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5 19:47:38
學習次第 : 初階
因果論 種善因得善果(第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這個題目,就用‘種善因,得善果’。大家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這幾條很好。我把這個大意說一說,不必依照這個文去念。照文念,就顯得很呆板。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眾生,萬事萬物的關係,它確確實實是一個整體。這個理很深,事也非常的廣泛。佛告訴我們: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這個說法,世間一般人很難接受。因為是我們世間人見不到的思想,也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們現量的境界。如果我們從佛的教訓,細細的去思惟,假如我們能夠肯定有六道輪回,那麼一切眾生的受生,一定有父母。尤其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兩類除外。胎生跟卵生的這些眾生,占的比例很大,決定有父母。
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裏頭流轉,那父母就不知道有多少?想到這一樁事,佛講的也就有幾分可以相信了。一切眾生不但過去與我們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這種親屬的關係,將來修行證果,也必定成佛。所以佛家講三世諸佛,過去佛,我們清楚;現在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佛。大師說了,我們要殺害眾生,把眾生殺來吃,你要想到一切眾生,與我們過去是家親眷屬的關係,將來他們是佛菩薩,你還能吃它的肉嗎?你還能忍心下?所以他說,如果瞭解這個事實,你決定不肯吃一切眾生肉。
可是佛教導眾生,確實是善巧方便,循循善誘。眾生那裏會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就勸大家,縱然不能完全斷肉食,也要戒殺,所以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講的過去。可是三淨肉這個說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換一句話說,減少眾生造這個惡業,並沒有斷惡。我們要體會佛的大慈大悲。最好能夠長素,我們不要說長齋,諸位要懂得,齋跟素不一樣。齋的意思是清淨心,叫齋心,日中一食叫做齋。我們現在講的是持午,持午是齋。與素食意義大不相同。譬如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生活是要靠托缽的。托缽要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換一句話說,施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施主也不必為出家人特別去預備,他吃肉就供養你肉,他吃魚就供養你魚,不必要另外去麻煩別人。另外麻煩別人,這就錯了。所以總而言之,是一切順著眾生,以他們的方便為方便,這就對了。日中一食,這叫齋,可見得齋與素食是兩回事情。佛徹底瞭解這個真相,講經說法的時候,時時點出來,希望眾生自己覺悟,自己發心吃長素,不吃眾生肉。
而中國佛門裏面,素食非常普遍。最早提倡素食的是梁武帝。聽說梁武帝讀《楞伽經》,佛在《楞伽經》裏面勸導大家不要吃眾生肉。梁武帝讀了這一篇經,深受感動,於是自己發心吃長素。他以帝王之尊,又是佛門的大護法,於是乎帶頭提倡素食運動。最初是在佛教裏面,物件是出家人,以後慢慢延伸,連在家學佛的也吃長素。這是一樁好事情,是一個好的運動。而素食現在被科學家證明,對於健康有一定的幫助。我們近代在歐美,看到許多人吃長素。你問他,他不學佛,也不懂得佛法,為什麼長素呢?為了健康的原因。由此可知,素食對於健康有好處,已經被現代人所肯定。這無論是在理、在事上,我們聽聽佛的教誨,聽聽歐美一般人士的意見,選擇素食是最好的。
世間人對於飲食注重衛生,生是生理,可是我們知道,人生除了生理之外,還有多方面。譬如性情,很少人注意到這一樁事情。性情的善良,不能說與飲食沒有關係。所以佛家在飲食裏面,雖然不勉強人一定要斷肉食,但是佛勸導人要戒五辛。五辛不是肉食,蔥、蒜(大蒜)、小蒜(我們也有人叫椒頭)、韭菜、洋蔥。洋蔥是以後才進入中國的。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這個地區還沒有洋蔥,這個五辛裏頭只有四種—大蒜、小蒜、椒頭跟韭菜。以後,洋蔥才進口到中國來。這五種東西都是屬於蔬菜類,為什麼佛要禁止?佛懂得保護善良的情緒,所以勸學佛的人不要吃這五樣東西。《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五樣東西生吃,刺激我們的生理,容易動肝火、發脾氣,容易動恚心。熟吃,這五樣東西特別能夠增進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是因為這兩個理由,佛才勸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要是修清淨心,常常吃這兩樣東西,生理上受到刺激的時候,你很難平靜,為了這個原因。這個並不是殺生。所以嚴格的禁止。可是藥用除外。做為佐料、香菜,佐料用的時候,這個也是例外。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明理,佛為什麼要教給我們這個作法。特別是對於初學的人,因為煩惱習氣重,你沒有定力,你克服不了煩惱。那麼對於外面的助緣,能夠避免的,就應當要避免,這是正確的。所以寺院裏面,當然避免譏嫌,人家看到,諷刺你,你們怎麼吃這些東西,佛禁止的,所以寺院裏決定不吃。在家居士,這幾樣東西做為配料用,切一點蔥花,做一點蒜末,這有沒有妨礙呢?沒有妨礙。為什麼呢?這個量少,起不了作用。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的生活就很自在了。譬如有很多人談到吃素,如果吃素,素菜裏頭,連這一些佐料都不能配,這個素菜多難吃。如果這些東西可以作佐料的話,那素菜味道也不錯。明白這個道理。
