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2/02 11:41:51
宗喀巴大師
尊貴達賴喇嘛尊者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十八天教授 第二部分 道前基礎 歸敬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

 

宗喀巴大師著 達賴喇嘛尊者講授

 

歸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以上是禮贊文部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這部論典的全名,前兩個字“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亦即無住涅槃;能獲證成就無住涅槃的方法或者是道路,即所學的內容叫“菩提道”;“次第”,是指須有次序地去修行菩提道,而且《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而說,只要我們願意力所能及地修行,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進入菩提道,所以也說“次第”二字。

 

第一句“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是引用的梵文,翻譯成藏文叫做“敬禮妙音童子”。

 

為什麼宗喀巴大師一開始要以梵文來禮贊文殊師利?因為藏傳佛教大多數經論都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只有少數的幾部經論像《解深密經》等是從漢語翻譯過來的,而且漢傳佛教經論也來自於印度。所以當我們去思惟整個佛法的傳承時,我們要知道我們佛法的傳承都是來自於印度的,為了能夠感恩以及要知道我們傳承的來源,所以在著作經典的時候一開始會引用梵文或者是印度文。因此,《廣論》一開始宗喀巴大師就以梵文來禮贊文殊師利童子。

 

為什麼要敬禮文殊妙音?文殊妙音的每一個字都有非常深奧的解釋,可以配合基、道、果來解釋。但是一般來講,文殊師利被我們視為智慧本尊,我們是依由文殊師利的加持而獲得智慧的增長,打開慧眼去除無明,這是文殊師利不共的殊勝功德。佛法歷史上諸多大成就者,都是得到了文殊師利的加持,才使得事業發揚光大、如日中天,興盛了教法。以宗喀巴大師個人來說,也是受到了文殊師利的加持恩惠,才對顯密教都能通達無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一開始的時候就禮贊文殊師利,先以梵文禮贊,並以藏文禮贊。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這一句偈頌文是禮贊導師釋迦牟尼佛。“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是從成就佛身的圓滿因去禮贊,“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是從圓滿果位去禮贊佛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是禮贊佛意的圓滿。這裡是以圓滿因、圓滿果、圓滿心這三種角度去禮贊佛陀的身語意功德。

 

其實,說“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語”或“俱胝圓滿妙善所生意”都是可以的。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圓滿果的方式去禮贊佛陀的身語意三德,像“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意”。我們可能會認為成滿眾生靠的是說法,佛陀的身怎麼可能會說法呢?但是比如《頂嚴大白傘蓋經》就是佛陀通過肉髻宣傳出來的妙音。我們以凡夫的概念當然是沒有辦法接受身怎樣去傳法音,可是在佛的三密無二的不可思議境界中,確實是可以做到的。我們還可以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身”、“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語”。但如果不是對無上瑜伽部所說的輪回和涅槃都來自於俱生原始光明的瞭解,我們對佛陀的三門功德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於很難接受。如果配合著無上瑜伽部裡關於俱生原始光明的解說,我們就可以徹底地相信並且產生極為堅定的信心。

 

按照詞面來解釋,“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是說佛陀的身功德是透過許多善因緣圓滿才能獲得。由此,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知道,佛陀的身功德絕非是無明而生,也不是由常因而生,或者由異因(即異類的因緣而生)。如同《寶鬘論》裡面所說,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論哪一相的莊嚴都是要非常廣大的資糧才有辦法成辦的,超勝聲聞和獨覺羅漢所累積的功德百倍甚至於千倍、萬倍以上的福報資糧,才可以成辦一個相好莊嚴。所以世尊不是造物主,他開始也和我們一樣是凡夫,後來透過三學慢慢地斷除了一切障礙,獲證了一切功德,最終成為我們的皈依導師。如果我們也學佛一樣去努力精進,我們將來也可以獲得圓滿的功德,因為圓滿功德來自於因緣,只要因緣具足一定會感果的。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瞭解到緣起因果的存在,所以這句話也說了緣起的見解。整個佛法的修行最主要有二:一是意樂,一是加行。其實這句話也表達說我們必須要有緣起的意樂、緣起的見解。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是以圓滿果位元的方式去禮贊佛陀的語功德。佛陀唯有靠他所說的教法,才能真正去幫助一切有情,滿足一切眾生的心願,無論是暫時的還是究竟的所需。佛所說的法義,最主要詮釋的就是善行亦即無損惱行。佛法修行的意樂是剛才所說的緣起見,在此則說到了加行是無害行。

