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5 19:19:04
學習次第 : 初階
因果論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觀眾大家好:
今天,我們談談現代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就是佛法。早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的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他說這個話到現在,已經有半個世紀多了,他是在民國十二年講的。到今天我們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所見到的、所聞到的,深深體會到歐陽大師這句話的正確性,肯定佛法是一切大眾所必須的、是社會所必須的、是這個世界所必須的,唯有佛法能夠帶給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界大同。佛法既然如此迫切需要,非常可惜弘法的太少了,真正能夠發心弘法,就是大眾的恩人。所以我在這麼多年來,總是處處勉勵年輕人、勸導年輕人要發心,真正能做到捨己為人、舍己為法,這就是真正的菩薩。為法是為覺悟眾生之法,挽救世道人心之法,這個就是佛法。現在佛教這些名詞、術語,被社會大眾誤解、曲解的太多,所以有一些名相,在講解的時候,必須要加以說明,以免發生誤會。
弘法利生是佛家的大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所表現的,就是我們的模範,他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指出眾生一條幸福美滿的大道。他老人家以身作則,作出榜樣給我們看,確確實實展現出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徹底瞭解了,這叫看破。放下是心地真正清淨,不是說放下,什麼事情都不做,那你就誤會了。它是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嗔癡慢,放下妄想、執著,所謂放下是放這些。然後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叫菩薩行。
菩薩行有六個原則,第一個是佈施。佈施就是捨己為人,無條件的奉獻給眾生、奉獻給社會,盡心盡力將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我們在社會上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從事某一種行業的工作。就在自己生活環境、行業工作上,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給同行作一個好榜樣。也跟其他不同的行業,做最好的啟示,使他們看到、聽到能有所覺悟,能夠循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學,使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眾生,都能達到究竟美滿,都能夠獲得真善美慧的享受,這是世尊一生教導我們,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應當要細心的去體會。
我們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角度來讀佛經、來觀察佛的教化,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曲解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學態度,我們才能夠得到佛陀教學真實的利益,通常在佛學名詞講‘佛法殊勝的利益’,是說的這些。
年輕人接觸到佛法,也很想發心,可是那個心就發不起來,這個原因在那裏?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自自然然就一帆風順。根本的原因總離不開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就演變成煩惱障,法我執就演變成所知障,兩種障礙障住了你的自性。這是你的菩提心為什麼發不起來,你修學佛法的經典,為什麼不能夠契入;換句話說,為什麼不能理解佛的真實義,毛病就出在這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的根源,就是兩種執著。
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一門大學問,深廣無盡!雖然是一個深廣無盡的大學問,它有綱領可以掌握。如果你掌握了綱領,修學就有門路了。這個綱領是什麼呢?就是一心、一性,心性是綱領。心,我們講真心,性是本性。禪宗修學的目標—明心見性,這是抓到了總綱領,所以宗門的修學叫頓超、頓悟。現在的人參禪為什麼不能開悟?他知道這個綱領沒錯,但是這個綱領他拿不到,剛才講的他有二障、他有二執。二障、二執不破,綱領給你講得再多,也沒有用處,說得不好聽的是廢話而已。為什麼?說法不契機,理沒錯,契理不契機,佛說那叫‘閑言語’。閑言語用今天的話來說:廢話。
好心的同修,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為佛菩薩、為眾生做一點好事的人,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能不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修行從那裏學起?從發心,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真正發這個心,就是要發心舍己為一切眾生。我的學習是為一切眾生,我的生活也是為一切眾生。我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絕不是為自己,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今天求學學佛法,認真努力是為一切眾生學,是希望幫助一切眾生開悟,當然你的修學,一定是自己先開悟,然後幫助一切眾生開悟。真正的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開悟。那麼換句話說,自己的成就,自己開悟,自己成佛,都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普度眾生,這個道理不能不明了。然後曉得自己點點滴滴是為一切眾生,沒有自己!這樣一來,你的兩種執著才能夠脫。
你學佛為什麼學不好?起心動念為自己,這是大毛病,自己修行證果是為主、主目的,度眾生是次目的,你錯了。換句話說,你也開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你也度不了眾生,你顛倒了。佛法的教學,主目的是度眾生,自己開悟修行證果是手段,不是目的。為什麼用這個手段呢?這個手段是與事實真相相應唯一的手段,因為一切法是從一心裏頭變現出來的,《師地論》裏頭所謂:‘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做’。不僅是三界,十法界、一真法界,離不開一心。宗門修一心,淨土也是修一心。所以佛在經上才明白的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我想學佛的同修,縱然沒有得到經典的原文,一般在經論的注解,祖師大德的開示注疏裏面,這一句話決定不生疏,你也看過很多遍,你也聽過很多次。為什麼還不能夠死心蹋地的念佛?換句話說,看,還不等於白看;聽,也是白聽,自己沒有絲毫的反應,說的不好聽的話,叫麻木不仁!如果是一個聰明、伶俐漢,一看一聽,他就會有感觸,他會驚訝,他會深深的反省。而後選擇修學的法門,不是像一般人聽了、看了,不痛不癢,含糊籠統的過去,這樣的修學怎麼會有成就?