尤其世尊在《華嚴經》上,那是講到究竟圓滿了,講到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吃五辛還有障礙,那不就有障礙了,怎麼能叫無障礙呢?諸位要曉得,無障礙的法界是對什麼人說的呢?對有定功、有智慧的人說的。他們這些東西吃了,決定不起作用,他的功夫能夠伏得住煩惱,那就變成無障礙了。但是我們初學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這些刺激會對我們產生障礙,我們就要避免。到你功夫成就,沒有妨礙的時候,那當然可以了。
在我們佛教裏面,有許多同修們知道,密宗的這些上師,他們對這個毫無忌諱。於是一般人一窩蜂就學密去了。密宗用這個號召,他不斷這個。但是你要曉得,密宗是什麼人修的?如果我們在大乘經裏面,以大乘經作為標準,真正學密宗,密宗班的正科生,是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這個是正科班的學生。如果是預科生、預備生,或者我們講旁聽生,那應該是什麼人呢?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入了這個境界。清涼大師說,他們入的境界是四無障礙的境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這是學密的同修,不能不注意。如果你自己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要想學無礙,沒有不墮落的。我自己學佛,最初接觸的指導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是真正善知識,他把這裏面情形,詳詳細細告訴我。然後勸我持戒、研經,他叫我從這下手。不能躐等,這是真正善知識。
密是佛法裏面最高級的佛法、無障礙的佛法,但是一定要有基礎。譬如世間的學校一樣,密法是博士班,你一定要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班,才能進入博士班。這個裏面沒有天才的,要循序漸進。即使是藏密,藏密十年的顯教,你有沒有認真修學?可見得密宗不是隨便承傳的。十年的顯教,有這個基礎了,經過嚴格的考核。現在在西藏,考核通過了,有一個學位,叫格西。拿到這個學位之後,才能夠接受密法的承傳。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接受密法承傳的,那個承傳是假的,不是真的。而且密法的修學,非常困難,難在那裏呢?難在不離開污染裏面得清淨,這個難!所以淨土宗比它容易,淨宗的清淨是離開一切污染得清淨,這就方便多了。密宗不離開,真正入染淨不二的法門。所以它那個是真清淨,比淨土宗的清淨純度要高出太多太多了。這些佛學常識,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我們對於密法,實在是非常的尊敬。自己能不能學呢?回頭想想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資格修學。我們對它只是佩服,只是尊敬,曉得將來我們一定要學的。到那裏學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縱然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根沒有斷,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神通道力可以與八地菩薩看齊,你就入事事無礙的境界。你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行!在這個世間修行,常講、常說得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才有資格修學密法。這兩個阿僧祇劫,都是法身大士修的。你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你那個修學的時間都不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起開始算。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兩個阿僧祇劫修滿,再往上去,這就是八地菩薩,就是密宗的正科班學生。這個常識不能不懂,否則的話,我們一無所知就學密,好像連幼稚園都沒有念,就想念博士班。那個博士班的老師也很慈悲,你到我這念,我的博士帽子就給你,就戴上了,你也覺得自己是個博士了,可是社會上沒有一個人承認。就像現在托兒所一樣,我們看到托兒所畢業了,戴個方帽子,博士帽子戴上了,小博士,托兒所畢業的,社會上不承認你的學位。大概現在密法的承傳,學密的,都是托兒所戴方帽子,都是這種情形。理跟事,我們都清楚、都明白、都瞭解。
那麼第二段,節錄大師這幾句話的開示,也是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世間人,都有個願望,希望兒女好、子孫好,孝子賢孫,兒女有福有慧,都有這個願望。有這個願望,這是個好的願望。如何能達到?必須從【大積陰德】中,才能求到。積陰德已經不容易了,大師說:‘大積陰德’。種善因,才有善的果報。那麼什麼叫陰德?做了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做好事,沒錯,你所做的好事,社會上給你一表揚,這報紙上一登,傳播一表揚,你的福德就報掉了。諸位要曉得,名就是福,大家對你尊敬、讚歎,說你好人,就報掉了,你來生變成沒福。所以懂得修福的人,修福決定不能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後面的果報就殊勝。
