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1:49:46
學習次第 : 初階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一)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緣起

勸讀感應篇彙編啟

上感應篇

感應篇序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人皆惡之。

刑禍隨之。

吉慶避之。

惡星災之。

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

慈心於物。

忠孝。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緣起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污,治安愈敗壞;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減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相信這些都是現代人最關心也是最憂心的課題了。

 

然而盡管是關心憂心,但是對於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卻反而變成了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就是現代人過於迷信科學,對於善惡的標準、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的不夠清楚,甚至還誤解的很深;因此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就會求福不得,反招來了災難和苦果;這就是人心墮落犯罪飆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

 

「感應篇彙編」一書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禍淫的至理,發而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得何善報?做惡得何惡報?均能洞悉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徹底明瞭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反而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之利益世道人心,有其極為深遠的影響。清朝彭凝祉尚書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又說:「並非讀了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彭尚書的說法,可謂透澈之極;印光大師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對於此書的弘揚,更是不遺餘力;淨空老法師更勸佛弟子,要將本書視為戒律來讀誦受持,並且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本會深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所以對於因果教化人心的傳揚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訓的整理,今有彙編白話節本的譯整,即是此一理念的體現;在此感謝本會導師淨空老法師的鼓勵督促,居士對譯整工作長期耐心的指導,居士的倡請潤筆和校對,居士及多位教授資料的協助查對等,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人人讀了此書,都能深信因果,力行斷惡修善;此種風氣一開,自然禮讓興行,災難干戈永息,人民安樂而天下太平矣!

 

西元二○○○年一月廿五日序於了凡弘法學會 

 

勸讀感應篇彙編啟

 

感應篇雖然是出自於道藏,然而在彙編的註解中多是引證了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三教的精義,實在是第一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彙編乃是彙集了古今各種註解的讀本,經過詳細的審查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的;所以讀了彙編,就等於是已經讀盡感應篇各種註解的本子,實在是第二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編者的手眼,實在是高明的無與倫比,讀者能夠得到此一良導,心量就會因此而開拓,福緣也會因此而廣植,實在是第三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儒教的至理名言,誠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齊家的要訣,彙編裡面已經收錄超過了一半以上;而佛門的文字般若,在本編中也可以略見一斑;至於道家攝心的要義,也已經彙萃在彙編裡,實在是第四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所以說彙編不只是感應篇的註解之王,實在是一切的善書之王啊!

 

凡是能夠看到本書的,就是有福之人;若是能夠一氣到底的讀去,息念靜心,反覆的咀嚼玩味,去體會其中的道理;並且踏實的奉行照做,就是大福之人啊!若是能夠再更進一步精益求精,則成聖成賢作佛作祖的道理,都在本書之中了!人生在世,若是不能夠見到這本書王,則就長劫的沈淪,很難能夠出離輪迴,這樣豈不是太不幸了嗎?而且感應篇的註解,是如此的明白,如此的詳盡,如此的透徹,如此的懇切,不僅只是耳提面命,不但只是大聲疾呼,而悲天憫人的胸懷,可以說是聲淚俱下啊!所以有緣讀到本書的人,自然應該立刻的回頭,又有什麼好再猶豫懷疑的呢?

 

彙編中所記載得到惡報的人,他們就像野鴨一般的趨向死亡,甚至到了死的時候,都不能夠覺悟;這都是因為他們一生當中,沒有機緣能夠讀到感應篇啊!所以感應篇對人生的裨益,豈只是轉禍為福的唯一捷徑,而且為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啊!願大家慎讀之。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僊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僊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

 

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後,稱天立教,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如果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啟發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惡必定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心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應作為本篇的篇名。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此一篇的總綱領,也是太上垂示訓誨的宗旨所在。講到聖賢之心,不是為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後才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蔭子孫;而若是積惡,則必定會禍延子孫;也就是易經所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而且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來的意思,所謂自作還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禍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然清淨,就如同虛空一樣,那裡有什麼善惡呢!只是因為這個念頭才動,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了日積月累,於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所以太上開口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啊!其中若是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的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故事一:

 

宋朝的靈源禪師向伊川先生說道:「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啊!禍能生福的原因,就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的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的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張子(張橫渠先生)說:「正心的開始,應當是以自己的心為嚴師。凡是有所作為,就會知道謹慎小心警惕自己;這樣練習了一、二年,只要能夠認真努力守得緊,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從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說:「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幾十年前的榮辱恩仇、悲歡離合,和種種的閒情,這是過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卻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這是現在的妄想。或是期望著日後能夠榮華富貴、子孫發達,和一切不見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這是未來的妄想。」這三種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滅掉了,我們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夠照見它是妄心,隨著妄念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把它斬斷,這就叫做覺心。所以說:「不怕妄念起來,只怕覺察太遲。」這個心若是湛然清淨如同虛空一樣,那麼煩惱就沒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趙康靖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裏面;若是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裏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後來就漸漸的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的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了「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境界,最後連瓶子和豆子,也丟棄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衛仲達,在翰林院裏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根筷子那樣的小。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稱稱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倒反而輕,像筷子那樣小捲的善冊子反而重。衛仲達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這樣多的過失罪惡呢?」主審官道:「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裏記的是什麼?主審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說過,但皇帝不聽,還是興工,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主審官道:「皇帝雖然沒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的很真誠,目的在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聽你的,那麼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這個心來度化世人,也並不難啊!可惜的是你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沒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後來衛仲達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書,而沒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仲達的惡,只是空有惡念而已,並沒有去做,尚且折損了他現世的福報;而仲達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並未被皇帝所採行;但是他這個善的力量竟然卻勝過了堆滿整個庭院惡冊子的力量!看到這個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惡事,那麼善或惡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見得念頭的起動處,也就是禍福之門啊!

 

【嘉言】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禍福都在不知不覺中移動增減,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的啊!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釋】

 

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裏,影子也就跟隨到那裏,永遠都不分離啊!

 

【分析】

 

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會得到樂的果報;造了惡因,就必定會得到苦的果報,這些道理,聖人說得很詳細,可惜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這種道理,於是就背善向惡了;因為他看到現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運卻非常的坎坷;而做惡事的人,有的不但長壽,而且還富貴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種種果報,也都不一樣啊!於是就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採信啊!」這是因為沒有智慧的愚人,他們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而上天也有沒有立刻就結的案子,這個世間純善純惡的人既然是很少,那麼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機會也就最多了。因為念頭會有轉移,果報就應該要加以斟酌了。或是報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報在子孫的身上,或是報在現世,或是報在後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雖然會有變化遷移,但是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啊!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因為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如影隨形!

 

【再析】

 

按照佛經的說法,因果報應是要論三世的:第一種是現報,就是這一生就受到果報。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報。第三種是後報,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才受到果報。所以今生做善事而卻得到災禍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惡業,現在成熟了啊!今生做惡事而卻得到福報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善業,現在成熟了啊!所以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就是因為不是純善或是純惡的關係。開始的時候有福報,而最後卻有災禍,這是因為他的善心退步了啊!開始的時候有災禍,而最後卻有福報,這是因為他的惡心懺悔了啊!若是所造善惡苦樂的果報沒有變化,這是在顯示說明了直接的報應;若是災禍和吉祥互相的出現,這是顯示了果報的隱約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陰德和陰惡,那就不是人們的耳朵和眼睛,所能聽的到看的見的善惡果報了。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的法律,尚有遺漏不週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對於善惡的報應,則是絕對沒有疏失之虞的啊!所以說:「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佛經也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知,我們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苦樂,在六道輪迴裡,上升三善道,或是沉入三惡道,都是我們自心召感而來的。要知道天網難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濕淋淋的,根本就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覺悟,無法洞察因緣果報的真相;果報若是在遠的,當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見的果報,也多將它當作平常的順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視。平時就是如此的輕忽,不能夠覺察,至於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實可以相信的,卻又拿出一些不都靈驗的事情,來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懷疑自己;縱然是人生閱歷很久的人,忽然覺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卻已經老了,而且習性也已經養成,難以改變了。而年輕人的豪氣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難以相信了。這就是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真是悲哀啊!

 

故事一: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快要翻了,黃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兩黃金,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三條的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的說:「先生,你滿臉的陰騭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未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九十幾歲,而且得到善終。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實可信,人為什麼不肯去惡為善呢?

 

故事二:

 

秀水地方有位叫屠潘奇的人,平日做惡多端,教人鬥爭打官司,強拿別人的財務,姦淫他人的妻女;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就指天罵地,詛咒神明。有一天,屠潘奇忽然就暴斃了,經過一個晚上,才又醒了過來;並且叫他的妻子集合眾人講話,他說:「閻王爺說:死人在陰間所受到的報應痛苦,陽世的活人並不知道啊!而受到報應,才感受到痛苦,已經是來不及了;可悲痛的是,陽間有許多人不知道厲害,還在拼命的做壞事啊!今天屠潘奇可說是罪大惡極,所以借著你來警告世人。」說完了屠潘奇就拿著刀子,自己割掉下體說:「這表示邪淫的果報。」自己再挖掉眼睛說:「這是怒視仙佛父母和眾生的報應。」自己砍掉手說:「這是屠宰生靈的報應!」再切腹挖心說:「這是陰險殘忍的報應。」割斷舌頭說:「這是欺騙妄語惡口的報應。」附近的鄰居都跑來看,莫不感到警惕可怕,屠潘奇就這樣的拖延了六天,體無完膚的死去。這就是自作自受,而且報應是如此的快啊!

 

【結語】

 

東嶽廟有幅對聯講道:「陽世姦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人為什麼要明知故犯,造下了無窮的痛苦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解釋】

 

因為人的一生,無論是白天夜晚,時時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在鑒察著;依照各人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人的壽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輕的就少奪,犯重的就多奪。)

 

【分析】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四瀆和城隍里社;另外又有舉意司,專門記錄人的起心動念的善惡,凡是這些,都是所謂的司過之神。而上天的心是慈悲仁愛的,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獨知的地方,為善去惡;因而才有了司過之神,鑒察人們所犯的惡事,並且量度惡事的輕重,而除減人的壽命百日。所以說:「人間的竊竊私語,在天聽起來,就跟打雷一樣的響啊!人若是在暗室中做了虧心的事情,是絕對逃不過神明如雷電般銳利的眼睛啊!」詩經書經中也講到:「上帝日日夜夜都在鑒察著,世間每一個人身體語言心理所造作的行為啊!」這就是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神之聽之的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則我們心中獨知的地方,自然就有鬼神,比自然界天地鬼神的鑒察還要嚴格,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道理啊!