古來的大德,愛護學人,痛下針砭,有打有罵,但是那種教育的手段,在今天不適用。不是不適用,是現代人反對、不許,不許可體罰的方式。而不曉得體罰的教育,在真正教育裏面,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我過去求學,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他在小時候念書,凡是被老師罰過的,罰跪,而且還跪磚頭,那一種學習,一生永遠不會忘記,這是教育裏面好的方法。打!打什麼?打記性,這個地方不熟,被老師打過了,永遠記得。我們接觸他老人家八、九十歲的時候,講經說法,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他告訴我,為什麼還能記得?小時候被打的。現在人沒有受到這種教育,所以讀過的東西,隨讀隨忘,不能記憶,當然更沒有反省的機會,他怎能夠深入?所以現代只有勸導,完全要靠個人猛醒覺悟,勇猛之猛,反省之省。自己要不肯警覺,勇猛精進,沒有人來督導你,這是這一代學習困難之所在。縱然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也不能用從前這樣好的手段,這個是現代共業所造成,那有什麼法子?
雖然科技比從前發達,經本得來容易,實在講這些事情有好有壞。好,是不像從前得一本經論非常艱難,有些書籍一生希求都求不到。譬如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他何嘗不曉得《無量壽經》在當時有五種原譯本,他一生當中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一部分,他一生都沒有機緣見過,這是從前的困難處。現在印刷術發達,個人家裏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經》,這很平常的事情,這是比從前好。
而不如從前的地方,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前得來不容易,而且得來多半是自己去手抄,經典流通量太少了。要想讀經書到那裏去?找大的寺廟裏面藏經樓。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到這裏面借來抄,那時候沒有複印,只有自己手抄,抄過的本子印象深刻。現在的經論太多,隨手拿來,所以心生輕慢心,這個是讀書的心態不如古人,所以成就當然也就遠遠落在古人的後面。經典得來容易,尊重的心沒有了,求學的心態下降了。這是今天雖然科技發達,我們的修學依舊遠遠比不上古人,道理在此地。試問今天有幾個人肯手抄經?不但這個沒有,細讀、精讀都很少見。展開經本,含糊籠統,當作一般報章雜誌這樣看過就完了,他能體會到什麼?