正因為這麼一個道理,所以我們有過失,造作罪業,希望人知道的越多越好,為什麼呢?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瞪你一眼,報掉了,你的業障就消掉了。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業障在佛菩薩面前偷偷的懺悔,沒有用處,消不了。多少人造作罪業,不敢讓人知道,在家裏拜《梁皇懺》、拜《水懺》、拜《大悲懺》,拜什麼樣的懺,也懺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髮露懺悔,露是顯露在外面,沒有隱藏,社會大眾都知道。這樣你的業障消除的才快。你不要看世間造作罪惡的人,報紙天天登他,每一個人看他都罵他,他報掉了。如果這種人能夠回頭,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改過自新,他的成就很快,我們不能瞧不起他,往往他的成就超過我們,為什麼呢?我們造作的罪業還藏在那裏,沒有人知道,沒有消掉。我們修的那一點福,早就報光了。他的罪業都報掉了,他也有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
所以諸位細細的去觀察,你才瞭解事實真相。這樣才不至於冤枉人,才不至於高估了自己。所以我們如果要想家庭美滿,子孫賢慧,一定要積功累德,特別著重在陰德,這是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他也舉了例子,他說如果我們要想轉回天心,這意思就是改造命運。改造命運,一定要從真實改過遷善,就像明朝時代袁了凡先生,踏踏實實的去做。人要真正這樣做,沒有不得感應的。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保佑他,都護念他,這是必然的道理。一個人不怕過失,改過自新,這個人就是聖賢。什麼人不相信因果呢?印光大師說,愚人,愚癡到了極處,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罪福報應。這個是愚癡,煩惱、習氣深重。能不能叫他回頭呢?必須得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要有長時間去幫助他。不但要勸導他,而且要做出好樣子給他看,使他見了、聽了,慢慢的感動,慢慢的回頭。‘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叫大慈大悲。
我們在大經,最近所講的《華嚴經》,幾乎每一位善友,對善財的開示,都講到這些。所以學佛,學佛能得受用,學佛能夠有好的效果,一定是從因果開始。佛法到中國,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好的發展?諸位要明瞭,在過去兩千年前,印度的佛法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揚,並不是對中國獨厚,沒有這個道理,佛法是平等法。四面八方弘揚,結果都失敗了。縱然有短時期,往後都沒落了。唯獨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開花結果。成就遠遠的超過了印度,這個原因在那裏?從形式上看,固然是得力於過去帝王,社會的知識份子,我們現在叫知識份子,古時候叫士大夫階級。他們的大力護持,這個有關係。而實實在在講,中國自古以來,特別是儒家,就講因果報應。中國的學術,大家都推崇《易經》是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易經》講的什麼?《易經》講的就是因果報應。所以因果報應之說,在中國是普遍的深植在每一個人觀念當中。以這個基礎來接受佛法,就太容易了。
今天佛法宣揚困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印光大師出現在民國初年,他是我們淨土宗一代的祖師。但是他宣揚淨宗,遠不如宣揚因果用的功夫深。全心全力在宣揚《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安士全書》,幾乎用了全部的力量來做這個工作。我記得,在他老人家文字裏面看到的,清朝末年,他那個時候住在普陀,定海知縣對他很尊敬、很仰慕,邀請他到定海去講經說法。他沒有去,他派個人去。他本身沒有去,在我們想像是有原因的,他是山西人,家鄉口音很重,定海是浙江,恐怕他講的話,人家聽不懂,那效果就達不到了。所以他派個代表。去講什麼呢?講《文昌帝君陰騭文》,不是講佛經,講這一篇東西。我讀了這一篇文字,我很驚訝。所以以後想一想,老法師弘法利生著重在契機。這個地方人沒有聞過佛法,弘法必須先要培養佛法的氣氛,先要做好佛法的基礎。佛法基礎是什麼?這四樣東西是佛法的基礎。所以沒有弘法之前,先講這個東西,很有道理,他不是不講經說法,他有道理在。他給佛法定基礎,好像蓋房子一樣。他為什麼沒有蓋大樓?他在做地基。他沒有錯。地基深厚了,大廈才能蓋的出來。所以我們現代這一些人,就沒有老和尚這一種智慧,沒有老和尚這種見地,那裏請我們講經,我們就搬一部大經去講。講來講去,講了幾十年了,還是效果不彰,不知道毛病出在那裏。反而一句話塘塞過去,‘這個地方眾生沒有善根。’不曉得過失在自己,還怪別人沒有善根,你說糟不糟糕?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總是怪別人,這是很大的過失。