 

華嚴經說:「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有二位天人跟隨著,一位名叫同生,另一位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能夠時常見到被跟隨著的人的言行;而被天人跟隨的人,卻是見不到天人。」兩位天人,也就是所謂的善惡二部童子,他們每天廿四小時都在記錄著人的善惡言行,包括心理行為;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要常常想到這兩位天人隨時隨地都在鑒察記錄,不要使自己的惡念持續不斷啊!若是偶然中起了一個惡念,也要立刻的警覺到,把它調轉過來。所以克己,必須先要從難克制的地方去克制,一直窮究到念頭的起滅處;如果能夠這樣的用功,那麼我們無邊的業障,就能夠在一時之間,清淨湛然如同虛空一樣了。能夠這樣的話,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也就無可奈何了啊!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故事一:

 

明朝沂洲(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有位叫王用予的人,為人厚道穩重;他平日事奉文昌帝君非常的謹慎恭敬。並且與幾位好友在里中結了一個社團。每年的元旦,大家就輪流負責建醮壇,在雲中山頂上的文昌帝君行宮祈福。社中有位叫俞麟的人,為人以孝順謹慎著稱;遠近都有許多人來向他求學,拜他為老師。又有位叫郁從周的,相貌非凡,氣宇軒昂、才高八斗,口才文筆更是一流,大家都非常的推崇佩服這兩位才子。

 

正統辛酉年的元旦這天,王用予提早先到了文帝行宮,並且住在裏面。晚上他作了一個夢,夢到文昌帝君正在升殿,天下的城隍都齊集在殿上,向帝君彙報鄉試錄取的名單。有位戴著朝冠穿著紅袍的神,手中抱著一本很大的冊子,呈送到帝君面前,請帝君簽名批准。王用予就偷偷的問抱冊子的神說:「山西省的錄取榜單中,有沒有王用予、俞麟、郁從周這三個人的名字?」抱冊神說:「沒有。」過了一會,諸位城隍都退下來在旁等候,那位穿紅袍的神就抱著冊子上殿,跪著將冊子呈送給帝君看,帝君一一的批閱,在每位錄取者的名字下面畫了一個押。有時候帝君也猶豫了很久都不畫押。紅袍神就宣佈帝君的指示說:「仍然交付各省的城隍,儘速的查明積陰德的家中仁厚的兒子,將他們的名字陳報上來,以替換榜冊中未經帝君批准的名額。」這時候王用予隱藏在殿旁的柱子下面,忽然聽到殿內傳來,王用予入殿晉見帝君的呼喚聲;王用予匍匐在殿階下,被召喚到帝君的座前,進謁帝君。帝君說:「功名的事情,是天庭秘密的記錄,不可以輕忽的洩密;因為你十餘年來如一日,事奉我十分的至誠懇切,所以把你召來為你分析;你的祖父非常的樸實嚴謹,自食其力,從來沒有欺負過人,早就已經註記你為鄉科的前榜,以彰顯你祖父忠厚傳家的果報。又因為你平生遇到神佛就都稽首,但是都是默求你自己的功名能夠如意,和你妻子楊氏的病能夠痊癒,夫妻能夠白頭偕老;而你那年老的母親仍然在堂,你卻從來沒有替她祈求神佛保佑;因為這個緣故,把你的功名降了二級,所以你中在下榜的五十三名;你應該要改變這種自私的心態和行為,不要再觸犯天心了啊!」王用予聽了帝君的分析,一直向帝君叩頭謝罪。帝君又講:「跟你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當時社中的成員,惟有周吉為人最為恂懦,而且學問文章也比別人差,王用予聽了之後,感到相當的驚奇愕然;因此就向帝君叩問周吉考中今科解元的原因。帝君說:「周吉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從來沒有一字入公門涉訟,也從來沒有犯邪淫,周家祖孫三代以來,都未曾說過一次別人的短處,暴露過別人的一件惡事;而且周吉的曾祖父,曾經作過百忍說這篇文章,來勸化世人,也因此而感化了不少人。所以周家的父子祖孫,以簡單樸實靜默在培植福報,已經有六十多年了,這是最上的陰德,別人都不知道;上帝因而特別的嘉許,已經註記昌盛周家的三代,現在周吉中了本省的解元,這只是周家福澤的開始而已啊!」王用予再向帝君叩頭問道:「跟我同社的俞麟、郁從周,不知道他們兩位考中了沒有?」帝君就檢視查閱太原讀書人的名冊,臉上現出不高興的樣子說道:「俞麟本來應該可以考中一科,但是因為他侍奉雙親,犯了腹誹的過失,又經常刻薄的批評他人,不近情理;更妄言自命為君子,所以才除去他的科名,使他終身窮途潦倒!」王用予再請問帝君說:「什麼叫做事親腹誹?」帝君說道:「俞麟對他的父母,雖然在言語舉動上,露出服從孝順的樣子;但是在他的內心,則是不以為然,只是勉強的不露聲色而已;外表上好像事事都順從父母,而他的真性卻是一天一天的遠離了,這種自欺欺人偽裝出來的孝順,簡直就是把雙親視同路人一樣啊!要知道以欺騙虛偽的言行來欺世盜名,最是觸怒神明了,所以才懲罰他。至於郁從周,本是天縱的英才,二十六歲就該中進士,三十歲出頭,應該做到中丞的官位,四十五歲晉升為大司空,而且還兼領司農司寇的職務;五十四歲在少保的職位上退休,活到六十九歲,並且得到善終;但是因為他從十七歲入學以後,就恃才傲物,言語間經常的諷刺譏彈,語帶雙關的戲謔調侃他人;陰間記錄他輕薄的口過,已經滿了二千四百七十餘條了。上帝因而震怒,已經將他記註在陰惡的黑籍中,除去他命中所有的功名;倘若他仍然不知道悔改,到滿了三千條過失,就要奪掉他的壽命了。並且還要處罰他的子孫淪落為乞丐啊!因為這些輕薄的口過,會傷了天地間的和氣,也觸犯了神明的忌諱,所以這種口業的罪過,與殺生和邪淫的罪過相等,你們可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過了很久,帝君又再指示說道:「邪淫、殺生、口過的惡業,就是犯了絲毫一些,也會有果報的,這就不需要再說了!但是邪淫、殺生這兩種的惡業,自愛的人,就會知道禁戒不犯,至於口頭上的訕笑,隨意的譏彈諷刺,這種笑裏藏刀隱匿賊害他人之心,養成習慣之後,就會很難自己覺察了;最後竟然連言語容貌和心胸,全部變成輕薄了。而這些口惡,也全都被鬼神記錄下來,所以凶煞惡事,也就跟隨而來了。本來命中該享有極大福報,一下子就轉變成貧窮下賤的命了,實在是太可惜,也太可怕了啊!你應當廣勸世人,要以此為戒,不要再煩我在簽榜的時候,大費周章,猶豫不決啊!」王用予就向帝君再拜而退。這時候文帝行宮的大鐘已經響起,王用予因而驚醒,外面的雞,也已經叫過三次了。王用予於是就到行宮叩謝了文昌帝君,就拿起筆來,記下了這個夢境。等到秋天開榜時,周吉果然考中了山西省的第一名。王用予因而就將這個夢境的記錄公諸於世,用來警惕世人。

 

故事二:

 

宋朝的光孝安禪師,在入定的當中,看見了兩位僧人在講話;最初的時候,有天神在旁擁護,並且還傾聽他們的談話;久而久之,天人就散去了。過了沒多久,就有惡鬼在旁邊吐口水罵他們,而且還用掃帚去掃他們兩人走過的足跡;這是因為兩位僧人開始的時候,在談論佛法;接著就閒話家常,最後則是談論名聞利養。須知出家人談論世間的事情,尚且被鬼神討厭、責怪;況且現在,世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更有不止如此的啊!那麼他們被鬼神的責備,又是當如何呢?想起來真是令人畏懼啊!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解釋】

 

人的壽命,既然已經因為犯過而被減少,而且還要被懲罰生活貧苦,家庭破碎;又經常的遭逢到憂愁災難啊!

 

【分析】

 

從這一句,到算盡則死,都是在講減除壽算的事。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了他們的壽算,所以貧窮家破,憂患也就跟著接踵而來。福善禍淫,這是造化必然的道理。人若是想要趨吉避凶,必定要改過遷善,那麼它的關鍵,應該在於先治心;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不可以放逸隨便,而墮入了邪惡的業網。並且應該要彼此互相的規勸;例如心和口要互相的訓誨,心告訴口說:「口啊!口啊!你應當要說好事,說好話,千萬不要說不應該講的話啊!」心再告訴身體說:「身體啊!身體啊!你應該要精進的修行,不要懈怠懶惰啊!」縱然是一日一時、一刻一念,乃至於一個剎那,都要如此的簡默,自己要克制住自己的心,自己要謹慎自己的口,自己要治理好自己身體;這樣久久都不間斷,自然就會不受到外面境界的影響而動心了;此時的心,就到了湛然清淨沒有欲望的境界,全體都是善了啊!這樣怎麼會被神明減去壽算,弄到了貧苦家破憂患的地步呢?

 

故事:

 

奉符縣的縣令錢若愚,為人陰險狡詐;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補了官位,也多是不能做完任期,就因故去職了。到了晚年,他的生活更是困窘,兒子女兒都相繼的死亡,自己則是淪落到衣食不繼的地步,因此他就向神明祈求;他夢到神明告訴他說:「錢若愚,你因為作了太多的惡業,到今天,你的壽命在減算後,已經被神明奪盡了,你卻還以生活貧窮、家破人亡為苦來求我,真是愚痴到了極點啊!」

 

人皆惡之。

 

【解釋】

 

人人都討厭造作惡事的人啊!

 

【分析】

 

玉樞經上說道:「人若是不修善業,上天必定會斬他的神,攝他的魄,使他神魂顛倒,被人所厭惡,為人所嫌棄!」今天恨別人欺負我的人,怎麼會知道,這是上天斬攝了他的神魂,使他處處碰壁而為人們所厭惡啊!今天有幸知道了這個事實,就應當洗心革面,改惡向善;那麼天心是仁慈寬恕的,是不責罰懺悔改過之人的;所以從前所犯的罪過,是可以救贖的,從此改過遷善,那麼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所以無論是生而知之,或是困而知之,只要是改過遷善,他的成功則是一樣的,希望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啊!

 

而做惡事的人,為什麼會令大家討厭呢?這是因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為良心本善,良知是人人本來就具有的啊!但是盼望大家推此一念,見到了善,就如同怕落到別人的後面一樣;見到了不善,就如同用手去探熱湯一樣的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勵,修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若只是徒然的討厭別人的惡,而卻不除去自己的惡,這樣又怎麼能夠免除自己被別人所厭惡呢!