 

佛陀無邊的廣大事業最主要是源自於哪裡?為什麼佛陀能真正圓滿一切利他的功德?因為佛陀瞭解了一切,具有一切都知道的智慧,我們稱為一切遍知。必須要如實地、現量地去瞭解諸法的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生起完全徹底通達無誤的一切遍知,才有辦法能夠具有如此殊勝的語功德,去圓滿一切眾生的心願,所以說到了“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隨著我們眾生的因緣,具有這三種功德的導師在南瞻部洲天竺(印度)出生,以賢劫千佛來說是第四尊佛,因為出生在釋迦種族的緣故所以稱為釋迦尊。“尊”字是指具最殊勝的二資糧,也稱作為“兩足尊”,所以我們把世尊取名為“釋迦尊主”。“稽首”就是宗喀巴大師對釋迦尊主作最恭敬的敬禮,頭部是我們人體最重要的部份,所以宗喀巴大師以頭部對導師釋迦牟尼佛作最尊敬的敬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導師釋迦牟尼佛普度眾生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詮釋的是大小乘共同的教義。我們現在聽聞到的小乘的教義,是佛當時用巴厘語來講的,之後由大迦葉等阿羅漢弟子眾作了結集,流傳了下來。至於佛陀對少數業清淨的眾生才說的大乘經典,結集經藏的偉大工程並非由阿羅漢弟子來作,如同《分別熾然論》裡面說到的,大乘的教法最主要是由慈尊及文殊兩位來作結集。慈尊和文殊是透過本尊的外相,以導師釋迦牟尼佛心子的示現,來呈現大乘深奧廣博教法的。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此敬禮阿逸多(慈尊)以及妙音(文殊)

 

“是無等師最勝子”,就是說慈尊和文殊示現為無上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心子。佛陀身語意無量的利眾事業當中,最主要的是語事業。慈尊、文殊荷負佛陀大乘事業的重擔,為能利益一切有情,以幻身或化身的方式,遊戲無量的清淨和不清淨的器世間,使佛陀流傳下來的教法如日中天般興盛,因此我禮敬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這句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是寫“如極難量勝者母”。寫“母”的版本來自于安多,因為今天請講《廣論》的人也是來自于安多,所以我今天就依安多的版本來解釋好了。如果講“勝者教”的話,是說佛陀的教法非常地深奧,非常地難以理解。但如果是講“勝者母”的話,就不只是說一般的教法,而是說佛陀所傳授的眾多教法裡面最殊勝的教法“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經》。為什麼把《般若經》稱作“母經”?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說“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由“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智慧到彼岸”,出生聲聞、獨覺、菩薩、佛四聖,“般若波羅蜜多”像母親一樣能夠誕生出這四種聖者,具如此的功德。所以我們把“般若波羅蜜多”取名為“母”,詮釋“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經》,稱為“母經”。所以在此我們講成“如極難量勝者母”的話,會更精准。

 

為什麼說《般若經》非常難瞭解呢?因為《般若經》所詮釋的內涵可以分顯義和隱義兩部分,顯義明說空性,暗義或說隱義則講到了整個現觀道次第。也就是說,在詮釋顯義空性的時候,現觀道次第是以空性所依有法的隱密式方式來作詮釋的。顯義部分由文殊、龍樹等發揚光大,我們稱作深見派傳承。隱義現觀道次第,由慈尊傳無著,由無著在人世間將它發揚光大,我們稱作廣大行傳承。

 