我們弘法利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特別是對印祖一生專修專弘,我們要留意,要細心的觀察,要細心去體會,這裏面有大學問,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自己要想把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好,印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所以對於初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跟他講因果報應。先在這個上面定基礎,告訴他怎樣求福,你就得到福報;怎樣求慧,你就得到智慧;怎樣求好兒女,你就真正能得到好兒女。乃至於像了凡居士,真是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什麼都能得到,沒有得不到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當年學佛,章嘉大師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囑咐我認真努力去做,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要操一點心,你說多自在!世間人苦,苦在樣樣得自己操心,沒有人照顧他,比不上學佛。學佛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你只要如法去修學,都得佛菩薩的照顧。
昨天晚上講經的時候,跟大家介紹,新加坡的傅居士。菩薩商人,得佛菩薩的照顧。真的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他這麼自在。我們這一次到大陸訪問,也發現一個菩薩商人,也是得三寶加持的。東北一個崔居士,這不是假的,事實擺在你面前,要緊的是‘信佛’。歸根結底,還是這兩個字。不能相信自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你就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羅漢得成正覺了,可以相信自己意思,沒有錯。沒有得到正覺,我們都是愚迷眾生,我們的想法、看法都錯了,你怎麼能相信自己呢?
深信佛法,決定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才叫究竟了脫,這才叫做真實圓滿,求人天福報就錯了。人天福報,確確實實可以得到,但是你享福,你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而且還免不掉輪回。享福很容易造業,造的業往往比一般人造得多、造得重,自己並不能覺察。這些事情,我們無需要細講,諸位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你就懂得了。
《安士全書》是一本好書。它是用文言文寫的,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人,文字成了障礙。因此這些東西還是要好好的把它細講一遍,再做出講記,才能幫助現代人。這個講記可以翻譯,原文不需要翻譯,原文翻譯困難。特別是佛經,翻講記容易。這樣可以幫助外國人,把它翻成各種文字。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明瞭因果的道理,都能認清因果報應的事實,每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曉得收斂,自自然然都能夠奉行四好,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才有救。世界雖然很大,只要我們有心,盡心盡力去做,一定能有影響,一定能有幫助,那我們這一生的事業,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沒有空過。積功累德,來生決定得生淨土。下面節錄的這一段也難得。印祖說:
【但求不饑不寒,何思財發巨萬。】
人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認識清楚,明瞭事實真相。我們一生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身體非常脆弱,怎樣利用這個脆弱的身體、短暫的生命,真正做到積功累德的效果,這是一個聰明人,這是一個高度有智慧的人。所以對自己只要衣食足,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知足常樂。如果有多餘的,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累積,是真正的累積。
所以累積不是說我買了有多少田地、多少房屋給我的兒孫,這個想法錯了。說到這個事情,我想到我學佛那個時候,當初我還在工作,還在上班,沒有出家。我喜歡讀書,在那個時代,台大有一位教授,顏一平先生開了個書店,叫藝文印書館。好像在西門町這一帶,那一條街上,我一下忘掉了。生意做得很不錯,於是他就把工作辭掉,不教書了,專門作生意。經營得很不錯,大概有個五、六年,他買公寓的房子,我聽說買了五十多間,發了財了,買了五十多間公寓。大概好像過了不到十年,他過世了,一棟房子也帶不去。不知道為社會,不知道為眾生,完全都想到個人的利益、一家的利益,這個錯了,不曉得積德給子孫。當時賣的這些書,賣得都很貴。實在講,我們收入非常的微薄。我在他們家裏買了兩部大書,一部是《資治通鑒》、一部《十三經》、一部《二十五史》。以後我這些書捐給慈光圖書館,我是民國四十七年到慈光圖書館,把這些藏書捐贈給它。所以這些人都是醉生夢死,不認識這個事實的環境。古人教給我們:
【遺子黃金滿 ,不如教子一經。】