有同修發心,很想講經說法,他來告訴我,‘他要先求開悟,悟了之後再講經說法’,沒錯!來問我:‘這個作法錯不錯?’沒錯!問題你在這一生當中能開悟嗎?不可能!這是就一般人而論,我們說話客氣一點、謙虛一點,我們不敢說他,他也許是天才、也許是佛菩薩再來,那是另當別論。就一般人而論,開悟是不可能。你看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常說,他有個小冊子,大光法師給他記的,《念佛論》裏也講過。他一生當中見過許許多多宗門的大德,他們的功夫得定,他見過,也聽說過得禪定,參禪得定,真的是入定。像虛雲老和尚一入定,七、八天、十幾天,或者是一、二個月,他入定了。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你問他,他覺得沒多久,我在這裏入定,大概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定中境界幾分鐘的時間,實際上人間己經一、兩個星期。
年譜裏面有一個記載,我相信諸位看了之後,印象一定很深刻。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虛雲老和尚住茅篷,一個人住茅篷!他鍋裏面燒了一點芋頭,住山生活得很清苦。火生了,芋頭在鍋裏面煮,他在旁邊打坐入定了,這一坐入定大概有二個星期。茅篷附近是寺廟,這寺廟裏有一些出家人,看到虛老和尚二個星期都沒有出來,年都過了。於是有幾個人到茅篷裏去探訪他、去看他。看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在那裏打坐,他們就拿引磬在他耳朵旁邊敲,敲引磬是叫他出定。他出定了,看到他們來了,‘你來的正好,我鍋裏煮的芋頭,我們一起吃。’結果鍋蓋一掀開,鍋裏頭已經長草了。他一看驚奇了,怎麼回事情?人家告訴他:‘你入定多久?’‘才一會!我鍋裏燒的芋頭,還不曉得有沒有燒好?’兩個星期。這是講什麼?得定。是不是開悟?不是的。得定的是真有,開悟的, 老說他一個都沒有見到過。不但沒有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諸位才曉得開悟難!得定跟開悟相差太遠太遠。諸位要曉得,得定是什麼?伏煩惱。跟我們念佛裏面講功夫成片,伏煩惱。開悟是斷煩惱,你煩惱不斷,你怎麼能開悟?大乘經論裏面講得很詳細。什麼叫開悟?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分,這叫開悟,大澈大悟,明心見性。所以開悟了,那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不但六道凡夫裏沒有開悟的人,有得定的。有得定,他能夠生到色界天,能夠生到無色界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
這些人這麼多層次,就是他定功的淺深,都是得定。定功越深,他的位次就越高。再高的出了三界。阿羅漢得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定還要高一層,出了三界。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更高,沒開悟!阿羅漢、辟支佛沒開悟!這大乘經上佛講得很清楚,他們只得到少分的解脫。三德密藏是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辟支佛只得到少分的解脫,法身他沒有,沒有證得,般若他沒有。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若不能夠領會、不能夠體會,這個經真的叫白念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才曉得,自己認真反省反省,不可能!不要說開悟不可能,我們今天得定都不可能。得定是小道,小功夫我們都做不到;開悟是大道,我們怎麼可以得到?
今天我們發心弘法利生憑什麼?李老師過去教我,憑真誠心,他老人家教給我訣竅—‘至誠感通’,因為你要弘法,你就一定要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你都要通達。通達,你本身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你怎麼個通法?你不是上根利智;換句話說,你修學在這一生當中,開不了悟,那就沒法子通了。中下根人學教,學教要學到那一天你才能學通?我們的壽命有限、時光有限,也辦不到。唯一的方法就要靠三寶加持,要依靠佛菩薩的感應,叫感通,這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得到,說老實話,這並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中根拼命在那裏求學,我們唯一的方法—感應!
三寶的加持,怎麼樣才能得到感應?誠!真誠,真誠到極處,就得佛菩薩幫助,就得佛菩薩加持。我這一生講經說法,就是得李老師教導的,一生當中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能做到真誠?一定要捨棄自私的念頭,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念眾生。我能夠這樣做,也是早年得力于章嘉大師的教誨,大師教給我:‘真誠為佛法、為眾生,自然有佛菩薩護念,有佛菩薩照顧。’他說:‘你一生為自己都不要操一點心。’我聽大師這個話,很受用!我知道我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都是佛菩薩妥善替我安排的,決定是有利益的。逆境也有利益,所以我在境緣當中,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都隨順,什麼都好,決定沒有計較,一切事順其自然,我過的是這個日子。這樣的心情才能得到佛菩薩感應。