 

故事一:

 

唐朝的來俊臣,做侍御史的時候,貪贓枉法,被他冤死了人,不知道有多少;後來他竟然被朝廷判了謀反的罪名,並且在市集上公開執行死刑。來俊臣在被砍頭之後,許多恨他的人,就爭先恐後的蜂踴而上,吃他的肉,挖他的眼睛,奪取他的心臟,不到一會兒,他的屍體就被人吃光了啊!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丁謂和寇萊公,兩人都是同在朝廷做官。當時天下的百姓,提到了寇萊公,必定稱他是忠臣;講到了丁謂,必定稱他是奸臣;聽到了一件善事,必定將這件善事歸功於寇萊公;其實未必都是寇萊公做的啊!而聽到了一件惡事,必定將這件惡事歸罪於丁謂,其實也未必都是丁謂做的啊!

 

故事三:

 

宋朝的宰相秦檜,欺君誤國,殘害忠良;千百年來,世人莫不厭惡秦檜的奸詐;而岳飛的精忠報國,後世的人,也無不景仰岳飛的風範。在杭州西湖岳王祠的前面,就有鐵鑄的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的像,跪在岳王的墳前,旁邊還掛了一個木頭做的手掌。無論遠近,只要是來到岳王墓前拜謁的人,都是欽佩岳王的精忠報國;在拜完岳王之後,就都拿起了木掌,批打秦檜夫婦的鐵像。

 

【結語】

 

從以上的三個例子合起來看,百姓並沒有私好和私惡的心,然而大家相同喜好、相同厭惡的原因,這就是人心對於善惡的回應啊!

 

刑禍隨之。

 

【解釋】

 

刑罰和災禍,也就跟隨而來。

 

【分析】

 

太虛真人說:「別人若是將災禍轉嫁給我,那麼我就以福德來回報他;如果能夠這樣做,則福德之氣,始終都是從我這裏出來;而害氣重殃,自然就從惡人那裡生出來。」這裡說到刑罰災禍跟定了惡人,就是因為害氣重殃常在惡人的身上,所以刑罰災禍才跟定他啊!

 

華嚴經說:「南閻浮提世界的眾生,是處在五濁的惡世之中啊!這個世界的眾生,不肯修十善業,而且專門在造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不孝順父母、不恭敬三寶,更相的忿怒爭鬥,互相的毀謗污辱,任情的起見,非法的謀求,由於這些的因緣,而感召到了刀兵、饑荒、疾病、死喪、天災、人禍種種的報應。」由此可見,總是自作自受,自食惡果,全部是自己招來的,並不是由於他人造作的啊!然而趨吉避凶,決定在當前的這一念心,而天堂地獄也就會現在眼前了。若是果然有人真實的在修十善業,而卻得到了惡報,決定沒有這種的道理啊!

 

故事:

 

漢朝的梁統,向朝廷乞請增重法律的刑罰,然而朝廷卻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後來梁統作了一個夢,夢到神明對他說:「梁統啊!雖然有幸朝廷沒有聽從你的意見,但是陰曹地府已經記錄了你的罪過。你今天想要以刑罰來毒害世人,居心實在是太狠毒了,那麼你的子孫,怎麼能夠免除刑罰的災禍呢?你這種行為已經得罪了上天,縱然你再祈禱,也是沒用了啊!」後來梁統的兒子,都是死於非命;到了梁冀的罪惡,積的就更深了,最後竟然被皇帝下詔滅族,滿門抄斬。

 

吉慶避之。

 

【解釋】

 

吉祥和喜慶,都遠遠的避他而去。

 

【分析】

 

要知道「天道無親,惟親善人」,人若是能夠去惡為善,恭慎自己,順應天理,自然在靜的時候,心就會與天道相合;在動的時候,行為就會與吉祥喜慶相遇了。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我們看得到的,就是他難逃世間的刑罰,看不到的,則是他被鬼神的責罰。所以惡人被鬼神減除壽算,短命而死;吉祥和喜慶,也都遠遠的避他而去,而橫禍和刑罰,就都跟隨而來,這是必然免不了的啊!

 

故事:

 

從前有位讀書人叫王生,他的心陰險而狡詐;所做的事情,也都違背了天理。有一次他參加秋試,文章作的很好,當時的主考官房師,想要將他名列前茅;但是等到填榜的時候,忽然王生的考卷不見了,等到填榜完畢,王生的卷子,才從房師的袖子裡面掉了出來;房師因而感到十分的後悔,就秘密的和王生見面;並且答應王生,遇有機會,再以其他的缺額來補償他。這件事情過後沒多久,房師就轉到詮敘單位任職。王生也就因為輸粟入了成均。等到王生再度赴考,房師正好就在考選司任職;房師見到王生,大為歡喜;就密密的交待,挑選一個美缺,借著恩例與選的機會留給王生。可是到了恩例與選的期間,房師卻因為父親過世,而必須暫時的離職返鄉守孝。這樣過了三年,房師守孝完畢,又再被朝廷起用,仍然是補了選司職位的官;而王生這個時候,也因為年資已深,而應當被選中派官任用;萬兩黃金的薪資,也是指日可以得到的啊!但是沒幾天,王生卻以母親過世,必須請喪假在家守孝。經過這麼許多的波折,房師可憐王生實在是命窮,就把王生推薦給巡撫大人當家庭老師,三年之中,也可以領到千兩黃金的薪資。但是此事還沒有滿一個月,巡撫大人竟然因為舊事而丟官了。王生的一生,屢次都有奇遇,但是卻都成了畫餅。王生心裡感到十分的不平,因而生了一場大病,躺在病床上三年;有一天王生突然的覺悟,他說:「這都是因為我平日積惡的關係,所造成的惡果啊!」後來王生的病,因為懺悔改過而逐漸的痊癒了,因此王生就終生的行善。

 

【嘉言】

 

薛西原先生曾說:「天地間的福祿,若不是存些憂勤惕勵的心,福祿是聚他不來的;若是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福祿是無法相配的。」這句話真是有道理啊!

 

惡星災之。

 

【解釋】

 

惡煞凶星,也同時降下了災殃給做惡的人。

 

【分析】

 

惡星,是天上掌管人間一切災禍厄難的神。要知道人生在這個世間,每一天乃至於每一個節氣,都是屬於星光在主攝著。造惡的人,因為心常昏暗,身上的黑氣上沖,自然就會以惡召惡,所以惡煞凶星降臨到他的頭上,災禍也就跟隨著而來。若是行善的人,因為心地光明,則惡的氣氛漸漸的退散,惡煞凶星避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會降給他災禍呢?唉!實在是人自己造的孽,惡煞凶星才會降給他災禍啊!實在來講,災禍並不是惡煞凶星降給他的,而是他自己招來的啊!並不是惡煞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啊!知道了這個事實以後,人怎麼可以不畏懼,修正反省自己的過失,以挽回天心呢!

 

故事:

 

在山東省莒城這個地方,有位叫馬長史的人,憑著自己聰明有能力,就到處橫行,無惡不作。有一天,有顆小慧星從天而降,落在他家中的院子裡,變成了一塊大石頭。從此以後,馬長史的家中就官司不斷,疾病纏身,口舌是非接踵而來;這樣過了一年多,馬長史就死了,家人也都離散了。馬家的房子,也就空蕩的沒人住了。而這顆大石頭的周圍數尺,都呈現出微微的紫色,而且還現出了如同字一般的紋形,到今天還存在呢!

 

算盡則死。

 

【解釋】

 

使惡人的壽算減盡之後,惡人也就死了!

 

【分析】

 

這句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誡世人的話。眾生作惡的習氣,實在是難以拔除,盡是在做些不善的惡業啊!而自己茫茫的業識,就像是膏火相煎一樣,生命中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一直到了自己的壽算被奪除盡了,也就是死期到了;而且是死有餘辜啊!還得要隨著生前所造的惡業而受苦報啊!因而神識就墮入了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受苦,此時所受到的痛苦,也就無窮無盡了啊!誰說一死就百了呢?就沒事了呢?簡直是死了以後,就不得了了啊!就沒完沒了了啊!講到這裡,就不禁要大聲疾呼,痛哭流涕啊!要知道「人身易失,定業難逃」,惟有希望仁人志士,對這個道理一定要深信不疑啊!趁著自己一息尚存,仍然可以懺除彌天的罪惡;如果仍然是因循茍且的度日;則百年光陰,就如同箭一般快速的逝去;等到自己臨命終,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時候,再懊惱悔恨,也就來不及了啊!

 

故事:

 

從前有一位老人,死後見到了閻王,就責怪閻王不提早寫信通知他。閻王說:「你的眼睛花了,就是我寫給你的第一封信啊!你的耳朵聾了,就是我寫給你的第二封信啊!你的牙齒壞了,就是我寫給你的第三封信啊!你的身體日益的衰弱,我不知道已經寫了多少封信通知你,怎麼還說我沒有寫信通知你呢?」又有一位少年死了以後,見到了閻王,也責怪閻王說:「我的眼睛明亮,耳朵聰敏,牙齒銳利,身體強壯的很,閻王你招我來,為何不事先寫封信通知我呢?」閻王回答說:「我也有寫信通知你啊!你沒有看見你家東邊的鄰居,有卅、四十歲就死的,西邊的鄰居有一、二十歲就死的;而且更有週歲的嬰兒,或是小孩就死的;這些都是我寫給你的信啊!」所以說人命無常啊!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樣,只要是一口氣上不來,這個身體就成了軀殼了!四十二章經裡面講道:佛問他的弟子:「人命在多久之間呢?」有位弟子回答說:「人命在數日之間。」佛說:「你還不知『道』啊!」佛再問另一位弟子,弟子回答道:「在飯食之間。」佛說:「你也不知『道』啊!」佛又再問一位弟子,這位弟子回答道:「人命在呼吸之間啊!」佛說:「善哉!善哉!你知『道』啦!」

 

【嘉言】

 

