的惡業,非常非常的簡單。而且還認為,惡業是我們自然的一種…,會認為好像沒有貪瞋,這個人就不是完完整整的人一樣,好像認為貪瞋是一種自然現象,居然會有這種的概念產生。所以我們要真正去行善法非常的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問自己就可以知道,我們相應惡業的多,相應煩惱的多,還是相應善法的多,如此的問自己,自然的就知道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生到善趣非常的困難,生到惡趣非常的簡單,就看他自己的行為,就連貪瞋都認為是一個自然現象,那更何況是其他的呢?由貪心、由瞋心所造的,幾乎都是惡業,所以在此有說到,「謂善趣人等」縱使我們現在在人天,可是我們多數所造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十惡業,因為都是很自然而然的,我們只要一不小心,所作的行為,一般都是相應於惡業的,所以「非勝妙品」。
由是亦多往惡趣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作的幾乎都是惡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感得的果報也幾乎都是惡趣。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也就是無間地獄,尤其我們對菩薩生起瞋恚心,只要這個瞋恚心多久,這個瞋恚心發起的每一個剎那,都足夠讓我們住在無間地獄裡面,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我們對菩薩很容易生起瞋恚心,因為菩薩絕對不是從他的外表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菩薩,而對他起瞋恚心,不是的!而是他內在的功德,所以他才成為菩薩的。可是我們一般的凡人不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修,所以我們很容易去誹謗別人,在這個情況下,因為菩薩和凡夫,他們從外表去看很難分別,以凡夫的眼光來講我們無法分清。所以這時候,只要我們對,某一位真的具有菩提心的這個尊者,但是外相看似凡夫的這樣一位菩薩,生起瞋恚心的話,那真的就非常非常危險了。更何況是我們過去所造的這麼多的惡業,還沒有感果,而且還沒有去懺悔它,怎麼可能不會使這個惡業感果,讓我們在惡趣待更長的時間呢?這是絕對會的。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如果我們決定要懺悔往昔所造的惡業,而且我們再也不造作新的惡業,那投生善趣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是真正的能夠做到的人,有多少呢?非常非常的少。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果我們沒有這種魄力,下定決心懺悔一切的惡業,以及不再造作任何新的惡業,我們沒有這種的魄力和決定,變成我們所造的,還是跟往昔一樣,還是繼續再造惡業,這樣的話必定會成得惡趣的果報。一但到了三惡道的話,要去行善是難之又難,可是要一直在三惡道裡面輪轉,卻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因為在惡趣裡面行善,是非常困難的,如同我們可以看到,就像在畜生道的這些動物們,他們要發起善心,應該非常非常困難,很難!因為善心是要透過智慧,要發起心力去行持的善行;可是要造惡業,非常的簡單,因為像動物之間有互相的搏鬥、互相鬥諍,互相的瞋恨,這種都會有。
所以不要認為在三惡道裡面受苦,好像只有還業的部分,錯了!他還是繼續在造惡業的。可是很可惜的,要讓他們行善,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墮落於地獄,在地獄的時候,不只只有受苦,而且還有許多的怨言、瞋恨,那種的惡業是更加恐怖,但是要行善是非常非常困難。所以變成導致連人天的這種名稱,都聽不到,因為一直在惡趣裡面打轉,所以如同《入行論》裡面有說到: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也就是如果我們認為到了惡趣之後,還掉了以前惡業的債,所以還完債之後,自然就可以投生到善趣,投生善趣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啊!如果有這種疑惑,在此回答到: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在受苦的時候,不是只有受苦而已,不是在受苦的時候,不會煩惱,不會的!也是會有煩惱,也是會隨著煩惱造惡業的。所以,一直在惡業裡面打轉的話,變成只有在惡趣裡面一直在打轉,一直在打轉,這樣的話,很難有機會會脫離,到善趣啊!