我們根據《般若經》所詮釋的內涵去修行的話,必須要去學習兩個最主要的內容:一是智慧,二是福德。為了修學智慧,我們最主要依止的是從文殊、龍樹等流傳下來的深見行的傳承;為了修學福德資糧,修菩薩的廣大佛子行,最主要是依止由慈尊傳無著等的整個廣大行的傳承。也就是說,當我們講到空性時,最主要的是以中觀派思想為主,而中觀派思想裡面最主要的是以龍樹菩薩為主。雖然詮釋空性的論師不只有中觀派的論師,也有唯識派的論師,唯識派也有自己的法無我及人無我的詮釋內涵。但是對於空性的最圓滿的詮釋,最主要是由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所以說是以龍樹菩薩為主。而當我們講到廣大的佛子行的時候,無著和世親兩兄弟論師所著作的論典,是詮釋整個佛子行最圓滿的,《阿毗達摩集論》裡面有非常廣大的佛子行的內涵。

 

“我禮龍猛無著足”,是宗喀巴大師特別地對龍樹和無著兩位深見及廣大行論師作敬禮。在此的敬禮,不只是因龍樹是中觀派最主要的精神導師,無著是唯識派最主要的精神導師,而是因為在大乘的修法裡面,最主要的是修學智慧和福德,也就是深見及廣大行二者。為了要修學深見,所以我們必須要依由龍樹菩薩所說的完全無誤的圓滿中觀正見來學習,深奧的《般若經》的空性內涵是由龍樹菩薩詮釋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此禮敬龍猛也就是龍樹菩薩。《般若經》隱義的現觀道次第,也就是廣大的佛子行,最主要是由無著菩薩來作詮釋的,所以在此也同樣地禮敬無著菩薩。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接下來是禮敬阿底峽尊者。

 

在此又說到了二大車軌,也就是兩個最主要的傳承:深見和廣行傳承。深見的傳承是由文殊傳龍樹,龍樹傳提婆等;廣行傳承是由慈尊傳無著,無著傳世親等。因為傳承無有間斷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了“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這樣一個圓滿無誤的深見和廣行的內涵,也就是包括了所有佛法內容的精髓是什麼?是道次第。所以接下來的這句“圓滿道心教授藏”,就是形容道次第的殊勝。道次第最先是由誰清楚地作詮釋的呢?是阿底峽尊者,也就是燃燈智大師。阿底峽尊者是第一位明顯詮釋道次第內涵的教主,所以在此說到了“敬禮持彼燃燈智”。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接下來是禮敬所有的傳承上師。

 

“徧視無央佛語目”,是說能夠瞭解佛所說的無盡教法,具有智慧之眼的傳承上師。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裡得到了二大傳承,所以阿底峽尊者具有所有傳承的加持。後來,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又通過噶當三派的流傳,讓教法弘揚光大。

 

阿底峽尊者有三種傳授教法的方式:一是配合大論典的解說去做講解;二是比前稍微簡略地詮釋大論典,主要講解重要內涵;三則更為簡略,配合著當下的根器等種種因緣而去做詮釋。所以噶當派的傳承也分三,我們把它們取名為噶當大論派、噶當道次派以及噶當口訣派。宗喀巴大師從塔巴堪堅、卻吉桑布的座前獲得了噶當大論派的所有傳承,又從巴塔竹千、南卡堅贊大師那裡獲得了噶當道次派的傳承以及噶當口訣派的傳承。所以宗喀巴大師等於獲得了阿底峽尊者所流傳的噶當三派的所有傳承,為了感恩所有的傳承上師,在此對傳承的諸師作禮贊。

 

“賢種”是善根者,稱為善根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想要追求解脫。“賢種趣脫最勝階”,要獲得解脫需要一個比較善巧的方式,一步步地走上解脫之道,這些傳承諸師具有能夠徧視佛陀無盡教語的智眼,能夠善巧地讓這些希求解脫的善根者無誤地走上解脫成佛之道,給予了最殊勝的一條道路,所以叫作“最勝階”。

 

這些傳承上師在教授解脫之道或者成佛之道的時候,他們的動機是什麼呢?是以大悲心來詮釋的緣故,所以說到了“悲動”。這些大師在詮釋的時候,是非常善巧地以愛語的方式來作很明顯的詮釋的,所以在此說到了“悲動方便善開顯”。宗喀巴大師在此對整個傳承上師作一個禮敬,“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複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徧勇喜。

