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6:46:03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分別與執著
濟群法師
分別,有地前分別和地後分別之分。《道次第》的觀修,主要是指地前分別。宗大師認為,地前的修行,應從分別獲得無我正見,然後進入無分別。格魯派的這一修行套路,和唯識的修行極為相似。
至於在分別過程中,有執著還是沒有執著?執著是從少到多還是從多到少?倒也不能一概而論。凡夫的分別皆帶有執著,而行為由意識投射出來,難免夾雜執著成分。只要發心純正、有力,帶點執著並無太大妨礙,不必過於恐懼。隨著觀修和聞思正見的增強,這種執著也在不斷消融。在地前修行中,經由暖、頂、忍、世第一的遞進,不斷消泯能和所。
佛菩薩的智慧,包括根本智和後得智。地上菩薩證得根本智後,進而生起後得智。根本智為無差別的智慧,其作用是證得空性;而後得智代表差別的智慧,其作用是分辨諸法差別。在差別智的層面,能了知萬法差別,但這種差別又是以無差別智為前提,雖分別而無執著。二智代表心行的兩個層面,可以同時作用。所以,在佛菩薩的境界中,“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終日分別,未嘗分別”。
當然,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在凡夫身上,分別與執著確實難分難解。因為無始以來形成的思維習慣,凡夫在分別的同時,往往帶著執著。所以說,分別和執著在某些情況下是等同的,在某些情況下又是不同的。
所有的修行,無非是將緣起的因緣法和粘在因緣法上的我法二執分離,或者說斷除。以這本書為例,它是緣起的現象,本質上沒有你或我的屬性,亦非一成不變,而是法爾如是。可當我們花錢將本書買來後,就在其上粘貼了“這本書是我的”這一感覺,即我執。這種感覺不是書本身所有的,而是我們人為製造的。這個感覺是我們粘上的,也只有製造者自己能夠感覺,別人也未必看得出。如果將這本書放到大街上,有人知道這本書就是“我的”嗎?現在,我們再粘上一個感覺:這本書很好看。這個感覺也只有我們自己認可,或許其他人會覺得這本書非常無聊,那個感覺又是他粘上的。可見,這些感覺和書本身是兩碼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僅僅是看到這本書,而未粘上任何感覺,可能像飄過的影像一樣,不留任何痕跡。如果是這樣,這本書對於我們就只是緣起的現象。
在唯識理論中,將緣起現象和我們投射其上的感覺影像作了區分,且闡述得非常清晰。分別代表著依他起,執著代表著遍計所執。在這一點上,唯識見比中觀見更為細緻。
2007年10月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