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64頁)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坌宇」這是個地名,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這個老人非常傷心,因為這個雕房為劫了,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後來他聽到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得到這個雕房之後,自己並沒有能夠走得很踏實,走的時候就是顛顛跛跛的,但是卻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而且他甚至歡喜的說: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這不是作夢嗎?所以我們今天獲得暇滿人身,要有這個老人獲得雕房一樣的歡喜心才是。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光是歡喜也是不夠的,這歡喜心來作什麼?是來修正法用的,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所以還沒有生到這種歡喜心,要在暇滿義大這部分多多的加強。
針對暇滿的內容,如果我們真的要發起具足條件,具相心要的修行,必須要思惟四法。那四法呢?第一需修行,第二能修行,第三必須現世修,第四必須現在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何謂需修行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離苦得樂唯有依賴正法才能,所以「我必須修行」,這是決定。第二能修行,我絕對能夠修行,因為外緣的善知識,以及內緣的八暇十滿我都具足了,所以「我絕對能夠修行,我有能力能夠修行」。第三不只有我有能力能夠修行以外,我今世必須要修行,因為暇滿並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得到的,而且非常的困難。第四我不只要今世修以外,「我要現在修」,我現在不修,我想有明天、有明天…,這樣永遠不會修了。所以這時候,我們應該配合著念死無常的概念來作修行,念死無常的內容在下述會說,如果在這裡講的話,然恐文字繁多,所以至下當說。我們現在可以看宗大師所著作的本文裡面有說到: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如果我們想要於暇滿的內容上,發起具有條件的具相、取心要的修行。所謂取心要就是,對於暇滿主要的內容,或者是它的精髓,具有條件的這個具相的精髓,如果我們想要獲得,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經由上述種種的道理,應該反覆的去思惟,這樣的話,我們的思惟力才能強大。如果沒有辦法作到上述所說這些詳細的內容去正思惟,我們可以簡略的、大意的去作觀修。其觀修的內容是什麼呢?就像暇滿的體性是什麼? 為何暇滿利大的道理?以及以何因緣成辦暇滿?以這種的方式來作觀修,「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也就是說從之前所說的內容,去擷取重要的部分作觀修。
其中談到暇滿的因,真的是很難得。不要說暇滿的因,就連善趣的因,都非常難得,為什麼呢?因為真正要持戒清淨的人,非常難得。更何況是暇滿,不只要戒清淨為根本以外,還要施、戒、精進、忍辱、靜慮、智慧等為助伴,再加上無垢淨願等為結合,要有這些眾多的因緣才有辦法。所以暇滿確實是非常、非常難得,是極為稀少的。我們以這全世界來講,三千大千世界先不講,就以這個南瞻部洲,這個地球來作比喻好了。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裡面,能夠聽聞到佛法的人有多少?很少!聽聞佛法之後,對佛法產生正信的人又更少。對佛法有信心,可是想要修行的人,卻又少之又少。反倒是拿佛法來作買賣的,穿佛法的三衣的面具的人,帶上三衣的這種面具,佛法的一個面具,以佛法作為賺錢工具,來作買賣的人,那真的是很可恥,很羞恥的一件事。所以真正的聽聞到佛法,但是正信佛法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在修行的時候,明明知道煩惱的過患,想要斷除煩惱,可是真正斷除煩惱的,想要徹底的去消滅煩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戒清淨的人很少、很少的原因。而且再加上現在的這個社會,有時候我們很容易事不從心,生意也不如意的,這時候我們就會想說,這因果到底是不是對的?為什麼布施的人,反而變窮了;或者不殺生的人,吃素的人,反而更短壽的,有時候會產生這種疑惑。這代表,對佛法雖然有信心,但是信心堅定的人,更少了。所以要促成暇滿的因緣是這麼樣的不穩定,是如此的飄浮不定,我們在這種不穩的因緣下,怎麼可能獲得暇滿呢?更何況是今天縱使我們信心堅定了,可是把煩惱視為仇敵,我們真正做到了嗎?問自己嘛!