元朝姑蘇師子林的天如禪師曾說:「佛祖出現在這個世間,單單只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各各自己腳跟下的一段生死大事啊!也就是所謂的「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往那裡去」這個大事啊!如果是這樣的生,這樣的死,盡大地都會被他籠罩了啊!而從古以來,沒有一個人,不是被生死的大海給吞卻了;且莫說從古以來,就只說從你有生以來,回想十年二十年前,你的親戚朋友,已經死去了多少。先別說他人,只說你自己吧!現前假借地水火風這個四大色身,虛妄的認為,這個色身就是我;從早到晚,用種種的方法愛護他,用種種的東西資養他;而他卻是念念不停的遷謝,漸漸的消殞了啊!不知不覺,臘月三十臨命終的日子就到來了;這個時候,只覺得手忙腳亂,與落湯的螃蟹一樣的痛苦啊!平日英雄的豪情壯志,如今都到那裡去了?而且死了以後,身體顏色開始變壞,又臭又髒,直教人受不了,雖然有至親骨肉,這個時候,也不肯正眼的看你啊!平生所謂的恩愛情義,現在又到那裡去了呢?因為這種緣故,所以祖師說道:人若是一息不來,便如同灰塵土壤一樣了啊!前路是一片的茫茫,不知道何去何從;就只這麼的死了燒了,實在是可憐!更何況是死了以後,還要隨著自己所造作的業而受報,這才是要緊的事啊!那麼什麼叫做隨業受報呢?就是你平生的所作所為,無不是業啊!只要有業,便會有果報啊!要知道果報是隨著業力而來,就如同影子跟隨著形體一樣。這個身體既然已經死了,然而這個識神,則或是墮入了地獄,或是墮了餓鬼,或是墮入了畜生當中,輾轉的輪迴去了,因此而受到了無量無邊的痛苦啊!這個是受報的境界,那個是生死的業根;而所謂的業根,就是在你現前的一念心啊!你從無始以來,因為貪瞋癡,無明煩惱,妄想狂心,接觸到外境,遇到了外緣,就隨著聲塵,追逐著色塵,使得你七顛八倒,無業不造;這便是你生死輪迴的根本啊!所以想到生死的大事,就是鐵漢也會感到灰心啊!因為這個緣故,佛祖就廣運慈悲,大發哀憫,教你學佛修行,參禪學道,令你掃除妄想狂心;認取自己的主人翁,識取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所以要趁著眼光腳健,趕緊做個清淨解脫的人啊!這樣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就會得到大受用;也就是所謂的生死自在,毫無障礙,來去自由了啊!這個就叫做了生脫死,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解釋】

 

這是說人的一身,行住坐臥,都有星神在鑒察著。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的頭上盤旋,記錄各人所犯的罪惡,並且依照他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

 

【分析】

 

人的壽命,十二年為一紀,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的壽夭。北斗星君,掌管人的善惡。又業報因緣經說:「七星之氣,常結為一星,在人的頭上,距離頭頂三寸的地方;若是為善的人,則頭頂現出的光是明亮的;若是做惡的人,則頭頂現出的光是黑暗的。如果做了大善的人,頭頂的光就更加顯得明亮;做了大惡的人,頭頂的光就滅掉沒有了;而這種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鬼神則是看得一清二楚啊!」

 

故事:

 

唐朝的大臣婁師德,在唐高宗時,受到高宗皇帝的寵信,對朝廷也有很大的貢獻。有一天早上,婁師德起床的時候,忽然看見星官告訴他說:「你曾經誤殺了兩條人命,這個罪過應當減除你十二年的壽命,你頭頂上的星光將快要滅盡了啊!」這一天,婁師德隨即感到神識有些昏沈,因而就告訴身旁的人說:「我一生向來行事謹慎,只是因為誤殺了兩條人命,今天遂要我早死十二年啊!」沒多久,婁師德就過世了。

 

【結語】

 

張拱辰先生說:「婁師德先生一生的為人,以英明寬厚著稱,為唐朝重要的大臣,尚且不免於犯錯而被奪除壽命十二年;更何況一般的常人,不知道造了多少的惡業,看到先生的例子,能夠不謹慎嗎?」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解釋】

 

又有三尸神,住在人的身體裡面,凡是人的心、口、意、語,總是瞞不過三尸神的;每到了庚申日,也就是天神決斷人善惡的這一天,三尸神就上到天帝的衙門,據實的報告人的罪過。

 

【分析】

 

這是說人的一心,幾微萌動,都有神明在鑒察著。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居住在人的頭部,祂會令人多思考、多欲望,使得人的眼睛昏花,頭髮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躓,居住在人的腸子裡;祂會令人喜歡飲食多忘事,而且喜歡作惡事。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居住在人的腳裡面,祂會令人好色喜歡殺生,使得人的手腳四肢和五臟六腑擾動不安。三尸神的所作所為,目的就是在使人快些死亡,這樣祂們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的祭拜;所以在庚申日的這天,就乘著人熟睡的時候,與身體中的七魄,共同上到天帝的衙門,訴說人的罪過。所謂人的心、口、意、語,所發出的音聲,在鬼神之中,三尸神聽得最清楚了。現在的人,不知道自我檢討,克制自己,清心寡欲;而徒然想依靠著道家的守庚去申的方法,以為這樣,就可以斷絕了三尸神上到天帝衙門去告狀的這條路;這種作法,只是徒然的自己欺騙自己而已。要知道只要自己心地光明正大,鬼神自然就退避了;三尸神又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宋朝程子所做的霄詩也講道:「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爾三彭說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釋】

 

到了陰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樣啊!

 

【分析】

 

這是講人的一家,動靜居處,都有鬼神在鑒察著。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命,所以叫做司命。凡是一家的男女老少,所犯的大小罪過,灶神都能夠無微不察;每到了月終,就直接向陰陽二景,也就是日月二神上奏,並且將罪惡記錄在黑冊子裡。世人的行事,但只知道貪圖一時的痛快,那裡會問家裡有沒有灶神在記錄他所犯的罪過呢?

 

故事:

 

准郡地方,有位讀書人,有一次在酒醉之後,調戲了家中的一位婢女;而這位婢女頗知羞恥,就堅拒了主人的調戲;因而得以乘機逃脫主人的糾纏。那時候,正是陰曆月底的最後一天,這位讀書人睡到四更天的時候,他的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說:「我剛才見了一位星神,頭上戴著方巾帽,身上穿著黑袍子,騎著一匹快馬在奔行;隨身還帶著簿冊;並且用手向我指劃一下,就飛奔離去了。我聽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向我說些什麼,只覺得他神威赫赫;我就在不知不覺中被驚醒了。」這位讀書人聽他太太這麼一說,頓時全身感到毛骨悚然,但也只是回答說:「你夢境中的神明,一定是灶神了!」後來讀書人就將這位婢女許配給人家,因而才向妻子說明:「你從前夢到灶神向你有所指示,是因為我以前曾經調戲過這位婢女;她因為堅決的抵抗而得以倖免。沒想到就在當天的夜裡,灶神就示警了。我想這件事,雖然沒有做成;但是心中已經有了惡念,所以才被灶神記錄下來,上奏天曹,以前我不敢向你說明,是因為恐怕你會懷疑,怕你會為難這位婢女。今天向你說明這件事,一則是表彰這位婢女的節操,一則是彰顯我所犯下的過失,向你發露懺悔啊!

 

【附註】

 

明朝江西人羅禎,寫了一本「愈淨意公遇灶神記」,淨空法師曾經加以演述,內容十分的精彩詳細,引人入勝,此處就從略了。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解釋】

 

凡是人犯了罪過,都難逃神明的鑒察;罪過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過失小的,就被減去壽命一百天,這是決定不會錯的。

 

【分析】

 

這一句是總結上文的意思。說明了凡是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處處都有神明在鑒察著,目的就是教人要慎獨。凡是人投胎受生之後,壽命的長短,增加或減少,在天上都有記錄。太上命令諸位神明:「你們考察人間的善惡,要三日一言,十日一奏,百日一結;若是修善立功,這個人便可以延長壽命,萬一造了罪過,立刻就將他的壽命減算,或是奪紀。」所以罪過有大有小,而奪紀奪算,也就有了懸殊的差別了啊!

 

故事一:

 

明朝天台王璧如大師,他在年輕的時候,就考取了萬曆丙午年的鄉薦,被吏部派任為新淦縣的縣令。他從小就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的四條戒;後來因為他做了官而廢除了持戒。戊午年,他進京城去覲見皇上,途中他乘的船,停泊在蕪湖的時候;他的魂魄就被鬼卒引到了陰間。見到一位冥王坐在大殿上,旁邊則有兩位判官坐在冥王的左右兩側。冥王叫他的名字,並且斥責他說道:「王璧如,你的壽命應該只能活到丙辰年的八月,所以還能夠延到今天,都是因為你齋戒功德的力量所致。你為何要放棄齋戒呢?」冥王說完了,就命令手下拿簿冊過來給王璧如看。王璧如看見他的名字下面的年月時間都有記錄,但是到了丙辰年的八月就空白了。他看完之後,就向冥王叩頭說:「我在官場上,持齋戒有些不太方便,所以也就放棄了齋戒,這實在也是不得已的啊!」冥王說:「你說的固然有些道理,奈何你的陽壽已經盡了啊!」說完了,就下令驅他入地獄,這時候就有許多面目猙獰的惡鬼過來,露出一副要綁他捉他的樣子。此時坐在冥王左側的判官就向冥王請示說:「不妨取王璧如破戒以後的事來查考一下。」沒多久,獄卒就抬來了兩大箱的檔案,都是王璧如擔任新凎縣縣令任內的案卷。凡是他寫過的一封信、一紙公文、和平日隨手寫下的小紙條統統都在;而且都有氣騰上來,有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都不一樣。冥王就命令獄卒把它們分類,相同的撿在一處;先檢黑色和青色的放在一起,其次再檢白色的聚在一處,再檢赤色的聚在一起。這時候聚成青色的就隱沒不見了,黑色的則縮小成筷子一樣,而赤色的那些則獨獨地赫然顯明;王璧如在旁邊看見赤色明顯的那堆資料,原來是他所刻的金剛經、好生篇,都在那裡。獄卒檢聚完畢,冥王的聲音口氣就稍微的緩和下來,並向左邊的判官說道:「嗯!他還知道積德,還有活的理由;那麼就損壞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驅,讓他活命吧!」說罷就命令獄卒挖掉他的雙眼,放置在大殿的柱子上,目光還是炯炯的照耀四方。此時王璧如想到:「我的眼睛已經被挖掉了,怎樣還能夠再看東西呢?」就在這轉念之間,忽然就昏暗了,宮殿判官獄卒,也全都不見了。後來覺得有人拍著他的背說:「王璧如快走啊!快走啊!」沒一會兒,他就摔了一跤驚醒了;第二天,雙眼就瞎了,於是他就棄家修道去了。後來修行開悟,雙眼因而復明;於是王璧如就遍遊雲棲博山之門,真參實証,兼行大悲懺法,又再活了十二年。

 

【再析】

 

看了王璧如的經歷,要知道人除了是聖賢之外,每天沒有不犯過失的;而能夠挽回造化,所依靠的就是在能改過啊!否則前因既然已是太差,後來造的惡業又不斷的增加;縱然是多福報多兒子,到了那一息不來的時候,萬般都帶不去啊!惟有自己所造的業跟隨自己;此時只見到閻王查算的辛苦,家產可能帶得去嗎?兒女可能替得了你嗎?大家要仔細的想想啊!