這個話很有道理。你以再多的財寶留給後代,不如教育你的兒女,教他讀經。經,是真正的學問;史,是人生的經驗。你有學問、有經驗,我們常講有史實,你在這個社會上,自然能夠立足。這一點很重要。不必留財產給兒女,兒女得到很多財產,懈怠、懶惰,財產花光了,他的生活就可憐。所以不如給他有德行、有學問,他在社會上受到大眾的尊敬、愛戴,這個比給財產不曉得要好多少倍。
底下有一條,說世間人為了子嗣這個問題操心。沒有兒女,沒有傳宗接代的。不過這個觀念,現代人比較淡薄了。過去人對於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視。兒女少,怎麼辦呢?就娶姨太太,所謂是三妻四妾,在過去這種情形很多。印祖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不但無濟於事,反而促成自己早死。印祖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他說這是人:
【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子孫在人生當中,是一樁大事情。《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他也求子,你看看他是怎麼個求法?積功累德。在佛菩薩面前,祈求好兒女。如果過去生中,惡業、習氣太深重的,他就求不要生到我家裏來。厚植善根的賢孝之人,他求這樣的兒女,他真求到了。我們再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命中沒有兒女,這是孔先生給他算的,他五十三歲壽命就終了,可惜沒有兒女。他受了雲谷禪師的指導,改造自己的命運,他求兒女就得到兒女,他以後兩個小孩都非常之好。他沒有求壽命,他壽命延長,活了七十多歲。原本算命,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延壽二十多年。可見得斷惡修善,確確實實能改造自己的命運,這個一點也不假。
下面一段,祖師講:
【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
這個開示,我們要重視。聖賢是指世、出世間聖賢。從那裏做起呢?在起心動念上做起。他非常感歎,近世讀書人,讀古書的人,大多數都在文章、詩詞、歌賦上下功夫。文章可以寫得很美,寫得很華麗。但是對於正心、誠意,毫不講究,完全做一些外表的功夫。雖然說是讀聖賢書,不知道做聖賢事,不知道存聖賢心,這個就是口之所言,跟身之所行,與聖賢不相應。這是大師給我們的警惕。
我們今天學佛,學佛最重要的,也是從心地上下功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前面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寶。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我們細細從他開示裏面去體會,無一不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海雲比丘代表法寶,現在我們正好讀到。妙住比丘代表僧寶。這都是法身大士,為什麼用比丘的身分呢?代表初學,初學是比丘身分。法寶裏面,傳法之前,先說菩提心。那一段文說得好!十一句解釋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傳授法門,教我們觀察大海,用大海來作境界。從這個境界裏面,回歸到法海、慧海、大悲海,再觀察六道眾生生死苦海。詳細的開導,依舊是發心。彌勒菩薩教我們發十種心,海雲比丘也是教善財發十種心。從心地上下手,要真正覺悟。你看他講的這十種心,第一個就講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要發這個心,不是叫利益自己。利益一切眾生,就真正利益自己;完全是利益自己,到後來真的是害了自己。
譬如我們就以顏先生這一樁事情做個例子,教書,台大的教授,很清高,受社會人尊敬。為了利,把這個清高的行業舍掉,去作生意。不錯,賺了錢,為自己。天天在打算盤,那個心多苦!從前是作學問的,頭腦天天想的是學問,現在天天想的是錢,鑽到錢眼裏面去了。你說他的生活怎麼會快樂?在這個裏面,天天有得失,患得患失。死了以後,到那裏去?貪心是餓鬼道,嗔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還有那一個地方可以去?人道是要講仁義道德,他要不作生意了,每一天想學問,怎麼樣把學生教好,他將來縱然不相信佛法,他是人天兩道,有福!改變這個行業,現在好像眼前這個利益看到了,說老實話,給你眼睛看看而已,你還能得到什麼?你每一天還不是吃三餐飯,還不是穿著一件衣服。吃的好一點,穿的華麗一點,除此以外,你還能得到什麼?可是一口氣不來,三惡道去了,得不償失。
這個道理,這些事實,幾個人懂得?幾個人有這個警覺?現在不但是在家人不懂,沒有這個警覺,連出家人都沒有。打著佛教的招牌,依舊搞名聞利養,依舊搞各人享受。所以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不是沒有道理。他這個貪嗔癡慢,享受五欲六塵,這種煩惱、習氣沒有斷掉。甚至於還有一些出家人,為什麼出家?為了貪圖享受出家的。出家人錢財來得容易,又不要工作,坐在那裏接受人家供養,可以作威作福,可以來享受。孰不知,這個享受依舊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享受完了之後,就到地獄去報到了。你所享受的,要記住,是你前生的福報。還有很多出家人,生活過得很苦,他為什麼不能享受?前世沒有修福。不懂因果報應的人不曉得,你這一生所受的,前世培植的;你這一生所作所為的,來生的果報。所以佛在經上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來世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