無論外在的暇滿人數有多少,可是自己本身暇滿的因緣有沒有具足?往自己的內心看。就像好比我們去一個百貨公司,百貨公司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五花八門的生活用品,可是自己錢包裡面沒有錢,有再多的可以購物的東西,可是沒有用,因為自己沒有錢。同樣的道理,無論外在的暇滿人數有多少,可是自己本身暇滿的因緣有沒有具足?問自己呀!而且我們仔細的想一想,我們對佛法有如此的信心,也聽聞到正法,也有善知識,自己本身也獲得暇滿的功德,可是當我們去對治煩惱的時候,力量是多麼的微弱。
行一件善行的時候,有了前行沒有正行,有了正行沒有結行,有了結行,正行和前行又不行,所以真正圓滿善業,太困難了。念經或者是念誦早晚課的時候,誦到一半又想昏睡;如果沒有昏睡的時候,又忘記回向;如果念的時候也很有精神,回向的時候也回向得不錯,可是前行的動機又居然錯誤,這種事例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所行的善業的力量,怎麼可以跟自己所行惡業的力量比呢?太難了。明明知道惡業需要懺悔,可是四力的這個懺悔,是唯一惡業的對治力,可是真正四力懺悔的力量要生起,太難了吧!
對於往昔已造的惡業要產生後悔心,這個辜且我們可以作到,但是防護心呢?許下自己承諾,永遠不再作的這個防護心,我們真的作到了嗎?相反的,我們還一次再一次的反覆的去造作這些種種的惡業,所以我們怎麼會對往昔所造的惡業,真正的發起後悔,真正的後悔有發起嗎?真正的防護我們作到了嗎?如是的去思惟,我們就可以知道「真的,我們行惡業也太簡單了」,就連作夢的時候,跟煩惱相應的惡夢,大部分所作的夢,只要有夢境的話,幾乎都是跟煩惱相應的夢;跟善法相應的夢,非常的稀有難得。所以如果我們真正作到與善法相應的夢的時候,當天就會非常的高興,因為這非常的難得。所以從這個小地方,我們可以知道,無論外在的暇滿因緣是如何,最主要是內在暇滿的因緣有沒有具足,這個比什麼都還要來得重要,自己好好的觀看自己內心,自然就會知道了。現在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65頁)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而引生」故應勵力。
我們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年紀老了,所以「我已經沒有能力修行了,走也走不動,想也沒辦法想啦!」不要這樣想。我們的身體再怎麼的遭糕,畢竟他是暇滿身,比三惡道的畜生、地獄、餓鬼的身軀,還要殊勝個上千、上萬倍。縱使是老人的身體,只要是暇滿身,一定有他的殊勝,再怎麼樣的遭糕,身體的情況再怎麼樣的壞,至少也可以念一句六字大明咒,我們至少也可以觀想菩提心吧!雖然菩提心要生起是非常的困難,可是至少我們可以多多的祈禱發願,為能生起菩提心而發願,再怎麼樣的不行,我們都能夠作到。
我們不要作一個非常愚蠢的人,就像一個人他手持著金磚,但是他把現有的金磚給拋棄了,居然到其他地方,後來到一個寺院面前,在一個佛像面前,發願祈禱,願我明天得到黃金,那豈不是很愚蠢的行為嗎?我們不要笑別人,其實我們就是這種人。自己現有的暇滿,沒有好好的把握,但是一直祈求三寶,讓我們後世能夠再繼續獲得暇滿,不是嗎?我們就是這種人,不是嗎?所以多多的思惟,不要浪費現有的時間,好好的珍惜暇滿,好好的運用他。
在作正行觀修的時候,像之前一樣迎請資糧田,觀想資糧田在前方安住之後,順著《廣論》裡面所說的次第和內涵,如是的這樣去思惟。從一開始的八暇十滿,那八者,那十者,自圓滿的五者是哪五者?他圓滿的五者是哪五者?如是的這樣去思惟,為何義大的?讓自己生起歡喜。生起歡喜之後,再祈求傳承上師,還有前方的資糧田,加持於我,願我及一切有情眾生,能夠早日獲得暇滿義大的這種證量,斷除一切的懈怠,或者是顛倒的執著。之後再作一種觀修,觀修前方的資糧田,流入甘露,融入於自身,淨化所有的罪障,作此觀想,之後再作回向。
如是的這樣反覆的去觀修、修行,直到真正發起宗大師在上面有提到的,
這種歡喜心為止,如是歡喜的去修學善法。這以上已經結束了暇滿的部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