 

故事二:

 

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而又喜歡佈施,但是他到了三十五歲的那年,忽然生了病,病情還突然的轉危;而且自己還說出了曾經到過陰間,遇到了幾位老友向他問道:「恩公!你怎麼會到這裡來啊?」老友們就為他禮拜求教一位冥官,冥官說:「符仲信這個人本來是飢寒的命,因為他的心喜好佈施救濟別人,所以能夠白手起家;壽命本來可以活到五十九歲,但是因為他不燒香,早晨晚起床的緣故,福報壽命到今天已經削盡了。」老友們說:「這兩件事只不過是小的過失而已,怎麼會如此的嚴重呢?」冥官說:「不燒香,就有不恭敬天地的心;晚起床,就有多淫的念頭,怎麼可以說是小過失呢?」大家聽了,頗為驚奇的看著符仲信說道:「厚德像符公這樣的人,尚且因為這兩件事而削減了壽命,那麼一般人又怎麼可以隨隨便便的放縱自己呢?」沒多久,符仲信就死了。

 

【結語】

 

要知道人生最難得的就是壽命,而冥冥之中被奪除的也是壽命;所以太上才諄諄的教誨這些道理,就是要警惕世人,要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有一念的錯誤,這樣才能夠享受五福中最前面的一福長壽啊!太上對於世人實在是太慈悲了啊!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解釋】

 

這些大的小的罪過惡業的事情,有幾百種之多,凡是想求長生的人,必須先要避免這些罪過惡業啊!

 

【分析】

 

這是太上教人先從避免犯過做起,這裡所講的幾百件,就是篇中所列舉的,從「非義而動」,到「死亦及之」的所有過惡。前面說的奪壽,是教人知道有所警惕;現在又說長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勇於改過行善;雖然是小小的過失,也不敢犯,就必定會得到長生的善報了。

 

尤其是學道的人,都是以積善、培養自己的道德為根本的行持。在儒家來講,稱為四端百行;在佛門,則稱為六度萬行;在道家來說,就是三千功、八百行。這些都是積善避惡的說法。然而想要積善改過,則莫先於體會至高的妙道;若是想要體會至高無上的妙道,則莫若明夫本心;因為心是道的本體,而道則是心的作用。人若是能夠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然現前;無為之用,自然成就;不須假藉任何的功夫,就能夠頓超彼岸。這若不是修到了心鏡朗然,神珠廓徹的功夫,怎麼能夠使得諸想頓離,纖毫都不被染著;而心源自在,決定無生呢?所以明心體道的修行人,不會以身體而牽累其本性,不會因為外面的境界而亂了自己的真心,能夠在隨機應物的當中,自然就會存有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無上至真的妙道啊!而現在求長生的人,只是徒然依恃著藏精伏氣、鍊藥燒丹的方法,便說是真仙可遇,他們不知這些都是外道,心外求法啊!

 

故事:

 

有位名叫楊正見的女仙人,她修持的功夫,再沒多久就可以登真了。但是上帝責怪她小時候,她的父母正在準備錢繳稅,楊正見看到了,就私下選了稅錢中特別圓特別好的二文錢藏了起來,這就叫作隱藏官物啊!所以上帝就下令,貶謫楊正見再留在人間一年。紫虛君與君,共同在清虛宮裡校對勘定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一下子被刷下來的真仙就有四十七人之多;刷下來之後,又再次的重審,僅有兩人得以通過而重新上榜啊!這是因為他們懷著淫慾的心來修持上真的事,這就不能不沒有過失了啊!私藏二文錢是很小的過失,而仙人的修持,又在功過互相較量後,尚且被如此嚴厲的譴責,更何況是那些任意隨便不知道避免犯過的人呢!

 

【附註】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訓中,有詳細的論述改過的方法,相當的精闢;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效法了凡的人,請參閱研讀淨空法師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又名修福積德造命法,此處則從略不錄。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解釋】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這一節,一直到當立三百善,則是太上列舉行善招福的大綱,先教人眾善奉行,即可以招來福報。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樣,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荊刺險阻,即非道。本篇中從「不履邪徑」,一直到「與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從「非義而動」,到「殺龜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惡。而「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這兩個「則」字,最是喫緊著力;因為是非只在當念的分辨,而進退則必須要即時的決定;在這個緊要的關鍵處,一定要下斬釘截鐵的手段,不能夠有一絲毫猶豫不決的心念啊!如果念頭一轉,就會再墮入了魔關;所以必須要時時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謹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順自己的意思,會生煩惱嗎?過著安居飽暖的生活,會生淫欲心嗎?家中的收入不多,會想法子去賺錢嗎?一同修行的伴侶離開了,會生昏沈退惰嗎?諸如此類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於非理,所以不可以輕忽啊!

 

而此處所謂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道」。在我們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說話、或是沈默、或動、或靜,都無處不是道啊!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來就會十分的勇猛精進了。古德說:「大道不離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內觀經說:「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因為道的本體,人人本來就具足了;雖然是沈溺在萬種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麼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絲毫的也瞞昧不住啊!這就是所謂的「天理不息的本體」;如果能夠擴大而使它充滿,那麼縱然經過了一萬劫、一千生,也不會墮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夠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聖,也是不難啊!這是真話!

 

故事一:

 

從前有位農夫曾經被老虎咬傷過,有人談起老虎傷人的事情,大家聽了都感到非常的震驚;惟獨這位農夫的臉色大變,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老虎會傷人,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聽到了老虎傷人,所以只是一驚而已。而這位農夫親身受到了被老虎咬傷過的痛苦,所以才會臉色大變心有餘悸啊!

 

【再析】

 

根據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就是人對於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所謂非道的事情還會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就決定不會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後漢的大儒管寧,曾與華歆一齊鋤地耕種,管寧有次鋤到了一塊黃金,連看都不看它一眼;而華歆卻拿起黃金,把它丟到一邊去。當時正逢亂世,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居住;遼東的公孫度對管寧非常的禮遇;管寧沒有接受,就住到山上;當時有很多人跟著管寧上山。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管寧的田;管寧就把牛牽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這件事,感到非常的慚愧,並向管寧道歉。漸漸的管寧住的地方,人愈來愈多;於是管寧就開始講學,教化當地的人明禮義知廉恥;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寧就不跟他見面。管寧的教化,不久就風行了整個遼東,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寧崇高道德的影響而移風易俗。管寧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有關道德方面的事,絕口不談世間的俗事。公孫度覺得管寧十分的賢能,就一直待在遼東卅七年。後來奉到朝廷的命令,乘船過海返回京城;這時候海上的風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船夫都呼天懺罪,希望老天救命!管寧這時正襟危坐說道:「我管寧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一次早晨沒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我一生所犯的過失,必定就只是這些了!」與管寧同行的其他船隻都沈沒了,只有管寧坐的船沒沈;到了京師,朝廷要授給管寧大中大夫的官職,管寧沒有接受;華歆則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讓給管寧做,管寧卻也是向華歆懇辭。

 

管寧活到了八十四歲才去世,他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已經穿了;因為管寧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

 

有的親戚鄰居們,因為窮困而家中缺米,管寧則必定會分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管寧遇到了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的道理;遇到了為人弟子的,必定跟他說悌的道理;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的道理。管寧的容貌,不但恭敬,而且言語柔順,能夠因著事情而導人向善,所以能夠感化無數的人啊!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解釋】

 

凡是不正經的地方,例如賭場、妓院、舞廳、鴉片煙館等,都要視為邪徑,決定是退避不去。就是在陰暗的房間,別人所看不見聽不到的處所,也就是善惡才分的界限;都能夠正心誠意,絲毫都不願意欺騙人。

 

【分析】

 

這兩句是從避過中抽出來最緊要的來勸誡人,也是做善人的開始。不履邪徑,就是從心源上打點得堂堂正正;雖然是一絲毫的邪路,所關係的甚是微小;但是到了此處,也是斷然的不走,那麼大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不欺暗室,就是從心源上打掃得光光明明;雖然是在屋子裏面最隱密,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也是斷然的不肯茍且行事;那麼明顯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能夠如此,然後積功累德,做種種的善事,就可以一以貫之了!

 

要知道福以酬德,若是稍微有些求福的心,就是邪徑啊!所以應當為子孫造福,而不應當為子孫求福。而謹守家規,崇尚儉樸,訓耕讀書,廣積陰德,這些就是為子孫造福。而擴大田宅,締結姻緣,爭什一、賣功名,這就是替子孫求福。要知道造福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恬淡,但是能夠使子孫長遠;而求福表面上雖然很熱鬧,卻是使子孫的福報縮短了!

 

而名以賓實,也就是名實要相副。若是稍微有些市之之心,也就是沽名釣譽打知名度的心,就是邪徑啊!所以應當要為此生惜名,不應當為此生市名。而勤習詩書,崇尚氣節,謹慎取與,注重威儀,這就是惜名啊!兢相標榜,力邀權貴,騖矯激、習樸稜,這就是市名啊!所以惜名的人顯得寧靜而吉祥;而市名的人,就顯得躁進而笨拙了!

 

故事一:

 

明朝有位楊煮,他是江蘇吳縣人,官做到了尚書;有一天晚上作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之中遊覽,順手就摘下了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了之後,自己就痛責自己說:「這是因為我平時對於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夢到了偷吃人家園子裡種的李子啊!」並且楊煮為了此事懲罰自己,幾天都不吃飯。

 

故事二:

 

從前有位八歲的沙門叫妙顏,他已經証得了阿羅漢的神通。有一次飛行進入王宮,王后想要抱他;妙顏就跟王后說:「不可以抱我,王后不應該靠近出家人的身體。」王后就說:「你和我的小兒子一樣小,讓我抱抱你,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妙顏回答說:「現在我們就以感情來作比喻,就像王后剛才所講的,但是感情往往都是從微小而起,就好像星星之火能夠燒掉萬里寬廣的原野;又譬如涓滴之水,能夠貫穿泰山一般高的石頭。凡是事情,都是由漸漸的開始,從小慢慢的增多,從小漸漸的變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會遠離避開嫌疑的,這就是所謂的防微杜漸啊!」

 

故事三:

 

漢朝的楊震,為東萊太守,有一次路過轄內的屬縣,縣令王密,是他所推舉的人才;到了晚上,王密就帶著黃金來拜訪楊震,王密說道:「黑夜之中,沒有人會知道這件事。」王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是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之後,感到非常的慚愧。後來楊震的官,升到了三公。

 

故事四:

 

何澄是位醫術高明的醫生,他有位孫姓的病人,病了很久都沒好;曾經召請何澄到家看病,看了好幾次。他的妻子就跟何澄秘密說道:「我的丈夫病了很久,家中的財物也都快要典當光了;我願意用身體來償還所欠的藥錢。」何澄聽了之後,就嚴肅的對她說:「夫人為何要說這種的話呢?但請你安心,不要憂慮,我一定會盡力醫治先生的。如果我趁這個機會污辱了你,這樣不但使我永遠淪為了小人,夫人也因此而失去了偉大的節操;縱然我們能夠避免旁人的責備,但是要知道,天譴卻是難逃啊!」後來何澄有天晚上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了一個很大的官署,有位天神對他說:「何澄,你行醫救人有功德,而且能夠在別人艱難危急中,不亂人家的婦女;上帝因此而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的錢。」何澄作了此夢,沒多久,東宮太子有病,到處在求訪高明的醫生,結果找到了何澄;何澄僅開了一帖藥,太子的病就好了。因此太子就賞賜了何澄一個官位,和五萬貫的錢,居然夢中所夢到的一模一樣啊!