所以我在香港講經,你們有些同修聽到、也看到,有一位法師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說:‘法師,你講經為什麼沒有預備、沒有講稿?’我聽到他這一問,我也笑笑,‘我講經從來不用講稿,從來沒有去準備。’我在李老師會下學習的時候,就沒有講稿。但是我要求學生們,你們一定要寫講稿,你們不寫講稿,你學不出來。我不寫講稿,我有我的條件,我這個條件你們沒有。第一個,我的心態跟你們不一樣,我沒有為自己,你們起心動念還有我、還為自己,你這一點比不上我。第二個,你們的秉賦不如我,我看了之後、聽了之後,我能夠記得住,所以我不需要用文字幫助。我聽李老師講經,他教給我們是用複講小座這個方法來訓練。我今天在新加坡教學生,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從那裏來的呢?過去有同學問我,這個方法是從阿難尊者傳授下來的。當年集結經藏,就是複講,等於我們今天講複小座。
所以佛教裏面教導講經的方法,是阿難尊者傳下來的,祖祖相傳。我聽李老師講經,我聽他一個小時,我到第二天、第三天再去複講,我至少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鐘,跟他的距離非常接近,我有這個記憶力,有這個能力。你要有這個能力,你也可以不要寫講稿,你要沒有這個能力,你就一定要好好的去寫講稿。所以在同學當中,過去我跟李老師學講經,我們同班同學當中,我學得很輕鬆。我們同學,每一個同學都學得很苦,這就是各人具備的條件不一樣。我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你得不到!不是佛菩薩特別照顧我、特別歡喜我,沒有這個道理,佛心清淨、平等。得到加持唯一的方法,是你的心清淨,你的心真誠、清淨,你就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如果再加上慈悲,加持的力量就更顯著。這個事情不能作假。世法作
假都不能成就,何況佛法?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真幹!不能作假,絲毫之假都摻不得;換句話說,一念之私都摻不得。摻一念之私,你的真誠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的感通也沒有了。這是現代真正想發心走弘法利生這一條道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的。你曉得之後,你就要認真努力修學。
對於個人的生活,不要再去多想,生活再艱難、再苦,也不怕。如果希望自己生活優裕一點、過得好一點,這個念頭就錯了。世尊在入滅之前,教導弟子‘以戒為師’,這個大家知道的。還有一句話,你曉不曉得?‘以苦為師’,你怕吃苦,那怎麼行?我在早年修學期間,我過過十五年的苦日子。有些出家我們同參道友看到我那個樣子都搖頭,他們吃不了的苦,我能吃,我吃得很自在,我沒有感覺到苦。別人在旁邊看到我很苦,我自己沒有感覺到苦。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孔夫子說,人家過這種生活不堪其憂,可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自己沒有感覺到苦,很快樂!見到人都歡歡喜喜的!
身體在這個世間,吃飽、穿暖就夠了,有一個小房子能遮避風雨,不就足了,還要什麼?還要的是天天能讀經、天天能聞法、天天有這些同參道友在一塊研究討論,這個多快樂!我過的是這個日子。你們現在這邊同修,有很多到慈光圖書館參觀過,我過去在慈光圖書館住在大殿後面的樓上,我住的地方多大?兩個榻榻米,我住的地方。生活非常簡單,換洗衣服只有兩套,薄薄的一個被蓋,髒了都是自己洗,那時候還用蚊帳,生活非常簡單、非常快樂。
今天社會也富裕了,這樣的苦日子,不但你們見不到,你們聽也聽不到;換句話說,你想過這個日子,沒有了。可是富裕裏面這個生活學道,真的是難!為什麼?容易增長貪癡慢,這個麻煩大了。眼前樣樣都具足、樣樣都完備,你那個心不容易放下。不像我們那個時候,我們手上的經書只有幾本,行李就是一個背包,手提幾本書,背個背包就走了,家產就這麼多,什麼都沒有,所以是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真正放得下,為什麼放得下?沒有東西好放。你們現在放下,難!太難太難!這是真正發心講經的同學們,應當深深反省的。你要不突破二障,不捨棄二執,永遠堅固的障礙你,你要想成就,非常非常困難。你的願是善願,你的心是好心,可是你要是不排除這些障礙,你的善願、好心都不能夠圓滿,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換句話說,你是不是真做,真正捨己為人,突破二障、放下二執,還是可以做得到的。那麼你的心願依舊可以圓滿,你可以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有把握。
這是在此地,我借這一點時間,奉勸諸位發心弘法利生的同修們,無論你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這個沒有關係。在家發心像李炳南老居士,過去泰國高相如老居士,自古至今在家居士,發心弘法利生的人很多很多,這些人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們的成就,實在講就是李老師他這種心得傳給我們,‘至誠感通’。我們要不靠‘至誠感通’,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佛法能夠常住世間。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