 

這裡說到了修學及詮釋教法的種種過患,宗喀巴大師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以及教法,以殊勝的意樂歡喜地來為我們著作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兩句偈頌文,是著作前的一種承諾。

 

在整個南瞻部洲,真正能夠有善根、有善因緣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在這些值遇佛法的善根者裡面,想要真正學習教法的善根者是更少;縱使學了,而且正努力在修行,可是因為寡聞的緣故,修行提不起心力,一直會有一種卡住的感覺,障礙他無法增上獲得成就,所以寡聞是一種過失。比如我們很多人雖反復去念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對為什麼皈依,佛陀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等,因為沒有聽聞的緣故,所以就不瞭解。對於皈依偈頌文裡面真正的內涵無法體會,那麼縱使我們再怎樣努力精進,成長的空間是非常小的。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真正瞭解到自己應修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修什麼,我們不只是要努力精進去學習修行,更重要的是要多聞啊。修,可以分止修和觀修兩者。止修雖然重要,但是觀修更為重要。因為沒有了觀察、學習的話,何來的止修?觀修之前,必須要聽聞觀的內容,知道佛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為什麼要皈依佛法僧,佛陀的性質、作用是什麼,成辦佛陀的圓滿因是什麼等等,我們對皈依的內涵瞭解得越多,皈依的時候生起的信心才會越強烈。所以在修法之前,我們必須要多聽聞、多思惟才是。

 

有些人覺得,我們只要好好修行就好了,聽這麼多幹麻?只會擾亂心意。而且好象聽得越多,就會變成滋生我慢的一個因緣,因為聽多了,口才變得更好了,就拿來跟別人辯論或者是炫耀自己多懂。一些“勤瑜伽”者,想要修行,但是卻因為有這種邪見,所以刻意地阻擋多聞的機會。這樣也是不對的,遠離了智者的歡喜道。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廣聞不善於修要”。有些人聽了很多、學了很多,但縱使是學了五部大論而且也辯才無礙了,可是所聽、所學的內容沒有拿到日常生活當中去修行,沒有真正地去實踐。經典裡面有說到“對治力從小開始,所斷境由大開始”,就是說我們生起某一個所斷的對治力的時候,是從非常基礎的情況慢慢地開始增上長大的,所以不可能沒有經過修學,只是光靠聽聞的力量就能讓自己生起很大的對治力,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聽聞的內容,一定要反復地去串習它,一次再一次地去習慣它,用這個辦法使對治力的力量增長,讓它強大。一直聽聞,但卻完全忽略了聞義的內容,不去實踐的話,也是不行的。那樣的話,所學的內容只是像學一般的知識一樣,也遠離了諸佛的歡喜道。

 

還有一種情況,“觀視佛語多片眼”。不一定不精進,他也是很精進的,也不是不聽聞,他也是聽聞的,可是他是選擇性地聽聞,自己平常習慣哪一個教法或者法門,就只看這一個部分的內容,並沒有無央地去學習瞭解整個教法,這也是遠離智者歡喜道的。所謂的“片眼”,就是以偏倚的角度去詮釋佛陀的教法。其實我們去學習每部經典的時候,不只是要瞭解前後的內容,還要配合著其他的內容整個地去做瞭解,這樣才有辦法對整個教法而不是只對單一的教法有認知。有時候我們太注重單一的法門、單一的教法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讓自己忽略了整個教法的重要性,這是很危險的。所以“觀視佛語多片眼”,這是大多數的人都會有的一個過失。再加上“複乏理辯教義力”,就是每部經典不只是有它詞面上的一個內涵,它還更有深奧的意趣。也就是著作者在寫這部經典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當下眾生根器的因緣,字面上是這麼說,但實際上他要表達的內容又是另一層,這也須去瞭解。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整個經典,而且要加上足夠的智慧去辨別,才有辦法知道。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就是只看過一句話或者只一篇文章或一品而已,應該要整體去看,配合前後去看,這樣才不會誤解佛經所要詮釋的內涵。