 

積德累功。

 

【解釋】

 

積德就要像積錢一樣,漸漸的積,就漸漸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築牆一樣,漸漸的築,就漸漸的高了。

 

【分析】

 

德若是不去積,德就不會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會增大;如果能夠像農夫盼望秋收一樣的認真,能夠像商人想賺大錢一樣的努力;今天積了一德,明天又積了一德;今天累了一功,明天又累了一功,就是想要修成神仙,也不是件難事啊!而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條的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而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條的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只怕人不能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了一半,就中途而廢啊!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進心、堅永心;不要因為吝嗇錢財而中止,不要因為怕人譏笑而懷疑,不要習慣於安逸而不能夠奮發,不要被私欲所牽絆而影響了果決,不要因為事大而怕難,不要因為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情忙為理由而推諉,不要為了矜惜自己的名節而不救患難;總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間斷、勿鹵莽、勿圖報、勿務名。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歡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啊!

 

故事一:

 

紫虛君說:「從前有位先生,從小就喜歡學道,他進入到焦山的石室之中。過了三年,忽然遇到了太極真人,給他一個木頭鑽子,要他用這個木鑽,去鑿穿一個很大的石頭。並且還提醒他說:『你若是用木鑽鑿穿了這塊大石頭,我就會來度你。』先生就不停的鑽,一直鑽了四十七年,大石頭忽然就穿透了,而太極真人果然就來度他。」要知道積功累德,雖然不在於鑽石頭,而是借著它來說明:人就是怕不去做,或是做了一半就中途停止!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先生鑽石頭,就是一個明顯的証明啊!

 

故事二:

 

宋朝的時候,鎮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間斷過;有人向他請教,葛繁就說:「我並沒什麼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別人的事情而已。」因而就用手指著座椅間的踏板說道:「如果這個踏板放的不正,就會碰傷人的腳;所以我就將它擺正;別人口渴了,我就請他喝杯水,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從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夠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行之長久,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故事三:

 

焦公,是東京人,因為焦家三代以來都是缺嫡子,(也就是元配所生的兒子)於是他就到各地經商,到處訪求高明之人,向他們求問其中的因果。後來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僧人,這位老僧就告訴他說:「沒有兒子的原因有三種。第一是祖宗和自己都沒有積功累德。第二是夫妻的年命,恐怕有犯了禁忌。第三是自己不保養精神,妻妾有血寒的毛病。」焦公就說:「積功累德,夫妻的年命,都可以受持;但是血寒的毛病,有什麼方法可以治呢?」老僧說:「這個不難,你只要先積功累德,然後再調養身體,三年以後,到五台山來,我會傳授異方給你。」焦公從此以後,就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這樣的積功累德過了三年,就逕自前往五台山去拜訪那位老僧。但是沒有遇到老僧,卻忽然見到一位行童,手裡拿著一卷書,就向焦公說道:「老和尚教我傳話給你,你積功累德三年圓滿之後,就回家合藥,至誠恭敬服下,必定會有富貴的子孫,隨著你的心念而降生在你家中。」後來焦公果然就生了焦員外。但是焦員外生的兒子就不肖,焦員外悔恨自己為何損德到如此的地步,也就逕自前往五台山;見到了行童,行童就說:「老和尚教我傳話給你,說你何必來問呢?但只要依照你父親焦公的所行,認真的積功累德,那麼家中的子孫,就是愚笨的,自然也會變為賢能;貧窮的,也會變成富有了。」焦員外說:「貧窮的,後來變成了富有,這自然是他的命;但是愚笨,是他的天性本來如此,這是無法改變的啊!你怎麼說愚笨的,能夠使他變為賢能呢?」行童說:「從前後周燕山的竇禹鈞,生有五個兒子,初生的時候,都是健康不佳,而且還形體不全;後來因位竇燕山至誠的積功累德,五個孩子都變好了,而且全都考取了功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焦員外聽了之後,就向行童道謝返回家去,拼命的積功累德,而且深信不疑;二十年後,兒子不但有了好幾個,而且個個都是貴子啊!

 

【再析】

 

現在的人都知道竇燕山有五個兒子,都相繼的富貴榮顯。怎麼知道他這五個孩子初生的時候,都患有重病或是殘廢,後來全都是靠了竇燕山拼命至誠的積功累行,才能夠使五個孩子病癒,健康而榮耀顯貴啊!由此看來,天人感通是如此的容易;願天下有心人,務必要堅定自己積功累德的信心,千萬別懈怠啊!

 

【附記】

 

明朝袁了凡所做的家庭四訓,其中的積善篇,對於積功累德,有詳細的說明和舉例,想進一步了解學習的人,請參考淨空法師所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又名修福積德造命法,本會並製作有國台語版廣播劇供參考。

 

慈心於物。

 

【解釋】

 

凡是積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親親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萬物啊!

 

【分析】

 

慈就是仁心,為萬善的根本。慈有兩種的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並且還要放生;這是積德累功的本,也是做善人的根!

 

大藏經說:「人若是不殺生,愛護動物的生命,以及放生布施食物,就會得到長壽的果報。」現在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玩遊戲,經常會傷害到像蜻蜓、麻雀、小鳥等類的小動物,這是家長們應該要痛切禁止,不要讓小孩傷害小動物,這樣不只是會傷害到那些小動物的生命,損害孩子的福報,而且助長了孩子的殺機;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寬恕了啊!至於家中的僕人,常會將熱水澆潑在地上,或是燒材掃地的時候,多會傷害到蛀蟻之類的小虫,這也是應該要戒除的啊!凡是見到了一切的眾生,投身到死地,例如飛蛾撲向燈火,蟲子墮在網子裡,麻雀小鳥被打傷,螞蟻被踏到,魚蝦被網住等等,都應該要方便的去救護,保全牠們的性命,這些都是福報大壽命長的人所行的善事啊!

 

普賢行願品說:「若是能夠使得眾生歡喜,則一切如來都會歡喜啊!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根本的緣故。因為眾生的緣故,而生起了大悲;因為大悲的緣故,而生起了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的緣故,才能夠成就正覺。對於眾生來講,最愛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了;對於諸佛而言,眾生就是他們的最愛啊!所以能夠救眾生的身命,則能夠成就諸佛的心願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諸佛菩薩千言萬語,無非不是在教人救拔眾生的痛苦;而邪魔外道千言萬語,無非不是在教人吃眾生的肉啊!所以我們知道勸人放生,則是啟發了人的慈悲心;這就是永劫常樂的善因啊!而勸人殺生,則是啟發了人的殘忍心;而為永劫遭受怨仇罪孽的根本啊!所以同樣是一句話,可以造福,也可以造禍,所以我們講話,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故事一:

 

漢朝的楊寶,在他九歲的時候,見到了一隻黃雀,被一隻凶猛的大鴟鴞咬傷,掉落到地面上;結果這隻受傷的黃雀跌落在地上,又被好多的螞蟻圍困著。楊寶就趕快的把黃雀救起來,放置在箱子裡保護它;並且用黃花餵黃雀吃;等到黃雀的傷養好了以後,楊寶就把它放走了。有一天的傍晚,一位穿著黃衣服的童子來向楊寶拜謝,黃衣童子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萊的路上,經過這裡的時候,遭遇到了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把這四個玉環贈送給你,它能夠使你的子孫,將來做官,都能做到三公最高的地位;而且他們的品德操守,就跟這個玉環一樣的潔白啊!」黃衣童子講完了這些話,就不見了。後來楊寶生了楊震,楊震生了楊秉,楊秉生了楊賜,楊賜生了楊彪;一共是祖孫四代,全都做官做到了三公,而且品德操守都是非常的清白,當時確實是沒有人能夠跟他們相比啊!

 

故事二:

 

沈萬三是明朝人,有一次他看見有人拿著幾百隻的青蛙,而且準備馬上就把這些青蛙殺死;沈萬三不忍心見到這些青蛙被殺,於是就用錢把這些青蛙全都買了下來,放在池塘裡面,使他們能夠悠游自在的生活。有一天沈萬三經過池塘旁邊,看見一大堆的青蛙,圍著圓圈,站在一個瓦盆上面;呱呱的叫著,好像在說:「沈萬三啊沈萬三,瓦盆請你帶回家!」於是沈萬三就將這個瓦盆帶了回家,做盥洗的用具。有一次他用瓦盆洗手的時候,戴在手上的戒子,掉落到瓦盆裡,直到第二天的早上,他才發覺,就去瓦盆裡找戒子;這時候,沈萬三突然發現整個瓦盆裡面都是戒子;沈萬三非常的驚奇,就用金子銀子放在瓦盆裡面試試看,結果整個瓦盆裡都是金子銀子!原來這個瓦盆就是所謂的聚寶盆啊!因此沈萬三的財富,富可敵國,沒人能夠比得上啊!

 

故事三:

 

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俗姓王,是丹陽地方的人,最初在餘姚縣擔任稅務官;因為他經常買魚放生,薪水用完了,不得已就挪用了公款;到了上級長官派員清查庫錢時,才發現他已經挪用了數十萬的庫錢。依照當時的法律,先生就被判了死刑;而先生在臨刑的時候,臉色都不改變;並且還對他的好友,也就是當時的監斬官許自新說:「我已經放活了億萬條的生命,今天我是死而無憾啊!我現在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豈不是太快樂了嗎?」說罷他就一心合掌念佛,一點也不怕死。就當劊子手揮起鋼刀,砍到先生脖子的時候,只聽得鐺的一聲,大刀就斷裂成三節!監斬官許自新就立即做了表章,將情形奏報錢鏐王;這位錢鏐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見到了奏章,就立刻下令赦免先生的罪;並且還恢復他的官職。但是先生被釋放之後,就看破了世事,出家學佛;精進認真的勤修戒定慧。有一次他夢到觀音菩薩用甘露水灌入他的口中,因此智慧就漸漸的開了。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常住在永明寺,後來被推崇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到了七十二歲的時候,他就端坐合掌念佛而逝。後來有位僧人,每天都圍繞著延壽禪師的靈骨塔禮拜,有人問他原因?這位僧人回答說:「我是撫州地方的出家人,因為前一陣子生了一場重病,魂被鬼卒引到陰間,見到閻王殿的角落有一軸畫像,我看到閻王親自對著畫像在恭敬的頂禮膜拜。我感到好奇就問旁邊的判官,這幅畫像上面畫的是誰啊?」判官回答說:「畫的是永明延壽禪師。凡是人死了以後,都必須經過這裡,唯有永明禪師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是上品上生;因此閻王對禪師特別的尊敬,所以才向禪師的畫像頂禮。」由此可見,慈悲放生,念佛往生西方,連陰間的閻王爺都對他恭敬頂禮啊!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經作了一篇戒殺的文章勸化世人,他說:「每個人都愛護自己的生命,而動物也是一樣的貪生怕死;所以怎麼可以殺牠們的身體,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呢?殺生的時候,或是用利刀剖開了牠們的肚子,或是用尖刀刺穿了牠們的內臟;或是剝牠們的皮,或是刮牠們的鱗;或是割斷了牠們的喉嚨,或是劈開了牠們的外殼;或是用滾湯活活的煎煮鱉鱔,或是用鹽酒生醃了螃蟹和蝦子。可憐啊!牠們遭受到如此大的痛苦,卻是無處可以伸冤啊!而且這種的極苦,實在是難以忍受啊!人們造下了殘殺生靈這種彌天的罪業,與被他們所殺害的生靈,因此而結下了萬世的血海深仇。一旦無常到來,就要立即墮入地獄,在地獄中受到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種種的苦刑啊!等到地獄的罪苦受完了之後,仍然必須要投生作畜生,來償還以往殺生食肉的命債啊!還完了命債,再投生為人;則是多病而且早死;因此我今天在此哀告世人,普遍的勸導大家要戒殺;並且更要隨著自己的能力來放生,加持念佛,這樣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也必定能夠隨著自己的願望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脫離了六道輪迴的苦海,普度眾生,功德無量啊!」

 

忠孝。

 

【解釋】

 

為人臣子的,必須要盡忠;為人子女的,必須要盡孝。

 

【分析】

 

臣盡忠,子盡孝,乃是天理的常規,也是人倫的根本。假使為人臣子的不忠,則君王對臣子還有什麼期望呢?為人子女的若是不孝,則父母對子女還有什麼指望呢?要知道不忠不孝,連畜生禽獸都不如,怎麼可以稱為人呢?

 

人雖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須要經過長久積功累德的修持;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一般人都知道忠孝為臣子的大節,豈知忠孝更是為超升到天界的根本原因啊!

 

孝子必須先要安定國家,因為國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夠安定;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夠實行孝道啊!所以古人求忠臣,必定是在孝子之門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夠兩全的話,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夠同時盡到的;所以必須要分別的討論,這樣才能使得大家知道,可以隨著個人情況的不同,而盡自己的心了。

 

所謂忠,就是盡心而無欺的意思。凡是人類的倫理所在,例如屬下服事長官,晚輩奉事長輩,或是平輩朋友間的交往處事、待人接物,都應該要盡心而無欺;而這忠的道理,則專門屬於為人臣子,或部屬的;因為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人人都自然知道應該要互相的敬愛;至於君臣的關係,則是道義相結合的;一般的常人,容易在這個地方上產生茍且的現象,而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夠盡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和家庭、官位、權勢、恩怨、名譽這五種。想到了自身的家庭和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麼所產生壞的影響還小些;而玩權弄勢的念頭,多是出自奸臣,那麼就會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利害了;而這些奸臣,最後也是害到了自己,例如李林甫、楊國忠、秦檜等人。至於是為了恩怨名譽,雖然是世間號稱君子的人,也是在所難免;這就是唐、宋以來,朋黨之禍的原因啊!

 

【嘉言】

 

于鐵樵先生說:「老百姓所以能夠安居樂業過著太平的日子,這全都是靠國家軍隊和警察保護啊!試想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國家軍隊和警察的保護,則一定是盜賊橫行,燒殺搶奪;老百姓的生命財產,豈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嗎?所以只要想到這點,那麼就是販夫走卒,也都是時時刻刻受到了國家的保護啊!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隨著自己的本分對國家盡忠,更何況是讀書做官領國家薪水的人,若不認識這個忠字,就實在是太慚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徵,有膽量、有謀略,善於挽回君王所做不恰當的決定。無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對,魏徵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勸諫;縱然皇帝非常的生氣,魏徵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很好的鷂子,非常的喜愛,經常把鷂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徵來了,怕他看見,就趕緊把鷂子藏在懷裡;魏徵心裡有數,向太宗奏事的時候,就故意的拖延時間,鷂子因此而悶死在唐太宗的懷裡。(這是因為魏徵不想唐太宗玩物喪志,有損君威的緣故,就用這種方法勸諫。)後來文德皇后過世,唐太宗對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園裡建造了一層樓,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並且請魏徵一同登樓,也叫魏徵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徵仔細的看了半天就說:「陛下!我的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給他看。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若是能夠望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夠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的流淚,就把這座層樓拆掉,不再登樓眺望昭陵了。魏徵勸太宗偃武修文,停止軍事的發展,加強文化教育;這樣中國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會歸順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們了。太宗就採用魏徵的建議,果然產生了很大的效果,這都是魏徵忠於朝廷的事蹟。而魏徵的第五代孫子,叫魏,非常的優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馬溫公為宰相,勤政愛民,以身徇國,由於過度的勞累,已是有病在身;而當時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將官的惡法,仍然尚未廢除,西夏國也未投降於宋朝;司馬光因而感嘆的說:「這四害還沒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來探病的客人,見到他的身體漸漸的消瘦,就引了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長久」的前例,提醒司馬光要引以為戒啊!司馬光則回答說:「生死有命,無需掛慮。」反而更認真的處理公務;後來病得愈來愈嚴重,意識已經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連夢中所講的話,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訴群臣說:「對待君王,應該就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尊敬;父親有了過失,做兒子的,是不會寫出來給大眾知道來勸諫父親的;而會在私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勸諫父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要彰顯出父親的過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過失的時候,都是當著朕面勸諫的;甚至有時候還會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這樣的勸諫,使朕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卻不知道朕的過失啊!所以高允對朕實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對朕的一片忠誠,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勸諫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諷刺比喻的方法勸諫的人,所不及的啊!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勸諫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蘇,向朝廷上了奏章,談論國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採納,卻被貶官到饒州。蘇在赴饒州的路上,經過洛陽,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並向尹焞抱怨,自己對朝廷一片忠誠,卻落到如此的下場,被貶竄到饒州。尹焞聽了就對他說:「當你上書朝廷的時候,你的目的是為了國計民生打算呢?還是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為了國家打算,那麼你就應當欣然的赴饒州上任。如果你若是為了自身的進退在打算,那麼這次朝廷貶降你到饒州的懲罰,還算是輕的懲罰呢!」蘇聽了之後,心中感到釋懷,就不敢對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張可菴說:「讀書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鞏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悅之心,就不可能會做出一件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來了!」這是真話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將郭子儀,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東西兩個京城,功勞超過了其他的將領。代宗皇帝的時候,宦官專權勢力很大,郭子儀被閒置了很久,部下也都離散了。突然這時候吐蕃造反,揮兵直接進攻京師;京城震驚,皇上急忙帶著文武百官直奔陝州避難。大將如李光弼等人,都因為討厭宦官專權,而擁兵自重,不願前往陝州去救駕。只有郭子儀一個人召募了二十位騎兵,就立即動身前往陝州救駕。在途中又糾合了其他的將領,敲擊著戰鼓,張揚著旗幟;又在多處點火,使得吐蕃產生懷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後來吐蕃又會同了回紇,以數十萬的大軍,來攻打唐朝。唐朝的將領多不能及時的趕到保護京師,只有郭子儀一個人騎著馬,前往說服了回紇退兵,並且還大破吐蕃的軍隊。郭子儀雖然是身為大將,擁有強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進讒言,毀謗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紙詔書,徵召他入京覲見,郭子儀無不詔書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覲見皇上;因此頗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對他的讒言和毀謗,都不能夠動搖皇上對他的信任。郭子儀後來被皇上封為汾陽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儀的後代,都是非常的顯赫,貴盛無比啊!

 

【結語】

 

我們看到古往今來為人臣子的,因為盡忠而獲得好的果報的例子,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啊!至於有的臣子臨大節而不奪,見危授命,甚至殺身成仁;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實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對他們的報答,為何是如此的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為國死難的忠臣,在他們生的時候,就享有當世的盛名;死了以後,又受到萬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對他們的報答,實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貴安樂的人,還要高出百倍啊!而對國家不忠,遺害蒼生的官員,上天對他們報應的慘烈,就更不必說了!今且不說忠不忠的報應,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繫在天下蒼生的官員,也都是沒有好的結果啊!可見「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所以公務人員決定不能對不起這個「忠」字啊!

 

【分析】

 

顏光衷先生論孝說:「天下那有不孝的人,雖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稱他孝順,那麼他聽到了就很歡喜;如果說他不孝,他聽到了就很生氣慚愧;而且在別人面前,還會裝模作樣愛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樣的放縱,這也是他的良知沒有泯滅;所以只要擴充這個所謂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認真的反省,改變這個惡習氣,就依舊是不孝啊!這個地方,分析的明白,認識的清楚,那麼做父親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制;就像攻賊一樣,要知道賊在那裡,那麼平定賊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又說:小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為人父母過度的憐憫自己的孩子,例如經常順著孩子的個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經常讓他便宜,任隨他安逸享樂,教他執勞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孩子稍有過失,父親不忍心督責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親。父親讚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則必定要父親的文行藝能在我之下;積下了這些驕縱的習氣,在別人面前展不出手,卻獨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於是就真得認為,老成之人沒有見聞知識了!

 

第二是習慣: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衝撞父母;行為簡易慣了,便敢不守禮節,任意的作為;父母分甘絕少慣了,孩子於是就不記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慣了,孩子於是就不再聞問父母的痛癢。

 

第三是樂縱:孩子見到同輩,就不勝意氣風發,面對父母,就感到沒有意思;進入妻子的房間,就露出千般的趣態;走進高大的廳堂,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歡和他們見面;則他的心中,怎麼還會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裡;若是招待習慣久了之後,則嫌棄怨恨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布施,別人會感恩;若是經常的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連續的見面,則猜測嫌疑就會生出來了。況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習以為常,以為父母兄弟的親愛,是必然不會變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況且還能夠想到母親懷胎養育的辛苦,生病時候的擔心受怕嗎?所以人情有的時候,會顯得至為顛倒,至為古怪,而且還不自覺;孩子對於父母,往往就會如此,因此不以恩而獲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說的幾種,都是人之習情;然而子女未嘗沒有真性,只是積習久了,就不知道錯誤所在。所以應該要急急的喚醒,早早的克治,時時的思量;不要認為父母慈心,自然就會原諒我;不要認為世風澆薄,我還比別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漸漸的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不孝啊!