 

能夠避免這種種離開諸佛菩薩歡喜道過患的圓滿教法的心要,這麼殊勝的教授是透過諸傳承上師讓我看到的,所以我今天決定要在這裡作這個大乘道次第的解釋。因為這部論典將會利益很多的眾生,“故我心意徧勇喜”,所以我非常歡喜地來作這部論典。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接下來是力勸善根者諦聽。

 

首先說到了“諸有偏執暗未覆”,如果一個人在聽聞任何教法的時候,他都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那他就只會去聽他想要聽的,他根本不會去思考他不想聽的內涵,那這樣的話就會有一點偏執,就等於器皿被覆蓋了一樣,任何的液體都裝不進這個器皿裡面,因為他是選擇性的學習。不應該有這種的偏執過患,如果是隨著貪心或嗔心,以這種的偏執去聽聞的話,也沒有辦法真正看到講述者所要表達的內涵,所以不應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要有正直心去學習,必須要有這樣正確的態度。

 

《四百論》裡面說,作為一個正確的學徒,我們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一是正直,二是智慧,三是精進。這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具辨善惡妙慧力”,縱使我們的態度是正直的,沒有先入為主的偏執觀念,但是如果沒有智慧去區別是非好壞的話,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的慧力,這是很重要的。光有智慧,態度正直,但如果沒有精進也是不夠的。“欲令暇身不唐捐”,對於具有這三個條件的善根者們,我的弟子們,你們要專心地去聽聞以下的內涵,所以說到了“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我要講的這個道次第的內容,它總攝了佛陀一切教法的心要,徧攝了龍樹(龍猛)、無著兩個傳承主要詮釋的內涵,是為了成就一切種智而說的。

 

宗喀巴大師講菩提道次第的究竟目的是為成就佛果而說,所以雖有說到了下士道、中士道的內涵,但是多加了一個“共”字,這個“共”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不是只修單一的下士道或單一的中士道而已,是為了能夠成就一切遍知的緣故,先修學與下士道、中士道共同的內容,說到了共下士道以及共中士道,所以叫作“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一個初學者到佛地的中間路途是非常遙遠的,所以我們不只有一個究竟的目標,也有暫時的利益和暫時的目標。依由暫時目標和究竟目標的不同,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有不同的層次和階梯,所以說到了“三種士夫一切行持”。這裡的“三種士夫”並不是說三種不同的人,而是說以一個人來講,他在初學的時候,有初學可修;在中學的時候,有中學可修;在高級的時候,有高級的法門可修。三種士夫是針對一個人從凡夫到佛地的整個修行道路而說的,所以叫“三種士夫一切行持”。這樣詮釋的時候,不只他所修的性質無誤,所修的因緣圓滿,所修的次第也無缺少,具有這三個很重要的優點,所以說“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透過菩提道次第的法門,可以將具善凡夫慢慢引導到佛地,這就是我要詮釋的重要內容。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范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于此中,應如後釋。

 

詮釋《廣論》的時候可以用兩種方式:那蘭陀寺講述的原則,以及止迦摩囉室囉教授法印時的方法或者是原則。

 

那蘭陀寺講授遵守的原則是什麼?有三個原則:第一,必須要語清淨。語清淨的意思是說,所詮釋的內容必須是為了淨除弟子不知道、顛倒知道和疑惑這三者的不淨而說,所以叫做語清淨。第二,講述的時候必須要遠離煩惱相應,不是為了競爭比較,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學問等,要遠離這些種種的煩惱,使內心相續清淨之後而去做詮釋。第三,所要詮釋的法義一定要有一個清淨傳承,要有一個清淨的根據,所以法源要清淨。

 

止迦摩囉室囉是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住持的一個主要寺院,如果是按照止迦摩囉室囉講授的方式,就說到了“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以及“如何講聞彼法規理”,是以這三種為主的方式來作詮釋。

 

宗喀巴大師在這兩者的釋義方法裡面,選擇了止迦摩囉室囉詮釋的方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