 

又說:大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也有四種。

 

第一是私財:錢財入我手,便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錢財,又認為是我有的錢財。自己的錢財足夠了,就忘記了父母;而錢財不夠的時候,則覬覦父母的錢財;父母不能自己養自己,要靠孩子養的時候,則又怨恨父母;甚至還發生了單身的父親、獨生的兒子,因為錢財而互相殺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諉而拋棄父母不養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體是從誰的身體而來的?自己的錢財是從誰而來的?我既然是不帶一個錢財來到世間,從嬰孩到現在生活都沒有缺乏,這是誰的幫助呢?而今卻為了自己要多賺幾文錢,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計較啊!

 

第二是戀妻子:愛戀妻子兒女,而不孝父母就嚴重了。有了美味的飲食和金錢,就想要娛樂妻子寵愛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擁抱妻子兒女,而使父母歡喜的念頭,也就愈來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誰的孩子呢?父母撫養我,而我卻不照顧父母,則我養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樂事,然而當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時候,怎麼會了解愛戀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時候又怎麼能夠照顧養育我呢?父母看見兒子長大成人、娶妻,不勝歡喜之至,怎麼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兒子呢?

 

第三是嫖蕩:心中的欲火正是熾盛,加上對方誘惑非常的厲害;這時候,就算家中有倚門傷心的人,他也不能夠了解啊!嫖蕩非常的浪費錢財,婆媳之間,為此而發生了口角,甚至還激烈的責怪對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夠分辨啊!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為著先生在外面嫖蕩睡不著,連屋外的風雨也為她傷心落淚;年邁的雙親鬢髮已白,卻無人承歡膝下;甚至連微薄的物質供養,也因為兒子的嫖蕩而發生了危機。唉!嫖蕩的時候,瘋狂的意興能夠維持多久呢?卻忍心令自己最親愛的人傷心若此啊!

 

第四是爭妒:以天地的無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父母對於孩子們的感情,豈有不偏的道理;於是子女們就互相的爭奪父母的寵愛,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纖悉計較,彼此相互的讒言毒害,而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積了瞋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這四種狀況乃是人之常情,恐怕連孝子也難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宋朝的韓魏公(韓琦)說:「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獨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稱大舜也。」處在父母不慈情況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絲毫的火氣,要比平常為子女的,更要加倍謹慎的事奉父母;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轉而憐憫孩子;若是沒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夠感化他們,就更不可以觸犯他們啊!也只有自己克盡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若是一昧的見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滿了憤恨,消遣不能,擺脫不下,就必定將有遏抑不住的時候;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橫決成災啊!恐怕到那時候,責備父母不慈的罪輕,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沒有辦法逃脫了啊!

 

【嘉言】

 

先生曾說:「孝子事奉雙親,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煩惱心;不可使父母有驚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悶心;不可使父母有難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先生的親恩歌說道:「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肚裡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簡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纔是人。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週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喫,徹夜開胸在外邊。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喫米湯。磕箇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幸得兒生兩歲零,依檯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生得孩兒性氣歪,任他情性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喫得幾文錢。娘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金少嵩先生說:「按喪禮的敗壞,至今已是到了極點了。現代人事事都認為,古人的喪禮不正確;而且現在還有在服喪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趕著辦完結婚的事情,這尤其是荒誕不經啊!古代的君子在為父母居喪守孝期間,就是吃到好的食物,都不會覺得甘美;聽到音樂也不會覺得快樂;平日生活起居,還仍然為父母的逝世感到難過,三年之中都是這個樣子。現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顧天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結婚,置父母之喪於不顧,而去追求夫妻之間的快樂;為人子女的,若是這樣,簡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這樣做,就是教子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對夫妻雙方都不好;這種習俗,不知道是誰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經是相習成風了。甚至連詩禮之家,也發生了這種的事情,實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這種壞風俗,實在應當要痛切的戒除!」

 

沈龍江先生說:「為人子女事奉雙親,沒有比送終這件事情更大了。若是連為父母送終的這件大事,都無法盡心的話,那麼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盡心了啊!有的是因為家裡的兄弟多,就彼此的互相推諉;因而將父母的喪事草率的處理完事,導致了日後的後悔和遺憾。我認為為人長子的,力量能夠獨自辦理的,就應該獨力的去辦;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的,自己能夠獨力去辦,也應該當作是自己的責任,不要使長兄的負擔過重;各人各自的盡心,爭先的出力,這樣才是做人家兒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靠別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就有了一分不能盡心的地方啊!」

 

故事一:

 

太和人楊黼,辭別了家中的老母親,獨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訪無際大師;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問楊黼說:「到那兒去啊?」楊黼回答說:「我去四川拜訪無際大師。」老僧說道:「你去拜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啊!」楊黼就問:「那麼佛在那裡呢?」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楊黼聽了之後,就馬上的趕回家去。當楊黼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夜深人靜門已關了;楊黼就敲著門,在外面等候著;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一聽,是兒子在外面叫門的聲音,就喜出望外、急急忙忙的,隨手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兒子太過興奮,跑出去開門的時候,連木屐都穿反了;楊黼一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是老僧所講的佛的樣子完全一樣;因此而突然的驚醒覺悟了。從此以後就留在家中竭力的孝敬母親,並且還為孝經做了好幾萬字的註解;楊黼在為孝經做註解的時候,硯台的水快用乾了,忽然之間,硯台裡面的水,卻又盈滿了。別人都認為:這是因為楊黼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所得到的感應啊!

 

【嘉言】

 

彌勒菩薩說:「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彫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故事二: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蕩產到處求醫,為母親治療眼睛;事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愛哥哥姊姊,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甥姪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姪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為賢明的宰相。唉!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生的時候,能夠盡力的使老人家歡心,母親過世以後,又能夠完成他老人家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就如同對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這樣的孝心,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三:

 

呂升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事奉父親非常的孝順。父親因為年歲很大,夜裡常會起來小便,呂升就與父親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呂升每天晚上都要起來四五次,照顧年邁的父親小便。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馬亂,盜匪遍地橫行,呂升就背著父親逃入了山中;在半途中卻遇到了強盜;但是強盜因為被呂升的孝心感動,而沒有為難他們父子。呂升的父親,平時很喜歡吃一種滋味香甜的杏子,呂升為此還特別在家的附近種植了許多的杏樹;但是種植的杏子,卻被鄰居給強佔去了;呂升無奈,就寫了篇疏文稟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譴責強佔呂升杏地的鄰居,發背告諭他說:「你要立刻把強佔的杏地還給孝子呂升!」直到這強佔杏地的鄰居,把杏地還給了呂升,神明才停止發背。

 

故事四: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親出身貧賤,而他的妻子經常罵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親聽起來,心中感到很不快樂。李迥秀為了這個緣故,就把妻子給休了。有人就問他:「到底為了什麼緣故,把妻子給休掉了呢?」他說:「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事奉母親啊!如果我的妻子不能夠和顏悅色盡心盡力的事奉婆婆,那麼這種的媳婦,我怎麼可以留她在家呢?」李迥秀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中宗皇帝還特別頒下了詔書,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五: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有位女孩子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曹盱,是一位巫師。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就墜入江中淹死了;曹娥那年才十四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屍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曹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最後她就跳入了江中,經過了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屍體,兩人一同浮出了江面;遠近的人看到之後,都感到十分的震驚;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就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皇帝因而下詔表彰曹娥的孝行,並且為曹娥在江邊建立了一個祠,曹娥至今仍然為人們所祭拜敬重。

 

故事六:

 

宋朝的吳孝婦、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為媳婦成親;吳孝婦就哭著向婆婆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應當竭力的奉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吳孝婦就為鄰居做些手工粗活,賺些錢來養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的太熟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飯放進了垃圾桶裡面。吳孝婦回來以後,看到了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飯來給婆婆吃;然後再用水把弄髒的飯洗乾淨,蒸過以後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駕著雲來到她的面前,手裡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吳孝婦晉見。」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事奉婆婆,實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賺錢養家了。」說罷就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錢;而且用完之後,床頭就又再會有一千文的錢,如此週而復始的,綿綿不絕呢!

 

故事七:

 

明朝的楊士奇,在朝廷中,是屬於元老級的重臣,備受皇帝的恩寵,擔任宰相的職位;但是他的兒子楊子稷,卻是靠著父親的勢力而無惡不做;而楊士奇又非常溺愛他的兒子,不知道兒子在外面為非作歹;直到有人在皇帝面前,控告楊子稷已經犯下殺了數十條人命的大罪;皇上於是將楊子稷移付司法審判,還特別頒旨慰問楊士奇說:「愛卿啊!你的兒子既然違背了家訓,又干犯了國法;朕不敢私心,愛卿,你就秉公處理吧!」楊士奇不得已就把兒子判了死刑。楊士奇的聲望,因為兒子不肖,犯下死罪論斬而大受損害。楊士奇以一個讀書人而做到了宰相那樣崇高的地位,處理國家大政;然而楊子稷卻是以宰相兒子的身分,犯罪而被處死刑;敗壞了家聲,更羞辱了父母;可說是死有餘辜啊!那些依靠著父親勢力而橫行的驕貴子弟們,看到楊子稷的下場,能不好好的自我警惕嗎?

 

故事八:

 

張義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誠的向上天禱告,懺悔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過。有一天,張義的魂魄,忽然被鬼卒攝到了陰間;判官就出示了記載他生平所犯罪過的惡冊子給他看,黑簿中記載了他以往所犯下的罪惡;但是因為他虔誠的懺悔,都已經勾除了;惟獨只剩下一件惡事沒有勾除掉。張義就問判官:「剩下那件沒有勾除的,是什麼樣的罪過啊?」判官說:「這是你小的時候,因為父親責罵你,你沒認錯,反而生氣的睜大著眼睛,回頭瞪你父親一眼。」張義聽了才知道,不孝的罪過,是不通懺悔啊!

 

故事九:

 

羅鞏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經常為了前程,向神明祈禱,希望自己的仕途順利,前程似錦。有一天晚上他夢到神跟他說:「羅鞏,你已經得罪了冥王,最好趕快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啊!」羅鞏不明白神的意思,就再向神叩問說:「神啊!我不明白您為何要我趕緊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呢?」神回答說:「你的父母過世了很久,你卻延誤至今不埋葬他們,這是大不孝的行為,冥王已經錄下你的罪過,馬上就要懲罰你了啊!」羅鞏說:「我有哥哥啊!他應該負責埋葬父母啊!為何冥王獨獨的怪罪於我呢?」神說:「你哥哥不過是位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他,而你是個讀書人,明白聖賢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責罰你啊!」說也奇怪,羅鞏這一年就死了!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